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逝世(韩素音原名周光瑚)

  [复制链接]
春天 发表于 2012-11-10 15: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逝世
                              
2012年11月03日 18:16:21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日内瓦11月3日电  记者3日获悉,在世界文坛上颇有影响的华裔女作家韩
素音当地时间2日中午在瑞士洛桑的寓所无疾而终,享年96岁。
  韩素音的女儿周惠音和唐蓉梅表示,韩素音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月8日在洛桑举行。韩
  素音原名周光瑚, 韩生于中国河南信阳,父亲是一位早年留学西方的中国工程师,母
亲是比利时人。
  韩素音在中国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后来在燕京大学和布鲁塞尔大学学医。20世纪40年代,韩素音的长篇小说《爱情至上》出版后,被好莱坞拍摄成电影《生死恋》,轰动世界文坛,韩素音因此一举成名。她在文学创作上成绩卓著,先后出版了约40部作品,被
译成多种文字。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周光瑚)简介
    韩素音[1](1917.9~2012.11.2 ),英籍华人女作家伊丽莎白·柯默(ElisabethComber)  韩素音 [2]的笔名,原名周光瑚(RosalieElisabeth Kuanghu Chow),1917年9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韩素音是"汉属英"的音译。意思是她这位汉人已入籍英国。她的主
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
身世及成长
客家人,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周氏仁德公第22世孙。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
1931年,还没满15岁时,在北京医院当打字员。1933年周光瑚入燕京大学学习,1935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学医。1938年回国,同年和国民党军官唐保黄结了婚,后者于1947年战亡于辽宁新丘。1944年留学英国伦敦,1948年毕业,返回香港从医。1952年周光瑚嫁与出版商康柏( L.F.Comb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随后两人到马来西亚柔佛州,韩素音继续行医;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两人离婚之后她嫁与印度军队上校,曾在班加罗尔居住过一段时间。
有人说,韩素音一生倔强的性格,可说是来自父母的遗传。作为一个欧亚混血儿,她天性里就有着不安分的因子。
青少年时代的韩素音总是想当医生。1931年,还没满15岁的韩素音在北京医院当打字员。两年后,她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读书。1935年秋,她获得奖学金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继续她的学业。在比利时留学期间,韩素音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自由大学是欧洲比较进步和开放的大学,一些被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欺凌的犹太人子弟,也准许在这里读书。该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当年潜心医学专业的韩素音,空闲时间却多在图书馆看闲书,阅读了不少西方名著。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韩素音闻讯后既惊诧又悲愤。在多次参加国民政府驻比利时大使馆组织的演讲会、讨论会和系列爱国集会后,她决定回国。她写道:中国,中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像大多数那个大时代的海外爱国青年一样,她毅然放弃赖以继续学业的奖学金和做医生的美好前途。回去,回去,回到我的中国去!现在我知道,没有什么别的爱比这种爱的力量更为强大。”
早年经历
韩素英本名周月宾,曾用名周光瑚,西文名字叫罗萨莉,1916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她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因此她以一个欧亚混血儿身份来到这个世上,也受尽了东西方的人们对混血儿的歧视。
她父亲名周炜,字映彤,是个铁路工程师。她出生时,她的父亲正在信阳参加陇海铁路开封段的修建工程。她的父亲生于四郫县,但祖籍却是广东梅县,而且是“客家”。明末清初,中国南方有过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叫作"湖广填四川",即从江南各省移民到四川。这是因为经历了战乱。四川人口锐减的缘故。周映彤的祖先就是这时从广东迁到四川的。据说,她的最早的那位祖先原是货郎,迁到郫县才改而务农。几代之后,逐渐富裕起来,买田置地,读书应考,终于上升到地主士大夫阶级。周映彤的父亲就做过灵州(今宁夏宁武)知州。那时周家还兼营商业,已从郫县迁居成都。全盛时,全家男女老少70余口,同住在一座大宅院里。
1903年,周映彤被四川省派到比利时留学。1908年7月,他在留学期间和一位名叫玛格丽特丹尼斯的比利时姑娘相爱成婚。1910年1o月,他从布鲁塞尔大学毕业,获得工程学位,在比利时工作到1913年1月,才带着妻子和4岁的儿子回到中国。
在欧洲,玛格丽特因为是中国人的妻子而受到白种人的歧视。在中国,由于自1840年以来的欧洲列强侵入中国的历史,使得不少中国人在感情上很难以用友善的目光看待白种人。玛格丽特跟随周映彤回到成都以后,别人都以并非善意的目光好奇地端详她。1933年,英国作家萧伯纳到上海,欢迎的人要他讲话,他说:"大家好像看动物园里动物一样,看到了就行了,还说什么呢?"玛格丽特当时的处境与此非常相似。她常常被人看得手足无措精神状态都有些反常了。为了使心爱的妻子摆脱困境,周映彤在成都只呆了几个月,就毅然带着妻儿离开家乡四川,到外地谋职,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后来周映彤好不容易才在比利时参加修建的陇海铁路的一家工厂,谋得一个监工的职务,工资最多时也不过是白种人工资的四分之一,尽管他拥有布鲁塞尔大学工程学位。玛格丽特也因为是他的妻子,总是遭到白种人工程师的妻子们的白跟。她和周映彤生的孩子被看成是杂种。
