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其它] 转:“学点古历史”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3:0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夷:
           九夷是指那九支善使长弓,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皆以凤鸟为图腾的崇拜,作为部族的古族,因大多居于东方沿海地区合称东夷。

           东周战国,在周人的观念中把原本统治中原的商族人(黄夷与风夷)看作野蛮人,刻意在不同的场合贬低商人的族源――于是几百年过去了,“夷”这个本意为“用弓之人”的称谓便成了贬语。嬴姓赵氏一族源于燕山山脉一带,这里自古就是各种鸟类集栖之地,所以他们便是九夷之一的风夷人。

       《后汉书·东夷传》云: “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阴夷。”

《论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书中也均提及九夷。

           “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如《尔雅》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说。

        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泛指中国东部夷人。

       《说苑·君道》篇说越王句践与吴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大多数学者认为九夷与东夷含义相同。

            《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 “齐……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强万乘之国也……”日人泷川以为: “王念孙曰,北夷当作九夷”。

       《淮南子·齐俗训》云:“越王句践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

            《战国策·秦策》云,楚包九夷,方千里;《魏策》云:“楚破南阳九夷”;李斯上始皇书云,“包九夷,制鄢、郢”;李注云“九夷,属楚夷也”。若然,九夷实在淮泗之闲,北与齐、鲁接壤,故论语“子欲居九夷”。……是九夷之地,东与十二诸侯接,而鲁为十二诸侯之一,故此言齐并九夷与鲁卫也。……今本之北夷,乃九夷之误,而不得以山戎当之也。光旦:是又一九夷,在中原诸夏之南。见于文献更早之九夷,则在东,如堣夷之类。孔家家就是殷商后人,自然不会说他们是风、黄二夷的后人。

《尔雅》:
              九夷是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3:14: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越:
            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原人泛称南方民族为“越”、“蛮”,北方民族为“胡”、“狄”,东方民族为“夷”,西方民族为“戎”),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

         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
         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
       此外,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

        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3:32: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皇五帝的传说

本帖最后由 周庚捷 于 2014-2-13 03:42 编辑

三皇五帝属“中国”上古时期,距今久远,少有当时的文字实物资料流传,主要靠传说流传至今,因此这段历史对于后来的人们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
综合史料,大致为:
           三皇时代处于约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期。历史资料表明,漫长的三皇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早期的女娲也常被列为三皇之一。到五帝时代,已经是父系社会,不过女子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发展中也有很大的贡献。五帝时代文明是三皇时代文明的延续。

         以文字为例,传说伏羲创造八卦、文字,而在黄帝时代仓颉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娲、伏羲时代的龙崇拜[1],在炎黄时代进一步发展。

          传说炎帝(指末代炎帝)、黄帝皆神农后裔[2],炎帝即神农部落首领,也是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天子共主,当时神农部落已世衰,黄帝和伏羲(有人认为盘古即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后来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为五帝之首,五帝以后即为夏、商、周时代。

           五帝时代在约4000多年前,当时,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主要从事农业劳动,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征服了周边各个部落,黄帝时代华夏文明取得很大发展,华夏族由此产生,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

点评

治水传说: 黄帝轩辕氏到禹,共八世:禹的父亲鲧,鲧的五世祖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是嫘祖为黄帝所生的次子。 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3 04:11
一,三皇: 上古传说史中的三位圣王三皇,有各种说法: *.伏羲、神农、女娲(《史记·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春秋运斗枢》、《春秋元命苞》) *.伏羲、神农、黄帝(《尚书·序》、《帝王世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3 03:47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3:3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荐:“为何远古的历史传说再西部?(是否黄种人的祖先是驾马车西来呢?)

传说中的黄帝的后裔:
            黄帝与嫘祖的后代《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长子玄嚣(青阳)降居江水(岷江),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

长子玄嚣的后代:

二世:玄嚣,黄帝长子。---

三世:蟜极,玄嚣之子。---

四世:帝喾,蟜极之子,又称高辛氏。---

五世:后稷,帝喾长子,名弃,周朝始祖。

帝喾次子契,是商朝的始祖。

三子放勋(也就是帝尧)。

四子挚(帝喾死后,摰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

次子昌意的后代:

二世:昌意,黄帝次子。---
三世:颛顼,昌意之子。---

四世:穷蝉,颛顼之子 。---

五世:敬康,穷蝉之子。---

六世:敬康,敬康之子。---......---

八世左右瞽叟---舜。

    也有说舜是东夷,战国时田齐是舜帝的后代。

       另外有黄帝八世孙禹(夏朝祖先)也是昌意的后代。
            而根据史记记载匈奴与夏人同族,也可能为昌意这一系的后代。

《山海经·大荒北经》也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秦和赵都是黄帝孙颛顼曾孙女女修后代大业(即皋陶)的后人。

《山海经》记载:“有北狄之国。
            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一说法后来被《晋书》及《北史》沿用,二书都认为鲜卑始祖也为黄帝:“始均为鲜卑族始祖。”
        《晋书》称慕容廆,“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3:4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3:32 三皇五帝属“中国”上古时期,距今久远,少有当时的文字实物资料流传,主要靠传说流传至今,因此这段历史对 ...

