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其它] 转:“远古的传说今论证”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10-12 05:45: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网上资料,结合新伊林人、赵自强和苏三等人研究,以及分子人类学的证据支持,可以判定中国古籍描写姬周‘窜于戎狄之间’实质是周人从古埃及迁徙到关中的历史记载。关于姬周起源,“
       《诗经.大雅.生民》等材料,大量叙述了后稷发明农业的经过,后稷的‘稷’字从禾从田,与田亩庄稼有关。这说明周人很早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后稷所代表的是周人早期历史阶段。但到了不窋时代,由于夏后氏政衰,周人不得已而‘窜于戎狄之间’,经历了一段游牧生活阶段。一直到古公亶父之时,周人迁居歧山之下的周原,‘乃贬戎狄之俗’,‘复修后稷之业’,从而振兴农业。
        因此,讨论先周祖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说中的后稷发明农业是其第一阶段,从不窋开始‘窜于戎狄之间’到公刘居豳是第二阶段,从古公亶父迁歧到文王都丰是第三阶段。”
            《史记.周本纪》也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国语.周语》中也载有:“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1 姬周第一阶段应该不在中国境内姬周的起源问题也就是第一阶段问题。即姬周第一阶段到底在什么地方开始的农耕文明?中国学者一般都是这么解释:夏被商推翻后,姬周从东向西迁徙,开始了“窜于戎狄之间”的游牧流浪生活,后来又返回到故里最终推翻商。实际上这种解释是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也不太符合逻辑。

      - 从考古上来说: 渭水流域一带不存在早于前1200年的先周遗址百度:姬周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在渭水流域,汉班固在《百虎通.京师》中记载:“周家始封于何?后稷封于邰。”
        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到:“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是也。”齐思和先生在《西周地理考》中也说:“周民族之为渭水民族,自来无异说。”但是果真如此吗?要考察这个阶段的情况可以先看看先周时代关中地区的姬周考古文化的分布情况。

       先周考古遗迹中位于古豳地区的长武县冉家乡(位于马莲河与泾河的交汇处)碾子坡是有代表性的。据主持发掘的胡谦盈先生推测:“碾子坡先周早期遗蹲的年代约稍微早于太王(古公亶父)时期,大致与殷墟二期文化相当(公元前1200年前后)。”

          到目前为止,渭水流域的先周遗迹主要有:武功县境内的郑家坡遗址;扶风县境内的北吕先周墓地;宝鸡市境内的斗鸡台先周墓地;凤翔县境内的西村先周墓地;歧山县境内的贺家村、礼村先周墓地;长安县境内的马王村、张家坡先周遗址。其中从墓葬的习俗来看,“从碾子坡墓地到斗鸡台、北吕、西村先周墓地,再至西周早期,是一脉相承的。”这就自然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先周在关中最早的遗址碾子坡文化(公亶父前期)只相当于殷墟二期文化,而在在公亶父前期以前,渭水流域、歧邑一带还不见有姬周文化的影子,那么公亶父以前的先周史也就不能从渭水流域寻找了。- 姬周与寺洼文化无关:

       对于先周的起源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其中以胡谦盈为代表的一种意见认为:姬周文化源于寺洼文化。“目前已知寺洼文化的分布范围如下:东起自泾水上游支流马莲河的一股旁溪合水川,陕甘两省接壤地带的子午岭西側;西达甘肃省兰州市南边的洮河流域;北约位于甘、宁两省的接壤地带;向南则深入陕西省的旬邑县、长武县、千阳县和宝鸡市的渭河南岸,以及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流域及其支流被峪河和岷江等地。”胡谦盈经过分析指出:“(一)姬周文化存在众多浓厚的寺洼文化因素;(二)寺洼文化早于先周文化,但两者的年代基本接近并相互衔接;(三)泾水和汧两河流域是先周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重叠地区,而泾水上游及其支流地区又是古文明记载的周人早期文化之间的某种新文化。
      因此我们认为周文化是在寺洼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可能是从寺洼文化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类型。” “胡谦盈先生将寺洼文化的族属认同于戎狄族。然而,姬周族与戎狄族显然属于不同的文化。姬周族窜于戎狄之后,虽受到戎狄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融合于其中。

