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其它] 周慎宝:开创中华文明的周王朝(原创)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18-4-30 22: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创中华文明的周王朝(原创)
              山东 周慎宝
                   前言
       2009年清明节,来自全国各地的330名周氏宗亲,集聚鲁国故城山东曲阜,在周公庙隆重举行首届公祭元圣周公盛典仪式。
      会上,根据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的部署,选举产生了《中华周氏联谱.山东卷》编委会,我被选为编委、副主编。也许被推选为《中华周氏联谱.山东卷》副主编感到了一种责任,于是对周族的考察研究便多了起来。我作为周公的八十二代孙,对周公的探究情有独钟,先后多次参观了曲阜和水泊村的周公庙,拜见了周公后裔——周公庙原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东野传启的长子东野长德先生,2009年初冬的一场大雪过后,我又参观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陕西省岐山县的周公庙,大量的历史文献文物和一些周氏历史遗迹,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一个王朝的辉煌和文明,令人为之一振。
      周公姬旦在完成了他那种神圣的历史使命后,便走进了历史人物的行列,之后的秦汉唐宋等历史演进中的人和事,他已不得而知。但后来者或追寻他的踪迹,或评价他的功过是非,或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或托他之名,行改制之实等等,以致出现了孔子梦见周公,克己复礼;王莽依托周公,改制汉朝;曹操诗赞周公,对酒当歌等历史事件。但总体说来,后世对周公更多的是褒扬,是纪念。
      从周公辞世之后开始,就已有了祭祀周公的祠堂或庙宇,随着他被孔子、孟子推为元圣——天下第一圣人,被后来的宋朝皇帝封为文宪王,他的祠堂逐渐被称为庙了。全国保存至今的周公庙最著名的有三处,即陕西岐山、河南洛阳、山东曲阜周公庙。其中,岐山周公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                                               
                                             (长编连载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未完待续)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8-4-30 22: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中华文明的周王朝之二              
                    岐山周公庙
       岐山周公庙,就是《诗经》所云的“凤凰鸣矣於彼高岗”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的凤凰山南麓。神奇的凤凰山东西横亘,向北是望不到尽头的黄土山脉,向南是缓缓降低的山坡,最终与辽阔的渭北高原连为一体。庙宇坐落的地方称卷阿之地。《诗经.大雅.卷阿》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的诗句。卷者,曲也;阿者,大陵也。卷阿之地,背靠凤凰山,东、北、西三面环山,呈倒“凹”字形,周公庙就坐落在这里。早在西周初期,这里便是游览胜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 高祖李渊为纪念西周政治家曾助周武王灭商立国、辅佐周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下诏在相传其制礼作乐的“卷阿”(凤凰山)创建周公祠。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庙内现存历代碑碣三十余通,汉唐古树多株。唐玄宗赐名的“润德泉”水清如镜,味甘如醴,为宝鸡市八景之一。北庵有若干窑洞,玄武洞中有唐代石雕“玄武像”一尊,造型丰满,威武庄严,山石与雕像浑然一体,巧夺天工......。2003年12月以来,周公庙址有多项惊世发现——周代最高等级陵墓22座,陪葬车马坑14座,环绕陵墓夯土墙1700多米......。周公庙被淹没在周代遗迹之中,犹如一艘航船,乘南来之风,飘荡在周文化的汪洋之中。周公庙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公庙历史悠久,庙宅肃穆,山环水绕,清泉长流,古木苍翠,浓荫蔽日。历史上,韩愈、苏轼、康海等曾游历观光,凭古抒怀。
       周公庙现存古建筑30余座,100多间,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遵循中国古建传统法则,依山就势,对称布局,主要建筑大多位于一个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左右对称,随北高南低的地势而建,既有宗庙的庄严肃穆,又能与地势有机结合,殿宇雄伟,亭阁玲珑,错落有致。周公、召公、太公三大殿坐落在前面,姜嫄大殿坐落在三大殿后面,姜嫄大殿后面的至高点上坐落着后稷大殿,东庵、北庵、西庵拱卫环绕,八卦亭、碑亭、魁星楼等点缀其间,相映生辉,形成了“背子抱孙”的有趣的建筑格局。姜嫄殿设在了周公庙的中央位置。她“背子抱孙”,是因为后稷是姜嫄的儿子,周公、召公、太公是姜嫄的孙辈。“培斯世奇男异女,育周家圣子贤孙”。这是姜嫄献殿上的一幅对联。由此对联可见,姜嫄诞生了周氏。
                                                   (未完待续)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8-5-2 20: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中华文明的周王朝(之三)