一,三皇:
              
上古传说史中的三位圣王三皇,有各种说法:

*.伏羲、神农、女娲(《史记·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春秋运斗枢》、《春秋元命苞》)

*.伏羲、神农、黄帝(《尚书·序》、《帝王世纪》)
*.伏羲、神农、燧人(《尚书大传》、《礼纬含文嘉》)
*.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
*.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点评

五帝: 关于上古传说史中的五位圣王五帝,有各种说法: *.黄帝、颛顼、喾、尧、舜(《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易传》、《礼记》、《春秋国语》) *.少昊、颛顼、喾、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3 03:54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3:5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3:47 一,三皇: 上古传说史中的三位圣王三皇,有各种说法:

五帝:
         
          关于上古传说史中的五位圣王五帝,有各种说法:

*.黄帝、颛顼、喾、尧、舜(《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易传》、《礼记》、《春秋国语》)

*.少昊、颛顼、喾、尧、舜(《尚书·序》、《白虎通义》)

*.黄帝、庖牺(伏羲)、神农、尧、舜(《战国策》)

*.黄帝、颛顼、太昊(伏羲)、少昊、炎帝(《礼记·月令》、《吕氏春秋》、《淮南子》)

*.黄帝、颛顼、喾、尧、少昊(《资治通鉴外纪》)

*.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协光纪,黄帝含枢纽。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4:1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3:32 三皇五帝属“中国”上古时期,距今久远,少有当时的文字实物资料流传,主要靠传说流传至今,因此这段历史对 ...

治水传说:
         黄帝轩辕氏到禹,共八世:禹的父亲鲧,鲧的五世祖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是嫘祖为黄帝所生的次子。

           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处理洪水……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大禹整治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禹王子启王是夏朝的继位天子是为王太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4],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5]。

           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即位: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

        诸侯的拥戴下,五十三岁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禹在位的第十五年,其子启王继位夏朝的天子,享年六十八岁。

影响:
         夏禹王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他的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

      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帝王室历史沿革发展。

大禹起源:

        分别有西戎说和东夷说。随着一些考古活动如喇家遗址的发现,西戎说渐占上风。

考古证据:

*.与禹王同时代的出土文物及商朝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关于禹王的记载。

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提到禹王的文物是约一千年以后西周的遂公盨[1],此外还有齐侯钟、秦公簋。

*.顾颉刚经过考证,认为“禹”这个字的字源与龙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这种观点被别人夸张成“禹是一条龙”。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4:1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戎:
         它是古代中国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应劭《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
           在皇城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有时又称鬼戎,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诗经》中常有周朝与西戎战争的史诗,“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夏朝时称西戎为昆仑、析支、渠搜等。

          《史记.匈奴列传》记秦穆公时有西戎八国,即绵诸(今甘肃东部)、绲戎(今甘肃东部)、翟、镕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今陕西大荔东)、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于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又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

          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击败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西羌是隶属于西戎的别支,从事牧羊,《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
        西戎文化中陶器的主要特征是铲足鬲,单耳罐与双耳罐。

     《史记·秦本纪》中曾记载许多与西戎族相关的来往或交战记录,如:“申骆重婚,西戎皆服”;“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点评

西羌:(古羌人) 古代又称羌戎,是上古时期,现今中国领土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为羌族祖先。与古汉人与古藏人有较深渊源。根据中国文献,,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为姜姓之祖。 据载,炎帝后裔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3 04:30
犬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3 04:24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4:2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4:18 西戎: 它是古代中国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应劭《风俗 ...

犬戎: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犬戎自称祖先是两白犬,崇拜白犬图腾,属于西羌族的游牧民族。

        犬戎族是炎黄之大敌。《后汉书》载:“昔高辛氏(尧帝的父亲)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

        犬戎在《国语》有记载,周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与周朝时有冲突,穆王考虑西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

         穆王不听,竟大胜,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公元前771年,应申国申侯的邀请,
        共同攻击周幽王,占领周都城宗周,杀死周幽王,掳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九鼎”被掠,秦襄公发兵救之,并派兵护送周平王回京,此时镐京残破,周平王迁都东方的洛城,西周灭亡。

          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
       唐代宗太常博士柳伉上疏:“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4:3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4:18 西戎: 它是古代中国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应劭《风俗 ...

西羌:(古羌人)

          古代又称羌戎,是上古时期,现今中国领土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为羌族祖先。与古汉人与古藏人有较深渊源。根据中国文献,,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为姜姓之祖。

          据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诗经大雅中已提到羌人。一说大禹即是羌人,汉魏时有“禹出西羌”的説法。夏朝、周朝与秦国的先祖可能都是古羌族。

           春秋战国时,羌人已聚居于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秦国向西扩张时曾与羌人发生过战争。西汉时,居住在今甘肃、青海东部、四川西部的各族普遍被称为氐羌,而羌族与氐族是否为同一民族至今未有定论。

        汉武帝时,畿内关中地区已有大量羌族移民与汉人杂居。水平元年(58年),以马武为捕虏将军,中郎将王丰为副将,率4万大军前去平定羌族,追击到东、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南),斩首四千六百级,俘一千六百人。
          东汉 后期,大部分羌族人口已纳入...,建立了十六国中的后秦。原始藏族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发羌。而藏族早期的神话传説认为藏人起源于东方,即今四川、西藏、青海相邻地区,故有观点认为藏族起源于羌族,亦即羌族的一支——藏人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赞干布(569年-650年)在位时盛极一时。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5:2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族:
         夏族,又称中原华夏,起源于中原嵩山一带的部族,“鲧与禹则又别为一族,其居地殆起于河南嵩山山脉中。曰“有崇伯鲧”崇即嵩也。

《山海经》“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禅渚在河南陆浑。禹都阳城,【世本】阳城在嵩山下。【又有言禹都阳翟者。阳城河南登封;阳翟,今禹县,出入数百里间。游牧之民习于移徒,古人都邑,同时有两三处不足异。】

          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国语》“前华后河,左洛右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皆其证。即舜之故事,亦先起于与夏氏族相近之地。世本“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舜二女为湘神,湘即襄水,乃今汉水也。

        四岳、三涂齐称,亦皆在嵩山山脉。夏氏族自此北向移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相交环黄河西部之一隈,
【谓“西部”者,对此下称“东部”者而言。】有几许天然之渡口,殆为古代虞、夏氏族活动之区。史记虞夏皆颛顼后,明其血统相近。


