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福建省周会一行到屏南县走访调研

[复制链接]
周顺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顺 于 2025-11-12 15:29 编辑

溯源追本屏南行,睦族联谊周家情——福建省周会一行到屏南县走访调研记
      
      2025年10月25日上午,省周会一行告别古田县周氏宗亲,直接驱车前往屏南县代溪镇九洋周厝村。
     屏南县原属古田县境。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析古田县境东北部13个都建县。因县治在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故雍正皇帝命名为“屏南”。屏南建县后,隶属福州府。1971年改属宁德地区管辖。“代溪”原名“黛溪”,后因笔划太多而改称。九洋周厝村隶属代溪镇,位于群山山谷之中。一到村口,就能看到一个标识牌“周厝村”,继续走一段小路才到村中心。只见错落有致的土木结构房子占了大多数,是个典型的传统村落。周厝村宗亲热情引导我们来到周氏宗祠,端茶递烟,十分客气,案桌已整齐地摆放着厚厚的宗谱。省周会一行边翻阅族谱,边与宗亲探讨源流世系问题。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11_186_2.jpg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09_183_2.jpg
       据周昌孝宗亲介绍,九洋村周厝“周氏宗祠”建于康熙甲子年(公元1684年),但《宁德周氏联谱》却认定其始建于宋理宗年间(1225年左右)。从祠堂工艺看,系单檐硬山顶穿斗杠梁式构架的土木建筑。总面积为221平方米。正门上方高悬“周氏宗祠”金字横匾,正厅中间设有神龛,内列历代先祖的神祀牌,上方悬挂“淳庞可风”4字楷书横匾。周氏族人于1981年对祠堂大门、瓦栋等进行了维修;2002年由村老人会再次对祠堂进行维修。2018年,组织全族周氏宗亲对祠堂和戏台进行全面整修。祠堂木墙以红色为主色调,所有柱子的对联与匾额等,均是鎏金形式,整个祠堂给人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感觉。祠前戏台位于"周氏宗祠″正前方,建于1946年,戏台中间天花板为如意斗拱,层层承托藻井,藻井是双风彩绘,台缘雕刻人物、花鸟等姿态端庄,且配上重檐歇山式的屋盖,使整座戏台既端庄又雅观。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08_182_2.jpg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10_185_2.jpg
      据《九洋周氏族谱》载:周兴公第3子周祖嘉,字德,号光宗,生2子:长周子昊,次周子宏,分墩底居住。因祖房失火,周祖亮、周祖建、周祖嘉3兄弟之子,于北宋紹兴元年(公元1131年)便各自携家人离别旧居地熙岭墩底,迁居别处生活。周子昊公与周子宏公因打猎至此,见猎狗滞留不肯归,且山上锦鸡啼鸣,以为乃风水宝地,遂迁徙嘉谷洋(今周厝村)上墩这块风光旖旎、土壤肥沃的热土上兴家立业。周子昊公讳勃,字周一,行七,员外郎,生1子,姓名周严,至今已有940多年历史,历33世,现有100多户,300多人,迁出的还有700人左右。 近几年有两位考上北大,一位考上清华,还有三位博士生。周子宏公讳隆,字周九,行八,约在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一1194年),其后裔迁徙建瓯、邵武、浦城一带谋生,具体居住地待考。
微信图片_20251111172009_195_2.jpg
       在祠堂前,省周会一行与周厝村宗亲合影留念,又继续前往代溪镇樟源村。樟源村是个宁静的小山庄,潺潺的流水,山边蜿蜒盘旋土房与石坂路,向村尾延伸而去。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32_189_2.jpg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32_188_2.jpg
      漳源村“周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期,地处山麓半腰处。1953年加盖三层楼。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已然破旧,2013年重修,历时8个月竣工。整座祠堂以红色调为主,黑色底板配上鎏金文字,古色古香,庄严大气。站在三楼之上,可见四周青山环绕,溪水长流,风景无限。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36_194_2.jpg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33_190_2.jpg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35_192_2.jpg
