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谱牒知识] 荐:历史上的周瑜简介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2:2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庐江,秦代置郡,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汉代相当今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地。
       庐江周姓是由汝南周姓分出来的一支名门望族。两汉时期,庐江周姓累世公卿,成为显贵,至三国吴时,更是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风流人物。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曾用一阙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凭吊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词中所提的那位风流倜傥的周郎、周公瑾,便是三国时期庐江周姓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周瑜。
     (一)世出名门乱世家族累公卿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周瑜出生在庐江舒城的一个世家豪族。
          周瑜曾祖父周荣最早见于史册。周荣,字平孙,东汉章帝时举明经,辟入司徒袁安府中,深受袁安器重。当时袁安与外戚窦景、窦宪等政见不一,常向朝廷上表贬斥窦氏。因袁安所上之表皆出于周荣之手,窦氏对周荣恨之入骨,曾以刺杀相威胁,周荣不为所动。后窦氏被除,周荣因此显名于世,由县令擢升为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不久周荣因事下狱,汉和帝感其忠节,遂降为县令,一年后转为山阳太守。后以老病乞归,寿终于家。周荣为官所历郡县,皆有政绩,为百姓称颂。
          周荣有子周兴。周兴少有清誉,精通儒家经典,又极孝友,德行著于乡里。和帝时以其父忠节,委以郎中之职。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尚书陈忠上表荐举,谓周兴“孝友之行,著于闺门;清厉之志,闻于州里。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属文着辞,有可观采。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臣等既愚暗,而诸郎多文俗吏,鲜有雅才,每为诏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或以不能而专己自由,辞多鄙固。兴抱奇怀能,随辈栖迟,诚可叹惜”。遂拜周兴为尚书郎。
           周兴之子周景,为周瑜的从祖父,字仲飨。年少时即以廉能著称,因明学察举孝廉。桓帝时初辟为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在汉代,察举制度是选官的重要途径,按照察举制度的规定,每个州郡的守宰都有选拔属地内的贤士,并向中央政府推荐的任务。周景担任豫州刺史时,喜爱结交贤士,不遗余力地向朝廷荐举贤能,唯恐有所缺失。每年岁举完毕以后,周景都要将那些被举之人延请入后堂,与他们开怀畅饮,如此三四次以后 ,才将他们送往京城,而且随行赠送大量财物。当时名士如汝南陈蕃、颍川李膺、荀绲、杜密、沛国朱寓等皆为其所举荐。后来周景迁官进京,担任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宗庙、宫室、城郭、陵邑等事。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大将军梁冀被诛除。周景因曾为梁冀的故吏而受牵连,被免官禁锢。不久,朝廷以周景一向忠正,复拜为尚书令,其间有游侠盗顺帝墓,长期不能破案,周景接手后三日擒获盗贼,因此受到汉桓帝厚赐,迁太仆、卫尉。延熹六年(163),周景被任命为司空,位居宰相之职。当时,宦官专权,奸佞之人充斥官府,周景与太尉杨秉上奏桓帝,弹劾朝中奸臣,自将军、地方牧守以下,五十多位官员被免职,又牵连了大批的宦官,使宠极一时的中常侍侯览、东武阳侯具瑷被罢黜,朝野内外拍手称快。周景任宰相两年,后代替陈蕃为太尉。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周景卒,因曾参与策迎汉灵帝,被追封为安阳乡侯。
