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师厚父子、兄弟及其子孙世系源流考

[复制链接]
周平旺 发表于 2014-3-30 18: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师厚父子、兄弟及其子孙世系源流考
                                                                           族愚:周平旺
按江西省瑞昌市辂北《周氏宗谱》载:周侁第十二世孙“僖公:行六二,妣朱氏,生子三:师孟、师厚、师愿;殁葬未详。”“师孟:行二,娶禹氏,生子六:三五字世坦、三七字世裕、三二、五一、六六、二六;其他未详。”“师厚:行十;娶夏氏,生子二:十公、十三公;公次子十三公徙居浙江鄞县,故鄞县、鄞江多有公裔。”“师愿:行十二,公裔徙南昌丰城长乐乡六十五都居焉;娶蒋氏,生子一:世荣;又娶余氏,生子一:世辉;公妣生殁葬未详。”从周氏人口分布来看,师孟、师厚、师愿三公后裔分布在九江市所辖的瑞昌、德安县、九江县,且人数众多;其中,自古号称“周半县”的瑞昌市最大的周氏村落就是周师厚裔孙的村庄。但从辂北谱中可以看出诸公的谱载齿录比较简单,且有口传公裔来自浙江。笔者从2008年初起连续两届被推举为中华周氏联谊总会常务理事、法律顾问,有幸接触相关谱牒、国史方志、古典文献等珍贵的墨宝,更幸得有关宗亲的支持。为此,多年来对周师厚父子、兄弟及其子孙世系进行了考证研究。现试述如下:
一、        根据·《寶慶四明志》和元·《延祐四明志》记载,周师厚父子兄弟及周师厚儿子三代六进士。
宋·《寶慶四明志》和元·袁桷《延祐四明志》“进士题名记”中均记载:“周造:庆历二年楊寘牓进士”;“周處厚【 造之子】,慶厤六年賈黯牓;”“周師厚【 造之子】,皇祐五年鄭獬牓;”“周温厚【 造之子】,元豐五年黃裳榜进士;” “周鍔 【 師厚子】,元豐二年時彥牓”;“周铢【 師厚子】,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牓”。这里既不包括周处厚六个儿子、周温厚的儿子是否是进士,也不包括周师厚兄弟三人孙子辈及其后裔在地方志中明确记载的进士。
    周师厚是谁,在江西省瑞昌辂北《周氏宗谱》中有明确地记载。瑞昌辂北《周氏宗谱》中记载僖公生师孟、师厚、师愿,即师孟为僖公长子、师厚为僖公仲子、师愿为僖公季子。但瑞昌辂北《周氏宗谱》对周处厚、周温厚之名字没有记载。
   明州《周氏家谱》载:处厚为周造伯子、师厚为周造仲子、温厚为周造季子。其中亦记载处厚生子六,与瑞昌辂北《周氏宗谱》中师孟的生子数量完全相同。同时,明州《周氏家谱》记载的周模、周煌其人在瑞昌辂北《周氏宗谱》中均有世系齿录记载,只不过世次约有差别。且瑞昌辂北《周氏宗谱》中载“师厚公次子十三公徙居浙江鄞县,故鄞县、鄞江多有公裔。”因此,从两地谱载周师厚兄弟年龄、兄弟个数、兄弟排序与周师厚孙裔名字均一致,以及处厚与师孟生子数量一致等因素分析,完全可以肯定处厚即是师孟、温厚即是师愿,明州周师厚与九江周氏中的周师厚应当是同一人。
二、周师厚父子、兄弟及其后裔功名显赫,为宋·明州旺族。
   根据宋·《寶慶四明志》、元·《延祐四明志》、《宋会要辑稿·全本》楼钥《攻媿集》、邹浩《道乡集》、徐时栋《烟嶼樓文集》二十九·周氏谱源考(周師厚家族)等方志、古典文献的记载,现整理如下:
(一)、周造:
周造:北宋庆历二年楊寘榜进士;仕大理评事迁殿中丞,赠正议大夫。娶徐氏,赠东海太君,生子三:处厚、师厚、温厚;汪敷文为公撰墓志铭。
(二)周造之子:
1、周处厚:字景载,生于天禧四年庚申(公元1020年)四月十日;中庆历六年賈黯榜进士;褐调江州司理参军,再调福州司理参军、和州军事判官、河南新安县佥书;调梓州郪縣僉書,淮南節度判官公事通判;絳州在京糧料院、知建州,又知永州階著作郎;八遷爲朝議大夫、勳柱国,服三品。娶同邑度支郎王陶(糸取代左耳旁)两女,姊封仙居县君,妹封寿安县君,生子六:鑑、鎡、镐、錞、鉞、锦;女一适和州历阳县主簿吴辩。公卒于绍圣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享年七十有七,舒亶学士为公撰墓志铭。
2、周师厚:字敦夫,号仁热,生于天圣九年辛未(公元1031年)五月一日;中北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始任復州景陵縣尉,信州司法参軍,衢州西安縣令;監在京富国倉、編修三司條例,管句荆湖北路轉運判官,曁南路轉運判官;句當農田水利差役事,在京竹木務通判;西京權進奏院武學博士、通判;保州其階著作郎、秘書郎、承議郎、朝奉郎、朝散郎;其勳上輕車都尉,其服五品。后通判河南保州,元祐二年二月十四日卒於保州官舍,享年五十有七,谥贈銀青光禄大夫; 是年十月十九日歸櫬葬通遠鄕四明管之原即金谷里銀山。舒亶学士为公撰墓志铭,范纯仁字尧夫撰《周朝散文》。
公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壬戌著有《洛阳花木记》、《洛阳牡丹记》,流传于世; 娶太子中舍范公仲温之女、资政殿大学士谥文正范公仲淹之侄女,生子三:锷、铢、慧印。女三,长适山南东道节度推官俞伟;次适太庙斋郎沈公立;季适陳忠肃公瓘。
范妣殁葬鄞县,邹浩为其撰《高平县太君范氏墓志铭》,铭曰:“夫人范氏,世为苏之吴县人,太子中舍仲温之女、资政殿大学士谥文正公仲淹之侄女也。中舍仕未显而逝,文正迎其嫂及诸孤以归,尤器爱夫人,曰:‘异时当为择良婿。’其后文正薨,其家追用先意,以夫人嫁四明周公师厚。男三人:长锷,次铢,次慧印。”范夫人在子婿被贬逐之际,深明大义地说:“吾妇人不知外事,但各愿其无忘国恩而已。”在铭文中,邹浩继而赞曰:“惟文正,笃忠义,忘乃身,徇国事。习见闻,逮女子,施于家,率由是。自其夫,暨后嗣,助成之,靡不至。要所存,似兄弟,若夫人,可无愧。”公徙居浙江鄞县,故鄞县、鄞江多有公裔。”
  3、周温厚:又名义厚,元豐五年黃裳榜进士,授邠州新平縣主簿、富阳主簿,以承议郎致仕。生子:周钦。
(三)、周造之孙
周处厚之子及其裔孙的仕宦:
1、鑑:仕武昌县尹;
2、鎡:仕黄州録事参軍;
3、镐:自署宣教郎鎬,則授河中府臨晋縣尉、国子監丞; 生子一:澥(以父荫官潮州司録); 澥生杞;
4、錞:蔭補郊社郎;生子二:灌、瀚;灌生檟;瀚生權;
5、鉞:荫补太庙斋郎,迁萧山县尉,卒于官所;生子:渐;渐生杕、允諲(仕金壇縣尹); 杕生子二:积中、维(绍興十五年刘章榜进士);允諲生廣譽(绍興二年张九成榜进士、荣禄大夫)。
6、锦:仕兵部員外;生子:允誌; 允誌生廣慮; 廣慮生子二縜、緝; 緝生福孙(端平二年吴叔告榜进士)。
周处厚孙裔,除返回江西外,根据张道锋·《以学为业,以退为高——鄞县浮石周氏述略》等资料显示,在宁波仅发现其季子周钺的后裔一支。
