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题记
据2018年9月3日《浙江日报》记载:点击播放《击沉卑斯麦号》《最长的一天》《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梅菲斯美女号》《虎口脱险》五部经典二战影片,从血和火中,来认识郭成森、黄廷鑫、毛树清、周亭、郑士明等五位浙江英雄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打击法西斯侵略者作出自己的贡献。
周亭为文成县玉壶镇茗垟村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政府为周亭发放六个月的特别生活费用,并颁发了一张有国防部长签名的奖状和一枚奖牌,表彰他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功绩。
二排左三为周亭(周建光供图)
周亭曾为法国做过什么贡献?且听我慢慢道来。
童 年
周亭家住茗垟三锭老屋。
茗垟三锭底老屋位于如今的村委会西侧。房子面西朝东,两层木构建筑,呈一字型。据《周氏宗谱》记载:家住三定底的周成铉育有五子:周仲连、周仲达、周仲计、周仲富和周仲方。那是清朝末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力衰落。周成铉以种地为生,五个儿子长大以后要娶媳妇呀,可怎么娶得起呀?这不,机会来了。玉壶周墩岭根垟一胡姓人家已有4个儿子,2个女儿,妻子又诞下了一名女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又加了这么一个小婴儿,夫妻俩就琢磨着把孩子送出去,也算是找一条出路。经人介绍,成铉同意接受这个女婴:当童养媳,长大以后与儿子结婚,省了这笔彩礼钱。于是刚出生18天的胡氏被抱到茗垟,成了周家一分子。
周亭故居
胡氏与三子仲计年龄相仿,成年后,成铉夫妇就让这对名义上的兄妹成婚。胡氏勤劳善良,不辞辛苦地操劳家务,她最大的愿望就是食可饱腹,衣能蔽体。仲计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地里终日忙活着,家里的生活终于稍显好转。清光绪丁未年(1904)5月23日,胡氏诞下一子,取名有钤,字益鋗,又名周亭。钤是计策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父母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
长期以来,祖祖辈辈在茗垟这片土地上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以种地为生的日子。他们勤劳,也崇尚知识。这里还办过私塾呢。
那是20世纪初一个夏日中午,三定底老屋来了一名男子,叫章宗魁,家住瑞安高楼大荆,是秀才,会教书。如果有孩子想读书,他愿意留下来,只要能给饭吃就可以了。
为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知识有学问。有人能教自己的孩子读书,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呀。当年的茗垟有适龄儿童20多人,仲达和仲计召集众人商量,大家一致表示愿意出点粮食,让宗魁教孩子们读书。就这样,宗魁留了下来,就住在三锭底。仲连和仲计凑合着拿了几张桌子,每位来读书的孩子则自己带凳子,教室就在三锭底楼上。上学,那是多美好的事儿呀,只有那些家境稍稍好一点的孩子才有机会。家里没钱,劳动力少的孩子只能在拔草的空隙偷偷地躲在墙根下听听那朗朗的读书声。当年的学生有周添海、胡志光(曾是温州市第三监狱主任)、周亭等20多位孩子,教的是《百家姓》《三字经》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那以后,一阵阵清脆的童声从三锭底飘出,在安静祥和的村庄里传得老远老远,先是在稻穗上滚动,又上了刚结了果实的柚子树、梨树上,然后飘进一家家、一户户的房子里。春来夏往,秋去冬来,时间就在读书声中慢慢过去了。村民非常敬重章宗魁,村头路尾遇到都会热情地称其为“章先生”。以致如今在茗垟一提到“章先生”,上了年纪的人就会说:“哦,那是宗魁呀,学问高呀。”
周亭知道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尤为刻苦。那时候家家户户只有一盏或两盏清油灯。每到夜晚,周亭总是面对孤灯自学,每天清晨早早起床背诵课文。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不知何故,宗魁离开茗垟,私塾停了。学生们也就解散了,读书声也消失了。
能读三年私塾,周亭和志光等人已经能认识很多字,能看懂药书了。这之后,周亭和添海能开药店,志光能当上温州市第三监狱主任都与这三年的读书生涯有关。
学 医