         周景卒后,其长子周崇嗣位,官至甘陵相。次子周忠,字嘉谋,是周瑜的从伯父,少历列位,累迁大司农、光禄大夫。周忠子名周晖,先为洛阳令,后去官归乡,与族中兄弟招揽宾客,雄踞于江淮之间,每次出游的从车就达一百余乘,可见家族之盛。汉灵帝驾崩,京师大乱,周晖遂与族中兄弟赴京探望父亲周忠,结果在途中为董卓派兵袭杀。董卓死后,周忠与李俊在曹阳击败其部将李傕的叛乱,接着取代皇甫嵩为太尉,并履行尚书之职,位居宰相。
        建安元年(196),周忠担任卫尉,跟随汉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此后,周忠事迹不详。周景另有一子周尚,官至丹杨太守。
        周景、周忠父子皆位列三公,周瑜的父亲周异是周忠从弟,官至洛阳令。此支庐江周氏家族荣宠贵盛一时,成为当时著名的世家望族。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2:3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瑜出身名门,从小熟读经史,通晓音乐,喜好兵法。他生逢乱世,面对烽火连绵、战端四起的动荡局势,周瑜像     抱有廓清天下之志。此时,东汉政权正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派地方军阀乘机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了争夺地盘,相互攻伐,战事频起,加速了皇权的衰弱和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
        中平六年(189),汉灵帝病死。关东军阀不满董卓专政,纷纷举兵讨伐。附属于袁术的吴郡豪族、长沙太守孙坚也起兵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联军。临行前,他把家眷安置在庐江舒城,年仅十四岁的周瑜因此结识了孙坚长子孙策。两人年龄相当,又都心怀大志,谈话十分投机,遂结为莫逆之交。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而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关系越发亲密。周瑜和孙策在庐江广交江南名士,渐有声誉。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方二十的周瑜准备渡江探望在丹杨(今江苏南京)担任太守的叔叔周尚。此时,孙策从历阳(今安徽和县)送来书信,邀他下江东共谋大事。
          此前的初平二年(191),孙坚在进攻襄阳时,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杀死。孙策在父亲死后投奔割据江淮下游的袁术。由于长期受到猜忌和压制,孙策决定借兵三千返回江东故土,发展自己的势力。周瑜收到孙策的书信后,马上率领部曲家兵数千人奔赴历阳,还带去了大批舟船粮秣。对于周瑜应邀而至,孙策大喜过望,连声说:“吾得卿,谐也。”
         在周瑜及江东名士程普、张昭等人的协助下,孙策进驻江东的过程十分顺利,先后攻占秣陵、湖孰、江乘等地,并且赶走扬州刺史刘繇,占据治所曲阿(今江苏丹阳)。十几天内,孙策的军队增加二万余人、战马千匹,威震江东。在继续东进之前,孙策把镇守江东要镇丹杨的重任委以周瑜,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丹杨地势险峻,是通往江南的要冲之地。不久,袁术不满孙策据有丹杨,派遣其弟袁胤取代周尚,担任丹杨太守。周瑜无力对抗,被迫遵从袁术的命令,和叔叔周尚来到袁术的驻地寿春(今安徽寿县)。
          袁术十分赏识周瑜的才干,打算委以重任。周瑜已在袁术帐下三年,对袁术的目光短浅、骄横无知十分鄙视。
         建安二年(197),袁术不顾部下反对,擅称帝号,成为众矢之的,这种作茧自缚的愚蠢之举更加引起周瑜的厌恶。此时,孙策已陆续削平江南各郡的割据势力,夺占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等地,既而又与袁术决裂,设置官府,委任长史,在江东初步建立起孙氏政权。周瑜不愿再留在寿春,拒绝了袁术授予的将军称号,请求出镇居巢(今安徽桐城南)。居巢离长江很近,周瑜欲从居巢顺流而下,直奔江东。袁术不知周瑜假途东归的用意,予以应允。在居巢,周瑜结识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的豪族鲁肃。在他的劝说之下,鲁肃放弃东城长的官职,与周瑜结伴东渡。
         建安三年(198),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二千,战骑五十匹;同时赐予鼓吹乐队,为他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比。孙策还发布命令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

