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惇頥濂溪后裔-周直卿-周宣禮-周鳳岡-(周天祐始祖)沙富蔴園房《恩榮堂》

[复制链接]
周国英 发表于 2014-3-14 23: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国英 于 2024-1-11 20:03 编辑

可惜麻园没有了当年的风景线,白水如带,古巷柴廊,四社五遍,环溪浪网,东山望日[捂脸]
说明只是提供中华周氏作为参考资料,如是资料不实可以删除。关于修谱是按个人自愿。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在佛家禅林用语中,解为妙用。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 1世-五世.jpg 5世-9世.jpg 9世-13世.jpg 迁居麻园房.jpg 202202iwrrs7szgxbrgczx.jpg.thumb.jpg 234035fhfff5gjm5z3grff.jpg.thumb.jpg 蔴園.jpg

富棠下沙富

富棠下沙富

沙富麻园是一家

沙富麻园是一家
倉前里.jpg


珍贵蟠龙桔 散失数十载.jpg 219.jpg 珍贵蟠龙桔 散失数十载195874,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崖山祠故址时,在观赏蟠龙桔。蔡忠植摄珍贵蟠龙桔 散失数十载 新会寻回周总理视察重要史物
http://www.jmnews.com.cn 2007-6-27 9:22 江门日报 6479 B6
1958年7月4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崖山祠故址时,在观赏蟠龙桔。蔡忠植
图为满天星斗挂满累累果实的崖山蟠龙桔。 (黄少玮摄)
最近寻获的周总理观赏过的蟠龙桔。黄少玮
  今年7月4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古井官冲村和宋元崖门海战遗址49周年纪念日。不久前,经新会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工作人员历经数载的多方搜寻,当年周总理在崖山祠手持着欣赏的那支崖山特产蟠龙桔在散失数十载后被寻回。目前,作为见证周总理视察崖山祠的重要史物之一,连同周总理在崖山祠的珍贵历史照片一起,现珍藏和陈列于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蟠龙山桔园区内,供游人欣赏。

  富有传奇色彩的崖山蟠龙桔

  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出海口附近的崖山及崖海一带,因70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导致宋元两朝更替的崖门大海战而震古烁今。在南宋朝廷建立行宫指挥抗元的崖山一带,长有一种名叫蟠龙桔(有叫缠龙桔)的奇特小灌木。说它奇特是因为这种小灌木与其他地方芸香科金桔亚属的同类植物不同之处有三:其一就是其树形矮壮茂密、茎枝苍劲、虬结曲折;其次是尤为耐咸抗风;再次最特别的是从其根部到茎干,往往有酷似蟠龙缠绕而上的纹路,且有头有尾,有身有爪,龙鳞突现,形状奇异,树树不同,因树身布满龙纹,所以民间称为蟠龙桔。

  令崖山蟠龙桔扬名于世的则是它与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的一段奇缘。据当地民间流传,728年前的南宋祥兴二年,少帝昺在杨太后、陆秀夫、张世杰等文武大臣和军民拥卫下,在新会崖山建立行宫,集结和指挥20多万军民抵御元军进犯。一天,宋帝昺与众臣巡视崖山海防时,突遇暴雨。忘带雨具罗伞的南宋君臣躲避不及,统统全身湿透。回到寝宫,雨过天晴,太监和宫女急忙把宋帝昺被淋湿的龙袍晾晒在宫旁的桔树上。到了收龙袍时,宫女才发现龙袍上绣的蟠龙不见了。这事非同少可,宫女连忙去到原来晾晒龙袍的山桔树上寻究竟。细心一看,只见一条条蟠龙全缠到桔干上了。原来,雨后的太阳特别猛,龙袍上的蟠龙炎热难挡,便缠到龙袍下的山桔树上乘凉。谁料龙袍干后,宫女收袍太急,蟠龙来不及回到龙袍上。从此,蟠龙只好乖乖地永远留在崖山桔上了。

  以上固然是神化了的传说,但却寄托了人们对南宋君臣军民大敌当前誓死抵抗元军,留取丹心照汗青伟大爱国主义浩然正气的崇敬。

  周总理欣赏的蟠龙桔失而复得

  崖山蟠龙桔名扬四海除了因那段神奇的传说外,还与一位伟人有关联。1958年7月1日至7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连续视察新会7天,其中的7月4日,周总理不顾舟车劳顿,来到古井镇崖东村(现官冲村)的长烽农业合作社调研。已年届60的周总理冒着酷暑,落田头,爬山坡,对当地干部群众改造荒山、大种粮食支援国家建设的冲天干劲高度赞赏。当他来到地处官冲村旁的崖山祠故址时,当地乡亲陪同总理观看了崖山蟠龙桔,并带来了两枝刀把粗细的蟠龙桔干枝让总理欣赏。总理一面细心倾听着乡亲们介绍蟠龙桔的神奇传说,一面接过群众递来的一枝蟠龙桔认真地端详着,然后开怀地笑着说,纹路是有的。当时,随行采访的新华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蔡忠植不失时机地按下了相机的快门,为我们留下了两张周总理和新会农民群众一道欣赏崖山蟠龙桔的珍贵照片。自此,崖山蟠龙桔便更加有名了。总理回京后,当地村民把该两枝蟠龙桔珍藏起来。可是后来由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周总理观赏过的两枝蟠龙桔失去了踪影。

  进入新世纪后,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根据新会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于2002年在当年周总理亲临视察的新会劳动大学原大楼筹办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后又把建于明代有500多年历史的崖山祠修葺扩建为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在以上两项工程筹办和扩建期间,圭峰党政办人员经千方百计,多方寻回一批总理视察新会时的史迹文物。令人可喜的是,在古井镇委、镇府和当地热心村民的支持协助下,周总理当年观赏过的蟠龙桔被寻回了。这两枝蟠龙桔虽然流落民间数十年,但仍毫无损伤,光洁依然,龙纹凸现,与当年的历史照片对照毫无二样。近日,圭峰管委会旅游办把这一珍贵的文物移交宋元崖门古战场景区,并把它陈列于蟠龙山桔园旁,让更多的游客欣赏。

  濒临绝种的蟠龙桔重现生机

  崖山蟠龙桔虬结苍劲的树形是盆栽艺术的优良树种,其遍布龙纹的树干和树根更是制作手杖和烟嘴、烟斗、烟杆的好材料。更奇特的是,据说以它制成的蟠龙桔烟杆,烟民吸烟时,烟味中竟带有袅袅的桔味清香,烟的辛辣味不但减少了,而且醇香了许多,烟痰也少了。又由于蟠龙桔仅分布在崖山一带较少范围的山野之中,数量本来不多,因它不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所以被人们大量偷伐偷挖,几至绝迹,濒危绝种。所幸崖山祠附近有一有心村民见状急在心头。多年来,他注意搜寻,在自家宅院内精心养护了数百盆崖山原生蟠龙桔。2005年,在修葺扩建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之时,这位村民转让了这批幸存的蟠龙桔,建设单位为此专门在寝宫之侧兴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龙桔园。说也奇异,这些龙桔多年来都没有结果,但移栽在修葺扩建后的崖山祠内,竟连续两年每到岁末年初,树树满天星斗般地结满了金黄色的小桔果。人们都说,只有盛世才会出现如此吉祥的好现象。 (黄少玮)



                                                                                                   
1958年7月2日,周总理与周汉华及家人、邻里在晒谷场上促膝谈心.jpg            
2013-07-05 00:00:00 来源: 中国江门网  暂无网友评论
  1958年7月2日,周总理与周汉华及家人、邻里在晒谷场上促膝谈心。前面放的就是总理送给周汉华的空气电池灯。  本版图片由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新会区委党史办公室提供。
  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来冒着酷暑高温莅临广东省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视察。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为什么选择远离京城的葵乡——新会来视察呢?缘由是这样的,1958年5月,新会县委第一书记党向民赴北京参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会上作了《县的商业工作要成为农业生产的后勤部》的发言,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和重视。毛泽东主席指示:广东新会县商业工作搞得好,可到那里开一次现场会。6月8日至18日,全国财政贸易工作现场会议在新会召开。6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新会农民周汉华用水稻与高粱杂交,培育出水稻优良品种的消息,引起周总理的关注。于是,便有了这次新会视察。
  “这次活动要轻车简从”
  为了能广泛地接触群众,更多地了解到真实情况,周总理在广州就对广东省委提出要求:这次活动要轻车简从,不要搞迎送,不要前呼后拥。因此,随同周总理到新会的,只有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李子元、省公安厅副厅长苏汉华、佛山地委第二书记杜瑞芝等几个人。
  7月1日下午,周总理和秘书罗青长、范若愚从广州乘坐吉普车抵达新会。7月2日午后,周总理乘车前往大泽区五和乡第二农业合作社视察。出发之前,正在新会检查工作的省、地领导,要求陪同总理下乡。为此新会县委安排了两辆吉普车。周总理不同意,再次重申要轻车简从,只能开一辆。新会县委负责人解释说:一辆吉普车坐不下几个人。周总理说:“坐不下,人可以再少一点嘛。”新会县委只好按照总理的吩咐,一方面尽量减少陪同人员,一方面叫随行人员挤着坐。开车时,总理叫工作人员搬来一张小板凳,放在车厢中间,自己笑呵呵地坐上去。到官冲视察途中,周总理远望山上有一面红旗(是当地少先队员队日活动用旗),误以为县委通知当地干部群众组织欢迎活动,很不高兴地说:“怎么搞的,我说过不要惊动他们了,你们又通知他们了吗?”随行的新会县委干部如实回答说没有通知他们。当时,官冲没有码头,周总理乘坐的电船靠岸时,官冲长烽农业社主任,驾驶一只小船上前迎接周总理上岸。
  “不要搞什么特殊照顾”
  到了新会,县委安排总理一行住新建的招待所,总理婉言拒绝了。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县委会有地方,还是住在县委会吧!这里很好嘛!与同志们住在一起,工作方便。”周总理视察新会的7天时间里,一直住在县委书记工作兼休息室,睡的是木板床,坐的是普通木椅,吃的是县委食堂的普通饭菜。为照顾周总理的生活,省委专门派来了厨师,但被总理请了回去。新会县委食堂的炊事员对周总理说:“总理啊,我只会做大锅饭,不会煮小灶呀!”周总理爽朗地笑着说:“我就喜欢吃大锅饭。”周总理还一再叮嘱新会县委负责人:“我们吃的已经比群众好多了,不要搞什么特殊照顾,要朴素,不要公家请客。”
  7月3日中午,周总理视察途中在周郡吃午饭。周郡社的干部群众为了表达对总理的敬意,准备了一些地方小食。开饭时,周总理看到饭桌上摆放着鹅、鱼、猪肝,就笑着问:“我看见你们这里种了豆子、番薯,怎么不拿来给我们做菜?”社干部回答说:“这都是本地特产,我们并不敢搞多少菜。”总理接着又问:“像这样的菜,你们的社员一年能吃多少顿?”社干部说:“社员逢年过节也是这样吃的。”总理笑着说:“请我们吃得这样好,你们不怕社员贴大字报?你们不怕,我是怕的!”吃完饭,周总理对省里的干部说:“这餐饭的费用,不能让社和县负担,就由省里出吧。”
  7月4日,周总理乘坐电船前往官冲视察。由于电船动力不大,途中航行需几个小时。周总理与随行人员在船上共进午餐,十分节俭,只有馒头、油炸花生米、咸菜等。周总理视察结束时,当地渔民送给他一条大鲤鱼,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下。渔民把鲤鱼偷偷放在总理乘坐的电船上,他发现后,如数付了钱。心里只有人民的周总理在结束视察工作时,在干部会议上再次说:“下次来,你们可不要这样招待我了。这样招待,我就不敢来了。”
  “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
  在群众面前,周总理没有丝毫的官气。周总理一到新会,就嘱咐地方负责人:“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每到一处,他都十分注意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劳动大学,他亲自动手用牙签把切好的菠萝插好,先送给身边的学员品尝。在五和农场,他与干部职工在农场门口一棵大树底下,谈生产,谈计划,还亲手捧杯为农场技术员敬茶;在参观葵厂时,他拿起葵扇,给正在烙画的青年工人扇风取凉。临别时,他走到送行工人的后排,与老工人握手话别。此情此景,令在场工人深受感动。
  周总理视察周郡时,群众都想亲眼看看敬爱的周总理,负责保卫工作的干部正为是否让群众进去而为难。见此情景,周总理高兴地说:“不要紧,我们相信群众,让他们进来吧!”霎时,一百多名群众争先恐后地挤入会议室。在周郡,他十分关心农民群众的生活,询问一个劳动日值多少钱,社员全年收入有多少,公共食堂一天做几顿饭等。
  在参观废旧物资利用展览会时,他问:“怎么没有群众?”听了管理人员回答说因为是下班休息时间,他仍然心存疑问,不够满意。走出展览会,看见有人叫过往群众不要停留观看,总理一再声言不要影响他与群众接触。
  他在人民会堂作形势报告时,门外的群众纷纷朝里探头,有的人干脆走了进去。工作人员怕影响周总理作报告,就把门关上了。周总理看到这情景,笑着对新会县委书记说:“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于是会场的门全都打开了,门外的群众兴高采烈地走了进去。周总理作完报告,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会场,和等候在外面广场和街上的广大群众见面。他微笑着,频频向群众挥手致意。群众沸腾了,大家尽情地鼓掌,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未经我同意,是不能报道的”
  在新会短短的7天视察中,周总理深入到工厂、田间、学校、供销社、卫生站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热情地赞扬和支持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浓情重墨写下了七幅题词、题名。据当年跟随采访的记者邓国庠回忆,他把现场的所见所闻,不管是否重要,全部记录下来。谁知一到圭峰山,周总理见记者有闻必记,就几次摆手轻声说:“不要记,不要记。”由于周总理不让摄影记者拍照,所以我们今天没有周总理视察圭峰山的照片。在周总理离开广东前,他对跟随采访的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说:“未经我同意,是不能报道的。”后经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出面请求,周总理才同意在广东三家地方报纸发表约两千字的综合报道,新华社则没有向全国播发消息。
  虽然当年周总理视察新会留下的文字和照片极少,可是他轻车简从、深入基层、实事求是、心系群众、平等待人的作风,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也给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杨汉卿(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江门市周郡码头纪念公园.jpg
今天下午,江门市滨江绿道上的周郡码头纪念公园正式启用。该公园是为了再现当年周总理到周郡视察的情景,传承发扬周总理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而增设的。公园内新建了周总理与村民亲切交流的铜雕塑,复刻了当年周总理为周郡题写的“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等两幅题字,还增加了广场、凉亭、牌坊、栈道等建筑,以及重现码头运作情景的远洋巨轮锚等设施。市住建局、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130多名党员参加了纪念公园的启用仪式,并重温了入党誓词。
  据悉,1958年7月3日,到江门地区视察的周总理乘船沿西江逆流而上,正是从周郡码头下船,再到周郡农业合作社视察的。

