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德理:周氏祖根地之考辨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23-6-30 2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氏祖根地之考辨
                                   周德理
               导语
       周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有的证据表明,中华文明史与周人的发展史几乎高度重合,表现出了鲜明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可以说,周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周文化极大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周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千年以来,周人从远古走来,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展和壮大,足迹遍布五湖四海。据公安部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周”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居于全国总人数的前列。
      长期以来,大多数周氏族人一致认为,周姓就发源于远古的周族,是“周”这个国性的直系传人,并以拥有这个光荣的姓氏感到骄傲和自豪。那么,周姓就是周人的子弟吗?周姓究竟来源于哪里?周氏的祖根地又在什么地方?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试图以现有的史实和资料,作出客观分析。以期纠讹止谬,正本清源。
       一、周人的起源:
      据《中国通史》记载,周,其先祖称为后稷。而在上古奇书《山海经》中,也多次提到了周人的先祖后稷。比如在大荒西经中的“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海内经中的“稷之孙曰叔均,始作耕”;大荒北经中的“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周人的先祖就是后稷。自后稷始,周的先人陆续在虞、夏为官,待传到公刘时,公刘修建了都城,建立了国家,成为周的第一位国君。当然,不论是公刘之前的周部落,还是公刘的周国,实际也不过是一个大的群居体,只能算是国家的一个雏形。公亶父为国君后,迁都岐山,因此后来周又称为西岐。
      上述记载中清晰地表明,周人自后稷而后,先后建立过“西周之国”,并逐渐迁徙到“赤水之北”和“岐山”,并在岐山定居下来。因此,岐山也就成为周人的祖根,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从这些史料中也可以看出,此时的后稷姓姬,周还只是作为国名而存在,我们还不能断言周人就是周姓的伊始。
      1、周氏的发端
       据史载,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族,传说其始祖后稷是其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迹”而生的,说明周族从弃开始,才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化到父系氏族社会。从后稷三传到公刘。公刘迁徙到豳(今陕西栒邑)定居。这时周朝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社会生产开始有了剩余,原始公社逐渐解体。所以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自公刘传九代至古公亶父,因受到戎狄的侵逼,又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古公亶父领导周人在这里辟草莱,立家室,筑城郭,设官吏,并利用奴隶从事生产。这时周族已进入阶级社会,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
      上述历史学家们考证的史实也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得到了印证。《诗经·大雅·緜》写道:“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廼立皋门,皋门有伉。廼立应门,应门将将。廼立冢土,戎丑攸行。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52!”
      为了便于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将别人对这首诗的翻译也择录于下:“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上面这首诗被人誉为周氏的史诗,诗中详细描绘了周人的发祥到定居陕西岐山的过程,由于该诗流传的时间离西周建立的时间较近,应该是可信的。
      此外,根据当代考古发现,也基本与上述记载相吻合。如《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6月9日刊载的文章指出:
      “2020年到2021年,在陕西宝鸡岐山县的王家嘴村西北,周原考古队发现了一座夯土建筑的基址。基址坐北朝南,面积超过2200平方米,是前堂后室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通过地层学、器物学分析后,考古工作者得出结论:这可能是周原遗址目前可以确认的第一座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2014年,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凤雏三号基址发掘现场。
      先周,指的是周人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前的历史时期,从古公亶父到周文王都属于先周。也就是说,先周是周人发迹的时期,周原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岐邑。
      为了这个“先周首个”,考古工作者已经陆续奋斗了大半个世纪。
      寻找先周,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宝鸡斗鸡台,兴盛于周原。1976年2月,岐山县凤雏村生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大量坚硬的红烧土和墙皮。考古队随后启动发掘,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浮出水面,编号为“甲组(宗庙)建筑基址”。从上往下一共有四个文化层,最底层正是西周时期。凤雏甲组拉开了周原大范围考古的序幕。
      甲组基址一共1469平方米,中线依次分布着门道、前堂和过廊,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像一套标准四合院。除了宏大的建筑,甲组基址还有一个重大发现:在西厢房第二室的窖穴中,出土了1.7万多件(片)甲骨,其中282片上有刻辞。这是殷墟之外规模最大的一次甲骨发现。
