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闽周会一行赴大田县走访调研

  [复制链接]
周顺 发表于 2025-8-17 17: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溯源入闽第二支,大田周氏寓传奇

       2025年8月14日上午,省周会一行从宁化县途经清流县枫溪乡官坊村,与该村周氏宗亲见面后,驱车3个小时来到了大田县。中午稍事休息,下午3:00出发前往均溪镇周田村汝南祠,受到周茂梁、周昌红、周庆棣、周金瑞、周高岩等一众宗亲的热情迎接。他们在祠堂方桌上整齐摆放着历代周氏族谱,向省周会一行叙说精彩的周家先辈故事。我们一起焚香祭拜了大田周氏肇基始祖文七公(周廷彬)及其妻子黄氏三娘。

微信图片_20250817173714.jpg   
       在翻阅族谱时,省周会与周田村周氏宗亲就文七公的世系源流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族谱记载来看,梅林翁是文七公的始祖,文七公是梅林翁的裔孙,但详加考证后却有惊人发现:文七公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从福州郎官巷迁到周田村,而传说中的梅林翁则是在唐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入闽,定居在仙游东乡折桂里。显而易见,文七公比梅林翁早入闽268年,怎么可能成了梅林翁的裔孙呢?因此,谱载明显存在重大缺陷。同时,浏览文七公后裔情况,从七世孙开始,有好几代裔孙都在唐朝为官,从而反证了文七公在唐显庆四年迁徙周田村的时间是可靠的。从周氏入闽始祖时间看,最早一支入闽的是公元110年周公宫一支,文七公一支比公元669年入闽居漳的周广德一支还早了10年。因此,省周会一行认为:文七公应是第二支入闽的周氏始祖。

微信图片_20250817173719.jpg
       据《大田县志》记载,周姓是最早迁入大田县的姓氏,始祖周文七,讳廷彬,祖籍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旧属汝南郡),故号周田祖房为“汝南祠”。该祠位于坂尾埕中,坐东南朝西北,背面是风景秀丽的翰林岐和纱帽山,龙脉自右边蜿蜒而来,翻身逆局,穴取“两象交牙”形;正面是宽大开阔的碧波良田,玉带似的河溪三面环绕,四周错络有致地镶嵌着五座形似梅花瓣的小山包,犹如一朵绽放的梅花落地之胜景。风水先生赞曰:“溪流更鼓潭,洋起七星墩,石印石门绕水ロ”,其实也道出这是一幅恬静和谐、生态秀美的田园山水画。
     周田"汝南祠″由始祖文七公于唐显庆四年(659年)建造住居;之后几经世纪更替,历尽沧桑,族人四处播迁而致祖屋倾颓荒废。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裔孙宰八公倡议各户族人将本村下田的老屋拆卸而移建此地为祭祀宗祠;明朝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宗祠又毁於火患,于明弘光(公元1645年)鼎新重建;1997年克耶公、光犁公、调齐公等倡议七户众裔孙踊跃捐资出力弥新修缮。
       周田"汝南祠″大小三堂相连,正堂面阔五间,二进式主体,进深七柱,抬梁穿斗、悬山顶混合式结构,前檐廊作“卷蓬轩”屋面。堂上奉祀肇基始祖文七公暨妣黄氏三娘神主,历年七月十五日众裔孙登堂致祭。

微信图片_20250817173724.jpg
       周田"汝南祠"荫益子孙,至今已传50几世,播迁省内外,本地号称″七户祖",除了大田五户之外,还有迁居德化县赤水镇铭爱等五个村的"德化户″,共有3千多人,以及迁居漳平市新桥镇陈坑村大坪自然村的"漳平户"。由周田"汝南祠″产生的总人口达两万余人。