       事实上,姬周族是经常遭‘戎狄攻之’。...这说明姬周族是不可能来源于属于戎狄文化的寺洼文化的。”同样的,考古也证明了姬周文化不可能来源于属于戎狄文化的寺洼文化,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李峰先生指出:“寺洼文化占比例最大的器类是马鞍形口双耳罐,这种罐根本不见于先周文化;寺洼居址中常见一种罐腹鼎,亦不见于先周文化。相反,先周居址的主要器类盆、深腹罐、尊、瓮等也不见于寺洼居址。总之,两者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 周人尊夏的原因:是因为周人在夏为官百度: 我们先来看看周人的尊夏,在《诗经》中多次提到了周和夏禹的关系,例如:信彼南山,维禹甸之。(《信南山》)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文王有声》)奕奕梁山,维禹甸之。(《韩奕》)此外,在周文献《诗经》和《尚书》中,周人常常自称为夏人。例如: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厕于时夏,允王保之。(《诗经.周颂.时迈》)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诗经.周颂.思文》)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有肇造我区夏。(《尚书.康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书.君奭》)在《逸周书》中也有所载,例如在《逸周书.度邑解》中载:“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周人为何如此尊夏呢?如果认为周和夏原来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民族,这一点就不能理解了。
          周人尊夏就是因为:周之先人原来在夏世代为“后稷”,后来虽然随着夏的灭亡,周人也奔于戎狄之间了,但是这个早期的记忆依然存在,这才会出现周人屡屡以夏人自称这种情况。江林昌同意周人在夏世代为官之说,但是他又认为周人尊夏是因为“周夏同族,共出于黄帝。” 这一点是可以商榷的,如果按照黄帝世系来解释周人尊夏的话,那么为什么周人不尊商呢?而按照黄帝世系来讲,周人和夏人的关系远没有周人和商人近。
         夏人是出于黄帝子昌意一系的,而商和周都是出于黄帝另一子玄嚣一系的。可见,用夏和周的血缘关系来解释周人的尊夏是不可取的。
          而应该以周世代于夏为官来解释这一点。既然周人在夏禹时代就和夏族在一起,那么推测:周的先人后稷(指姜嫄之子)在夏为掌管农业的官员,而他在夏外的封地应该就是周族最早的起源地。
         那么后稷的封地在何处呢?- 迁徙过程年代百度: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一般推测,从公元前1600年的夏后氏政衰起,姬周族就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开始了“窜于戎狄之间”的时代。
         按照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墟文化分期法,与公叔祖类、公亶父相当的殷王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四代,正处于殷墟文化第二期和第三期的过渡时代,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191——前1113年之间。
        如此算来,周人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奔戎狄之间”,到公元前1113年前后,竟然有近500年的时间是在戎狄之间。- 一些古籍认为姬周人为西夷《孟子·离娄下》第一章:孟子曰: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尚书笺》云:“夏,中国也。始自西夷,及于内地。”《潜夫论.五德志》把夏禹称为“戎禹”。
      - 姬周第一阶段的封地应该不在中国境内以前也曾怀疑三星堆是不是夏的可能性,但是三星堆文化特征与夏周显然有别。而且三星堆历史阶段正好是周人‘窜于戎狄之间’时期,时间上也难以对应。而戎狄可能主要是指当时占据新疆中亚等地吐火罗人人。周人也不太可能从三星堆转到陕西游牧花了几百年。周人‘窜于戎狄之间’之前,是农耕民族的,文化文明发达,文字(汉字)基本成型,如果姬周第一阶段在中国境内,必定也有大量先周和夏的遗址,但这些在中国本土都无法找到对应。