      那时候,因为岐山这个名字,附近一直被推测是古岐邑的所在,但没有证据。一些考古学者认为,凤雏村的发现基本确证了岐邑的中心位置。甲组基址是一处高等级建筑,这不禁惹人遐想:它会是周王的宫殿吗?至今仍有人认为,它就是文王的宅院,可称为“文王大宅”。
      但考古总是小心翼翼,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根据考古分析,凤雏甲组并不能确认为先周时期,而西周特征则很明显。在现实中,物质的使用周期往往横跨人为划定的时代,这处建筑有可能从先周一直使用到西周,但半个世纪前的考古工作没有给我们留下足够的线索。参与周原考古10年并在2016年担任考古领队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宋江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遗憾的是,在当时的考古工作条件下,很多信息没有搜集,导致现在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宋江宁认为,凤雏甲组可能不是文王的宫殿,它的厢房多且小,居住的特点似乎更突出一些。根据越来越多的周原建筑遗存发现,现阶段很难指认周王的宫室,更无法确认哪座建筑就是文王住过的。
      周原位于今天陕西关中西部,考古学界定义的周原有广、狭之别。狭义的周原指今天扶风、岐山两县的北部,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广义的周原则指关中平原西部,渭河之北、岐山以南的狭长区域,东西绵延余70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土厚水沛,自古就是理想的栖居之地。
      3000多年前,生存在今天陕西北部地区的周人受到少数民族戎狄的骚扰,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向西迁徙时,走到岐山下,见到这片土地肥沃繁盛,生长的苦菜都是甜的。《诗经·大雅·绵》被认为是周人的史诗,记录了这段传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他们很满意,于是“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就此定居,命名周原。”
      以上史料雄辩地证明,陕西岐山之周原,就是周族的发祥地。西周王朝就是以此为基础,逐渐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基业,并开创了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的文明。
      一般来说,大多数周姓子弟的共祖被认为是周公旦。据百度百科载:“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从这里可以看出,周公姓姬名旦,他本人并不姓周。只因为他的采邑在周,才称周公。但这里的重点却在他的采邑,周公旦作为周武王最信赖的大臣,不可能远离王室,在王室的领地范围内一定还有采邑,这个采邑必定位于周家的发祥地周原。采邑号为周国,姬旦即位为周国公爵,才称为周公。王室领地之外、处于外围的诸侯国鲁国,则封给了他的长子伯禽。周公去世后,次子仲羽继承了他在王室领地的采邑。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分封制就是从西周王朝开始的,为了便于统治,周王朝不断地将子弟、亲戚分封到各地,与王室遥相呼应,互为犄角。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王室重臣的周公,理所当然会分封到最好和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京畿重地附近,以便于他在处理国事和处理家事之间找到平衡。也就是从大分封的时候开始,为了便于区别,各封地开始以地为姓,以国为姓,中国最早的姓氏就这样形成了。而作为当时最为尊崇的国姓,就一定是生活在周公采邑里的周人,而绝对不会旁落。
       周公及其八个儿子的封地如下:周国,位于王室领地之内的采邑,其公爵是辅佐周王的股肱之臣,其国最为重要,周公旦即位此国,他去世后由其次子仲羽继承。王室领地之外的诸侯国,长子伯禽,封鲁国;三子叔冲,封凡国;四子叔龄,封蒋国;五子叔羿,封邢国;六子叔翁,封茅国;七子叔翅,封胙国;八子季翔,封祭国。
      综上所述,周氏的祖根地应该就在周原(岐山),周姓的起源就是居住在周公采邑里的周人。
     2、周氏的源与流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周王朝历七百九十年,传三十二代三十七王。王都也经历过几次大的迁移,统治中心一直在向东向南方向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周氏子孙也必然会随之向外扩散,足迹也从黄土高原迈向了中原地区。但不管怎么说,周氏的源头却只有一个——陕西周原,这才是周氏之源,其他的周姓都来源于此,因此,他们只能是流。
      下面,我将一些研究周氏源流的大致成果罗列如下:
   (1)、出自古周国
    据《国语》载,周国“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也就是现在的周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而另据《姓名考略》所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大臣周昌和周书,他们是历史上最早懂得打井和引水灌溉的能人。因此有人说,周族还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经过深入研究表明,周昌和周书活动的轨迹在现在的山西与陕西之间,与古周国早期周族人活动的记载吻合。但那时候还没有国的概念,古代的国,实际就是现代的城池,只有筑有城,才能称为国。所以我们说的古周国,肯定是周族迁徙到岐山以后,在这里修筑了城池,才称为国的。这个结论,也被《诗经》里面的记载和考古发现所证明。
    (2)、出自姬姓
    综上所述,周族的始祖来源于姬姓,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姓姬。即使到分封以后,直到周王朝被秦所灭,历代周王还是姓姬。但既然周姓早在周王筑城之前就已经存在,就说明在古周国尚未诞生之前,周姓还是一些特例或者个例。而真正作为姓氏,应该就在周公分封到采邑之后,才大规模开始应用的。所以我们说,出自古周国及其周公采邑里的周人,是周姓之源。
    (3)、周平王东迁、周赧王灭国以后,周姓逐渐向洛邑、汝州等地迁徙,洛邑、汝州成为周姓人聚集的中心。但这些周姓人实际上与西周时期的周姓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只是流,而不是源。
   (4)、其他
     历史上还有许多避讳、避祸、赐姓、改姓而形成的周姓人,因为不是主流,也不是本文的重点,故在此从略。
    3、周氏的迁徙与扩散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氏由陕西向河南方向发展,河南等中原腹地就成为当时周姓人生息和繁衍的中心。周平王之子分封到了汝坟,传十八代姬邕而亡,姬邕改姓周。汉初,其孙周仁被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到汉唐时期,这支周氏不断壮大,演变成著名的汝南周氏,成为现代周氏的一支重要力量。
      公元前256年,周王朝被秦朝灭国,其末代君主周赧王被贬为庶民,被秦王朝撵到了惮孤(今河南汝州市西北),周赧王的子孙,后来就以“周”为姓。
