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十八周和姚江孝义周氏(一) 要破解十八周先祖们迁徙来姚之谜,只有余姚周氏宗亲们一起努力,千方百计搜集各种口头或书面的资料,在对谱学有深厚造诣的老师们的指导下,集思广益分析探讨,余姚十八周的联络图想必定能勾划出来!今天,我先把手头积有的部分孝义周氏资料提供给有兴趣者分享,算作分析探讨十八周来源的其中一篇文章吧! 《姚江孝义(今周巷)周氏宗谱》卷首传记中对孝义周氏始迁祖旣立公(字肇荣)有传如下: 
其主要内容摘录为:① 元公敦颐长子寿生有六子: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从他们开始散居两浙地区,成为当地周 族的鼻祖。以浙东言之,山阴(绍兴)、诸曁、余姚的周氏最旺盛。我孝义祖旣立公就是伯逵公之孙也(世 系顺序为:敦颐—寿—伯逵—兴裔—所自—旣立,这里家谱写错了,应为伯逵之玄孙),还有如东蒲、西 坂、豐山、下坝、东水阁、西水阁、大庙、小庙、滥水田、附子湖、池头等处共计十八族,都称是道州元公 之后,这就是余姚十八周说法的来由。 ② 十八周来姚时间大都在【兴裔—所自—旣立】北宋末南宋初年,因避战祸逐步随朝庭从中原南迁。 ③ 孝义祖旣立公之弟次小十二,後徙水閣周;三小十三,後徙附子湖;獨旣立公定居孝義。但编孝义谱时去水 閣周、附子湖两地查访同祖周氏,却没有小十二、小十三公名号,是传说有误?还是名字有别?不得而知。 《姚江孝义周氏宗谱》中不同章节有关记载始迁祖所自、既立两公来孝义过程细节不详且互有矛盾: ① 孝义谱中绘像上端提名 “宋侍御史中丞迁姚始祖讳操字所自公像”、“宋迁孝义始祖旣立公像”,还为旣 立公立传一篇(见前述),而未给所自公立传。似乎明确所自公只迁到余姚而旣立公才是孝义的始迁祖。 
除此之外,其他篇章说的都是所自公迁孝义(今周巷): ② 孝义谱中当时余姚县知事周炳麟序:(……看了孝义周氏遠祖圖像及康熙年间二十五世兆祚公编留下来的草 谱手稿,从中了解到)孝義一族始于侍御史中丞所自公諱操行廿二本元公五世孫(实为四世孙)靖康中金兵 犯闕二帝北轅祖父以來播遷靡定公挈眷至姚之孝義。公生三子長旣立公諱肇榮行小十一次小十二後徙水閣周 三小十三後徙附子湖獨旣立公定居孝義閱三世支分八房是時居人日眾因周氏名最顯族又最繁遂名周巷。 ③ 为旣立公立的传中,主要写的不是旣立而是其父所自公諱操为元公四世孫靖康中官侍御史中丞因避难迁姚。 还明确写道:周巷之名盖自所自公始。 ④ 两版孝义谱总编周幹濟序:我孝義周氏之裔出自宋道國元公五世孫所自公挈眷至海濱孝義鄉遂家焉嗣後瓜 綿椒衍生齒日繁俗以周氏為著姓因名其地為周巷云。 ⑤ 孙康禄在孝义谱孝义周氏祠堂记中写道:孝義周氏宋濂溪周子裔也建炎初諱操者為濂溪四世孫以侍御史中丞 扈蹕南渡卜居是鄉。 ⑥ 孝义谱的支谱横江谱渊源考:操字所自,仕侍御史中丞,宋建炎中扈跸南渡,挈眷迁姚,为周巷支。 ⑦ 有意思的是周巷民间“放担坟头”传说:南宋初年,道國元公五世孫所自公随朝庭南渡,来到馀姚,或许在 余姚隐居住过一些时日,也可能与先来的余姚十八周宗亲商量过,可能此时对朝庭极度失望,或已经贫困潦 倒举目无援,于是夫妇及三个儿子一家五口一付箩担来姚北海滨孝義,在大沽塘南长冷江畔乱葬坟滩歇脚, 当时大沽土塘已建,但受海潮冲刷,屡建屡毁,海边滩涂茅草丛生,一片荒凉。所自公来后就在此定居创 业,卒后归葬当时歇脚的坟滩。后人为记念先祖处境困苦及创业的艰辛,把这块坟滩称为“放担坟头”。 (见下图) 因此可以基本认定在建炎年间,所自公携妻带儿到姚北孝义避难定居,这是按上述说法中的多数及民间放担坟头传说推定的,和当时国破家亡逃难情况也较吻合。我孝义周氏是余姚十八周中的一支大致不会有错了吧。 据《余姚横江周氏宗谱》记载,余姚郑巷镆剑山、慈溪(原余姚)横江、周塘、药王殿等周氏是孝义周氏二房十六世唐三公的后代,则不应在十八周中另独立分支。还有旣立公的二个弟弟小十二(后徙水閣周)、小十三(后徙附子湖)在创立孝义光绪谱(1900年)时没有找到,现在如能发动广大宗亲来寻找,或许有望也说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