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老王鞠陶

[复制链接]
周思潮 发表于 2022-4-15 19: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老王鞠陶

周老王鞠陶,不窋之子,夏朝孔甲帝时随父奔狄戎之间。在不窋执政部族时期,鞠陶负责挖陶窑,大力改善人民居住条件,被人称为鞠陶(鞠,盈多也;陶,窑也)。不窋死后,鞠陶主政部族,大力发展农业牧业,开拓北豳,后人称周老王。
《元和姓纂》等古籍记载,鞠陶是人文始祖黄帝后裔、周人先祖后稷之 孙,出生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到北豳后,他带领人民挖了很多的窑洞,改善了居住条件,过起了定居生活,所以周人都叫他鞠陶。
鞠陶的后世子孙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故鞠氏后人奉鞠陶为鞠姓的命姓始祖、鞠姓族人的太始祖。
鞠陶是周部族奔北豳后的第二代首领,也是周人在北豳的真正开拓者,为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是团结融合了各少数民族,壮大了周族部落,开拓了北豳疆域。鞠陶主政时,派儿子公刘专门负责安全工作,面对周围戎狄部落的威胁,征伐、安抚并用,发展畜牧、农业,使北豳地域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庆阳城,逐渐扩展到了环江两岸及白马川合水川。
二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北豳从游牧区变成以农业为主的农牧区,发展了农耕文明。
北豳原是少数民族集居地,当地人以游牧为主。周人到来后,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北豳,联合当地戎狄民族,大力发展农业和牧业,将畜牧农业、种植养殖狩猎同时并举,推动了北豳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是修建窑洞、改善居住条件、实行定居,建设城镇村庄。
周人来北豳之前,人民居无定所,更无村落可言,于是鞠陶领导人民修建窑洞,改善居住条件,实行定居,所以人们叫他鞠陶,鞠者,盈多也,陶者,窑也,就是说,他为人民修了很多很多的窑洞。
窑洞的出现,往日不断迁徙的生活便一去不复返了,人们从此过起了定居生活,有了剩余产品互相交换,小城镇也应运而生,庆阳城成为北豳的政治中心,人们称为“不窋城”。鞠陶当政后对不窋城继续修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修了城门,全城好象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史称“凤凰城”。
四是凿通土龙岭消除水患,保护了不窋城免受洪水的侵害。
不窋城是个水围城,连年水患。鞠陶经过勘查,亲率五百土工、五百石匠昼夜奋战,百姓和守城兵丁都来参战,经过数月终于将土龙岭凿通,使河水直流出谷,消除了洪水隐患。在当时没有铁器工具的情况下,挖土改河、凿石运土谈何容易,三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土龙岭之前观望,当年凿石削壁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辨。如今的庆阳城外粮茂果丰、城内市场繁荣,皆周老王之功也,周老王的壮举,后人只能叹服。
五是凿天鹅池洞解决城内居民的吃水问题。
不窋城东河水质好,城里居民皆饮此水,但若遇洪水或敌人围困,城里人就有断水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鞠陶经过勘察,在城里向东挖一斜洞直通到东河河床,把东河水引入洞中,洞内用石砌成台阶,人们顺台阶下洞取水不用出城,这项工程体现了鞠陶的聪明才智。经过历代维修改造,至今已三千多年,石洞和水池尚在。庆阳史志记载,随着东河河床的降低,到宋代以后,从鹅池洞取水便失去了作用。这项工程,今天看来,仍令人惊叹不已,如今这里栽种花草树木、修盖庙宇碑亭,成为庆阳八景之一。

在甘肃庆阳一带有关“鞠老王”的历史传说很多,其中《鞠老王喜得贵子》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窋年岁已高很想要个孙子。阳春三月的一天晚上,人们发现鞠陶住的窑洞烈焰升腾光照山川,大家都以为着火了便来救火,等到近前一看院内一片寂静,正在纳闷时忽然从窑洞内传出小孩的哭声震耳欲聋——公刘降生了!人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杀猪宰羊前来祝贺。此时鞠陶正在烧窑弄的满脸碳黑,听到喜讯后高兴得二话没说就往家跑,看到这付模样大家都笑他,他说:“这是喜色”。大家听到后都互相把脸抹黑以示庆贺。后来生孩子脸上抹碳黑成为当地习俗一直延习至今。