                 周族起源的故事
       相传距今6000年前后,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率领氏民在陕西关中西部一片川塬交错的原野——周原生息繁衍。炎帝生于周原上的姜水之滨,遂以姜为姓,并在周原上建立姜氏部落城。炎帝东迁之后,古周原上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中华古圣——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歧伯。歧伯在炎帝领着大部分氏民东迁后,率领留下的人们继续在古周原大地兴业排难,生息繁衍,而且建立了歧伯国。他擅长医学研究,常常采集草药试验治病,其功德在周原上广为传颂。后来,住在陕西关中东部乔山上的黄帝闻听他的“奇能”,于是二人交谈遂结挚友。黄帝与歧伯遍踏原野群山,尝味百草,采药制药,进一步摸清了人体患病和治病的一整套规律与方法,并立著成书,这部著作就是中华古代医学圣著——《黄帝内经》。姜嫄就是黄帝的曾孙之妻。黄帝的曾孙叫帝喾。
    历史的脚步迈到了距今4000年前后,周原上发生了一个周族起源的故事。有一年阳春三月中旬的一天,桃花盛开,春风扶柳,被严寒侵袭了一个漫长冬天的人们沐浴在阳光春风之中。一位不平凡的姜姓女性,在众人簇拥下,前往野外祭祀主管生育的神——郊禖。在那个年代,人的繁衍是头等大事,所以这样神圣的事她必须出面。她们正走在路上,忽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都感到神奇,谁的脚能有如此之大,竟然踩出这么大这么深的脚印。说不是人足印吧,形状与人足并无二致。不知是谁在说,这莫非是神的足印吧!大家都感到有道理。姜嫄顿时若有所悟,心想,难道是神灵感应,用足印来给她指明前行的道路?心中这样想着,脚已不由自主地踩到了那巨大的脚印上。果然不凡,她的脚一踩上去,感到从脚心到头顶像过电一样,浑身血液奔涌,一股神奇的活力在体内冲动,身体被感应了。
    没走多远,姜嫄一行就来到了郊禖庙。参加完祭祀典礼,姜嫄回到住处。一连几天过去了,她总感觉身体有些异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有身孕了。她既喜且忧,高兴的是自己要做母亲了,而担忧的是自己因踩足印而怀孕,不知将来生下的是不是人。
       春华秋实,转眼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姜嫄终于生产了 ,而且生下的还是一个男孩。人们庆贺,而姜嫄却看着孩子高兴不起来,她愁眉不展,甚至恐惧。认为踩足印而怀孕生子有不祥之兆,不想收养这个孩子。但孩子毕竟是她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不忍心让孩子在家等死,于是遗弃野外,顺其自然。在万般无奈之下,她让人把孩子丢在一条牛马经常通过的狭窄的巷子里。神奇的是,以往性情狂野的牛马,发现孩子后竟然温顺地放慢脚步,停止互相挤闹,屏住呼吸,绕开孩子而行。姜嫄又让人把孩子丢弃到山林之中,由于山林里人多,怕人看见,所以再将孩子丢弃在河渠里厚厚的寒冰上。隆冬时节,冰天雪地,许多飞鸟用羽毛和翅膀为孩子遮风驱寒。姜嫄闻听感到另一种恐惧,难道这孩子是神灵附体神仙脱胎下凡吗?若果真如此,这样丢弃孩子会冒犯神威惹怒神灵的。想到此,便把孩子抱回家中,用自己的乳汁和爱心阿护孩子长大。因为当初想抛弃掉这孩子,所以给孩子取名叫“弃”。《史记.周本纪》和《诗经》中对这个生动的故事作了描述。
    姜嫄生弃的神话传说,虽然故事情节有些离奇,但拨开神话的外衣,却让我们看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周人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的影子。在原始社会初期,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人是部落酋长。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偶婚姻的形成,私有制的萌芽,女人们大权旁落,男人执掌了部落。这一过程的演变,在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含蓄的神话传说来解释。除周人始祖弃外,商人始祖契也是其母简狄在洗浴时,“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那时并不是没有父亲,而是父亲不在家中生活,是家中的男人只有舅父的年代,也就是史学家所说的母系氏族时期。
      弃在儿时就有巨人之志,决心长大后为民众幸福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他看到人们当时靠打野兽、采野果度日,便钻研耕稼学问,采集野庄稼种子,开荒试种,经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一整套耕种庄稼的知识和技术,并加以推广。从此,华夏诞生了农耕。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原始的狩猎生存开始转向新的“农耕”化的文明社会。弃长大成人并钻研农耕成功的时期,尧已经当了帝王。尧帝听说弃的英绩后,立即跋涉去周原视察。尧帝看到四野庄稼葱郁茂盛丰收在望,皆大欢喜,于是封弃做了当时管理天下农业的官——后稷,从一个“农艺师”晋升为“农业部长”,让弃把他创立的耕稼技术向天下民众传扬,使浩浩华夏千万里沃土到处飘散庄稼的芳香。
      到了舜帝时代,当时华夏大地上许多地方还时常洪水成灾,弃又协同舜帝领导万千氏民治理洪水。洪水过后,舜帝令弃教授百姓种植五谷。于是,弃又以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将他创立的华夏农耕技术继续普及到各地,使四海万民获益。为了奖励弃在发展农业方面的功绩,舜帝将今陕西武功、杨凌一带作为弃的封地——叫弃国,让弃和他的族人居住。把官名“后稷”作为弃的称号,又给弃封了姓。由于弃的母亲姜嫄是炎帝后代的女儿,姓姜,而弃的高祖父是黄帝,黄帝原来因居于姬水旁而姓姬,弃便成了炎黄两个氏族的结合体,是我国最早的炎黄子孙之一。弃的部落和封国也就沿袭黄帝之姓。从此,弃被称官职“后稷”,周人有了自己的姓——姬。他是公认的历史上最早的周人祖先。