2 姬周是以色列十二部落之一吗?根据苏三观点,姬周是以色列十二部落之一的Dan部落迁徙到东方。
  《圣经》雅各叫了他的儿子们来,说:“你们都来聚集,我好把你们日后必遇的事告诉你们。”  “但必判断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咬伤马蹄,使骑马的坠落于后。耶和华啊,我向来等候你的救恩。” 以色列的儿子“但”的图腾就是“龙”。而我们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以色列的“但家族”建立了中国的周朝,这个结论应该并不出人意外。“周公旦”的“旦”我认为是姓氏,不是名字。
           不过“但家族”建立中国周朝的根据确实不算多,主要为:第一,周朝的建立者之一名字叫“旦”;第二,以色列“但家族”出现的时间与周人出现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三,“但家族”被赋予实质上的“龙”图腾,今天的中国人普遍被认为是“龙的后人”;第四,“但家族”明显在中东受到排挤,在后面我们将看到但家族几乎是分封中最少的一个家族,可判断为他们家族的主干离开中东而外迁于某个殖民地。有关专家谨慎赞同苏三,如找到充分证据,就能改写历史。(见下图,以色列十二部落封地,Dan的封地最小。)3 姬周文化的源头在古埃及 (见新伊林等人大量证据)4 分子人类学证据 支持姬周从中东开始‘窜于戎狄之间’而迁徙到东方中国的Q系来源及分布都很有特点,表现出了与姬周整部落从中东地区开始,途中‘窜于戎狄之间’,而后到达周原的路径相当地吻合。- Y-Q系的分化地是在中东,在中东几乎可以找到除Q1a1的所有其他Q单倍群类型,Q1a1如果不是从中东而来,又从哪来?而中国的O系则是从东南亚起源并扩散北上而来,与中东难以挂上钩。上面姬周从中东迁徙而来证据成立的话,仅此一条,就可以把O系排除在姬周可能的候选单倍群之内。- 商兴起于4000年前,周兴起于3000年前。在中国大地的4000年以前的石器墓葬,找不到Q的踪迹,但2500年前宁夏彭阳地区墓葬发现Q。Q在中国出现时间范围可以限定在4000-2500年前。正是商周兴起时代。
         - 华夏族起于西北,盛于华北,向东融合“东夷”,向南融合“南蛮”。在中国除了后来被命名的“西夏”和“宁夏”与夏有关系外,其他地方很难与夏有关。而历史上希腊和中亚等地都有很多“大夏”国家命名。- 华夏族的核心单倍群必然会呈现北方多,南方少的基本格局。而Y-Q系,在西北比例最高,多样性也较高,其次华北,其次华南,与华夏族扩张模式相当吻合,与姬周迁徙模式也完全吻合。- 华夏族对周边影响:秦汉扩张到越南,越南现在有7%的Q。- Q1a1以前被认为仅是汉族所有,后来发现其他少数民族也有Q1a1,但是似乎都有汉族的影子或影响。比如中亚的东干人也发现有Q1a1,但东干人实际上就是清朝时陕甘回民叛乱失败后逃到中亚的。Q1a1与汉族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性。而O系的任一单倍群都难有此特征。- O3-M134*(F444)或许表现出了较多与Q1a1一起扩张的模式,这有可能是华夏族和M134*的部落联盟后发展的结果。历史也记载姬周与羌结盟。同时M134*也是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重要组成成分,不如Q1a1的汉族性更强。- 目前已知的Q1a1姓氏有:袁,刘,王,谢,陈,毛,吴,姬。。。等,与姬周姓氏都有莫大关系。- Q1a1在汉族中的分布模式,与姬周分封制造成的结果 比较吻合。- Q1a1的STR分析发现,目前已知Q1a1都可以归入到三个大簇,西北多样性最多,DYS391=10有不少,华北以DYS391=9为主,华南以DYS391=6为主。三个大簇STR分离差距基本都在6-7步以内,与姬周3000年扩散分离模式又是非常吻合。- 中国家驴100%的祖先是非洲索马里野驴和努比亚野驴,亚洲野驴不是中国家驴的祖先。
       历史记载,考古证明,文化比较,以及分子人类学证据,都能互相印证吻合!(中东地区可可以找到除Q1a1以外的所有单倍群分布,显然汉族性表现很强的Q1a1应是从中东地区迁徙而来),这些证据链条足以证明姬周从中东迁徙而来!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10-12 05:53: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荐:“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作者:兵策儒剑1 古埃及太阳神古埃及流行多神崇拜,下图是古埃及主要的一些神:其中太阳神是至高无上的主神:拉每天晚上他以死亡的形式游过冥府之后,甲虫神充当复活神的角色,附在他的尸体上,使他复活。甲虫神又成了他处于死亡状态时的化身,他早上形态就是甲虫神。中午拉(Ra)的象征是:一人头顶一轮代表太阳的金色的圆盘,外有一蛇缠绕。头戴鹰形头饰。手拿四样代表古埃及权力的东西注意上图右上角有个小图,画一个鹰头顶一蛇缠绕的太阳,已经是太阳神的标志。拉有八位儿女,四男四女,拉和其儿女,称为「太阳神九神会」。手持三样权力象征东西的Ra;手持两样宝物的拉:一个是权杖,一个是椭圆头的十字架。十字架象征了生命之树,是一种生殖符号,竖条代表男性,横条代表女性。太阳神Ra的现代树脂立体形象:2 形成太阳神标志(1)形成太阳鸟:用简化的图形即鹰顶蛇缠的太阳来代表太阳神。2001年,“四鸟绕日”金饰(太阳神鸟)在四川成都金沙滩遗址出土。(2)埃及公主项链坠的太阳神标志,加上了十字架。