却说大峃林店尾一位林姓男子开了一家中药店,因善于经营生意甚好,苦于帮手少,想招一名学徒。周仲计得知后就想:周亭读过书,能看懂药书,如果能学到医药知识,以后开一间药店,岂不比种田好?“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呀。于是,周仲计带着周亭步行到林店尾,经过交谈,双方都满意。就这样,母亲给周亭备好铺盖和日用品,父亲送其到林店尾药店当学徒。学徒辛苦呀,端人家的饭碗,看人家的脸色,经常挨骂受气。学徒期间,药店只管吃住,衣服鞋袜得家里供给,不给分文工钱。一切都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比如挑水做饭、开门关门、端茶扫地等伺候人的活儿。有时还要上山种番薯、插秧割稻。却说那时的周亭年纪尚小,正处于调皮的年龄。有一次,师傅让他“压”番薯藤。他竟然把番薯藤倒过来“压”在地里,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没种过地,不懂。”师傅只得耐心地教他干农活。那时候的房子都是木质结构,门、门槛、窗、板壁都是木头所做。每天早晨,周亭把门板一块块从门槛上卸下来,那沉沉的门板需要花好大的劲儿才能一块块背到门外;傍晚,随着“咣咣咣”的声音,木门依次陆续被安上。这期间,周亭起得比谁都早,睡得比谁都迟,一整天都忙忙碌碌,手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儿。但反过来想想,又有哪一只饭碗是轻而易举就能被捧在手上的呢?想到此,周亭释然了。
前排左二为周亭(周建光供图)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药店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各类药品齐全:麻黄、辛夷花、白术、满天星、甘菊、蝉蜕等应有尽有。中药是从瑞安进过来的。每种中药要定点放在药柜里,标明名称和数量,还要分门别类造册登记。每天晚上,师傅和师母上楼休息后,周亭就和师兄弟一起记药材的名称,每天记20余味,再温习。次日,师兄带着几位师弟开门、挂招牌、揩桌凳,一切都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而为。
日常的学徒生活中,周亭看师傅给病人搭脉、看舌苔、开药方、抓药,也跟着学。要在既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学到师傅的本领,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悟性和情商。为此,周亭很努力地看着学着:病症轻的,药剂量要少一些;病症重,药剂量要稍稍增多一些。知母、栀子、穿地龙、甜根子、白水石、牛参等药材一次的剂量大致是多少,这些都要熟记于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周亭也能大致给病人开方抓药了。师傅颇为开心。人前人后予以称赞:这孩子悟性高,将来能继承我的衣钵。学徒生涯中,周亭做得最多的还是接方送药。经过一年半载,陈宅、石坟垟、周村、凤垟、樟台、龙川等地的方向和具体地址,周亭都熟记在心。
师傅一生勤劳节俭,做事公道,从不铺张浪费。清炖豆腐、粘菜糖、螺蛳汤是家常便菜,买菜也是师母采办,从来不购时鲜之菜。潜移默化中,周亭也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师傅常说:“存心自有天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无愧于自己的内心。”由此,在日常生活中,周亭既怕他,又敬他。
岁月飞逝,转眼三年过去,周亭也学有所成,回到茗垟。
变 故
家住岱头的胡道成是财主,家境富裕、田地多。其时,道成的小女儿莲花已到婚嫁年龄。莲花身材娇小,裹脚,但非常能干,织布纺纱样样都会。道成和仲计是远房亲戚,彼此之间有来往。道成心想:周亭是学医的,技艺在身,生活相对来说安稳一些。如果小女儿嫁给周亭,那不是亲上加亲了吗?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双方父母一说即合。胡家家境富裕,没要周家多少彩礼,反而陪嫁了一大批的嫁妆。周家可谓是开心至极了。
莲花性情温和,知性大方;周亭温文尔雅,儒雅有礼,两人婚前没有过多交流,婚后却配合默契。在平凡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夫妻俩总有说不完的乐子和话题,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家庭和睦,一切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夫妻恩爱,他们认为这辈子可以共黄昏共偕老共白头,至死不渝了。
结了婚,该有自己的事业了,周亭决定自己开一家中药店。我们先来说茗垟的地理环境:茗垟位于东头和溪源的东南面,高坪的西南侧。其北面和东北面有碧坑、小南垟、大南垟、岱头等地,西面和南面有大路上、吕山、岱根等村庄。那个年代,玉壶还没有卫生院,民间医生少,如果有人得病,主家要雇轿子去把医生抬过来看病。有一次,岱根一位妇女得病,其父母雇了一顶轿子到南田镇篁庄村请医生。这一路的奔波劳累可想而知,而且花费也不少。