     文七公后裔人才辈出:六世祖议三公素有大志,以兴家为己人,以教子为贻谋,其子七世祖周舆公天资卓越,奋翮鹏搏,官至知录大夫,为周田云路先声;此后,汝南祠簪缨辈出,英杰比肩;八世祖君亮公官至都元帅,君用公官至校书郎;九世祖恭公官至都学校,宽公官至京检,信公官至副使,敏公官至总管,惠公官至都殿前指挥;十世祖应钟公任南京都统;十六世祖正廿一公任南京户部给事,正、计二公任南京少卿,正廿六公任南京刑部主事;移住浙江江山县的十三世祖天祥公探花及第。周田的周氏一时人文蔚起,贤豪辈出。正如云南兵备道副使田琯在为周田周氏撰写族谱作序所云:“周氏先后相承,济济乎,河东众凤之英一时并出;郁郁乎,窦氏五桂之德族盛人繁!”
        文七公后裔有的于所在村建立了各自堂号,如″富衍堂"、″景卿堂"、"兴凤楼"等。省周会一行首先来到著名的"富衍堂"。据介绍,"富衍堂″系后坑周氏始祖周绍林于南宋绍兴丙辰年(公元1136年)建造,后因毁于火患,于清朝中叶复建的一座具有闽中传统建筑风格的周氏祖房,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风格、造型结构、木作技艺、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古建筑文物价值。2018年9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508171737241.jpg
       "富衍堂″临山面水,后靠“真武踏龟”灵山形胜,面朝“两牛角力”钳把水口,穿斗式悬山顶木构建筑,正堂10掮子孙巷走廊,面阔8间16开间,左右横厝12间,下堂分上下二埕,上埕左右各3间,下埕左右各1间,外筑半月形池塘,池塘外建有扶楼,厝后花台、秀土、面前埕斗、门路齐全,整座"富衍堂"共68间房,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2018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关心下,族人踊跃出资出力进行全面修缮,面貌焕然一新。我省一位现任在职的省部级领导、周氏宗亲的骄傲就生于斯、长于斯。一同前来走访的人群,无不被眼前的风水宝地和美丽景观所感染和吸引,纷纷举起手机摄影留念。
      15日上午,省周会一行前往大田县均溪镇和丰村“景卿堂”,“景卿堂”是文七公后裔周卿齐在清朝时,从和丰坪村迁至和丰村下车坂所建。其后裔每代生有六子,故号称"三代六″,最多时繁衍人丁500多人,至今这里还生活着260多人。

微信图片_20250817173728.jpg   
      和丰周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清代时功名显赫:康熙年间有考授州同、增贡加蓝翎五品衔3人;乾嘉至宣统年间涌现贡生38人、增生28人,廪生58人、庠生26人,监生138人,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今还涌现出部队团级军官、硕士研究生、企业家、书法家、雕刻家,以及138位大学生,续写着家族文脉。
       从和丰村出来,省周会一行前往和丰坪村,和丰坪村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0.8公里,村部海拔500米。和丰坪村周氏族人源自文七公后裔,在宋代元年由十九公周寿星迁居此地建祠兴业,至今已有928年。周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聚族而居,创造了明清时期富甲一方的辉煌历史,素有“九万十八千”(指拥有9个万贯家财者和18个拥有上千贯家财者)的美誉。全村有万金厝9座,建筑风格奇特,雕龙附凤;有周氏大宗祠2座,王公庙一座。周氏在和丰坪及各地宗亲总人口超过5000人,生活在本地的周氏族人尚有1300多人。
      文七公后裔还有一支从和丰村美迁到太华镇锦溪村,其始祖为十千公,在村中建有“钟英祠”。该祠背靠青山,前环绿水,坐巽向乾兼辰戍,始建于明朝正统8年(公元1443年),重建于1998年,占地1亩多,深进七柱,正堂悬山顶,砖木结构,七开间,前有围墙,左边逆水甲庚朝向,建有重檐砖混结构大门。祠堂奉祀着始祖十千公暨妣神主,族人历年三月初三日、七月十四日登堂致祭。自十千公迁居锦溪村迄今已历26世,现有人口近500人。

     文七公后裔修建的较为有名的祠堂现有6个,除了周田"汝南祠”、和丰坪"周氏祠堂”、和丰村“景卿堂”、锦溪"钟英祠″之外,还有许思坑樟村的"麦园堂”;龙门潘厝洋的″汝南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历代都有修缮。文七公后裔散枝发叶之茂盛,由此可见一斑。
微信图片_20250817173727.jpg

       在走访调研中获悉,大田周氏曾保存由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所撰写的《周氏家训》,但究竟何人何地何时与周嵩尧相交并为之而写,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发现和挖掘。《周氏家训》全文如下: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
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勿怠勿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
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
轻违礼法,乖桀伦常。
贻羞祖宗,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同类相残。
不念同气,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
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
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周书文 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手机版|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周亚金;办公室主任:周广涛。

GMT+8, 2025-9-14 13:23 , Processed in 0.0296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