点评

续一: 在丹杨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 周瑜时年二十四岁,仪容俊美,风流倜傥。《三国志》记载周瑜“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5 02:54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2:54: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2:35 周瑜出身名门,从小熟读经史,通晓音乐,喜好兵法。他生逢乱世,面对烽火连绵、战端四起的动荡局势,周瑜像 ...

续一:
          在丹杨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
       周瑜时年二十四岁,仪容俊美,风流倜傥。《三国志》记载周瑜“长壮有姿貌”、“性度恢阔”,江东人都昵称他为“周郎”。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长,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
          建安四年(199)六月,袁术病死。其军队大多归顺占据皖城(今安徽潜山)的庐江太守刘勋。孙策劝诱刘勋袭击山越,然后乘虚而入,与周瑜分率二万余人偷袭皖城。轻取皖城后,周瑜随从孙策在寻阳和沙羡分别打败回师救皖的刘勋以及赶来救援的黄祖。通过这次向西用兵,孙策俘获对方部曲士兵三万余人,战船七千余艘,实力大增。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水东北)一带也尽归江东所有。战争结束后,周瑜以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之职镇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范占据荆州的刘表东侵。
         攻破皖城时,孙策、周瑜二人结识乔公。乔公名乔玄,淮阳人,光和元年(178)太尉,光和二年因病去职,避居皖城。乔公有二女,皆为国色天香,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孙策对周瑜说:“乔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做夫婿,也足可庆幸了。”   