鞠陶在先周时期作为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名留青史,让后世周人永远纪念。史志记载,后世周人尊鞠陶为“周老王”,现庆阳城西有周老王陵,一直保存至今。西周建国后把庆阳一带称北豳,把为北豳开发建立不朽功勋的周人先祖不窋、鞠陶、公刘并称为“三王”或“三圣”;庆城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肇周圣祖”牌坊、周祖大殿等建筑,周祖大殿内正面有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三尊雕塑神像,供后人瞻仰膜拜。
  鞠陶: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五世孙后稷名弃,传说是帝喾的元妃姜嫄“踏巨人足迹,而身动如孕”(《史记》)所生。弃在幼年时就有成人的志向,玩的时候好拿种植五谷杂粮作游戏。长大成人后对什么样的地种什么庄稼,怎样种才能长得好非常有研究,老百姓都愿意向他学习。帝尧听到后,把他请来封为管理农田耕种的官叫“农师”。由于弃管理有方,老百姓跟他学种地连年增产,功劳很大,帝尧就把邰地(陕西武功一带)赏赐给他作封地,封号为后稷,姬姓。
弃去逝后,这种农师的职务一直承袭了10余代,其中有叫檠玺和叔望的,当传到不窋(zhu阳平声,发“竹” 音,同“窟”)时,夏朝的“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史记》)失国,诸侯互相侵扰。不窋辞去职务不当农官,带着族人逃避到了西北戎狄住的地方,古时候叫北豳,也称北荒(甘肃庆阳,现已改为“庆城”)。不窋到北豳时,他的儿子鞠陶已经长大成人;关于他名字的来源有这样一段传说:据说鞠陶出生时右手的掌纹很象古代篆文的“鞠”字,于是取名叫鞠。到北豳后,由于当时周人的居住条件很差,大部分采用穴居,于是周人的首领不窋封鞠为专门负责挖陶窑的官职,他带领周人一边挖窑烧陶器,一边挖窑用于住人,一段时间后,周人都叫他鞠陶(鞠,盈多;陶,窑也)。
不窋去逝后,鞠陶作了周人的首领。他是周先祖奔北豳后的第二代首领,也是周人在北豳的真正开拓者。据史志记载,后世周人都尊称他为“周老王”,现庆阳城西60里有周老王陵,一直保存至今,明、清时还作过修缮。鞠陶在北豳时为周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一是开拓疆土。他派儿子公刘(刘者,兵器也;公者,尊长也)专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那时,兵器平时都由专人保管,遇到打仗时每人发一件,这便是军队的雏形。公刘,这个带有军事首领色彩的职务名称就变成了人名。据《丰镐考信录》记载:“盖自不窋窜戎以后,地非安乐,事多草创,历三世至公刘有令德”。那时,面对外部威胁和内部叛乱是打是和万事都得从头做起,鞠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是发展农牧业生产。北豳原是少数民族集居地,北临朔方,当地人以游牧为主。周人刚迁来时,遍地杂草重生,狼豺出没,非常荒凉。不窋和鞠陶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运用到北豳,种植、养殖、狩猎同时并举,椐史载:“好稼樯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丰镐考信录》),农业和牧业都有很大发展。三是建城镇村庄。定居后,鞠陶带领人们一边生产一边集中修建窑洞,有了剩余产品设集交换,村庄城镇应运而生,周人从此定居下来。当时北豳的政治中心人称“不窋城”,鞠陶当政后对不窋城继续修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修了城门,把城的形状修的象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史称“凤凰城”。四是兴修水利。不窋城东西两面各有一条河流到城南汇聚成一条大河(今马莲河)向南流去,在城南横卧一山叫“土龙岭”档住去路,至使不窋城连年水患,鞠陶带领五百土工、五百石匠经数月挖通土龙岭,消除一大水患。他的另一贡献是凿天鹅池洞。不窋城西河叫马岭水(今称环江)水质差,含盐碱高不能饮用,城东河叫白马河(今称柔远河)水质好,城里居民都饮东河水。当遇到水患或敌人围困时就会断水,鞠陶经过勘察在城里向东河挖一斜洞,把东河水引入洞中,并用石砌成台阶,人们顺台阶下洞取水不用出城,体现了鞠陶的聪明才智。据庆阳史志记载,这项工程到宋代才失去作用。