【少康奔虞,虞思妻之以二姚。虞、夏或如姬,姜。】 ”(见《国史大纲》钱穆)历史学家徐中舒认为,夏朝可能起源于羌族。在上古为中央大国[2]。殷商可能起源于东夷,他们有用羌族人祭神的习俗。
        周朝可能同样起源于羌族。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


周人与夏人的关系:
         《国语·周语》载祭公谋父曰:“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因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因而把分封的诸侯也称为“夏”(即有夏)。原商朝朝歌地区则称为“东夏”[3]。

           这样由夏商周三个古民族加上入居中原的其他民族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雏形,称为“夏”[3]。

          《说文》将此“夏人”解释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4]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5]。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3 05:33: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黎:
         黎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

           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兽,把它们当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鸟、兽图腾,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图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鸟、兽,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种图腾。所以良渚人就是羽人或羽民。从各种习俗上看,九黎很可能是来源于南方骆越后裔。译音“黎”“里”“俚”“李”,在壮语中是“青蛙”的称呼。民族和国家从部落发展而来。世界和中国各民族的形成有着许多不同的模式,苗族的形成基本上属于恩格斯所谈到的这一模式。

        许多历史事实表明,九黎是南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它是南方百越民族集团、苗蛮民族集团以及南方部分汉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最早的人们共同体之一,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集合,并不是作为一个单薄的民族个体存在,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

        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共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酋长,蚩尤是大酋长[注 1]。

       他们信奉巫教, 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并能用铜制造兵器。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帝狻、熙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

          “蚩尤九黎”是苗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联盟集团之一;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是传说里中国远古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苗族世代崇拜的英雄。他活动的年代大致与传说的华夏族首领炎、黄二帝相同,即距今约5000年前。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与黄帝、炎帝为首的两部落集团发生冲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战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苗族与九黎:

      苗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苗族传说和汉文记载中,苗族先民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风俗通义》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民。”同时,古代《苗经》及苗民《姓氏歌》都说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领是“纹黎够尤”,即“九黎蚩尤”。苗族长期以来尊蚩尤为其始祖,把他当作祖先和英雄加以崇拜。如今各地苗族都有关于蚩尤的传说,有的地方称为“尤公”;在川南、黔西北等地区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信奉。”


         ]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风俗,装扮“枫神”的人,头上反戴铁三脚,身上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的传说有联系。

          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道:“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榜留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

