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育才在川渝周氏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周新才 发表于 2010-4-18 08: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川渝周氏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川渝周氏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代会长周育才

尊敬的来自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的宗亲、尊敬的来自兄弟省市宗亲、尊敬的来自川渝各地的宗亲:

    我用宗亲称呼大家。在座各位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周姓,又称为“宗亲”,宗亲者,“同宗的亲人”也,民间有句话,五百年前是一家,我们都是同根同脉,血浓于水。我们来自天南海北的宗亲,欢聚一堂,今天的聚会是空前的盛事,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特别要感谢来自总会和兄弟省市的宗亲,你们是来自“老家”的亲人。古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还有“山祖昆仑,水祖江海”。中国人是最讲究籍贯的,我们川渝人周姓人的远源是岐山周原,所以我们邀请了岐山县的宗亲;近源是湖广,据统计川渝人80%都是湖广填四川而来,湖广就是现在的湖南湖北两省,但湖广填四川只是个笼统的、概括性的说法。实际上,300多年前的填四川潮流,除了湖广,还有河南、山东、陕西、甘肃、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只是湖广人数与川渝距离较近,填川的比例大些而已。今天我们的成立大会名称为“湖广填四川研讨暨川渝周氏联谊会成立大会”,表示我们不忘根本,不忘故土,与来自“老家”的亲人共聚一堂,共叙亲情,这是几百年后的大聚会,有了这样一个开端,这样的亲情几百年后、几千年后都要延续下去。

我受川渝周氏联谊会筹备组的委托,作工作发言。我的发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筹备组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二部分是今后的工作的打算。

一、筹备组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总结。

川渝周氏联谊会筹备组于2009年清明节4月3日在重庆市龙兴镇成立。我在4月3日的筹备会上被推举为临时代会长,任期到川渝周氏联谊会正式成立为止,今天我即将完成历史使命,转移战线到更为艰巨的参加编写川渝周氏联谱的工作。

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一年来川渝周氏联谊会的筹备工作。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

我们处在一个太平盛世。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很幸运,赶上了最辉煌的时期,国家强大,政治环境宽松,老百姓安居乐业。只有这种宽松是环境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寻根问祖、修家谱族谱等传统文化得开展得如火如荼。现在。从全国来看,2008年由周时选先生为会长的中华周氏联谊会在杭州成立,然后2008年9月在西安市到周氏发源地陕西省岐山县祭奠周氏的先祖周太王,接着2009年2月在海南召开了中华周氏联谱编委会第一次会议。4月又在西安召开了联谱编委会的第二次会议。后两次会议我都参加了,并且接受了编写周华周氏联谱川渝分卷的任务。

我们川渝筹备会在重庆市龙兴镇召开。当时正是清明节,那天在龙兴镇的民间清明会庆典真是让我震撼。全镇完全是一派节日气氛,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各个家族在龙兴镇举行清明节庆典。张灯结彩、放炮奏乐、祭祖、宣读祭文、德高望重的族长、长者讲话,然后是盛大坝坝宴。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

今年清明节之前,有一件比较轰动的事件,大邑县刘氏700人位刘氏宗亲在刘文彩庄园举行家族大聚会,主办人就是刘文彩的孙子。这样的事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刘氏家族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被妖魔化,刘文彩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霸地主,现在是还历史真相。他的子孙欢聚,各种媒体云集,当成一件文化盛事。证明我们的政治清明。

今年清明节在四川偏僻的大巴山深处的达县石梯镇,普通的周姓人大多数是农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修了规模宏大的湖广填四川纪念碑。碑文就是我们的副会长周新才撰文。现在给大家展示几幅照片。

修家谱、族谱,恢复或新修家族祠堂等更是遍地开花。很多还用手现代化的手段传播家族文化,全国的周氏网站都有好几个,如果打开网站,各种信息琳琅满目,令人打开眼界。

我说这么多例子主要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我们所处的时代,各种力量的推动和感召,让我们焕发了青春,鼓足干劲,可以说也是时代推动了我们。


