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福建省周会一行到蕉城区走访调研

[复制链接]
周顺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顺 于 2025-11-8 18:11 编辑

行遍蕉城访周氏,阅尽千叶多同根——福建省周会一行到蕉城区走访调研记
      
      2025年10月22日上午8:30,省周会周书文会长、周联胜副会长、周敏凯秘书长、周金瑞常务理事一同从福州出发,开启走访调研"闽东行″,首站选在宁德市蕉城区。
     在省周会副会长、宁德市周会常务副会长周自强,省周会常务理事周爱莺以及蕉城区周氏宗亲引领下,省周会一行来到了三都镇下辖的象溪行政村。该村位于城澳半岛,村名源于地形似“象”且西侧有溪流得名。
   上午10时许,省周会一行来到村中幼儿园门口,象溪村宗亲热情迎接,鞭炮声阵阵,墙上贴着红色的欢迎标语。省周会一行与早已等候的宗亲共聚一堂,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温暖。周自强会长说,已安排蕉城区内,都按同样规格接待。
微信图片_2025-11-08_171732_934.png 微信图片_20251107171535_10.jpg
    据谱载,象溪村周氏始迁祖周洪秀公,又名周洪仲,系蕉城区洋中村周霆公的第32世孙,于清代迁入,至今已有150多年。迁徙分3支4次进行,分散在舂臼坪等自然村,解放后全迁象溪村。现已传至40世,有50多户,200多人。象溪村目前暂无独立的周氏祠堂,接待室设在幼儿园内。
      离开象溪村,省周会一行来到了蕉城区飞鸾镇梅田周氏宗祠。该村由王、郑、周、林、廖五姓于明清时期始建梅溪宫,因塘田而得村名。梅田周氏宗祠始建于清代,距今200多年。祠堂外观呈红褐色,正中大门头顶有歇山式屋檐,檐下悬挂"周氏宗祠"匾额,大门对联:"流分汝水渊源远,派衍丰享德泽长″,横批"望出汝南″。大门的两旁各开一小门,为″入孝″″出悌″。梅田村周氏对祖上何时迁来此地并不清楚,只说祠堂建于200多年前,2011年重建,总面积675平方来,目前己繁衍800多人。
微信图片_20251107171417_8.jpg
     据民国7年(公元1918年)谱载,″第即梅溪(即梅田)元始祖善公而论,原籍漳州漳浦县,离城三里许,名曰:桥仔头乌石山,俗呼"甘棠周"是也,聚姓一族而居,迨2世祖景和公兄弟三人由漳州来迁邑之二都梅溪,亦名桥仔头乌石山,犹是与梓里名同而地异焉?",此番序言己将梅溪周氏的始祖及迁徙情况写得明明白白,但不知为何到了公元1997年重修族谱时,却将梅溪周氏纳入了周举元公的后裔,认定由福州散居各县后迁入梅溪。更让人不解的是,2011年《宁德周氏联谱》对此居然也作了一番所谓考证,一是将″周善″以屏南话讲与″周豪佃″同音为由,认定″周豪佃″即为″周善″;二是认定原修谱者将″屏南漳源″误以为"漳州漳浦″;三是″甘棠周",恰好是指屏南县甘棠乡周氏。而考证者却没有了解到,漳浦县至今尚有″长桥镇甘棠村",也还有乌石山地名,地处该县旧镇镇紫薇山(又称龙山),因盛产优质荔枝而被历史记载。为了能够自圆其说,考证者还在梅溪周氏与屏南棠口周氏之间的世系、行第及年代上下功夫,不断进行技术性调整。作为梅田周氏宗亲对此并不是没有疑问,而是在多次前往漳浦县寻根未果的情况下,才勉强认领了以上考证结论,并干脆直接了当地于2012年在周氏祠堂边立下石碑,首句便是:″周善,又名周豪佃″!由此可见,他们并不认同″周善″与"周豪佃"的同音之说。
微信图片_20251108171759_60.jpg
     从梅溪周氏宗祠出来,省周会一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姓氏源流研究事关家族历史和传承的独特魅力及其重大意义。由于下午还有几个村要走访,必须放弃午休时间,大家直接驱车来到了洋中镇北洋村。
微信图片_20251108171937_63.jpg
      北洋村地处洋中溪岸,村内存有两株千年古树及祠堂、祖厅等古建筑。2021年11月入选福建省卫生村拟命名公示名单。
      据谱载, 北洋村始迁祖周士良公,系周导公的第8世孙,目前全村有70多户,约360人。北洋周氏宗祠始建于宋高宗(公元1127年一1162年)年间,由周士良公兴建,面积275平方米,于1966年遭台风与山体滑波所毁。1979年重建,面积缩小为100多平方米。
       与北洋村毗邻的是陈洞村,又名陈家洞村。传说陈姑祖先在此放牧,在大雪天一母牛跑进藤洞中生育牛犊,因而迁居此地,故名藤架洞。始迁祖周伯通公系周举元公第4子周霓公第10世孙,于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迁来。目前有156户,862人。周氏祠堂就建在母牛生子的地方。但奇怪的是,据记载,陈洞村周氏大厅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公元1069年),居然早于周伯通公迁来的时间。而陈洞村周氏祠堂又是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兴建,总面积168平方米。