           其中从黄色的蛋里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因而这里的苗族将与蚩尤有直接关系的枫木作为始祖看待。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2-16 07:2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小资料:“西部少数民族之羌人”   
      羌人”分为“先古羌”(春秋战国之前的又叫“东羌”)和“后古羌”(春秋战国之后的西羌“胡夷”族团又叫西羌),其共同特点是以羊为祭祀的图腾。
         先古羌为秦统一后,和东部诸族融为一体,形成汉族的胚胎。
       包括夏、周、秦等国家,可能都源自于羌族。   
         后古羌自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北涌入,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部分汉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阿昌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土家族等藏缅语族。今天的所称的“羌族”,仅仅是古西羌诸部中的一支。
          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诸后裔民族都经历了多次战争、迁徙,历经沧桑,最后在今天所在的地方落足。
          今天的这支古西羌部落“羌族”在进入今天居住的岷江、涪江流域一带之前,自称“子拉族”。
          通过“羌戈大战”后,得以在今四川阿坝州一带定居,此后自称“尔玛人”。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1-20 02:4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西晋荒唐始末”
        子成名东汉是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起来的政权,逐渐形成所谓的“衣冠望族”(世代做官)或有名望的姓族,散布在各州郡。在反对宦官的斗争中,他们互通声气,互相支持。宦官失败以后,士族内部的矛盾便加剧了。士族内部按族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也就是按势力大小来分配做官。魏文帝更行施九品官人法,就是对这一既成事实的法律肯定。因此取得了士族对曹魏政权的拥护。司马氏要想夺取曹氏政权,当然也必须争取士族的支持。出身河内名门望族的司马懿起初曾因有“狼顾相”而遭多疑的曹操猜忌,直到曹丕篡汉称帝后才逐渐受到重用。明帝曹睿时,因“北平公孙、西拒诸葛”而渐掌兵权、累积战功,终成魏国重臣,也成了士族门阀阶层当然的利益代言人。他用优厚的待遇收买士族,逐渐形成司马氏集团。虽然明帝临终托孤,但因功高震主屡遭猜忌而被架空。于是老家伙装傻充楞、隐忍待时,终于等到机会,于249年发动政变,掌控了魏国大权。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曹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气得魏帝曹髦嚷出了那句著名口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时,那个瑰丽磅礴、激情澎湃的三国时代已接近尾声,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们老的老、死的死,正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时代。司马昭父子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完全有足够的理由顾盼自雄。魏国是寡妇孤儿、人尽可欺,自不必说;蜀国国君恰是那位连诸葛亮都“扶不起来的阿斗”,更惨的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吴国更不幸,国君孙皓是一个典型的虐待狂,一高兴或一不高兴就凿人眼睛、剥人面皮,可惜只敢虐待自己人,搞得是人神共愤、众叛亲离。司马昭没费多大工夫,就于263年,趁蜀国内乱,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三路攻蜀,把蜀汉后主刘禅俘至洛阳,优待得乐不思蜀,蜀汉遂亡。两年后,司马炎效仿曹丕故技,重演“禅让”闹剧,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于公元280年,发起统一战争,20万大军水陆并进,王浑、杜预率陆军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江北,把前来迎战的吴国主力兵团就地歼灭;王统率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出长江三峡,排江而下,“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接下去传檄而定江南,割据江东近八十余年的孙吴政权灰飞烟灭。至此,三家归晋。司马炎作为西晋王朝的开国君主,又创建了一统天下的勋功伟业。可司马炎这纨绔子弟既乏雄才伟略,亦无宏图大志,完全靠着继承祖父辈的遗产,基本没什么悬念,就站在了历史的高起点上。只需作为当然的主角演一出早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已经写好、不久前又经过曹丕示范过的“禅让”闹剧,就成了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历来艰难的统一战争如今竟然一战定天下,简直太顺了。而且出身高贵的司马炎仪表非凡、聪明神武、长发委地、垂手过膝,按当时的标准绝对是可以令追星少女尖叫喷血的美男子,简直就是上天的宠儿。总之,司马炎有十足的理由踌躇满志、自我放纵,却无半分开国君主应有的危机意识与深谋远虑。这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开国之君,也为西晋王朝的覆灭种下了前因。灭吴后,晋武帝司马炎的膏粱本色尽显无遗,他对吴宫佳丽的兴趣显然远远大于对吴国户口钱粮的兴趣。他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指使军将在江南搜罗美女。除了把吴宫佳丽全数运往洛阳皇宫外,少不了顺道从民间强抢大批美女一同北上。加上先前魏、蜀两国的宫女,超过上万人。就算一天换一个也得30年才能轮遍,轮到后面的宫女见到皇帝时肯定都成老太婆了。当有了太多选择时往往倒不知如何选择了,司马炎不知从哪里得来的荒唐主意,乘着羊车,在宫里随意游逛,羊车停到哪儿,就在哪儿演绎“一夜情”。于是有些宫女就在自家宫门前插上竹叶,地面洒上盐水,好引诱皇帝的羊车前来。估计最终自然是群起效尤,于是宫内竹叶片片,盐路条条,羊儿越来越肥,司马越来越瘦……晋武帝提倡荒淫,士族自然响应。变着法子寻开心,自然是花钱如流水,虽然天下统一后纳税人增加了一倍,可司马炎还是觉得钱不够花,卖官鬻爵就成了敛财捷径。有一次,司马炎主持祭祀典礼后,兴致高昂,随口问身边陪同的司隶校尉刘毅道:“朕与汉朝的皇帝相比,可与谁齐名啊?”