(二)地利。

川渝人民凭借地利之便,创造了辉煌的巴蜀文明,川渝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正如湖南省周氏联谊会会长周唤民宗亲给川渝周氏联谊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所说“川渝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周姓人口密集的大省市之一,周姓人口敢为人先,为川渝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世人称赞的巴蜀文明、天府之国。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国内外闪烁着灿烂的光华。

现代的四川和重庆人百分之八十都是湖广填四川来的。有共同的文化“密码”,共同的文化“基因”,有共同的话题,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这样就容易形成合力,人与人之间一见如故。并且在川渝这个范围内,互相走访、串亲戚也很容易,只要说到联谊联谱的事,应者云集,这也给我们尽快成立联谊会造成了条件。


(三)人和。

川渝地灵人杰,是个人才宝库。周姓人才在川渝地区人才济济。我只说我们会议筹备组的诸位宗亲。

又顾又问的顾问周光墉宗亲。85岁犹如58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资深的谱牒专家,造诣精深,入迷程度如痴如醉,家里谱牒资料犹如一个小型博物馆,与之交谈,如数家珍。更重要的是对工作极端认真。一份川渝联谊会章程,字斟句酌、反复修改8次之多。而且85岁了电脑技术极为熟练,据我所知。在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中,除了90岁的马识途先生外,可能就只有他能熟练应用电脑的人了。

副会长周必润总:并非富豪的慷慨捐助者。一个县级畜牧站的兽医师,由于退休后做房地产,小有积蓄,重庆的筹备会上拿出一万元,此次成立大会,表示要全力支持。如果没有他的赞助,此次成立会即成泡影。他不为名不为利,我们推举他当会长,他曾坚决拒绝,说只愿当一名积极分子,此次大家决定“绑架”他为会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举动得到家庭特别是他的夫人的支持,我们向他们夫妇致敬。

顾问,周大全。重庆市某美容医院医生,温文尔雅,极具亲和力,并非川渝人士,工作之余广泛联系川渝宗亲线索,每有所得,即告知我们,成了热线。重庆参会人数最多,大全医生功不可没。

身在海外,心系家乡的周宗德。在美国拼打多年,但是个海外赤子,对家乡建设特别是联谊联谱事情极为热心,对家乡的事情了如指掌,每有所得谱牒线索或搜到的资料,或通过电子邮件或越洋电话电话告知我们。

周育辅、周新才、周廷俊、周康发、周有峰等积极张罗,广泛联系,壮大联谊会队伍功不可没。

此外,周友苏、周光亚、周崇林、周述炎等宗亲,是高级知识分子,也充满热情。

尤其值得一提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周晓、周明兄弟,周承宣、周鸣宇、周有坤、周明志、周明勇兄弟主动与我认识,主动请缨。给我们联谊会带来朝气,是不可小视的生力军。

总之,在这么多人才济济的周氏努力下,今天起又有更多的周氏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的联谊联谱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今后工作计划

仍然是六个字的关键词:联谊、联谱、搜谱

(一)联谊

我为双流县周正桃修周氏祠堂送了一副对联,就形象地说明“联谊”的意义:

     聚子孙一堂序昭序穆

     祀祖宗百代报德报恩。

(文、武、成、康、昭、穆的典故)

周时选会长在广东省周氏联谊会成立大会上讲了一段极为精彩的话,现在引录于后:欣逢盛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正是寻根认祖,联宗联谱的大好时机。联宗联谊,重在联心,周氏宗亲乃一脉相承,血浓于水,族联万代,我们要以联谊为载体,加强宗亲之间的联系,要以联宗联谱为纽带,把分散的宗亲凝聚起来,“前有千古,惟谱录之;后有来者,惟谱启之”。宗谱是昨天的历史,今天的借鉴,明天的见证。因此,我们要紧密团结,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秉承祖先之传统,溯世系之源流,承先人之遗绪,杨祖宗之功德,启后代之宏基,明长幼之伦序,振周氏之家风。

(二)联谱

《中华周氏联谱》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为“总论”,将周氏数千年的纵向历史做出梳理,以通史的形式编写。共分10卷,由中华周氏总会统一布置分工完成。上编内容如下:

第一卷:周氏根源(陕西省编写)

第二卷  周姓受姓始祖(湖南周寅宾编写)