韩素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人间的。那一天是中秋节,父亲为她取名"月宾",意思是把她当作从月亮上迎来的一个客人。此后每逢她过生日那天,父亲都给她送月饼当礼物,每长一岁,就多送一个月饼给她。所以一直到她长大成人,长期远离中国的时候,还非常想念中国的月饼。
感情经历
韩素音的感情生活,其实比小说还要传奇。她一生有过多次感情经历,以及3次过程结局迥异的婚姻。在布鲁塞尔留学期间,她曾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男友。因为回国,这段感情无疾而终。1938年她在从马赛取道香港回国的海轮上,遇上生命中的第一位丈夫。这段开始甜蜜、后来苦涩的情感经历,成为她此生中最不愿回首的痛楚。
当年韩素音归国的目的地是当时被称为“抗日堡垒”的武汉。在轮船上,她认识了从欧洲归来的一名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唐保黄。两人在旅途中一见如故。唐跟她大谈抗战,表示不惜为拯救祖国而捐躯。唐的慷慨男儿气息深深吸引了韩素音。于是他们相爱了,很快地,就在这年中秋节结婚。也因为两人在婚前缺乏真正了解,婚后不久两人的感情就出了问题。唐经常谩骂殴打她,夫妻同居一室视若路人。唐反对她去做救护工作,要她做一个本分的家庭妇女。
韩素音为了寻求精神寄托,于1940年收养了一个女婴取名榕梅,空闲时间写日记、回忆录自我安慰。在这期间,她写出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她把初稿请在成都助产学校任职的修女玛利安修改。1941年夏,玛利安帮忙把韩素音写的文稿带到美国去发表。1942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庆》出版。就是这本《目的地重庆》,激励韩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但也正是这本《目的地重庆》,触怒了丈夫唐保黄。唐大骂她不守本分,写书抛头露面,还殴打她……
1941年,唐赴英国当外交官,韩素音随丈夫前往英国。1945年唐回国参加即将爆发的内战。她没有同他一道走,继续留在英国攻读医学专业。1947年唐死于东北战场,结束了这段痛苦的10年婚姻生活。
1952年,韩素音嫁给了英国出版商唐柏,改名伊丽莎白·唐柏。随后两人到马来西亚继续行医,还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后来两人离婚。之后,韩嫁给了当年印度军队的一位上校。她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陆文星。他们育有3个印度血统的孩子,现都已在印度成家。
韩素音和陆文星的相识也颇为传奇。1956年1月,她接受印度总督、前香港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去印度新德里度假,而后又去南亚一带旅游。在印度总督的官邸里,韩素音见到印度总理尼赫鲁。随后不久,印度官方向她提供参观的新项目中,有一项是参观尼印公路风光(由印方捐建),向导是印方负责人陆文星。陆文星出身名门,父亲为一所大学的校长。1993年,韩素音回成都访问时,跟当地的媒体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1960年,印度为中印边界一事要攻打中国,派一位高级军官领兵前往印中边界,可这位军官说:“中国是友好邻邦,不能打中国人。”他的上级对此十分气恼,严厉地对他说:“你若不去就撤了你的职!”他却坦然地回答:“撤职我也不去。”这个故事中的那位高级军官就是韩的丈夫陆文星。   晚年,韩素音和陆文星定居在瑞士西部的小城洛桑,夫妻俩感情很好。平常,他们各做各的工作,互不干扰;韩每年有7个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陆则埋头干自己的技术工作。2003年1月6日,陆文星因病辞世。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韩素音(作家),于当地时间11月2日中午于瑞士洛桑家中去世,享年96岁。
15岁时在协和医院做打字员。后到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医。1938年回到中国。
19391942年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与他人合写一部小说《目的地重庆》。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51963年在马来亚开设光瑚药房。1960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现代亚洲文学史讲师。1964年开始写5部传记性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成为职业作家。她常到美国、德国、瑞士等20多国讲学和游历,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改革、宗教、民族、青年、妇女、知识分子等问题,写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文章著作。还有《早晨的洪流》 、《中国,2001年》 、《餐风沐雨》、《回面》、《拉萨,开放的城市》等著作
韩素音1952年的自传小说《AMany-Splendoured Thing》曾被好莱坞拍摄成电影《生死恋》(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
1956年以后以至文化大革命期间,韩素音多次访问中国,并出版关于中国及中国领导人的著作,用英文、法文写作。韩素音现居瑞士洛桑市。
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的著名作家韩素音在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日中午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社会评价
 韩素音的英文造诣在当代英美文坛堪称一流,其精美、清丽、雅洁的文笔早在西方评论界获得公认。《瑰宝》中时时出现的景物描写、抒情段落都是优美的诗篇,饱含深情与哲思。在当今世界,像她这样能用英文写作并能在西方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人寥寥无几。[4]
“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
                                      ——著名作家刘心武
  韩素音(1917—2012),本名周光瑚,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生前居于瑞士。曾先后在燕京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就读,并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一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沟通与理解。其作品有自传《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再生凤凰》,小说《瑰宝》《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对于自己为何用“韩素音”这个笔名,她曾解释,“汉属英”的音译,意为她虽已入籍英国,但根仍是汉人。
