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周思潮 发表于 2024-7-28 17: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礼乐文明是周公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是历史上公认的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他不仅是中国礼乐文化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影响中国传统根源文化几千年来的一代鼻祖、是集儒家、道家等大成思想文化的创始人。他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一、礼乐文明的要义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精神和谐。“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云:“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微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
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礼乐》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其四,“乐”有孝道之善。《孝经》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译文是: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
二、“礼”、“乐”二者的关系,“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通的。“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礼乐在儒家的体系中得到规范。)“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不仅选用乐,要按礼的规定,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与调和,就会形成和谐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
三、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礼乐文明进行批判地继承。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在孔子心目中一直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是统治工具的体现。被仁统领的礼,最大的特点当然还是秩序、等级与差别,这种“仁者爱人”之爱,也是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有差等的爱。礼乐强调严密的等级也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传统礼乐文明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礼乐无常制”,应该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包含很多具体内容,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内容当然都带有现代生活的特点,但是和传统礼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比如其中对中和之美的爱好,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和谐的规划,对艺术目的的设计,对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今天许多有识之士为保护传统文化多有举措,主要集中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如民间工艺、古建筑、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戏曲等等,仅仅这些,不足以有效地捍卫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所以必须加以引领与恢复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
(三)保护文化延展性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需要。礼乐文明是中国自周代以来近三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乐文明的经典。
(四)礼乐思想在新时代的适用。现代社会学的理论,通过对各民族社会的比较研究指出:礼仪、规范、风俗、伦理,并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表面文章,而是权威、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的符号。正由于此,传统的礼乐文明,有许多值得当代人反思和学习。孔子在对周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有生动的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礼乐文明的优秀成果,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之安稳。
1、“修己”、“安人”,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礼乐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正是调节人的修身养性,从而达到人自身的和谐。《礼记·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通过“修己”而获仁的人,其行为一定惠及他人。因此,“修己”的结果必然是“安人”,“修己”的实质是求仁,“安人”的实质则是行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因此,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自觉意识到人是有价值的,体会到人生之可贵,要使“人为贵”就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发挥人的特殊性与能动性,不做有违失道丧德之事,充分重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与自律之“慎独”矣。
2、以人为本和以德治国的思想。《礼记·经解》说:“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儒家学说把观察问题、研究问题的核心和重点放在对人和人事的关心上,从而确定了儒家学说的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价值,即以人为本。从人本、民本这个核心价值出发,从而进一步建立了独具儒家特色治理模式—德治的理论基础。当然这里的以人为本和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有差别的。当今社会大趋势,文化时代大繁荣,人的主体地位无与伦比地被重视和尊重,这是以往任何社会都无法相比的。
3、与人交以“礼”为重。“礼”首先是要区别和有秩序。“五伦”关系的和谐,需要“礼”作为润滑剂,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这在现代也是基本适用的。比如孝善、忠义、诚信,有了区别和秩序,人们就能各按其位、各司其职。如果每个人都能尽职尽责,不越礼,社会必定就和谐了,道义也有了好的传颂。
4、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和合”思想是儒家独特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以“和为贵”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以“和”作为道德观的宗旨和价值目标。自古以来就以“协和万邦”作为其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指导自身行为的原则和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原则;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帮助不发达国家,以求共立共达;以“和而不同”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联盟和平共处;以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建设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坚持“以邻为伴”、“以邻为善”原则。现在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弘扬社会公平、公正,化解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冲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使人的心灵和谐,并有所归属和安顿。
5、“孝”、“善,美德。儒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了这样的界定《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又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善”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精华之所在,通过凡俗的孝道,父慈子孝的生活修养、道德提升,努力达到“善”,孝善,自古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现在更是要大力提倡。
6、独特的尊卑观念。礼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精神就是尊重人,在一系列的礼仪礼典等规范中体现对人性与人格的充分尊重,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礼记.曲礼上》说:“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即为(1)这体现了礼仪的原则中敬人原则;(2)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而且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3)在礼仪中,对待他人的要求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为重要,要做到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所以,我们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来调适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平等待人,推己及人。“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礼是讲自我谦卑的,“卑己尊人”,主张与人交往要低调、放下身段,而把对方放在尊敬的地位来对待,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
7、文人的高贵气节和问道传道精神。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居庙堂之高,而不以为自;居草茅之野,而不以为自轻。”舍小我而兼养天下,礼乐精神之下,古代文人显示出一种从道不从君的高贵气节和不假外求的独立人格。这也对当前的知识分子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8、礼乐文明与人的社会化、艺术化生活。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乐教。儒家认为,音乐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情感纯正、节奏高雅、能够体现道德教化的乐曲才能荡涤邪秽,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因此,树立健康人性的途径之一就是听雅乐。琴棋书画不是用来寻欢作乐而是熏染自己的品行的。可以说礼乐艺术充满节制和克己的、理性的精神,因而陶铸中国传统文人一种沉静的激情,难有心灵的迷狂,却有谨严的思想,虔诚的目的。
9、礼乐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礼乐文明可以说是国家和民族保持永久魅力和活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在要求。用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用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造就孝亲睦邻、敬业乐群、尊师敬长、礼贤下士、温良谦恭、平和中正的君子风范,也只有当礼乐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才能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只有社会有礼,人心和乐,才能成就新时代的“礼仪之邦”。
周公缔造的制礼作乐,不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也昭示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方向,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半个多世纪前 ,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曾说 :“孔子之前 ,黄帝之后 ,于中国大有关系者 ,周公一人而已。”
作为周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周公一生安邦定国的政治实践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一幕;从礼乐文化的影响力延伸到现代社会礼乐文化的现实意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国之本,它也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血液。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文化自信、民族自尊、文化自主,从而来践行习主席倡导的文化复兴、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本版积分规则

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周亚金;办公室主任:周广涛。

GMT+8, 2025-1-13 22:46 , Processed in 0.0183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