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陕西商南周氏渊源

  [复制链接]
周思潮 发表于 2020-11-17 19: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西商南周氏渊源

  商南移民渊源乃属元化。商南居民来自五方杂处,人口渊源复杂,包罗17个民族(少数民族16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渊源不同和外地移民入境。据《商南县志》记载,商南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较大的人口迁徙:
  一是秦穆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秦、晋联合进攻鄀国(商南属于古鄀国),鄀国迫于秦、晋武力,举国南迁到群县(今湖北省宜城东南地区),致使古鄀国人口大减,大片田地荒芜。
  二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山西省洪洞县移民局将大批移民迁往商南县,这批移民入境后,插标为界,垦荒种地,繁衍生息,又使商南境内田地复垦,人口剧增。
  三是清乾隆年间,江南人口大量入境,到光绪三十年,形成本县人口的第一个高峰,总人口为102299人,是乾隆十七年(1752)的342%。
  四是毗邻的河南人口零星迁入商南,聚少成多。建国前,在商南县城里山西移民建有山西会馆,江西移民建有江西会馆,此外,移民还组织了山西同乡会、江西同乡会、河南同乡会等。由于江南移民多,许多人至今还保留有江南人的生活**惯和语言特点等,这又使得商南有“小江南”之俗称。建国后,由于工作需要,自50年代起,外省和本省各地一些干部被上级派到商南来工作,现多数已在这里安家落户。
  因此,商南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明代初年商南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人,经过明末清初两次大移民之后,到清光绪三十年,每平方公里平均44.48人,与明初相比增加了10倍。由于清末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原因,使商南人口又产生锐减的势头,到民国年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直在30人左右徘徊。新中国成立后,商南人口密度又逐年递增,1949年仅为43人, 1990年增至99人,至今又减至96人。
  商南人口流动形成民俗差异性。民国时期,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商南人民为了逃避壮丁和灾荒,背井离乡,流落异地,特别是毗邻的河南省每遇灾荒,灾民成队结伙入境,有的攀亲附友,插户立业;有的嫁女安家,有的招赘入户等等。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统计,留居外省难民1700余人,绝大多数是河南人。1963年成立了商南县收容遣送站,对社会上自流人员进行有组织的收容和安置。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左”的路线影响,将外出做生意的人当成收容对象,收容数量较大;1986年以后收容数量明显下降,收容人员中一部分是不务正业、以游荡为生的,有的是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也有精神病患者。商南的人口姓氏构成也比较复杂。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姓氏551种,其中复姓8种(上官、欧阳、司马、南宫、呼延、夏候、史空、轩辕)。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刘、王、李、张、陈5姓,总人数78124人,占全县总人口35.36%;人口在5千至9千人有周、汪、吴、杨、胡、田6姓,总人数36429人,占全县总人口16.44%;人口在千人以下的有492个姓氏。
  商南姓氏家谱折射民俗成因。商南人有修谱、拜谱的习俗。目前全县有近70%的姓氏家族延续有家谱,并每隔一定时期都要续修家谱,每年正月初一是族人祭拜家谱的时间。根据商南县志编辑部专门搜集的家谱信息显示,每部家谱里都反映了本族郡望堂号、家风家训、迁商历史、世袭演变、人口繁衍、分布区域、姓氏对联等信息。如全县人口最多的周氏,其堂号是“思源堂”,迁陕(商)历史是清乾隆初年由安徽潜山、太湖、宿松、望江、迁居陕西商南赵川黑沟、湘河松树垭、富水寺沟、柞水九间房、洛南两汊河、蓝田、河南金斗沟等地定居,其他几支分布于全市15个镇,现己繁衍12 代13532人。
  迁陕历史是一支自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山西大槐树迁居商南,第三支自清乾隆年间由安徽经江西迁居赵川、青山、富水等地,第四支是清乾隆十三年由安徽太湖县迁入商南富水茶坊,后又散迁沐河、王家庄、洋淇、王家楼和城关曹营等地。
  姓氏人口占第三的李氏,郡望堂号是“南阳郡、陇西堂”,迁陕历史是一支自清朝乾隆四年(1739)由甘肃陇西入居商南县城关镇党马等地;陇西郡的盆盆李因先祖有铜盆传世而得名,自明陇西迁陕迄今四百余年已传17代,分布富水、金丝峡、梁家湾、十里坪等地;青莲堂的李氏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湖北鄂州迁入商南富水关(今洋淇)、松树沟、邵家沟等地;另一支于1945年从河南淅川荆关镇李营娘娘庙迁入商南白浪汪家店、青山阳坪等地定居;李氏家族现已繁衍13代15549人。
