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粤周氏五华开基始祖仁德公概况及裔孙分布ffice ffice" />
仁德公裔孙第二十二传荣添敬撰
(一)仁德公开基地、上朔世系简述
五华县(古称长乐)位于广东省北部,韩江上游,北纬23 le="" type="#_x0000_t75">23′——24le="" type="#_x0000_t75"> 12′,东径115le="" type="#_x0000_t75"> 18′—116le="" type="#_x0000_t75"> 02′。县境北起月照岭,西止长布鸡心石,南起登畲香炉山,北止新桥洋塘尾,东西宽ffice:smarttags" />71.59公里,南北长87.99公里,面积3226.1平方公里。
五华县辖内地理呈三角形,东南与丰顺、揭西、陆丰接壤;西南接河源、紫金;西北邻龙川;东北连兴宁。
县城水寨距省会广州386公里,距梅州市82公里。
五华县境古为百越(粤)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属南海郡龙川县,汉因之。东晋始由兴宁县管辖,南齐属东官郡齐昌县(现称兴宁),梁陈间仍属兴宁县。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置县,因南越王赵佗筑有“长乐台”, 古名长乐县、属循州,明属惠州,清雍正属嘉应州。民国三年(1914年),国内三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属潮循道,后属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国后,先属兴梅专区,后属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地区,现属梅州市辖。
以上介绍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沿革,旨在各地宗亲藏有古族谱迁移记载,以便查对。
仁德公上祖南迁,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屡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石璧里而居,宋元间仁德公迁徙长乐择玉茶珠瑞湖开基创业为长乐周氏一世祖,(现五华县水寨镇良美村“珠瑞湖”)。据老前辈相传,当时公与其婿李敏共居珠瑞湖之宅,青龙居翁,白虎居婿。据五华李氏族谱记载,李敏公与周氏一起从福建汀州宁化县石璧里迁徙长乐玉茶珠瑞湖落居。李氏五华一世祖敏公妣周氏,墓碑记也得到证实。
仁德公,字善长,行一百二十九郎,妣张氏宁化人,行三十郎,系洪武间榜眼张显宗族人。生一子:贞。继妣雷氏,行五十郎,长乐人,生五子:员、仲、明、庠、兴。
仁德公按周文王传下世系计:仁德公为第七十五世。上朔十五世:法尚公、熊公、廷务公、伯章公、宣公、如川公、綮启公、銮公、备公、志道公、之冕公、正兴公、道新公、炳威公、乾广公(贵明)、仁德公。七十四世乾广公(贵明)妣杨氏生六子:仁德、仁金、仁玉、仁富、仁贵、仁寿。
仁德公按汝南周氏世系计:一世祖,惠公(世叔),系周威公之子,生于公元前278年,袭父爵于西周,官拜西周君,指国为氏。仁德公系周平王少子烈系周惠公第四十六世裔孙。上朔五世:四十一世之冕公。妣何氏生一子:正兴(公为河南固始鼻祖)。四十二世正兴,四十三世道新,四十四世炳威,四十五世乾广,四十六世仁德。(注:惠公计起周敦颐同属四十六世,与仁德公共三十三世祖廷务公,分三十四世的同宗兄弟)。
(二)祖坟简述
