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福州罗源发现600年漆金古画 疑有关建文帝生死谜(组图)

  [复制链接]
周孟春 发表于 2012-5-9 12: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州罗源发现600年漆金古画 疑有关建文帝生死谜(组图)

建文帝.jpg
图为保存较完整的古画之一,图中人物腿部斜侧,坐姿较常人不同。林翠慧 摄
马皇后.jpg
图为古画碎片,所用的材质颇有厚度,画上金粉依稀可见,色彩鲜艳。林翠慧 摄

  中新网宁德5月8电 (林翠慧)近日,福建罗源万石洋村周氏祠堂发现600年漆金古画5副,初步确认画中人物身份,疑似与中国历史上谜案之一的“建文帝之死”有关,成为继宁德霍童支提寺“云锦袈裟”后又一重大发现。
  “古画经历600年能保存下来已是奇迹,周氏后人发现时该画由油纸层层包裹。”建文帝研究小组组长王道亨告诉记者,5副古画画轴宽约1.2米,根据对残破的处整理,推断该花长度约1.5米以上,古画上有文字,因年代久远部分已残破或模糊,而画上所漆的金粉经考证为真金。
  建文帝研究小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漆金古画上关于人物、衣着的部分碎片。古画所用的宣纸材质颇有厚度,画上金粉依稀可见,色彩鲜艳。
据周氏后人讲述,周氏祖先因避难逃往罗源万石洋村,该画存于周氏祠堂阁楼的一木匣内,其祖辈祖训任何时候木匣不得打开,否则将全族遭灭顶之灾,而后人为严守祖训一直曾开启。直至2003年,周氏族人周钰成无意间开启木箱,发现5副古画,除了辨别出先祖周斌外,其余四人均未能认出。
  王道亨告诉记者,近年来,建文帝研究小组苦寻建文帝帝师周斌后裔下落无果,近期在围绕宁德石后乡“国母亭”一线索展开的调查中发现,周斌长孙“周售”携带家眷逃往福州罗源县(原属宁德辖内)西兰乡万石洋村定居,在周氏祠堂阁楼的木匣内进而发现5副古画,疑与建文帝出亡宁德有关。
8年来,由于古画接触空气,有两副已经解体变成碎片,但色彩明艳,漆金处金粉清晰可见,而剩余的3副古画保存相对完好,虽有残破但轮廓清晰。
  将古画通过与明史专家吴晗所著《朱元璋传》及史料进行比对后,初步确定画中人物为:帝师周斌、洪武帝朱元璋、帝朱元璋之妻“马皇后”四位人物身份。而最后一副较清晰,研究小组认为,画中人坐姿较常人不同,腿部斜侧,根据史料记载,建文帝有脚疾,从古画亦印证这一特征。
  而古画宫廷特征明显,所漆金粉为真金,画上颜料与一般原料不同,历经600年色彩依旧鲜艳;古画所用材料三层宣纸为,材质特别,寻常百姓用不起;按身份摆放有序;最值得思考的是,据周氏族人所述,该族为钦犯祖训后代不能考取功名,疑似有家族与逃亡、神秘木匣子有联系。而木匣内的古画,只有建文帝朱允炆画像为违禁品。
  综合以上特征,疑似与建文在闽活动帝踪迹有关,这是建文帝踪迹研究工作至今最重要发现,也是最直接证据,举证力度堪比宁德霍童支提寺发现的“云锦袈裟”。
  目前,中国文物研究院及北京故宫专家已接受宁德市文化局邀请,将赴宁德对古画进行研究、修复。画上的文字,将对建文帝踪迹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5副古画已交由官方妥善保存,王道行说。
  地处闽东的宁德上金贝村,2008年修路偶然发现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神秘古墓葬,疑为建文帝陵寝。消息传出,舆论哗然,随后关于古墓主人的身份便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蜂拥前往考察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建文帝之死”谜案再度引关注。

DSC09135a.jpg

DSC09136a.jpg
DSC09137a.jpg


福建宁德古墓被论证为明建文帝陵(组图)
墓前的拜台。

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

闭嘴龙,在墓前的两边各有一只。(明代墓穴的重要根据。)