微信图片_20251108172043_65.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2043_66.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2043_67.jpg
     从陈洞村下山,省周会一行来到了宁德周氏最重要的发源地——洋中镇洋中村,素有"宁德好西乡"美誉。唐太师周举元公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后,其孙子宋金紫光禄大夫、中书右相周导公来到洋中隐居。2016年洋中镇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乡镇、福建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现存柳州祠、圣母宫等明清古建筑,为明代国子监司业周斌故里,纸扎、铁枝等非遗技艺传承逾五百年,2019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还有特色美食洋中拌水粉、猪蹄冻、蛏干笋及光饼,形成以商贸旅游休闲为特色的宜居城镇。
微信图片_20251108173337_85.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3337_86.jpg
    在周自强会长等宗亲的引导下,首先来到洋中溪桥上,与宁德市周会周钱福会长、周平弟秘书长会合,共同欣赏洋中山水构成的如画美景,听周自强会长讲述明皇帝看了周斌公写的诗之后,下令让洋中溪改道的故事。随即大家一同来到了"国师公园″。该园纪念的是洋中巷口厅第17世祖周斌公。周斌公(公元1331年-1394年),字质夫,又字宗文,号质斋。明洪武乡试进士,官拜中都国子监司业、齐王府左长史,为明建文帝朱允炆及皇亲国戚子弟的老师;曾任建州郡儒学教授,培养出文渊阁大学士、丞相杨荣,资善大夫、工部尚书郑赐,南京吏部尚书杨旦等国家栋梁之才,被皇帝赐为“国子先生”和“文献之里”。乡人集资在原洋中溪畔,建筑一座“国师公园”,并在园中立有“国子先生周斌”石像。
微信图片_20251108173451_73.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2551_70.jpg
     洋中村有三个比较著名的祠堂,即新园周氏祖厅、周氏巷口祖厅、周氏中厝宗祠。每一座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别具一格,各有特色。省周会一行逐一参谒。
      新园周氏祖厅于宋嘉泰3年(公元1203年),由周举元公第7世孙周南公兴建。1992年重修,历卅余载,墙裂屋漏。2024年族人组织重建。新建祖厅,五色交辉,风雅意蕴与时代气象并举,家族昌盛与民族复兴同行 ,周氏族人无比欢欣鼓舞。
微信图片_20251108173109_74.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3109_75.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3109_76.jpg
    周氏巷口祖厅,原称仁房巷口支祠。宋嘉泰3年(公元1203年),由周举元公第9世周牧公兴建,也是周斌公的祖祠。曾先后被用作青田小学、洋中中心国民学校、洋中中心小学、宁德六中校舍、礼堂。2002年由洋中周氏收回重建为祠堂,于2009年建成,祠堂巍峨壮观,焕发新姿,周氏族人多年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微信图片_20251107172819_12.jpg
     周氏中厝宗祠,原称礼房中厝支祠,与巷口祖厅相邻,前座大厅于宋嘉泰3年(公元1203年),由周举元公第9世孙周採公所建。后座于清道光末年(公元1851年)兴建。民国后,与巷口祖厅一起被征用办学校。1992年10月重修为祠堂,总面积1238平方米。前座2005年落成庆典,后座于2007年重建,2008年落成庆典。2021年,在周自强会长带头下,宗亲们对祠堂内外进行了全面装修,整座祠堂显得富丽堂皇,美伦美奂,并作为宋朝议大夫周烈公祖祠。目前发有650多户,3000人左右。
微信图片_20251107172829_15.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2554_71.jpg
    黄昏时分,省周会一行来到光禄祠环峰分祠(又称洋中堂)。北宋雍熙2年(公元986年)由户部尚书周霆所建。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重建。分为上、下堂,上堂为祠,下堂为戏台。2005年下堂及戏台进行重修,2011年重建上(廊)。上堂祠殿中塑有多尊佛像,殿右有神像;殿左有中书右相周导公、婆座像,其右边有“国子先生”周斌公、婆座像。这是现今蕉城区最大的宗祠,也是洋中周氏后裔纪念周导公及周斌公的最重要宗祠。