周郡

周郡

来到周郡

来到周郡

活化”农村祠堂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江门网  发表时间:2015-09-17 16:28  点击:748
中国江门网讯在开平塘口仓东村,一个“仓东计划”使得该村谢氏家族祠堂旧貌换新颜,成为一个文化传承的教育基地。祠堂里一台古旧的留声机,传出一曲怀旧音乐,仿佛回到了一个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年代。
【五邑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谭金花】
“仓东计划”是我市“活化”农村祠堂文化的典范,是一项探索文化遗产与发展的崭新尝试。仓东村不仅保存有传统的生活方式,还保存有夫子庙、忠心社、祠堂、学校等古代礼制教育场所,它不仅见证了开平谢氏家族近七百年的繁衍不息,还反映了儒家宗法制度之下村民的精神信仰和操守。“仓东计划”的目的就是帮助海内外青少年树立起对家乡的感情,树立起对遗产保育的观念。
目前,我市大力实施“祠堂文化示范工程”创建,“活化”农村祠堂。拥有900多年历史的新会罗坑石咀林氏家庙就是创建示范点之一。
林氏家庙建筑工艺技术精细,内有6块清代碑刻,记载了家庙丰富的历史资料,成为后人了解林氏家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在创建活动中,家庙内还增设了林氏族人以前用过的农耕器具用作展览,并发动青少年学生过来参观学习,承传祖训,树立起高尚品德,与此同时,动员学生进行爱国、爱乡书画创作。
【新会沙冈小学教务处主任曾荣海】
【林氏家庙管理委员会会长林家盛】
据了解,我市祠堂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10个市级示范祠堂和35个县级示范祠堂,市财政还安排5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祠堂修缮、软件改善和祠堂开展活动等。例如外海的五大祠,在这里,祠堂不仅成为当地人查阅族谱、家史、族训等的地方,而且还成为了群众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原外海文化站站长陈长胜】
据悉,今年我市将努力打造市、区级示范祠堂,年底将对首批示范祠堂进行挂牌,到2016年底,我市将实现镇街农村祠堂文化建设全覆盖。
(记者谭熏清)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15-12-10 09:00
总理爱听群众声音工作认真讲求实效
   ——周总理新会行随行人员叶发琼讲述他眼中的总理
   调研走马到基层,总理南来千里行。
   视察冈州镌史册,登临工地问民生。
   推崇废品能翻用,赞誉铁牛利细耕。
   粤地葵乡传佳话,崖门论史古今情。
公坑禾雀花是江门八景之一。早在一九五八年,周恩来总理亲临棠下周郡视察,挥笔写下了“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的光辉题题词,勉励棠下人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周国英的感言:祖宗留下的物件,我戴着远见的目光,一棵热血的心,然点希望村里的族人,慢慢建立起来,就算现在只有一砖一瓦自己垒,我们能行总有一天会复原。本村的祠堂,结结实实举回上自己的堂号。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飘转蓬舞。
国家关于祠堂产权问题的政策
重建<<周氏奉政家廟>>
<<父子兄弟聯登>>
<<世大夫祠>>
<<恩榮堂>>

周惇頥.jpg
《近思录》
卷一 道体 大动为真静
  1.01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颐《太极图说》
1.02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徽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周敦颐《通书·诚几德》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二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周惇頥

[0423a02]
惇頥。字茂叔。號濂溪。舂陵人。熈寧中除提刑。諡元公。舂陵有水曰濂溪。故號濂溪。後居廬山。樂其幽勝。築室亦以濂名溪。不忘本也。時佛印寓鸞溪。公謁見。相與講道。問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禪門何謂無心是道。師曰疑則別參。公曰。參則不無。畢竟以何為道。師曰。滿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見窓前草生。乃曰。與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師曰。昔本不迷今不悟。以融境會豁幽潛。草深窓外松當道。盡日令人看不厭。師和云。大道體寬無不在。何拘動植與蜚潛。行觀坐看了無礙。色見聲求心自厭。由是命師作青松社主。追[-+(-+)]白蓮故事(資鑑)。公傳太極圖於穆修。修傳於种放。放傳於陳摶。此其學之一師也。盖摶師麻衣。今正易心法是摶註。麻衣涯公之傳。東林總公廣之也。總公門人弘益有書曰紀聞。云性理之學寔起於東林.涯總二師。總以授周子。故劉後村詩云。濂溪學得自高僧。後虞伯生亦曰。宋儒惟濂溪.康節二公於佛書早有所得(公行狀并性學指要)。公題留衣亭曰。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釋氏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性理群書)

程顥 頥

[0423a22]
顥。字伯湻。河南人。諡明道。神宗朝為監察御史。裏行甞曰。佛說光明變現。初莫測其旨。近看華嚴論。恰說得分曉。盡是約喻應機破惑名之為光。心垢解脫名之為明。只是喻自心光明。便能教化得人光照無盡。世界只在聖人一心之明。所以諸經之先皆說放光一事(雲蓋寺石刻)。公每見釋子讀佛書端莊整肅。乃語學者曰。凡看經書必當如此。今之讀書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性學旨要)。明道先生一日過定林寺。偶見眾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伐鼓考鐘外內肅靜。一坐一起並準清規。公嘆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弘益紀聞)。弟頥。字正叔。號伊川。元豐末以通直郎授崇政殿說書。入侍經筵。甞致書於靈源清禪師叩問禪要。師答書略曰。妄承過聽以知道者見期。雖未一奉目擊之懽。聞公留心此道甚久。天下大宗匠歷叩殆遍。乃猶以鄙人未見為不足。頃年間有者師言公見處。今覧法要。後序深觀。信入真實不虗也(靈源語錄)

作者: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贺铸《寄題潯陽周氏濂溪草堂(周本江華人,名敦頤,字茂叔,仕至尚書郎,累使嶺表。中年投節,退居湓城之南溪上,因名濂溪以自況。二子,壽字元翁,燾字次元,相踵第進士。丙子五月,余檥舟漢陽,始與元翁相際,求余賦此詩)》
  濂溪之水清,未足濯公纓。平生抱苦節,成就此溪名。長嘯置符傳,孤雲歸思輕。溪頭四壁居,溪下百畝耕。量汲奉晨盥,課樵共夕烹。希逢杖屨遊,但聽弦歌聲。為客剪三徑,傳家通一經。雙珠交照乘,合璧倍連城。被褐有餘樂,問縑無隱情。桂林兩枝秀,借爾俗眼榮。昔仰名父子,今推難弟兄。不應文範裔,遽謂公慚卿。如襲帶礪封,毋為權利傾。地實寢丘比,有力安得并。勒詩高岸石,敢告後代生。
  ——录自《全宋詩》卷一一0五《賀鑄》四
【怀寄周元翁十首】
一、周郎假沔官,我偶来沔居。得闲定相过,谈笑沈痾袪。俄闻戍楼角,晓引吹咿呜。自君居湓城,怳怳一梦余。复求若辈人,陶灶搜璠璵。诚为天下士,岂特江汉无。
二、周郎嗜茗饮,偶与吾好同。赠行发吾宝,紫璧琱云龙。此实太官物,分甘玉堂公。我曹百石史,藜菽每不充。诗人盍得尝,可以骄万锺。愿君间一歠,千里共清风。
三、周郎尘外人,冰甃立寒玉。去我千里余,炯炯长在目。有德且有言,可采篆缣竹。未为造物怜,方徇斗筲禄。司晨属群鸡,安事彼鸾鹄。聊自况疲驽,盐车不为辱。
四、周郎妙雅道,五字可人师。许与非不严,奈何取我诗。我诗如秋虫,徒增长年悲。指疵固有望,逐臭得无嗤。诗鸣人必穷,我穷岂所宜。愿君勿阂此,晚节益经奇。
五、周郎归溓溪,旱燥害嘉谷。仰饱百指余,嗷然坐空屋。应书乞米帖,得继朝来粥。行升大夫籍,月赐万钱禄。振显属他年,盘飧罗海陆。毋忘佛子言,不食大夫福。
六、周郎西笑时,叠寄两函书。情亲语恳到,骨肉所不如。妙翰骋遒放,抵突黄与苏。黄癯曳羸筋,苏厚凝腯肤。我於季孟间,增少损有余。家鸡敢复道,储此橐中珠。
七、周郎走王都,马足尘翻波。贺老宦江夏,无人惊雀罗。出处躁静间,奈此贫病何。平生解指誓,晚境忽婆娑。迫死不得休,前言食已多。尚敢厌闲冷,欻为赴火蛾。
八、周郎强仕年,药石甘苦口。得无耗天和,汤剂御衰朽。空华与□色,种种竟何有。妄爱温柔乡,荡然不回首。坐令松桂姿,凋脆等蒲柳。幸勿易斯言,前车镜湖叟。
九、周郎有史才,班马可并驱。纷纷谗谄人,畏君笔削诛。我恨接君晚,要亦君之徒。沈痾积岁月,顾此留须臾。志我圹中石,赖君文不谀。庶乎陵谷变,名字见君书。
十、周郎贯江华,而复厌湖湘。我亦非乐此,西归计茫茫。颓年抱沈痼,生理岂得长。後期真何时,存殁两莫忘。怀君辄赋诗,落笔联十章。它年一掩卷,为我涕浪浪。
  (宋)程遇孫《成都文類》(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卷八: 筆來此賦躋攀 和 周燾 崇臺窮石照氣味樂偷
  (宋)程遇孫 《成都文類》(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卷八 :微風動襟 合江亭 周燾 共思赤脚踏層氷聊適
  (宋)丁度 《集韻》(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四 : #?說文髪多也或从周燾溥覆照也或書作燽?#
  (宋)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百五十 :守成都不帶職政和間周燾上帶待制非自璆始紹興
  (宋)潛説友 《(咸淳)臨安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七十八寺觀四 :玉安陸張璹金翁九江周燾次元來餽薌茗二月晦日
  (宋)潛説友 《(咸淳)臨安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八十五寺觀十一 :佛塔 記文知貴池縣周燾撰多寶佛塔記道潛書記
  (宋)蘇軾 《蘇文忠公全集》(明成化本)東坡續集卷二 :洗面裹頭巾 杭州次周燾韻遊天竺觀激水 道眼
  (宋)蘇軾 《補注東坡編年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一古今體詩四十九首 :刪削過半今補録 次周燾韻并引 周燾游天竺觀
  (宋)蘇軾 《補注東坡編年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一古今體詩四十九首 :録 次周燾韻并引 周燾游天竺觀激水作詩云云
  (宋)蘇軾 《補注東坡編年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一古今體詩四十九首 :雨是水不作兩般聲 周燾史容山谷外集注濓溪先
  (宋)蘇軾 《補注東坡編年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二古今體詩七十一首 :玉安陸張璹金翁九江周燾次元 來餽薌茗二月晦
  (宋)蘇軾 《補注東坡編年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二古今體詩七十一首 :孫聖途張天驥字次元周燾字伯固蘇 堅字仲?即
  (宋)蘇軾 《施注蘇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補遺卷下今體詩二百九十三首 :者皆明明終不盡 次周燾韻一作次周濤韻并叙 
  (宋)蘇軾 《施注蘇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補遺卷下今體詩二百九十三首 :一作次周濤韻并叙 周燾遊天竺觀激水作詩云拳
  (宋)蘇軾 《東坡詩集注》(四部叢刊景宋本)卷五 :隱者竊?彼愚姦 次周燾韻并叙 周燾遊天笁觀
  (宋)蘇軾 《東坡詩集注》(四部叢刊景宋本)卷五 :姦 次周燾韻并叙 周燾遊天笁觀激水作詩云拳
  (宋)汪應辰 《石林燕語辨》(民國校刻儒學警悟本)石林燕語辨卷之七 :蓋前執政也政和六年周燾以寶文閣待制知成都此
  (宋)王稱 《東都事略》(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百十六文藝傳九十九 :足以懐乃移書成都帥周燾言今夔陜兵大集先以夔
  (宋)王應麟 《玉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玉海卷第二百四辭學指南 :滕及 丁丑 吳兹 周燾 王孝迪 方叔震 别
  (宋)章如愚 《山堂考索》(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後集卷三十一士門 :從成都府路轉吒笔怪軤c奏請也長編○政和六年
  (宋)莊綽 《鷄肋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上 :吉州土人呼雲子石而周燾子演云雲子雹也見唐小
和周焘合江亭 其一(宋·孙俟)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显示自动注释
炎夏江风冷欲冰,坐陪袁谢有余清。旧闻蜀地四时雨,今快岷山千里晴。
旋切银丝尝鲙味,聊攲玉枕听滩声。晚来忽起扁舟兴,更傍中流看月行。
和周焘合江亭 其二(宋·孙俟)
  七言律诗   显示自动注释
西南都会锦官城,持节来寻汉客星。去国谩追千里马①,还家拟泛一帆舲。
公才磊落宜方面,我病荒疏冒使令。未许东山同笑傲,胜游聊可上丹青②。
按:① 自注:俟后公数日出京。
②以上宋程遇孙《成都文类》卷八
和周焘合江亭 其一(宋·吴栻)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显示自动注释
使者风流照锦城,东郊揽辔更澄清。春江合处烟凝晓,秀岭横边日弄晴。
石鼎煮茶浓有味,金钟注酒酾无声。何时却信桥南步,细读诗人古柏行。
和周焘合江亭 其二(宋·吴栻)
  七言律诗   显示自动注释
闻公载酒合江亭,要使邦人识使星。宿雨乍晴聊信马,晓风初熟更扬舲。
赋成不是缘鹦鹉,诗就当和为脊令。只欠湘灵来鼓瑟,渔歌声断数峰青①。
按:① 以上宋程遇孙《成都文类》卷八
次周焘韵,并叙(宋·苏轼)
  五言绝句 押庚韵  显示自动注释
周焘游天竺,观激水,作诗云:拳石耆婆色两青,竹龙驱水转山鸣。夜深不见跳珠碎,疑是檐间滴雨声。东坡和之。
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早知雨是水,不作两般声。
和吴拭暑雪轩(宋·周焘)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显示自动注释
崇台穷石照,气味乐偷闲。南陆朱明驭,西阑白雪山。
茶瓯回舌本,麈尾落谈间。欲缀风烟句,弥高不可攀。
合江亭 其一(宋·周焘)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显示自动注释
共思赤脚踏层冰,聊适江皋兴自清。昨夜雨云驱浊暑,晓来烟水快新晴。
山疑九叠张云势,滩激千岩落布声。巾履从来在丘壑,愿陪闲日此间行。
合江亭 其二(宋·周焘)
  七言律诗   显示自动注释
却暑追随水上亭,东郊乘晓戴残星。余歌咽筦来幽浦,薄雾疏烟入画舲。
兴发江湖驰象魏,情钟原隰咏飞令。故溪何日垂纶去,天末遥岑寸寸青①。
按:① 以上宋程遇孙《成都文类》卷八
游天竺观激水(宋·周焘)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显示自动注释
拳石耆婆色两青,竹龙驱水转山鸣。夜深不见跳珠碎,疑是檐间滴雨声①。
按:① 宋王十朋《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五《次周焘韵》题序引
诗一首(宋·周焘)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显示自动注释
东山蜡屐坏车轮,小草青知山外春。园柳鸣禽唤幽梦,惠连诗句更何人①。
按:① 同上书卷一六《和钱四寄其弟和》题注引
题罗汉院小阁(宋·周焘)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显示自动注释
匹马招提晚憩鞍,前村箫鼓饯余寒。谁知小阁栏干曲,却得梅花正面看。
再宿次前韵(宋·周焘)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显示自动注释
重来端复解征鞍,清夜溪风六月寒。欲写经行二年事,平林须入画图看①。
按:① 以上《舆地纪胜》卷一四五《成都府路·简州》
濂溪诗(黄庭坚)
溪毛秀兮水清,可饭羹兮濯缨,不渔民利兮又何有于名。
弦琴兮觞酒,写溪声兮延五老以为寿。
蝉蜕尘埃兮玉雪自清,听潺湲兮鉴澄明。
激贪兮敦薄,非青蘋白鸥兮谁与同乐。
津有舟兮荡有莲,胜日兮与客就闲。
人闲拿音兮不知何处散发醉,高荷为盖兮倚芙蓉以当伎。
霜清水寒兮舟著平沙,八方同宇兮云月为家。
怀连城兮佩明月,鱼鸟亲人兮野老同社而争席。
白云蒙头兮与南山为伍,非夫人攘臂兮谁余敢侮。