这一带缺药店缺医生。周亭去瑞安进了一些中药,和父亲上山砍了树木做了几个药柜,在三定底老屋西侧厢房开起了一家药店,边上还摆放着虾米、海带、鱼鮳等南货。这里既是中药店,也是南货店。那时候,玉壶西北侧只有茗垟这一家药店,吕溪、金星、朱雅甚至青田的派塘等地的村民有头痛脑热的病症都来找周亭看看。周亭为人温和善良,大家都喜欢来这里坐坐,看看。由此,三定底药店一度生意很好。平时,胡氏有时也在店里帮忙卖南货,村民都称之为店婆。至今茗垟人一说起店婆,还一直称道:很善良,做事干脆利落。
1929年,莲花诞下一子,取名周笃员;1932年,又诞下一子,取名周运员。家庭成员的增加,家里一下子就显得挤了。
三锭底有五间老房子,为成铉所建。五兄弟每人一间。如此一来,仲计一家有六口人,这怎么住得下呢?盖房子。选哪里为好呢?三定底北面的空地。我们先来说说此处地形。此处北面是小路,水路下、石楼梯等地村民前往玉壶、溪源等村庄都从此路过。从茗垟坳头奔流而下的杨树底坑过寨山,经三定底老屋北面空地西侧汇入茗垟坑。选址此处,行人多、取水方便,且土地属自家所有。
玉壶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三件事。盖房、结婚、送父母上山。”盖房,那是人一辈子里最大的一件事。仲计从生下儿子的那一天起就省吃俭用,盘算着什么时候能盖几间房子,这样当爹的任务才算完成。现在药店和南货店赚了点钱,总算可以筹划盖房子了。
从1929年起,仲计就开始做盖房子的准备工作了:上山砍树、下茗垟坑搬石头、叫做木师傅做椽、买瓦、买黄泥。
如果一切都这么顺遂该有多好,意外还是在不经意间来临了。1932年5月的一天,仲计去瑞安山货行进货,因为忙着选货物,直到12点多才到一家店里吃午饭。仲计点了一只螃蟹和一份饭,不知怎么的,吃完后竟然上吐下泻,肚子一直疼。那时候医院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看医生。还是回茗垟吧,自己的儿子还是医生呢。仲计强撑着身子回到家里,周亭给父亲吃了一些草药,可一直不见好。仲计的肚子疼个不停,冷汗直流。三天后,55岁的仲计溘然而逝。父亲早逝,对于周亭和益臣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兄弟俩一下子懵住了。这可如何是好呀?
村民得知周亭要盖房子,纷纷过来帮忙,打地基、砌墙头,同年8月份,周亭和益臣合力在三定底老屋西侧建起三间木构建筑的房子和两间路廊(在房子北侧),后称之为“周亭故居”。周家因此欠了一笔钱。有了新房子,周亭就将药店和南货店搬到了这里。那时候进南货和中药要到瑞安西门竹排头至仙岩头码头一带,因为这里是山货行,虾米、海带、鱼扣、虾几、海尔肉、桐油、笋干以及各种中草药等都在这里出售。由此,周亭经常往返于瑞安与茗垟之间。春夏秋冬,一家人的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
那个年代生产力低下,普通百姓的生活均处于贫困之中。得了病要治,没钱怎么办?赊账。有人来看病抓药,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这不,人有病了,可怎么才好呀?周亭也心酸。赊吧。年底还。周亭拿出账簿,写上时间、姓名、家庭住址和赊账数目。一个,两个,三个……账簿越来越厚,赊账数目越来越多。年底,周亭雇人去青田、朱雅、金星、南田、东头和玉壶等地去收账,但很多账目收不回来。不得已,他只好去借钱,一次一次,一元一元,亲戚朋友都借了。
随着时日的增加,益臣也到了娶亲的年龄了。有一天,周亭去茗垟北面的一个村庄——黄河吃喜酒。周亭和胡家的一位熟人同桌吃饭。熟人说,他有个女儿,年方十八,容貌清秀且极有贤德,赢得十里八村的一致夸赞。因为喝了点酒,周亭就说,我要下聘礼,让你女儿嫁给我弟弟周益臣。熟人说:你娶得起吗?我的女儿聘礼很高,要200元钱。你拿得出200元,我女儿就给你当弟媳妇。拿不出,你就收回这句话。周亭急了起来,说:200元,行,就200元。
那时候的200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呀。俗话说:酒后戏言,岂可当真?周亭是极要面子之人,说出去的话岂可收回来?于是他走东家过西家,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终于凑齐了200元钱送给黄河胡家。益臣与胡女结婚了。胡家给了周家很多嫁妆,樟衣亭、柜子、箱子、棉被等应有尽有,“嫁妆半个上间面”(玉壶方言,即嫁妆占了半个上间的意思)。那时候的女子出嫁,嫁妆最多的是“一个上间面”。上间是玉壶方言,即一栋房子最中间的公用部分,亦称堂屋,约等于一间半房子。由此可见,黄河胡家家境富裕。但也因此,周亭又欠了一笔钱。
那时候的周益臣年纪不大,瘦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沉重的生活重担。周亭和益臣商量着分家:三锭底的这间老房子分给周益臣,新房子和债务分给周亭。
父亲早逝、盖新房子、娶弟媳妇,这三件事一叠加,周亭的身上就背上了沉沉的债务。
与此期间,住在石楼梯的添海也在家里开了一家药店。不到200米的距离就有两家药店,周亭药店的生意自然淡薄了一些。病人少,钱也赚得少,家里吃口多,更何况那是社会动荡且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作为底层的人们想要活下去,谈何容易呀?