笔筒山。

  本报记者 郭亮 /文 李剑准 /图
  看到中央电视台对上金贝村古墓的报道,这几天王道亨一直处在兴奋中。
  视频:专家考证福建宁德古墓系明建文帝陵寝
  来源:江苏电视台《零距离》
  昨日,作为宁德市当地组建的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的他,私下对记者说,为了从旁考证明建文帝确实下葬上金贝村附近,他请过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来堪舆地形。“我们要用600年前的一些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后来王道亨还将这位风水先生吸纳研究小组成员。
  “当时我们是带他随便看的,但这位风水师转了一圈,指着古墓方向的山头说那里风水最好,是个伏龙形。”王道亨说,等带风水师到墓地后,用罗盘定位,发现墓的朝向是坐北朝南,而且是正北正南,吓得不得了,“因为古代,只有天子皇陵才可以这样建。”
  昨日,记者也联系上了南京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潘群,他说,南京没有建文帝陵寝,他正在给上金贝村古墓写副字“明第二帝陵”。   
  “我研究建文帝下落几十年,从宁德回来,觉得现在可以给这个600年的历史谜团划上一个句号了,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写这副字是很合适的。”今年76岁的潘群教授表示。   
  村民眼里是很平常的古墓
  古墓在当地其实并不是秘密,用上金贝村很多村民的话说,在以前大家见了都觉得很平常,但自去年和建文帝粘上关系后,才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今年很多省级领导都来看过。”
  上金贝村党支部副书记兰春华说,以前村里对古墓有个说法是,这个墓是古代从京城来的一个太监的,“但去年我们这里搞新农村建设,修了路后更多人看到这座墓后,觉得很奇怪,市里在我们村挂点的那个单位组织了省里的专家来考证,才开始有了墓地是建文帝的这个说法。”
  “为了搞清这个事情,我们组织了一个建文帝下落与陵寝研究小组。”宁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副主任王道亨,被抽调出来担任组长, “我们在上金贝村调查,发现村里流传发现过大内御用玉器的传说,一个曾当过市局副局长的人说,他在上金贝村亲眼见过一方写着大内御用的砚台。”
  这些传闻激发了王道亨的好奇心,开始了文史方面的研究,寻求建文帝来闽并最终落脚宁德金邶寺的史料依据。王道亨没想到的是,他和小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后来得到南京大学研究明史专家的认可,“专家说这个墓是建文皇帝的,他是在用一辈子的名誉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
  明史专家来宁德之前充满疑惑
  “建文帝下落之谜,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了,600年来,史学界一直争吵不休。”潘群教授,他上个月从南京来宁德是充满疑惑的。
  王道亨说,他和小组成员的文史论证,采用较多的是明清时期一些人的笔记,“建文帝被自己的亲叔叔夺了帝位,我们要从正史上去找建文帝的下落是不可能的,不过《明实录》有这样的记载,万历皇帝问内阁首辅张居正:‘闻建文当时逃逸,果否?’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出走,后云游四方,无人能知者。”
  从宁德研究小组提供的论证过程,记者看到,他们采用过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史概逊国臣传》、马生龙的《凤凰台纪事》、谈迁的《国榷》和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查继佐的《罪惟录》等资料。
  "我们主要论证了三部分的问题,第一建文帝是如何逃离皇宫的,第二建文帝逃离皇宫究竟奔向了何方,第三建文帝最终流落何处?身后葬在哪里?”王道亨说,最后他从200多挑证据里筛选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十个方面的史料证据和物证,证明出建文帝最终流落宁德金邶寺,死后埋葬在上金贝村的南山上。
  南京专家的铁证
  记者昨日在上金贝村古墓的舍利塔上看到,上面有文字:“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很多人曾据此判断古墓是元代中期金邶寺住持沧海珠禅师塔墓。但这个说法,遭到南京明史专家的强烈反驳。
  “墓地上方的火龙珠,足以说明,这是个明代墓,而且是永乐朝及其以前的墓地,另外从规模上来说,和尚墓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的,而且这个墓还用了闭嘴龙的纹饰,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谁都不敢用。”南京大学潘群教授强调。
