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巴山周氏族谱》前 言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09-3-13 15: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ficeffice" />  

                                            周育才  周汉国

       周氏旺族,以国为姓,人才辈出,踞中华之显位。周氏之谱,源远流长,脉络完善。为继先人之懿德,理前缘,举时杰,励后人,故续修此族谱。

  周姓乃中华民族著名姓氏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里,周姓列五,其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至今仍使人们耳熟能详。20世纪90年代,根据人口之多寡排序,周姓列九,此足以表明周姓人口之众。

据《史记》及传说史显示,周姓最早出自中华始祖之一的黄帝(轩辕氏)系统,是黄帝裔孙后稷的后代。后稷在远古时期发展农业,率领百姓种植百谷,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后稷传18代和19代至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文王、武王父子兴兵灭商,建立周朝,此后一直到秦朝统一中国的近800年时间都是文王、武王的裔孙们统治天下。虽然文王、武王的祖先和后裔本不姓周,而是姓“姬”,“姬”是周朝的国姓,但在周朝亡后,部分周朝王室成员子孙及遗民为缅怀先朝功业,遂以国名为姓氏,于是,中华姓氏中才了“周”姓。例如,周平王少子姬烈的后裔和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后裔都以周为姓,并且分别以汝南、沛国等地为祖居地,使周姓的主体支派得以产生,并且具有了郡望的雏型。由于周姓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所以一些其他姓氏也因各种原因加入周姓,使周姓队伍迅速壮大,并最终超过了姬姓。由此可见周姓在历史上之显贵,同时也使周姓有了更加复杂的源流,其血统进一步复杂化。今天的周姓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人口和广泛的分布,正是历史上不断发展、繁衍、融合的结果。

周姓在先秦时期得姓以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汉代,出自周平王少子姬烈之后的周姓人在今河南中南部地区发展,其中一位名叫周仁的人被当作周朝王室的正宗传人加以分封,任汝坟侯,传嗣周人的香火。从此,这支周姓人便在当地繁衍生息,汝南便成为周姓的郡望。另出自周赧王后裔的周姓人在秦朝时由中原地区东迁今江苏北部一带定居在沛县,当秦末的农民运动爆发以后,这支周姓人的周昌等人随本县的刘邦(亭长)在芒砀山区起兵反秦,后来在汉朝建立后因功获得较高的官职,同时光大了自己的门庭。还有周勃家族,也在秦末所追随刘邦反秦,入汉后官至太尉,成为汉朝军队的最高统帅。特别是在汉惠帝去世以后,他率众平定了外戚吕氏的叛乱,安定了汉朝的统治秩序,建立了他人无可比拟的功勋。他的儿子周亚夫,也因率军队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官至太尉,成为三公之一。所以在西汉时期,周姓人以周仁、周昌、周勃等人为代表,开创了周姓得姓以来最为辉煌的第一个时期,并为周姓成为天下最显著姓族打下了的基础。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和民族大融合的缘故使周氏的分布更为广泛,以至今天周姓人的分布和居住,大都可以溯源到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原来生活在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纷纷进入中原,并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全面汉化。这种汉化直接对周姓发生影响的是一些出自鲜卑族的人改姓为周,进一步扩大了周姓人的队伍。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人口增长,周姓也有大规模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新郡望的形成。在此之前,周姓只有汝南、沛国、陈留、庐江、浔阳、临川、泰山、淮南8个郡望,这时又增加了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10个郡望,新旧郡望正好北方南方各占一半,说明周姓人的活动范围几乎遍及全国。

两宋时期,由于北方相继被少数民族的女真和契丹分别建立统治政权,宋朝宗室逃到南方,建立南宋政权,汉人的统治中心因之南移。由于南方相对稳定,大批北方汉人为逃避战乱,也纷纷来到南方,因此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人口迁移高潮。周姓人也和其他姓氏一样,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在今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是周姓人的主要分布地。今天许多南方周姓的家谱追溯祖先时,都以本时期为开始。