第三卷  古代周姓的望族(湖南周寅宾编写)

古代周姓迁徙

第四卷  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苏浙闽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编写)

第五卷 元明清三代,周姓“江西填湖广” (江西、湖南、湖北编写)

第六卷  明清两朝,“湖广填四川”、(四川、重庆编写)

第七卷  “山西大槐树迁徙”(山西编写)

第八卷  周氏文化(陕西编写)

第九卷  周姓历史名人(山西编写)

    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但难度也是空前的。本来湖广填四川成立当代川渝历史的一门“显学”,著作很多,应该说该研究的都研究到了,但是要限定在周氏的范围内,这就难度大了,要用周氏的材料来填充作例证,别的姓氏的材料大多都不能用,需要靠从周姓史料中去发现。

   

下编为“分论”,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全国有多少个省市,就有多少卷。

我设想是周氏“小百科”的一本著作。

主要选取历史较为长久、人口较为众多、族谱较为完善、人才较为突出的家族的族谱汇编而成。我们倡议川渝地区有条件的家族,积极参与编写。若以每个家族平均2000-3000字的篇幅计,如收录数十到上百就洋洋大观了。如很多宗亲已有行动,并且拿出了初稿。如奉节的周有峰等。

1.包括始迁祖、

2.原来的籍贯、祖居地的地理人文状况;

3.迁徙路线、东西南北线,水路、陆路等,是一次到位还是逐步迁徙。

4.分布情况、分支情况。

5.辈序派语、族规家训、

6.重要代表人物,人物传记

7.关于周姓的文物,如古墓、碑文、墓志铭、

8.祠堂、牌坊;

9.有关的周姓人物的图书的评介、

10.和关研究性纪念文章等、回忆录。

11.记叙“联谱”经过的纪实性散文等。

12.有关的新闻报道。(如遂宁千年族谱惊现人间)

13.也可以就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写成专题文章,这个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比如介绍某某个与周氏有关的文物、祠堂、牌坊等。

14.搜集著名的家谱序言、后记,现代的古代的。


(三)搜谱

指的是搜集与修谱有关的谱牒等文物资料,计划建立一个民间周氏谱牒资料室。民间的谱牒资料和文物资料要努力抢救,湖广填四川有数百年了,现在有不少周氏家族还保留了族谱、家谱和其他一些文物资料,随着历史的进程,有些东西要佚失、损毁,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员不如老辈人热衷,我们就要趁早将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传之永远。既要到图书档案馆搜集,更要到民间搜集。现在就要搜集集中,办成一个资料库,存放在一个适中的地方,既是保存,也让它发挥作用,如可以供其他家族修谱时借阅等。此次大会要参会人员带上家谱或复印资料,统一编号保管。

当然还有更宏大的计划,如原先设想的在合适的地方修建川渝周氏宗祠,比如重庆龙兴镇。这都是很有想象力的计划,就要靠大家来论证和努力。


刚才说的是成功之处,不足之处:

一.就是经过一年的工作努力,虽然队伍已经壮大,但是发展不平衡,川渝地区的县市多达数百,但我们经过多方联系,仍然大多数县市没有取得联系,为此事我们用尽了一起办法,电话,网络、走访。网络本来是很先进的联络工具,如周鸣宇曾经向40多个点通QQ或电话,但只有一个回执。周必润提出出资要宗亲到各地串联,提供路费等资助,但也没有成功。我们准备将此事放在今后的继续做下去,因为每年都有年会, 把年会当成此次成立大会的继续,每年都发掘一定的县市参加进来。

二是由于我个人的能力的原因,作为筹备会的代理会长,我可以说没有一天偷懒,但由于性格缺陷和工作能力能力的原因,没有筹集到任何资金。想了很多办法,正如一句老话说的“头晚想了千条路,清晨还是买萝卜”。说到钱就说到我的“痛处”,到现在,除了第一次开重庆筹备会是参会者现场筹资1万多元外,一年的时间没有筹集到一分钱,所有平常的活动都是自掏腰包。这次成立大会,幸亏周必润宗亲挺身而出,拿出一大笔钱,解决了这场危机。从这个角度说我不称职。所以我此次成立大会后,就要尽快转移战线,转到联谱的编写方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8 8:42:27编辑过]
周奇 发表于 2010-5-5 16: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联谱”之我见

                                      四川省邮电总局  周光墉 


尊敬的各位宗亲:大家好!

