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重走周人迁徙路 再探先周文化事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23-9-6 22: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走周人迁徙路 再探先周文化事
周书生 人和寨 2023-09-05 16:44 发表于河南
     8月29日,重走周人迁徙路落下了帷幕。回首路途,感概万千:没有周人千年之维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周文化,何来之有!

     一:重走周人迁徙路乃时代之唤

     时针拨回到2021年3月12日:当抗击新冠肺炎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的时刻,陕西省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扶风县文化旅游局、法门寺艺术馆、甘肃庆阳、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洛阳周公研究会、洛阳周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周文化研究会等,应约齐聚洛阳古城,经过协商,决定成立陕、甘、豫周文化研究交流会联谊会。并作出了“重走周人迁徏路”的决定。

     联谊会会长聂宗科向大家介绍了三省联谊会的发起过程,说:周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之根,是三千年来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宝库,也是我们陕甘豫等省周文化研究者的追梦。未来在陕甘地区的考察活动:一要探讨先周文化的传播范围、路线和方式,把周人在各个地区的生活片段汇聚形成历史资料,把周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二是与各地政府合作,共建跨省区周人迁徙线路,为“周人历史游”提供可信的资料。三是打造各地区周文化符号,铸就周文化核心思想,把周人在各地的发展亮点体现出来,弘扬宣传造福一方。

     甘肃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晋荣说:2021年2月22日,我与庆阳市退休局长、文化人张志龙来到岐山,晚上,在同杨慧敏局长、郑鼎文会长和聂宗科馆长交流中,我谈到我们跨省成立了“陕甘宁蒙古城墻长城研谊会”,郑鼎文听后,倡议成立三省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会,从坐井观天走向携手共研。3月12日三省七地联谊会在洛阳成立,正式决定要“重走周人迁徙路”。

     为什么要重走周人迁徙路?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郑鼎文说:“重走周人迁徙路”的建议是我当时提出来的,因为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不走出岐山、不系统全面的了解先周文化,就不能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的知晓和定位岐山周原,所以,“重走周人迁徙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周文化持续深入发展的要求。

     联谊会原秘书长张志龙说:周文化把中华民族由荒蛮凶残的争斗阶段推向秩序和自食其力的文明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无法逾越的丰碑和传统文化的典范。“文物要活起来,文化要走出去”。这次,我们把创建周文化三个肇基源融为一个整体,深度挖掘整理周文化遗存,目的是通过资源整合、资料共享,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周文化研究体系,进一步传承、弘扬、发展之。

     2023年8月25日,庆城、彬州、扶凤、岐山、长安区、武功、洛阳、法门寺艺术馆等地人员汇聚庆城,开启了考察。8月26日,上午祭拜周先祖不窋 、参观庆城博物馆,下午参观彬州市博物馆。27日上午祭拜公刘墓,下午于武功、杨凌参观古邰国遗址和姜嫄遗址。28日参观岐山县周公庙,太王陵、三王庙、周原博物院和扶凤法寺艺术馆。河南洛阳团29日于长安林沼参观了“国宝”“丰镐遗址”。

     28日下午,在周原博物院会议室举行了先周周人历史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致以为:通过重走迁徙路活动,加强了各地区文化交流研讨,提高了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周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方向;澄清了后稷历史真正的根脉,统一了认知,减少了无畏的地域之争,对深入研究周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确定了周人在各个历史节点的文化、思想、精神、成果,为中华民族历史“寻根游”探明了线路。

     二:周人立祖一一姜嫄之后稷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说:“姜嫄在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女子,这不是因为她是帝喾(ku)的元妃,而是因为生下一个伟大的儿子后稷而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颂。” “后稷这位周王族的始祖”,“死后被世尊为农神(《中华姓氏谱·周姓卷》)”。
微信图片_20230906221538_1.png

     史记 《周本纪》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记《周本纪》:弃为兒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姜嫄及弃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存在?几千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不休。

     中国著名学者何新在他著的《神话的起源》中写道:“中国关于文明创造的神话多是晚周战国之际诸子之所创作,不同于自然形成的始祖神话,而具有着比较深刻的哲学和文化的自觉意识。”他又说:周祖姜嫄,“感”生于神,不夫而孕,“感”字是中国文化中的性关系隐语之一。最后指出 :“甲金文中早有证据证明,伏羲、皇帝、女娲、尧舜、禹、汤及夏启帝的实存,证明《尚书》等上古经典的可信性。”

     姜嫄及弃是真实的故事还在于:山西南部和陕西中西部有不少地方都说是姜嫄的故里,而中国其它广大地区不言此事,说明了上古时期姜嫄曾到过这里,由于她生的后稷一生稼樯为民,百姓永记心怀,并把她一代代传承于后,以激励来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姜嫄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之内,自然是真实伟大的女姓。