                                                                  (未完待续)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8-5-8 20: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中华文明的周王朝(之四)                                 
                                                              周部落的迁徙与发展

       从姜嫄到后稷,可以窥视出周人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度的轨迹。姜嫄和后稷,不仅仅只是一个人,而是周人部落的代称,并且这个部落有着发达的农业。由于以后稷为代表的周人对农业的贡献,后代人把后稷尊奉为稷神或农业始祖。
       后稷的献殿、正殿位于周公庙姜嫄殿后面第三级平台之上,卷棚式建筑,面阔三间。正殿塑有后稷像。殿的楹联总括了后稷的丰功伟绩:“教稼穑诚宜称后,明农功即可名官”。
      后稷去世后,周族部落成为夏的从属部落,首领不窋接替后稷的事业,作为农官继续主管全国农业生产。不窋后来又转位于鞠,到公刘任周人族长时,夏对天下各部落横征暴敛,对周人部落危害至深。公刘毫不气馁懈怠,继承祖宗后稷的大德遗风,率领周人从杨凌、武功、扶风一带迁移到长武、旬邑、彬县一带。他立稳脚跟后,修复后稷之业,全面恢复农业生产,给当时的氏民生存和周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他的功绩在《诗经.大雅.公刘》中得到充分肯定和赞扬。
      公刘的第九代孙古公亶父,是周人发展历程中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牢记周人传统,“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壮大周人势力;一方面吸收夏商文明成果,用先进的文化熏陶周人积德行义,受到周人的衷心拥戴。在戎狄多次攻掠周人时,考虑敌强我弱,选择了一走为上,带领族人离开了近十代祖先居住的地方,踏上了慢慢迁徙之路。古公亶父经过长途跋涉,翻过高高的梁山,趟过水流湍急的漆水河,登上了东西横亘的岐山之巅,在岐山脚下的周原安家落户。
      周原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它不是上帝独赐周人的一片乐土,从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当古公亶父率周人来到这里的时候,住在这里的主要是炎帝的后裔姜族,还有少数与商人关系密切的秦人先祖等。为了与这些邻居们搞好关系,他采取了团结多数,驱逐少数的策略,与姜族结盟,并娶姜族女子太姜为妻。其实姜族与周人有着久远的血缘关系,姬姜联姻是周人发展强大的一个主要手段。而对人数较少的秦人先祖则是能联则联,否则驱逐。          《诗经.鲁颂》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之句。这里的商并不是指的商朝,而是忠实于商人的秦人祖先。那时正值商王朝的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而商王却荒淫无道。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古公亶父向虽已没落但仍统治万邦的商王俯首称臣。因为定居在了周原,所以古公亶父将自己的民族改称为“周”,自称“周人”。从此,周人高举“周”字大旗,解开了创建周王朝的序幕。在周原,经过古公亶父(周太王)、季历(王季)、姬昌(周文王)三代人近百年的艰苦奋斗和励精图治,周人从一个弱小部落发展为势力较强的方国,为后来周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完待续)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8-5-14 22: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中华文明的周王朝(之五)            
                                   周国的壮大与周文王的伟绩
      
      古公亶父生季历,季历生姬昌。季历在父亲古公亶父去世后继承王位。季历为实现自己的扩疆夙愿,扫灭西北部的义渠作为大后方,联姻挚国(河南)结为盟友,以防东南边疆出事。季历大举进军把义渠彻底消灭,周国国威大振。远居朝歌(河南)的殷商王朝国王武乙十分欣赏季历的才能,而季历为了笼络迷惑武乙,战后不久,于武乙三十四年,亲自前往朝歌奉献重礼敬拜武乙。武乙见季历能干,对自己又尊重,果然大喜,遂封季历为牧师(管理畜牧业的高级长官),并赐地30里疆土及许多珠宝马匹褒扬季历。
      至文丁十一年,季历已将他领导的周国从原来的陕西关中西部,拓展到西临塞地、北至黄河之滨的塞外、东至燕赵大地与中原。从一个部落小国,俨然变成一个横亘千里的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疆域为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灭商王纣建立周朝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时,胸怀壮志的季历却继续不忘迷惑依旧强大的商王朝,就在季历远征出师燕赵后,季历立即将战利品运到殷商京城敬献文丁王。但是,因为强大的周国已经对殷商王朝造成威胁,文丁王感到如果再不对周国进行遏制,势必有朝一日将会发生不测之事。狡猾的文丁王采取诱骗之策,把季历调到殷都朝歌,假装热情并将季历封为方伯(最高诸侯),长久留在朝歌。但当季历要离开朝歌时,文丁王将他软禁起来,《吕氏春秋.首时》载:“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也就是说季历被困而死,实际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季历被文丁王杀死之后,其长子周文王姬昌继承了周国的王位。周文王姬昌不但是周王朝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而且后世的史学家和学者公认他是中国几千年君主社会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许多典籍中评价他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