(三)危难托孤王佐之才主抗曹
        建安五年(200)四月,孙策遇刺,临终前嘱咐其弟孙权:“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当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数郡,政权并不巩固。外有强敌曹操、刘表,境内偏远险要之处尚未归附。周瑜奔丧归来,任中护军,握有重兵,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并且举荐鲁肃等人,率先以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全力支持和辅佐孙权,迅速安定了江东局势。
          同年,官渡之战爆发,北方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兵多地广的袁绍被曹操打败后病死,其子相互攻杀,难成大器。曹操兵威大盛,实力日增,雄踞中原。
           为试探江东虚实,建安七年(202),曹操派人致书孙权索要人质。孙权召集臣下商讨对策,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只有周瑜坚决反对送人质给曹操。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杨,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周瑜的意见得到了孙权母子的一致赞同。孙母还嘱咐孙权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周瑜。   
         从建安五年(200)开始,周瑜一直坐镇吴郡,为孙权出谋划策,平乱讨叛。其间,为安定内部,周瑜曾多次带兵镇压山越的反抗。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3:1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二:
          建安十一年(206),周瑜亲自督讨麻、保二屯的少数民族。这次战争十分残酷,周瑜将俘获的部落首领一律枭首示众,同时还把一万多人强徙到江东腹地。
         留吴期间,周瑜曾多次奉命进攻刘表。孙权与刘表誓不两立,一是因刘表占据的荆州与扬州毗邻,成为江东政权向西开拓的阻力;二是因孙权的父亲孙坚死在刘表的部将黄祖手里,双方有世仇。所以,孙权继承孙策的政策,不断向西用兵。建安十三年(208)初,周瑜向孙权举荐刘表的降将甘宁。孙权接受甘宁的建议,亲自统兵进攻屯军夏口(今湖北汉口)的黄祖,周瑜受命为前部大都督。两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水战,江东军队最终攻陷夏口,消灭黄祖,为孙权夺取荆州扫清了道路。
           与此同时,北方的曹操已经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并打败了三郡乌桓,把被乌桓俘获的汉人十余万户和幽州、并州的乌桓三万余落迁入塞内,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雄心勃勃,企图乘胜南进,完成统一大业。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刘表,准备夺取荆州。曹军未到,刘表先期病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琮投降,事先没有通知居于樊城的刘备。刘备寡不敌众,不敢迎战,只好一路南退,狼狈逃到夏口。
          曹军南下荆州,对江东政权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曹操得到荆州的大批水师战船,又据有粮食、武器储备丰足的江陵(今湖北江陵),更使江东朝廷上下惶惶不安。孙权亲临荆州前线,刘备的谋臣诸葛亮也赶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拜谒孙权,极力劝说孙、刘联合破曹。同时孙权收到曹操的书信,信中威胁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面对岌岌可危的局势,孙权左右为难,急忙延见群下,问以计策。以张昭为首的群臣都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
          无奈之下,鲁肃只得建议孙权将驻守鄱阳的周瑜召回商讨对策,为孙权采纳。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慷慨陈词,反对投降,极力主战,丝毫不惧曹操,说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又单独拜见。他对孙权说:“大臣一见曹操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便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
           我们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五万精兵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     孙权听了,大受感动:“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拨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当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驻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遂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四)三分天下公瑾宏图扬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在樊口(今湖北鄂城附近),周瑜所率的江东水师与刘备的军队会合。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3:36: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三:
      ……   赞“公瑾雄烈,胆略兼人”;“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非周公瑾孤不帝也!”
       (六)朗风俊彩后世何人不凭吊  
           周瑜之所以名垂青史,被无数后人怀念凭吊,是因为他不同于一般的将领,也不是一般的英雄。他资质风流,仪容俊美,文韬武略,气度非凡。其豪气,其智能,其潇洒,后人望尘莫及。
       1.雅量高致,气度非凡     周瑜多才多艺,精通经史、文赋、诗歌、兵法,而且好音律。相传即使他酒醉后也能把奏错的曲子指出。因而时人有云:“曲有误,周郎顾。”与一般的武夫相比,周瑜实在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经令人心驰神往了。
         周瑜有着恢弘的气量与良好的修养。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被任命为水军大都督,当时他年仅三十出头。一些老将不平,如程普就曾多次奚落他,然而“瑜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今天人们常用“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来形容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感人魅力,殊不知这个典故就是出自三国周郞。
     周瑜身上最重要的还是朝气。周瑜如果仅具德、才、风度,和诸葛亮也就没什么区别了,但他又独具一种朝气,或者说是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朋友他谦逊有礼,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无畏的英雄气概: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的回答是多么豪迈大气。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实乃“英才天纵”也。他有英雄霸气,却又从容娴雅,就像有人说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  
