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研究]
早期播迁平潭的周氏肇基始祖是来自莆田吗?
——对新编《福州周氏联谱》的一点考证与勘正
周裕惠
[本文提要]本文从满足氏族成员寻根问祖急切需求和修纂宗谱传统文化建设工程的特点要求出发,阐明了新修编宗谱的基本要求与价值尺度,剖析新修编史谱中失实失误的危害性及其严重效果;考证剖析了新修编的《福州周氏联谱》等区域性、有影响力的宗谱,对平潭播迁始祖记载的自相矛盾和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失误,分析其误记、误传的资料来源及对不实附会传说的轻信;历史、翔实地考证分析了早期入岚始祖的祖籍地、世考及迁居的时代。望通过学术争鸣,以正视听。
我国与福建省周氏宗亲长期来修编、保藏不少有重大历史价值谱牒。但由于不少史谱多修编于明清或民国,且多为热心宗亲民间的个人修纂,难免受到条件的局限,缺乏完整性、延续性,且史缺有间。因此,重修新纂的谱牒,探本溯源,寻绛流变,搞清播迁先祖,是一项精细的传统文化工程。需要认真挖掘整理资料,有时还需待新的发现。因此,新近修纂宗谱,必须在资料挖掘、鉴别考证、去伪存真、吸收新的学术发现、编辑加工,以及建立科学民主筛选、编辑程序与审稿机制上下大功夫,做到有所改革与创新。以克服对旧谱的某些误读、误判和绝对化,避免对附会传说的轻信,防止编辑、审稿中的主观性与随意性;避免在修纂中的传导错误及不符历史真实的资讯,防止与克服修谱中的新的失实与失误。
周氏在福建平潭全域集聚46个村居,人口近1万5千人。现在的几部修纂于明、清和民国的旧谱,及平潭新近几年修编的宗谱,已证实平潭早期入迁的周氏,主要是苏沃大富田、北厝南社垄、流水谢厝、岚城研斗和北楼村(原名英秀)。这几支早期周氏村居,均由福清海口、松潭先民,于明朝后期平息倭寇和海禁解禁后,为寻求生存与发展“渔盐经济”而纪迁平潭海岛的。
一、关于早期播迁周氏的祖籍地探本
福清海口明末嘉靖乙卯年因为倭患,宗谱遗失,加上清顺治4年丁亥年,城破宗祠被兵火,涉迁平潭周氏已无法找到原始的史谱记载。但据周召棠修于清同治丙寅年《重修汝南周氏谱序》记载:平潭“周姓原出海口镇东城,明末遭倭寇迁涉东岚各处。大富田与英秀、南谢洞、谢厝迹等乡虽异其地,宗脉至亲也。而研兜由英秀分出;澳尾、盘桓(盘团)、石榴坑由南社洞分出;渔屿派由谢厝迹分出;所谓纲举日张是也。”注①
(见修于清代的平潭《大富田旧谱》) 另据福清《志族人迁涉事记》记载:“我海口与海山,原有百禄百爵两公支派,皆常安公之后,爵公子孙多居松潭。禄公子孙多住海口。”注② 而修于明嘉靖年间《藤山支世谱序略》记载:唐末入闽本支周氏鼻祖维岳公的后代九世祖常安者字荣演,生三子。三子迁福塘(即福清)五岩山下,继迁黄仑周宅,后裔迁松潭、海口、海山、古田等。也对早期播迁平潭的周氏祖籍地有了记载。注③
二、关于早期周氏入岚的肇基始祖及世考
周氏入闽始祖周维岳于唐末入闽为官,至今已1100多年,历时40多代。播迁演变,较为复杂。但修于清同治丙寅(1878)的古谱《朔本》却写道:“自石井第一世祖维岳公至铠铄锡三公与祖禄贵晃细五公皆为二十世,俱在内地居住。廿世以下至廿六世各派下仍在内地。祖禄二公支派里居未详。唯锡公与贵冕细四支派迁海山(即平潭)。”古谱还在世系表上标明:盛纪、盛纲调迁海山斗门甲大富田为始祖;少岩、心田调迁海山与英秀为始祖;孟光、孟盛调迁谢厝迹为始祖;孟福调迁南社洞为始祖。注④ 可见,史谱对于早期入岚纪迁的肇基始祖及世系,已经清楚记录。这几位世祖皆为本支入闽周氏26世至亲。
三、关于早期播迁平潭周氏的时代考据
据笔者考据,早期播迁平潭几支周氏的时代,应为明代后期的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年)而不大可能是明嘉靖年间。推测为嘉靖年间为时过早,有悖于历史事实,判断不甚准确。
据权威史上资料:自明洪武(1368年)至嘉靖末年(1566年),福建沿海发生200多年倭患,明长期实行“海禁”。1387年明初福建李彝还奉命平潭内迁,三天不迁,视为海盗处死。平潭先民内迁时找不到船只,以门板为伐,遇风复殁,死亡过半。嘉靖44年(1565年)倭患才基本平息。1567年隆庆元年朝庭才批准福建巡抚涂泽民部份开放海禁奏准。这时地少人多的福建内陆人口方向“海为田园,渔为衣食”的渔盐经济的沿海迁徙流动。注⑤