     那么如何面对不少地方都自称是姜嫄的出生地呢?在姜嫄古墓未问世前,还要按照“家有规,国有法”的理念执行。

     明代《大明一统志》(李贤著)在第三十四卷《凤翔府·古迹》中记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由此可见,姜嫄的出生地应该在现在的姜城堡。1957年5月31日,“姜嫄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宝鸡市人民政府在姜嫄村立起“姜嫄遗址”的石碑
微信图片_20230906221538.png

     我国著名考古、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周弃(后稷)的母亲,姜嫄明白为姜姓女儿。周弃所居的邰就在武功县境内,因为地近,婚姻相通,理也近似。”到了尧舜时代,邰地为后稷·弃的封地,姜嫄应该在邰生活过很长的一段时期。

     《诗经·大雅·生民》中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先秦《鲁颂·閟宫》写道:“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人尊姜嫄为圣母,或说是其故里,一是因她为后稷的母亲,孕育了一代奇人。二是因她造福人民,功德伟大。

     新时代,各地方的姜嫄故里已形成了多年,在一代代人心中扎下了根,当地人对其有很深厚的感情,应该顺其自然,让她继续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让她造福一方,让人们在文化的提升中提高自我的认知。

     姜嫄及弃出现在五帝之后夏朝之前不是偶然的,它揭示了社会的变革已进入到农耕时代,社会的治理从部落升格到“州(九州)朝”,华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智慧的先祖们用神话故事代替文字向后人展现了当时的客观信息。“弃.后稷”即是上古历史的结束,也是近古时代的开始,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

     《周朝八百年》曰:“西周时尚无皇帝、尧舜的记载,当时最古老的两位先王是大禹和后稷。说大禹、后稷勤政而死,所以大禹被奉为社神,而后稷被奉为稷神。”又说:“周人真正记忆中的先祖是不窋,又把崇拜的稷神改造为后稷,才列为最早的先祖。”

     美丽生动的神话传世不厌,激励来者奋搏向前;寓意深奥的神话则能成就一族,涉及国本。姜嫄及后稷就是其中的娇娇者,它不但成为周人的始祖,它所开启的“教民稼樯”、“农耕富国”、“一心为民”的周文化则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石。

     正因为后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开拓着,在他走过的地区都留下了足迹,人们设祠建庙纪念之,山西运城稷山、闻喜县……,西安杨凌、武功、长安等地每年都在开展活动,把后稷作为先祖纪念。那么后稷故里在哪里呢?根据国家文物局确定在杨凌。
微信图片_20230906221539_1.png
     杨凌《古邰国遗址》)

     “重走周人迁徙路”实地考查,再次确定了“古邰国”属地的准确性和周人始祖“后稷”诞生地,但它并不妨碍有后稷历史故事地区对后稷的宣传,因为后稷创造农耕、“教民稼穑”的“求实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民本精神”和“为公精神”,鼓舞者代代国人,促进着社会发展,在新时代更应弘扬和宣传,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

     三:周人的四次迁徙

     1:不窋迁徙开创了周人之伟业
微信图片_20230906221539.png

     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

     《国语 周语上》曰:“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祖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

     《国语·周语》韦昭注:“不窋失官,去夏而迁于豳,豳接西戎,北接狄也”。唐《括地志》云:“宁、庆、原三州,秦北地郡,为义渠戎之地,周不窋、公刘居之”。“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

     “周人真正记忆中的祖先是不窋(《周朝八百年》)”不窋,史称周先祖,当地人叫他老周王,是周人的第一代部落首领,在庆城留下的遗址之一是“周旧邦牌坊。”

     有人推算出不窋到庆阳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737年前后:不窋是最后一位“后稷”农官,从夏始2070年到1737年(夏帝孔甲亡时),按每代25一30年计,应在14一11代间,基本对应中国通史的记载。所以,《史记·刘敬传》曰:“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不窋为什么离开夏朝,仅仅是“夏之衰”吗?虽然背后有许多种说法,但从正统分析,应该看到他的内心的世界:不仅仅是为继承后稷“教民稼樯”,使之永不衰败,恐怕更有深谋远虑。

     其实,不窋的雄心大志,司马迁从史记问世之际就告诉了世人。史记大家在写国史时,常常只写大事,只传有功德的大人物,庶民百姓、无名小人是不会记录的。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从后稷·弃到不窋中间约十代人都没有记载,而是一步垮跃到“不窋”,说明了不窋是有大功之人,功在哪里?给周人埋下了伏笔,也是在考验来者。

