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新闻] 鲁迅为师 周氏教学法粉丝众多(图)

[复制链接]
周宗亲 发表于 2011-10-7 14: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为师 周氏教学法粉丝众多(图)
2011年09月23日02:53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2.jpg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在鲁迅56岁的短暂生命中,有18年曾在讲台上度过。作为家中长子,“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希望我在经济上的帮助”,他结束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回国执教。他上课,倾尽心血 ,敢于创新,摒弃旧教育体系的迂腐和糟粕,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变革,逐渐摸索出学生爱听易学的周氏教学法,至今仍有一定借鉴作用。

  初上讲台遇生理课 引用古语上课成功

  初涉讲台,他便遇上难题:生理课生殖系统如何讲?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中,性教育始终是讳莫如深的。时至今日,仍被一些教师视为畏途,其实早在百年前就被鲁迅迎刃而解了。这位杭州两级师范学校的新教员,认为性在教学中是回避不了的课题,因而淡定自如,坦然大方地讲。但课前对学生提出一个条件:不许笑。为了避免尴尬,他的讲义引用了许多古语,并以文字符号作图:以“也”字表示女性生殖器,用“了”字表示男性生殖器,还用繁写的绞丝旁(缺下面两点)代替精子。课上得巧妙成功,这位青年园丁的才智胆识尽显,以至未听到课的学生纷纷向他要讲义。讲义虽简,看得出鲁迅备课是动足了脑筋,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捣乱点燃气瓶 上化学课血染衣袖

  鲁迅教书是流过血的。还是在杭州师范 ,一次上化学课他忘带火柴,返回去拿时嘱咐学生勿动易燃气瓶,免得混入空气发生爆炸。等他取回火柴一点火,气瓶居然炸碎,鲁迅手上的血染红了衣袖。再看教室前两排座位空着,显然,这是个别调皮学生的“恶作剧”。在师道尊严的年代,作弄老师是大逆不道的,但从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对学生“绝无傲态,和蔼若朋友然”,招来过头的玩笑,故而一些友人认为鲁迅被弟子“欺侮”了。

  与幼时受过的私塾教育不同,鲁迅乐于把课堂搬到自然和社会。他在绍兴中学堂担任教务长,兼教植物学等课程,带学生远足,零距离讲解植物,教学生认识自然,课上得活泼生动。他还随身背着从东瀛带回的绿色标本箱和“洋桑剪”,沿途见到一些植物,就剪下放进标本箱内,告诉学生是回校作标本用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野外教学方法,在绍兴,他是第一人。

  反对学生读死书 拥有无数“粉丝”

  他反对学生读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辛亥革命时,他已受聘当了绍兴师范学校校长,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武装演说”,参加推翻封建帝制的活动。有的学生担心会遇到当局的阻挠,鲁迅就激发他:“你手上的指挥刀作什么用”?结果士气大振,市民以为革命军来了,欢欣鼓舞,封建势力闻风丧胆,游行队伍无人敢挡,学校的社会活动初战告捷。

  旧时教员上课,长衫整洁,举止斯文,处处体现出为人师表的规范来,鲁迅大致也是这样做的。但鲁迅追求的是“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所以有时会“不拘小节”。他在北大讲《苦闷的象征》,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周先生右耳夹根铅笔,像个木匠,有些滑稽。讲课间他不时把铅笔取下,在讲义上划着,告诉学生跟着划写,又夹上。直到下课离开,忘记把笔取下。原来,笔是改讲义上的错字用的,由于讲义印得仓促,未及校对,多有错字,他发现及时更正,免得误人子弟。从中可看出鲁迅对教学的严谨和投入。由于鲁迅的学识和认真,他的“粉丝”特别多,听鲁迅讲课,成为北平几所大学学生的一大幸事。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带有绍兴口音的国语讲得稍慢,便于北方的学生听懂。他旁引博证,深入浅出,见解独到 ,有时还在黑板画图,甚至辅以夸张的肢体语言,风趣幽默,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不仅教室,走廊、窗外满是旁听的学生,不得已,有几次另择场地进行。

  鲁迅鼓励学生博学,有选择地读中国古籍(免受封建影响),多读外国文艺作品,多浏览科学书籍,还应懂得一门外语,对读书持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并身体力行营造教学环境。1923年,北平世界语专门学校成立,他挤出时间,应邀为世界语学校授课。由于学校经费紧张,鲁迅讲课没有酬劳,每月仅付给20元车马费,他却不肯收。不是嫌钱少,他说:“在目前环境下,应尽自己力量贡献到世界语,然后世界语才能传播出去。”义务为学校教了几年书。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甘做草肥和泥土,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无私相助,源于其人生追求和对教书育人的爱。他师德高尚,桃李满园,让我们认识了作家鲁迅之外的教师鲁迅。文/霍无非

  鲁迅亲笔书信拒绝诺奖提名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

  静农兄: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摘自《荆棘与花冠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回眸》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5-8 22:01 , Processed in 0.0245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