周钺子周渐因家里遭遇火灾,便随父亲在萧山安家落户。渐子周杕(1112~1180)字伯荣,号东溪,年幼时随同父亲家居萧山,当时便发首丘之愿,适逢建炎三年(1129)宋室南渡,跟从车驾重归故里,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鄞县。不久又徙居大岙,“日经营其产业,继而家资寖裕。”周杕急公好义,无论老幼,凡失去依靠者,一并收养,且延请名师教化宗教子孙,恪守祖宗“以读书起家,致位显贵”的传统,一时大为乡里人所推重。汪大猷在为其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对其一生的操守做了生动的概括:“隐于身,惟德是膺;行于家,孝友是程;孚于人,必信必诚;恤孤贫,曲尽其情。”周杕生子二:积中、维(绍興十五年刘章榜进士),积中生子三:敬先、大正、大壮;,敬先生守成,守成生道全,四人“皆敛华勿耀”,故而文献鲜有记载。道全有子曰爱孙。
周爱孙(1248~1323),字孝宗,号松隐居士,年幼老成,沉默寡言,重于友孝,勤于问学。常轻财好施,淡泊名利,教导子孙读书。置别业于居所之南,“日以力本为业,暇则宾朋啸傲,觞咏以娱之。”爱孙有三子,曰叔华、叔茵、叔茂。周叔茂,字子文,仿效当年周锷的四休堂,也在距离城西二十里的地方筑起了一座耕隐斋。躬耕而隐,其乐亦可知。其同郡好友单弘却提出了不同看法:“(叔华)隐则隐矣,耕固未闻其耕哉。”原因是耕田不足以称作耕,耕天下方为耕。尽管好友单弘鼓励他出仕,但叔华终身还是没有做官。叔华生子熙翁,熙翁生周弘盛,弘盛就是后来浮石周氏(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新庄村)的始迁祖。
熙翁有两子,长子周弘盛任朝奉郎,洪武二十三年(1390)自大岙迁往清道乡,成为公认得最早迁往新庄的人,也因此成为《鄞西周氏宗谱》中的始迁祖。弘盛有弟曰弘善,字寿宁,他是一个颇有长远眼光的人。在进行一番实地考察之后,“辟产城西十里曰新庄”,后来其子周得延被派去管理这块地方,“以耕稼为业,由是家用滋殖雄于一乡。”周弘善、周得延父子辟产新庄并非为了大富大贵,实在是看中了这里远离喧嚣的清净生活。余梦祥在《赠云樵公》一诗中对周弘善的生活态度做了有趣的描述:“山中白云聊自怡,老大负薪知者谁?天梯有路工修月,凤磴无尘好看棋。待诏讵随金马客?荷衣曾侯牧羊儿。樵歌一曲谁相和,莫遣无心出岫迟。”周弘善与山中白云作伴,自号云樵,负薪看棋,一曲清歌,视富贵如浮云,俨然就是静卧山中的高士。同郡四明山人乌斯道评价曰:“云樵之名,或者可得,而云樵之乐未可以穷。朝而作,暮而息,理乱不知,黜置不闻以偃视世故,其云樵之乐也。”
弘善之子周得延(1372~1452),字昌龄,号贞素,为人不苟言笑,读书尤重微言大义。从大的方面来看,得延与他的父亲一样都是耕读传家。因为仰慕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出的高洁,在新庄选择一块地方建造了莲芳堂。正如同郡臧性所言:“是不独得莲之芳,而祖宗之芳亦并得之矣。”从这个角度说,他是保持了祖宗的传统,承续了一种澹然的生活态度。后来因为南宋张即之取自梅尧臣诗“池塘烂云锦”的书法作品,便径直改为“云锦堂”,其义大略相同。关于周得延的生活方式,时人盛赞道:“此夕庐山士,清高谁与肩?闭门对流水,乐道寓芳莲。影落晴波里,香回翠幔前。忘机观物化,闲卧白云天。”枕石漱流,颇有嵇阮之风。得延著有《莲芳堂诗》,另编有《耕隐斋诗》一卷。然而另一方面,周得延善于学习农用技术,“勤于治产,课僮仆稼圃,得种艺术,未尝逾时废事,是以日益富裕。”[18]他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家族在经济方面日渐兴旺。难能可贵的是,得延也并没有“为富不仁”,他很好地继承了先人乐善好施的传统,每年都救济青苗不接的贫困者。另外还出资请老师教育子孙,颇有法度。以至于乡里均以长厚者称之,郡邑听闻,致之乡饮。得延的伯父、父亲对于新庄周有开疆拓土之功,他自己则从具体方面入手,在经济、文化上着实为家族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浮石周氏的实际奠基者。
得延生三子,曰敦和、敏和、敷和。长子周敦和(1401~1465),字体道,号莲芳,与父亲相比,尚礼好贤之名益著,宗族乡邻有匮乏者,往往予以赈恤。后赐冠带归,尊致乡饮宾。次子周敏和(1405~1453),字体仁,别号元晦,秉性倜傥,刚正不阿,行为刚毅威仪,却能够不逾矩镬,人皆纷纷乐意与之交往。与兄敦和,弟敷和共置田产,为家族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季子敷和高明亮达,气度伟然,年三十八卒。得延三子皆有操守,于稼墙均有法度,应该与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敦和生三子,曰璇、珉、琏。周璇性格柔静,奉亲甚孝,昆季关系极佳。周敏性格“强毅果决,慨然有烈丈夫风。”周琏,娶栎社华氏,身体羸弱,性格静穆,沉潜有思,可惜其年不永,以四十九岁卒。璇生谘,谘子周敬(1481~1565),字惟学,又字以直,号内斋,与他的长辈仅以杰出的操行为人敬仰不同,周敬不光人品一流,而且学问极好。他从小聪慧,读书能够一目十行,并且终身不忘。七八岁时曾博得县令的称赞,对其礼遇有加。二十岁补博士弟子员,嘉靖十六年(1537)贡生,十八年(1539)铨授新建学训导,二十三年(1544)除黄州府学,二十五年(1546)迁新喻县教谕。因为周敬学问好,担任的又都是教育后学的官职,曾经在文坛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难怪周应宾会说:“吾宗百年以来,文学之士盖彬彬盛矣。乃若积学砥行,有闻于时,为后生所推服者,无不称内斋公云。”不久致仕,闭门不出。
敏和子周琰,性聪敏卓绝,读书弹琴,肃然物外。夜晚以铜管测天文,人皆以为“周之白眉”,坚辞贤良不就,年三十九卒。琰子周谌(1471~1532),字廷实,号心田,自谓“人田以土,我田以心”。七八岁时因有人贪图其产业资财,随母亲躲避外家。二十岁归家,重拾先祖产业,事母夫人至孝。以沃土赠弟,而自己开垦荒地。常与族人饮酒怡怡堂中,散财千金,救人所急。谌仲子周萃(1494~1561),字惟聚,号水心,性负侠气,经常为人排忧解难,因此事有不平,人们往往会相信他而不是官府,并且常常能够一言决断。新庄周族人均坚持行大义,施行仁义的事件屡见不鲜。不过即使如此,周萃仍然堪称一绝。死后兄弟三人合葬,以象征其友爱无间。萃子周任(1526~1598),字子重,号弘宇。少治经,精通大、小戴《礼记》。读书刻苦不倦,“哦书高楼,声彻昼夜”。以子应宾贵,累赠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官后仍然徒步市中,不乘车马,布衣蔬食。与人交际坦然,绝无城府。周谌季子周益(1499~1586),字惟善,性格娴静,性至孝,后因事中断举子业,成为隐君子。父卒。为其斋书写匾额曰“养心以志思”,人称“养心翁”,因子保贵封官。
敷和生瑺,瑺生诺,诺子周观(1507~1577),字惟贞,号友竹。观子周绰(1533~1598),改名国华,字子才,号文川,县学附生,以子应治贵,初封文林郎,江西分宜先知县,再赠中宪大夫,湖广按察使司副使。