      尔后,伴随着包括“衣冠南渡”等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大迁徙浪潮,周姓子弟也不例外,也逐渐拓展了生存领域,他们跟各族人民一样,进一步向其他方向发展。足迹遍布河南、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直到现在,周姓人不但遍布在全国各地,还在世界许多国家找到了立足之地,形成一个分布广、人数多、直系复杂的、空前繁荣的大家族,承继着周氏的光荣和使命。
      在迁徙和扩散的过程中,周姓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衍生了许多堂口,比较著名的有“细柳堂”、“爱莲堂”、“汝南堂”、“至德堂”、“敦睦堂”、“崇本堂”、“仁义堂”等。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各成体系。但不管怎么说,除一些改姓和赐姓的周氏以外,大多数周氏子弟的先祖都承自远古,都可以在古周国找到自己的根。
      二、周氏祖根地认定的社会意义: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周姓后裔都认为自己的祖根地在周原,也基本不见学术界和史学界有什么异议。近些年来,随着寻根文化的兴起,许多内地周氏宗亲和海外华人周氏宗亲多次到岐山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对于广大周氏宗亲加强团结,增进交流,维护情感纽带,推动交流合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对促进周氏祖根地——周原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当地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兴旺,增加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广大周氏宗亲以这种方式缅怀我们的共同先祖,回馈和反哺祖根地对我们的恩泽,增进周氏宗亲之间的情感认同,都是必要的,有益的,无可厚非。
      可是,最近几年,有少数宗亲从狭隘的地方主义或者个人功利主义的立场上出发,企图对周氏祖根地进行修正。他们编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史实,纠集一些望文生义的所谓专家,蒙蔽一些不明真相的宗亲,欺骗一些地方组织,或以偏概全,或指鹿为马,或本末倒置,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发起所谓周氏祖根地的重新认定活动。他们刻意篡改或割裂历史,在宗亲中制造分裂和混乱,不能不说是居心叵测,值得我们警惕。
      1、维护史实的需要
      认定周氏祖根地,决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尊重历史,维护历史的问题。
      周氏是一个光荣伟大的姓氏,以周人为主要代表的周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
      周文化包括但不限于确立了以周王为代表的王权制度;开创了大分封的封建体系;确立了“礼”制的形式和内容;确定了“孝、德”等伦理观;倡导了“和”的理念。其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历史,至今还在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周的分封制既有血缘关系,也有政治关系,而后者的作用则更为重要,这与纯血缘关系不同,是周人的一种革新和进步。具体目的是为了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一级层层加强统治,明确上下,尊卑的臣属关系,不得逾越,形成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各封国之君对周天子都要尽纳贡、朝见、出兵和救助王畿所发生的灾难等义务,各诸侯国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不能完全自主,周天于是总统帅。正像《诗·小雅·北山》所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从分封制和礼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周王朝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各层级之间不得逾越,更不可僭越,特别讲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这就和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怎么说,周氏的正统源头就在周氏祖根地,容不得取代、篡改,也容不得歪曲、嫁接。任何企图鱼目混珠,本末倒置,颠倒黑白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都会沦为天下周家人的笑柄。
      2、维系现实的需要
      周氏是一个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已产生了许多不同地域、不同支系、不同派语的宗亲体系,这是客观的现实存在。因此,相互之间产生矛盾,产生隔阂,产生不同的认知,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放任这些矛盾的扩大,允许认知出现严重偏差,就会在周氏宗亲中造成分裂,影响团结,就有损于周氏这个神圣的姓氏,让先祖先辈们蒙羞。
      因此,我们呼吁,我们一定要破除地方主义,山头主义,个人主义,各省市、各支系,各堂口的宗亲们,一定要从大局出发,从维护周氏的整体利益出发,从维护周氏的团结出发,同一切制造分裂、煽动对立、造成混乱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我们也奉劝少数宗亲,不要沉迷不悟,一意孤行,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全体宗亲之上,进一步制造闹剧。而是迅速迷途知返,与全体宗亲站在一起,共同维护周氏宗亲的团结。
       三、结论
       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里面引用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来论证本人的结论,以期达到有理有据的目的,在此谨致谢忱。
      总之,周氏是各大家族,经屡代迭变,已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庞大群体。但不管怎么变,我们都拥有一个相同的祖先,都是血肉相连的同胞兄弟。我们不能阋于墙,更不能同室操戈,而是要精诚团结,携手同行,共同创造周氏宗亲光明的未来。
      天不变,道亦不变。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24-3-28 16: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怎么说,周氏的正统源头就在周氏祖根地,容不得取代、篡改,也容不得歪曲、嫁接。任何企图鱼目混珠,本末倒置,颠倒黑白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都会沦为天下周家人的笑柄。”
   说得好。为您点赞!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9 07:07 , Processed in 0.0238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