百度:Sithathoryunet公主被认为是古埃及国王Senwosret二世的女儿,而这条项链是在国王Senwosret二世的金字塔附近的一个墓穴里发现的。项链的胸饰部分写有国王Senwosret二世的名字。Sithathoryunet公主生生于Senwosret二世统治时,死于Amenemhat三世统治时,这个时期正正是第十二王朝中最强盛的时期。因此,此时期的艺术品是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而其中这条项链,特别是项链底部的胸饰,更是最特别的一个。这个胸饰匠把372块切割好的绿松石,天晶石和玉光隋和石榴石镶嵌入胸饰里。而这个胸饰的特别之处是在于,每一小部分都有非常丰富的含义。胸饰底部的长方形中的Z型条纹代表生命之水从远古之山中流出。整个长方形被视为是一张由芦苇做成的垫子,这类垫子是古埃及高地位的人拿来垫着坐在地上或者垫着奉献给神的东西。左右两边的两只鸟是鹰,这是古埃及太阳神的象征,他们头上顶着的天蓝色宝石被视为是太阳。他们一脚牢牢抓住一个圆形宝石,在埃及象形文字中表示“统治时间和空间”,这就宣示了太阳神在宇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中间上方椭圆形是一个名牌,这个名字叫Khakheperre-Senwosret二世的另外一个名字。尾巴缠绕着太阳的两条眼镜蛇,左边的叫Nekhbet,右边的则是Udjo,他们是传统的国王守护者。眼镜蛇挂着的十字章则表示“生命”。支撑着国王名字的是永恒之神Heh。他两手握住的是棕榈树,棕榈树表示“一百万”,悬挂在Heh右手的是一条蝌蚪,而蝌蚪则意为“十万”。所以整个胸饰的意思就是“愿太阳神赐予Khakheperre(也就是Senwosret 二世)千万年的寿命”。而这个胸饰也刻画了天与地之间这个世界,这就是3000年前古埃及人的世界观。而这种利用对称的图形及标记来烘托中部格言的艺术手法与中欧时期的盾形纹章(例如现在欧洲地区的国徽)十分相似胸饰的背面,仔细看看那些细纹,再看看连接项链的部位,请记住,这是一条3000多年前的项链。注意这时的太阳神标志已经把太阳神拉(Ra)手持的十字架放到了蛇的身上挂着。(3) 找到下张图,未知出处。石刻太阳神标志又在鹰爪下方加上了另外一条蛇。并把上埃及的王冠戴到了这条鹰爪下的蛇的头上。这个金字塔型石刻或许是上埃及(黄帝鹰部落)统一下埃及(炎帝蛇部落)一个纪念碑!把蛇戴上上埃及的王冠代表上埃及征服了下埃及。(4)太阳神标志稍微变形,为了给鹰带上王冠,需要把鹰头上位置空出来,故把鹰头上顶的蛇带十字架绕太阳移到鹰的后背斜上方,而鹰也就戴上了代表上下埃及统一的黄白双冠。3 形成太阳神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和汉字(1)蛇拉十字架缠绕太阳,简化后形成十字太阳轮。后来巴比伦太阳神,就是用十字架外接圆组成太阳轮来表示。中国三星堆则用五星外界圆来表示太阳轮。(2)进一步简化,用线条代替图形,形成汉字的古体“夏”字。所以追根溯源,“夏”原来就是古埃及的太阳神标志!4 太昊伏羲就是古埃及太阳神拉,少昊是太阳神传承即荷鲁斯神太昊,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伏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之一。少昊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的儿子,名玄嚣,因修太昊(一说即黄帝)之法,故名少昊。“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可能是在东非大裂谷附近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一带)。今在中国山东曲阜城东4公里处的高阜上,还有少昊陵,古称云阳山,有“中国金字塔”之称。从两昊名称看,可以看出他们和太阳的关系。“昊”是天上有日,或言头上顶一轮红日。金文中有一昊字,极像人顶日状。是不是与古埃及太阳神的形象非常像呢?!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为学者所熟知的一个名字叫“羲和”,羲和与伏羲很可能是一神二名,即伏羲就是日神。另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在传说中,伏羲也具有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显然这与古埃及的蛇缠太阳的太阳神标志也相关。如此以来伏羲太昊就是古埃及的太阳神。而少昊传承了太昊之法。美洲的印第安人同样崇拜两昊,崇拜太阳神。长沙战国中晚期墓葬出土的《楚帛书甲篇》经人解释,大意说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娶女娲,伏羲、女娲二神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这四个儿子与古埃及太阳神拉生下的主管风冥地地火的四对子女体系也很一致。(古埃及的人首蛇身像)而中国神话体系中所谓的“东夷人”,皆崇拜鸟,少昊时代对鸟的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吴玉丽教授在《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一文中又说:“百鸟之王少昊,名鸷,是一只鸷鸟,更是鸟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全以鸟为名。这与太阳神拉和荷露斯神的鹰头形象也是一致。