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闽南各地周氏源流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08-9-11 10: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春桃城镇桃溪村周氏源流
  今永春桃城镇桃溪村周氏,先祖唐末随王潮、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入闽,始居莆田。九世孙逊由莆田迁永春盖福,明初由盖福迁前溪之象山《桃源前溪周氏族谱》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08-9-11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化(铭山)赤水镇铭爱村周氏源流 

  今德化(铭山)赤水镇铭爱村周氏先祖周梅林,于唐中和三年(883年)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居于仙溪(仙游)之东乡,后迁居延平郡之周田(今大田)。

  南宋时,周少九由大田移居赤水埔之铭山(《铭山周氏族谱》)
周建雄 发表于 2012-3-11 19: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石狮祥芝周姓源流?有谁知道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2-3-22 21: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围江周氏宗祠
2008-12-24 09:56     来源: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     编辑:贺晨曦  

  周氏出自姬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帝喾生后稷,其裔古公直父率领姬姓部落迁至周邑(今陕西省岐山)建立周国。至周武王克商纣,建立周朝。历经三十四王,八百多年。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灭,周王族就沦为平民,遂以国号周为姓。或谓周平王 (公元前770一公元前720年在位)少子名烈,受封于汝南(今河南境内汝水以南地区),时称“周家”,又17传至鳞,隐居不仕,正式改姓周。亦有由他氏他族改周者,如:南北朝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贺鲁氏改姓周,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李隆基讳改周。以周平王后裔一支为周姓的主要源头。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部分族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西汉汝坟侯周仁六世孙因任泰山太守,传衍泰山周氏一派。东汉末年,汝南周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西晋永嘉年间,一支周氏随晋室南渡,迁今安徽当涂。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人闽,部将有周姓。唐僖宗时,河南周氏又有随王潮、王审之人闽的。因此,周氏支派繁多,仅从郡望而言,就有沛国(安徽睢溪县及江苏沛县)、陈留(河南开封)、临川(今江西南城县抚州市)、泰山(今山东泰安县)、寻阳(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市)、庐江(今安徽长江以北)、河南(今河南洛阳)等20多处,现为中国位居第9的姓氏。

  在历史上,周姓人才济济: 春秋时,秦国有周恢为相。

  汉代周勃(?一前169),沛国人,事刘邦为大将。

  周亚夫(?一前143),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犯边,亚夫领军屯驻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周瑜(175—210)三国时吴之名将,庐江舒县人,建安十三年 (208)在赤壁计破曹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周处(约236—291年),西晋义兴阳羡人,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 (今湖南道县)人,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所到处皆有实绩。因爱好山林,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名之“濂溪书堂”,后人称濂溪先生。著《太极图说》,探研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哲学命题,传徒程颢、程赜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理学家朱熹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在宋元两代分别被封为“汝阳伯”、“道国公”,从祀文庙,著有《爱莲说》流传于世。

  周邦彦(1057—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钱塘人。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时人称为“词家之冠”,有《片玉词》存世。

  周昉,字景玄,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

  福建周氏出自汝南一派,尊唐末的“梅林公”为人闽一世祖,亦奉列于福建汝南周氏统谱五十七世的周敦颐为先祖,称“濂溪衍派”、“理学传芳”。

  “梅林公”为周氏统谱第五十八世(自东周时受姓始祖鳞为一世祖),名颐,号梅林,光州固始县人,与王潮、王审知同乡,相知结纳,王氏称其“梅林独识”。唐光启三年(887),得知王潮兄弟据有泉地,周颐即携子周靖入闽谒潮,授居仙游东乡。及王潮兄弟攻占福州,颐及子随之往,得再授东街石井。是为周氏入闽一世祖。

  晋江周氏分属“梅林公”派下不同支系:北宋自仙游徙居晋江桐林、樟岭的“梅岑”支派;建宁府建阳县迁晋江锦亭的“岳公” 支派;南宋末由莆田迁围江(围头)、白沙的“绍基公”支派;深沪金屿“诒谋公”支派等。现周氏在晋江分布的乡村有青阳镇三光天,安海镇下洪村、仁寿村,金井镇围头村、湖厝村,深沪镇东安居委会、港阜居委会、金屿村,东石镇各居委会、白沙村、光渺村,磁灶镇坝头村,池店镇御辇村,罗山镇张前村、塘市村,龙湖镇洪溪村,英林镇湖内村,永和镇福田村等。其中以传衍围江、白沙的“绍基公”一派人数最多。

