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承礼乐之脉 铸文明之魂——周代礼乐文化对现代中国礼仪的深远启示

[复制链接]
周广涛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承礼乐之脉 铸文明之魂——周代礼乐文化对现代中国礼仪的深远启示




原创







烟霞楼主












鬼柳轩




2025年07月26日 11:28
湖北


4人















作者:杨慧敏(陕西)
在华夏文明悠悠历史长河中,三千年前周公制礼作乐这一伟大创举,犹如一座巍峨的里程碑,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周公以“礼”构建社会秩序的稳固框架,用“乐”调和人心的情感律动,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敬天法祖、尊卑有序”的深厚文化基因,成为后世礼仪文化发展的根源与基石。孔子曾留下名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短短数语,精准地揭示了礼乐文化对于人格塑造以及社会治理所蕴含的深远意义。时至今日,当我们回溯探寻现代中国礼仪文化的根基时,周代礼乐文明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源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文精神与行为准则,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礼仪文化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一、周礼之魂:从“仪式规范”迈向“文明内核”周代所构建的礼乐体系,以“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为基本框架,将抽象的伦理道德巧妙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如《礼记》所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此观点着重强调礼乃是自然秩序与社会规范的有机统一体。以周人宴饮为例,他们遵循“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细致仪节。这些看似繁杂琐碎的礼仪规定,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是通过对行为的严格约束,来培育人们内心“敬”与“慎”的高尚精神品质。这种“以礼修身”的思想理念,与现代礼仪培训中所倡导的“细节见修养”可谓不谋而合,充分彰显了周礼超越时代的智慧与价值。周礼的卓越智慧更体现在“礼乐相济”的辩证观念之中。乐的核心在于“和”,《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运用“六律、六同、五声、八音”等音乐元素来教化贵族子弟,使人们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深切感受情感的共鸣以及秩序的和谐统一。在当今时代,虽然我们不再将钟磬之音作为主要的教化工具,但在各类团队活动以及公共场合中所使用的礼仪音乐,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乐教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传承。它借助艺术与仪式的独特魅力,凝聚社会成员的共识,有效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中领悟礼仪的真谛。二、儒家传承:从“克己复礼”升华至“礼以时为大”春秋时期,社会陷入“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传统的礼乐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在此关键历史节点,孔子挺身而出,以“克己复礼归仁”的思想理念为核心,致力于重构礼乐文明的秩序。他谆谆教导弟子:“不学礼,无以立”,明确指出礼仪乃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子路“结缨而死”的典故,便是儒家“以礼正身”精神的极致展现——即便面临生死抉择的严峻时刻,也要以坚守礼仪来捍卫人格的尊严与高尚。儒家对周礼的革新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礼记》提出“礼,时为大”的重要观点,主张礼仪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而适时调整与变革。例如,汉代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仪时,大胆摒弃先秦时期繁琐的旧有制度,秉持简约实用的原则进行创新;宋代朱熹则将冠礼、婚礼与民间习俗有机融合,使礼制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真正“接地气”。这种“因时而变”的智慧,正是现代礼仪发展所遵循的核心原则:我们既要传承“尊人律己”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必须积极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潮流。比如,传统的“揖让之礼”在现代商务交往中可以自然地转化为握手礼仪,而“长者先,幼者后”的伦理观念也能够延伸至职场之中,形成尊卑有序的良好秩序。三、现代启示:礼仪文化中的“破”与“立”在当代社会,周代礼乐文化的痕迹无处不在。从国家层面庄严隆重的外交仪典,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频繁的“礼尚往来”,传统礼仪以崭新的形式焕发出勃勃生机,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代礼乐文化高度重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秩序,推动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发展。在现代中国,礼仪文化同样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和庄重肃穆的仪式,能够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例如,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展示了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崭新的国际形象;庄严的国家公祭日活动,激发了人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活动无不生动体现了礼仪文化在国家层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周代礼乐文化强调等级制度,“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象征着天地之间森严的秩序和威严的等级。尽管现代社会大力追求平等的价值理念,但这种秩序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得以保留并延续。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场合中,不同的情境有着不同的礼仪规范,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也会自觉遵循一定的秩序准则。比如在会议、宴会等正式场合,座位的精心安排、发言的先后顺序等都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这实际上就是周代礼乐文化中秩序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体现。周代礼乐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道德准则。“乐”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和谐,具有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它所强调的和谐、仁爱等价值观,在现代中国礼仪文化中依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大力倡导友善、宽容、互助的美好品德,这与周代礼乐文化中“乐”所传达的和谐理念高度契合。同时,“礼”所着重强调的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等道德规范,也早已深深融入到现代中国礼仪文化的血脉之中。在家庭生活里,我们倡导尊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强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这些日常行为规范,无一不是周代礼乐文化道德规范的生动体现。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礼仪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部分人将“礼”简单等同于形式主义,仅仅关注礼仪的外在形式和表面流程,却严重忽视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涵。孔子曾经严厉批评这种现象:“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倘若只注重器物与流程等外在形式,而丢失了“敬”“诚”“仁”等核心精神内核,礼仪就会沦为徒有其表的虚饰之物。反观日本的“茶道”与韩国的“释奠礼”,它们皆以周礼为文化源头,通过对仪式细节进行精心创新以及完善教育体系等方式,使传统礼仪深深扎根于国民生活,成为国民素养的坚实基石。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现代礼仪培养应当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既要教授人们“如何做”,更要深入诠释“为何做”,让人们真正理解礼仪的本质与内涵,从而发自内心地践行礼仪。四、践行之道:从“知”到“行”的礼仪修养升华礼仪养成的终极目标,是将优秀的文化基因切实转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张良“三次拾履”而获得黄石公授书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礼”与“机遇”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他人保持尊重的态度,往往能够成为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契机。王阳明所强调的“知行合一”理念,在礼仪践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从身边的“小处”着手,一声亲切自然的“您好”问候、一次谦逊礼让的行为举动、一场认真细致的仪容整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都是礼仪修养的点滴积累。通过日积月累,逐渐提升自身的礼仪素养,让礼仪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从更深层次来看,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杨时“程门立雪”所展现的尊师之礼,岳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治军之礼,都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礼仪所蕴含的“慎独”精神。在当今时代,我们大力倡导中华传统礼仪,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传承动作技巧等表面形式,更重要的是唤醒大家内心深处对文化根源的敬畏之情——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无礼则中国不成其为中国。”礼仪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礼仪的重要价值,在于其拥有“承古开新”的强大生命力。周代礼乐文化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真正的礼仪,是“发于情,止于礼”的真诚表达,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情体现,是“以文化人,以礼立世”的宏大格局。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既做传统礼仪的坚定守护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更做现代文明的积极践行者,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礼仪之光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个人成长的漫漫道路,润泽社会和谐美好的发展前景,共同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杨慧敏,陕西岐山人。姓氏学专家,系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姓氏家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手机版|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周亚金;办公室主任:周广涛。

GMT+8, 2025-8-2 17:53 , Processed in 0.0223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