刘毅倒是个有胆色的臣子,回道:“汉桓帝、汉灵帝。”桓、灵二帝被公认是东汉的亡国罪人,正骄矜自得的司马炎当然很生气:“怎么能把朕与这两个昏君相比呢?”刘毅回答说:“桓、灵二帝卖官的钱入了官库,陛下卖官的钱进了自己的腰包,从这方面看,您还不如桓、灵二帝呢。”司马炎气乐了,笑道:“桓、灵之世,没有谁敢说这样的真话,现在朕有你这样忠直的臣子,毕竟还是比他们强啊。”由此可见司马炎颇有自我解嘲的幽默感,自满而不失厚道,荒唐却绝不昏聩。但上既有荒唐的君主,下自有荒唐的臣子。士族自矜门第清高,对商贾极其贱视。当时的法令规定,商贾必须一脚着白鞋,一脚着黑鞋,社会地位极低,可是士族多兼做商贾。司徒王戎家有许多园田,亲自拿着筹码算账,昼夜忙得不亦乐乎。家有好李,怕买者得好种,钻破李核才到市上出卖。公卿误国自曹丕开始设立的“九品中正制”已经逐渐成为世家门阀垄断遴选用人的工具。司马氏作为世家门阀的利益代表,自然采取纵容的政策。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对待高级士族愈益宽泛,如刘友、山涛、司马睦、武陔四人各私占官稻田,被李熹告发。司马炎说,山涛等三人私占官稻田,查明是刘友干的事,应处死以惩邪佞,山涛等不可问罪。司马炎罚小官不罚大官,显然是宽容所谓朝士的高级士族,实际上是为高级士族保障利益。而高级士族在政治上的权利,一开始就从九品官人法中得到保障。所谓“九品官人法”事实上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只依据门第高低作用否的标准。结果自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任何人(包括皇帝)不能侵犯高级士族做官的特权。通常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在开创之初,君臣群策群力,富有进取开拓精神,总能够为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深厚的根基。但西晋王朝却是例外,晋武帝君臣在天下一统后,不是把富余的精力用于开疆拓土、励精图治,而是一面骄奢淫逸、纵欲享受;一面崇尚虚无、清谈玄远。《世说新语·汰侈》中对当时达官显贵穷极奢侈的描绘,足以令当今的暴发户们瞠乎其后,最著名的莫过于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石崇在荆州太守任上指使治安部队假扮强盗,打劫富商,积累了巨额财富。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竟然无人过问,可以想见吏治腐败到了何种地步。石崇又用赃款买得更高的官位,积下更多的财富。他在首都洛阳建造了豪华庄园,仅妻子就有100多个,每人头上和手上金光闪烁,穿戴的首饰价值连城。王恺是司马炎的舅父,靠与皇帝的裙带关系贪污受贿成了超级富豪。两人互不服气,各显神通,公开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涮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在40里的路段上用绸缎作屏风,石崇就把50里道路围成锦绣长廊;王恺用花椒面泥房子,石崇就用赤石脂作涂料……王恺落了下风。司马炎知道了,就赐给他一株高约二尺左右、价值连城的珊瑚树。王恺带着珊瑚树去石崇面前炫耀。石崇随手就用铁如意将珊瑚树砸个粉碎。王恺既觉得惋惜,又认定石崇是妒忌疯了,声色俱厉地质问石崇。石崇若无其事道:“值得生气吗?赔你好了。”于是叫家人把家藏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让王恺挑。高大的约三四尺,次等的约两三尺,像王恺那样的珊瑚树要算最次等的。石崇指着珊瑚树对王恺说:“你要赔偿,请随便挑吧。”王恺只好认输,连被击碎的珊瑚树也不要了。一个皇帝助臣下比斗奢侈,可以想见奢风的盛行。石崇富可敌国,又恣意炫耀,常大宴宾客,安排美女劝酒,有饮酒不尽兴的,当即杀掉劝酒的美女。王导(东晋宰相)和王敦(东晋大将军)两兄弟曾一起去石崇家赴宴。王导不善饮酒,因怕劝酒的美女被杀只好强饮数杯,当场醉倒;王敦酒量很大,但美女劝酒时,却故意不肯喝。接连三位美女被杀掉,王敦面不改色。王导指责他,王敦回答说:“他杀他自家的人,关你何事?”石崇家的厕所内也有十多个美女排列伺候客人,准备着锦衣华服、名贵香料、洗漱用品等。宾客如厕时都得脱下旧衣,出去时换上新衣。大多客人不好意思当着众美女更衣如厕。王敦却旁若无人地脱衣更衣,满脸傲色。伺候在旁的美女们窃窃私语道:“这个客人肯定适合做贼。”石崇不过是晋国的一个中级官僚(散骑常侍),就如此狂乱纵欲变态浪费,宰相级别的高级官员就更不用说了。宰相何曾每天要吃掉上万钱,还总埋怨没有可口的菜,无处下筷子。以当时的购买力,一万钱相当于一千个平民百姓一个月的伙食费,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他儿子何劭更有出息,“食之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每天的餐费是他老爸的两倍。司马炎有次驾临驸马王济家,王济盛宴款待,用的都是琉璃器具,100多名美女穿着绫罗绸缎,手托着食物列队伺候。乳猪的味道异常鲜美,引起司马炎的好奇,询问个中秘诀。王济解释说他家的小猪是用人奶喂养大的。司马炎觉得自己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倒还不如这帮家伙会享受生活,因此心觉不忿,没吃完就走了。这还不算什么,王济喜欢遛马,就在地皮最贵的北氓山下买了一大片地方作跑马场,用编织起来的金钱铺满界沟,时人称之“金沟”。士族过着奢侈的生活,人民自然受到残酷的剥削。傅咸上书说:“侈汰之害,甚于天灾”。因为天灾尚有时日,奢侈之风则没有止境。除了像王恺、石崇这一类变态行径外,还有另一种荒唐行径,就是吃饱了饭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胡乱吹牛,尽扯些脱离实际、荒诞无稽的奇谈怪论,是为“清谈”。竹林七贤实是首开清谈之滥觞者,但西晋初期,阮籍、嵇康等人为了逃避政治杀戮,装疯卖傻,空谈玄远,尚情有可原。而值此四海归一,政局稳定之时,本当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可这些朝廷精英们却个个变成了大哲学家和大诗人,成天手执麈尾,峨冠博带,剃面熏香,望之如神仙中人,以政事为“俗务”,玩命地钻研老庄玄言。例如尚书令王衍“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这就是成语“信口雌黄”的出处了。要命的是,他们并非乡野隐士,崇尚清谈,纵无益于国计民生,也无什么大害;而他们多是达官权臣,“名重当世,朝野之人,争慕效之”,是世人表率,学习榜样,负有济世安民之重任,却不屑综理时务而一味崇尚虚无、清谈玄远。名士与高官合为一体,变乱就在这种风气中孕育滋生。后人批评晋人清谈误国非是无因。连王衍自己临死前都有觉悟:“吾等若不祖尚浮虚,不至于此。”可惜悔之晚矣。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各级官吏都是这副荒唐变态的德行。虽然也有个别清醒的大臣如傅咸等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对西晋王朝从一开始就弥漫着的荒唐风气采取了纵容态度,非但无意制止,有时反倒推波助澜。即使连自己都对某些过分变态的行径难以容忍时,却也不去追究。