      盼望几年的日子终于到来,大约五、六年前,从寅宾教授处知道有宗亲倡议进行周氏联谱研究,我就很感兴趣并寄予期待,今天川渝周氏联谊分会正式成立,我有幸能够参加,自然特别高兴。

    《中华周氏联谱》编綦委员会也已成立,制定有编綦目录纲要,联合省市力量,编綦上编“总论”,梳理周氏数千年的纵向历史,实现正本清源。下编为“分论”,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设立分卷。借此机会,仅就分卷内如何“联谱”?使各自分散的周氏家谱能够联接起来,实现同宗谱牒之间本应衔接的特点,谈点个人意见。

     一、“联谱”工作的实质是溯源。

     川渝两省、市现有人口超过一亿,周姓既为其中‘大姓’之一,则周姓人丁数,仅按百分之一计都将超过一百万人。如此浩瀚之量,如何联法?把这一百多万人的名单罗列出来,并不困难,公安机关的电脑数据库内早有存放,但它检索不出族谱中的世系表、瓜藤图、或齿录等系统资料来。族谱可贵之处,它将族中每一个人的三大方面的关系(上下-父母子女,左右-兄弟姊妹,姻亲-妻室女婿);三大事件的时间地点(生,移,殁);和三种称谓(名、字、号,职称-邑生、举人、进士,职位)用世系表、瓜藤图和齿录等方式规范化表述出来,系统分明,简洁准确。这种民间家族史料,不是政府户政档案能够取代的,所以族谱能够长存不衰。

     瓜藤图是对家族结构最直观和形象化的表逑,瓜瓞绵绵既是族人的期望,也是必然的结果。家族不断繁衍扩大以后,由於居住、生产条件等限制,或战乱、移民等原因,部份族人迁徒外地,族谱的记载也常由之分离。老族谱上只记明“移居某地”,不再续其世系;徒居者常另立世系,成为新的“始祖”。建立族谱是一种民间行为,无强制性。徒居者忙于立业、无此爱好或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未留下所由来的资料,其后裔立谱时只能从可查知者开始,从而形成宗族世系中断,不知所由。这也是现有族谱中较为普遍的情况。

修纂族谱的中心内容是理清和完善本家族中的世系关系,自然地产生溯源需求,通过溯源把本支的源头与老家的族谱联起来,或两个支头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源点,是“联谱”的最佳结果,也是我们对“联谱”工作的实质希望。基于这种认识,为了协助做好川渝周氏“联谱”工作,我曾整理了一份《仁德公移川裔孙户名谱》和《川渝仁德公裔孙直系表》(示例性质),送供我分卷编委会参考。

      我祖仁德公是南宋末期由福建移居广东长乐(现名五华)县的一位周姓后裔,其孙必达公立图谱时,不知祖之所由,故遵之为始祖,俟后,裔孙繁衍日众,至清朝康雍乾年间应诏填川(包括现川渝省市),记之于谱者即达四百余户,其中,多为仁德公的十四世至十六世裔孙。我裉据广东的《仁德公裔周氏族谱》和原成都仁厚堂的《周氏宗谱》整理出,能够查清从仁德公起,分别至此四百余户填川祖公的历世直系祖公名讳,部分明细到从五华某某乡移至四川某县某乡,其中,只个别世系未详者。这就为现有川、渝的数十万仁德公裔孙,寻根溯源准备好了“下端接口”。只要你的世系能追溯至你的入川祖公,然后与相应“下端接口”对上,就能一直追溯至七百余年前的始祖仁德公,由之与其他仁德公裔孙的谱系沟通,实现“联谱”。