鞠陶的儿子公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人物。他在22岁时将首府迁至南冈(今宁县城西),史称“公刘迁囱”,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今甘肃东部及陕西西南各县。《诗经.大雅.公刘》“乃陟南冈,乃靓于京”。讲的应是这段历史。诗中讲道:公刘率领周人身着华丽的服装,手持刀枪,背上干粮,旌旗烈烈,威武戚扬,浩浩荡荡的向南冈进发的雄壮场面。后来公刘的儿子庆节“建国于豳”的“豳”指的应该也是这一带,周人在这里生活至少十五代以上。在这期间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戏。西周建国后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把庆阳一带称北豳,把为北豳开发建立不朽功勋的周人先祖不窋、鞠陶、公刘并称为“三王”或“三圣”。一些从事先周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怀疑不窋、鞠陶、公刘不是祖孙关系,即他们之间可能有断代,因为他们所处的时期与夏末商初同时期在时间上不匹配。同时读过这段历史的人都知到,鞠陶在历史文献上记录的资料很少,《史记》上只记载了短短的一句“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无论是否有断代和史籍上记载的多或少,鞠陶在先周时期作为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能够名留青史让后世周人永远纪念,足以证明他的历史功绩。
在甘肃庆阳一带有关“鞠老王”的历史传说很多,其中《鞠老王喜得贵子》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故事说到:不窋年岁已高很想要个孙子。阳春三月的一天晚上,人们发现鞠陶住的窑洞烈焰升腾光照山川,大家都以为着火了便来救火,等到近前一看院内一片寂静,正在纳闷时忽然从窑洞内传出小孩的哭声震耳欲聋——公刘降生了!人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杀猪宰羊前来祝贺。此时鞠陶正在烧窑弄的满脸碳黑,听到喜讯后高兴得二话没说就往家跑,看到这付模样大家都笑他,可他却说:“笑什么,这是喜色”。大家听到后都互相把脸抹黑以示庆贺。后来生孩子脸上抹碳黑成为当地习俗一直延习至今。
到黄帝的25代孙古公亶父时,周人南渡漆沮二水到达歧山脚下的周原,历经三代到姬昌时将都城迁至丰邑(今陕西长安县一带),这时周人经过了将近一千多年发展已经具备入主中原的条件。当殷纣王淫乱不理朝政,诸侯纷纷离他而去的时候,姬昌的儿子姬发率周国大军经牧野一战一举推翻商王朝,入主中原建立西周王朝,姬发是为周武王,谥父姬昌为文王。由此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辉煌历史。
从轩辕黄帝到周朝各王都是姬姓,鞠姓从何而来呢?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周的先祖在北豳时,正是部落联盟解体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随着城帮的建立和个体家庭出现,家庭的代表符号“姓”也逐渐产生。北豳人为了纪念鞠陶的丰功伟业,一部分家庭以鞠为姓,鞠姓由此诞生了。因此甘肃庆阳应是鞠姓起源的根,鞠陶就是部分鞠姓族人的命姓始祖。

华文明之所以起源黄土高原,与窑洞有直接关系。窑洞不仅改善生活条件,遮风挡雨,还可抵御野兽,储存食物,可大大提高原始人的存活机率。
“豳”,意思是山里有两头猪。这里有个传说。
说公刘带领周人来到“豳”,一次在山里狩猎,把野猪堵在山洞里。野猪是很凶猛的动物,人们不敢进洞去抓,就用大石块把洞口堵起来,又怕把野猪饿死(掉膘也是损失),就投进去一些食物,没想到慢慢把这些野猪驯化了,成了家猪,这又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于是把这个地方叫作“豳”。
公刘把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豳(音bīn)”,就是现在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这个“豳”太难认,后写作“彬”。陕西有许多难认的古县名,如鄠县、沔县、鄜县、郿县、雒南、栒邑,很难认,所以有“盩厔鄠县,难死状元”之说。实在太难了,1964年把这些县改为户县、勉县、富县、眉县、洛南、旬邑、周至。
再后来,周人又迁到歧山南的“周原”,才成为真正的周人。“周原”在关中平原腹地,自然条件优越,进一步促进了周的发展壮大。周人是不断南迁的,是从黄土高原北部,远不是甘肃庆阳,是从更远的北方,不断向南迁徙的。所谓“迁”,那是个文雅的说法,那么好迁?是不断的军事扩张。周人经过1000多年血与火的洗礼,不断强大,勇猛善战,成为一个尚武的民族。这也是周灭商后,把族人、功臣分封到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各地,都能迅速征服各地少数民族,把蛮夷之地纳入王朝版图的原因。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8 20:25 , Processed in 0.0192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