正所谓“善善而不能从,恶恶而不能去”,司马炎的这种性格缺陷,也使他在安排继承人及顾命大臣这样关乎国运的大事上犯下了严重错误。牝鸡司晨晋武帝司马炎与皇后杨艳,有三子三女,惟独太子司马衷是个弱智。司马炎也知道太子有些问题,他本来光儿子就有二十六个,选择余地挺大。但因与杨后夫妻关系甚笃,而杨后很坚持“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祖训。更重要的是皇太子司马衷的儿子司马乖巧聪慧,深得司马炎赏识。有一次皇宫内半夜失火,司马炎登楼观望,司马才五岁,在一旁拽着爷爷的衣带拉入暗影之中。司马炎觉得奇怪,问小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司马说:“暮夜苍茫,应严加提防,不应该让旁人看见皇帝在光亮中。”武帝更加称奇,曾抚着小孩的后背对大臣说:“此儿当兴吾家。”甚至在朝会上对群臣表示司马人品样貌与先祖司马懿相似,其实是对皇储安排的一种暗示。所谓“看孙不看子”,改换太子一事也就作罢。但从历史的结局看,晋武帝司马炎的这个选择很是失败,比立储的选择更失败则是他对于太子妃的选择。司马炎本想为太子司马衷迎娶卫之女。但杨皇后与权臣贾充的老婆郭氏关系很好,又私受了不少奇珍异宝,就撺掇着迎娶郭氏的女儿。郭氏和贾充生有二女:长女贾南风,奇丑无比;次女贾午,长得倒很漂亮。起初本是选贾午为太子妃,因其身材娇小,尚未长成,连太子妃的礼服都撑不起来,于是临时换了贾南风。贾午后来与父亲手下的帅哥韩寿私通,还把稀有的皇家香料赠与韩寿,“偷香窃玉”的典故即出于此。贾氏家风可窥一斑。贾南风的丑陋,倒与白痴太子司马衷堪匹配,可是却让做公公的司马炎目瞪口呆。但堂堂册立太子妃的国家大典已举行过,万无退货的道理,只好自认倒霉。后世史家每论及亡国祸乱之事,多为帝王讳,常诿过女子,然则西晋王朝的覆灭,这位“貌陋而心险”的贾南风确是罪魁祸首。贾南风生性酷虐,曾亲手杀掉左右侍女数人。有一次她发现有个宫女偷偷怀上了太子司马衷的孩子,妒怒之下,以锐戟刺入,已经成形的胎儿被剖出堕地而死。司马炎闻讯大怒,令人修了一座冷宫金墉城,要把她废掉打入冷宫。但当时的杨皇后(此杨皇后是杨艳的堂妹杨芷,杨皇后将死,要求晋武帝不得立妾为妻,正式聘娶她的堂妹杨芷为皇后)由于贾南风系堂姐所荐,而贾、杨两家关系颇好,便联合多位大臣好言相劝,晋武帝才消了怒气。事后,杨芷告诫贾南风一定要改过自新。然而贾南风对杨芷的救命之恩视若无睹,却对这番斥责怀恨在心。熟悉傻太子的大臣们不时旁敲侧击。尚书和峤委婉进谏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末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话说得很客气,其实就是说您的傻儿子根本没有能力治理天下。老臣卫也借着宫廷宴饮的酒劲儿,抚着御座对司马炎叹道:“此座可惜。”晋武帝心中也觉得不踏实,干脆找些案卷来考察一下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太子妃贾南风忙请了个宫里的老先生当枪手,案卷批得头头是道。刚好太子身边有个机灵的太监提醒说:“太子不好学习,人所共知。现在批文上引经据典,必会被皇帝看穿,怪罪下来。不如干脆就事论事,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贾南风觉得有理,便命这小太监负责起草,再由太子抄写下来。司马炎本来对太子的期望值就不高,现在一看这傻儿子总算还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也就放了心。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重。立诏由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和皇后的父亲杨骏一起辅政。司马炎临死时,只有杨骏在旁,他想独揽大权,就和女儿杨皇后串通伪造遗诏,指定杨骏单独辅政,并想除掉司马亮。司马亮的手下劝他起兵讨伐杨骏,这老王爷虽在司马氏族中口碑不错,却是庸才一个,查其领兵记录,未尝一胜。总算还有自知之名,连夜逃往封地许昌避祸去了。司马炎死后,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后世人称“白痴皇帝”。他完全是个傀儡,国家政事一件也管不了,却闹出不少笑话来。有一次,他在御花园里玩,正是初夏季节,池塘边草丛间响起阵阵蛙鸣。晋惠帝呆头呆脑地问道:“这些小东西,是为官叫呢,还是为私叫呢?”身边的太监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有个机灵的太监一本正经地说:“在官地里的为官家,在私地里的为私家。”有一年,某地闹饥荒,地方官员上报灾情,说灾区百姓饿死许多。晋惠帝就奇怪地问道:“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呢?”大臣回奏:“当地闹灾荒,没粮食吃。” 晋惠帝更奇怪了:“没有粮食,为何不吃肉粥呢?”大臣们听了,目瞪口呆、哭笑不得。西晋王朝出了这样一个活宝,周围的一群野心家自然是蠢蠢欲动、顿起问鼎之念。杨骏本是个低级小吏,十足的草包,因借了太后女儿的光位极人臣,总揽朝政,不禁得意忘形,俨然有代理皇帝的派头。对于太后杨芷以及其他人的劝说,都置若罔闻。其专横跋扈,引起了司马家族诸王的反感。皇后贾南风更是无法容忍,开始私下培植亲信,外联楚王司马玮。召楚王玮带兵进洛阳后,又操纵晋惠帝宣布杨骏谋反,夷其三族。连太后杨芷的老母亲庞氏也不肯放过,杨太后跪地苦苦哀求,表示愿做她的婢女来换母亲的性命。贾南风却毫不动心,杀了庞氏后,又废皇太后杨芷为庶人,将她关进那座当初为贾南风所建的冷宫金墉城里,最终落得活活饿死的下场。杨太后若想及曾为贾南风求情的往事定是悔不当初。贾南风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婆母杨芷尚且如此丧尽天良,对其他人自然更不在话下。因嫌汝南王亮、老臣卫碍事,便矫诏指使楚王玮将两人处死,没过几天又以“擅自处死司马亮、卫”的罪名处死了司马玮。楚王玮临刑时大叫冤枉,于事无补。贾后自此开始专权达七八年之久。常派人诱骗美貌男子寻欢作乐,事后杀人灭口。数以百计的男子中,仅有一名小吏得免。这名小吏年轻俊美,住在洛阳城南,失踪了一段日子,再出现时华衣美服、唤奴使婢,俨然富豪。众人都怀疑他偷了巨室的财物,抓他去见官。贾皇后有个远亲听说此事,想参与进来好索取涉案财物,遂与法官共同审案。小吏禀告说路遇一老妇,说家中主人生病,巫师占卜说要找城南少年来驱邪,便将自己装进一口箱子,运入一座豪宅中。询问到了哪里,被告知是“天上”。后来有位三十五六岁的矮胖丑妇出现,留他共宿了一段日子,然后顺原路将其送出,并赠以许多财物。贾后的亲戚听这小吏如此一说,顿时明白,溜之大吉。法官也猜知原委,便草草结案,将小吏释放。贾后之淫乱宫闱、胡作非为多如此类。贾后因怕太子司马年长后,自己地位难保,就设计陷害太子。先请人用太子口气起草了一封内容是逼晋惠帝退位的书信,代笔之人竟是以美貌与文采著称于世的潘安。接着寻机请太子喝酒,灌个烂醉,趁其昏昏沉沉之时,骗他把那封信抄写一遍。次日,贾后即通过晋惠帝召集群臣,操纵廷议,宣布太子谋反。贾后此举引起了众怒。公元300年,掌握禁军的赵王司马伦想趁机起兵篡位,就散播谣言说大臣们正密谋扶助太子复位。贾后果然害怕起来,立即派人毒死了太子。正好授赵王伦以柄,派禁军校尉、齐王司马带兵进宫逮捕了贾后,曾经横行朝廷、不可一世的贾南风不久被司马伦以金屑酒毒死。正是贾南风的专权误国,奸妇乱政,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同室操戈

