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建议意见] 对反对中国祭祖文化宗教要取缔,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先的尊崇与膜拜

[复制链接]
周顺 发表于 2025-8-28 08: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未曾演变成一个宗教主导的国家,这于我们的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运。西方人声称中国人缺乏信仰,此乃对中国文化的浅陋无知。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语境里,信仰绝非单纯等同于宗教。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西方人将宗教与信仰混为一谈的片面观点,不少同胞竟盲目附和,这实则是对自身文化认知匮乏的体现。

      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当我们乘坐火车、公交车出行,走亲访友,亦或是漫步于大街小巷,时常会遭遇兜售宗教之人。他们热情过度地递上传单,言辞滔滔不绝,却让人心生厌烦。其中有人宣称:“信主得福,百姓生活富足乃是主的恩赐。”这简直是荒谬至极的无稽之谈!
      中国人生活的蒸蒸日上,是先辈们推翻压在头上“三座大山”的伟大成果,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蓬勃生机,是全体中华儿女如愚公移山般改造中国、辛勤付出的结晶,与所谓的上帝毫无关联!然而,有些人却对此深信不疑,全然忘却了祭祖这一与华夏民族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
      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熠熠生辉。华夏子民历来拥有属于自己的信仰,且相较于西方所谓的宗教信仰,这份信仰更为纯净无瑕、至真至纯。退而言之,我们绝不会打着信仰的幌子,去排挤、攻击那些所谓信仰不同的“异教徒”。在中国人的认知里,不存在“非黑即白”这般极端的思维模式。
      那么,我们中国人的“信仰”究竟为何?简而言之,便是“祖先文化”,它深深扎根于我们对祖先的崇敬与膜拜之中。西方人所信奉的是一位人格化的造物主,笃信上帝创造万物。而我们中国人崇尚自然,秉持“万物皆有灵”的理念。西方人在信仰中沦为上帝的奴仆,对上帝俯首帖耳;而我们则敬仰祖先的丰功伟绩,尊崇祖先的文明品德,信奉祖先的仁智礼义,钦佩祖先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因如此,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赓续着祖先的优良品质和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熠熠生辉。
故而,中国虽并非一个宗教化的社会,却是一个充盈着信仰的社会。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心怀对头顶之天、古圣先贤、列祖列宗以及青史留名者的信仰。从更为本质的层面来看,这些信仰皆指向人本身。中国人坚信,人能够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善化恶,凭借拼搏改变自身的命运。
      近日,因着修缮家谱之事,周末我与照万一同返回了老家毕沟,开启寻根问祖之旅。那片土地承载着家族世代传承的根脉,我们乃是八世祖孙学贵的后裔。家族中,九世祖孙国聚那一支依旧人丁兴旺,且族人皆热情友善。
      天庆哥与嫂子一路相伴,若遇哪家无人,他们便不辞辛劳地奔走联络,只为凝聚众人之力,那架势,仿若在精心筹划一场盛大之事。起初,一切进展颇为顺遂。然而,当询问至二大伯承真家这一支时,原本融洽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原来,承真的后人皈依了天主教。听闻要编纂家谱、探寻祖先之事,他们不假思索地断然回绝,称这是“封建迷信”。无论旁人如何劝说,皆无济于事。在他们的认知里,唯有天上的神才值得敬拜,祭祖或焚香之举等同于“拜偶像”——在其教规中,这乃是大忌。莫说为家谱增添一笔资料,就连祖宗坟茔在清明时节的除草之事,他们也从不染指,全仰仗天森大哥一家照料。否则,那片黄土坟茔早已荒芜颓败。
      堂堂中华儿女,缘何会笃信此类教义?忆起早年研读《圣经》时,心中最为反感的便是十诫之首条:“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别的神。”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此等言辞,于我们中国人的观念而言,着实令人感到“三观”不正,更让人不齿。
      儒、释、道三家合一,向来崇尚包容与圆融之精神。即便往昔老祖宗信奉佛教,有人礼敬观音,有人祭拜祖先,但大家总能和睦共处,以和为贵。然而,这“只许拜我,不许拜你”的绝对教条,如同快刀斩乱麻般一刀切,着实让人心中不悦。
      实际上,祭祖之事,于咱们中国人而言,虽常挂于嘴边,看似轻松平常,实则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儿时,家中长辈便教导我,每逢年节,于祖宗牌位前点上一炷香,虔诚下跪、磕头,这绝非迷信之举,而是在告诫晚辈莫要忘却自身的来处。当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获得晋升之时,热闹地举行一场祭祖仪式,既是对先人的感恩与回敬,亦是为自己增添勇气与信心。
      孝顺父母、珍视亲情,这些流传已久的话语,怎会是所谓落后的“咒语”呢?曾国藩曾言,给祖宗敬上一炷香,内心需怀有诚挚与敬畏。孝道,并非做给他人看的表面功夫,而是为自己的人生留存一份底色。
      犹记儿时大年初一,无论漂泊多远,全村外出打拼之人,只要家中供奉着祖宗牌位,春节必定会返回家乡。即便路途遥远,也要搭乘一宿绿皮火车匆匆赶回。人尚未到家,心早已飘进老房子里那袅袅升起的烟火之中。
      祭祖这一传统,往大了说,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往小了讲,不过是让一家人年年都有所期盼。若说中国人的凝聚力源自何处,那便在于这深深扎根于心底的“根”。