沁园春(洪咨夔)
秋气悲哉,薄寒中人,皇皇何之。更黄花吹雨,苍苔滑屐,栏空斗鸭,床老支龟。静里跫音,明边眉睫,蹴踏星河天脱鞿。清谈久,顿两忘妍丑,嫫姆西施。濂溪家住江湄。爱出水芙蓉清绝姿。好光风霁月,一团和气,尸居龙见,神动天随。著察工夫,诚存体段,个里语言文字非。君家事,莫空将太极。散大图碑。

莲蓬人(鲁迅)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故周茂叔先生濂溪(溪在庐山下。)(苏轼)
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
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
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
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
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
遂即世所知,以为溪之呼。
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
应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

减字木兰花(沈瀛)
圣经五止。止向丘隅黄鸟喜。广大儒风。一贯三才万类通。太羹玄酒。圣域能跻民域寿。支派从何。关内濂溪洛涧多。

元翁坐中见次元寄到和孔四饮王夔玉家长韵因(黄庭坚)
雨罢山泽明,日长花柳困。
游丝上天衢,观物得无闷。
时从顾曲人,笋馔酌春酝。
季子未识面,想见眉目俊。
新诗如鸣弦,快读开鄙吝。
铜官鲁诸生,事道三无愠。
比来工五字,句法妙何逊。
枯棋覆吴图,青简玩秦烬。
叶暗黄鸟时,风号报花信。
遥仰吟思苦,江锦割向尽。
应烦王公子,又破黄封印。
    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今江西省峡江县罗田乡西江村人,孔文仲大弟。自幼聪慧好学。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甲科第六。初授谷城县主薄。历任江州(今江西九江)、信州(今江西上饶)军事推官、湘潭县知县。后任国子监司业、集贤院校理时,奏请朝廷改革科举制度,恢复以诗赋取士,选贤举能。元祐六年(1091)七月,以宝文阁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绍圣三年(1096),因朝廷党派斗争激化被免职,定居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从此,专事文学研究,与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过从甚密,诗词唱酬,信书不绝。一生著说百余卷,主要有《书说》13卷、《诗说》20卷、《论语说》10卷、《金华讲义》13卷、《孔氏奏议》3卷、《芍药园序》及《孔氏杂说》等。
《祭周茂叔文》:“呜呼!先君之壮,实难取友。逢公豫章,握手欢厚;二十余年,不知其久。险夷之途,道义同守。盖公之行,坦坦其诚。仁于鳏孤,信于友朋。不戚于贫,志气内足;不挠于势,廷争面触。施之吏治,或猛或寛;视俗张弛,民讴翕然。既敏以明,学问又笃。纵横驰骤,瀚漫潴畜。先儒论譔,嵚﨑诘曲。独纂圣微,浸酿醇熟。有书可传,万世之读。惟愚不肖,幼也侍侧。公故怜之,以勉以饬。称誉所长,以灌以植。确如一朝,不见厌斁。公之始终,明白纯备。宜享遐年,显大当世。如何不幸,缠疾艰踬。苦瘠日侵,遂以殁地。报酢如此,孰晓天意。庐山之阴,松柏苍苍。归厝其丘,日吉辰良。悲号一诀,万世之长。宁不我顾,有酒盈觞。追怀平生,曷日而忘。”
    ——宋&#8226;孔武仲撰《清江三孔集》巻十九《文》

题茂叔莲(明·陈献章)
  五言绝句 押灰韵  显示自动注释
船入荷花内,船冲荷叶开。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
首页 > 08集藏-1467部 > 01四库别集-572部 > 518-陈白沙集-明-陈献章
广东故乡外海莲花池.jpg
外海茶庵寺是一处风景幽美的好去处,进入茶庵寺牌坊,在左手边就可以看到一个荷花池,这个荷花池每年夏天都开满了荷花。一座古朴的小桥将荷花池一分为二,站在小桥上闻着荷香,荷香与庵寺内的禅香融汇,让人凝神静气。
来源新会县志  当前位置:名胜名人>名胜古迹
圭峰山

在市境的西北部,峰峦起伏,绵亘数十里,东接江门市区,南与会城镇相邻,西接大泽镇,北至杜阮镇。海拔442米。因山形酷似圭璧,故称“圭峰山”;相传隋唐时,山上多桂树,又有“桂岭”之名;其顶方圆如台,亦称“玉台山”。远望圭峰,苍翠欲滴;进入圭峰,绿荫如盖,“圭峰叠翠”,已成为新会的新八景之首。1989年,被定为省级首批风景名胜区。1997年,国家林业部批复圭峰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面积55.1平方公里。
圭峰山不仅以绿化著称南粤,而且以景物、古迹取胜于五邑。圭峰山在会城北郊,从城北市区步行约20分钟,便抵圭峰山麓。从前 的上山路口,有“挹翠亭”一座,亭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听一声古寺晨钟,顿醒尘梦;卷 百尺悬崖飞瀑,尽入诗瓢。”再前行,迎面是一座镌着“永镇山门”的石牌坊。进了山门,沿着曲折的山道上至半山腰,便见“朝安亭”。亭建于山谷口,登亭远眺,“西瞰爿羊爿可,东挹卢埠;南临崖海,北望玉坪 ”(《朝安亭碑记》)。从“朝安亭”再登2000多级台阶,便见一座三拱约10米宽的“明锡坊 ”石牌坊,上镌“冈州第一峰”。过了明锡坊,便是玉台寺遗址。80年代始,上玉台寺又有一条宽敞的水泥大道,从人民医院附近入口,可以驱车直达,沿路还建有岚光亭、听琴亭、碧霞楼、依云亭等多座凉亭,供人憩息。在玉台寺遗址前,镌着“冈州第一峰”的门楼,现移到重建的玉台寺(另文介绍)前的路口。
沿着水泥大道登山,至半麓,有一条开叉路,绕左边道走,可达圭峰绝顶婆髻顶。抗日战争时,江会沦陷,日寇曾强迫乡民拆毁玉台寺,把砖瓦肩挑到山的最顶处建了一座炮台,炮轰江会各地。建国后,才予拆掉,在这里建起了电视调频转播台。
“牵线过脉”,原是圭峰山的一条险道。它处于两山对峙的山壁之间,长达数千丈,宽不足尺。险道一边是百仞悬崖,一边是千寻深谷,十分险峻。从杜阮的叱石岩攀登圭峰,必须经过这条险道。如今这条险道已开成大道,可通车辆。
走过“牵线过脉”,便是峰峦叠嶂的“绿护屏”。绿护屏谷涧纵横,山泉淙淙。山有一溪曰“蒲涧”,是山上流泉汇集而成的。蒲涧急流湍泻,蜿蜒一公里,再与圭峰、云峰的泉水汇集到峡谷中,注入深达11米的水潭。这个水潭,原名“圣池”,据传说,圣池下蟠蛟龙,龙嘘气成云,变化万状。陈白沙的麻园弟子周镐、周京的父亲在世时,常来这里欣赏圣池中腾升起来的彩云,故以“云潭”为号。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仲春的一天,风日晴美,周氏兄弟想起绿护屏圣池上的奇观,特意邀请老师一齐登山观奇。他们“携酒饮于西山之麓,班荆而坐,仰面四顾,有云起绿护屏,炫烂如丹青,郁纷若祥瑞。” 回来后,陈白沙久久不能忘怀,还写了一篇《云潭记》以记此游。圣池也从此易名“云潭”。50年代,新会又在这里开辟了一个占地230多亩的大水库,同时建成一座600千瓦的发电站。并且根据此潭蟠藏蛟龙的传说,名为“龙潭水电站”,水库名为“天鹅湖”。龙潭上有龙王 坛,刻有“喷雪飞涛”4个大字。

近年来,圭峰山新增的景观景点不胜枚举,先后建成总 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圭峰入口广场、玉湖广场和玉台寺广场等三大广场,在圭峰北坑建成比玉湖还大的姐妹湖——碧绿湖,在湖区放养锦鲤10多万尾,新建花池、花坛、花槽一万多平方米,并建有五彩灯饰喷水池、桃花阁、观湖台、塑石假山、长桥拱桥等点缀其间。从入口广场、永镇山门、玉湖景区到体育运动广场等所有建筑物均装上路灯、射灯和彩虹管,每当入夜,火树银花,波光湖影,悦目迷人。

周镐周京.png
据故老相传,麻园有五族,而五族中,先到麻园的,以周族为最早。周附马(皇帝的女婿)在南宋时首先到麻园开族,他是麻园周姓的始祖。其次就是林族,林族始祖在南宋末年祥兴(宋帝昺年号)年间(公元1278年)才到麻园。
  麻园在南宋时是否有人居住?也有碑记可以考证。相传麻园金钩围(沙田)间有一大石,其旁有一块碑记,记载这大石是水南丹井里人黄道娘(新会县志有记载)的仙迹,是从别处陨落在这里的。这碑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已被毁去,这是麻园人犹能记忆的。回过头来,再谈李族七世祖在元宁宗(公元1300年)才到麻园,为麻园李族的始祖。马族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才到麻园。五族到麻园,以梁族为最迟,明代才到。  五族到齐后,大家商议立乡,名为麻园乡。开始立乡时,首先建立五间庙宇,这五庙的建立,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定,所谓五庙,
即华光庙、
華光廟.jpg

龍母廟.jpg

水月宫、
水月宫.jpg

东山庙、
東山廟.jpg

环溪庙
環溪廟.jpg

等,相传华光庙即三帝庙,
三帝朝.jpg

位于麻园文石里,属火,至今还在。龙母庙位于钱山后面,即解放前的伪乡公所,属木,今已毁拆。水月宫位于白水带,属水,今存。东山庙位于麻一,近斗尾湾,属金,今存。环溪庙位于麻园环溪里,属土,今存。
  麻园建立了五庙后,全乡五姓公众商议开辟白水带为风景区。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50年)由马族的马天宝、马玉麟(父子侍卫)正式开辟。到了清光绪间(公元1900年)由于经过洪秀全农民起义后,白水带的庙宇楼阁破坏,乡人再次重修。在第二次重修时,因筹资不足,以致白水带下面的船厅只能砌得厅基,没有修建上盖了。第三次重修,就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丁卯,这年不仅重修白水带,同时修筑三帝庙前的石路。这条石路的修砌,由文石里至白水带,再由白水带砌到黄坑止,这次砌石路的费用是从募捐得来的,迄今还有文石里人李双南先生所作的“募砌三帝庙前石路劝捐小引”一文可以考证。
五世孙南宋吏部右侍郎周洪,六世孙周维翼官宗人府附马都尉,父子均诞生于此。公元一二七八年三月初六日早晨在广东雷洲湾谢女峡至碙洲岛的海途中,因幼帝宋端宗病亡,周洪跳海自溺伴驾时惊朝野。右相文天祥感其高义,书有《侍郎公墓志铭》,称“濂溪是百代绝学之倡、公亦千古忠义之首”。由文天祥填讳题额其子周维翼书有《侍郎公墓碑记》,因早在一二七六年元月衡州已被元侵占,周维翼对外声言父在外经商病故返乡归葬,历时九个余月爬涉,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把父葬于露水塘后山与母合墓(母已先十二年亡,墓在今衡阳市一中第三栋宿舍楼处)。
一二七九年因宋亡周维翼郁郁而卒葬入附马山(今人民银行监管分局处),爱莲堂因周洪父子尽忠国事辍嗣而改作濂溪公祭祠。
过零丁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擅乂忠公集卷一
2明周凤翔著泾县潘锡恩校