著名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当地时间11月2日中午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虽然未在父亲家乡成都出生,不过在韩素音看来,自己就是四川人、成都人。曾多次回蓉学习、生活、工作、探亲的韩素音和成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据韩素音的女儿周惠音和唐蓉梅透露,韩素音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昨日,居住在成都的韩素音堂弟周光墉(其三叔的儿子)向成都晚报记者讲述了与堂姐的交往,并深情地回忆起1996年韩素音最后一次回成都的情形。
成都情缘
在这里创作首部作品,找到首份工作
韩素音的身世复杂又传奇,她的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韩素音是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是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以及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
韩素音的父亲周映彤出生在成都郫县,家中排行老二。生在他乡的韩素音,于1940年在当时还是重庆美丰银行董事长的三叔周见三(周焯)的陪同下,第一次坐飞机回成都过春节认祖归宗,就在那时,按周家家谱取的名字周光瑚,在羊市巷周家的大第潭府内被列入家谱,人也被宣布为三姑娘。关于这段往事韩素音后来在她的自传体小说之一《无鸟的夏天》(又名《寂夏》)写道:“我去拜访,要鞠躬,去吃饭,要鞠躬,去喝茶,要鞠躬。”
成都不但是韩素音作为世界著名作家走上文学之旅的第一站,而且也是她第一次工作的地方。回到成都后,24岁的韩素音在成都南门小天竺街美国教会医院进益产科学校当助产士,正巧校长美国女大夫玛利安·曼利也是一位作家,酷爱文学的她看了韩素音偷偷写的随感即刻就被感动了,她认为韩素音写的东西很契合欧美人了解战时中国的急迫心情。于是,由韩素音创作初稿、玛利安修改润色的《目的地重庆》诞生了。该书1942年在美、英出版,处女作的成功也因此激励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书中,韩素音从香港经武汉、桂林到重庆,穿越南方内陆省份的见闻和观感,无不透露着她的中国情结,这也让她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在情感和内容上跟中国紧密粘连。
在这里收养女儿取名蓉梅
就在韩素音创作处女作的同时,1941年的秋天,一个小生命的到来,让她首尝当母亲的喜悦。在其自传《寂夏》中,韩素音谈到关于收养女一事:“如果我不是小天竺街的一名助产士,我的生活中就不会有蓉梅,就不会有蓉梅这个名字使幸福之花在我心中怒放。”韩素音刚收养女儿时,这个孩子只有一岁多,而且体弱多病。因为这个孩子生于梅花盛开蓉城的日子,韩素音给养女取了个富于诗意的名字蓉梅——成都的梅花。据韩素音的堂弟周光墉透露,这个名叫蓉梅的女孩长大后曾多次回成都寻根探亲,“她目前生活在国外,就在前几年,她还曾回成都,在光亚学校‘教书’。”
周光墉是韩素音三叔的儿子,目前生活在成都。昨日,得知堂姐去世的消息,年近九旬的老人显得非常悲痛,“这些年她年纪大了,不方便才不能经常回来,但我们时常还是有联系的。”对1996年韩素音最后一次回成都的情况,周光墉仍是记忆犹新。他说,当时韩素音和丈夫一起回来,原本堂妹周光莹准备在家里招待,但是因为她家在楼上,韩素音丈夫腿脚又不方便,所以就由他改在彩虹桥畔的邮电宾馆进行家宴。“除了问我关于邮电方面的问题,她对当时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都有了解。”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来中国一两次。自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她没能再回国,但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情况。
成就很高
通过文学向世界介绍中国
曾被授予“中国人民友好使者”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正如她所言,韩素音以对人生、对家国充沛饱满的热情,不懈记述着她的个体自我存在与她所生活的时代之种种,无怪乎英国著名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这样评价道:“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著名文学家刘心武也曾说过:“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韩素音真挚感人的中国情结,令她的作品中蕴藏着对中国深刻的了解,饱含着对中国执著的热爱,她既真实又富文采的回忆与记述也成为了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必读作品之一,造就了她在国际文坛的重要影响。
    韩素音的自传体小说《瑰宝》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据此改编的电影《Love is a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译为“生死恋”)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1989年,在韩素音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此项大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它极大地激励了广大青年学习外语的热情,推动了外语教学事业,有力促进了我国翻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1994年,韩素音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成都晚报记者滕杨                                    (重庆周大全收集)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5-2 04:42 , Processed in 0.0212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