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吾锡山周氏风俗

  [复制链接]
赤壁雄风 发表于 2008-11-9 23: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吾锡山周氏风俗》

自幼我随亲娘(即祖母)在无锡老家生活,虽已离家乡多年,但对家乡的风俗还时常想起。亲娘对过传统节日很讲究,逢时逢节按故旧的乡风行事仍旧不少,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晚上,居住在中村桥内的每一个家族成员外出,都要点上大灯笼,摇晃的烛光把淡黄色灯壳上“汝南周”三个黑色的大字映照得分外醒目。这虽是亲娘提及过的旧时族风,但它所唤起的是一个古老家族的充满温馨而又略带凄凉的回忆……… 据有关史志家谱所考∶“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即周敦颐)”。灯笼上的“汝南”指的就是宋代理学大师,以“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说》而名垂史册的周敦颐的汝南伯爵位,及其始祖周平王少子烈的汝南封地。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并且别有情趣。故乡过“四时八节”有一套传统的礼仪。所谓四时,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所谓八节 即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阳,立冬,年节。 冬至夜那天,较殷实的人家即美味佳肴过起了小年,颇有鲁迅笔下《祝福》之意味,即便是穷困人家,则也少不了吃块冻豆腐算是过节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强”,虽说已是败落大家,但每到冬至,我亲娘总归还会给家人做上几道美味好菜,让大家过一个快乐的节日,而不愿让家人印了那句老话∶“有幺吃一夜,无幺冻一夜”。 腊月初八,人们为纪念传说中到人间来行善做好事的邋遢(对饮食不讲究的)菩萨(即济公和尚),我们老家还有个习俗,就是将大米、蚕豆、红豆、黄豆、花生米、芋苗、百叶(豆制品)青菜等八样素食一锅煮(糊)成咸腊八粥;另外,还有用糯米、红枣、红豆、莲子、银耳、桂圆、白果、花生米等八样素食做成甜的腊八粥(即是延续成如今的八宝粥)当饭吃。腊月廿四就有准备过年的“送灶”祭祀动作,即在灶台上摆上香蜡,贴上一幅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拜恭请灶王老爷上达天庭奏好事,祈求阖家平安等等。 时至年节前后,更是热闹,无锡家乡有句俗话∶“大人忙种田,小孩忙过年”,年节的礼仪自然是十分繁杂,有“送灶、祝福、分岁、辞岁、拜岁”等等。家家户户忙碌掸起檐尘(搞卫生),紧接就是牵磨冲粉蒸糕,好不一个热闹。那时在一旁观看的我等孩童,等不到蒸粉柔弱成糕便急不可耐地向亲娘要上一团,自己捏巴捏巴吃了起来。除夕这天老家要算是最隆重的日子,从早到晚大人们都在忙碌着做丰盛的全家族团圆的年夜饭,而吃年夜饭前,厅堂桂起了历代祖宗的容(神)像,十几幅容像都请高手精心绘制,男的都是穿晚清的官服,威严肃穆。女的都是身穿官眷服装,眉慈目秀,体态端庄,个个容像光彩照人满堂生辉。亲娘因此指着神像开始向我们一一讲述起老祖们的官阶、业迹,教育鼓励后代不辱家门,将来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然后亲娘在餐桌后香案上摆放点燃香蜡,手拿一支香蜡出正门,面向西天招呼自家前三代驾鹤西去的祖宗归来吃年夜饭,三支香的时辰,不许我们碰撞餐桌椅惊动老祖吃喝,还带领全家儿孙面向香案餐桌神像下跪叩头,焚烧冥钱纪念,祭祀之后蒸热饭菜才能轮到后辈就餐。而我等孩童却迫不及待希望早点吃完年夜饭,好向长辈们拜年后可得到压岁钱,即可去买烟花爆竹玩。而大人们年夜饭之后却还得准备好年初一全天所有的餐点,因为初一这天安规矩是不能动刀剪等劳动的,否则是要一年干到头没有休息的。 年初一其中早点要吃糕丝汤(面条加年糕),喻意是会步步高升长命百岁。若要扫地,也得从外往里扫,代表招财进宝。年初五,得在中堂屋放桌酒莱,祭拜“路头菩萨(财神爷)”(即封神榜上人物赵公明、赵元檀),祈求路头菩萨帮助全家发财。 每逢农历正月初九,劳作了一年的大人们,都还会自发集中去古梅里(今梅村镇)泰伯庙赶庙会,一是为纪念三让王位、德高望重的吴越文化始祖吴泰伯。二来也是各自进行商贸交流,换取自己所需日用品的机会场所。而我等孩童紧跟随去的目的是,可自由使用压岁钱去买玩具了。 “元宵”无锡土语叫“汤团”。老家有“上灯汤圆落灯糕”的俗语。亲娘做的麦青汤团香甜可口,逗我馋蜒。 元宵节一过,盼到清明节。家乡有首儿歌云:“正月灯,二月鹞(风筝),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清明时节,桃红柳绿,万木更苏,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在元代异族统治下,这里的人民被视为南宋遗民,贬为最下等的“南人”,甚至姓名都只许用数字代称。如《景定建康志》著者周应高,为避讳宋朝皇帝字号,改名应合。元兵入侵后又改称“四一公”(即本族迁锡始祖)。妇女竟也被剥夺了踏青的权利。人民遂借扫墓之名,进行变相踏青,清明节就成了扫墓节。清明前后,各族男女儿孙,大备船筵鼓乐,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扫墓礼仪十分隆重。那繁缛的规矩排场自然是儿童们不感兴趣的,所念及不忘的是扫墓郊游中的野食与野趣。记得村外我祖墓林中的栗树子,又能吃,又能玩,掏空后的栗壳插上竹管,便成了孩童喜爱的玩具。大人们最爱吃我亲娘酿的“上坟酒”。家酿的米酒,时值上坟成为最受青睐的饮料。常常我也是喝得小脸通红,乎乎大睡。祭祖扫墓的悲凉之气到后来早已被春游的自由欢乐一扫而空。 春暖花开的阴历三月廿八,本地寺庙“大老爷”出会(僧人们会抬出泥菩萨代仙游说祈祷保一方平安和五谷丰登),百姓为祈求丰收平安,也都会自愿捐赠恭奉,同时去惠山踩高跷春游,热闹场面似是又过节了。 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家家裹粽子,户户门上贴姜尚神像,写道:“姜太公神位在此,百无禁忌,诸邪回避。”门两侧悬挂艾草。中午,用香蒲,柏子,青艾作香料, 熏烟赶虫。有的还用杂有雄黄烧酒渍酒。于是就有了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黄梅、雄黄)的习惯,给小孩额上用雄黄写“虎”字,分香袋、香球的习俗。 每到夏至,家乡有秤人的习俗。即在这天村庄上要放杆大秤,秤钩一个拖筢(或箩筐),秤秤入夏前每人的体重,以此土法与往年比较体重的健康状况。春夏天,亲娘还常会因地制宜做些马兰头、荠菜、棉芥头、腌菜、霉苋菜梗等素油野菜馅麦饼,搭配着稀薄的冷粥供家人纳凉充饥。夏秋时节,每当夜晚人们在外纳凉时,多能听到这样一首童谣:“萤火虫,夜夜红,亲娘出来糊灯笼。爹嗲挑水卖胡葱。” “中秋”又是一个大节,晚上家族团圆饭后的赏月赋前,恭宴“月亮婆婆”时,除习常的水果、月饼外,还特地摆上老南瓜,给“宴席”增添了一种特别的乡土气息。而这月饼不是商店里卖的月饼,则是自制的麦饼。有首歌谣:“牵磨奇裹,做饼张舅婆,舅婆没牙齿,吃只烂柿子,藏在枕头下,给娃娃起来装撒尿,偷来吃落它。”通常较讲究的麦饼馅,是用猪油和赤豆沙、糖,或用素油腌菜、南瓜等为馅,更简单的就用椒盐和猪油制做。一般每块麦饼约手掌大小,不过也有人家做的麦饼与尺方许的砧板盘等大。一次要做几脸盆,可为人们近期午后的点心食品,很好吃,馋蜒的小孩子往往这段时间连饭都不想吃。我们家乡的风俗似与绍兴的本家(鲁迅家族)习俗很类同,为此鲁迅的二弟周作人有诗回忆∶“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以后还有一年中的盛事── “重阳登高”(爬无锡北门西高山)及祭祠的活动(即春祭墓秋祭祠风俗)。 “四时八节”的礼仪,据无锡地方志记载,大约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吴越风俗。过“四时八节”,对终岁劳累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放松与休息。同时,地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就悄悄地溶解在各种半是祭礼、半是娱乐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滋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依然让人们感受到那没有随时光流逝,而永远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特具的魅力。 周柏泉撰文供稿 1995年12月30日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3 15:38 , Processed in 0.0210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