画亲子称殷宾一一鸣孺知孔子之善谕人也一仁者内靖入甘献于先五者也宋室之南也豫章窥重所恻胡忠兰澹请周父火忠平闲文忠烈文山一充生矣忠简杵折利谴者也交忠志襄慨复者也忠烈以身殉宋亡斩也柱史庐陵胡公类而合刻其集枯得阻而诵之仁夫一君予使孔户儿之岂在比干微箕后哉史比翔了宋之社稷盖以一一君予为终始玉予尝读丞相虽中诸诗兽及观口口下郸渚入帛亭若疾风之卷秋簿歌阳文忠庐陵火也其著五代史言晋出帝之祸及契丹谓胡桥之谐深切痛愤以不戒万世而不虞宋人之自蹈其辙矣口蛇虎也世岂有握蛇枕御曰丘羹曼卖台台巨虎而不吞噬者乎僧之言和也巧于贩团者也举朝受贩毋之愚而不敢枝惟夫旷蹴之与行道之大不受乞人不屑七丑天于称臣告衷今其慎表载完韵薛千古之下墟蹑忤裂而一寺一日君臣称旷蹴之石显忠简日愿蹈东海托从鲁仲逋丑蠹羞恶之心已尽于孙近匈龙如渊之辈兄二彼稍岁浮悔咀督年得明夷之艰贞焉再蹶再召坚斥相羁薄都建康川拒耽拊背及十可吊卜可贺皆金石不川之谕也孝宗有志中原兰也益公鞠躬尽辉干蛊承考其在两宫之间可云知遇闾秦畅之局币饱不破装安中于酬毒而秬风无门方之怀熊虎凋于鞭场而鸣侧绝北风之思然口相累组凶悫俘骨虽大道好过测亦火班之尽矣信国生逢国炉灭顺而涉方其脱难京口织兵顾卜部阻受屠巢卵俱覆而一年亢坐橐艾怀针柴市亡什赵鼎始碎占柄必计仁尺若公者吁以当之矣嗟夫宋之困若据莱几不可为矣必苴为君者矢不共天不反兵之痛而后可以言复仇其为臣者抱不忘沟壑不忘丧元之志而后可以图中兴适一小人死丁小人生偷寞附禽难霞衔璧异乡颐星海乌不亦可悲也夫住史之合广之也以兄二君予始终于宋而交章节义九原之予月照牒无穷耳窃尝悬谕宋车彼少康光忒岂真不可再之功哉使不逐李纲赵鼎不杀陈东欧阳敝不川汪镜不专任泰检不昭岳忠武则忠简文忠之猷读必行于先使不柏惭住前隔梦炎不任贾似道夏蚩以丞相蚤居汾阳远阔则必能忆襄樊守惟删廉汪立信郑虎臣迎居流李措马璧及邹憾谐尺之义烈间信国之智勇必效于后鸿呼安范在所用存亡系所任与小人谋怛而以君子殉虽一部十七史正可从此说起相提并论殷之一衣宋之一忠此亦古今成败得失之林也匕
s2390103_0002.png s2390103_0003.png s2390103_0004.png
封面
此族族原係象英猷四叔之私有物其女公子意姑以保管乏人深恐遺失枉慶四叔公抄存此譜之善意緣將之贈予理事會保管而供眾參閱焉除鳴附外特此附諸
白雲倉狗變幻無常時勢轉展令已非昔族務理事會早經煙消雲散此族譜亟應物歸原主爰物擇吉將此譜還歸意姑仍生善為保存蓋此譜富有本小部民族歷史性而世界萬邦任何一種制度之國家亦不能將歷史毀滅也
  
         
  
理事會印  章
  
        
     
  
  周族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歲次乙未仲冬吉日
公元一九五六年元旦
公元一九九三年中秋
重抄
  
         
  
周國英
  
   
  
印  章
  
   
     
  
  公元二零一四年元日
電子版本
象英猷四叔.jpg
名族世家,世代字辈,族族联上,回看一点,暗黑明显,御外流长
信息来源:宁远在线本地通  发布人:宁远在线  发布时间:2009-11-11
浙江绍兴爱莲堂周树人家族:
1.
周敦颐2.周焘  3.周絪(次子)  4.周靖  5.周亥  6.周谨  7.周恪  
8.
周文郁  9.周茂林  10.周澳   11.周敦颐十世孙周澳生长子德,
12.
德生子希贤,13.希贤生子景芳,14.景芳生子宗瑞,15.16.17.18.19.又传几世到鲁迅家族的始迁祖周逸斋(始在绍兴城定居)。以下的直系传承世系为:20.周逸斋—21.周南洲—22.周子信—23.周怀—24.周绳祖—25.周煌—26.周绍鹏—27.周渭—28.周宗翰—29.周珄—30.周以埏—31.周福清—32.周伯宜—33.周树人(鲁迅)。
浙江绍兴爱莲堂周恩来家族:
1.
周敦颐2.周焘  3.周絪(次子)  4.周靖  5.周亥  6.周谨  7.周恪  
8.
周文郁  9.周茂林  10.周澳  11.四子周完12. XX  13.周文惠  
14.
周茂  15.周万  16.周寿  17.周庆  18.周叔庄  19.周宗  20.周富  
21.
周顺  22.周錤  23.周廷孝  24.周懋章  25.周汝相  26.周熙祚
27.
周步超  28.周应麟  29.周文灏  30.周元棠  31.周光勋  32.周起魁  33.周劭纲  34.周恩来。
江西德化县改名 (2011-11-21 16:35:26)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文转载
江西省九江曾经用过的名字
九江
最早出现在第中国第一部地理书《禹贡》意为“水盛流众”从字面便可看出这座城市水资源非常丰富在市中心有甘棠湖和南门湖两个天然湖泊。城市外环便是长江,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也在这里,市的周边还有赛城湖、白水湖、七里湖、八里湖等等。
柴桑
公元前221~202年,属章豫郡(南昌),因柴桑山而得名。
寻阳
西汉年间属武昌郡寻阳县。西晋年间寻阳与柴桑合并,称浔阳郡。隋初年浔阳郡为九江郡(今九江)迁至灌婴城。
湓浦
公元201年,灌婴在此做一小城,称灌婴城,又称湓口,湓城,湓浦。
江州
唐朝,改郡为州。九江便称为江州,一直到宋代,元代。
德化
江州(市)寻阳县,南唐改为德化县。传说此名与八仙之一吕洞宾有关,当时吕洞宾是当地县令,百姓称他为德化人,故得名为德化县,1914年因与福建省的德化县同名改为九江。
江西省的德化县拟改名九江县的理由为:江西德化县南唐时改置,本九江府附郭首县,民国元年裁府留县。与福建、四川两省重复,设置较福建德化县为后,应即规复旧府名称;且九江府於清咸丰八年开为商埠,今改称九江县於条约习惯尤属允洽。
QQ图片20160622182311.jpg QQ图片20160622182331.jpg QQ图片20160622182344.jpg

观承光殿玉瓮再作歌

作者:乾隆  朝代:

元史世祖至元间,初成渎山大玉海,
敕置广寒碧殿中,逮今五百有余载。
青绿间以黑白章,云涛水物相低昂,
五山之珍伴御榻,从臣献寿欢无央。
监院道房曾几历,仍列承光似还璧,
相望琼岛咫尺近,岂必铜仙独泪滴。
和阗玉瓮昨琢成,质文较此都倍赢,
周监在殷殷监夏,一经数典惕予情。
QQ图片20190511194636.jpg
广东江门
江门麻園三村

六世祖以恭(諱鏐)周镠
500
广东新会
新会潮透村

周荛卿
1315
新会桥亭村
周天峰
1100


新会大姚村

周相璿
1182
新会小岳村
周仲達
100


新会姚旗村

周贞
1600
新会田金村
周源達
2050
新会田心村

周康明
50
新会东南湾村
周孟達
300
新会大岭美村

周德孚
980
新会腰股村
周孟達
300
新会保禾田村

周太祥
135
新会黄布村
周孟達
40
新会沙富村

周天佑(諱鑑)
2000
新会桃花村
周观祥
100
广东新会                周天佑,宋景炎元年丙子科举人
周惟明,明武举人,为中副将
周朝英,清道光甲辰科武举人,候补千总,封武都骑尉
周伯威,清咸丰武举人,授广州府碣石右营守府,正四品
周泽民,清咸丰武举人,授广州府碣石独立旅长,正五品
周国觐,清同治恩科武举人,授广州府碣石守府,正四品,封宠云骑尉
周昌明,明万历庚子科举人,应德县教授
周圣表,广西举人
周汝霖,清嘉庆*寅科副榜
周辑敬,清雍正己酉科举人,安溪知县,泉州府同知
周学诗,清嘉庆辛酉科举人
周捷元,清嘉庆癸卯科武解元
新会周凤岗,宋诰赠文林郎,福建莆田县教谕,广东宣教。
周澄,监税。
周宁,朝议大夫。
周尧卿,封君。
周望舒,任司训。
周凤,任县丞。
周景初,任知县。
周复清,将士郎,主簿。
周礼,贡元,国子监大学生。
周二龄,丞德郎。
周克济,廪贡生。
周修生,元贡生。
周克誉,明弘治乙酉科贡元,赵州州判。
周元凤,超贡元,任知县。
周巨源,清道光辛卯科岁贡,壬辰科副榜。
周汝霖,清嘉庆戊寅科副榜。
               周肇镛,清道光丁酉科科吴川拔贡。
           候补州同:
               周灼文  周焕文
           候选巡政厅:
               周敦源
           廪生:
               周施    周士通  周履泰  周原    周肇基  周肇垣  周次旦
           增生:
               周俊
           廪生:
              周顺    周明    周英    周恩    周昌时  周振    周川云  
              周方    周介    周纲    周献    周兴    周汝德  周允升
              周绍宜  周柱    周栋    周南    周今作  周恭先  周规
              周规    周行    周酆    周金    周祚奇  周书    周章
              周龙章  周汝标  周炽    周廷仪  
              周誉,宋宣尉司提督元帅,定远大将军,溢靖国元勋,妣何氏诰封敬懿德夫
广东新会麻园            周京    明成化丁酉科进士,官南京应天府治中
周正    明弘治辛酉科进士,官北京顺天府治中
周必诚    明正德丙子科进士
周昌明    明万历庚子科进士
广东新会麻园麻三名人
麻园
周秉逵
周秉逵,字显光,曾就读于香港大学法律系、广东岭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了广州黄埔军校参军,与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为同桌同学,曾在1926年-1928年期间参加北伐战争。后来当了军官,负责盐务管理工作,退伍后在南京华商银行任职。周秉逵自小就受到父亲教育熏陶,刻苦勤劳。其父亲周敬庭,原名周敬,字贤传。在当海员期间认识了孙中山,孙中山将其名改为周敬庭,后来跟随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曾介绍其就任佛山火车站站长一职。退休后回到家乡麻三,建起了一座两层半的洋房,取名“敬卢”。1948年左右,周秉逵携家眷回到家乡,在周氏奉政家廟办学,教育人
麻三名人事迹
周秉逵
周秉逵

周秉逵

周秉逵

周秉逵

周秉逵

周秉逵

周秉逵
家訓
勤能成事儉可以治家處卋要謙虛立身要儉樸勿凌人戒驕傲信譽乃立業之基勤儉是成功之母兄弟要和氣手足勿相爭遇事以和為貴一衣一食應知家業皆從艱苦而來聊聊數語應卋無窮凡吾子孫務須謹記
敬錄周先生之家訓凡八十五言座石銘也甲戍年冬月書於南水  周文澤

