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如砥的后人周浩然打响了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

[复制链接]
杭中医周强 发表于 2016-3-22 21: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如砥开辟了周氏家族的新纪元,在他之后,家族中又涌现出了多位有作为的人物,其中有才名与他相埒的堂弟周如锦、深入崂山40余次写出《崂山志》的周至元,还有打响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周浩然等等,他们的事迹也一直被人赞颂着。
    才气相埒的堂弟周如锦
    上文说到,周如砥的伯父周民夫妇抚养八个孩子成人,而且个个有出息。这里我们只给大家说说周如砥的堂弟周如锦的事。周如锦,号大东,史料记载,他读书过目不忘,为文汪洋恣肆,下笔千言立就,才名与其兄周如砥相埒。只是周如锦在仕途上不是很顺,始终都没有考中进士,当堂哥们已经在朝廷大展宏图时,他还在家边农作边读书。直到41岁那年,周如锦以例授儒林郎的身份候补盐运司运判。那时的他暂时留在京城,等待朝廷派遣任务,为了便于居住,他花500两银子建了座别墅。其实,周如锦的梦想本不在仕途,比起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更喜欢游山玩水,喜欢跟一帮文人朋友喝酒赋诗。所以这座别墅也就成了他会客的场所,在京城的即墨人聚集在这里成立了个诗社,并慢慢有了一定影响力。
    与周如锦的豁达相比,周如砥则谨慎得多,此时他虽然已经官居国子监祭酒,但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私宅。周如锦考虑到堂哥在朝廷中的威望,害怕自己的作为会影响到他的发展,最后毅然解散了诗社,拆除了别墅。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感念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
    后来周如砥辞官回乡,周如锦也立即递上辞呈离开了京城。先到全国各地出游赏景,后来就到崂山王哥庄东北小蓬莱处建了座别墅,取名紫霞阁,过起了隐居生活。就是在这里,周如锦写出了他的著作《紫霞阁文集》。
    周至元写出《崂山志》
    从周如砥开始,周氏家族的文学天分便被激发出来,之后代代相承,一直到了周如砥十八世孙周至元身上。这位1910年出生的周氏后人对文化的追求,比他的祖先更执着更努力。因为他毕生就在做一件事—— 写《崂山志》。
    周至元,原名周式址,号懒云,自幼聪慧过人,且酷爱读书。之所以用酷爱两个字,是因为他女儿周延顺告诉记者:“他通读典籍时往往昼夜不辍,且不许家人惊扰。有一次读书多日没出门,家人急了,敲门进屋时见他已体虚无力,步履踉跄晕了过去。”靠着这种毅力,周至元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也为他日后写《崂山志》奠定了基础。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周至元从小就喜欢到崂山上游玩,后来接触到史学研究后他发现,崂山中不少名胜古迹的情况跟史书上的不太一样,跟很多文人墨客写的也有出入。为了“昭山之灵而发国之光”,他立志续修《崂山志》。
    有了这个决定,他一有时间便深入山中探访,有时数月不归,只要一回到家,家人便发现,不是衣服被撕破了就是哪里擦伤了,看上去满脸疲惫,但稍作休息便马上伏案撰稿。每写一篇他都要跟前人的记载进行比较,发现有疑惑的地方下次再去求证,再将自己所发现的最新情况记录在内。周延顺说:“从他16岁开始考察崂山,30多年间他深入崂山40多次,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后来历经三年,终于写出《崂山志》,初稿30余万字。”
    只是他没能看到自己的著作便去世了,他将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女儿周延顺。“延顺,我已不及见,兹将最后几件事嘱咐你们照办,我写《崂山志》一部是我一生的心血,现带来济南,今我死后,你们商量谁保存。你们莫要轻看一本东西,最好将我的《崂山志》和《崂山名胜墨帧》及诗文三稿,用一个箱子钉起来(里面放上点樟脑)以免损残,待几年出版社要此稿,再开看,照此办最好,你父遗言就是这些,延顺来世再见吧!”
