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中国祭祀文化

[复制链接]
周思潮 发表于 2020-11-28 14: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祭祖文化由来已久,最早源于史前的原始社会。
祭祖,是祖先崇拜而产生的一种纪念先人的庄严仪式。是鬼神崇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不同在于,祖先崇拜有长期的固定膜拜对象,且与崇拜者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单单从“祭祖”二字的产生背景上看,就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祭,《说文解字》释为“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古人认为奉献鲜肉是对先祖的敬意,祭则是左手持滴血的鲜肉。
“祖,始庙也,从示,且声。” 示指先人,“且”本形为男根,引申义为“增加人口”“增加力量”。
史前人们尊崇祖先的亡灵,定期举行祭祀,认为祖先亡灵会保佑子孙后代,赐予他们幸福。
在原始社会中,因为氏族和部落由于都有一个祖先,祭祖还蕴含着教化思想、发挥着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不过,在当时混沌初开、文明肇始的人类社会初级阶段,祭祀祖先难免掺杂着一股血腥的史前味道。
人牲,在殷商人的认识中,祖先不仅是恩赐后人血脉之躯的先人,而且还是死后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令人恐怖的亡灵。
为了祈福求吉,防止亡灵鬼魂作祟,殷商人经常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保佑。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殷商人对自上甲以来的祖先进行了大量频繁的祭祀活动。殷人的祭祖活动更多会用人祭(用活人献祭先祖),手段可谓残忍,如砍头、活埋、焚烧、肢解,甚至把他们剁为肉泥等。
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的宫殿宗庙区大小分布着2000多座祭祀坑,在这些历任商王祭祀的坑中埋有大量人牲(奴隶、战俘),总人数在万人以上。
甲骨文献表明, 在彼时祭祀占卜盛行的年代,每战必祭祀(必卜),战要祈胜,胜要谢恩。如此反复的祭祖(祭祀)活动成为国家政治军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 大规模开疆拓土,不断对周边鬼方、蜀方等方国发动战争的武丁时代,其甲骨卜辞中竟有一千多条关于人祭的占卜,用人牲数达九千人之多,其中最多的一次用了五百人(多为战俘和奴隶)。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商都朝歌被周武王攻占后,末代商王“纣”的人头被砍下,挂在旗杆上,成了武王祭拜先祖、传递胜利喜讯的“人牲”祭品。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史记·殷本纪第三》)。”
“人头碗”。人头碗是史前丛林时代征服者的象征,失败者的头颅就成了胜利者祭祀用的酒杯(祭器)。以人头碗做祭器的现象,最具震撼的场景出现在距今约4千年的邯郸润沟遗址中,一次性挖出了9个人头碗,这是一种被精心摆放过的祭祀场面,人头碗中还盛有食物。研究表明,这些史前人头碗居然是人被活活砍杀后取来制成的。
人头碗陋俗在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中作为祭器曾长期存在。南宋理宗的头颅就曾被元朝在江南地区的宗教总管杨琏真迦以战胜者的姿态残忍锯下,带回元大都镶银涂漆,制成令人毛骨悚然的盛酒器具(“人头碗”)。
周代开始,祭祖仪式中原始社会浓厚的祖先崇拜宗教色彩开始淡化,国家统治的政治味道则大大增强。
周王认为自己是“天子”(上天儿子),代天治理天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所谓的“大宗”,同姓诸侯为“小宗”。这种宗法关系更直接体现在宗庙的设置上: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是指周天子的父、祖、曾祖、高祖之四亲庙,高祖的父亲和祖父之二桃庙,以及其始祖后稷之庙;诸侯、大夫以下依次递减,到了庶民百姓这一阶层,不能设立祖宗之庙,只可在寝室中设置祖宗的牌位。
周王通过礼制严格限制不同身份阶层的庙数差异,从而达到维护周王朝金字塔般的森严社会等级制度。
三千多年的古人,早已把祭祀祖先与军事战争,看成维护王朝统治一等一的首要国家大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祭祖观中更多地融入了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等以德治国的观念,将祭祖文化提升到一个新高,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统治阶层遵循的不二法宝。
“慎终追远,民德归附(《论语·学而》)。”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到了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汉代,大儒们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
将孝道思想与祭祖仪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中心,逐步推向社会、政治伦理的孝文化。
魏晋之后,佛教思想传入民间,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土文化,祭祖思想也融入其中,形成了以祭祖文化为基本思想的“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主流。
先秦至隋唐时期,由于深受“礼不下庶人(孔子)”思想的影响,祭祖成为王公贵族的特权、划分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平民百姓的祭祖行为一直被排除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在各地延续。
一直到了科举制度大行其道、士庶阶层、社会结构被打破的宋代,祭祖作为皇家贵族阶层特权的垄断局面才被彻底打破。从此,社会各基层都可以共享重大祭祖这一文化盛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对秦汉以来的祭祖礼仪进行了精简,推出了《家礼》,按照祭祀事件、地点、人物、器物、礼仪五个方面制定了“五礼”规制,即通礼、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
到历经元末多年战乱的明代,统治阶层更加意识到,可以通过传统的祭祖文化达到人心归化、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1373年(明洪武六年),朝廷明文规定,公侯品级的官员可以在居室的东面修建祠屋三间,以祭祀高、曾、祖、考。
到了明朝中叶,才正式允许庶民修建祠堂,从此,立庙者得以世代奉祀,随着人口的快速繁衍,祭祀历代列祖列宗的宗族祠堂就在中华大地上蔓延开来,以至于出现了“家必有谱,族必有祠”的兴盛局面。
祭祖的文化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今天祭拜中华人文始祖轩辕皇帝,俨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国家盛典,而在许多地方的结婚仪式上,新人要祭拜告慰先祖,求得庇佑和幸福,演化成口口相传的民间风俗。
从某种意义上讲,祭祖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和根”、“本与魂”。
祭祖活动在周代就已形成礼制,为后世的祭祖活动树立了典范,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秦汉时期,墓祭(坟前祭拜祖先)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仪风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到了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宋朝,祭祖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祭祖观念深入人心。普天同祭,人人参与,就是这一时期人们祭祖场景的最好写照。

高翥(南宋)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明清之后,民间祭祖有了更详细的规制。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生活大事等各个方面,人们都得祭拜祖先。祭祖俨然成为全体家族成员走好未来人生之路的重要精神支柱。
“中原古代文化标本”元旦拜祖先,新正送祖先,清明祀祖先,中元祀祖先,生日祀祖先,生子祀祖先,婚礼拜祖先,嫁女辞祖先,腊月二十四接祖先,除夕夜祀祖先等等名目繁多、祭祀频频的“拜老爷”活动,民间的祭祖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梳理传统历史脉络,祭祖文化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历朝历代宗庙制度赖以产生和延续下去的基础,而作为以宗庙、礼乐、汉字为三大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祭祖崇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祭祖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和根、本和魂。”
“ 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大戴礼记》)。”
对普通百姓而言,认祖归宗,光宗耀祖,常常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个人职业生涯的无上荣耀,并深刻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流变。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6 20:26 , Processed in 0.0180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