家訓

家訓

歌词
周氏之歌 - 木棉花周氏之歌
词:周氏乡亲会
曲:李进一
周氏宗亲渊源岐秀
周公礼教万世流芳
莞邑望族遍布世界
同宗共祖乡亲谊常在
周氏故土人杰地灵
国泰民安百叶繁昌
千家兴旺共铸辉煌
莲开百粤濂溪水绵长
周氏后裔人才辈出
上善若水道德文章
修身齐家礼仪治邦
祖承家训华夏美名扬
周氏故土人杰地灵
国泰民安百叶繁昌
千家兴旺共铸辉煌
莲开百粤濂溪水绵长
人文荟萃青史志丰扬
宗枝奕叶世德弥隆昌
简介
周氏后裔,人才辈出,上善若水,道德文章,华夏美名扬!
QQ图片20161222182757.jpg
     尋路
新會蔴園近南山,
外海一直中山來,
廣州遠望向江西,
到祖國大地之周。
    清明蝦
蔴園房一到清明,
就現出有清明蝦,
在蔴溪之水溪游,
尋回幾只細如米。
清明時
無看主題七字句,
小生無禮訓幾句,
不言不說不流句,
何日等到清明時。
    清明天
清明已到景晴天,
難得快到祖墓前。
兄弟一心同一地,
難得再難得承傳。
           清明過
南方山溪榕樹多,吸清溪水斷白液。
清明柳附掃魔杖,自行收行做明白。
古書有三分邪人,人神鬼夜回靈魄。
自家封印難盖上,不知天書如何藏。   
      烧皇柴
观音山上观山水,
渴马饮泉周复清。
观渴音马山饮上,
泉观周山复水清。
周国英創作  尋路清明蝦 清明時 清明天 清明過
      麻溪白水帶、烧皇柴
虹桥傍云起,凉亭燕子回。
春风缠绿柳,秀水绕麻溪。   周蓦
贈送詩詞 麻溪白水帶
    蔴溪
白水泉下悟吾心
山石岩中笑天竹
蔴溪.jpg
回来鸟,回来了
春亦有情南海喜逢魚弄日,
人泽其意东风和气鸟逢林。    周仕安 贈送詩詞 周文澤
周明展:峰回路转直下岭南好风光,
周学斌:与时俱进难舍天外多雨雪。
思故禮周翁
家倉前萬裡念寄白菊一枝
掉靈淚寫兄弟情心聯新疆
及葬以文誄之曰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窮之辨不可得見矣學者尊之曰西山先生其平生問學多寓於元晦集中所著書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辯皇極經世太元潛虚指要洪範解八陣圖說大衍詳說嘉定中贈廸功郎謚文節學者稱西山先生嘉靖九年祀聖門志贊學嘗啖薺行不愧影說理精瑩涉道要領服笥百家情田萬頃箕裘者三丹青彪炳 先儒周氏 周輔成字伯大維姬之先自帝嚳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遂以為氏漢興封周後于汝南輔成蓋其後也世家營道莫詳其遷徙所自族卸鴺I儒祖名從遠父智强智强生五子長識天聖五年王堯臣榜第二甲及第終汀州上杭縣令次鐸次正皆不仕次輔成次伯高伯高舉進士特奏名迪功郎輔成即茂叔父也大中祥符八年蔡齊榜六舉以上特奏名賜進士出身終賀州桂嶺令葬道州營道縣營樂鄕鍾樂里樓田累贈諫議大夫先娶唐氏生礪礪生仲韋唐早卒侍禁鄭燦其先成都人隨孟氏入朝因留于京師有女先適盧郎中盧卒後為諫議公繼室是生茂叔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禮部覆湖廣撫按郭惟賢等本奉旨是周輔成準從祀啓聖祠稱先儒周氏國朝因之 年譜周子全書明史 贊曰周族繁衍營道為盛昆友聯翩諫議獨夐六舉成名花封試政篤生碩儒俎豆啓聖……..鄉上梅里寂歴山中則自乾道至慶元已不啻二十餘年是此三四十年間凡三發其骨而後孤留之寂歴之山至今未云不安也乃一遷遽歸而以此為慮過矣 至謂周茂叔亦塟母他所則宋初議禮多屬杜撰實與三代周孔夏商禮周禮春秋禮迥然不同固不當引之為據然茂叔事可原當其塟父營道縣時家卑微幼不能立稍長即隨其母鄭氏依養于江南丹徒舅氏家而母卒遂塟之母氏之黨此不得已也及暮年知南康軍家于廬山聞水齧母墓因遷塟于清泉社之蓮花岑此又不得已也然而終不歸塟者王草堂辨云茂叔母繼妻也其父與前妻唐氏合塟唐生子礪礪生子仲章則同穴有人守墓有人不煩遷矣况茂叔臨卒命塟于母墓之側則死不忘親與世之貪地利而故為隔絶者相去甚逺如此則猶可原耳故曰必不能歸而後留子姓以守其墓不然寜負骨以歸此至言也今子遭不幸而出于此無如何矣雖然或亦于此言思之…………….
京師有女先適盧中郎中盧諫議為繼室是先生營樂里考即濂溪保也東距郡城二十里有水縈紆如青羅帶是曰濂溪周氏家其上先生晚寓盧阜構書堂前臨溪水亦以濂名之學者宋之遂稱為濂溪先生云
濂溪公祠生修記
萬物本子天人本祖為人後者修祠宇以妥先靈儲賞為以隆祀享此返始報本分內事也我祖
濂溪公祠自清康熙二十二年(則公元一六八三年)繼自今三重修矣嘉慶庚午(則公元一八一零年)裔孫天琛泰來家珽羽儀振掦祐起潛吉士夢蛟臺映鎬堃岐鳳星聯汝霖維翰國棟湘昭學陞瑞堂成美悠遠居廷日盛邦章目修祠就傾頹思以作新然面有三難馬為被侵漁則追之難歲月悠久則積之難擔荷匪輊則得人尤難乃不辭勞瘁力挽頹靡指蓋祠規註部公舉孝廉天琛家先生起而肩之詢茲老成考之家秉乃知舊置行鋪十餘所蠢食殆盡如連儫小市街鋪協力追回可復之而
前言1面
者復之而不辭其爰依祠規以給歲供厯八九載積累罔懈羡金二千餘又不畏其難積貯始有維新是圖計不給需附主釀金與享後樓彚金四千餘両已夘秋適儒學蘿星俸滿譫州來省與事慨然以修復先祠為急務復舉文禮奕年董其事纸浭检粢栽瓑T丹脻有不善者完固之祠以外宗圖書建奎閣無害者增益之庚辰四月乃告成竟能盡其難于是以父老舉觶歡顧而樂之曰微衙夫人之力不及此屬予執筆以誌功予曰此为人後者兮内事也鳥可言功雒然族衍四十四房賢愚互異矣彼不肖者岡和知艱難侵蠧忘本固無是足祖熊家珽富滿爾眾朝彥滿良言則南凞雄積文湘昭又能若是之各盡其難不亦與前叶文禮祿諸先軰後先輝映哉予昔今由今思後干百載下如諸公之克振前業刀任其難交勉以盡兮內事不愧為人後者又將誰屬也用誌一言示勧曰此謂知本
丙于科鄉進士棟選縣知縣北滘XXXXXX
前言2面
周敦颐故居.jpg
我麻園房及潮透帝姚等房皆以
鑑祖為始祖然始祖昭自來者則后人多不知矣況濂溪公正為周家之名賢豈可泯汶乎茲特追述之
行實
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巳月日先生誔于道州營道縣之營樂里諱敦實字茂叔後避英宗諱改惇頥維周之先自帝嚳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後遂以周為氏漢興封周後于汝南先生盖其後也世家青州遠祖諱崇昌唐永泰中為廉白二州太守因卜居道之寧遠縣大陽其裔孫虞有子十二中子從遠始徙居營道從遠生智強智強生五子長識別本作式天聖五年王堯臣榜第二甲及第終汀州上杭縣令次鐸次正皆不仕次輔成次伯高別本作輅舉進士某年特奏名迪功郎輔成即先生之父也大中祥符八年(則公元一零一五年北宋真宗趙恒)齊榜六舉以上特奏名賜進士乂乂乂乂乂桂令沒塟故居之側半里許累贈諫議大夫先生乂乂乂礪生仲章乂乂乂乂乂乂乂乂都入隨孟工乂乂乂乂乂乂乂
前言3面
戊寅  恩科鄉進士棟選縣知縣沙坑房裔孫後嘉慶二十年歲次庚辰孟冬旭旦日立
祠規
一議祠宇迺妥先靈之所務宜肅清如有狥情借作官吏公館租賃雜項人等居住互相瞞隱未即奔報立將看守之人斥逐送究若由值事私與亦照例革出不許入祠
一議本祠輪班值事積弊相治而當為侵蝕皆由總理無入責任不一所致自嘉慶十五年始議將租積貯推舉縂理至二十年當項積厚重修入主祠宇更新則善後之法總理得人實為要著嗣後良田古蓢兩庄田租及祠堂書院魁閣鋪屋則所租銀要先交縂理手收貯縂理然後交出當事班值事辦祭該班值事毋得濫收各募租項支銷浮用以之前轍如違責在值事之填還仍罰胙金一年以示懲警所館銀両總理即協同值事貯當店生息
前言4面
    一議每年設縂理二人副理二人若遇事冗在徙總理擇該班值事幫辦但總理之責匪輕湏要集祠公堆端方殷實紳士承充仍要該房殷實端方之人保舉方得與列每三年科埸後三日集限紳士眼同淸算數目如有不公另行推舉公議縂理酹勞銀每年十員副理五員俱限秋季以領除春秋兩癸外如有關係重大事情縂理副理到祠辦事每人每日支食用銀六兮在鄉下來又湏計道里遠近補回船渡盤費或己在城及議小事不得妄支至交代之要勤拜祖清心有功無私者花紅奨賞如或悞事為私肥讓被兄赋龀焚j外仍罰酹金永不許入祠
  一議輪班值事遍年辦理春秋二祭小祭十次祭品酒席及秋祭毎房支胙金銀一両另席金銀三錢六兮共支出銀二百四十五両春祭支銀一百両秋祭支銀一百四十五両大成之年多支春金銀五十両其銀俱由縂理交與值事不準私收至秋祭遇歲料兩考各房紳士到祠與祭值事湏備酒席相遐不得簡慢不遵舊例               
                                 第一頁
  一議春秋兩祭主鬯本無人須請在城别房科甲及巳仕未仕正印各官代鬯如無則請恩拔歲副貢生員否捐納佐雜職衘亦可帷武生無主鬯之例不得據為現年現年值事妄以武生監生主祭致失體統
 一議每年大此之年秋祭紳士祭值事備辦酒席待將祭品充用每席定以九大碗毎碗以下斤為率肉熬內一碗雞一碗鴛一碗羊肉一碗燒肉一碗豬心肺一碗蠔豉一碗大蝦一碗請縂眼同看遇少則增補
 一議輪班值事各房自湏公推諳練殷實之人到祠辦理不待不董事之人料理以滋凶h
一議祠四十四房永為定例不得增減倘有奸猾之徙私將房份揀入主內或添寫背後查出即將該神主撤出該房革出不許入祠
 一議祠堂後座神主每年春秋二祭設班值須辦祭品以備紳士行禮用燒豬一雙約三十斤餅一盤約五斤牲五碗熟五碗花紅香燭集全
第二頁
一議祠堂書院魁閣及各鋪屋則所定期正科這年秋之日當祠發批期滿另批不得前後換批致生弊端
一議良田古埌兩庄田畝其批頭銀照舊每畝一錢至祠堂書院魁閣及各處鋪厠所每租銀一両加批頭銀一錢不入租內其銀為在祠與祫耆簽書者均兮總理值事書批亦各得一兮
       一議書院為子孫應試面設非應試之人不許居住當未考試之時歸眾批租非讀書教書人不許批軍租批內湏要言明未議齊集掛牌即將院搬清交還毋得遲延搞阻府試限出案後五日院試限簮花後五日大科限飲宴後五日方許賃租
一議祠堂與魁閣只許批與老師教讀毋得私賃公館客寓戲雜色人等其教讀散館後守祠之人即行鎖關以杠弊竇一議祠堂與魁閣設看守一人大祠前小屋住以更朝夕提理香燈打掃處濟每年給與燈油工食六両八錢春秋一季交收如有公事着令住請紳士祫耆縂理應用渡錢飯食係從另給
第三頁
一議居信書院原係應試讀人所當自重如有窩娼聚賭盲妹過夜閙酒煑食了片不法之事皆干功令房子孫務宜安兮如有故犯則將該房革胙金一年仍將所之人逐出不許入祠
一議四十四房于孫應試多人書院地方有限毋得先佔房舍携帶異姓親朋居住違者該房革胙金一年仍將異姓之人斥逐示辱
一議花紅銀両寢沒已以前後進身入詊俱不得藉口積貯有銀追補討取俟當業豐厚之日當眾另議謹先將議定以為後日遵行
一議祠內子孫新科甲者卜日謁租至恩拔歲副廩貢與生監俱于春祭日自具果盒寶燭花紅謁祖不用燒豬
一議發科甲者係祠內子孫方得入祠謁祖支花紅金若非本祠子孫不許濫冒
一議子孫新中鼎甲花紅銀文七十両武五十両匾金十両另設酒席宴樂各房衣冠紳士方得奉陪
第四頁
一議新中文進士花紅銀四十両武進士二十両匾金十員
一議新中文舉人花紅銀十四両武舉花紅銀七両匾金四員會試程儀銀十両
一議點翰林花紅銀四十両特賜翰林十両侍衛花紅銀二十両
一議科甲初仕文官州縣武官恭將眾送程儀銀二十両文官就教職武官千總送程儀銀十両三品以上臨時送
一議恩拔副歲優貢生花紅銀四両廪貢花紅銀二両另謁祖特簮花掛
一議文武新進黌宮花紅銀一大員
一議文武入闈卷金銀一両向于秋祭日到領因武闈係文場後入闈多有冒領嗣後文武生入闈填卷時帶到祠內值事騐明列名方許得領以杜冒領之弊非祠內子孫亦不得領冒
一當業
增城良田庄田地塘共稅八項八十二畝八兮八厘
又古埌庄田地山塘共稅三湏八七畝八兮三厘
广州先贤濂溪周元公祠
先贤濂溪周元公祠.jpg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朝廷持詔修复书院祠堂。广东番禺,新,会东莞,南海,顺德等县族众,商议擇地建濂溪书院,周元公词。畤任抚院李士桢纡檄修复濂溪书院周元公祠。南诲,番县二县请以新城清水濠粮道署旧址改建书院祠堂,并奉王阳明,陳白沙二先生神位。
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广东十一个县四十四房周氏,两次集资白跟三十両,于仙湖街一百号建先贤濂溪周元公祠,并于小马站建濂溪书院,由广东顺德百滘周宠光撰《修复先贤周元公祠碑记》纪之。李士桢准拨增城绥褔都古塱庄田地山塘共税八项八十二亩八分二厘,作尝业祀典费,有佘供子孙读书灯油之费。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聚族议立祠规序及词规二十七条。
周元公祠一座三进,祠阔三丈四尺七寸。自后座到头门直九丈九尺,後进深四丈三尺三寸,中座至簷前深四丈七尺,头进连天井深四丈五尺七寸。头门橫阔三丈四尺七寸。为莲花托上歇山顶,天背中镶宝珠球,簷两边立鳌鱼一对,琉璃瓦剪边。五级石阶上的大门上方嵌石额,刻“先贤濂溪周元公祠”。
先贤濂溪周元公祠l画图.jpg 祠堂中立周敦颐坐像。
祠前跨越仙湖街心为照墙,深二丈五尺三寸,橫三丈二尺二寸,右有小屋三间,横二丈二尺三寸,深比照墙,左有图书阁一座,横二丈二尺三寸,深比照墙。。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周元公祠,撰《濂溪公祠重修记》,立石纪实。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祠堂被征用,折毁改建宿舍大楼。

(周治中据《道国南宗》、番禺县志、南海县志整理)
广州市濂溪書院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广州广人民政府以<穗府(2015) 24号>文公布:批准广州濂溪書院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共62处之一座。
附件:广州濂溪書院的歷史沿革
  濂溪第三十传裔孙  周治中提供

联系地址:廣州市東川路東川二街4号402室
電子郵箱: zhouzhizhong884@163.com (qq郵箱巳停止使用)
QQ图片20160729222150.jpg QQ图片20160729222234.jpg QQ图片20160729222224.jpg QQ图片20160729222244.jpg QQ图片20160729222641.jpg 广州濂溪书院.jpg
广州濂溪書院的歷史沿革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廣州濂溪書院由廣南東路提點刑獄詹儀之于廣州府城武安街(今馬鞍街)春風橋北,轉呤鹋f址。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重建濂溪書院于周敦颐任宋廣南東路转呤箷r曾寓于藥洲(今教育路)之西,奉真觀舊址。据<南海志殘志>记載:濂溪書院有殿居其中,两廊三門俱備。其外門為棂星門。其右则元公祠,一座三間,環以两廡。三門居其前。其左则尊道堂,一座七間。演極堂居其后,為诸生講道之所。在前有两廡,齋房四間,一門一座亦五間。還面臨水亭,將原"鳴佩亭"改為"光霽亭"。可壯前瞰石洲濂泉,都為求纪念濂溪而真得其趣。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廣東監察御史涂伯輔修書院,于湖新建愛蓮亭。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廣東按察史寕元善疏書院池中淤泥,于湖上植蓮数百,書<爱蓮说>于爱蓮亭楣上,撰<重修周元公祠记>,刻石于藥洲池東之仙掌石。同年十月,廣東提学事新喻胡榮撰<重修濂溪書院碑记>,刻石于藥洲池東之拜石上。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廣東副憲林南潤把書院改名為崇正書院。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書院改為提学署。次年,廣東提学副使魏校,欧陽鐸,重建濂溪書院于越秀山麓,祠宇体貌一仿春風橋及明正统年间体制。明神宗萬曆四十五年(1617),南海會同番禺县,為保護濂溪書院祠堂,出告示暁喻民

原譜字輩

原譜字輩

東涌

東涌

北纬22。34‘34.87“东经113。7’37.28“

北纬22。34‘34.87“东经113。7’37.28“

北纬22。34‘33.25“7’东经113。6’57.32“

北纬22。34‘33.25“7’东经113。6’57.32“

北纬22。34‘30.54“7’东经113。7’13.38“

北纬22。34‘30.54“7’东经113。7’13.38“
新會蔴園房.JPG
蔴園字班.jpeg
郭威.jpg
湾底里.jpg
QQ图片20151231165317.jpg
QQ图片20151231165324.jpg

设计模样《周氏奉政家廟》

设计模样《周氏奉政家廟》
周郡.jpg
端帝.jpg
QQ图片20160407222634.jpg
湾底里周公祠.jpg
白沙先生.jpg

志寄亭楼

志寄亭楼

倉前裡

倉前裡

麻園倉前裡

麻園倉前裡
Screenshot_20230418_234725.jpg
IMG_20240108_182923.jpg
IMG_20240108_182755.jpg
IMG_20240108_182527.jpg
QQMail_1704971769965_edit_488396186606762.jpg
QQMail_1704971760481_edit_488377111580936.jpg