经济发展决定人口迁徙,是人口迁徙的基本规律。有史书记载:明万历21年5月,长乐旅居菲律宾生员陈振龙、陈经龙父子,从吕宋巧取引进蕃薯苗,次年在福州试种。福建巡抚金学曾以官方文字大力推广种蕃薯好处。万历44年(1618年)福建连年大旱,“斗米2百钱”,内地不少地方因旱饥荒。而引进蕃薯却使福建沿海“野草灭青”成为“荒而不灾”地区。时人多地少的福建内地人口,在明隆庆至万历期间,大举举族迁徙侨居地,重新以宗法式居住沿海及海岛开荒种蕃薯,谋求生存发展。注⑥
另据修于民国17年的《周氏半湾支谱》记载:侨居平潭南社洞始祖周孟福,系“生于正德丁卯年七月廿三,卒于万历已丑年五月初五”(正德2年至万历16年),享年84岁。注⑦ 孟福公有7个儿子随迁平潭。由此可较精确推断:肇基始祖周孟福举家迁徙平潭应为隆庆至万历之间,且周孟福与播迁研斗英秀、大富田、谢厝迹始祖为同族至亲,判定入岚几支始祖在嘉靖年间的推测,是不精确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见重修民国17年的平潭《周氏半湾支谱》)
可是,新修编出版的、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福州周氏联谱》等新谱,对平潭周氏源流、纪迁和肇基始祖等,都作了若干重要的误判与误记,致使产生某些不应有的失误,影响了新编宗谱的质量,造成了不该发生的“代相误传”的不良效果,令广大平潭周氏宗亲难免深感憾意。
2015年新编的《福州周氏联谱》在《源流篇》第一章与第四章《人物篇》肇基始祖中,对平潭岚城北楼和研兜、北厝南社垄、流水谢厝村周氏入岚及肇基始祖,作了前后自相矛盾的记载。把上述三支周氏早期入岚的肇基始祖都说成“从莆田黄石入迁而成肇基始祖”,造成严重的失实和新的传误。
值得指出的是:该新谱不加考证地沿用2012年5月编纂出版的《福建周氏联谱》(第一集)的个别不实资料。该书在周维岳播迁平潭县时曾写道:“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其十六世孙周炳由莆田黄石村迁入潭城研兜村;十六世孙周文道从莆田黄石村迁入北厝南社洞村;十六世孙周赐元、赐延从莆田黄石村迁入流水镇谢厝村。”这个误记、误传在新的宗谱中得到传承与传播,造成历史性、永久性的文献误传。新编的宗谱不吸纳近几年平潭广大周氏修纂宗谱的挖掘、调研、鉴别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和史料,作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判断,从而产生“以讹传讹”的效果。这是需要汲取教训的。
对平潭播迁先祖的错编,有可能源于对个别古谱的误读。据清代《续修周氏本支序考》记载:入闽周氏十五世士挺公四子崇相(智)为贼虏兴化,脱后住兴化,生五子二女,为兴化巨族。十六世崇隆公长子忠公充安庆卫役俱官留彼地。按传统“长子不可无后”观念,隆公另立嗣男,由莆阳胞侄七岁过房为嗣,因自南而北故为南公。忠公后裔支脉蕃衍难稽,至十九世子孙多已回迁福清海口等地。至廿六世后裔分支已从海口镇东、松潭举族迁徙平潭,因此,说入迁平潭周氏先祖来自莆田黄石,是对古谱的误读。此说实为“代相传误,竟莫知非”。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发改委研究员、《平潭周氏宗谱》编纂委员会顾问)
写于2015年5月26日
通讯处:福州鼓楼湖头街85号404室
邮编:350003
参考文献:
注①修于清同治年间平潭大富田旧谱《重修汝南周氏家谱序》。
②《志族人迁徙事记》转引:平潭周氏修谱委员会《汝南周氏族谱资料》(1988年)。
③修于明嘉靖年间《藤山支世谱序略》。
④修于清同治旧谱 《朔本》,(平潭大富田旧谱)。
⑤、⑥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⑦修于民国17年的平潭《周氏半湾支谱》。
⑧清代《续修周氏本支序考》(平潭大富田旧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