      太任守胎教,怀孕冶情操。周文王从母亲太任怀上他时,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季历的妻子太任虽出身贵族,但毫无娇生惯养之气,品行端正,诚善待人,性情柔和。怀孕后,她深知母亲怀孕时的所思所感,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所以,她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晚上让盲人乐师来诵读诗歌,睡眠不侧身子;白天听有关道德高尚的人的故事,坐凳子不坐边上,站立不用一脚支撑。这样来陶冶情操,对胎儿进行胎教。孩子出生那天,天空祥云漂浮,地上瑞气环绕,所以生下的孩子具有雄才大略。
      商王文丁死后,帝乙继位为商王。姬昌为报杀父之仇,于帝乙二年,率周人伐商,但以失败告终。这使姬昌认识到商朝的势力仍很强大,想要灭商,还得从长计议。于是,他及时与商王朝修复了关系,争取发展时机。姬昌胸怀兴周大志,他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效法古公亶父、季历的治国方略,实行仁政,尊老爱幼,体恤百姓疾苦,礼贤下士。文王的仁政,使得周的国力大增,而且声名远播。而此时,商王朝却危机四伏,东有东夷作乱,西有犬戎侵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帝乙采取了以周制戎的策略,改变了文丁用强制手段限制周人发展的做法,采用笼络的办法,于是帝乙将胞妹嫁给姬昌,姬昌亲自到渭水边迎接。
      帝乙死后,儿子帝辛继位,即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朝纣王。纣王昏庸无道,荒淫无度,偏信奸臣,宠幸美女,置民众死活于不顾,严刑酷法,设置“炮烙之刑”等重刑,残害忠良。所谓“炮烙之刑”,就是把抹了油的铜柱子置于烈火上烧烤,让犯人赤脚在柱子上行走,掉下去就会被火烧死。这与姬昌的仁慈爱贤形成了鲜明对照,天下的人才纷纷投奔歧周。辛甲是纣王的臣子,屡谏纣王,纣王不听,辛甲便弃暗投明,奔周时已经75岁。文王觉得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亲自接见并委任他做“太史”。后来,辛甲因功被封在长子,就是现在的山西长子县。
      姬昌一次出猎,事前占卜,得兆大吉,卦辞说“所获非龙非蜊,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果然,在渭河之滨,遇到正垂钓的姜族首领姜尚,也就是姜子牙。他们一见如故,攀谈之中,姬昌认为他正是先君太公所期望的能兴国盛邦的大贤,高兴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遂请他同车到歧周,拜之为太师,尊号太公望。姜太公与太颠、闳夭、散宜生三个投奔姬昌而来的贤士被成为“文王四友”。姬昌得姜尚为辅,如鱼得水,加强了暗中策划,“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史记.齐太公世家》)。民间传说,周文王在渭河边访得姜子牙后,请姜坐上自己的撵车,他在前面拉车,当走到808步的时候,车绳被拉断了。为此,姜子牙很受感动,说:“你拉我走了808,我保你周家江山808年”。后来姜子牙帮助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灭了商王纣,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朝的3西周和东周共存在了808年。
      周国在姬昌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的实力与日俱增,在诸侯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也使商王朝及其贵族感到了威胁。崇侯虎是纣王的亲信,看到日益强大的周国,他担心崇国迟早会被周国灭掉,于是向纣王打小报告说:“姬昌行善积德,诸侯纷纷响应,其野心不小,将对朝廷不利,还是尽早除了这一隐患为好。”纣王听后,认为周乃西方小国,不会对商朝构成大的威胁。但为了防患于未然,他招姬昌到国都朝歌,并将他囚禁起来,一呆就是七年。其间,他面对高墙,思念家乡,壮志未酬,满心悲伤。但他忍辱负重,从未放弃兴周灭商的信念,筹划着兴邦大业。《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姬昌在狱中“益《易》至八卦为六十四卦”,也就是把伏羲所画的八卦,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细化。民间至今流传着文王八卦非常灵验的说法。有些研究者认为,文王演八卦是文王借占卜研讨兴周伐商的计划。《周易》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就像一部天书。西方学者称其为“东方神秘主义的巨著”。越是天书,就越有人想破解它,现在不少人在研究它,加以穿凿附会,说现代许多科学知识、哲学原理,在《周易》中就已经有了;有关个人前途、国家命运,根据这本书都能进行推算。有人还把这种推算当作一种学问,叫做“《周易》与预测学”,甚至出版了相当多这方面的著作。这是当年文王在演绎八卦时万万没有想到的。