明清时期也是周姓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不仅周姓的人口大量增加,使周姓成当时天下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而且还出现了大批周名人以及许多著名的周姓家族。在这些家族中,如江苏华亭周氏,浙江江山周氏,江西庐陵周氏等还都是宋元的,而浙江山阴周氏,江西吉水周氏,湖北麻城周氏、福建莆田周氏、江西宁州周氏、浙江昆山周氏、吴县周氏、吴江周氏、河南商丘周氏、湖北应城周氏、河南祥符周氏等则都是周姓的新兴家族。

总之,周姓自古及今,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风风雨雨,才有今天的辉煌。其长达数千年的演变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3 15:25:10编辑过]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09-3-13 15: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周氏族谱》前 言(续)

     

              周姓除了有辉煌的演变史之外,还有特有文化遗产,如属于自己特有的郡望堂号,家乘谱牒,文化遗迹等。fficeffice" />

由郡望堂号论,周姓一向称有18大郡望,其实这只是隋唐时的数目,如果如上宋元以后出现的,远非这一数目,周姓的郡望堂号之多,在其他姓氏中是不多见的。

由家乘谱牒论,周姓有良好的修谱传统,周姓最早的谱牒至少在两晋时期已经出现,直至明清民国,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一书统计,目前全国保存流传的周姓家谱达700多种(其中包括周兴攀、周长堤修于清同治三年的宣汉柏树《周氏宗谱》)。

由于文化遗产论,周原、周公庙、周瑜城、周处庙、鲁迅墓、梅园和红岩村的周公馆、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等都是值得人民纪念的地方,同时也都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周姓人更是一个人才济济、名贤辈出的姓族。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中,杰出的周姓人士简直多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在古代、有政治家周勃、周必大;军事家周亚夫、周瑜;思想家周敦颐;文学家周邦彦、周密、周紫芝;艺术家周昉、周臣、周翥、周亮工、周文矩、周沆、周颖、周常等人。近现代史中,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丰功伟绩的革命家周恩来、周小舟、周保中、周逸群;有文学家鲁迅(周树人)、周扬、周立波、周瘦鹃、周作人、周贻白、周而复;有自然科学家周培源、周廷冲、周同庆、周志宏;有社会科学家周予同、周祖谟、周谷城;有艺术家周信芳、周璇、周传瑛、周慕莲、周少梅等。

四川是一个周姓大省,据方志和宗谱所载,成都、金堂、双流、郫县、新都、南充、铜梁、仪龙、阆中、蓬溪、达县、宣汉、长寿、江津、内江、乐山、宜宾等地都是周姓人比较集中的生活地。

追溯达县、宣汉等地的巴山周姓的由来,除了极少部分土著之外,大多是明清时“奉旨入川”和“移民入川”两种类型。

“奉旨入川”。据修于同治3年(1864)的宣汉柏树《周氏宗谱》记载,该族入川始祖周大才,原籍湖广省荆州府公安县大舟里,兄弟四人,其中三人入川任职并定居:二祖大才,职任守备,明洪武(化)五年奉旨入蜀川达州,驻扎汉城寨,创业周家湾;三祖大用,位列进士,奉旨入蜀而创业重庆府属涪州;四祖大能,职居武魁,驻扎凤凰山,创业马禄岭。再如宣汉县三墩乡周家塝周信武官明末入川平乱,约1615年于四川绥定(今达县)鏖战而师溃覆,被迫解甲归田。