        ,赵王司马伦诛灭贾氏外戚,掌握政权,滥赏官爵,收买人心。封文武官员数千人为侯。才过了一年,又忍不住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立为帝。又大封党徒,连奴隶走卒也给爵号。浮滥的赏赐与猛烈的杀伐互相促进,一直延续到西晋统治的消亡。当时,官帽上都用貂尾做装饰。因为封赏得太多太滥,库存的貂尾都用完了,只好用狗尾巴来凑数。民间就编了歌谣讽刺道:“貂不足,狗尾续”,此即成语“狗尾续貂”的出处。各地诸侯王听说连赵王伦这样的老废物都敢篡位称帝,均感不忿,争先恐后地前来抢夺皇位,遂引起一场长达16年旷日持久的内乱。先后卷入血腥战争的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长沙王司马、东海王司马越,再加上先前被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共八个诸侯王,故史称“八王之乱”。诛灭贾氏外戚,齐王司马居功不小,却不得重用,反遭忌被外调许昌,一气之下遂与成都王颖、河间王司马共谋造反,三国联军杀向洛阳,常山王半路加入。数十万部队在朝歌(今河南安阳)到颍上(河南颍县)一带屯扎连营,赵王伦慌忙拼凑了6万多部队前去应敌,自己却躲在洛阳日夜求神拜佛。最后在洛阳城外一场决战,赵王军队被全歼,双方混战死掉10余万人。赵王伦向联军投降,被关进金墉城,在同一栋房子里被迫喝下他曾在此逼贾后喝过的金屑毒酒自杀。其心腹孙秀和名将孟观等都被族诛。联军取得政权,大封功臣,以齐王首功封为大司马,成都王颖为大将军,河间王为太尉,常山王为抚军大将军,改封长沙王,东海王越为中书令兼侍中,梁王肜生急病死了,追封为太宰。傻惠帝前一拨大臣还没来得及认全呢,这就又换了一拨。齐王以复辟的大英雄自居,日益骄横,遂引起其他诸侯王不满。长沙王便又与成都王颖、河间王密谋反叛。302年12月,河间王遣大将张方为先锋率领10万军队讨伐齐王,齐王知道长沙王与河间王关系很好,恐其为内应,故先发兵攻长沙王。在洛阳城内混战了三天三夜,齐王兵败被长沙王活捉。长沙王自然因功晋升太尉,而倒霉的齐王则被斩首,而劳师千里无功的河间王枉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心有不甘。适逢益州发生了流民叛乱,遂领命前去平叛。成都王颖与河间王,一在邺城,一在长安,虎视眈眈盯着洛阳城里的皇帝宝座。于303年8月,联合起兵讨伐长沙王。304年1月,成都王颖在河间王的帮助下攻克洛阳,抓住被东海王越出卖的长沙王,将其活活烤死,时年28岁。成都王颖占领洛阳后,为酬谢河间王,纵容其大将张方在城中烧杀抢掠,裹胁了一万多宫女和财物而去。在回师途中,张方的部队因粮食匮乏,就把抢来的宫女逐批杀死充作军粮,一路吃到长安。成都王颖的暴政甚过以前的任何一个。他先让部将石超率领5万兵马守住洛阳内外,然后自封为丞相兼皇太弟,带头挨门挨户进行大抢劫,把跟随过长沙王的卫士和他所讨厌的官员全部杀死。东海王越发动叛变,很快聚起10万人的部队,高兴得发起昏来,于304年7月裹胁惠帝讨伐邺城。部队走到了河南荡阴(今汤阴),没有设防就宿营了。结果被成都王颖的部将石超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一败涂地。东海王越一看形势不妙就赶紧带头逃窜回封地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去了。把光杆傻皇帝撇在了乱军之中。成都王颖迎惠帝到邺城。幽州的大军阀王浚不满成都王颖的作为,遂联络宗室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并邀请乌桓国的鲜卑族骑兵助战,加上自己本部,共计10万人讨伐成都王颖。成都王颖手下有一匈奴族大将名叫刘渊,就是未来匈奴汉国的创建者。他向成都王颖请求借匈奴骑兵来对付鲜卑骑兵,并建议坚守城池,等敌人粮尽退兵时再行突击,千万不要妄自出战、自取死路。成都王颖当时满口答应,但等到刘渊的铁骑兵赶来解围的时候,成都王颖大势已去。原来刘渊前脚一走,成都王颖后脚就把他的承诺忘个精光。派大将石超迎战王浚的部队,结果被打得惨败而归。成都王颖听到噩耗,赶快收拾残部一万五千人准备撤退到张方守卫的洛阳。鲜卑骑兵进军的烟尘滚滚而来,发一声喊,残军霎时作鸟兽散。成都王颖只好领着几十个亲兵牵着惠帝的牛车逃往洛阳。鲜卑骑兵贪图在邺城抢掠财物,懒得去追捕惠帝就先行返回了。王浚放他们回国的时候发现鲜卑人裹挟着许多妇女,不准她们带走,鲜卑人就在易水旁把这8000妇女全部丢入水中淹死。河间王听说张方抢到了惠帝,喜出望外。立即命令张方把惠帝和成都王颖带到长安,张方得令后立即准备起程,派士兵在皇宫和洛阳城内大肆抢掠,又趁机抢掠了很多宫女做军妓。大军排成长蛇阵,在茫茫大雪中,伴随着百姓的一路嚎哭向长安进发。到了长安,河间王废除了成都王颖皇太弟的称号,立17岁的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已无权无势的成都王颖只好讨了点残兵回守洛阳去了。河间王于304年12月当上宰相,掌控了晋室大权。305年7月,东海王越以张方劫持惠帝为由,联合兖州刺史苟等人讨伐河间王。幽州都督王浚也派新招募的部将刘琨率领八百幽州铁骑前来支援。联军部队进逼荥阳,威胁长安。河间王自知不敌,搞掉张方的人头给联军送去以便媾和,却想不到联军居然拒绝和解。河间王的部队得知骁勇善战的张方被害,顿时纷纷哗变。联军部队以鲜卑骑兵为先锋,一路杀进长安,河间王只身狼狈逃跑。成都王颖听说河间王跑了,也慌忙逃亡,先往长安跑,跑到华阴觉得是自寻死路,又向南跑准备去新野,途中被东海王越的堂兄范阳王所擒,押至其从前的老巢邺城后迫其自尽。鲜卑骑兵率先杀入长安,下令大掠三日,共杀死两万多老百姓,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纷纷逃到终南山采摘橡子充饥,直到东海王越到达长安才停止。众大臣又用牛车把惠帝接回洛阳。这时的京城已经是残垣断壁、衰草连天,小朝廷只好在黑瓦屋里面重建宫室。