      姬昌在狱中,可急坏了周国上下,长子伯邑考为救父自作人质赎父,纣王把伯邑考烹为人肉汤让文王喝,试验姬昌会不会算得出来是自己的儿子。《封神演义》说姬昌已经算出儿子的劫难和纣王的诡计,他不得不忍痛吃了送来的儿子的肉以蒙哄纣王。纣王便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释放姬昌回到西岐。姬昌出狱后,把洛水以西的大片土地献给了纣王,以此来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这一消息传到各个诸侯国,极大地提高了西伯侯姬昌的政治威望。先后有四十多国归附周国,都尊姬昌为王。周人崇拜上天或天帝,以天命思想治国。周人的开疆拓土和诸侯归心,姬昌认为是上天之命,令其兴周灭商。于是,以这一年也是姬昌在位四十二年,为受命元年,即位而称周王,史称文王。他追尊祖父古公亶父为太王,父亲季历为王季。姬昌正式打出了反商灭殷的大旗。相传有圣王出,则凤凰见。可以说凤凰是周人的图腾。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山之巅,引颈高鸣。这就是凤鸣岐山的典故。说透了,这是周人为讨伐商纣而制造的政治舆论。
      姬昌被释放后,商纣王还赐给弓、矢、斧等兵器,册封其为“西伯”,即西方诸侯国首领,授权征伐不听命的诸侯,使其服从于殷商。周文王趁机打着为殷商征服叛国的旗号,有计划地四出征伐。名正言顺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文王受天命的次年,以强大攻势彻底击溃了曾经攻掠周人的西北犬戎,为灭商解除后顾之忧。第三年,征服了位于甘肃的密须国。而后转向东征。受命四年攻克位于山西的黎国。文王受命五年,平灭位于河南沁阳的邘国,此地距离朝歌已经很近,锋芒直指殷商腹心了。六年,大军相持一个月攻伐了位于陕西户县的崇国,扫清了东进的大道。消灭崇国后,周国迁都位于西安西南的丰京。周文王没有来得及亲率大军东征灭殷,即在迁都的次年因病逝世。终年97岁。
                                                    (未完待续)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8-5-17 21: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中华文明的周王朝(之六)            
                                                                   灭商兴周统一天下
   

       相传,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但据《史记》等记载,与周公姬旦属同胞兄弟的有十人,长兄有伯邑考、姬发、管叔鲜,弟弟有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丹季载。周公是文王的四儿子。他以孝悌仁爱、忠厚善良、多才多艺而最为出众。长子伯邑考被纣王杀害,文王去世后,老二姬发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周武王。
      武王接过父亲文王灭商兴周的大旗,继续文王未竟之业。周武王尊姜太公为师尙父,统帅军队,以周公姬旦为辅,协助处理国家政务,召公、毕公等被任命为佐命大臣,对闳夭、散宜生等文王旧臣也委以重任。把国都从丰京搬到隔河相望的镐京。武王即位次年,武王率领群臣来到毕,举行了肃穆的祭祀事鬼神,他参加了祭祀大典。武王率大军东进,在孟津举行军事演习,会盟诸侯。姜子牙、周公等群臣跟随。把文王的神位牌载于战车,表示武王奉文王之命前去讨伐商纣。他告诫将官严肃认真,真诚履行职责,保证完成未竟功业。姜子牙向军队发布命令:“集合兵众,把好船桨,向东进发,后退者一律斩杀!”周军沿渭河而下,浩浩荡荡,进入黄河,直抵孟津。武王发兵的消息传出,天下诸侯纷纷响应,不约而同地率军赶赴孟津,共有八百多个。这说明纣王已经失去人心。武王乘势而上,与诸侯订立盟约,齐心协力,共伐商纣。历史学家称这次军事演习,熟悉了伐纣的路程和地形,统一了各路诸侯的思想认识,有效地做了战前动员和舆论宣传工作。
      武王即位四年的十二月,周武王率领战车300辆、勇士3000人、披甲战士45000人,从国都出发,东进讨纣。一路上军旗猎猎,浩浩荡荡。行军25天,于2月21日在孟津渡过黄河,汇合了各方诸侯。武王召集各个方国君主,发布檄文,历数纣王的滔天罪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誓师大会后,七天行军300里,第七天到达位于河南淇县的牧野。当武王率军到达牧野的时候,纣王慌了手脚,由于殷商军队主力远在东南战场,纣王只得把70万奴隶和战俘仓促武装起来,发往前线迎战。
      为了鼓舞士气,周公起草了誓词,武王向参战将士宣布,作了战前最后动员。誓师完毕,武王命令师尙父姜子牙为前锋,与殷军展开决战。牧野之战,虽然双方力量悬殊,但周军斗志高昂,战斗力强,而殷军虽多,却是乌合之众,无战斗力可言。当姜子牙统帅的精锐之师冲进敌阵后,殷军阵脚大乱,全线崩溃。在强大的攻势下,殷军不堪一击,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且掉转戈头,与周军一道杀进朝歌。纣王一看大势已去,仓惶逃回朝歌,穿上珠玉衣服,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攻下朝歌后,武王和姜子牙又派出四路大军平定了商的南国诸侯。共征伐99个诸侯,斩首177000个,俘虏110000人,降服了652国。从此,周人在军事上完全统治了天下。


                                                  (未完待续)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8-5-22 22: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中华文明的周王朝(之八)   

                                周朝的巩固与周公姬旦的功绩
   
       革命成功,江山易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革命成功了,为巩固王权,需要分封诸侯。《史记.周本纪》曰:“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省陕县故焦城),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赣榆),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城西南),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凡归依的诸侯国及少数民族部落方国,均予以保护。他还想在雒邑(洛阳)修建东都,以加强对殷东方故地的统治。周公派人对雒邑建都进行了勘探筹划。但未及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其享年说法不一,《礼记.文王诸子》曰“武王九十三而终”,王国维的《周开国表》有五十四岁之说。