  姓氏人口占第四的张氏,郡望堂号是“清河郡、百忍堂”,迁陕历史是自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安徽省潜山县(另支由湖北黄冈)入境,分布在十里坪、金丝峡、水沟等地;第二支自乾隆年间由安徽太湖县转桥乡达胜屋迁居商南县富水桑树、戴家沟、谢家店、富水街、沐河、黑漆河、水沟等村;第三支自乾隆十七年(1752)由江南潜山县北乡迁居商南县南乡河路沟、冷水河流域;第四支“种德堂”的张氏自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由江南太湖迁居商南县张家岗;张氏家族现已繁衍14代15401人。又如《田氏宗谱》系“雁门郡、紫荆堂”,得姓始祖系南宋朝廷名臣田梦羆,迁陕历史为:第一支自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商南县清泉田家湾、大狮沟、清油河磨沟等地;第二支自清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县移民入境,分布于水沟、十里坪、城关镇等地;第三支自乾隆年间由湖北黄冈蕲春县大同乡高砂里迁居安徽太湖县孝义乡,后又迁居商南县南乡闯子沟、试马大坪等地;全县田氏现已繁衍13代1598户、4697人,在全县姓氏人口排序占11名,反映田氏迁徙特征的对联是:五洲四海江水绕雁门,万条群山蜿蜒紫金堂。这些姓氏家谱,既是散落在民间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商南姓氏和人口渊源的历史见证;既反映了商南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次移民的来源与人口迁徙变动的规律,也折**商南民风民俗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形成原因。
  商南民俗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商南民风民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南北不同语言、**俗、礼仪,由不懂到懂、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乱到治、由繁到简、由无序到规范,不断更新、约定成俗,逐步形成共识。婚嫁风俗有提亲、看家、订婚、过礼、迎亲、谢客、闹房、回门以及招婿、招夫养夫等,旧时还有指腹为婚、童养媳等。商南丧葬风俗承袭南北传统**惯,封建迷信色彩比较浓厚,原因是商南**部分由山西、安徽迁入,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商南人随着物质生活改善,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更新,民间婚俗的联姻程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城市到农村丧事越办越讲究、越排场,请鼓乐、道士、唱孝歌等,丧事喜办成为时尚潮流,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主要丧事风俗有:以咽气、含口、送魂、沐浴、易寿衣为内容的停尸,以圆寂入殓、报丧、择七、成服举哀为内容的殡仪,以封棺、送葬、安葬、奄丧为内容的葬仪,以设灵屋、安屋牌、送坟灯、点烟火、复山、做七、百日、过周年为内容的追远活动,等等。商南节日**俗按时间顺序依次有春节、大年初一吃饺子、初二走亲戚拜年或拜谱、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为破日(破土动工之意)、初七人过生日、十五元宵节、二月二日龙抬头、清明节上坟祭祖、四月八古会、端午节吃粽子、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吃饺子、腊八粥、过小年接灶神、团年、守岁(也叫熬年)等,另外春节有放鞭炮、赏烟花、贴春联、挂灯笼等**俗。商南还有酒俗、礼仪、人生礼俗、衣食住行**俗、民间禁忌、修宗嗣拜谱等诸多风俗,可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商南民风民俗释放着正能量。商南传统民俗有着积极健康、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面,如反映在劳动生产上的“响大工”,本为山区人民自古迄今互力耕田的良风美俗,既解决了一家一户劳动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又展示了商南人民团结友爱、互助互帮的集体精神;表现在婚娶上,商南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者为多,且无女方向男方索要财礼的习惯;在文化领域,每年春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贴春联,有多少门就要贴多少副,红红火火;表现在市场交易上,言无二价、礼貌待人,童叟无欺、公平交易,秤称得足数,货不以坏充好;在待人接物方面,亲切忠厚,热情至诚,态度谦恭,语言婉和;表现在姓氏家谱上,蕴含着诸多的家族文化元素和丰厚的民间文化,对族人后世严格管教的家训族规,代代相传的淳朴家风,文化气息浓厚的郡望堂号与姓氏对联,等等,都要求族人遵守孝道、与人为善,教人进步、催人奋进。当然,商南民俗中也存在着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劣风陋俗,它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起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有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采取措施坚决抵制,以匡正社会风气。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5 18:23 , Processed in 0.0193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