    完成父亲的遗愿,是周延顺这辈子唯一的梦想。文革时,有人来家里索要《崂山志》,周延顺冒着风险将资料“掉包”才躲过一劫。后来,她又多方努力,终于在l993年出版了《崂山志》,之后《游崂指南》《崂山名胜画册》和《崂山名胜介绍》等书也相继出版。那时的周延顺觉得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现在周延顺已经83岁高龄,她还在为父亲做着最后的努力:“父亲出身名门,于文史研究、古诗文创作、医学研究、书画创作等方面成绩斐然,是即墨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他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崂山,临终前他曾说,希望将来自己能被葬在崂山,旁边立个碑写上‘即墨诗人周至元’。后来我熟读父亲的诗发现,他游崂山过程中认识了几位道人朋友,其中与玄都洞的王悟禅道人关系颇好,还给悟禅道人写了首诗。如果能把这诗刻在玄祖洞上,既见证了二人的关系,也算是了却他老人家的心愿。”
    天生的文人周浩然
    寂寞坟前柏,荒草遍地萎,鹊鸣颓垣上,静待纸灰飞。
    奠祭邀先祖,耿恩业绩伟,沧桑历三代,泪眼看孤堆。
    元表暮鸦飞,日落冥天色,寒烟连荒野,担供迎山归。
    这首诗写自1935年清明,作者周浩然,同样是周如砥的十八世孙。这一年,周浩然只有20岁。在周如砥之后的近500年间,周氏家族依然人才辈出,但无疑这位出生在军阀混战年代的周浩然最像他。他的才气是与生俱来的,他面对世事的坚韧、傲气就像几百年前的六世祖周如砥一样,宁可得罪宦官也要与恶势力作斗争。
    和前面介绍的几位周氏后人一样,周浩然的才气是遗传下来的。他的父亲周孚先是一名律师,1922年青岛回归时,被派回青岛参加接收工作,后来任青岛律师公会会长。在他教导下的周浩然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周浩然的弟弟周法廉告诉记者:“周浩然6岁进私塾,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书籍,知晓‘悬梁刺股’‘精忠报国’的经典故事。10岁那年跟父亲到了青岛,进入青岛市立中学读书,在那里他除了读书还接触到了很多先进文化人士,比如王统照、延伯真等人。”
    九一八事变后,看着领土被侵、国人被辱,周浩然内心的爱国热忱一次次被激发,他将这些情绪全部写在了文字里,因为这些,他一度被学校认为是激进分子。“当时学校找周浩然的家长谈话,周浩然的父亲在外地工作,一直都是二伯父来管他。得到学校的这个消息后,二伯父对他拳打脚踢,甚至揪头发。然而这些都没有阻挡周浩然的追求。”周法廉说。不仅如此,为了能更加完善自己,他到北京、上海、南京求学。终于1932年,在俞启威和乔天华的介绍下,周浩然进入青岛左联,从此开始了用笔作斗争的道路。
    在即墨周浩然烈士纪念园里,陈列着很多周浩然的字迹,其中一则《汽笛》刊物的消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周法廉解释:“这是1933年,周浩然等人一起创办的‘汽笛文艺社’出版的刊物,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青岛是个工业城市,经常听到汽笛声,他们要以自己的行动来响应汽笛的声音。刊物上刊登的很多文章笔锋尖锐,严重触动了反动当局的神经。没多久,《汽笛》便被查封,周浩然也被迫离开了青岛。”
    投笔从戎打响青岛抗日第一枪
    1937年“七七事变”时,周浩然还是山东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投笔从戎,回到老家成立了即墨县抗日义勇军游击队。
    三官庙,位于即墨灵山镇集旺疃村北,1938年3月9日,这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集旺疃伏击战,全歼日军30余名,击毁军车2辆,打响了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而领导这场战斗的人就是周浩然。
    那时,日军已经占领了即墨城,打听到他们要下乡扫荡的消息后,周浩然决定演出好戏。
    1938年3月9日上午9点,两辆满载日军的军车,由青岛方向驶来,经过集旺疃村时,受到“村民”们的“夹道欢迎”,他们手举日本太阳旗,高呼“大日本皇军万岁”。见村民“如此热情”,日军的警觉完全消失。但等他们的车一过,这些“村民”扔掉手里的太阳旗,拿起准备好的工具,将烟青路拦腰截断,挖出一条深沟。当天下午3点,两辆日本车毫无警觉进入伏击圈内,突然前车车轮陷入沟内,动弹不得,后车骤停。周浩然下令“打”,顿时枪声大作,土枪、土炮的子弹、炮弹接踵而来,敌人被这突袭打蒙了,一会儿就死伤过半,两辆军车也燃起大火。
    战斗持续了近2个小时,连周浩然当时都说:“太过瘾了,我们用土枪土炮打死了两车鬼子。”这场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青岛武装抗日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之后,周浩然又被多次委以重要任务,1938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只可惜,年轻的他还没有完全施展抱负,1939年9月12日,便因叛徒告密惨遭杀害,年仅24岁,成为抗战初期青岛地区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9 19:39 , Processed in 0.0203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