   2.文韬武略,万人之英     周瑜文武全才,令人赞羡。“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都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他十五岁择主定交一面,二十出头协助孙策奠定根基,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二十三岁为中郎将,二十五岁竟成为托孤重臣,三十三岁赤壁败曹操立下千秋功业……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4:09: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又:
         周瑜文武全才,令人赞羡。“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都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他十五岁择主定交一面,二十出头协助孙策奠定根基,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二十三岁为中郎将,二十五岁竟成为托孤重臣,三十三岁赤壁败曹操立下千秋功业,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
       从建安三年(198)至建安十五年(210)逝世,他在短短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为吴国屡建奇功。其中当以赤壁之战最为著名,这场战役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为孙权奠定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基石。东晋袁宏《三国名臣赞序》两次提到周瑜对三分天下的决定作用:“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周瑜的功劳并不只是赤壁一战,他是孙吴开国的关键人物。孙权曾说“非周公瑾孤不帝也”,并非过誉之词。在孙策攻破黄祖上东汉朝廷的表中,所领诸将第一名,就是“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孙策为周瑜治馆舍,“增赐莫与为比”,并说“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可见周瑜在孙策攻伐江东时的地位和功绩了。孙策死后,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使张昭共掌众事”。这说明对于孙吴政权的稳定,周瑜起了决定性作用。   
  3.德高望重,披肝沥胆     周瑜在东吴德高望重,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气度恢弘众将诚服。周瑜二十四岁时,袁术青睐他欲以为将,而他深知袁术虽强终成不了霸业,因而选择了在当时势力虽不很大却有能力一统江东、逐鹿中原的孙策。古人云:“患难方见真情。”屡次危难之际,他不仅没有抛弃孙权,抛弃江东,反而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由此成就了东吴的基业。  
        孙权屡次高度评价周瑜,除表彰他为建立江东政权所立的汗马功劳之外,还有感念周瑜对孙氏兄弟耿耿忠心的成分。孙权继位之初,年轻无威,臣下对他不大恭敬,功勋显赫、把握重兵的周瑜极力树立孙权的威信。他反复对同僚宣传孙权能“亲贤贵士,纳奇录异”,是个可以成就大事业的人,并带头像对待孙策一样地尊重孙权,忠诚地履行臣下的礼节和职责。赤壁之战前,曹操欣赏周瑜的才干,曾秘密地派遣著名的说客蒋干去劝降。周瑜知道蒋干的来意后,请他参观大营,行视仓库中的粮储军备,又在酒宴上摆下服佩珍玩。然后他对蒋干说,大丈夫一世,为的是能遇上个知己的君主。在外人看来,我与主公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我们亲如骨肉。这种言听计从、祸福与共的情份,就是像苏秦、张仪这样的古代辩士复生,也不能把我说动,何况你蒋干呢?对于孙权的命令,周瑜坚决执行,从不打任何折扣。他反对借地给刘备,但是孙权一旦做出决定,他马上给刘备让出了长江以南的南郡土地。
        周瑜不愧为儒将的典范,他为开拓东吴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终还向孙权推荐鲁肃和献上伐蜀之策,可谓精忠报国之楷模。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4:28: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荐:
       周瑜是三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历史功绩和高尚品格为后人所仰慕、垂青。周瑜逝后,历朝历代皆出现大量咏怀周瑜的诗文。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诸葛亮的《祭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口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另外,还有唐代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代胡曾的《咏赤壁》: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唐代王周的《赤壁怀古》: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明代王奉的《过赤壁偶成绝句》: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明代朱桢的《赤壁石刻》:  
       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旧还英雄。
     (七)访古探幽神州处处周郎墓     中国古代有“死归故里”习俗,东汉时还盛行“一墓多葬”之风。周瑜死后,除庐江周瑜墓外,湖南的岳阳、江西的新淦和安徽的宿松、南陵、巢湖、舒城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周瑜墓,一时出现了神州处处争周郎的局面。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周瑜到底葬于何方?
           1978年,国家文物保护局授权安徽省文物保护局组成专家组,先后多次分赴各地,对周瑜墓真伪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走访、测绘、查证和实地考察。结果表明,岳阳、新淦、宿松、南陵、巢湖、舒城等地的周瑜墓,或为“衣冠冢”或为“纪念冢”一类,独有庐江的周瑜墓是周瑜“死归故里”的真墓葬。   
       见证之一,墓冢及其附近现存着大量的、散落的汉代大砖和陶瓷碎片,这是其他“衣冠冢”和“纪念冢”所没有的。明正统七年(1442),提学御史彭勋令知县黄金兰立碑,题曰“吴名将周公瑾之墓”。
       见证之二,《大明一统志》载:“周瑜墓在庐江县安丰乡”;《庐江县志》也记:“周瑜墓在东门外二里许”。已故庐江县文化干部夏云杨和吕定一曾作《周瑜墓在庐江考》一文,详细考证了周瑜墓在庐江的史实和依据。
      清朝诗人张熊路过周瑜墓曾作诗一首:
  “踏破寒威过野村,周郎遗迹至今存。森森古木参云表,寂寂残碑守墓门。冷雨欲添吴主泪,凄风遥断小乔魂。可堪凭眺东郊晚,犹忆醇醪带醉吞。”     
         然而,令世人遗憾的是,周瑜墓曾在清代、抗战时期和“文革”中先后三次遭到洗劫。诗中描述的周瑜墓那种悲悲苍凉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距离周瑜墓不远,又有小乔墓。