周薇,生卒不详,字惟翰,号东藩。祖周琏。父周谕,由儒士中正德十四年(1519)乡荐。薇为人刚毅,不阿权贵,当时的大太监毕真镇守浙江,诸孝廉纷纷前往拜谒,所有人皆长跪不起,独薇纹丝不动。嘉靖十四年(1535)授知六合县,皇太后梓宫经过,从前的官员处理不当常常获罪,只有周薇调度有方,不扰百姓,因此受到嘉奖。其在六合县政绩斐然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当地百姓绘其像悬于城楼祭祀,表示感佩之心。官至工部员外郎。周薇在新庄周的历史上是个转折点,他的科举入仕象征着周氏家族属性的转变。正如后裔周应辰所言:“我周当代科名,自义四十四公始。”从此以后,大批的周氏成员开始取仕做官。
周益生子周保、周傅。周保(1532~1594),字子翼,号新塘。幼年早熟,不暇嬉戏,耽于坟典。十四岁补诸生,遍读经史。隆庆五年(1571)成进士,补赣州教授。在赣州教授任上,教育士子颇有法度。不仅士心归向,甚至连旁县的学子听闻也来拜其为师。万历七年(1579)升任刑部主事,执法严明。万历十二年(1584)又升任南雄知府,此时周保作为一方父母官又充分显示了行政才能,重修了太平桥,还解决了商人抢盐的问题。万历二十年(1592)官至福建都转运使,周保沉重打击了盐运中贪污腐败的风气,为澄清一方吏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周保一生为官清廉,并且酷爱读书。
周傅(1526~1597),字子道,号南塘,札授太常博士。傅之子周应辰(1571~1650),字斗文,号墨庄,又号绿庄,一号农半,县学附生,因羞与同时的学子同庠,遂告免漫游。与同时代很多周氏成员科举入仕的情况相反,周应辰终身未仕。但这一不幸反而激发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应辰著有《两京集》、《六觞》一卷、《吉辞》一卷、《采蓝集》四卷、《绿庄诗采》九卷,皆已佚。其中《采蓝集》于作者尚在世时已大半散佚,这部文集记录了周应辰漫游生涯中的凄苦心境。如其作者所言:“其或分炊桂之余,兴转蓬之感。”不过即使如此,由于作者耿直刚正的个性,气力丝毫未减。“然存铁马风,闻铮铮焉响,亦略见于斯神。”在浮石周氏的诗坛上,应辰是唯一一个堪入领袖之列的布衣。诚如全祖望所描述的那样:“……而墨庄以布衣雄长其间,皆风流蕴藉之音。”故而布衣的身份是导致其能够风流蕴藉,不受约束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浮石周氏发展到“恭”字辈步入了鼎盛。这一阶段周氏成员不光在朝堂上广放异彩,显赫一时,并且文化上亦成果斐然,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周应宾、周应治、周应浙三人。
周应宾(1554~1625),字嘉甫,号寅所,初号西园,父周任。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廷试中,考官余有丁因避同里之嫌,置为二甲。选庶吉士,授编修。万历二十年(1592)上疏神宗立太子事,擢国子司业摄监事。万历二十二年(1594)升南右谕德,掌翰林院,进右庶子兼侍读学士。三十一年(1603)擢礼部右侍郎掌院事,转吏部右侍郎,后因丁内艰家居十六年。光宗立,召为南京礼部尚书,上疏皇帝《申饬学政四事》,不久改为北京。曾五度上书请求致仕,后加太子太保,卒谥文穆。周应宾为人谦恭宽和,口不善言辞,勤俭自律。时有诗人叶太叔负才骄狂,应宾独与交布衣之好,应宾为官四十余年,一生尊荣显贵,位极人臣,死后余财仅与中人相垺,其高风亮节令人感慨。
周应宾作为浮石周氏的代表人物,官做到了极致,文化事业上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所著有《同姓名补录》一卷,《九经逸语》一卷,《考异》六卷、《游山志》、《识小编》凡十四卷(《内篇》九卷,《外篇》五卷),《月湖草》七卷、《普陀山志》六卷、《旧京词林志》六卷。其中《普陀山志》六卷十五门,据旧志重新辑录。卷一录皇帝敕谕四通及《御制佛藏经序文》两篇,以明圣德教化之功。卷二共十门,分别从山水、殿宇等方面对普陀山自然环境、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考察。卷三至卷六共三门,采用搜集前人或当代人诗文作品的方法以保留关于普陀山的文献,用编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攥撮于诸文学之手而不佞裁。”《普陀山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卷二的各种门类不仅标注了众多山水楼台的具体方位。如“潮音洞”一条下曰“在东大洋海西,西大洋海南,菩萨尝显见处,四顾无畔,岸上有穴,可俯而观,名天窗。详见《灵异志》。”《艺文》门类中保留的诗文作品,不少可以补充史乘之缺。比如宋濂《清净境亭铭》,不光只是象征性地咏叹清净境亭那样简单,而是旁及与之相关的珞珈山等地理方位与佛藏种所述及的典故,对于保留历史文献特别是佛教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旧京词林志》六卷,作于周应宾任职南京翰林院时。冯梦祯任事南京翰林院时,感慨四库所载散亡殆尽,在前人所遗文献基础上,“据以较国史野乘之伪而补其漏逸。”可惜也“以懒失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应宾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以明初迁都为界,“首纪事,次纪典,又次纪官”,而又迁都以前尤详。对于保存明初不见载诸籍的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九经考异》十二卷,附《九经逸语》一卷,乃周应宾以陈士元《五经异文》为蓝本,稍微拓充而成。考证九经逸文,虽有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然其中多有鱼目混珠,鲁鱼豕亥之处。作者在自序中发了“采遗珠于沧海,抡美材于邓林”的宏愿,不过结果却显然并不理想。
周应治(1556~1621),字君衡,学者称鼎石先生,父周国华。万历八年(1580)进士,知分宜县,在任其间颇有政声。十五年(1587)升南吏部考功主事。二十年(1592)升山东提学佥事,二十三年(1595)迁广东左参议,不久又升云南按抚赵可怀,应治亦重伤在家。趁家居修养,应治尽力侍奉祖母,直至其去世。与从兄周应宾相比,周应治的著作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著有《星轺玉笈》、《证道编》、《至道编》六卷、《山东壬午死事七忠传》、《石窗副墨》、《霞上草》、《明湖讲录》、《圣学传心》、《玉几山房文集》十卷、《广广文选》二十四卷、《霞外尘谈》十卷,还繤修了《分宜县志》。其中《广广文选》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本,《霞外尘谈》有《四库存目丛书》本。