          ,306年12月,东海王司马越觉得傻惠帝已无利用价值,便派人在饼中置药将其毒死,然后立惠帝的二十五弟司马炽为帝,改元永嘉,是为晋怀帝。河间王起初逃到太白山不敢露面,后来又趁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之机夺回长安,困守孤城。东海王越散布消息说朝廷要赦免河间王,还要让他当司徒。河间王乍闻此等好事,便信以为真。真是利令智昏到了极点,遂与三个儿子一起投奔洛阳而去,在半路全部被截杀。至此,“八王之乱”终告结束,但历时16年之久。兵连祸接、中原板荡、杀戮频仍、生灵涂炭,已经耗尽了西晋王朝的国力,使之不堪一击、虚弱到了极点。加之诸侯王相互攻讦时,引鲜卑、邀匈奴,无异于引狼入室,更加速了西晋王朝的覆灭。八王之中七王相继被杀,东海王司马越捱到最后,似乎得到了最后的胜利,其实下场更是可悲。司马越拥立怀帝后,大权独揽,不臣之迹,四海皆知。永嘉四年(310年),眼见洛阳城外狼烟四起,司马越戎服入朝,请讨石勒,想趁此拥大兵立功以自固。他率四万精军出发后,沿路飞檄各州郡征兵,但“所征皆不至”。忧惧劳顿,又得悉怀帝密诏苟等人要铲除自己,更是急怒攻心,兵至项城(今河南沈丘),忽发暴疾,死于当地。同军而行的襄阳王司马范和太尉王衍秘不发丧,准备率军送司马越尸身还葬封地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时任匈奴汉王刘渊部属的羯族首领石勒得知消息后,率劲骑追赶这群群龙无首、官兵家眷混杂的乌合之众。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大开杀戒,大队骑兵像打猎一样围着数十万西晋军民乱箭狂射,“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石勒派兵士一把火烧掉司马越的棺柩,说:“此人乱天下,吾为天下报之,故烧其骨以告天地。”侥幸未死的西晋兵民20多万,又不幸陷入刘渊另一部将王璋的包围圈,被驱入火海变作了烧烤的人肉军粮。石勒部下抓住太尉王衍、吏部尚书刘望等多位晋朝高官,还有襄阳王司马范、任城王司马济等六个皇族王爷。“众人畏死,多自陈述”,王衍还不知廉耻地劝石勒称帝。只有襄阳王司马范还算条汉子,“神色俨然,顾呵之曰:‘今日之事,何复纷纭’”。半夜,石勒派兵士推倒屋墙,把王衍和司马范活活压死,总算留了全尸。司马越留守洛阳的部将何伦等人闻败,慌忙拥司马越世子和他的王妃裴氏逃往东海,洛阳城中百姓也紧随军队一起外逃。跑到洧仓,被石勒大军迎截,东海王世子以及皇族48个王爷都死于乱兵之手,东海王王妃亦被乱兵所辱,转卖为奴。3年(永嘉五年)六月,晋怀帝被匈奴刘渊汉军抓获,于313年被杀,时年30;316年,惠帝的侄子晋愍帝司马邺也肉袒出降,于318年被杀,时年18。至此,西晋灭亡。掩卷思之,西晋王朝之所以短命而亡,其直接原因正如祖逖所云“由诸王争擅,自相夷灭,遂使戎狄乘虚,毒逋中土”。远因则在于晋武帝司马炎缺乏远见卓识,所托非人。继承人惠帝根本就是个弱智,辅政大臣一个是杨骏那样的得志小人,一个是汝南王司马亮那样的懦弱庸才,以至大权旁落、奸妇秉国,满朝公卿、尸位素餐,诸侯亲王、篡逆相残,异族外敌,乘虚而入。究其根源则在于世族门阀垄断下的人才选拔制度在表面上为其家族阶层提供了利益最大化的保障,使得出身世族门阀者哪怕弱智白痴也可占据高位,其结果则必然导致统治阶层的整体腐化堕落。垄断必将导致行业退化与产品稀缺,人才的垄断同样如此。
        西晋以降,迄于南朝,罕见汉人英才,虽有张宾、王猛、崔浩等帝师王佐之才,亦终为胡人所用始大放异彩。反观五胡族内却群雄并起、英才辈出,无论匈奴贵族刘渊、还是羯族奴隶石勒均是雄才大略、英武不凡,而且代有枭雄、相竞逐鹿、去芜存菁、汰弱留强。
        北朝日盛、南朝日弱,寒门崛起、士族衰落,由北平南,毫无悬念。直至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平民与权贵可以和平转换,始为准英雄们谋得出路,并从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出更多的人才,最终造就了隋唐的盛世辉煌!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5-5 21:04 , Processed in 0.0284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