20230311021328737_0001.pdf

367.43 KB, 下载次数: 11

 楼主| 周国英 发表于 2014-3-18 0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字輩:作述武相成象賢顯光明遂德世家茂永遠自嘉應

本帖最后由 周国英 于 2019-5-26 16:23 编辑

填寫世系計算方式:
直卿大约生于:1138;国英大约生于:1970;
~1970—1140=830年÷28=29岁一代,?
                                                         
       十六世逸岡翁字顯宗.jpg                                     
QQ图片20180216234122.jpg
從十六世逸岡翁開字輩:作述武相成象賢顯光明遂德世家茂永遠自嘉應鑑澄寧煜堯鍇望禮熠延京元于施昌士逵祚朝澧
登記字輩格式  

字輩      (作述武相成象賢顯光明遂德世家茂永遠自嘉應鑑澄寧煜堯鍇望禮熠延京元于施昌士逵祚朝澧
            (作述武相成象賢顯芳名憲章世德茂永遠振家聲鑑澄寧煜堯鍇望禮熠延京元于施昌士逵祚朝澧

十六世--作
十七世--述
十八世--武
十九世--相
二十世--成
二十一世--象
二十二世--賢
二十三世--顯   
二十四世--芳    字   芳強       文健
二十五世--明    字   名展       國英
二十六世--憲
二十七世--章
二十八世--世
二十九世--德
三十   世--茂
三十一世--永
三十二世--遠
三十三世--振
三十四世--家
三十五世--聲
三十六世--
三十七世--
三十八世--
三十九世--
四十世--
四十一世--
四十二世--
四十三世--
四十四世--    
四十五世--    
四十六世--
四十七世--
四十八世--
四十九世--
五十世--
五十一世--
五十二世--
五十三世--  
五十四世--    
五十五世



麻园房周文健带领108人参加当年古兜山水电站建设。
来源百度内容:
古兜山位于江门市境西南部,位于新会西南端,是新会与台山的界山。濒临南海,扼崖门出口之咽喉,绵亘数百里,逶迤起伏,峰峦叠翠,奇石嶙峋,云雾缭绕,充满神奇色彩。
19706月,新会人民吹响了开发古兜山的号角,数万民工会战古兜山。 他们劈山开路,遇水架桥,奋战100天,开通35公里环山公路,实现了"运输汽车盘山转, 崎岖险道变通途";他们移山筑坝,兴建了11座水库,实现了"座座水库映蓝天,古兜山上 可乘船";同时,还凿石开渠铺管建站,建起了17座发电站,安装28发电机,使昔日山洪 为患、盗贼横行的荒山变成了可造福人类的宝地。因而在当时就被人们喻为"古兜明珠"。
麻园房周文健.jpeg
           十六世逸岡翁   《逸岡祖》祖屋在于倉前里下路三巷  重建于2005年    祠公周岡

十六世逸岡翁_副本1.jpg [attac QQ图片20160331213853.jpg h]10393[/attach]
民国时期的澳门旧影:街头骰庄摊照片曝光 13088008881467385128.jpg 参考照片
我也试了,可以上传图片的顺便寻亲,,40年前来过我麻园找过我爷爷认亲,可惜心急找不到屋土地证,他们走了外海后才找到屋土地证。我父亲小小记忆回说这些内容了。周關表是麻園的民國時期富豪人物,在澳門赌場也有股份,香港粉嶺也有地皮,只要是同當年香港洋人港辦結婚關系,才有這麼多財氣,后來飛機失亊,就失去联系,四個兒子不知所終,他的老母親回麻園在我家舊屋度過壽年。同澳門風云的電影內容差不多情.節。
方便麻园或海外宗亲参照祖系图前言1、2、3、4   1页码-228页码原图发上









江門麻園.jpg
新封面.jpg
旧封面.jpg
前言1.jpg
前言2.jpg
前言3.jpg
前言4.jpg
1.jpg
2.jpg
3.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45.jpg
46.jpg
47.jpg
48.jpg
49.jpg
50.jpg
51.jpg
52.jpg
53.jpg
54.jpg
55.jpg
56.jpg
57.jpg
58.jpg
59.jpg
60.jpg
61.jpg
62.jpg
63.jpg
64.jpg
65.jpg
66.jpg
67.jpg
68.jpg
69.jpg
70.jpg
71.jpg
72.jpg
73.jpg
74.jpg
75.jpg
76.jpg
77.jpg
78.jpg
79.jpg
80.jpg
81.jpg
82.jpg
83.jpg
84.jpg
85.jpg
86.jpg
87.jpg
88.jpg
89.jpg
90.jpg
91.jpg
92.jpg
93.jpg
94.jpg
95.jpg
96.jpg
97.jpg
98.jpg
99.jpg
100.jpg
101.jpg
102.jpg
103.jpg
104.jpg
105.jpg
106.jpg
107.jpg
108.jpg
109.jpg
110.jpg
111.jpg
112.jpg
113.jpg
114.jpg
115.jpg
116.jpg
117.jpg
118.jpg
119.jpg
120.jpg
121.jpg
122.jpg
123.jpg
124.jpg
125.jpg
126.jpg
127.jpg
128.jpg
129.jpg
130.jpg
131.jpg
132.jpg
133.jpg
134.jpg
135.jpg
136.jpg
137.jpg
138.jpg
139.jpg
140.jpg
141.jpg
142.jpg
143.jpg
144.jpg
145.jpg
146.jpg
147.jpg
148.jpg
149.jpg
150.jpg
151.jpg
152.jpg
153.jpg
153a.jpg
154.jpg
155.jpg
156.jpg
157.jpg
158.jpg
159.jpg
160.jpg
 楼主| 周国英 发表于 2014-3-26 09: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国英 于 2019-5-1 08:31 编辑

方便麻园或海外宗亲参照祖系图161页码-228页码原图发上


161.jpg
162.jpg
163.jpg
164.jpg
165.jpg
166.jpg
167.jpg
168.jpg
169.jpg
170.jpg
171.jpg
172.jpg
173.jpg
174.jpg
175.jpg
176.jpg
177.jpg
178.jpg
179.jpg
180.jpg
181.jpg
182.jpg
183.jpg
184.jpg
185.jpg
186.jpg
187.jpg
188.jpg
189.jpg
190.jpg
191.jpg
192.jpg
193.jpg
194.jpg
195.jpg
196.jpg
197.jpg
198.jpg
199.jpg
200.jpg
201.jpg
202.jpg
203.jpg
204.jpg
205.jpg
206.jpg
207.jpg
208.jpg
209.jpg
210.jpg
211.jpg
212.jpg
213.jpg
214.jpg
215.jpg
216.jpg
217.jpg
218.jpg
219.jpg
220.jpg
221.jpg
222.jpg
223.jpg
224.jpg
225.jpg
226.jpg
227.jpg
228.jpg
印章.jpg
周國英印章.jpg
晒晒家谱2.jpg
完一翁1.jpg

完一翁

完一翁
周高平 发表于 2014-3-30 14: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先收藏再研究!
中华周氏 发表于 2014-4-2 20: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珍贵的资料,收藏了,感谢宗亲提供分享!
 楼主| 周国英 发表于 2014-4-14 19: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国英 于 2015-8-8 20:40 编辑



收藏


345




冠礼[url=]编辑[/url]&#65279;[guàn lǐ]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中文名冠礼


别    称成年礼


民    族华夏民族



起    源原始社会


对    象男子


象    征氏族的一个成年人




目录&#9642; 冠礼与华夏礼仪&#9642; 先民论冠义&#9642; 衍生名词&#9642; &#9642; &#9642; 魏晋
&#9642; 隋唐&#9642; &#9642; &#9642; &#9642; &#9642; 现代&#9642; 天子冠礼冠服&#9642; 皇太子冠礼冠服&#9642; 亲王冠礼冠服
&#9642; 品官冠礼冠服&#9642; 士庶冠礼冠服&#9642; 周礼士冠礼&#9642; 宋代士庶冠礼&#9642; 《朱子家礼·冠礼》仪程详解&#9642; 时间年龄&#9642; 发生地点
&#9642; 参与人员&#9642; 服饰摆放&#9642; 其它物品&#9642; 行礼动作&#9642; 取字问题&#9642; 礼前沐浴&#9642; 冠礼仪程&#9642; 礼辞撰写




1
简介编辑
2.jpg
传统冠礼

冠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
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的私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2
文化编辑
“冠”,《说文解字》解为:“弁冕之总名也。”冠字有三从,从“冖”,即以布帛蒙覆;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谓冠为元服”;从“寸”,而“寸”字有两意:《汉书·律历志》云:“度量衡皆起于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从寸”。所以,《说文》说:“冠有法制,故从寸。”
首上之服,即首服,总称“冠”。这是广义之“冠”。“冠”还有狭义,指首服中等级较高的一类,是古时贵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细分为“冠、冕、弁”等类型。
冠礼与华夏礼仪礼记》:“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礼也是冠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冠礼是礼仪的起始”的观念。它说: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人而与为礼也。冠玄端,挚于君,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简单地说,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先民论冠义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周礼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昏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
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礼记·乐记》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白虎通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六艺纲目》
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齐俗训》
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五经要义》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衍生名词冠岁:男子二十岁
弱冠:刚成年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并赐以字
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

3
历史流变编辑
1.jpg
成人节上行“冠礼”

周公制礼作乐为此后的中国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礼经正义序》:“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周公对既有的夏、殷礼乐加以损益,改变了礼乐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周官》统心、《仪礼》履践,外内相因、首尾是一,奠定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基础。周代的文化呈现出了与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质,中国从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
自周公“兴正礼乐”,冠礼就成为周代通行数百年的礼仪。《国语》、《左传》、《史记》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诸侯行冠礼的记载。
“彭名御戎,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二君弱,皆强冠之。”(《左传·成公二年》)
赵文子冠。”(《国语·晋语六》)
晋悼公冠襄公于卫。”(《史记·鲁周公世家》)
“惠文君三年,王冠。”(《史记·秦本纪》)
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长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礼则不可亲政。周成王幼年继武王之位,但周公摄政直至其成年。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岁,“冠,带剑”,方才亲政。从天子至士庶,冠礼都是“成人之资”,未行冠礼,“不可治人也”。
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即拥有人治权。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周代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冠礼另有不同,天子冠礼年龄,古籍说法不一,有十二岁、十五岁、十九岁等。仪程或为四加,《大戴礼》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
汉代极重冠礼,《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见他“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而周防“以未冠”,不能从命。
汉代皇帝冠礼称加元服,汉惠帝行冠礼,宣布“赦天下”,开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之始。汉昭帝加冠,大加赏赐、减免税赋、普天同庆昭帝加元服,为与臣下冠礼区别,还专撰冠辞,为后世帝王另撰冠辞之始。
汉代士庶冠礼,据东汉与“经神”郑玄齐名的“学海”,经学家何休所制冠礼,参用《仪礼·士冠礼》而简化,为一加。
魏晋魏晋时,皇帝的冠礼在正殿举行,并且开始以乐伴奏。从南北朝到隋唐,冠礼一度废而不行。南北朝时,南朝宫廷还有一些皇家冠礼,中原则完全陷入五胡乱华的空前动荡。
隋唐隋唐恢复了汉家礼仪,唐天子、皇太子、亲王、品官等,都制定了各种等级的冠礼。不过,实行的并不是很多。经过汉后数百年的冲击,冠礼衰弱之势明显。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孙昌引的人,“独发愤行之”,冠礼毕,仿当年赵文子见栾书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众卿士能对他有所教导。到外廷后,孙氏荐笏对卿士说:“某子冠毕。”不料众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说:“这与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哄堂大笑。可见,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礼为何物。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对大众的强烈冲击,主张要在全社会复兴冠、婚、丧、祭等礼仪,以此弘扬儒家文化传统。司马光痛心疾首地说:“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生子犹饮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
他认为废除冠礼,使得人情轻薄,自幼至长不知成人之道,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司马光在其《书仪》中,制订了冠礼的仪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为了顺应时变,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易于为大众掌握。此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宋代士大夫还在冠礼的年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和争论。有人援引《左传》中鲁襄公十二而冠的记载,主张将冠礼年龄提前到十二岁,理学家程颐坚决反对。他说,“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他认为,既冠矣,就必须责以成人之事,否则就成了虚礼。如果冠礼之后不能责以成人之事,则终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所以,“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
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史载,“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宫廷没有冠礼,而民间仍有保存。
明朝迅速恢复了被破坏的华夏礼仪制度,冠礼实现了第二次复兴。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总的来看,明代冠礼比较盛行。
清军入关,华夏衣冠文化再度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冠礼进入了自南北朝以来第二次长时间的沉沦期。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直接摧毁了华夏衣冠礼仪的文化土壤,衣冠发式俱毁,成为至深的民族耻辱和伤痛。清廷颁布“十从十不从”政策,其中,“老从少不从”使清初幼儿仍可保留汉族发式、著童子服,及至成年,还可勉强行冠礼,但行礼之日即剃发之时,汉民族从此告别了延续几千年的加冠礼仪。在社会整体全面文化环境下,冠礼逐渐湮灭在历史之中。近代西风东渐、西化思潮冲击下,冠礼被中国人彻底遗忘。到了今天,整个中国社会,早已不知冠礼为何物。
现代诞生于21世纪初的汉服运动华夏复兴运动发掘了冠礼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冠礼在沉沦360多年后将迎来其历史上第三次复兴。
纵观冠礼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其随华夏文化起落沉浮的基本脉络: 周代随华夏奠基而产生——汉代随儒学崛起而繁盛——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国陷入长期的巨大动荡,华夏文化遭受严重破坏,冠礼进入第一次沉沦期——隋唐一统,冠礼随华夏文化首先在上层得到一定恢复——宋代儒学再兴,冠礼实现全面复兴——元代游牧民族入侵,华夏文化再遭破坏,但因元祚短促,且统治者不善文化统治,民间仍有冠礼延续——明代华夏光复,冠礼随华夏文化实现了第二次复兴——满清入关,华夏文明严重倒退,冠礼陷入产生以来第二次、也是最严重的沉沦,冠礼几近湮灭,华夏人文精神彻底流失、民族精神彻底异变,其危害至今难以消除——近代以来,西化思潮泛滥,冠礼彻底消失——当代,汉服运动华夏复兴运动,开启了冠礼浴火重生、第三次复兴的历史进程。
周始、汉盛、南北沦、唐继、宋兴、元沉、明复、清灭、近亡、今而重生。随华夏文明的起落而沉浮,经历了两次长期沉沦和两次复兴,正处在第三次复兴的过程中,这就是汉民族传统文化——华夏冠礼——历史演变的基本过程。