“移民入川”。明末清初,四川遭受连年战祸。最先是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带领起义军三进四川;接着是清军、地方武装围剿和张献忠反围剿的拉锯战;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余年。连年的战争,加止瘟疫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四川满目疮痍,百业凋零,人口锐减。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的最低点只有50万人。由于四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清王朝对战乱后的四川重建十分重视,于是就有从康熙至乾隆年间长达100多年的“湖广填川”的移民运动。移民的初期,多半是强迫移民。(民间有一个传说:官府将移民捆绑双手一队一队地押解而行,在途中需要大小便是时,就向押解的官兵请求“解手”,后来四川人就把上厕所叫做“解手”了。)清政府为了安抚移民,对他们了实行较宽松的政策,移民可以随意插标占地,并且三五年免交赋税。移民得到了实惠,于是有更多的移民举家、举族入籍四川,所以说后期的移民就大多不再是强迫而是自愿的了。由于四川土地肥沃,山川风物与原居地无大差异,移民很快就融入新的环境,并且新老移民往往攀上乡谊,互助互爱,相处融洽。移民运动使大量的生力军涌入四川,数量大大地超过了土著居民。湖广省麻城等地既是重点的移民区又是周姓集中的地方,所以,就有了四川的周姓人祖籍麻城孝感乡的说法。总之,周姓人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天府之国四川,繁衍生息,瓜瓞绵延,为镇守西部、开发西部立下汗马功劳。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巴山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巴山的周氏儿女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英雄模范代不乏人。巴山地区是革命老根据地,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不少周姓青年献身革命事业,周伯仕和周聚五就是值得巴山人民歌颂和缅怀地革命烈士。周伯仕,中共早期党员,1927年初,周伯仕受党组织重托,从武汉回四川,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后,发动工农,建立根据地,向军阀刘存厚驻宣(汉)、达(县)、城(口)、万(源)的川陕边防军展开游击战争。1928年春,按《四川暴动行动大纲》策动兵变,孰料事机被泄,613日周伯仕等人被杨森逮捕,他受尽各种酷刑,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616日,英年30的周伯仕竟被杨森钉“活门神”而死,死时仍怒目斥敌。今万州市政府已为周伯仕等五位烈士修建了烈士陵园。周聚五烈士,宣汉柏树场人,30年代初在家乡开展革命斗争。1933324日被刘存厚指派的杀手杀害,年仅29岁的周聚五烈士,将热血洒在家乡的大地上。在30年代红军时期,巴山地区的很多周姓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仅宣汉双河地区就有数人参加红军),他们有的牺牲在长征途中,有的牺牲在解放战争中。这些杰出人物,永彪史册,流芳千古。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了颂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弘扬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推崇历代以来本族人中的光辉业绩。在祖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际,我们重修了此族谱。其目的是寻根问祖,整齐人伦,和睦关系,以增加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周氏之后裔勇于探索创新,努力开拓前进。我们本着为民族和本族人尽忠心,为祖先尽孝心,为后嗣献爱心的精神,采取有组织有领导的方式联络我族志士仁人发扬奉献精神,捐资续修此族谱,并呈送县档案局备查。倘能鸠工告竣,庶可略表本族人士夙愿和众望!

 

                                                                                 00二年壬午岁季秋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3 15:23:07编辑过]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09-3-13 15: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fficeffice" />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周育才给其均、必润、必友一封信

 

 

 

其均、必润、必友三位兄长:

         现将修改后的字派表用电子邮件发出,请查收。

          字派的修改,我是从以下两点考虑的:

一是要注意时代特色,并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经得起历史的淘洗。原拟的文字中像“治龙廷”、“群臣定乾坤”等说法容易引起误解。

          二是尽量少使用谐音。谐音过多使人难以理解,并且不易记忆,所以我将谐音的内容基本都改正了。现在这种改法,词意基本明确,并且有比较合理的逻辑性。前四句说明周氏的祖先源流;中四句说明 周姓前贤有光辉的业绩和优良的传统。后四句说明对当代和后代的期望。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如觉不妥,按你们的意见改正或恢复部分原来的文句我也赞成。

         关于昨天发出的“前言”和“后语”,发表如下意见:

一、必友兄对《前言》的修改,有很多地方相当精到,如删掉原文中的“湖广填四川”行文罗嗦的内容,并增加革命烈士的内容,我都采纳了,只是在文字的起承转合上作了解加工。但我认为周氏文化遗产如郡望堂号、家乘谱牒、文化遗产部分是周姓的骄傲,不应删去,所以我又作了恢复。

二、必友兄关于周姓入川缘由的三条中“明令入川”一项,从从性质上看仍然属于“奉旨入川”一类。且“明令”二字比较费解,是否原资料的“明令”是“明末”之误。明朝灭亡在1644年,周信公入川为1615年,当属明末时期。所以我将此材料归于“奉旨入川”项。如必有兄觉得不可,可照原样改回。