      周武王去世,年仅12岁的太子姬诵于公元前1044年即位,史称周成王。周公姬旦怕年少的成王有负重望,亲殷的诸侯乘机叛乱,便与姜子牙商议,暂以叔父、摄政王的名义代成王处理国家大事,稳定王朝的统治,待成王长大后,还政于王,自己称臣,辅佐成王,共治国家。这的确是公心为国之举,也是大政治家的远大目光和胆略。不料,这一举动却引起弟弟管叔、蔡叔及霍叔等“三监”的猜疑和不满,尤其是管叔鲜反对最烈,散布说周公有野心,是想篡权,“还政于成王”是骗人的鬼话!失去往日天堂般生活的殷朝旧贵和诸侯,尤其是纣王之子武庚,日夜盼望周王室内乱,再夺回殷商大权,于是认为天赐良机,蠢蠢欲动。管叔、蔡叔等却认为这是罢周公职的好机会,便不顾大局公然与武庚联合。周公决定亲率大军出征平叛,护卫武王夺取的天下。周公东征前临朝向百官讲明天下形势,出兵决定,令大家尽职尽责,护卫成王。之后,以成王诏书遍告亲周的诸侯,宣布武庚、“三叔”等反叛罪行,奉成王命代天帝征伐。周公、太公望(姜子牙)、召公、毕公等护卫年少的成王入祖庙祭告先王,告以出征大事。又祭天帝、诸神,祈求保佑。留下年迈的太公望代理朝政,之后全副武装大军从镐京出征了。
      周公为帅,两个弟弟召公、毕公为左右辅佐,率兵车、将士、勇士浩浩荡荡东进,以武庚、管叔为首的东夷四国及从叛的东方殷同族或近族十六国,闻听后,其嚣张气焰就先降低了三分。忠于周王室的诸侯国之贫民,从心中痛恨叛乱者,盼周军消灭他们。成王的大军行至管国国境,管叔率军狙击,未交战,将士就倒戈迎周公。管叔在心腹武将保驾下急逃,周军追击至城下,守将见周公大旗,闭门拒绝让管叔进城,管叔和心腹将均被周军活捉,守军开城门迎接周公、毕公和召公,军队驻城外休整。周公代成王斩了管叔,安抚归依的将士、官员和百姓,废管国,留将驻守。他旋即带大军攻打蔡叔和武庚,武庚率军按约定时间西进,支援管叔,未到达便闻管军已败,忙掉头后撤。周公分军两路进攻邶国、蔡国,蔡叔绝望,不战而降,周公代成王废其国,囚闭蔡叔,留将驻守,又指挥军队援助北路军。武庚的军队多而强,几次交战,死伤与归降者甚多,很快被击溃,武庚北逃,周军灭其邶国而收兵。废邶国为周的疆土。周公收复内地后,未立即追击东方(山东)的叛夷国,而是率大军南征。征服了贯国、曾国,攻灭了反叛的虎方国、条方国,慰问赏赐了住在吴国的古公亶父和文王伯父的后裔,稳定了长江中游的形势。然后率军北返,安抚汉江、淮河流域的诸侯与平民。之后,又乘胜分兵两路,一路沿淮河东北行,扫灭海岱(今山东)的反叛夷国;一路西北行,过黄河讨伐武庚残军和暗中反叛的诸侯国。
      淮夷以徐国(今徐州)为盟主,分布在今苏北、皖北及山东南部一带,势力较大。周公率主力军攻打徐国,召公、毕公分别率左右军向南向东攻打淮夷别支,经战争,淮夷归服,从东、南、西三面对东夷国构成了包围之势,然后北路军出征。周公在攻打奄国(今山东曲阜)前举行打鬼仪式,鼓励疲乏的将士。姜子牙禀告成王,下诏书令成王叔父毛叔郑(今河南陕县一带)调军支援周公。除奄国外,还有一个大国薄姑(今山东博兴、临淄一带)。《韩非子.说林上》载:辛公向周公建议,先扫灭反叛的小国,使奄与薄姑孤立,然后一举灭此二国,易取胜,周公采纳。周军相继征服“九夷”、丰伯、牟国等小国后,一举消灭了奄国和薄姑国。奄国君不战归降,周公留其国,安抚诸夷,杀了对抗的丰伯、薄姑国君,灭其国。《尚书》载:周公征服了熊姓、嬴姓17个大小国家,统一了东方(今山东地区)。北路军路程远,周公、召公征服诸夷后西北行,大军进驻朝歌,休整后进入牧野,召公令伯懋父率军援助北路军。汇合后,扫灭了殷商古都一带武庚的残余势力,又灭了霍叔国,唐国也相继归依(均在河南)。之后返回牧野,遂周公大军西返镐京,向成王报捷和献浮。因此说,周王朝的真正统一,是摄政王周公姬旦完成的,他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诗人。《孟子.滕文公下》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五十。”东征、南伐、北讨,整整用了三年时间,周公在建立周朝和统一天下、巩固王朝政权中的贡献,比太公望辅佐文王、武王大业中的贡献有过之而无不及。
      怪不得岐山周公庙以周公姬旦为中心布局建筑,召公、太公配辅左右。周公庙单檐硬山式山门,丹楹绿瓦,与门前的粗大茂盛的唐柏汉槐相映生辉。步入山门,穿过戏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公高大威武的石雕像,雕像后面伫立着呈八角形的重檐中悬垂柱式八卦亭。过八卦亭便是周公献殿,周公殿居中,召公、太公殿分列左右。三殿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周公献殿面阔五间,前后檐带廊,召公、太公殿面阔三间。其中,周公献殿的屋脊构件颇具特色,以正脊三层子牙楼为中心,两侧雄狮驮宝瓶、神像驮宝塔、奔马、海兽等对称分布,两龙吻接翘首啸天,造型活泼生动。屋檐斗拱及门楣精雕细刻,繁缛重叠,精巧别致。过周公献殿,便是周公正殿。周公正殿创建于唐代,占地169.6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模式大体与献殿相同,殿内塑有周公坐像,墙壁上有元代画家姚安所作的记述周公政绩的壁画。从辉煌的一系列关于周公的建筑,可见周朝及以后历朝历代对周公的突出敬仰。周公献殿上的长联,总结了周公的一生:“制大礼作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土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冠古今”。