     不窋展转千里奔庆阳,从周人发展历史来看是个特殊行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个泾渭分明的大分界线:因为从他开始,周人离开了从后稷姬弃以来所形成的依附于他人的历史,西迁庆城后,从此周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践行自己的文化,为后来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肯定,不窋迁移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审时度势,不断选择最佳之地:不选离夏都(洛阳二里头)近临的山西运城和陕西关中,而到远离夏朝的原高川平的戎狄之地北豳庆城(这里“古有岐伯,黄帝师,望出安化)”,这凸显了他为梦想而高展远瞩的长远运筹。

     不窋不忘祖训,不敢怠滞祖业,“教民稼穑、陶复陶穴”,茹毛饮血的蒙昧历史第一次在这块土地上画了句号。他继承先祖良好的道德品质,制定规章制度让部属团结戎狄民族,为建立以庆城为中心的周族部落方国打下基础。

     由于不窋的努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庆阳为中心的周祖部落方国显现,“周旧邦国”,历史辉煌。史书上说,不窋死,子鞠陶立,鞠陶死,子公刘立。周道之兴从这里开始。

     2:公刘迁徙兴业立邦

     不窋安家不到六十年,公刘为什么又要迁徙呢?估计原因有五:一是公刘自诩为黄帝正统,不屑和戎狄杂居在一起。二是不窋从河洛地区的夏朝迁庆城后,长期和游牧民族生活在一起,生活不可避免中会产生矛盾,为了避免而迁。三是不窋家族生活在中原夏朝,迁庆城后处于半农半牧状态,想再恢复长期的稳定和定居的生活。四是(南)幽州气候比庆城相对温暖,生产、生活环境优越。五是人口增加了,族群壮大了,谋求以迁移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司马迁说:“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多耕种,行地宜。”《史记.刘敬列传》又说:“公刘避桀居豳”。可见,继承后稷之业,多耕种,兴盛壮大家业是公刘主想。

     其实,《诗经.大雅.公刘》中已经把公刘迁豳的原因说得非常清楚:“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爱方启行。”意思是: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大家团结光荣久。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诗经《公刘》每段开头都以“笃”开头,笃者坚定、诚实、忠厚,可见公刘的人格、人品,他以坚定信心、忠诚之念,执著地实施者后稷不窋开创的周人事业。

     公刘在北豳活动中发现了南豳,见这里背风向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能容众多人口。他“陟则在 ,复降在原、逝彼百泉、乃陟南冈、瞻彼溥原”,看到一望无际的塬面,是以后发展的好地方,就向族人宣布要转移南迁。

     到南豳后,他召集百官,摆上筵席,杀猪做菜,用瓢喝酒,商议建设之事。利用日影看山冈、定南北、观水相、测量低地和高原,划田界、开荒种田,修复光大后稷开创的农耕事业;又渡渭水、捡滑石和捶石,运回豳地,夯实地基,建造窑洞,供众多人民居住,开创了豳国三百多年的历史。自此,中华民族游牧农业转入定居农业,后人将公刘称为人祖,又称为中华民族定居农业鼻祖。周人兴盛,族群壮大,使不窋立周的理想得以实施、使不窋兴起的周道成为康庄大道。

     3:古公亶父迁徙立周国
微信图片_20230906221540.png

     约三百年后,公刘嫡孙古公亶父又开启了第三次迁徒,其因有三:一是古公亶父时,公刘创立的豳国已是三百多年的“老人了”。夏朝三百年后出现动乱,不窋西窜;公刘国三百年后即使不出现动乱,内部长期积存的矛盾也恐怕是积重难返,需要睿智思维去解决。再者,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公刘国国富民安,又吸引了戎狄南侵,就又迫使周人不得不考虑迁徙。三是公刘国兴盛发达,人口增加,也使其想找一片更大的肥沃土地来发展自已。“周原膴膴,堇荼如贻。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诗经》)”。肥沃的周原在当时就很吸引人。在多种因素的支配下,古公开启了周人规模更大的第三次南迁。

     其实,古公亶父并不想迁址,他宅心仁厚,对于狄的侵袭只想破财免灾,常拿出好东西给他们。后来发现狄要的是地盘,也想要安居为业,于是古公对族人说:狄人想要的是这块地盘。土地是用来养活人的,如果为了保住土地反而使人丧命,这不是有德之人会做的事。为了不让你们受害,我决定离开这里了,以后你们就受狄人管了。仁德的首领要离开,族人也追随古公亶父经永寿、麟游,循漆水逾梁山来到箭括岭下这片西岐之地。

     古公的功绩有二:一是他领导周人在这片土地上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营建城郭,设立宗庙,设官分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的农耕生产让周族的经济实力大增。为了周族人的安全,他与天下共主一一商王朝建立同盟关系,以自己的族号周为国号,让周国成为商王朝的一个西边邦国。