  周绍基,讳起振,自梅林公传下为十九世,(统谱七十五世),莆阳人,登南宋咸淳四年(1268)陈文龙榜进士。景炎元年 (1276),随同从弟周绍芳至泉州勤王,匡扶幼主。时“大将军张世杰、丞相陆秀夫辅帝呙驾由泉州港南幸,公运艚随后水行。闻元党蒲寿庚据鲤城,遂由大堕外洋抵围海澳湾泊,遣人侦寿庚,得实息。欲开航从龙,而帝驾已白银同、金浦南下不及矣。加以元兵四下云集,无可潜,隐围山,佯为渔牧,及宋灭,终身不仕。”

  周绍基隐居围江,娶当地西店吴氏,生二男一女。“长讳维成;次为维瀚;女招西店吴思永入赘,生一甥名德山,家业宅第均分。后公与长子维成公聚族围山,妣吴氏与次子瀚公分镇白沙,自是白沙之祖妣即是围山之祖妣,围山之祖考即是白沙之祖考,真一脉相承云。”

  据乾隆八年(1742年)围江长房十二世周应祖为白沙周氏族谱写的序言,其中有“序长房其分有五:一日金门、一日安溪、一日御史溪园、溪头,溪园既废,今移居省会,父子嗣林者,是此皆自我长房出也……次房派有十:一日浙江、一日东宁、一日南邑绕霞、一日浯岛林径,其乡日鳌头、玉湖、菌江、鎏屿、井江等派,则自白沙出也。”可见绍基派传承之广,不止于金井、东石、深沪,还远播金门、台湾、浙江等地。 周绍基墓在围头村郊,“西起广山灵气,东临瀛海碧波,北拱资岩宝盖,南拥金门浯岛”穴号“魁星托斗”。明代曾由十世孙周斌主持重修,碑碣犹存。1989年由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树立保护碑,列入文物保护。

  周绍基有二子,长维成居围江,维成生三子:明德、明贤、明彰,依序称长房、二房、三房。长房、二房居围头,三房徙居岑下乡。现围头村周氏360余人,又旅菲律宾、缅甸241人;岑下村 127人,又旅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香港300余人。而围头、岑下迁居台湾彰化县伸港乡泉州厝的周氏已达1300余人。 围江周氏虽非名门大族,亦代出俊杰。

  周氏十世周斌(1598—1651)字恢咸,号平寰,崇祯初年廪生,目睹海寇荼毒沿海,上策军门,累建奇功,官至光禄大夫上柱国、前将军都督府左都督,挂干城将军印,御赐“忠孝双全”匾,荣赠三世。始建造围江周氏宗祠,修始祖墓。甲申年崇祯亡,周斌闻讯,作《勤王诗》于鹭江官署:“我本一书生,奋身戎马场;微躯聊报国,宠命以封疆。海寇平初喜,京师陷可伤;君崩臣必死,孰敢不勤王。”遂移书所部,拥南明皇帝,转战南方,后兵败自刎于贵州。

  周斌子文骥(1639一1707),字文龙,号逸斋,以父荫人国子监读书。清康熙二十年(1681)以员外郎职随军往广东平三藩之乱,招降叛军郭义、黄明等十余万人,升授参议道,封中宪大夫。回乡时“见围头沿海等澳网税杂派等项,民生日瘁”,特向部院请免,“民赖以安”。周文骥亦有文采,著有《约轩诗集》及篆隶草书数本传世。

  周斌本来准备编修族谱,惜未成编,至乾隆八年(1743)方由其孙应佐(邑庠生)与其族弟周大锺修编完成,并编撰昭穆20 字,自一世起为“绍维明逸乾,庆斗荣净御,文应日郁起,世运时兴隆。”至清光绪九年(1900),白沙秀才周振纯为续编20字“诗书彰泉德,黼黻继宗功,启迪鸿猷永,诒谋燕翼长。”该族谱于上世纪60年代曾被没收,几遭焚毁,幸得族人冒险取出秘藏至今。

  据台湾宗亲提供资料,“康熙四十九年,周大钿、周大钟人垦清水,稍后又有(康熙末或雍正初)周应满人垦今伸港乡”。彰化伸港一带为大肚溪冲积平原,地处滨海,早时荒烟蔓草,诚如蛮荒。周应满先行开垦,定居泉州厝。清嘉庆年间,晋江十六都西周乡(今新市村北)因风沙侵害,不能居住,整族搭船往台湾(相传乘船三艘,其一沉于海),寻周氏宗亲聚居,亦居泉州厝。泉州厝遂发展成为伸港最大的庄头,周姓聚居地。

