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詹仪之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在韶州首建濂溪祠,于广州府城武安街(今马鞍街)春风桥北转运司署旧址,建濂溪书院。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甲辰岁次,方大琮帅广东,与李昂英、余震等谒濂溪书院,题字“大琮、昂英等同观濂溪”。后人刻石于广州藥洲池东石上东侧水边。ffice ffice" />
春风桥北濂溪书院于元季燬。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粤人为弘扬濂溪在广东的功绩,于周敦颐寓居藥洲的(今教育路藥洲遗址)之西奉真观旧址,重建濂溪书院。把湖中泉水原名“寒泉”,改称“濂泉”。据《南海志残志》记载:濂溪书院有殿居其中,两廊三门俱备。其外门为棂星门。其右则元公祠。一座三间,环以两庑,三门居其前,其左则尊道堂,一座七间,演极堂居其后,为诸生讲道之所。在前有两庑,斋房四间,一门一座亦五间。还面临水亭,将原“鸣佩亭”匾,改为“光霁亭”,可以前瞰石州濂泉。这都为求纪念濂溪而真得其趣。
此时皆为官府祭。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广东监察御史涂伯辅修书院,于湖中新建爱莲亭。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广东按察史宁元善疏书院池中淤泥,於湖上植莲数百,书《爱莲说》于爱莲亭楣上。撰《重修周元公祠记》。刻石于藥洲池东仙掌石上段东边。同年十月,广东提学事新喻胡荣撰《重修濂溪书院碑记》,刻石于藥洲池拜石上段,背东朝西(见图)。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广东学政翁方纲书《爱莲说》,刻石于藥洲池中石平台西边爱莲石上。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广东学政许乃钊撰《摹刻周敦颐游大云山书跋》,刻石于藥洲湖北岸碑廓东端尽头处。清吴俜撰《濂溪先生像刻石记》刻石于藥洲。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广东宪副林南润,把药洲濂溪书院更名崇正书院。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书院改名为提学署。次年,广东提学副使魏校,欧阳铎重建濂溪书院于越秀山麓。祠宇体貌一仿春风桥及明正统年间体制,每岁春秋办祭。
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官府有司立例,每岁春秋致祭书院祠堂,每月朔望供香灯银。族中订《春秋陪祭事宜》,凡有衣冠者轮流陪祭答谢。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南海县会同番禺县,为保护濂溪书院祠堂出告示,晓喻民众不准在书院祠堂斋宿、廊房占住及团赌、污毁像址。
清两藩入粤,兵马云集,祠宇改拆兵马房,前祠毁废,竟无基可考。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朝廷特诏修复明、清诸贤书院祠堂、广东番禺、南海、新会、顺德、东莞等县族众,商议择地重建濂溪书院,周公元祠。康熙二十六年(1687),广东抚都院李士桢行檄修复濂溪书院,周元公祠。南海、番禺二县以清水濠粮道署旧址改建濂溪书院祠堂,并奉王阳阴、陈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白沙二">白沙二ersonName>先生神位,仍有书舍供诸生读书。
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广东十一个县周氏四十四房,鉴于清水濠濂溪书院祠堂,除祀濂溪祖,还奉王阳阴、陈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白沙二">白沙二ersonName>先生。遂每房先后两次集资白银三十两,于小马站十九号重建濂溪书院,于仙湖街一百号建先贤濂溪周元公祠,撰《修复先贤周元公祠记》纪实。李士桢题“光风霁月”匾,对联“翠色不除三径草,芳香惟爱一池莲”,并准拔增城县缓福都古蓢庄田地山塘共税三顷八十七亩七分二厘,良田庄田土塘共税八顷八十二亩八分二厘,作尝业祀典费,有余给子孙诸生读书灯油之费。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聚族议立《祠规序》,并立祠规二十七条。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重修小马站十九号濂溪书院,撰《重修濂溪书院碑记》,立碑纪实。清德宗光绪十七年(1891),由第五班理事新修书院中座,连修各处,并撰文纪之。
小马站十九号濂溪书院,一座二进,坐北朝南,中有天井二,东西厢房各五,侧屋一间,后屋一间。南北深长五丈一尺,正座自东至西四丈一尺五寸,两边护屋七丈五尺七寸,外墙厚一尺二寸,横阔包皮七丈五尺七寸(见图)。大门口设在南侧,门额“濂溪书院”石匾,两扇黑漆大木门。门口两侧外墙近地一米嵌麻石墙裙,北面与隔邻见大书院墙柱离地二米嵌“周濂溪祠地墙界”,长六十三厘米,宽二十三厘米麻石界碑一块(见图)。北面后墙距仙湖街三米(在见大书院头门内),离地二米嵌“周濂溪祠后墙界”长七十五厘米,宽三十五厘米麻石界碑一块(见图)。至今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四角完整。
建国后,濂溪书院由广州房管部门以“公产”代管。在外墙三米以上加盖红砖为二层砖木结构,保留两个天井,一二进按原格局略加改造,出租给住户居住。
2004年夏,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的《道国南宗》小马站书院图,现场实地丈量小马站19号濂溪书院旧址。濂溪书院大门口两扇门高三米、宽二米。书院建筑占地总面积九百五十五点一平方米。其中门楼三十八点三平方米,前天井八十六点一平方米,前东侧房四十七点一平方米,第一进前厅一百六十五点二平方米,后天井五十八点三平方米,第二进后厅一百零八点三平方米,东厢房、走廊、后侧房二百三十一点四平方米,西厢房、走廊、后侧房二百三十一点四平方米。(见图)
濂溪第三十传裔孙周治中整理
[编者按]
2003年广州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度冼若瑶以《以于修复广州濂溪书院的建议》提案,要求修复濂溪书院。广州市规划局及广州市文化局决定把濂溪书院纳入广州大小马站书院群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5年广州越秀区文化局推荐濂溪书院给广州市文化局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治中撰《对广州濂溪书院的考证》,宝濂溪等五十七人联名写信,以及香港开平周濂溪宗亲会,湖南濂溪学研究会周唤民等,先后去函广州市人民政府,要求把小马站十九号濂溪书院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予以复建。
2007年3月14日,广州市文化局以[穗文信访(2007)8号]文,《关于濂溪书院保护定级问题的答复》称:“把濂溪书院作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在书院重建后,竖标志说明牌。今后条件成熟,再考虑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濂溪第三十传裔孙周治中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