      回溯往昔,外国宗教并非未曾尝试与中国文化寻求融通之道。明朝时期,利玛窦身着汉服前来传教,他与中国人畅谈经学、宣讲科学知识,还特意学习了中国语言。他敏锐地洞察到,若让信仰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针锋相对,莫说成功传教,就连立足的机会都不会有。
      于是,当时他允许信徒进行祭祖活动,并解释道:“这只是孝顺之举,并不属于偶像崇拜。”然而,后续状况却变得棘手起来。罗马教廷的高层听闻此事后,认为此举不妥,好似突然开启了强硬模式一般颁布禁令,坚称祭祖是“拜偶像”行为而严加禁止。
      康熙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果断作出决策:唯有尊重中国礼数的传教士方可留下,其余的一概遣送回国。这场“礼仪之争”,犹如一团乱麻,搅扰了悠悠数百年时光。
      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罗马教廷才终于作出让步,宣称祭祖并非宗教行为,这才勉强为这场纷争画上了句号。然而,新教领域里,部分牧师依旧因循守旧,禁止信徒进行祭祖活动。这般纷争不断,究竟是源于文化之间难以交融,还是因立场过于强硬呢?
      追根溯源,祭祖与信奉何种神明实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祭祖,是深入骨髓的思念,是后人给予前人的一脉传承,更是文化传承中本能的体现。进一步深思,中国的祭祖仪式,既无超度之说,亦不谈来世之论,仅仅是对过往先辈的敬重以及当下家族团聚的一种呈现。那烧香磕头的举动,虽形似拜神,然而在热炕头前、祖坟碑前屈膝跪地所拜的,皆是与自己血脉相连之人。
      回溯历史,中国的宗族观念浓郁厚重,宛如化不开的墨汁。祭祀活动更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家族紧紧维系在一起,进而使得国家根基更为稳固。试问,这又怎能与“拜神”相提并论呢?
      往昔曾禁止信徒祭祖的天主教如今已作出让步,然而新教的某些角落依旧固执坚守。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信仰与文化,二者泾渭分明。无论是否成为基督徒,都大可不必将“祭祖”视为洪水猛兽。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不应因信仰的转变而断裂。一个连祖宗都不知孝敬之人,即便口中念念有词于天堂之美,内心恐怕也难享安宁。
      话至此,且容我说上两句闲言碎语——你不妨静心思索一番,中国人世世代代敬奉祖先,不论身份是帝王将相,亦或是普通百姓,皆对“断了根”一事心怀畏惧。这也在情理之中,长久以来,西方一直在探寻中国强大凝聚力的根源所在,最终惊觉,原来这些看似“封建”的传统习俗,实则是维系民族的一剂良方。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和“国”是一体的,都是自己身后最强大的精神源泉。当下,部分年轻人一边皈依洋教,一边嫌弃老家那些传统“规矩”土气。然而,试问一句,若摒弃了这些看似“土气”的传统精神信仰,中国人还剩下什么呢?当踏入教堂之时,可否能忆起自家祖坟究竟坐落于何方?
      有时,着实令人困惑不已。在国家的管理与教育领域,某些地方竟将优良的传统束之高阁,却让外来信仰肆意生长。如此一来,新旧观念激烈碰撞,家庭也因此不睦,甚至四分五裂。
      孝道、家规、祭祖等传承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宛如中国人的护身符,护佑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切莫等到未来子孙发问:“我们家从何而来?”那时才惊觉家族的族谱已然中断,家族的根基也已动摇。 此事论时长,并非漫长无尽;言时短,亦非转瞬即逝。信仰与血脉,恰似河水与土地,即便看似各自流淌、分隔两方,却终究无法彼此绕开。
      诚然,无人能够禁止他人的信仰选择,但总有一事,我们必须铭记于心:树木若离了老根,又能存活几何?实际上,许多人内心都十分清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祖先与家国,本就相互交融、难以分割。“慎终追远”,绝非陈旧老套之举,而是历经一生的中国人,应当为自己留存于心中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无论是以善念去化解恶行,还是凭借不懈奋斗来改写命运轨迹,追根溯源,皆源自对“改变”这一理念的笃信。中国人深信,世界处于永恒的流变之中,人亦在持续的变迁里成长。故而,在这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中,中国人宛如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不断奋勇前行,积极主动地改变自我,向着至善至美的目标笃定迈进。


      信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信仰不仅仅蕴含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可以说,中国人的信仰,是基于对整个世界深刻思考后所形成的结晶。这种世界观,已然内化为中国人精神的一部分,紧密地镶嵌于中国人的人生观之中,成为指引其人生方向的精神灯塔。所以,请不要听信于那些虚无的“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论调,坚守真心,不要上了西方“非此即彼”的当。

      
                                                             (周书文  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手机版|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周亚金;办公室主任:周广涛。

GMT+8, 2025-9-5 01:29 , Processed in 0.0245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