始祖仁德公生卒年无据,以世推之,是理宗宋末时人,初葬五华(古长乐)玉茶径里。六世祖斌公精于地理,始迁乾金葬于布心塘之南,于明朝弘治癸亥年(150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庚申时立。清朝乾隆六年辛酉岁(1741年)九月十一癸酉日,通族修外祚隆为首,于民国十一年壬戌岁(1922年)六月十六日查确,始祖坟系已山兼巽翌宿十七度末。形喝:飞鹅形。(始祖坟在今水寨镇协和村境内)。始祖妣张孺人,宁化人,生卒无考,葬于玉茶杨梅岭丙龙入首,巳山亥向,系六世斌公于正德元年丙寅岁(1506年)正月初三日立。继妣雷孺人,长乐人,生卒无考,亦葬于玉茶杨梅岭与张孺人同日立,子山午向,正线坤山水来,乙辰水去。后仁德公妣张、雷两孺人合葬于长乐(今五华县)玉茶下绩龙潭(严鱼)形,喝形:潭孕黄(严鱼),(又称:白鳝捲湖)。(地坟在今水寨镇协和村境内距仁德公坟约半公里)。
(三)祠堂祖屋简述
据《岐阳家乘》民国甲子年(民国十三年)即公元一九二四年版本卷一记载:周氏宗祠,(即仁德公祠),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岁(公元1773年),建于长乐县城紫金山下(今名五华县华城镇境内)。
因战乱等历史原因,五华县众多姓氏宗祠。都遭废,周氏始祖仁德公祠,也难逃厄运。九十年代有宗亲提议在五华重建仁德公祠,但至今未果。
二房五世友铭公,生于明洪武25年(1392年),生五子:升、玉、斌、冕、钦(老叔公),于明代(约1422年)创建长乐玉茶榕树下之宅(今名五华县水寨镇协和村榕树下),乾山兼亥。形喝:飞鹅形。第一次修缮命名为“珠瑾宝祠”(即八世文珠公、文瑾公、文宝公)。第二次修缮(清代)文宝公裔孙已移居走马(现河东镇辖),未参与合修,更名为“珠瑾公祠”九十年代重修仍沿用“珠瑾公祠”至今。五世友铭公裔孙均从此宅(今名珠瑾公祠)迁出移居他处。六世老叔公(钦公)移居水寨镇协和村白石洋。六世玉公携子瑄公迁居沙渴天井塘面,后又分居石镇湖,今为下坝开基祖(河东镇辖)。七世璼公移居水寨坝美村,(八世穆公移居油田圆墩围)八世绿公移居油田向阳村,八世武公移居油田高涧。七世珙公,号南溢移居普宁溪南乡。五世友志公裔移居平南、河源等地。现榕树下“珠瑾公祠”附近只居住六世冕公裔八世文珠公裔孙。八世文瑾公裔孙迁居河东镇走马村。六世升、斌二公移居未详。
二房五世友铭公创建玉茶榕树之宅(今名“珠瑾公祠”)距始祖仁德公开基地“珠瑞湖”约一公里半。离仁德公坟约半公里,距始祖妣张、雷氏坟约一公里。距县城约三公里。
三房四世“子义公祠”座落于五华县水寨镇良美村深美堂。与二房五世友铭公建宅榕树下(今名珠瑾公祠)相距仅二公里,离县城约一公里。
三房四世“子义公祠”始建于明代(约1458年),法做:巽山兼巳,形喝:寒虎咬尾,座东南向西北。五世友亮公裔移居梅林等地,五世友实公裔移居长布、广西、四川等地、五世友惠公裔移居兴宁、陆丰、丰顺等地,五世友聪公裔移居协和布里、苍兴。惠东、惠阳、深圳宝安、四川等地,五世友政公裔居深美堂,后又分居上坝等地。
以上介绍二房五世友铭公祖宅(今名“珠瑾公祠”),三房四世“子义公祠”,是仁德公生下创建最早,至今保存完整的祖祠。五世友德公从水寨玉茶(今良美村)珠瑞湖迁居横陂石华村大塘角,公所建住屋,后被洪水冲废。清同治年间由十六世孙英洪,十九世孙祺,倡仪在原址兴建宗祠,命名“周氏宗祠”。六世昌、景二公裔孙同祀。二房八世仲丙裔孙于光绪戊申(1908年)在梅林两口塘对面园背崀建有“周恂公祠”乙山辛向。同治辛未(1871年)建有“周丙公祠”。 三房五世“友聪公祠”建于玉茶中心屋(今协和村、河尾村、良美村相邻处境内),已遭废。其他房系未详。
(四)五华县周氏分布及迁居各地简述
五华县周氏除部分外来因工作定居外,全部均系仁德公裔孙,分布居住在:水寨镇协和村:榕树、苍兴、先裕、布里、白石洋。良美村:深美堂。上坝村、坝美村、大布村、员瑾村。河东镇:凹上、下坝、下一村、下二村、高榕村。沙渴村:塔下、寨下、太和竹头塘、黄湖、洋坑、老河陂、走马、油塘、油田、高涧、员墩围、洋坑里。横陂镇:石下。平南镇:枫林。梅林镇:两口塘。硝芳镇:营口。长布镇:石础、长安。华城镇:南门、东门、马鞍塘。人口约六万人。