周应治编辑的《广广文选》二十四卷,是在刘介夫《广文选》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李维桢为《广广文选》作了序文,文中详细介绍了它的纲目,理清了《昭明文选》、《广文选》以及《广广文选》之间的关系,从选本角度对《广广文选》在学术上的进步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有功词林宏远矣。”从兄周应宾更径直称其“质有文者,非偶而生也。”
周应治《霞外尘谈》十卷,分为霞想、鸿冥、恬尚、旷览、幽赏、清鉴、达生、博雅、寓因、感适十类,目的乃为辑录隐逸高尚之事。然而通观全书,除了标题有所不同外,内容上大体沿袭《世说新语》之原文。杨德周认为《霞外尘谈》与《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相垺,谓其“以小品具大观”,似有过誉之嫌。对此,《四库提要》已提出严厉批评。不过,文人采用重新编排旧书的方式以明心志的做法还是可以理解的。
周应浙(1558~1640),初名凤,字方回,晚字五闲,号符阳,后号栩生,祖周敬。父周乐,字子成,初字象贤,号云门,以应浙贵,赠文林郎,含山县知县。应浙万历四十一年(1613)岁贡,选涿州教谕,天启元年(1621)迁含山知县,后擢苏州同知,署太仓知州。周应浙在任其间主要贡献有两点,一个是“教养人才”,另一个是“惠爱黎庶”。性情恬淡,得以高寿。著有《栩栩生外篇》二卷,《杂篇》一卷。
周元初,字自一,一字立之,学者称栖烟先生。父为周大吕,后过继给周应宾为养子。应宾死后,未受其荫,让于同族周元登、周元懋。后元初与元登共同参加钱肃乐军队,并将从应宾那里继承的余资全部用来支援前线,遂家中败落。甲申(1644)之乱后,避入奉化榆林,与陆宇(火旁鼎)、王玉书、周齐曾唱和,号为“榆林四先生”。其所唱和诗集名为《霜声集》。他曾作《做鬼者传》,以寄托心志。另著有《安隆事略》、《自怡集》。周元懋,字允昭,一字德林,祖周任。父应寀,字亮甫,号昆连,县学附生。元懋以应宾荫授南京右军都事,擢南工部屯田司主事兼榷关税。再擢思南知府,因丁内艰未能就任。钱肃乐招之,坚辞不出,散尽家财,毫不吝惜。后因江上失守,自沉得救,削发入灌顶山为僧。日日沉湎酒杯,最终呕血而死,人称“醉和尚”。所著有《历使草》二卷、《一枝轩集》(一本作《枝隐轩集》)。
应治子周元孚,字孚尹,以太学生官立禄寺署丞。颇有诗名,与陆宝、杨德周等人唱和,年八十余卒。著有《霞屿山房集》、《抚松阁遗草》。元孚子周嗣升,字长如,一字虚舟,少有诗名,中年失明,仍口授不倦。周齐曾赞美嗣升失明后所作《次陆敬翁四课韵》道:“与山俱深,与郊俱远,与园俱幽,与庵俱寂。”可见其能不为外物所累正是导致与同时期诗人诗风有所不同的原因。全祖望谓其诗“大都感怀丧乱之音,而王孙之故态,名士之风流,不以憔悴而减也。”换言之,尽管王朝覆灭,江山易主,名士风度依然可以在他的诗集中看到。如《喻鸥》:“身世分明一野鸥,生涯回首向东流。虽因遁迹惊残梦,亦为忘机狎远游。江畔桃花红两乱,溪边竹叶翠烟浮。高飞不过随寻丈,只爱沧浪遗俗愁。”虽然身世如同“野鸥”,但依然向往它的自由高飞。可见一方面对身世之感有所寄意,另一方面则有从心所欲,随波逐流的心态,清淡如水,并无半点戾气。著有《东钱湖杂俎》、《鷇音集》三十卷。
周应浙生有六子,曰昌晋、昌会、昌鲁、昌时、昌历、昌春。其中昌春十三岁早夭。周昌晋(1585~1662),字衷玄,上疏劝奏“移宫案”,因《三朝要典》“议论不合,挂名党籍”。官至太仆寺少卿,死后葬于息园。著有《盐政全书》、《葭露阁集》。
周昌会,字中素,一字兴符,天启元年(1621)举人,以家资散之族党。因不耻伯兄昌晋参与党争,遂不相往来,亦无仕进之意。诸兄弟极力劝说,才去担任湖广通城县令。在任其间,行为“萧散自喜”,终于因为不能折腰权贵,自行归去。家居贫苦,绝不受人馈赠。甲申之乱后削发为僧,自署“方外盲吏。”与其弟周昌时多有交往,人称“颠和尚”。
周昌鲁,以明经终。周昌时(1608~1661),字乘六,一字蕴公,国难中与元初、元越等共参钱肃乐幕府。后见军中争地争饷的腐败现状,遂辞归不出,平生轻财好施。时盗寇猖獗,昌时四次被缚,同里徐明珂为救其为难而死于歹人之手。作《自叙诗》五章,终生不试。著有《蕴公集》。(《四明诗汇》作《蕴玉居诗集》)。
周昌历(1611~1644),字齐七,年十六补弟子员随姑苏任,按例为国子生。性嗜酒,终得湿热症,卒年三十四岁。
明清之际,浮石周氏最多节烈士。有很多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比如“三和尚”就是典型一例。全祖望谓“浮石周氏批缁者三:通城佯狂以死,所谓癫和尚也;思南沉湎以死,所谓醉和尚也;顺德苦身持力,不入市城以死,所谓野和尚也。“其中癫和尚周昌会、醉和尚周元懋已见前述。周齐曾(1603~1671),字叔寅,号临湖,官江阴巡检。父周台(1561~1626),字伯灵,别号玄水,科举失意,后为诸生。纵情于酒,放浪形骸,贫困至极。正如齐曾在给父亲所写的传记中描述的那样:“盖以为舍此酒,人无可与歌哭,无可与披沥肝胆,拜起跪立。”
齐曾自幼寡言笑,喜读《南华》、《楞严》二经。登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除广州顺德令,政声极佳,百姓呼为“周青天”。后为黄士俊陷害,于是交还官印,数万人痛苦乞留。道中听闻吴麟徴、黄端伯死于国难,并且浙东白城沦陷。从此遁入剡源,削发为僧,自作发冢,铭曰:“惟薤松有声,可以无哭;惟有露,可以无泪;惟鸟石依依,可以无吊客”,号为无发居士。此后一意堕入狂禅,谢绝尘世交游,人称“野和尚”。死后李邺嗣私谥为“贞靖先生”。著有《诗归删》、《襄云文集》二卷,《补遗》一卷,《襄云诗草》三卷。诗集已佚,全祖望从《霜声集》中辑得十余首,大抵学竟陵一派而自成法度。李邺嗣《襄云文集》序评价周齐曾,列举了“九不附”,其中一条为“文章不附诸大家”。因此,富于个性是周氏之文最鲜明的特点。《襄云文集》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记类散文和传记散文,周氏的个性化正是通过这两类文体集中表现出来的。其记类散文清空致远,余韵无穷。如《襄云记》中,作者首先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了襄云的地理位置,并用白描手法对周围的环境作了勾勒,语言清新自然,灵动有趣。更为微妙的是,作者总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暗含在文字中间却不点破。末尾道:“云来不来,云去不去,木石常住不常住,唯见云之无非木石,木石之无非云,一座襄云始其往。”看似刻画景物,实则一份萧散的心境流于笔端。周齐曾的记类散文基本上沿袭了这种模式,借用周元初的话说就是“奇峦怪石,毵柏狞藤,一段苍烟,冷人肌骨。”的确道出了个中三昧。其传记散文情境浑融,气势非凡。由于处在明清鼎革之际,又在官场沉浮了多年,周齐曾在写人物传记的时候必然会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品质操守,尤其是大是大非面前的高风亮节。《明殉节江都令雪松从侄传》把周志畏刚正的秉性,抗清斗争中宁折不弯的气节抒写得畅快淋漓。作者善于剪裁事件,注重刻画细节,将内心深处的火热全部投射在传主身上,让人读罢掩卷沉思。其余如《世臣叔小传》、《东皋叔祖传》等也都是如此。