     第二大功绩就是古公亶父带领周族人慢慢接受了商朝人的天命观,并渐渐生出了“剪商”的想法。这就为周族人注入了要大兴的使命。要大兴,必然要与商王朝发生斗争。这种使命的注入,是鼓舞族人具有不断奋发向上的源动力。

     《史记 周本纪》曰:“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太王关注民生、维新治理、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商王)武乙六年,邠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竹书纪年》)。因地处周原,故姬姓建立姬周族,定国号为周,国初具雏形。

     古公亶父的伟大,是由于他睿智地带领族人果断南迁到岐周之地;以“教民稼樯”、“农耕富国”为本,建立了周国周族,把不窋的宿愿变为现实,把周人践行的文化展示于天地间。

     4:文王迁沣定乾坤
640.png

     《史记》言:“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多归之”。

     周人势力越来越大,让商朝忧心忡忡,崇侯虎诋毁姬昌,于是纣王将姬昌囚禁在羑里。经过一番贿赂营救,纣王将姬昌释放,甚至还"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姬昌出狱之后,暗中推行仁政,开始灭商之想。

     文王业绩有三:一是在囚禁期间羑里演《周易》,七年的探研中使他坚定了灭商之决心,炼就了更大的立国智慧。二是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之下,对内,实行“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这些政策措施,得到了大多数周人的拥护。对外,周文王积极争取与国,征伐敌国,接着又翦灭了崇侯虎。这些对内外政策的推行,使周迅速强盛起来,以致这时的周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继续向东发展,周文王自灭崇以后作邑于丰(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永西岸),并迁都于此---- 沣之终南山北麓、渭河中游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流密布,川原秀丽,民风淳朴,负阴而抱阳,是一处理想的建都之地。另外,这里山川形胜,易守而难攻,更便于调动军队。正因为如此,周人才能从这里出发,攻灭殷朝,一统天下。

     三是文王迁沣是准备灭商建国,因为他已是王。清华简中的《保训》,是周文王临终前的遗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和"阴阳和谐",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保训》开篇第一句写到:"隹王五十年”。"隹(ZhuI)王五十年"这五个字一锤定音,明确无误的指出周文王身前已经称王,是商纣王的反贼。

     文王从岐周迁都于沣,也是周人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它告诉天下,夏商之后,一个暂新的周朝将屹立于人间,但遗憾的是,文主没有行到终点,最终由其子武王统一天下。

     诗经赞文王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四:迁徙创造了周人维新之路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诗经》)。”“维新”于“命”一一周人抓住“命运”之机,用“维新”开创了“生命”。研究周人千年迁徙中践行的文化,就要探讨其“维新”的历程一一周人迁徙的过程就是维新的过程,每一次迁徙都是“维新”的需要,每一次“维新”后都会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周人的理想大道越走越宽,周人开启的文化灿烂于世。

     《六韬.明传》记载:“文王寑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文王问姜子牙,如何才能建立周天下?姜太公告知文、武王:“神明之德,正静其极。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只有此,“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意为,只要有“神明之德”、“义胜欲”、“待物以正”,君主爱护百姓像上天施恩万物一样,百姓就会守规本分作事,如厚重的大地,定天下。天地融合,大礼有成,周天下必成。

     文王在弥留之际,乃虚心请教姜太公,彰显了他以“维新”问鼎天下的决心,并把“维新”理念传递于后,深深教育了武王姬发。由于文王强化“维新”,重视和畅通了社会关系,发展了农业生产,最终在武王之际克商建周,实现了“旧邦新命”之梦想。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为“旧邦新命。”

     “旧邦新命”四个字是冯友兰先生于1946年提出的,在新时代也足以当之。它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特征,也是冯友兰先生终生的哲学追求。他告诉我们,周虽是古老的邦国,但却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其使命在于不断革新,不会在守旧中天亡。

     任何民族、国家或其他事物都有着古老的历史和传统,但要承前启后,续旧创新。就现在来说,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是“旧邦”,但要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我们的努力是保持旧邦的同一性和个性,而又同时促进实现新命。我们要敢于、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周人千年迁徙的沧桑告诉世人:“维新”,就是创新、破旧立新。古之周人振兴需要,现在仍需要,以后更不可放弃。任何人、企业、民族和国家,都必须时时“维新”,日日新,与时俱进,只有如此才能发展前行,否则将被历史所抛弃!

      陕甘豫周文化研究交流联谊会

      河南省周文化研究会洛阳分会
春天 发表于 2023-9-7 22: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9 08:04 , Processed in 0.0281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