迁居外县各地有:广州、深圳、英德、台山、中山、鹤山、开平、惠州、惠阳、惠东、阳江、普宁、陆丰、海丰、河源、紫金、博罗、龙川、梅州、兴宁、丰顺,各县、区。四川、湖广、雷州、宿州(今安微省境内)、江西、广西等省市及港、澳、台与国外侨胞。人口约百万人。
(五)仁德公裔八世内迁移外地简述
长房贞公裔八世廷璼公生一子:崇。移居海丰上沙、下沙。长房七世鑑公生三子:廷径、廷寿(黄)、廷爵,移居增塘、下坝。
二房员公裔五世友铭公生五子:升、玉、斌、冕、钦(老叔公)。六世玉公迁居下坝,七世珙公,号南益,迁居普宁溪南。七世璼公分居坝美。八世绿公移居油田。六世冕公裔居玉茶(现称协和村)榕树,八世文宝公裔迁居河东走马。八世文瑾公裔迁居河东走马。六世钦公(老叔公)迁居协和白石洋。五世友德公生二子:昌、景。六世昌公迁居横陂石下,梅林二口塘。八世仲盛公生二子:蛟、龙。蛟公子孙迁居海丰。七世维公生三子:玉铭、玉璼、玉钦。子孙迁居兴宁水浸围。七世窗公生六子:南瑞、南珖、南璋、南壁、南璹、南珊。窗公子孙迁居兴宁水浸围。八世仲鸾公生五子:忠、和、道、本、迪、鸾公子孙迁居河源蓝溪乡。六世昊公生五子:福、禄、祈、祖、礽。昊公子孙迁居河源等地。
三房仲公裔三世崇业公,子孙迁居龙川县。三房七世尚深公生六子:廷爵、廷舜(止)、廷福(止)、廷寿(止)、廷禄、廷材,子孙迁居广州、佛山、五华梅林。七世尚聪公生二子:廷珍、廷辉,迁居梅林。五世友实公生二子:旦、泰。子孙迁居长布、四川、广西等地。五世友聪公裔生三子:受、康、和,居协和苍兴、布里,后大部分迁居外地未详。五世友惠公裔孙迁居兴宁、陆丰、丰顺等地。六房兴公裔迁居华城。第几世移居及年代未详。
以上介绍史料,主要依据《岐阳家乘》民国甲子年(民国十三年)即公元一九二四年版本资料。其他房系无资料文字记载,吾不敢妄言。待《中华周氏联谱》出版后考证。
对于梅县七卫公派系,据《岐阳家乘》民国甲子年版本记载,以前族谱无记述其派系,系因避当时的家族原因造成。七卫公是五世友铭公之孙瑄公之子。瑄公在兴修“瑄公圳”时,在梅县所娶之妾,所生之子,为当时家庭着想,故在程乡置田产给予自养。瑄公甚爱此子,故在程乡独立置田产,避免家庭妻妾纠纷而分居在梅县,虽当时未入族谱,却有田产帐册为据。但因嘉应举人砚虏公珠卷以七卫公为始祖,以仁德公为三世之误,故七卫公后裔无从查考之误也。而梅县程乡“七位墓”是程乡祖叔合族议立“七位墓”,非“七卫”也。再者“七位”墓立在明代万历年间,而仁德公是宋理宗年间,相距早于“七卫”公二百多年,何以仁德公为“七卫”公之三世,何颠倒若此?若以七世瑄公推之,七卫公八世。按二十五年一世计。始祖仁德公距八世七卫公刚好二百多年,符合历史事实。以上是吾之浅解,待有识者考证。故附录于此供考证查确也。以免于误传误。
以“七位墓”碑推解,瑄公之父玉公生七子,当时程乡祖叔立“七位墓”实是纪念瑄公之意也。
(六)仁德公裔第九世至十一世内迁移简述
二房五世友铭公系
二房六世玉公裔第九世至十一世内迁移简述
十世达公,字朝重、生三子:显道、显德、显政,兄弟三人奉母令迁居归善(今惠东、惠阳)。十一世显禄生二子:阿金、阿玉移居归善。十一世显荣生二子:胜、康、移居博罗。十一世显扆、显相二公移居未详。十一世献珪公生四子:淇浣、大略、造、尚略、移居四川。十一世继禹公移居大山口。十一世继绅公,字永与,号晋垣,生二子:巡、延移居归善沙子布乡。十一世继绲生一子:自强,字肩贤,生二子:淑湘、淑左,淑湘生子未详移居湖广。淑佐生四子:子奎、子睦、子善、子重。子重移居鹤山。其余三公移居归善平山。十一世邑庠生宸极公之长子妣魏氏生二子:仲亨、季亨。仲、季两公俱移居博罗。十一世习礼生:维鼎、维景,维鼎生:自盛、自兴、自旺、自祥。自兴生:林保、亚保移居海丰。九世之政公生三子:良卿、良玉、良职。其中良玉移居江西,良职移居海丰。九世之制公生一子:良省。良省生玉保、玉保生鹏、鹏生五子:孟英、凤英、、伯英、华英、俊英,移居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