  周氏族人往台湾开发,虽远离家乡,仍时时不忘根本,去台时从祖庙分灵,带去一件香炉,由族人轮流供奉厅堂。订定每年农历十一月廿四为祭祖日,以山珍海味二十四品,由各柱供奉祭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族人周运贤特地渡海回围江祖里谒祖。居住岑下村周山家四阅月,抄录谱牒一份带往台湾。日据时代,泉州厝分为南、北二保。台湾光复后,村名不得用三字,遂将南泉州厝改名泉州村,北泉州厝改为泉厝村,合起来仍保有泉州厝旧名。公元1982年,泉州厝合族公议,共建周氏宗祠一座,号“爱莲堂”。当两岸和缓之时,台湾伸港周氏宗亲欲查祖籍所在,但早年抄录的族谱记祖地为“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十三、十四都磁头乡,岑下乡”。因“磁”与“围”一字之差,无法查清。及至台湾梧椟、清水周氏来祖籍地白沙谒祖,传回信息,方知原来“磁头”即“围头”的异写。自此双方时有来鸿,互通讯息。 1995年围江周氏宗祠重修,台湾伸港周氏族人亦热心捐资,共同修成祖祠。

  围江周氏祖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坐癸丁丑未,“地在本乡中窝里,南向浯岛,武峰为文笔,或张旗峰,东海碇屿即为印山,或为鼓屿。背大青石岩为幛(在巾右莫),抱围海城为前案,如玉几然。左抄右抱,藏风聚气,宛闺中处”。初时只建顶落,规格未尽。至1934年,族中旅居缅甸十九世裔孙周兴注归里,倡建祠堂下落,功未成而身卒。又有旅缅甸十八世裔孙周时度继承建筑完竣。 1958年,围头遭逢炮战,宗祠被拆除他用。1985年,旅菲律宾十九世裔孙周兴茶倡议各房重建宗祠,并不辞艰辛,奔波于台湾、香港、菲律宾各埠,鼓动族亲共襄盛举,历时十三载,终于完成,于1995年剪彩落成,举行进主典礼。

  祠堂为三开间二进硬山顶建筑,石构门墙,大门顶青石匾刻 “周氏宗祠”四个大字,石柱刻楹联“碧海雄风波澜壮阔;围山古地世代昌荣。”“细柳为营汉代忠贞胄:莲花立说宋朝理学家。”“制礼规民思始祖;好贤得相以兴周。”下厅匾书“岐阳启姓”。厅堂梁枋皆丹漆彩绘。用雕花槅枳笼扇隔成的祖宗龛前面挂着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画像。上悬匾额“理学传芳”,两旁还挂有“进士”、“忠孝双全”等牌匾。龛联书:“赐铁钺麾旌素丝节操于汉代;沿书香门第碧伞孝廉著宋朝。”神龛前安放一套台湾彰化泉州厝宗亲献敬的、朱漆镏金镌刻“郭子仪拜寿”故事的长案桌及八仙供桌。两侧厅壁嵌石刻“忠、孝、廉、节”4个大字。两庑亦嵌石刻《围江周氏宗祠重建简志》及《围江周氏重修宗祠祖墓捐资芳名录》。宗祠重建,台湾宗亲捐资达17万元,占建祠资金三分之一强。

  周氏在围头、岑下,人口不过数百,能集资修建这样一座美轮美奂的祠堂实属不易,据发起人周兴茶先生所述,“1983年,长房十九世孙兴茶本人自菲律宾归家,观祠堂之倾斜倒坏,宋开基始祖墓被四面起厝包围,荒废景象,触目感愤。因而发起翻建祠堂,复兴始祖墓,四处奔走,将伯呼援,万幸由困难中,先后十三年强求下,完成祖宗大业二事。”周兴茶曾在致台湾宗亲的筹款书信中言及“……经与二三位亲堂磋商,更蒙永春宗人周卿云老伯(高龄九十二,其三郎为菲律宾驻新加坡大使)心系宗族大义,再捐献十万元,连前捐十万元计捐二十万元菲币。周兴茶与二位亲堂蒙老伯的热情激发,亦再作第j次的捐献,合计捐十万菲币。修建下落连油漆估算要十七、八万元人民币,菲方吾人出尽乳母力的第三次捐出尚是杯水车薪,难得如愿进行,况且次后祠堂、祖茔完成,尚须修谱、进主、落成等开用,需财尚多。堪叹吾人小伙财乏之可悲也。”“综合家乡存款及菲捐只不过十来万之普,尚须七、八万方可应付当前必要开支,因此进退维谷,忧心忡忡,不敢着手进行呢……”仅就克己奉公筹建宗祠一事,周氏族人敬祖睦宗拳拳之心灼然可见,令人感动。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2-3-22 22: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围头周氏宗祠:
“泉州厝”里有宗亲