《白虎通·五行》:“炎帝者,太阳也。”,保护神是蛇(蛇缠绕着太阳)。黄帝部落(上埃及)保护神为鹰。炎黄统一(上下埃及)的标志即鹰驮太阳的太阳神。如果伏羲氏(太昊)对应古埃及太阳神,那么古埃及诸神也许可能就对应中国上古诸氏,如: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等。比如少昊很可能对应荷鲁斯神。何露斯神(Horus)是法老王权的守护神,还是天空之神,双眼分别是太阳和月亮。何露斯神是冥神奥西里斯神和伊西斯女神的的儿子(奥西里斯神和伊西斯女神是日神拉的一对儿女),在“奥西里斯神话”中与塞特神战斗并获胜。何露斯神被认为是现世法老的化身,何露斯神崇拜从古朝时期起贯穿古埃及王朝始终。以头戴上、下埃及双冠猎鹰、或猎鹰首男人身形象出现。荷鲁斯有时也被称为太阳神。与少昊对应很一致。(荷鲁斯之眼)而女娲很可能与哈索尔对应。在不同的传说中,哈索尔(或翻译成哈托尔)是太阳神拉的女儿,王权守护神荷鲁斯的妻子,又或者是拉的妻子,荷鲁斯的母亲。考虑到古埃及王室近亲婚配,这样的关系甚至是有可能的。而哈索尔的形象也是头顶着蛇缠绕的太阳,加上了牛角。荷鲁斯神的鹰头+哈索尔的太阳轮盘正是太阳神拉的头饰。这也表明了荷鲁斯和哈索尔与太阳神拉的关系很近。(哈索尔)另外,根据已有的线索,有人考证伊西斯-Isis和哈索尔-Hathor实际是一个人在不同身份时的两个名字。而一般说法伊西斯之夫冥神奥里西斯是被自己的弟弟赛特嫉妒而害死了。然后说他的妻子伊西斯在丛林里找到了奥西里斯的尸体,并通过魔法使他复活了,但奥西里斯只复活了一个晚上并生出了一个儿子荷鲁斯为他复仇。根据有的人考证,实际上有可能荷鲁斯是伊西斯与其父太阳神拉的私生子,并后来又嫁给了自己的儿子荷鲁斯,并改名为哈索尔。(关系很乱啊)这里先猜测对应关系:古埃及基督教中国希腊印度太阳神拉- 上帝耶和华- 太昊伏羲- 撒旦-梵天(都是创造神)荷鲁斯神- 上帝子耶稣- 少昊- 宙斯-毗湿奴(创造神之子)伊西斯或哈索尔-太母或圣母玛利亚- 女娲- 阿芙罗狄蒂-湿婆?(创造神妻?)山海经又记载羲和乃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珂案: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据宋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这是否对应太阳神拉加上他的妻子和他的八个子女?而羲和有可能是伏羲和女娲的统一称呼?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方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淮南子·本经训》将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里忽然突发灵感,乌干达南部的维多利亚湖那时的名称可能就叫洞庭湖。在历史上,对“洞庭”名称的由来,仁智各见,众说纷纭。《山海经·中山经》称:“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屈原在他的诗篇中多次提到“洞庭”。如:《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在中国湖南的洞庭湖畔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活,“愁苦而穷终”。从《九歌》推测,“洞庭”之名始于二千三百多年前。5 华夏与太阳神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一只红冠高耸的“太阳鸟”,舒展着双翼,翩翩飞来。这个创意即来自于金沙太阳神鸟标志。值得一提是在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也出土了“神鸟驮日图”—— 一只鸟作飞翔状,背部上方有一轮太阳:(仰韶的太阳鸟来源待考证)“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而现在看华夏的本质含义就是太阳神。著名学者何新也在他的《诸神的起源》一书中论证华夏与远古太阳神崇拜有关,华夏民族就是太阳神崇拜的民族。而何新在《诸神的起源(第1卷):华夏上古日神与母神崇拜》中注意到的华夏日神和母神崇拜现象实际上也就是苏美尔-古埃及文明全球传播的殷(母神)巴(日神)现象在中国的表现。(这里感叹一下,纳粹的鹰徽,十字章,士兵领章,卐字等标志都是来自于太阳神的分解标志。1938年和1943年,经希特勒批准,纳粹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亲自组建了两支探险队,他们深入西藏,据说是为了寻找“日耳曼民族祖先”———亚特兰蒂斯神族存在的证据,寻找能改变时间、打造“不死军团”的“地球轴心”。1943年5月,由海因里希·哈勒率领的纳粹五人探险小组秘密启程赴藏。哈勒冒充德国商品推销员进行了7年的西藏之旅。)这只太阳鸟随着古埃及文明的传播,也成了人类很多民族共同的崇拜物。中国古代的鸾或雒,日本的天照大神,古埃及的赖鸟,古美洲的雷鸟,古希腊的克劳诺斯(宙斯),古印度的迦娄罗鸟,蒙古的脱斡林勒鸟,等等,都是太阳鸟。
        而且有关太阳鸟的称谓在语音上都很近似,中国的“鸾”,古埃及的“赖”,古美洲的“雷”,古印度的“迦娄罗”,都是类似音(L)。
广水周峰 发表于 2013-10-12 07:06: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宗亲最好是将周氏DNA找出来…让大家比对从古到今的源流…