4
冠服制度编辑
根据《通典》、《明集礼》等礼典的记载,历代建立了从天子至士庶,各阶层不同的冠礼冠服制度:
天子冠礼冠服大戴礼记公冠篇曰:“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五礼精义》则说,天子五加衮冕。汉代,天子四加。魏则以天子至尊无加进之礼,故一加衮冕。唐、明,都是一加。
汉改皇帝冠礼为加元服。初加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东晋诸帝冠仪,一加帻冕,脱帝绛纱服,加衮服。北齐,先著空顶帻,次介帻绛纱袍,次衮冕。唐初,著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绛纱袍,次加衮冕服。明朝,先服空顶帻绛纱袍,次加衮冕服。 3.jpg
皇太子冠礼冠服家语以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齐再加。隋复三加。唐宋明都是三加。
北齐空顶帻公服加进贤三梁冠,再加远游冠。隋空顶帻远游冠,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唐初服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宝饰采衣,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十八梁,三加衮冕。明代一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 4.jpg
亲王冠礼冠服皆三加,唯刘宋一加。
魏初加皮弁,次长冠,次进贤冠。唐初服双童髻,初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绯罗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5.jpg
品官冠礼冠服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品以上进贤冠三梁缨青緌导,四品五品两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则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
士庶冠礼冠服《仪礼·士冠礼》冠服:
冠者初服:采衣、紒。
冠者加冠前:缁纚、笄。
冠者一加:玄端。玄裳、黄裳杂裳。缁带、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加青组缨。用黑屦,青色絇、繶、纯,边饰半寸。
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积(素衣、素裳),用白缁布为之。素鞸、缁带。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纯,边饰半寸。
冠者三加:爵弁服。丝制玄衣,纁裳,缁带,韎鞈。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纁边的纮。纁屦,黑絇繶纯,边饰半寸。(详细解释见后)
朱子家礼·冠礼》冠服:
《开元礼》、新旧《唐书》、《宋史》礼仪志皆不载庶人冠礼,唯《宋史》舆服志有朱子定冠礼之证。然则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贤,其渊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后代尊之。根据《明集礼》载,明代士庶冠礼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礼》之制。
童子服:双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带、纳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三加:幞头,服公服、革带、纳靴、执笏。或襕衫(父亲无官者),纳靴。

5
仪程编辑
周礼士冠礼1.周代士冠礼的概况
《仪礼·士冠礼》篇详细记载了周代士冠礼的仪节。古代,“四民世事,士之子恒为士也。”(《齐语》)。士冠礼是士之子年二十行冠礼的礼仪,也是“士身年二十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讲究“天子之元子犹士,天下无生而贵者”,所以天子之子虽早冠,亦用士礼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
著名礼学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在其著作中介绍品读了周代士冠礼的简要过程。
2.周代士冠礼的冠服和礼器
《仪礼·士冠礼》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缘(据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纯缋,即此意也。)一说,朱红色缘。梳双丫髻,用带系起。
(2)冠者加冠前:缁纚、笄。纚黑色,宽终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约今50厘米),长六尺。笄长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据父亲身份,用玄裳、黄裳或杂裳。缁带、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加青组缨。用黑屦,青色絇(鞋头装饰,有空可串鞋带)繶(鞋底边饰)纯(鞋口边饰),边饰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积(素衣、素裳),用白缁布为之。素鞸、缁带。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纯,边饰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丝制玄衣,纁裳,缁带,韎鞈(赤黄色蔽膝)。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纁边的纮。纁屦,黑絇繶纯,边饰半寸。
主人:筮日时,戴玄冠,身穿玄衣白裳的朝服,系黑色大带,饰白色蔽膝。身着士玄端,玄或黄或杂裳,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
摈者:玄端
正宾:同主人。玄端服。
赞者:玄端
众亲戚:玄衣玄裳,缁带。
《仪礼·士冠礼》礼器
·筮日:蓍草、蓍筒、蒲席、卜具
·加冠:箧、箪、蒲苇席、勺、觯、匙、篚、匴、甒等
·醴醮:鼎、豆、笾、爵等
3.《仪礼·士冠礼》仪程详解
宋代士庶冠礼1.宋代士庶冠礼概况
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2.《朱子家礼·冠礼》冠服和礼器
《朱子家礼·冠礼》冠服:
(1)童子服:双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
双紒,即双丫髻,也叫总角,这是最普遍的儿童发式,一般绘作左右两个发髻,但也有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发髻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这叫“紒”。儿童发式还有“鹁角”: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前发下垂至额,两侧头发编成辫,下垂。宋代还有童子剃发只留钱大,偏于左侧,叫“偏顶”;还有留在顶前,束以彩缯,名“鹁角”。穿四衩衫,显然这是便于活动,与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该用缁布为衣,而饰以锦缘,锦一般用朱红。一说,童子衣不加腰带,但在两襟有带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带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带、纳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
(3)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
帽子为纱帽,或绉纱帽。《宋史·舆服志》说:士大夫尝好帽以乌纱,衫以皂罗,角带,系鞋,皂衫大概为直裰一类。明代用襕衫。襕衫唐代出现,以当时衣率通裁,由于古代布幅较窄,故而衣前后正中皆有缝合线,唯这类衣服于下摆处加一幅布作缘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装饰,像是用一条布拦断,故而称为襕。襕衫多圆领。宋史上说,襕衫用白细布,腰间有襞积。明代则所谓帽子的,用巾。也有说明代用对襟衫的(类似背子的,合领或直领),但没有图画为佐证,待考。鞋,说到系,可能是与深衣配套的黑履。
(4)三加:幞头,服公服、革带、纳靴、执笏。或襕衫(父无官者),纳靴。
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纱二种,宋明公服同之,较有棱角,展脚各长一尺二寸。公服用贮纱或纱罗绢,袖长回肘,袖宽三尺(约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摆,连在后片上,然后在后边左右有系绳辅助固定。宋代公服下摆处也有襕。
主人:深衣
正宾赞者:各其盛服
《朱子家礼·冠礼》仪程详解1.前期三日主人告于祠堂
古礼筮日,主人是冠者的祖父,自为继高祖的宗子,若不是宗子,则必须由继高祖的宗子主之。如果宗子已不在,则命其次宗子主之。若冠者的父亲自主之,告礼、见祠堂、章祝版,与前同,但云:“某之子某,若某之某亲之子某,年渐长成,将以某月某日加冠于其首,谨以……”后同。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则自为主人,祝版前同,但云:“某将以某月某日加冠于首,谨以……”后同)
2.戒宾
古礼筮宾正宾。当天(前期三天),主人著深衣到正宾家,出见如日常仪节,饮茶毕,主人起,说:“某有子某,若某之某亲有子某,将加冠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宋代冠礼礼辞周礼士冠礼礼辞意思大致相同,见前文注释,下同)。正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供事以病吾子。敢辞”。主人曰:“愿吾子之终教之也。”正宾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从。”如果主人家离正宾家很远,则书写初请之辞为书信,遣子弟送达。正宾辞,使者再请,正宾乃许,正宾回复书信曰:“吾子有命,某敢不从。”如果是宗子自行冠礼,则戒辞为“某将加冠于首”,后同。
3.前一日宿宾
行礼前一日再次恭请正宾。遣子弟以书致辞说:“来日某将加冠于子某,若某亲某子某之首。吾子将莅之,敢宿。某上某人。”正宾答书曰:“某敢不夙兴,某上某人。”如果是宗子自冠,也相应修改致辞。
4.陈设
设盥洗、帨巾于厅,如祠堂的布置。以帟幕(帷幄)围成房于厅东北。如果厅无两阶,则画出阶形。
5.厥明夙兴陈冠
主人有官者公服、带、靴、笏,无官者襕衫、带、靴,通用皂衫、深衣、大带、履、栉、掠,都用桌子陈设于东房中东部,以北为上首。酒注、盏盘亦以桌子陈于冠服北面。幞头、帽子、冠并巾,各以一盘盛之,用帕蒙上,以桌子陈于西阶下。一位执事守在旁边,如果冠者是长子,则布席于阼阶上之东稍偏北的地方,西向;众子则阶上之西,南向。宗子自冠则如长子之席,阼阶上之东稍偏南的地方)
6.主人以下序立
主人及以下,著盛服就位。主人在阼阶下,稍偏东的地方,面向西。子弟亲戚童仆在其后面,排成行,面向西,以北为上。从子弟亲戚习礼者中选一人为傧,站在大门外,面向西。将冠者双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在东房中,面向南。
7.宾至,主人迎入升堂
正宾自己选择其子弟亲戚习礼者为赞者。正宾、赞者都盛服至大门外,面向东。赞者在正宾右侧,稍退后一点的地方。傧者入,通报主人,主人出门,面向西,向正宾行再拜之礼。宾答拜主人。主人向赞者揖礼,赞者报揖主人。然后主宾一揖入门。正宾、赞者跟随主人入门,揖让到阶下,又揖让一次,登阶。主人由阼阶,先登阶,在阼阶上偏东的地方站立,面向西。正宾由西阶后登阶,在西阶上偏西的地方站立,面向东。赞者先盥洗、拭手,由西阶登阶,立于房中,面向西。摈者在东序布筵席,稍偏北,面向西。将冠者出房,面向南。
8.宾揖将冠者,就席,为加冠巾。冠者适房,服深衣纳履出
正宾向将冠者行揖礼。将冠者出房立于席右,面向席。赞者取栉掠,置于席左,兴,立于将冠者之左。正宾揖将冠者,即席跪。赞者即席,如正宾向跪,进为之栉,合紒,施掠。宾下阶,主人也下阶,宾盥洗,主人揖宾,登阶复位。执事者以冠巾盘进,宾下一级台阶,接过冠笄,执之,正容,到将冠者前,向将冠者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以介毕福。”然后跪,为冠者戴上冠。赞者以巾跪进,宾接过,加之,兴,复位,揖冠者。冠者到东房中,脱去四(衣旁加癸)衫,换上深衣,加大带,纳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
9.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
宾揖冠者。冠者即席,跪。执事者以帽子盘进,宾下两台阶接过,执帽到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谨尔威仪,淑顺尔德,眉寿永年,享受胡福。”跪下,加之,兴,复位,揖冠者。冠者到东房中,脱去深衣,换上皂衫革带,系鞋,出房站立。
10.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执笏。若襕衫,纳靴
礼仪如再加,惟执事者以幞头盘进,宾降三级台阶接受,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冠者取下帽,宾加幞头。执事者接过帽,撤栉,入于房。
11.乃醮
摈者在堂中间偏西处设醮席,面向南。赞者酌酒于东房中,出房,立于冠者之左。宾揖冠者,冠者就席右,面向南。正宾取酒到席前面向北念祝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冠者向正宾再拜,直身,面向南,接酒盏。宾复位,面向东答拜。冠者在,跪祭酒,直身,就席末,跪,饮酒,兴,把盏递给赞者,面向南,再拜。宾向东,答拜。冠者拜赞者。赞者在宾左稍后处,面向东答拜。
12.宾字冠者
宾从西阶下阶,面向东。主人从阼阶下阶,面向西。冠者从西阶下阶,立偏东处,面向南。宾字冠者,致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或仲叔季)。冠者对曰:“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宾也可以另外作祝辞。
13.出就次
宾请求告退。主人邀请礼宾,宾答应,至更衣处等候。
14.主人以冠者见于祠堂
主人立于祠堂香桌之前,告辞曰:“某之子某,若某亲某之子某,今日冠毕,敢见。”冠者进立于两阶间,再拜。
15.冠者见于尊长
冠者的父母在堂中面向南而坐,诸叔父兄在东序,诸叔父面向南,诸兄面向西,诸妇女在西序,诸叔母姑面向南,诸姊嫂面向东。冠者面向北向父母行拜礼,父母受礼,扶起。同居如有尊者,则父母带冠者到其房室拜之,尊长受礼,扶起冠者。回到东西序,向每列亲友再拜,亲友皆答拜。
16.乃礼宾
主人以酒馔礼宾及赞者。以币(帛)酬谢,拜谢。币多少随宜,宾和赞者有所差别。
17.冠者遂出见于乡先生及父之执友 冠者出,拜见乡先生和父亲的执友,行拜礼。先生、执友皆答拜。若对冠者有教诲之辞,冠者则以答正宾之辞同样应对(“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然后再行拜礼,先生、执友不再答拜。