  晋江知名宗祠系列报道
  中国人重“根”,闽南人尤甚。作为著名的侨胞祖籍地的晋江,晋江人及晋江籍的华侨对“根”的重视,最直接的是表现在对宗祠的情感上。

  宗祠文化与姓氏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座宗祠就是一个姓氏的体现,是当地氏族繁衍生息的见证,也是当地氏族人文历史的承载体。很多时候,宗祠是一个族群的寄托,它能凝聚各处族群的血脉亲缘。

  在晋江,大大小小的宗祠成千上万座,其中闻名泉南一带的宗祠数不胜数。如陈埭丁氏宗祠、衙口施氏大宗祠、青阳蔡氏家庙、塘东东蔡家庙、闽台粘氏大宗祠、东石檗谷黄氏宗祠等等,前两者还是“国保”单位。

  《地理》为此开辟了《晋江知名宗祠》系列,对这些宗祠进行系统梳理,也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您对我们的这组报道有什么建议,或者要提供线索,请拨打82080855与记者联系。   

  ■本报记者 黄海莲 陈巧玲

  

  联办单位:晋江谱牒研究会

  感谢周良土、周谋生等人及围头周氏宗亲会其他工作人员对本次采访的支持和帮助。

  [印象]

  渔村深巷藏祖祠

  “地在本乡中窝里,南向浯岛,武峰为文笔,或张旗峰,东海碇屿即为印山,或为鼓屿。背大青石岩为幛,抱围海城为前案,如玉几然。左抄右抱,藏风聚气,宛闺中处。”这是去围头寻访周氏宗祠之前看到的一段关于周氏宗祠的描写,寥寥几笔,将祠堂所处位置描绘得气势万千,临海背山,视野开阔。真正去到围头,要找到周氏宗祠却不容易。曲折多岔的路巷布满渔村,要靠村人指路才不至于走了弯路。

  周良土老人自幼长在围头,虽然后来不住围头了,对村里的路却极熟悉,很快地就将我们带到了宗祠前。眼前的宗祠小而紧凑,左侧是村里的菜市场,熙熙攘攘的人声。周良土与宗祠管理人员指点着我们去看祠堂的修建石碑。

  围头周氏祖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最早只建了顶落,规格并不完整。到了1934年,旅居缅甸的十九世裔孙周兴注回到故乡,提倡建造祠堂下落,只是还没有建成时便已过世,旅居缅甸的十八世裔孙周时度继承建筑完竣。1958年,围头遭逢炮战,宗祠被拆除他用。1985年,旅菲律宾十九世裔孙周兴茶倡议各房重建宗祠,并不辞艰辛,奔波于台湾、香港、菲律宾各埠,鼓动族亲共襄盛举,历时十三载,终于完成,于1995年剪彩落成,举行进主典礼。

  现在人们所见的周氏宗祠便是1995年所修建。祠堂为三开间二进硬山顶建筑,石构门墙,大门顶青石匾刻“周氏宗祠”四个大字,石柱刻楹联“碧海雄风波澜壮阔;围山古地世代昌荣。”“细柳为营汉代忠贞胄;莲花立说宋朝理学家。”“制礼规民思始祖;好贤得相以兴周。”下厅匾书“岐阳启姓”。厅堂梁枋皆丹漆彩绘。用雕花槅枳笼扇隔成的祖宗龛前面挂着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画像。上悬匾额“理学传芳”,两旁还挂有“进士”、“忠孝双全”等牌匾。龛联书:“赐铁钺麾旌素丝节操于汉代;沿书香门第碧伞孝廉着宋朝。”神龛前安放一套台湾彰化泉州厝宗亲献敬的、朱漆镏金镌刻“郭子仪拜寿”故事的长案桌及八仙供桌。两侧厅壁嵌石刻“忠、孝、廉、节”4个大字。两庑亦嵌石刻《围江周氏宗祠重建简志》及《围江周氏重修宗祠祖墓捐资芳名录》。

  据祠堂管理人员介绍,能修建这样一座美轮美奂的祠堂实属不易,多亏了旅居菲律宾的十九世裔孙周兴茶,是他发起,并为筹建资金四处奔走。在宗祠内的重建碑上这样记录着:“1983年,长房十九世孙兴茶本人自菲律宾归家,观祠堂之倾斜倒坏,宋开基始祖墓被四面起厝包围,荒废景象,触目感愤。因而发起翻建祠堂,复兴始祖墓,四处奔走,将伯呼援,万幸由困难中,先后十三年强求下,完成祖宗大业二事。”在周兴茶以及台湾宗亲,还有菲律宾等地的宗亲的努力下,周氏宗祠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围头村中。