      稳定周朝天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周公依据百官建议,遵文王、武王之制,分封宗室成员到各地建立国家,还封了少数异姓大臣。据《中国通史》记载,商朝共有120个国家。到了周朝,特别是周公平定天下后,封立国家71个。其中周武王的弟弟封国15个,即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藤、毕、邓、郇;武王儿子的封国4个,即邗、晋、应、韩;周公儿子的封国6个,即凡(今河南辉县西南)、蒋(今河南固始县东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东金乡县茅乡)、胙(今河南延津县北)、祭(今河南中牟);宗亲成员封国56个。异姓封国中,以姜姓最多。中原是夏、殷统治中心,东方是其后方基地,也是武王成王不放心的地区。因此,周公迁封贤弟于康(今河南太康),叔姬封于卫(今河南淇县朝歌),晋爵为侯,称“卫侯国”,统治武庚、蔡叔、管叔三个故国地区,也是殷都故民。殷纣王之兄微子启,装成糊涂人隐于民间避祸,武王灭纣后,持祭器献于武王门前,表示归依。武庚反叛后,他仍然忠于成王,周公依其威望,封其为宋侯国君(今河南商丘),以殷治殷之故民。东夷地区复杂,一般贵族去统治不了。请示成王,特封太公望姜子牙到营丘(今山东临淄)去建立“齐诸侯国”。成王又封周公为“鲁(今山东曲阜奄国故地)诸侯国”君,由于周公辅佐武王朝政,有周公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周公的二子君陈(伯羽)“世袭采邑”,世袭周公的封爵,留在朝中。还在中原封立了文王、武王、周公之子及姬姓别支等许多小国。
      伯禽就鲁国临行前,周公语重心长地告诫道:“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今王的叔父。当今天下,我也算不轻不贱的人。然而,我洗一次澡要三次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出来,吃一次饭要三次吐掉口中的食物,以接待来访的贤士。即使这样,我还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君而待人傲慢。”伯禽又问周公:“请问如何治鲁?采用什么方法最有效?”周公回答:“务在利民而不要以利民者为自居。”伯禽到位后,东方局势仍然不稳,淮夷、徐戎发生了叛乱,对新生的鲁国构成威胁。于是伯禽率军至肸邑讨伐,誓师动员说:“淮夷、徐戎一起兴兵作乱,我们要前往讨伐,准备好你们的战甲头盔和盾牌,磨砺好你们的战刀,为捍卫我们的国家而战。我们必须严明纪律,不许毁坏牛栏马圈,马牛走失,奴隶逃跑,军士不准擅离职守去追捕,他人之马牛奴隶跑到自己处要归还。不许劫掠侵扰,不许入户盗窃。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之人,备办粮草干粮,不许缺少。甲戎日我军修筑工事征伐徐戎,不许届时不至,否则处以极刑。”鲁军在伯禽的率领下,讨平徐戎,安定了鲁国。伯禽当初受封于鲁,三年以后才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说:“为何如此迟晚?”伯禽说:“变其风俗,改其礼仪,要等服丧三年除服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因此迟了。”太公受封于齐国,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说:“为何如此迅速?”太公说:“我简化其君臣之间的仪节,一切从其风俗去做。”后来伯禽汇报政情较迟,周公叹息道:“唉!鲁国后代将要为齐国之臣了,为政不简约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
      周公东征取得胜利后,分封诸侯和封国,收取人心,树立成王在众多方国之中的领袖形象,天下局势基本稳定下来,也得到了空前扩大。因周朝国都镐京远离东方,很难对东方实施有效控制。按照武王临终决定,迁都雒邑。成王五年,成王让人勘察占卜,三月周公到雒邑实地勘察。周公命人杀了两头牛作牺牲,举行了郊祭,祷告上天,又杀牛羊猪祭祀土神,于三月二十一日由周公宣布开工令,拉开了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大幕。周公为新都命名“成周”,取“成就周朝功业”的意思。相对于新都,镐京和岐山被称之为“宗周”和“歧周”。成周城呈方形,边长9里。四面城门各开三门,共有十二座城门。城内的主要街道与城门相接,三纵三横,与其他道路形成九经九纬。成周隔河以西为王城,有宗庙寝宫和驻军,驻有八师,每师2500人。成周建设工程浩大,加之当时技术有限,所以从成王五年动工,到七年才基本建成,历时三年。
      周公营建东都成周与对殷顽民的治理是综合进行的。在成周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殷贵族参与了劳动。成周建成后,又迁移了一批殷贵族。他们迁入雒邑后,分给他们居住房屋和田地,同时向他们收取税赋和征调劳役,改造为佃户,有少部分被选拔任职。
      周公摄政七年,成王已经由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18岁的青年。他已经有能力担当起管理天下的大任。而这时,国家的一切都走上了正轨。经过三年的建设,东都成周也基本竣工,周公看到归政成王的时机成熟了。远在雒邑的周公派使者到镐京,请成王到雒邑来参加新都落成典礼。周公说:“王啊!希望你和旧都的百官一起前来新邑,使他们同新邑的百官团结友善,努力建立功业,宽厚对待百姓,使他们富裕起来,你就可以永远为后人称道了。我要还政于你,你却谦逊的不敢举行正式的即位大典。希望你快来分担政务,我已把治理小民的方法教给了你,只要你努力去做,就能长久地保持国运。”成王来到新都,向周公诚挚地说:“你努力辅佐我这年幼无知的人,你称述前人的大德,要我小子发扬光大文王、武王的事业,尊奉上天的命令。很好地治理小民,并驻于雒邑,厚待宗族,礼遇诸侯。这些教导无不是金玉良言。我要回到旧都行即位之礼,你仍然留在新邑。四方尚未安定,你的大功尚未告成,你还要主持以后的事,统帅我百官大臣,努力治理文王武王从上天那里接受来的民众。你留下来吧!我只有不懈地学习你执政的本领,而你也应该继续主持你的政务,四方臣民才会受福不尽啊!”周公稽首说:“......我和众卿士及主事官完成前辈完成的事业,报答那些殷贤民,做周围有孚信的先例。使我的君主成为天下人效法的表率,就能光大文王的美德。君主使殷人能顺从朝廷,万年之后人们也将看到,我的君主是以德政为怀的。”
    周公摄政七年的十二月戊辰这一天,成王在新都成周分别用一头赤色牛祭祀文王和武王。宣布成王正式即位,同时宣布周公留守成周。周公向成王行了君臣之礼,正式向成王称臣。周公为进一步提醒成王如何管理好国家大事,又作一篇《立政》诰词,告诉成王如何选拔人才、分官定职、建立正确的政治方针。