明末新庄周还有一位孤胆忠臣不得不提,就是江都令周志畏。周志畏(1616~1645),字抑威,号西麓,又号雪松,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扬州江都县令。清军入关,对扬州的进攻甚为猛烈,志畏协同史可法亲自在一线指挥作战。城破被俘,饮刃自尽,年近三十岁。家属十余人见志畏自尽,亦全部殉节。周志畏的殉节使浮石周氏的抗清斗争达到了最高潮,但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式微的迹象。从那以后,只有一些零星的抗清活动记载。志畏从弟周志嘉,字殷靖,一字崧庵,号蜗庐老人,年十六授知于华夏之门。华夏遇难,志嘉亦从此不试。全祖望对其诗歌艺术做了高度评价,认为“周氏当国变耆旧极盛,唯一先生尤称诗老。”晚年纵情光溪山水,著有《蜗庐集》,已佚,《西村草堂集》,国家图书馆有藏。
志畏从子周斯盛(1637~?),屺字公,一字铁珊,学者称证山先生。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八年(1669)任山东即墨县令,因事入狱。出狱后漫游天下,广交好友,晚年笃信佛教。诗学竟陵,词风亦婉亦豪。著有《诗证》十五卷、《证山堂集》八卷、《铁珊词》。随着清王朝的羽翼丰满,周氏家族再也不可能对抗。周斯盛以后,周氏成员渐渐开始入仕清廷,做了顺民。
斯盛长子周洪先,诸生。次子周濬先,字商恒,学者称碧亭先生。天资聪慧,一目十行。弱冠补郡学廪膳生,康熙元年(1662)明经,授儒学训导,辞而不赴,率性而为,布衣以终。三子瀚先,字古青,别署湖清,才华卓荦,不就童子试。为太学生,屡试皆以额满不第。四子渭先,贯经史书法。濬先子周学怡,字廷仪,号停畦长者,过继给瀚先做养子。自幼父母双亡,边读书边经商,为人急公好义,传为美谈。学怡子周崇原,字巽斋,号崧园,性至孝,与周氏忠臣义士后先辉映。崇原子周宗亮以教授为业,布衣终生。
浮石周氏发展到康熙朝以后,开始以教授课读为业,道德品行再次成为这个家族的闪光点。道光年间的周嘉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父周贞懋行商客死汉阳,十四岁的嘉瓒居然自己坐市筹钱,只身走三千里归父之骨。同治五年(1866)赐“孝”匾额。然而不管怎样,此时的浮石周氏不仅在庙堂上无人位至高官,政治上失去了依靠。文化上亦没有了从前的繁荣,衰败之势已无可挽回了。
虽然不知周师孟六个儿子中是否有进士,也不包括返回江西的后裔,在明州即今宁波却显示周处厚即周师孟裔孙中周廣譽绍興二年张九成榜进士、周维绍興十五年刘章榜进士、周福孙端平二年吴叔告榜进士、周保字子翼号新塘中隆庆五年张元忭榜进士、周应宾字嘉甫,号寅所,初号西园中万历十一年朱国祚榜进士、周应治字君衡中万历八年张懋修榜进士、周志畏字抑威,号西麓又号雪松中崇祯十六年杨廷鉴榜进士、周斯盛字铁珊中顺治十八年马世俊榜进士。包括周师孟在内至少有九名进士。
周师厚之子及其裔孙的仕宦
A、周师厚子:
1、周锷:字廉彦,号子鸣,居浙江鄞县;生于宋真宗生於嘉祐三年戊戍(公元1058年)正月十四日;中元丰二年(1079)元豐二年時彥牓进士,十四入太學中,元豐二年乙科調舒州桐城縣尉;不赴後官宿州蘄縣簿,逾年丁銀青憂,服除擬常州司户参軍;未赴,改濠州司户,以格遷鳳翔府司録参軍,充淮南轉運司;主管帳司文字會計,任满改宣德郎,知開封府雍邱縣,逾月移知太康縣;徽宗即位,覃恩轉奉議郎,賜五品服,已而除太常主簿,除司農司丞磨勘,轉承議郎;建中靖国元年,除京東西路提舉常平、改京西南路;崇甯元年赴官過闕入對稱上旨,欲與户部官宰;執不可未幾黨議起,自承議郎,鐫两官僉書;秀州軍事通判廳,公事二年;崇宁三年四月甲辰朔,再自宣德郎降至承奉郎,監泉州茶鹽商税五年,敘復宣德郎;監兖州東嶽廟任满,主管江州太平觀。丁母恩平夫人范氏憂服闋盡,還所降官爲承議郎,提點江州太平觀;政和元年轉朝奉郎,四年轉朝散郎,知南雄州,磨勘轉朝請郎,還朝轉朝奉郎;除江淮荆湖浙江福建等路提點坑冶鑄錢公事,以所向不偶,浩然乞休;宣和五年,守本官致仕;欽宗登極,覃恩加朝請大夫服三品;髙宗即位加朝議大夫;绍興元年特轉两官爲中大夫。公退居西湖,人稱鄞江先生。著有《会计录》、《振领图》、《日成月要岁会集》、《六甲奇书》一卷、《承宣集》一卷、《四休堂诗集》、《明天集》一卷以及《文集》十卷、《甬上耆舊詩》卷二;初娶朝奉郎胡宗甫女,再娶翰林學士王覿之女,皆早世,后娶左正言陈伯强女,生子三:沖、渊、深;一女适从事郎李寮。公卒于绍興二年三月三日,享年七十有五,以绍興二年三月十五日葬通遠鄕銀山之原父墓右,王检正庭秀撰墓志铭。
宋《宝庆四明志》赞曰:《湖西周公先生》宦遊寡偶,不如投閑。言之孔易,行則惟艱。公乎勇退,雙鬢未斑。蕖月蘋風,誰復追攀。
2、周铢:行十三,字初平,号承奉,居浙江湖州;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牓进士,高尚不仕,与兄周锷皆隐,相与徜徉山水间,唱酬成编,乡人慕之:其他未详。
B、周师厚孙:
1周沖:字君举,因避讳改元举,号扬麻; 仕從事郎、台州軍事判官;生子一:楫。
2、周渊:仕至右儒林郎,娶吴氏,生子一:模。公殁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
3、周深:生子二:楷、梓。
C、周师厚曾孙:
周沖子:
1、楫:(1129——1198),字伯济,号希哲;性格庄重刚简,不喜嬉戏;幼从刘寿夫学,凛然如成人,既冠,一举不售,即弃举子业,以诗自娱,有杜甫、韦应物之风范。晚年深居简出,清心寡欲,庆元四年(1198)卒,享年七十岁。生子九:煇、燁、焯、煗、煌、炤、煜、炜、燂。葬通遠鄕四明管之原即金谷里銀山。
元杰(楫公子,但不知是九子中谁),字俊卿,生子:端品;端品字润三,生康节;康节生子导。
                 周渊子
2、模:行三四,字伯范,号希贤,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戊午(公元1138年);号得闲居士,聪颖敏悟,公因金乱家毁后,弃学从商,致富殷实又助学; 祖父周锷所遗文集甚多,为防止文献散佚,亲手加以编校,并出巨资刊印。晚年爱好施舍贫困,常周人所急。居闲好客,与酒朋诗侣终日为伴。娶陈氏,生子二:熺、烜。
殁葬鄞县通遠鄕四明管之原即金谷里銀山,楼鈅为其撰《周伯范墓志铭》,铭曰:“吾邦舊有真率之集,仲舅尚書汪公主盟斯事,君實預焉。余投閒一紀,從容其間,君少余一歲,棋品又相近,在會中尤為親密。”“笃志于学,从济南刘寿夫游,又学书于曜阳徐济父,有楷法。”“經理家務,井井有條;時出其餘,以周人之急。”娶陈氏,生子二:熺、烜。
周模的后裔仍生活在明州,并发展成为鄞西小皎周氏。
                         周深子
3、楷:行三六郎,字人望,娶李氏。生子一:贵;公迁徙居瑞州府高安县务农乡四十二都。
4、梓:行四六郎,字良才,娶郭氏,生子一:富。