     “湖广填四川”的年代距今已有300年,当年入川祖公繁衍的后裔亦已拾代左右,也就是说,现有仁德公的后裔多为廿四、五代的人了。另一份《川渝仁德公裔孙直系表》,则是将已经与“下端接口”联通的现有家族成员中,各选一、二位仍住在川渝的代表列入表中,实现直观的族间横向联通。按理说,“填川”时的四百多位入川祖公的后裔,都应建有各自家族世系的族谱,在每一位入川祖公的族谱中选择现有的一两个代表,列入《川渝仁德公裔孙直系表》,汇集以后就相当于把这四百多本周氏族谱横向联起来了,而且脉络清楚地统都归源于仁德公名下,从而实现真实意义的“联谱”。每位入川祖公繁衍的后裔,都是成百上千,例如,落户双流县的十六世祖衍麟公,现有后裔就是两千多人(包括娶进门的媳妇),换句话说,现在属于仁德公后裔的川渝周姓人数将按十万计,利用这份《户名谱》和《直系表》就能够把这几十万周姓人氏,以代表方式全部联接起来了。当然,实际能够联上多少户,还要看联谊工作的进展情况,反正“端口”已经留上。

      二、组识“联谱”专题小纽。

      将具有同源线索的联谊会成员组成专题小组。中华周氏网上有一幅用“辈行”或称“字派”寻亲溯祖的专题网页,我分会周晓宗亲就在上面提供了许多资料,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具有相同字派的家族应该是近亲,即共同的祖源不会相距太远,把几家的谱牒或已有的资料凑在一起,相互补遗考证,必有所获。比如,派行诗同为“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的家族在永川、内江、成都都有,这是具有相同祖源的重要线索,建议这几个家族的联谊会成员组成一个专题小组,专门研究探索他们的祖源世系,比较容易发掘出翔实确切,联通他们几个家族的世系图表。将这种图表纳入《川渝周氏联谱分卷》,也就实现了类似上节所述的“联谱”。

同样情况,字派同为“国正天心顺,官高弟泽崇,……”的家族,在新都、广汉、双流都有,他们也可组成一个专题小祖,如法炮制。

当然,应该还有其他线索,可以组成专题小组。比如只知道祖源来自外省同一个县乡,但世系有中断者。我在整理《仁德公移川裔孙户名谱》时发现,当时移川者常有相对集中于同一乡村,同一支系的情况。前面有人带了头,互通消息,后面就跟着来了,此亦合符情理。

      这样一来,《川渝周氏联谱分卷》中有一部份将是若干分离的骨干世系图表。它们的下端是分居在川渝各县市周氏族系的接口,和这些族系代表的现住地和直系联谱表;上端则是希望能够从其他省市的世系谱中获得联系的始祖概况。比如,我们这支的始祖仁德公,是南宋末从福建宁化县迁入广东长乐,他有七弟兄,仁金、仁玉、仁富、仁贵、仁福、仁寿和仁德,分迁不同省县,希望借助这些线索,在相关省市的联谱卷册中获得切实衔接,直到真实可靠地溯源至更加古远。当然,如果在这次各省市编纂联谱的过程中,利用编辑工作会、简报、或互联网等交流发掘成果,从而使某些支系实现省际“联谱”,既是成立周氏联谊会原意的一项实际体现,也会产生类似“考古”者有所发现的鼓舞效应!

       三、县级周氏联谱。

 一个县或县级区内的周氏常分属几支,联合成立编修族谱理事会,将全县各周族世系汇编于一册,定名为某县周氏族谱,这种联谱方式过去就有。例如《梅县周氏族谱》就是一本,包含先后在当地开基的六位周氏祖公所繁行世系的族谱。序言中说明了六位祖公的名讳及开基所在的乡村地址,然后在 “梅县周氏源流”章节中,分专题说明各支祖公的流源,及有关考证。我租仁德公的一位五世孙就是其中一支。

族谱的主体部份则是先按支系,该支系下又按乡村编列周氏裔系。各支系开基所在地的乡村,在它的首页先有一段简逑,说明最早在此乡村落户祖公的世系由来,和相关迁徒情况,比如尚有兄弟几人分别移居某地或某国等。然后按苏体罗列世系,即自上而下,自长到次,一家到底。其间有某世祖之某子迁外地者,予以注明,迁本县其他乡村者,暂放置,接体例继续编列,直到居住在本乡村的后裔全部记完。随即按上述‘暂放置’者的先后,选定下一个乡村,继续编排世系,……,直至六个支系的裔系全部完成。这六个支系都是早期迁入梅县的周氏族人,对近期才迁入定居的周姓家庭,亦将其祖籍源流和世系逐一编入,无所遗漏。