  另外潘教授还提到,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宁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他认为那件袈裟就是建文帝逃出来时穿的,“那件袈裟我看过,上部边缘两边现在还能看到6条金龙,但实际是9条,中间三条,因为袈裟破损,被缝补遮蔽住了,袈裟中间另外还能看到5条金龙,这个九五之数,当过和尚朱元璋自己敢用,其他谁都不敢用,也不会有这样的袈裟。”潘教授说,这件袈裟很可能是建文皇帝出逃时,事出仓促,带着他皇爷爷的袈裟假扮和尚逃了出来。
  建文帝陵透露出强烈的隐忍情绪
  将上金贝村古墓认为就是明朝第二帝陵的潘群教授认为,这座陵墓,透露出一股强烈的隐忍情绪。
  “享亭也就是拜亭,和尚墓是不会有的,而更特别的是,本来应该建在主陵外面的享亭,在这里却建在里面,按照风水师的说法,这就是在表达隐忍和无可奈何退让的意思。”王道亨说,这座建文帝的陵墓,墓碑上没有年号,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百姓还是和尚墓,留下时间是肯定的,但这个墓没有,原因是建文皇帝第一不承认永乐的年号, 第二又因为自己失国,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年号,所以给他建墓的人在墓碑上没有刻时间。
  建文帝陵寝的守护人
  两个郑姓村落跨越600年的认亲
  本报记者 郭亮 /文 李剑准/图
  上金贝村古墓被专家论证为建文帝陵寝,这件事也让山脚的一个郑姓村落成了各方的焦点。
  “这个村我们也是无意发现的,有着太多的秘密,我们考证的结果是,这个叫郑岐的村落的开基祖,其实是跟随建文帝出逃的22个从亡大臣之一郑洽。”王道亨说,郑洽跟随建文帝到去世,子孙后代也都留在山下为建文帝守墓,因为郑洽是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人,为此他们研究小组还和浙江郑义门联系,对方派人来考察,"他们断言郑岐村的郑姓村民,90%以上是郑洽的后代,而且如果有需要,我们还准备让两个村的郑姓村民作DNA鉴定,来确认他们之间的关系。”
  村里有郑三合的传说
  前日,记者前往郑岐村采访,路过附近的濂坑村,宁德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一位成员说,这个村有村民向他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在明朝永乐年间,他们濂坑村的王姓始祖王进和一位迁到濂坑村的郑姓朋友玩得很好,那个郑姓朋友叫郑三合,郑三合后来还娶了村里一位姓陈的姑娘,娶亲那天,南山上金邶寺的一位和尚来喝酒,郑三合管那僧人叫师傅,自称“弟子”,后来郑三合搬到邻近的井上村去居住,再后来才搬到现在郑岐村的位置居住,并改名郑岐,是现在郑岐村郑姓始祖。
  “三合其实是就洽字拆开来,而且洽是水之合的意思,而岐字是山之分的意思,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用反义词互解互义来表达真实意图的手法。”王道亨说,郑洽不敢以真实身份而采取这种办法,是很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在郑岐村里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
  郑岐村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在他们村里,老人都一直有传下一条祖训:郑姓子孙永不出来为官,但因为什么原因,他们并不知道。
  在村里记者在仅存的6栋郑姓村民的老房子发现,有一栋建于明代的房子进院子后的门楣上面的匾额写着“豹蔚南山”四个字。
  “这四个字从字面上来解,根本解不通,没有这样的典故,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将'豹蔚'两字换成谐音的'保卫'就解释得通了,就是保卫南山上的建文帝的意思。”王道亨说,郑洽所在的浙江郑义门,有块匾额“孝义门”,在郑岐村有个老房子门口写着“中义第”,这也是用了谐音的手法,其实应该是“忠义第”,因为郑洽跟随建文帝出亡在外隐姓埋名,不能尽孝只能尽忠,所以去掉孝字换成了忠字。
  跨越600年的认亲
  在郑岐村采访,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他们村郑氏宗谱叫《白麟谱》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今年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郑氏宗亲会的会长来到郑岐村后,他们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谱叫白麟谱,原来是因为在郑义门的郑氏宗祠,门前就有条溪叫白麟溪,进门后,右侧有一石碑,有元朝丞相脱脱所书“白麟溪”三字。