       周公还政于成王后,虽去王号,但成王如有重大事情都派人到雒邑征询周公意见,之后成王才做决定。成王遵周公意,重视对成周殷旧贵族的管理和德教,任命周公次子君陈(伯羽)去治理殷民。雒邑分王城和周成两部分,有御道相通。周公上奏成王同意,迁殷都故地势力大的旧贵族到成周,使他们离开老巢,就近进行监视,这样彻底瓦解了殷旧势力。周公作《多士》、《无逸》来劝说和警告这些人要口服心服地遵守周法,安心做周民。他又制定《周礼》献于成王......
                        (未完待续)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8-5-27 22: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创中华文明的周王朝(之九)

                               周公姬旦对周朝的伟大贡献
   
      周公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他辅佐成王,也不是东征平叛,而是制礼作乐。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政教刑法、国之纲典、道理法则、礼仪物品等等,一概称之为礼;就狭义而言,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礼、朝见、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所谓制礼作乐就是建立典章制度。周公经过了由大乱到大治的过程,他吸取了殷商亡国的教训和周人兴国的经验,认为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从思想道德入手,培养民众良好的道德情操,而国家治理,社会秩序的维持必须有章可循,否则天下会大乱。周公制定的礼有许多,但史书说法不一。据《礼记》记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经礼三百,典礼三千”。他把礼义作为道德原本,以礼义观察德行,以德行处置事情。他把等级作为礼的核心实质,分封制的实质就是等级制,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国也要效仿周王朝,形成不同层次的贵族等级,以贵族的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这个政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3000多年。他把礼节作为礼的外在形式,周公制礼不过是“举大纲”而已,当年体系周密的周朝礼乐的基础,是周公奠定的。历代有“五礼”之说,而《大戴礼记.本命》有“冠、昏、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九礼之说。他还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待宾客,以军礼摄不协,以嘉礼亲万民,使礼俗平民化,形成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即使那些礼典配合使用的乐舞也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明确了宗法等级制,强调“明德慎罚”,要求人们注重道德修养,配之一音乐舞蹈等文艺熏陶,推进了中国社会文明的进程,使中国发展成为礼仪之邦。过了几百年的春秋时期,以克己复礼为重任的孔子还在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公姬旦年迈,积劳成疾,成王十年(前1035年)上书告退,从雒邑返回镐京,当年逝世。成王罢朝三日以“王”礼隆重下葬,全国致哀。成王在赏赐其家财宝,并复任命其子为辅佐大臣,世袭“周公”称号和采邑,并下令在岐山、雒邑、曲阜等周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修建周公庙,以示对周公的敬仰和怀念。周公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理论家,对周朝的贡献,是周人历代先王所不及的。这就是春秋我国大圣人、儒家鼻祖孔子崇拜周公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
      岐山周公庙里有一口清泉,七个泉眼涌流,成为宝鸡市八景之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水味甘,滋补元气”。在唐代把此泉上奏黄帝宣宗时,称此泉“周公显灵,使泉水感应涌出,呈现祥......”,“周公配德天地,恩泽无穷”。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答诏,并为周公歌功颂德,为此泉取名“润德泉”。泉旁设立碑亭,书有《润德泉记》。周公帮助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推向了巅峰,为中华民族融合、政治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制定的“礼乐”,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开山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如“润德泉”一样,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全文完)

                                             2012年5月22日
                     (本文参阅《史记》《春秋左传》《夏商周时代》《中国通史》《周礼》
注:原文无小标题,本网站刊登时为编者所加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8 18:28 , Processed in 0.0238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