      这本族谱还记载了一段重要和有意义的考证结果。元代至正年间迁入梅县菏泗开基七位公的源流,以前有三种说法,97年修谱时,根据一本老族谱提供的线索,实地查考,证实江西省会昌县羊角水村子祥公的第七子元七,才是梅县荷泗周氏开基祖七位公。以前的三种说法都不对。同时,经过调查考证和收集到的资料,说明梅县荷泗村的开基祖七位公,和隆文村的开基祖南公,他们都是周文王七十五世孙周思文的后裔。这两个支系既然上溯到了共同的祖源,也就实现了联谱,可以排出统一的辈次,七位公既是荷泗的开基祖一世,也是以周文王为一世祖的世谱85世;南公既是隆文的开基祖一世、也是世谱93世。这种经过实地调查,多方考证,溯源寻得共同祖源,实现联谱,从而排出统一辈份的思路和办法值得学习,但本例则应是,所引用的周文王以后世系属实才能成立。

这种汇编方式的族谱,实际上是尚未追溯到,或未全部追溯到共同祖源的联谱方式,它含盖的支系数和人丁数都不宜太多,适合一般县级区域采用。当然,人口不太多的自治州或市,也可成为编修单位。从理论上说,如果各县级区域都有这种联谱,不仅所有周姓都入了谱,而且编辑省、市联谱也有了雄厚基础。

      四、慎重考证,保障联谱的史学价值。

   通过溯源,找到两支世系上流的“祖源会合点”,达到真实意义上的“联谱”,但必须强调,在溯源过程中,一定要慎重考证,务求真实。旧的周氏家谱中颇多自称为周勃、周瑜、或周敦颐等名人之后,而且其间世系完整,如果就以之为根据,计为“祖源会合点”而实现“联谱”,则有待商确。因为,名人后之说,比较普遍,多为转抄而来,未经考证,其中常有不实者。比如,我的入粤始祖仁德公的祖源有两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周敦颐之后,且周敦颐之后的说法又有三种,这些说法,各自存在一些疑点,经多方查证,至今尚未获得切实可信的结果,即据以“联谱”,显然不妥。

     在族谱的开宗明义中,缅怀周氏先祖的丰功伟绩,学术造诣,名言懿行等以提高族人的自豪自信,爱族爱国,学习上进的精神,当然完全正确,也很必要。但为硬要找到祖源,凭一些似是而非的线索,或主观意愿,就编凑成某某名人之后,则有失于编綦史料的根本原则,致真假莫辩,再经辗转传抄,影响面越来越大,也必然延及这次“联谱”工程。

      我想采用“排除法”校正此中弊端,也许可行。比如,有一份确切、完整的周敦颐之后接近十代裔孙的齿录资料作为蓝本,凡与之对不上口者,俱予排除。当然,蓝本本身的确切和完整很重要,数据都经过考证,所有名、字、号、溢,生卒年,世系,迁徒史等都尽可能齐全清楚。致於如何借助这种蓝本,使用“排除法”,则是族人自已的事。

如果此法行得通,对理清我族相关世系,保障我族族谱的史学价值,大有帮助。但选订那几件“蓝本”,如何组织相关省、市联谊会协同制订这些“蓝本”,以及如何交换其间资料等?那就有请《总会编委会》研究了。

      总之,“联谱”工作与周氏各家的族谱有关,但它并不能代替各家的族谱,而是通过 “联谱”,宣扬周氏文化,提高我族谱牒的史学价值,加强我族各谱间的联系,促进和睦团结。同时,编綦好“联谱”不是“编委会”单独就能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参与,提供以上管见,亦基于此,仅供商讨。

      祝“中华周氏联谱”工作成功!祝大会成功!

                                     2010年清明仁德公二十二世裔孙光墉谨识于成都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5-3 10:35 , Processed in 0.0210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