D、周师厚玄孙:
周楫子:
1、煇:生子:埙;
2、燁:淳熙已酉薦漕臺,明年(绍熙元年余复榜)第進士,官迪功郎。台州臨海縣尉。生子:坦(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士)。
3、焯:紹熙元年余復榜进士,迪功郎,庆元元年二月到任澉水县(今海盐县),至七月丁忧。娶楼氏,生子五:埙、(土因)、均叔、培、炯;炯生忠达,居小皎;其他未详。
4、煗:未详。
5、煌:行五六郎,讳自文,字辉之,娶任氏,继娶阮氏,生子二:以敬、弥月。
6、炤:未详。
7、煜:未详。
8、炜:未详。
9、燂:未详。
                         周模子:
10、熺:慶元五年曾从龙榜進士,生子:壄,其他未详。
11、烜:未详。
垓、圭、坥(左土右自)、堪、埏(该五人为周模孙,是熺、烜二公之子,但具体不知是谁之子)。
    从上述史料中明确的记载看,包括周师厚在内至其玄孙,至少有周师厚、周锷、周铢、周燁、周坦、周焯、周熺七名进士。周师厚裔中还有很多进士,如“明初周宇,字仲圭,锷之十世孙也”,但因本文主要是论证其世系,故对周师厚裔孙之进士名录与仕宦名录则不一一列举。
周温厚之子的仕宦:
1、周欽:仕黄州録事参軍;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周师厚父子、兄弟及其裔孙中,仅生活在明州即宁波的至少有十八位进士,且多为父子、兄弟进士;其中,还没有将返回江西的裔孙计算在内。如果计入,则更加灿若繁星。从仕宦来,该支可谓华胄辈出,代有英才,光先浴后,支不乏贤。
三、周师厚子孙辈份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字旁排序取名的。
   首先,周师厚兄弟三人的儿子全部是金字旁的字,如周师厚子名:周锷、周铢。周师厚孙子辈则按金生水之五行说取三点水字为辈份,如周锷之子:周沖、周渊、周深;曾孙辈按水生木取木字旁为辈份,如周沖之子周楫,周渊之子周模,周深之子周楷、周梓。玄孙辈按木生火取火字旁为辈份,如周楫之九子煇、燁、焯、煗、煌、炤、煜、炜、燂。
   另外,周处厚的儿孙的辈份也是按五行相生排序的。
四、方志与古典文献直接载明了周师厚兄弟三人的子孙名讳、排序等世系。
(一)、周师厚的世系:
1、延佑《四明志》载:《运判周先生师厚》
周师厚,字敦夫,鄞县人,从王鄞江游。皇佑五年进士,仕至朝散郎、荆湖南路转运判官。时役法方行,先生言四方风俗不同,复有劳逸轻重,不宜概赋,朝议是之。章敦闻溪峒蛮扰辰、沅二州,议输常平粟以备边,先生持不可,曰:「溪獠静扰无常,常平岁入有程,当使边卒广屯田为便。」从其议。
  其《人物.周师厚传》全文为:“周師厚,字敦夫,鄞人,皇祐五年進士,仕至朝散郎、荊湖南路轉運判官。為轉運,時役法方行,師厚言四方風俗不同,役有勞逸輕重,不宜以一概論,朝議是之,章惇開溪峒廣辰、沅二州,議輸常平粟以備邊,師厚持不可,曰‘溪獠靜擾無常,常平歲入有程,當使邊卒廣屯田為便,’卒從其議。娶范氏文正公女,生子曰鍔,字廉彥,元豐二年進士,初仕為桐城尉,慨然曰:‘學優則仕,吾昔所治科舉耳,’遂益究治六籍、諸子百氏之說,悉著論其本旨,始當官桐城,辭不赴,迺遊穎昌,訪其舅忠宣公純仁,過洛見文潞公司馬公,咸器重之;在京師上書,言徐禧永樂之失國子祭酒,豐稷給事中范祖禹交薦之。後知南雄,以言邊事忤相,入黨籍,即退休於家。作四休堂,在西湖十洲之西。弟銖,崇寧二年進士,兄弟皆隱;鄉人慕之,所為文二十卷、承宣集一卷、明天集一卷、六甲奇書一卷。鍔娶胡氏尚書右丞宗愈之女,再娶王氏翰林學士覿之女。妹適陳忠肅公瓘。蔡京作黨籍碑,婦翁舅甥俱入籍,後以為盛事焉。
2、《道乡集》卷三七有邹浩为周师厚妻范氏(范仲淹侄女)所做墓志铭,铭曰:“夫人范氏,世为苏之吴县人,太子中舍仲温之女、资政殿大学士谥文正公仲淹之侄女也。中舍仕未显而逝,文正迎其嫂及诸孤以归,尤器爱夫人,曰:‘异时当为择良婿。’其后文正薨,其家追用先意,以夫人嫁四明周公师厚。男三人:长锷,次铢,次慧印。”范夫人在子婿被贬逐之际,深明大义地说:“吾妇人不知外事,但各愿其无忘国恩而已。”在铭文中,邹浩继而赞曰:
“惟文正,笃忠义,忘乃身,徇国事。习见闻,逮女子,施于家,率由是。自其夫,暨后嗣,助成之,靡不至。要所存,似兄弟,若夫人,可无愧。”
3、宋《寶慶四明志》卷八,元《延祐四明志》卷四载:“周鍔(1057~1131),字廉彥,鄞(今浙江寧波)人。師厚長子。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調桐城尉,不赴,精研六籍及諸子百家書。後以豐稷、范祖禹薦,歷官濠州戶曹,提點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坑冶鑄錢公事,知南雄。以言事入元祐黨籍。退居西湖,人稱鄞江先生。高宗紹興元年卒,年七十五。撰《甬上耆舊詩》卷二。著《承宣集》、《明天集》、《六甲奇書》等,已佚。”
周銖,師厚次子,鄞江鍔之弟。崇寧二年進士。兄弟偕隱,鄉人慕之。
延祐·《四明志》还载:周焯 【 鍔曾孫】,紹熙元年余復榜进士; 周坦(上舍锷四世孙燁、焯之親姪】,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士。
4、《宋会要辑稿.全本》第185载:高宗建炎元年“八月十九日,詔朝議大夫致仕周諤特授中大夫,依舊致仕。以其子從事郎淵言:「父諤元豐中上言乞修京城,神祖籍(寄)[記]姓名,欲加擢用,而蔡京以父諤為范純仁之甥,王覿之 ,陳瓘妻兄,遂同入元祐黨籍,未霑聖澤。」故有是命”。 说明周渊为周锷子。
5、楼钥为周模撰《周伯范墓志铭》,铭中曰:“吾邦舊有真率之集,仲舅尚書汪公主盟斯事,君實預焉。余投閒一紀,從容其間,君少余一歲,棋品又相近,在會中尤為親密。”“經理家務,井井有條;時出其餘,以周人之急。”(见楼钥《攻媿集》卷一○九《周伯範墓誌銘》)
从鄞县《周氏宗谱》及楼钥撰《周伯范墓志铭》中看出,周模为周师厚曾孙;周模年少楼钥一岁。
查《宋史》楼钥传载:“嘉定六年薨,年七十七,赠少师,谥宣献。”《楼氏宗谱》等载:“楼钥(1137~1213) 南宋诗人。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今属浙江)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为胡铨所知赏,称赞他为‘翰林才’。初任教官,后调为温州教授,光宗时提升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楼钥敢于直谏,无所避忌。光宗都说:“楼舍人朕亦惮之。”在朝因与大臣韩侂(音脱)胄政见不同,辞去官职。韩侂胄被诛后,楼钥又起用为翰林学士,升为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进用为参知政事,后又授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死谥宣献。”
五、徐时栋《烟嶼樓文集二十九·周氏谱源考(周師厚家族)之文献中直接记载了周师厚父子、兄弟及其子孙的世系、娶氏、生殁、仕宦、进士题名、墓葬等系列谱牒资料与考证结论。