  另外在郑岐村,记者还了解到,他们村村民喝酒划拳,说到九这个数字时,会说“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么来的呢,浙江的郑义门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浙江的郑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为 “郑义门”、“孝义家”、“九世同居”。
  在浙江有着很多关于建文帝传说的郑义门,因为建文帝的原因,今年两次来到宁德的郑岐村,因为在郑义门,曾在建文帝朝当过翰林待诏的郑洽,后来随着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郑义门寻了几百年不见踪迹。
  “浙江的宗亲说,我们90%以上是他们八世祖郑洽的后代,两次宗亲会,第一次是副会长来,第二次是会长来,大家觉得如果有族谱对上的话,就是百分百了,但族谱丢失,为了让这个几百年的相会变得更可靠,有人提议,可以搞DNA鉴定,来测定郑岐村郑姓村民和郑义门郑洽后代之间的关系。”郑岐村村民郑成意说,这个提议两个村都同意,但具体什么时候实施,还要等时机成熟。
  郑洽和建文帝
  宁德市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王道亨说,他们收集的明人谈迁《国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都有相通记载,1402年当朱棣的燕兵攻破南京的金川门时,建文帝从鬼门遁去, 跟着逃出来的有22个大臣,是刑部侍郎金焦、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待诏郑洽等,他们逃出皇宫后来到南京城光华门外神乐观,一起商议了一下下一部的去向。
  “接下来,他们一行人很可能是去了浙江郑义门,这个郑义门因为孝义被朱元璋亲封江南第一家,他们到这里来躲藏是可能的。”王道亨说,在明人吕毖《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在1603年年初有一个叫陈忠的人向朝廷告发建文帝藏在郑义门,明成祖'遣使廉之',到郑义门搜查连柜子里的东西都翻了出来,只看到了经书和史书,明成祖大怒,将陈忠以诬告罪名处斩了。
  另外王道亨还给记者提供了一首浙江郑义门第九世郑机的诗,并认为这首诗可以说明,郑洽后来是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郑机是郑洽的下一代,肯定是知道郑洽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
  王道亨提供的那首诗,是收录在郑机写的《希忠录》这本书中,是为郑洽入祀乡贤祠所写,全文是先:“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蜑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
  “第一句是说郑义门的孝义是得到朱元璋亲封的,后面三句就是说郑洽不能尽孝只能跟随建文帝尽忠,并一起逃往南方过着艰苦日子。”王道亨说,跟随建文帝到宁德的从亡大臣,后来有些失散了,现在能确定郑洽跟来了,另外还有一位国子监生。
  在上金贝村附近,前几个月,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个明永乐朝的古墓,在古墓现场记者看到墓碑上写着大明国子监生林绍斋之墓。
  “我们查遍了附近林姓家谱,没有发现有叫林绍斋的明朝国子监生的人,很显然,林绍斋是个外地人,跟着建文帝来后,死在这边,并埋葬在金邶寺的山场里。”王道亨说。
  链接: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明建文帝朱允炆国出亡,以浦江郑义门孝义传家,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永乐缉骑的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浦江县志》p568)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0 红包 +100 魅力 +100 收起 理由
中华周氏 + 100 + 100 + 100 感谢宗亲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周金亮 发表于 2012-5-9 16: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宝藏!
周应双 发表于 2012-5-12 15: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画虽然破碎,还是珍贵文物。
周奇 发表于 2012-8-3 10: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福州罗源发现600年漆金古画 疑有关建文帝生死谜》之我见