     据谱载,樟源村周氏开基祖系周为祖公,原在上冈坪居住。历数代后,裔孙周四公于明朝迁来漳源村居住。至今已历28世,至2023年,全村周姓有1689人。目前尚有119户,689人。其中,考上博士的2人、本科的13人。周银瓶宗亲于2023年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周家漾会长的孙女正在中科院硕博连读。
微信图片_20251111171835_193_2.jpg 微信图片_20251111172218_197_2.jpg
     时间接近中午时分,省周会一行下山来到代溪镇,与屏南县周氏宗亲共进午餐,中午1:00左右,驱车前往熙岭乡犁洋村。
微信图片_20251111173426_199_2.jpg 微信图片_20251111173427_200_2.jpg
      梨洋村周氏始祖可追溯至唐末入闽周举元公的曾孙周霓公的后裔。周霓之孙、周祖亮公之子周子晃于北宋年间,居碑岭程地迁居嶷阳(今梨洋村),至今已历30余世,全村周姓82户,418人,人口虽少,但历史悠久。据梨洋村宗亲介绍,周霓公于宋雍熙3年(公元986年)在蓝桥建“光禄祠”,梨洋村周氏差不多在“光禄祠”兴建的同时,建起了周氏宗祠,至今已有千年之久。但《宁德周氏联谱》却认定该祠始建于清朝年间,系土木结构,悬山顶挑檐,总面积128.8平方米。2018年,周氏族人商议,以修旧如旧方式对宗祠进行重修,使老宗祠焕然一新。
     离开梨洋村,省周会一行来到屏南最美乡村,也是周姓人口最多的棠口村。
     棠口村隶属棠口乡。村中大溪环绕,有一座千乘桥南北向横跨棠口溪之上,创建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一1274年)系瓦面屋顶折线型木拱廊桥,结构坚固,号称“千乘桥”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每天有保安日夜值守。在千乘桥北端建有祥峰寺,始建于南宋理宗淳佑年间(公元1243年),为棠口八大景之一。在棠口村东面有个八角亭,又叫奎光阁,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亭有3层,总高约12米。登楼四望,湖光山色,宛然如画。棠口村还是红色革命村,村中立有“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该团团长为叶飞。1986年8月,叶飞副委员长题写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
微信图片_20251111173523_203_2.jpg 微信图片_20251112100156_205.jpg 微信图片_20251112100156_204.jpg 微信图片_20251112100156_203.jpg 微信图片_20251111173524_204_2.jpg
      经了解,“棠口村周氏宗祠”始建于宋孝宗年间(公元1162年—1189年),系悬山顶穿斗杠梁式构架的土木建筑,总面积为333平方米。祠内设戏台、天井、正厅三部分,后厅设有历代先祖的“神祀牌”。清乾隆2年(公元1738年)不幸毁于火灾;乾隆10年(公元1746年)由天玉公为首重建。清嘉庆初年(公元1797年)土墙被洪水浸塌。清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修复时改为板壁。原祠内有“解元”“举人”“拔贡”等匾额16块,祠内外竖有体现文风的“旗杆”12根。1991年8月13日,棠口村发生特大火灾、戏台被烧毁。1994年全村合力重建戏台,祠堂四周木板壁改用砖木结构。
微信图片_20251112100156_208.jpg
     据《棠溪周氏宗谱》记载,棠口村始祖系周祖建公之子周念九,字子美,从周家墩迁徙邵武居住,数年后,约北宋神宗年间(公元1068年~1085年),又从邵武樵川迁至棠溪(即棠口)境肇基,娶吴五娘,未育,继娶李氏、张二娘,李氏生一男:名为祖,徙居漳源村;张氏生三男,长三七,名成,居棠溪;次四十,名全,居棠溪;三珠仙,居邵武上州。至今棠口村已历32世,现有周姓930多户,3500多人,加上外迁后裔,共达6500多人。


  (周书文 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手机版|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周亚金;办公室主任:周广涛。

GMT+8, 2025-11-14 00:06 , Processed in 0.0311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