徐时栋(1814—1873)清著名藏书家。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 因排行十三,故又称徐十三,号淡潺、淡斋,别号西湖外史。鄞县县城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人,两赴会试不第即不复应试,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勤学博览,治经以先秦遗说为主,以经学解释经书。所作以古诗古文。博搜文献,同治七年(1868)开鄞志局,由他主持,仿国史馆列传体例,注所征引文献,排比成文,费时达12年之久,成《鄞县志》。生平酷爱读书,留意搜罗,建烟屿楼于月湖西,藏书6万卷(1863年毁于火)。一生校勘文献甚多,尤致力地方文献,校刻宋元《四明宋元六志》,考异订讹,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又辑《四明旧志诗文钞》,著《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
徐文栋虽然是清中后期人,但他博搜文献刻《四明宋元六志》,并用12年的时开鄞志局编成《鄞县志》。因此,徐时栋《烟嶼樓文集》二十九·周氏谱源考(周師厚家族)之文献中直接记载了周师厚父子、兄弟及其子孙的世系、娶氏、生殁、仕宦、进士题名、墓葬等系列谱牒资料,应当予以采信。
    至于宋·《寶慶四明志》和元·《延祐四明志》等记载“淳祐元年(1241年)徐儼夫榜:周夢李 【 周常之曾孫】;七年周岳”与周庸厚、周铨、周允诚等诸公世系,虽然诸公名讳亦载入明州周师厚家谱,但诸公不是周造的裔孙;以及居住于鄞南慈水周家埭(今属姜山镇)的周师道后裔,与周师厚是近支关系,都是瑞昌辂北周氏始祖周侁的后裔。但在此不予论述,笔者将以专论公布。
笔者认为,周师厚父子、兄弟在北宋年间应该是居住在明州并以明州人仕宦的。但周处厚即师孟因异地仕宦,如《福州志》载:“周处厚:元丰间仕建宁知府事,”所以明州即四明志及地方古典文献对其后裔记载较少;其中虽然周处厚季子钺的后裔迁居宁波鄞洲区发展成为浮石周氏,但仍对周处厚的子孙记载不详。对周温厚即师愿后裔的记载更是微乎其微。而周师厚一支至少在明州居住至周师厚玄孙后才迁徙分居,且周模后裔在古明州即宁波居住至今并发展成为鄞西小皎周氏。明州周氏迁徙原因主要是两次避难,一是北宋末年的金人入侵,这一痕迹在宋·《寶慶四明志》与元·《延祐四明志》中能得到佐证,这也可能是处厚、温厚后裔离开明州的原因之一。二是南宋末年或元朝初年的蒙古人征战所至,这也是导致周师厚兄弟三人部分后裔返回江西祖地的主要原因。然而,返回江西祖地的也仅是周师厚兄弟三人的部分裔孙。根据瑞昌辂北《周氏宗谱》记载,周师厚之兄即周师孟六个儿子中仅有二个儿子的部分后裔返回。周师厚裔孙中只有周锷的长子周沖之孙周煌与周锷季子周深两个儿子(周楷、周梓)返回。周师厚之弟周师愿生子二,但仅其次子中部分后裔返回,正好明州谱中仅记载了周温厚的长子。正因为战火灾厄所至,导致两地谱牒记载不全,甚至出现了记载错误。明州谱一曰瑞生颐、颐生造;一曰瑊生祐、祐生造;谱与谱之间自相矛盾。前者将周诜记载为周瑞,推测可能是因周诜来自瑞邑所至;将周诜远祖周浚裔孙周顗、周頤等记载成名为周瑞实为周诜的名下;后者又将周诜记载为周瑊,将周极记载为周祐。但从周造一辈起的世系应当是可以采信的。江西瑞昌辂北世系虽然比较完整,但从周师厚父辈起世系齿录不完善,且不但漏掉了周师厚儿孙两辈的世系,而且在周师厚裔的五服内世系混乱。因此,两地应当相互补充、予以完善谱牒世系。
六、周师厚兄弟的上承世系
宁波鄞西小皎周氏,对周师厚的源流世系仅载周师厚曾祖:“瑞:行文二,汝南人,生于梁贞明六年(920年),宋初以贤举为明州录事参军,遂迁居鄞西小皎。生子三:颖、顗、頤”。而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浮石周氏又载为:“周氏系同出于文武,后世子孙以国为姓,散处四方,吾宗世居青州,迨五季末徙居四明”,又曰:宋初“周瑊自青州益都来居月湖西; 周瑊乃周处厚曾祖父”。可见,世人皆知的周师厚胞兄弟二人生活在宁波的后裔,对周师厚兄弟的源流世系各执一词,自相矛盾。但两支有一点是明确相同的,即对周师厚高祖及高祖以上的上承源流世系没有任何记载。然而,周师厚兄弟三人返回江西的后裔之谱载却是非常明确的。周师厚兄弟三人仍江西省瑞昌辂北周氏始祖——周侁的十三世孙。
周侁,讳彦博,字沂滨,号仕清。父美字耀芳,生于唐武德九年丙戌(626)五月十六日寅时;任润州刺史,官至尚书吏部郎;润州丹阳人;其先汝南安城人,历汝、颖而建康,再丹阳。周侁生于唐高宗永徽辛亥年(公元651年)九月十七日寅时;乃晋武城侯周浚、尚书左仆射周顗之华胄,陈尚书右仆射周弘正嫡裔。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授银青光禄大夫、司马镇南建武节大将军;迨中宗嗣圣朝拜太子少师;谥晋国文肃公,从一品。唐高宗诏褒公曰:“才兼文武裕相,度尤裕将;猷服处侯。甸卫人民,尤卫社稷”。后诸武专政,退居不仕,自润州丹阳太平乡岁丰里仁义堡从居江州瀼西王仙乡辂北(即今瑞昌市南义镇新福村辂北),为瑞昌周氏始祖。
周侁承其先祖周浚、周顗、周颙、周弘正之学识,博学多才,懂易疏,明地理,识阴阳。激流勇退后,率家人数十,由润州丹阳远徙他乡,誓寻一世外桃园以避之,并默祈于天曰:“命由天定,吾欲适彼乐土,人不露相,财不露白,吾之行辂装行旅车,将覆于何处,财若露白,必吾之所也”。天人感应,久之跋涉,由丹阳历会稽,由会稽溯江而上,当人辂行至江州瑞邑王仙乡伏虎坪前乌苞凹(又名芦柴凹),突然辂(辂:意为古代的大车)倾而财亦露白,其傾覆的辂头指北;侁公遂停人马,并感奋不已曰:“天知人愿,爰得我所也”。其目及此地,前有仙鹅伏蛋,后有伏虎来龙,西距王仙乡镇(古称大湖古市今南义镇)约十公里;东隔湖塘水库与德安县邹桥毗邻;南邻沃野,足履平川,层峦叠嶂,壤接德安白水,而仰观崑仑秀色;北靠大泉山与峨嵋峰绵亘承接; 山脉来龙巍峨壮丽,穿帐过峡,宛延曲折。乃天鹅挽水,山环水抱,九龙参鼎,猛虎伏坪,地脉钟灵,事符夙愿,遂予安居,开基繁衍。初定村名为“露白”。 后因古代的大车名“辂”,又因周侁行辂头指向北,遂将庄名由“露白”改为“辂北”。至周侁十三世一脉四支,衍开一百三十二房,凤棲长江左右,旋星罗棋布五湖四海,东西南北中。
周侁十世孙:“周诜:行三十六,字辅仁,又曰辅玑,号和明;娶郑氐,生子四:忠、极、的、坵(一云邺);”
周侁十一世孙即周诜子:
1、周忠:行四二,字文烈,号茂和;娶汤氐,又娶刘氐,生子四:当、鑑、璋、文甫。
2、周极:行四四;字文竣,号茂衍; 宋仁宗天圣辛未(公元1031年)年,是岁大旱,蝗虫食庄稼,草木几净,民多殍死,公捐资救活乡里无数,声闻郡邑,时范文公仲淹奉诏安抚江淮,嘉公之德,屡举拔用,公以母年老坚辞不仕;妣夏氐,生子三:俪、僖、佺;公妣殁葬大泉山七世祖勍公墓侧。