                               关于《福州罗源发现600年漆金古画 疑有关建文帝生死谜》之我见   
   
      中新网宁德2012年5月8电 (林翠慧报道):近日,福建罗源万石洋村周氏祠堂发现600年漆金古画5副,初步确认画中人物身份,疑似与中国历史上谜案之一的“建文帝之死”有关,成为继宁德霍童支提寺“云锦袈裟”后又一重大发现。此报道一经中新网发表,立即引起轰动,多家网站转载,我县政府办信息中心副主任、“万石洋”宗亲周孟春见后,于5.9.在《中华周氏》网站上转载,不到一个月,被点击168人次。
      首先我要感谢林记者的这篇报道,使史学界、考古界对我们罗源周氏这幅古画像所引起的重视。这对于弄清罗源薛洋周氏的源流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这幅古画究竟与建文帝生死有无关系,我认为要弄清三个问题:
      一、人物问题。
  根据宁德周氏谱牒记载,历史上周举元世系中有一定名望的周斌有两个:一个是北宋景佑三年(1036)授朝议大夫的周斌,系周举元第五世,另一个是明朝壬子科(1321年)礼经中式举人、癸酉(1393年)拜齐王府左长使的“国子先生”周斌,系周举元第十七世。显然,与建文帝有关系的周斌,应是后者——明朝的周斌(周举元第十七世),而不是北宋的周斌(周举元第五世)。
       二、地点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万石洋村”,现在罗源县境内无此村,罗源县地名志载:西兰乡破石村原名万石,其村东面约五里有座古庙名“万石东境”,便是“西兰乡破石村原名万石”的佐证。但该村无一周氏。
      三、源流问题。
  据薛洋村宗人说,祖上流传说,薛洋就是“万石洋”,其始祖就是周售。我们虽经多方寻找,但至今尚未找到“薛洋就是“万石洋””的证据。也未找到薛洋周氏始祖是周售的证据,只是推测薛洋周氏始祖很有可能是周售的第三子周璋。因为根据香山周氏族谱记载:周售有三子,长周琚生一子锳迁连江首占,二子周珍迁香山,三子周璋未载外迁和留守,由此推测薛洋周氏始祖很有可能是周售的第三子周璋。根据我多次到西兰乡官洋村薛洋自然村(即新闻报道中的“万石洋”)调研,薛洋周氏虽无族谱,但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周售(周举元第七世)的后裔,根据芹坂头、香岭周氏族谱记载,周售系宋朝周斌的孙子迁罗源万石洋。周举元之孙周导有五子:长霆、次震、三霈、四霓、五云,宋朝周斌系周导老四周霓(芹坂头始祖)之子,明朝周斌系周导老大周霆(洋中堂始祖)后裔),显然,两个不同时代的周斌,是周导的两个不同支系,那么,宋朝周斌的后裔何能保存明朝周斌的画像?
      综上所述,我认为:画中人物身份,是否“与中国历史上谜案之一的‘建文帝之死’有关”,应先考证薛洋周氏的源流,也许薛洋周氏就是明朝周斌的后裔。
     另外,新闻中报道所述的“该画存于周氏祠堂阁楼的一木匣内,其祖辈祖训任何时候木匣不得打开,否则将全族遭灭顶之灾”,是不实的,事实是:1.该画存于薛洋周氏一古宅阁楼的一木匣内,而不是“祠堂”;2.其祖辈祖训是此画不能随便打开,但可在规定的时间打开“晒霉”,且要全村周氏吃素三天。而不是“任何时候木匣不得打开,否则将全族遭灭顶之灾”。
  本人2004年初应时任官洋村支部书记、薛洋周氏理事会会长周启梅宗亲要求,为其编纂族谱,曾三次到薛洋,得知他们保存有一幅祖宗画像,要他们拿出来拍照上譜,但因保存的人不在场而未能拿出,直到八月份第三次到村里,才在保存者的带领下来到其祖厝大厅楼上才看到一个长长的木盒,打开才发现古画已破烂不堪,七拼八凑才看出有几个古代人物,疑是其祖宗画像,要其马上找画家裱褙照相。看完后,不知是巧合,还是天人感应,在我们吃午饭时下起了雷雨。                                                         
                                                                                            周玉瑞
                                                                                      2012年6月2日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0 红包 +100 魅力 +100 收起 理由
中华周氏 + 100 + 100 + 100 感谢宗亲的分析,又清楚一些问题了。

查看全部评分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6 02:11 , Processed in 0.0290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