点评

你的提议很好……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发展,一定会有科学社会学家去做这件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3 07:07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10-13 07:07: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水周峰 发表于 2013-10-12 07:06 宗亲最好是将周氏DNA找出来…让大家比对从古到今的源流…

你的提议很好……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发展,一定会有科学社会学家去做这件事的……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10-13 07:1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荐:“华夏大地,中国文明演变史简结”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周文友 发表于 2013-10-13 2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茫然。

点评

待时间消解人们心中的疑惑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0 03:37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10-20 03:37: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文友 发表于 2013-10-13 21:24 茫然。

待时间消解人们心中的疑惑吧……
周文友 发表于 2013-10-20 10: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老周家的历史这样复杂,由此可想先祖们经历了多少磨难,而引起诸多学者的研究,所以中华周氏与世界周氏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望宗亲们认真研究,发扬周氏文化。

点评

中国历史在2千多前的夏朝开始突变……埃及、中东的历史在五千或许更早的“大洪水”来临前已质变……是相信猴子变人,还是相信“上帝”造人……若说旧约是一部族谱的话,我更相信上帝造“人”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4 01:23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10-24 01:2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文友 发表于 2013-10-20 10:04 没想到老周家的历史这样复杂,由此可想先祖们经历了多少磨难,而引起诸多学者的研究,所以中华周氏与世界周 ...

中国历史在2千多前的夏朝开始突变……埃及、中东的历史在五千或许更早的“大洪水”来临前已质变……是相信猴子变人,还是相信“上帝”造人……若说旧约<<圣经>>是一部族谱的话,我更相信上帝造“人”说……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30 10:33 , Processed in 0.0244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