三、关于署名。“前言”署名应将周汉国名字列在我名字之前,理由是他是《族谱》的发起人,并且前期作了许多工作。何况他已去世,名字列前,也是对他后人的一种安慰。

四、关于“后语”的署名。我原提出将我署于必友兄之后,现在看来我的要求比较欠考虑。我只是在原文基础上作了若干处改动,并且增写了后一段,文字比例未到半数,所以我决定放弃署名(已在发出的文稿上删去了我的名字)。我的修改和增写只共参考。

以上意见当否,盼望你们回电。

                                        

                                          周育才         ffice:smarttags" />2002 11 14日晚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09-3-13 15: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周氏族谱》后记

fficeffice" /> 

                     周必友

   

周氏旺族,源长根深,瓜瓞绵远,千百年来,宗谱家乘以万千计。然近世以来,旧谱散失,而新谱失修,若不续修之,则后世莫名昭穆,谱牒难辨长幼。

       五年前,族人周汉国倡修周氏族谱,却因当时人力物力不足,且汉国又年迈体衰,于庚辰年春季病故,续谱之事废于一旦,大失众望。此事停滞三秋迄今,宣汉县三墩乡周家塝周信公后裔周必润再聚各支派代表,重组建《巴山周氏族谱》续修工作委员会,接踵续修。

         周氏历二千余载之生衍发展,至今族繁人众。族繁则支派易紊,人众则居址涣散。先人百余年前修谱归一,而今我辈接踵续之,使族人辨有是非,情有血缘,尊长有序是也。

今之周氏续谱同仁,虽寥寥几人之心亦表众人之意,几人之力亦倚众人之功。吾辈愿献绵薄而尽报本溯源之诚,敦宗睦族之道,承先辈之遗志,弘扬吾族为中华民族争光之精神。

  修志修谱,兹事体大。吾等诚惶诚恐,不敢稍有懈怠。然年湮代远,人事参商,抉剔爬梳之难,犹如沧海觅珠。而我等诸人,多近耄齡,惟竭尽驽蹇,以勤补拙,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历时四载,迨今始成。然其间舛误抵牾,犹不敢自矜,愿识者取是舍非,指瑕匡谬,亦冀后之有能者光前继后,有待再续。

 

                                        00二年壬午岁季秋月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09-3-13 15: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fficeffice" />

 巴山周氏族人联宗六十字派

                                    

拟定者:周必润

 

轩辕定龙腾 ,文武朝纲兴。其发中原籍,正大为国音。 

黎民培泽远,旺族生伟仁。礼义传俊杰,懿德照汗青。

宏达有美树,群贤辅乾坤。荣光代相焕,万世永昌盛。

 

注解:

(1)                轩辕定龙腾:轩辕黄帝为远古时中原联盟大部落的首领,也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祖先。当时有人议曰,以熊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轩辕未允,言黄河滚滚像巨龙腾飞,遂定龙为图腾。今天中国人称龙的传人始本于此,

(2)                文武朝纲兴:文王、武王治国有方,得民心得天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结束了奴隶社会。武王分封,进入新兴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国家走向兴旺发达。

(3)                其发中原籍,正大为国音。“其”指代周姓人,周姓祖籍中原。文王、武王伐纣灭商,建周朝八百年天下。周朝亡后,原周朝王室子孙为缅怀先朝功业,遂以国名为姓氏。周朝以“正大”之德治天下。“国音”犹言治国口号。

(4)                懿德照汗青:“懿德”,即美德。“汗青”即青史、历史。(如觉“汗”字取名不便,可用“汉”字替代。)

(5)                宏达有美树。意为周氏后裔宏发繁衍至巴山,而巴山周姓人涌现出众多栋梁之材。

(6)                荣光代相焕:意为周姓人氏应代代传承、焕发中华民族及周族光荣传统。

 

说明:《巴山周氏族谱》工作委员会召集各支系负责人会议,共同新拟巴山周氏联宗六十字派和巴山周氏联宗平辈对照表。建议平辈的下一代从六十字第一字“轩”字辈衔接启用。

 

                                      00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定稿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5-4 10:42 , Processed in 0.0261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