    翌日上午,省周会一行先来到″国子先生″牌坊参观并合影留念。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国子监司业周斌病卒,洪武29年(公元1396年)资善大夫、工部尚书郑公赐奉洪武帝圣旨,亲自到洋中监建“国子先生里坊”并树匾。匾额正面书“国子先生”,背面书“文献之里”共八个大字。经重修,以青石立牌,镶金书法,高耸屹立。走进这里,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在诉说着古今往事的沧桑变迁。
微信图片_20251107172050_48.jpg
    随即驱车到了莲下村,这里有"光禄祠"旧址,是周导公迁徙宁德的首站,现已被改建为莲下宫,但光禄大夫周导公牌位仍然供奉在宫里。莲下宫供奉的是广平、广圣、广大三位侯王等诸神灵。相传倭寇入侵村宫前潭中,青蛤显迹,吐唾凝桥,淹没其兵,保护村庄免遭涂炭,故村众设宫供奉,并建青蛤大将军圣池,池中伏有一只大青蛤,俨然是个威严大将军的形象。
微信图片_20251108173155_78.jpg 微信图片_20251107173313_28.jpg
    从莲下村转个弯,便是石后乡芹坂头村。周导公第4子周霓公的第23世孙周濂从兰桥迁今石后乡后衕村,于明宣德已酉岁(公元1429年)又迁芹坂头村居住,在村中连续建了两栋大房屋,说明当时周氏在村中应是大户人家。清光绪年间,在寒尾桥始建周氏祠堂。目前村中周姓有80多户,370多人。在进入祠堂之前,有一座门楼。据传说,明朝刘伯温路过此地,在一张椅子上休憩后离开。周氏宗亲连忙追上请教风水定向,刘伯温说按他坐椅方位造吧,于是门楼就建成了一张椅子的模样。据《汝南郡芹头周氏宗谱》记载,周霓公儿子周斌公在宋景佑3年(公元1036年)诰授朝义大夫,考功监察御史,退休后回到芹头居住直至去世。现在还有不少人把他与明代周斌公混淆起来。同姓同名同一支系,但在不同朝代都当了大官,这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事例。
微信图片_20251108173805_92.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3720_88.jpg 微信图片_20251107173726_27.jpg
     从芹头村出来,去往赤溪镇夏村村。在路边可见蓝桥“光禄祠”。北宋雍熙2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下旨令户部尚书周霆(周导4世孙)兴建“光禄祠”,纪念金紫光禄大夫、中书右相周导。2012年一2013年,芹板头村周氏族人共同重修"光禄祠″,祠中塑有周导公、婆肖像,神龛上方书:″玄堂永贲",系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仁宗赠朝议大夫周霓公。
微信图片_20251107173055_21.jpg
    到了夏村村,只见三座宗祠祖厅一座比一座壮观,而且旁边留有许多古厝,足见周氏族人一代胜过一代。已发200多户,1000多人。据谱载,该村周氏始迁祖为明代斌二公,系寿宁平溪周一公(周理公)的第19世孙。很有意思的是,清朝陈翼谋在作谱序时,猜测周举元公5世孙从蓝桥迁居浙江松源,而周理公又是从浙江松源迁寿宁平溪,是否同源而共本?姑且视为一说吧。在夏村村周氏宗亲的盛情款待下,省周会一行愉快午餐过后,马不停蹄地前往七都镇秋山尾村。
微信图片_20251108174206_99.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4209_98.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80855_100.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4217_101.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4225_103.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4239_105.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4248_106.jpg
     据秋山尾村周氏宗谱记载,周导公第20世孙周谦、周混迁芹坂头,周导公的第24世孙周元诏公于康熙年间从芹坂头迁后湾衕,再迁秋山尾定居,目前约有130多户,630多人。秋山尾周氏祖厅于2017年动工,2021年建成。宗亲们将原祖厝旧址拆除扩建,以榫卯木结构为主,耗资300余万元,设计精巧,建构轩昂,栋宇生辉。
微信图片_20251108174710_109.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5004_133.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5004_134.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5004_135.jpg
     走过秋山尾村,省周会一行来到了在蕉城区走访调研的最后一站——七都镇六都村。据宗亲介绍,六都村有两位兄弟同时迁入,分为前周(长房)与后周(次房)。
微信图片_20251108174753_111.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5212_112.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5212_113.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5212_114.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5212_116.jpg 微信图片_20251108175212_118.jpg
    进村后,穿过农贸市场来到了前周祠堂。经了解,祠堂始建于明永乐至正统年间(公元1403年一1499年),多次毁于兵灾。2000年重建,2024年重修。目前周姓人口约有300人。相邻的后周祠堂始建于明成化至嘉靖年间(公元1465年一1466年),遭倭乱火毁,清乾隆年间再造。1999年至2001年历时了年重修,耗资200多万元。祠中以青石为柱,后座双柱鸾凤相对,前座双柱双龙抢珠,气势雄伟。现有周姓约2000人左右,人才济济。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7工厂原厂长周树通、宁德市原副市长周秋琦,国民党22屆全国党代表、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南部分会会长周池春都是六都后周人。前后周的宗谱内容基本相似,但后周的宗谱又厚又大,极为少见。据谱载,周维岳公是他们的始祖,但后代子孙却接到周举元公的后裔里去。据介绍,更早之前谱载他们是周举元公后裔,上世纪90年代左右,村中一位老宗亲(现已90多岁)考证认为,他们是维岳公后裔,于是有了争议。真相究竟如何,有待于今后进行深入考证研究。
微信图片_20251107174416_40.jpg

  (周书文   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手机版|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周亚金;办公室主任:周广涛。

GMT+8, 2025-11-14 00:13 , Processed in 0.0338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