点评

据光绪《巴陵县志》引《大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小乔与周郎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瑜卒,小乔护柩返回故里,抚养遗孤。黄武二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5 04:47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4:4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4:28 荐: 周瑜是三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历史功绩和高尚品格为后人所仰慕、垂青。周瑜逝后,历朝历代皆 ...

据光绪《巴陵县志》引《大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小乔与周郎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瑜卒,小乔护柩返回故里,抚养遗孤。黄武二年(223)小乔病逝,终年四十七岁,葬于庐江县城西的真武观西,与城东的周瑜墓遥遥相对。
        明人曾有诗曰:“凄凄两冢依城郭,一为周郎一小乔。”小乔墓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元朝至正元年(1341)修缮一次,明崇祯时毁于兵乱,现存土冢一座。小乔墓一带,传为三国周瑜军府。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嘉庆前,墓内修葺情况没有记载。
          《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1797),时任知府重修小乔墓。传闻光绪七年(1881),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并在冢上重植女贞二株。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覆以青色琉璃,颇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在舒城县干汊河乡有周瑜城。传说这里是周瑜的出生地。周瑜城座落在一个东西走向的小岗丘上。城中有一高台,似是当年城中的主体建筑台基。城上有净梵寺,现为瑜城小学。土城墙边俯拾皆是秦砖汉瓦的碎片。向北望去,九宫格似的田地上突兀三座呈犄角之势的土丘,据说那是周瑜布阵练兵的地方,名叫练三墩。 因周瑜赤壁之功,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小赤壁”。
        另外,有关周瑜的遗迹除庐江外还有很多。江苏高淳县有三元观。文学家方苞在《三元观记》中载:“汉末吴将周瑜驻屯于此,瑜殁,权立观以褒其功”。
       据考,三元观建于赤乌二年(239),为纪念周瑜而建。同年孙权还在高淳县修建一座保圣寺塔,传说当年周瑜新死,吴国太怜惜小乔,亲自接小乔回吴,路上两个喝醉打架的道士挡住去路,国太忙喝令拿下,谁知两道士受惊吓死,国太心地慈悲,特修佛塔以安抚亡灵。
       安徽肥西县周公山有周瑜庙。相传周瑜幼年时在此读书,后人为纪念周瑜,故以“周公”为山名。山顶原有周瑜庙,内塑周瑜像及其坐骑白马。

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周公山有周瑜庙,周瑜读书处。”  
   今苏州有周将军巷,传说是周瑜故宅。

史载:“周瑜宅在雍熙寺西,故井犹存……今犹云周将军巷。宋太尉周虎居之,遂改为武状元坊。一云瑜故宅在醋坊桥东,旧名九曲墙巷,一云梁太守陆襄宅即周瑜宅,后为雍熙寺,即今府城隍庙。据云庙方丈前有瑜手植柏曰周将军柏。”  
       有些传说虽不可信,但如此多遗迹的出现,则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周瑜的爱戴和尊敬。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5 04:52: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瑜死后留两男一女,女儿许配太子孙登为妃。
       长子周循娶公主,拜骑都尉,颇有周瑜风采,可惜早逝。
        次子周胤,拜兴业都尉,娶宗室女子为妻,授兵千余人,屯居公安,黄龙元年(229),封都乡侯,后因罪贬为庐陵(今江西吉水县)郡守,其子孙在此繁衍生息。  
         赤乌二年(239),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请求孙权念故臣周瑜之功,将周胤官复原职。疏中说:“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扦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丐余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抱罪之臣,展其后效。”不料孙权却未答应:“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
        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畴,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接着,朱然及全琮也都上表请求,孙权最终应允了,不过为时已晚,周胤刚刚病死。
        周瑜兄之子周峻,也以周瑜之功被任命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周峻死后,全琮上表以周峻子周护为将。
         孙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结果周护并未得到重用……
周金亮 发表于 2014-1-5 11: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珍贵,但是应该注明来源。

点评

这是历史上“文字书”,对周瑜一生的简介和评论……非家谱和族谱那样注重传承和生卒年记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7 01:03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4-1-7 01:03: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金亮 发表于 2014-1-5 11:51 资料珍贵,但是应该注明来源。

这是历史上“文字书”,对周瑜一生的简介和评论……非家谱和族谱那样注重传承和生卒年记载……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0 04:38 , Processed in 0.0225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