3、周的:行四五,字文端,号茂明,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壬午(982);初仕丹阳县正堂,宋大中祥符乙卯年调任会稽知府,正五品;宋仁宗天圣辛未年,大旱蝗食庄稼,草木几尽,民多殍死,公同兄极公捐资救活乡民无数,善行著闻,声闻郡邑,时范文公仲淹奉诏安抚江淮,嘉公之德,屡举拔用;宋明道癸酉年(1033),公同兄极偕侄孙由润州丹阳携妻、子昶、孙师礼徙居浙江元符;娶李氐,生子一:昶。
4、周坵:又名邺,行四六,字茂营:娶刘氐,生子三:贯、呑、揆。
周侁十二世孙即周极子:
1、周俪:行五八,字华美;妣金氐,生子三:师尧、师徇、师元。殁葬未详;后裔迁居青壁。
2、周僖公:行六二,宦名造,字华丽,庆历二年楊寘榜进士;徙居浙江鄞县; 娶徐氏,赠东海太君,生子三:师孟、师厚、师愿;殁葬未详。
3、周佺:行六五,字华杰;妣杨氐,生子四:师商、师彦、师仲、师是;殁葬未详。后裔迁居辂北元符东庄。
     综上所述,周师厚兄弟三人仍是周侁十三世孙。宁波鄞西小皎周氏
载世系源流为汝南人是正确的。但对周师厚祖父及其以上的世系记载错误。周师厚兄弟三人之所以为宋时明州人,是因为其祖父周极徙居明州,后因其母年老而返回瑞邑故里。事实上,后唐至宋初周侁裔孙不少仕宦、生活在江苏、浙江一带。其中,北宋时期肯定不止有周师厚兄弟三人的一支生活在明州。对此,仅从本人公布的周师厚祖父周极和叔祖周的之世系可见一斑。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考证笔者先后花费了近七年时间,不是信手沾来的道听途说。考证期间得到了很多宗亲的无私帮助,特别是浙江宁波和江苏数地宗亲的帮助,在此表示由衷地感谢。但期间也受到个别师厚公裔的责骂,如九江县小岷山个别人认为浙江的周师厚不是江西的周师厚,故坚持其谱中错误世系,并责斥笔者。对此,笔者仅本着正本清源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考证。至于相关公裔是否采信,属于相关公裔的“内政”;贤者仍可再度考证裁之。然,不要祖宗者,还传后乎?
                                                             2014年3月12日完稿于江苏连云港

周高平 发表于 2014-3-31 09: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详细,慢慢研读!
周高平 发表于 2014-3-31 11: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360截图20140331112604859.jpg
360截图20140331112213703.jpg

点评

请高平宗亲完整地发布周伯济墓志铭,并注明出处好吗?  发表于 2014-4-2 12:20
周国英 发表于 2014-3-31 21: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長的字。。打了好久吧。
周云锦 发表于 2014-4-1 08: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的资料。拜读,谢谢宗亲,辛苦了!
周学斌 发表于 2014-4-1 12: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旺宗亲好!
    又见大作,不胜欣喜。宗亲对我明州望族三周(周处厚、周师厚、周温厚)家族世系研考之深,用心之至,深感钦佩,也殊为感谢!诚如您我在QQ中的交流,所彼此坚持的一样。从您的发贴中看出,您仍将“三周”渊源归之于侁公世系。我对此一直保持着由模糊至清晰的存疑。现将我最新的考证发现概述如下:
   “三周”(周处厚、周师厚、周温厚)家族渊源遵循着这样一个流向。即“......自烈至仁,世不失侯,亦世不离汝南,远近大约,名称汝南。而漆祖歌哭于固始,固始也衢道也。周秦以至晋,冠冕带砺 ,安如磐石。后避西晋之扰乱,不得己挈族黄岗,时有先祖“灵”仕梁,生“冕”,为陈车骑将军。“冕” 之后有“法”,“法” 因陈灭隋兴仕隋,隋乱归黄岗,唐武德中有“恽”为汝州梁县令,时平世靖,复还固始。“恽” 孙“侣甫”,字梦仙,又字偕友,号蓬门(越州始祖),仕唐浙东转运使,由淞江府华亭徙居于越之剡县,迨三世为越人矣。曾孙“文明”(余姚始祖)迁越之余姚云柯乡,卒葬于凤山之原。“文明“曾孙“礼二”公(而非文二公)讳瑞者,于唐末为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鄞西小皎(鄞州始祖)。玄孙周造,字“子建”,由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迁殿中丞,晋授正议大夫,封太子少保 。是为三周(周处厚、周师厚、周温厚)之先考也!


点评

你好!看到你敬业与文字功夫,你是学斌宗亲吧!"三周"后裔在九江及其周边人数众多,只是师厚子孙两代名讳与世系有遗漏而已。就古明州而言,我认为不仅是三周,据我考证所知,明州即今宁波至少有五周的后裔生活在那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1 14:44
 楼主| 周平旺 发表于 2014-4-1 14: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zxb766 发表于 2014-4-1 12:29
平旺宗亲好!
    又见大作,不胜欣喜。宗亲对我明州望族三周(周处厚、周师厚、周温厚)家族世系研考之深 ...

你好!看到你敬业与文字功夫,你是学斌宗亲吧!"三周"后裔在九江及其周边人数众多,只是师厚子孙两代名讳与世系有遗漏而已。就古明州而言,我认为不仅是三周,据我考证所知,明州即今宁波至少有五周的后裔生活在那里,即还有周师常(官名周常)、周师道。

点评

是的,是的。平旺宗亲,是我——学斌。这次浙江联谱宁波地区第一次采编工作中,对“三周”承上渊源和下延传承,我又有了一些新进展、新想法、新突破。采编,使我获得了支派之间的跨地域的比鉴和比对条件,并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 12:33
周学斌 发表于 2014-4-2 12: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平旺 发表于 2014-4-1 14:44
你好!看到你敬业与文字功夫,你是学斌宗亲吧!"三周"后裔在九江及其周边人数众多,只是师厚子孙两代名讳与 ...

      是的,是的。平旺宗亲,是我——学斌。这次浙江联谱宁波地区第一次采编工作中,对“三周”承上渊源和下延传承,我又有了一些新进展、新想法、新突破。采编,使我获得了支派之间的跨地域的比鉴和比对条件,并使始迁上源的考证带来了突破的可能,现正在进一步的梳理之中。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19 11:25 , Processed in 0.0340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