  [源流]

  一墓循亲缘

  在围头村西,泉围公路东侧,离围头周氏宗祠不到五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古意盎然的墓,那便是晋江围头周氏开基祖周绍基的墓。墓坐西朝东,三合土结构,呈“风”字形,占地八十平方米。墓前竖有花岗石碑,记周绍基生平。墓始建于宋,明朝周氏后裔重修,1989年晋江文物管理委员会竖碑保护,现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墓旁所立的石碑上这样写着:周绍基,宋末进士,时值乱世,不仕,随宋幼主入围,君臣离散,避元入围,徙于东海之滨,为晋江周姓之始祖。是研究晋江历史之佐证。

  周良土先生得知道我们要到祠堂,特意复印了族谱中重要的一些内容给我们看。那一页薄薄的纸里记载了周氏在晋江发展的脉络,第一段记载的便是周绍基的事迹。

  周绍基,名起振,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随同从弟绍芳等至泉州勤王,匡扶幼主,王义之被授同进士出身。抗元失败后,与幼主失散,绍基公易名籍,隐居东海之滨,过着耕读人家淡泊生活,终生不仕元。绍基公生子二,长维城,次维瀚。维城居围头(古称围海),生子三,长子明德、次子明贤、三子明璋。按族谱明德为围海长房,明贤为二房,明璋为三房(岑厦),现围江之周姓大部分属三房之人。长房传数代分支五处,一金门、二安溪、三御史溪园(溪园废、后迁福州)、四溪头、五嗣林。二房分十处,浙杭、东宁、南邑、霞绕、浯岛林径、鳌头、玉湖、菌江、金屿、井江。(鳌头即鳌江,围头),井江(即南安营前)浯江(即浯岛林径,浯州浦边)。

  据周氏宗祠管理负责人周谋生介绍,现在鳌江周氏(即围头周氏)传了24世,人口有400多人。鳌江周氏辈序是:“绍维明逸干,庆斗荣净御,文应日郁起,世运时兴隆,诗书彰泉德,黼黻继宗功,启迪鸿猷永,贻谋燕翼长。”

  [亲缘]

  围头周氏繁衍台湾最多

  在围头周氏宗祠里,挂着几块匾额,表达“追本溯源”之意,它们皆来自台湾鹿港伸港泉州厝周氏宗亲。据介绍,围头周氏分衍至世界各地,以台湾为多,已有上万人。台湾宗亲十分惦念祖源,1995年,宗祠重建时,台湾宗亲捐资占了建祠资金的三分之一。

  据台湾宗亲提供资料,“康熙四十九年,周大钿、周大钟人垦清水,稍后又有(康熙末或雍正初)周应满人垦今伸港乡”。彰化伸港一带为大肚溪冲积平原,地处滨海,早时荒烟蔓草,诚如蛮荒。周应满先行开垦,定居泉州厝。清嘉庆年间,晋江十六都西周乡(今新市村北)因风沙侵害,不能居住,整族搭船往台湾(相传乘船三艘,其一沉于海),寻周氏宗亲聚居,亦居泉州厝。泉州厝遂发展成为伸港最大的庄头,周姓聚居地。

  周氏族人往台湾开发,虽远离家乡,仍时时不忘根本,去台时从祖庙分灵,带去一件香炉,由族人轮流供奉厅堂。订定每年农历十一月廿四为祭祖日,以山珍海味二十四品,由各柱供奉祭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族人周运贤特地渡海回围江祖里谒祖。居住岑下村周山家四阅月,抄录谱牒一份带往台湾。台湾日据时代,泉州厝分为南、北二保。台湾光复后,村名不得用三字,遂将南泉州厝改名泉州村,北泉州厝改为泉厝村,合起来仍保有泉州厝旧名。公元1982年,泉州厝合族公议,共建周氏宗祠一座,号“爱莲堂”。当两岸和缓之时,台湾伸港周氏宗亲欲查祖籍所在,但早年抄录的族谱记祖地为“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十三、十四都磁头乡,岑下乡”。因“磁”与“围”一字之差,无法查清。及至台湾梧椟、清水周氏来祖籍地白沙谒祖,传回信息,方知原来“磁头”即“围头”的异写。自此双方时有来鸿,互通信息。1995年围江周氏宗祠重修,台湾伸港周氏族人亦热心捐资,共同修成祖祠。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30 21:39 , Processed in 0.0193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