6
具体要求编辑
时间年龄1.《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
2.行冠礼的年龄也会因不同地方而别。福建省多数地方都以十六岁行冠礼,俗称“做十六岁”,不分男女。据《霞浦县志·礼俗》记载:“霞俗,于十六岁时行之。以道士代巫祝,不于祖庙,而以家堂建坛保安,仿古大祝祈福泽求永贞之意,俗称‘做十六岁过关’”。
3.礼俗当因时而变,18岁成人已是现代人的共识,学校组织的十八岁“成人仪式”,可谓是新式冠礼。“18岁成人”不仅符合时代特点和法律要求,也结合了当代青年人身体发育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时间,最好在行礼者18岁生日前后。当然,一些已过18岁的年轻同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冠礼的实践愿望,虽然已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但也可以参加冠礼活动。不过,宜在20岁之前而不宜过晚。
冠礼的日期,古人是通过“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确定。此当弃之不用。我们建议,具体日期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单独举礼时,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各家庭根据具体情况酌定)考虑到成人者基本为有上学时间安排的中学生,我们建议,举礼日可向学校请假一天(或半天),而学校也应该给假一日以方便孩子们在家举行冠礼。(期待这能成为一种传统)
2.集体举行冠礼时,宜定在有文化内涵及纪念性意义的日子。比如国庆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女儿节(特别适合女孩子行笄礼)、黄帝诞辰日、孔子诞辰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等。
发生地点古时冠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建议,单独举礼时,可在家庭及附近的开阔地带。集体举礼时,可在学校广场、学校大厅、公共文化场所(尤以文庙等处为佳)等地。尤其是单独举礼时,因为现实居住条件的制约,应该灵活处理。如果有单独的庭院的,可在家里的庭院中进行。如果是住高层楼房的,在家居面积很大的条件下,可以把客厅专门腾空,做适当的布置后举行。否则,居住面积不大的话,还是最好到小区广场、草坪等比较开阔的地点举行。当然,也可以暂借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厅堂等进行。为了其神圣性,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合。
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曾有实践者,在院落地面上划出房子及阶型,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讲究,有司依次托盘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参与人员参照古礼要求,结合时代实际,我们建议组织以下人员参加冠礼(当然,也未必需要过于拘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定)。这是单独举礼时的人员,若是集体冠礼,可酌情增加规模。
1.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
2.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另外,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所以,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
3.正宾1人(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
对即将成年的男孩子,必须强调其作为男性的社会角色,正宾必须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为及冠者的人生向导和社会楷模。其威严的祖父、父亲等男性长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儒家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以,请德高望重的师长担此责任也是不贰之选。)
4.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
5.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
6.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
服饰摆放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汉制、唐制、明制为宜,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以明制为标准范本。建议准备以下汉服以行冠礼:
童子服:即未行礼之前换上的汉服。叫做采衣。这种衣服以缁布为衣,而饰以锦边,锦一般用朱红色。穿采履。可以暂穿普通的布鞋。正式举礼之前,孩子脱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后换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带、纳履。考虑到汉式鞋子复兴的实际,在整个冠礼过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换。准备一件直裾深衣,一条普通大带。
“再加”所用:帽子、襕衫、革带、系鞋。
三加”所用:幞头、公服、革带、纳靴。
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同胞的各种实际困难,我们可以暂时不必拘泥于那么多,我们设计了最简化版本的冠礼所需服饰清单(简化版冠笄之礼的具体操作详见第五部分)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可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1个或可系带的小巾1个(因为没有那么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减为一人),布鞋1双。
衣服的摆放方位:公服、襕衫、深衣,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
将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幞头、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内的参礼人员,有汉服最好,没有也可以着日常服装,但应注意庄重和整洁。忌披头散发、穿脱鞋、短裤等装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应穿APEC会议装、中山装、旗袍等衣服。
其它物品基本同笄礼,故略。
行礼动作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取字问题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风俗,这也是冠礼中很重要的仪式程序之一。
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先民中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2000年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恢复国人取字的风俗,并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论述了其积极价值。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家庭,不妨尝试给孩子取一个意蕴隽永、有励志作用的格调高雅的“字”,至少,它会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有百益而无一害。
具体的起法,研究传统姓名文化的人士皆指出,表“字”重在激励人生,重在鞭策与鼓励之情。取字者,在传统冠礼的设计中,多被赋予了德高望重的主宾,我们建议,冠者父母亲若有意给孩子取字,不妨先行和正宾商议,倾听其意见后加以确定,然后在正式举礼时由主宾亲自授予冠者,此程序古礼称为“字冠者”。
礼前沐浴古时行冠礼及其它仪礼,提前沐浴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清爽和卫生固然是讲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对文化传统的敬意、塑造仪式的神圣性和庄重感。试想,形容邋遢蓬头垢面的孩子,即使穿上美丽的成人礼服,也没有多少庄重和神圣可言。冠礼前的沐浴,原则上,每个参礼及观礼者都应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宾、赞者、有司等主礼人员,重点是冠者和正宾。冠者沐浴更衣,可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仪礼的敬畏,正宾神清气爽举止得当,可体现对主人盛情邀请的尊敬和感谢、对冠者成年庄严时刻的尊重。尤其是作为冠者的孩子,都是青春活泼的少年,常喜运动,爱出汗,更要悉心沐浴更衣,做到干净、得体。依据传统,举礼时冠者需要着袜正坐于席上,预先搞好卫生,也可以避免可能产生的不雅及尴尬。
冠礼仪程基本同笄礼,惟有所加元服不同,分别为:幞头、帽、巾。程序略。
礼辞撰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冠礼赞辞,一种是冠者誓词。可以参考海内外公祭黄帝孔子等所写礼辞,结合举礼学校特点,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撰写。格式上宜采用诗经式的四言诗文。
《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


寻找在粤周敦颐七世孙
“敦、厚、崇、礼”四房宗支后裔
               周汉光(惠东)
顺德陈村宗亲周绍桐,其居住在马来西亚的姑婆保留一本以文字记载的旧族谱《周氏族谱—礼房系统》(约编于同治、光绪年间),后拿回被周绍桐保存。该谱与惠东梁化周天泽从居港兄弟中抄回的族谱世系图示相比,族脉相同,世系一致,脉络分明,资料翔实。且族谱开头均有元明时期敦、厚、崇、礼四房后裔所撰的序文,比起广东其他濂溪房系族谱的序文早得多。“文字族谱”来自马来西亚,“图标族谱”来自香港,两者来自不同地区,却高度一致,表明周敦颐下沿第七世其中一宗支敦、厚、崇、礼四房,分布于沙坑、北滘、龙津一带,确凿无疑。同时,旧谱《周氏族谱—礼房系统》,自濂溪公到敦、厚、崇、礼四房,再到礼房直至现在共30世的脉络(礼房支系),非常清晰。此谱对敦、厚、崇三房的前期也有一些记载,但往后却没记录下去,只记载礼房。因而敦、厚、崇三房分支后裔下落不明。礼房虽有记载,但对顺德、南海一带的分支也不详细,难于寻觅归属。为此,按照旧谱《周氏族谱—礼房系统》的记载,现将濂溪周氏一脉从一世周敦颐至七世敦、厚、崇、礼四房,连同旧序文的记录转录如下,请在粤的濂溪公后裔参考查证,明晰敦、厚、崇、礼四房下沿脉络,划清归属,以重修敦、厚、崇、礼四房族谱。
敦厚崇礼总序
昧於觀山者,见夫峰回山嶂,断以为山之分形如是耳,履脉而至於昆仑,而后知其所始也。
昧於觀水者,见夫支流派别,以为水之殊泻如是耳,溯流而至于星宿,而后知其所自来也。
山水之有,人亦宜然矣。我族沙坑、北滘、龙津,各谱所载甚详。然掩卷而问,在族之人多有不知其同者,亦犹观山者之昧於山,观水者之昧於水,不穷其本源,而仅得其流峙,无惑乎? 望洋指岳,而目眩心罔也。嗟乎,济济我周,以今日而观之,则固一姓也;以昔日而观之,是固一人也,又焉可使之昧者,茫乎不知其所同乎。爰合四谱而一之,付之梓人藏之祖庙,俾阅者了如指掌焉。庶几敬所尊,爱所亲,以永本支于百世云耳。
沙坑·敦厚房谱序
尝思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尊亲。则宗谱之修,皆所以尊其亲,而更使后人之益,各亲其亲也。
我汝南世系,原自湖广荣阳道州营道县而分支焉,辅成翁之苗裔也。吾高祖,讳庆元,乃濂溪翁之五世孙,娶安人梁氏、潘氏,共生七子,原属沙水村铁炉巷而居焉。
因宋末之乱,父子兄弟八人,遂易故乘桴驾棹,用裹糇糧,顺流而抵古岛。各处乡邑旧谱,可稽我本支。
曾祖二十八郎,乃庆元翁之季子也,其讳景瓒是矣,安人郭氏、姚氏,而生四子,分为敦、厚、崇、礼四房。长二房,建居沙坑,次二房始创北滘。礼房之次子,讳普惠者,又开基龙津。八世以来,参差错处,稽其所,自周一脉也。
兹蒙圣恩下建,追念先贤,首及濂溪祠宇,启各房子孙,得以敦竭本源,天泽之垂,至深远也。
兹将先人所为宗谱,随后重修录,以呈诸各父老更示,各房子孙俾其知本,而更亲其亲云尔。
时元贞三年(注:元朝1297年),丁酉岁清明前沙坑九世孙伯东、庄甫薰沐拜序
北滘&#8226;崇房谱序
族之有谱者,所以著代也。代著,则使后人无小无大,皆得以明其宗所自来。
我汝南世系,原自湖广荣阳道州营道县而分支焉。辅成翁者,营道县人也,曾为贺州桂岭尔。此序
时洪武元年戊申岁(注:明朝1368年)正月吉旦,十七世孙廷简候拔氏重修志
龙津&#8226;礼房谱序
盖著宗谱,犹著史也。史以纪历代之始终,人物之臧否,宗谱亦如之。予窃稚年,曾王父时而命之曰:汝南伯,我宗始祖也,汝等子孙,不可不知焉。未几,曾王父仙殂,迨长询於家严君及各房诸父老曰曾祖所云:汝南伯者,乃曰濂溪公是也。
自汝济公,上距六世矣。我本支普惠公,上距八世矣。搜其旧谱,稽其由来,迹其故事,则见濂溪公,乃辅成公之子也,娶郑氏而生濂溪,初讳献实(注:献疑为惇字之误),后避真宗讳始改敦颐,字茂叔,原查系湖广永州府道州人,又父子曾为湖广郴州桂阳县令,属湖广荣阳道州营道县人。道州西二十里有溪,合於湓江曰濂溪,故学者称为濂溪先生,遂以为号焉。佳学显当时,官名著宋代任至南康司理,生於宋真宗天禧元年,终於宋神宗熙宁六年夏六月,五十一岁(注:疑有误,史载五十七岁),后於淳祐元年春月诏封从祀孔子庙。安人陆氏,次潘氏,生二子,长曰寿,次曰焘,俱登进仕,为大庙齐郎, 焘公,字通老,后为南雄郡守,终于任,安人魏氏生三子,长曰縯,次曰絪,三曰緼,因父官岭南,遂立官籍,就沙水村铁炉巷而居焉。
縯公,字庆长,娶娄氏,生四子,长曰正卿,次曰直卿,三曰贤卿,四曰良卿。为次房直卿公生九子,其八子之派,因蛙腐,未甚详考,所存者为四房,讳宣智公,安人梁氏、潘氏,生七子。自宋末之乱,兄弟七人遂由沙水村而徒南海或寄新会或住东邑,谱帙虽有载焉,然残缺难以晰记。
我本支祖,讳景瓒公者,行派二十四郎,娶郭氏、姚氏,生四子,就分为敦、厚、崇、礼四房。敦、厚居沙坑,崇、礼住北滘。礼之次子,讳普惠公者,又开基龙津, 斯时,子孙虽三方异处,然春秋二祭,报本追远,未尝不隆重及于景瓒公也,至於坟墓,每年拜扫,恒於清明为期,迨及子孙渐繁,各房分住,则於清明届后一日为约。
兹特搜旧谱,由来索党 ,余纪大略,序其木本水源,以示子孙,以世世不忘乎根本尔。
时至元二十一年(注:元朝1285年)正月旦十世孙东甫薰沐拜序
一世(始祖)
濂溪公 讳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辅成翁次子(辅成翁:宋人,世为贺州桂岭赠谏议大夫,安人郑氏封仙居太君,赠为淑人,生二子,长曰励,次曰敦颐)。敦颐公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出生于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晚年定居于南康莲花峰下(江西星子、永修、都昌一带)。熙宁六年六月七日(1073)逝世,享年57岁。南宋封其为汝南伯,元朝封道国公,从祀文庙。敦颐公系宋明理学(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系其门生,朱熹系其再传弟子。其写的《爱莲说》脍炙人口,有《周子全书》传世。安人陆氏,次安人蒲氏(一说潘氏),生二子:长曰寿、次曰焘。
二 世
寿   濓溪公长子,字季老,宋进士,宋元丰五年(1082)登,终司封郎中(大廟齐郎),生六子: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寿之后迁居江州,伯逵一作伯达。
焘  濓溪公次子,字通老,宋进士,元祐三年(1088)登第。以中大夫充宝文阁待制,知成都府,后落职提举亳州明道宫,终朝议大夫徽猷阁待制,赠通奉大夫。一说后为南雄郡守,终于任。焘随父居南康莲花峰下,一说因父官岭南,遂立官籍,居沙水村铁炉巷(一说在广东南雄,一说在湖南宁远县)。安人魏氏,生三子:縯、絪、缊。
三  世
縯   字庆长,又字汝行,父荫终奉议郎,蕲州(在湖北)通判,安人娄氏,诰封淑德夫人,生四子:长曰正卿、次曰直卿、三曰贤卿、四曰良卿,是为南康族。縯随父居南康,一说居沙水村铁炉巷。
絪   奏改名彝,字庆和,宋绍圣四年(1098)登第,积官礼部(一说兵部)侍郎,后被谪守河南祥符(在今开封市,故汴州地,宋改祥符,为开封府十六县之一)。娶邵氏,生一子:靖。后因汴京陷,居杭州(南宋宋高宗时)。又十五年迁紫岩(在浙东绍兴府诸暨县),是为祥符族。
缊   字庆醇,固妈丞,累世以儒为业,父荫终承事郎。生二子:容、宽。
四 世
縯生四子,存次子直卿,其余长子正卿、三子贤卿、四子良卿仅无考。
直卿  縯之次子,字卜年(一说卜连),号继新(一说汇新),娶安人许氏、梁氏,生九子:宣仁、宣义、宣礼、宣智、宣信、宣思(宣忠)、宣谟(宣猷)、宣烈(宣谨)、宣猷(宣烈),存四子宣智,余八子未考。居沙水村铁炉巷。
靖  絪之子,字天锡,生于崇宁元年(1102),宣和二年(1120)举进土。以太常博士随高宗南渡,居于杭州。绍兴十一年(1141)隐居诸暨紫岩,携子亥同居。南宋隆兴元年(1163)去世,享年62岁。安人李氏(娶洛阳李翰林女),生一子:亥。
其先本南康人,自其先君彝起家至开封留居祥符之东镇关,后南渡侨居于杭再迁而为诸暨人。
容  缊之长子,未考。
宽  缊之次子,未考。
          五  世(五世之后仅记縯公直卿宣智房)
宣智  直卿公之四子,字仲满,讳庆元(一说号庆元,字克明),安人梁氏、潘氏,生七子,存三子汝济,其余未考。居沙水村铁炉巷(一说居南海九江)。因宋末之乱,宣智父子八人由沙水村徙南海或寄新会或住东邑。
六 世
汝济  宣智公之三子,讳景瓒,字性初。安人郭氏、姚氏,生四子为敦、厚、崇、礼四房。敦、厚居沙坑,崇、礼住北滘,礼之次子普惠,又开基龙津。
七 世
敦  汝济公长子,讳维翰,字可立,建基沙坑。安人冼氏,生一子:隐岩,讳世贵。隐岩安人  氏,生一子:惟清。
厚  汝济公次子,讳维源,字可位,建基沙坑田边,安人麦氏,生三子:长子隐滨,讳春卿,次子隐藏,讳夏卿,三子讳冬卿。一说生二子:隐滨、隐藏。隐滨安人颜氏,生一子:季翔,隐藏安人颜氏,生二子:伯贤、伯达。
崇  汝济公三子,讳维干,字可观,建基北滘,安人关氏,生二子:长子隐士,讳裔,字天英,娶陈氏生观成(西田),次子天旻,讳祚,过继与礼房,娶安人梁氏,生祖远、祖潜(祖譛)。
礼  汝济公四子,讳维朝,字可用,安人关氏无嗣,由崇房之子祚入继,后续娶陈氏生普惠,居龙津,继子祚居北滘。


周如意 发表于 2015-7-7 21: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3 21:57 , Processed in 0.0785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