出 国
每个人生来都带有自己的剧本。但这个剧本只给了我们开头,中间和结尾都需要我们自己去续写。
那是1933年,周亭的命运被改写了。周亭与樟坑的张阿遇很要好,樟坑在茗垟的东北侧约2.5公里处。因为离得近,两人平时有空会一起坐坐,聊聊心里话。一次,周亭去阿遇家里,当晚就留宿樟坑。夜晚的清油灯下,周亭发现房间的柜子上方放着一封国外来信。信是张步义写给阿遇的。周亭读过三年私塾,认得字。于是,他拿着信读了起来。步义在信里说,在欧洲做工很辛苦,但工资高,国外的人穿西装打领带,穿着整齐。周亭心想:欠了这么多的钱,这辈子在茗垟,不知何时才能把这笔债还了?与其这般,倒不如去国外看看。阿遇告诉周亭:李山有一个名叫胡振超的人在上海专做带人出国的生意,俗称包客。包带1人到欧洲要400元。周亭抽了个空来到岱头,走进郞舅胡鞏家里。胡鞏田地多,有余钱。一番诉说,胡鞏说:此事可行。你缺钱,我支持你。
得到胡鞏的这句话,周亭心安了,接下来就是筹钱。家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呢?中药店。我们再来说另一头。玉壶李山有两个被称为“相”之人:一是胡希望被称为“希望相”,一是胡振甫被称为“振甫相”。此两人都是学识渊博,善于谋略,属有威望之人。振甫因为雇人种植靛青,家境富裕。振甫和胡鞏都属于当地乡绅,且关系甚好。胡鞏告诉振甫:周亭想卖药店,筹钱出国。振甫当即表示想买,并给出了120元的价格。双方写了字契。周亭卖了药店,又卖了四亩多地(活契,即如果以后有钱,可以赎回来),总计约有200元。周亭通过振甫带话给振超,说想要出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一个寒意袭人的早晨,周亭早早吃过饭就往北边的小路走去,他要去找胡鞏。“缺200多元钱,怎么办?”周亭说。“我筹。我知道你这个人牢靠,一不打赌,二不喝酒。我会尽量帮你。”胡鞏让周亭先回家,他筹了钱就送到茗垟。
过了几天,胡鞏就将周亭所缺之钱送到茗垟。
那是1933年冬的一个清晨,周亭背上一个散麻袋,袋子里装着几件薄衣裳和日用品,踏着微露的晨光出发了。从茗垟出发,过大路上、吕山、潘庄亭、垟头、栋头石板桥、栋头棋盘、店桥街、天妃宫、高桥、子母宫、米笠岭、岭头垟、后山、木湾、上店、林坑口、东岩直至营前,一路风尘仆仆,然后坐上大峃艇到达温州,再乘轮船到达上海。周亭将400元钱递给胡振超。胡振超通过关系将一批人放进货船底舱。这群人夜晚睡地板,白天卷铺盖,吃残汤剩饭,经过45个日夜的颠簸到达意大利米兰。
当年到底有多难?如今的我们只能从周亭的一句话中得知。那时候的周亭已经80多岁了,一次,有人说起国内情况。周亭接过话茬说:“如今的你们是乘飞机来意大利的,而当年的我们是被放在轮船的底舱运到意大利的。你们的鼻子没有被人刮过,我们是被欧洲人刮过鼻子,骂过‘亡国奴’的。如今中国强大了,谁敢再骂你是亡国奴?”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身无分文,除了一身体力,还能干什么呢?有人介绍他们去水泥厂里扛水泥包。水泥厂里灰尘满屋飞扬,周亭和同事们把一包包水泥扛上车子,装完一车就在旁边休息等下一车到来,一天也才赚几块钱。这么艰难的工作,他们还担心没活干。如果没活干,吃什么呢?搬水泥要的是力气,因为长时间用力抓紧水泥袋,他们的手都被水泥袋割得伤痕累累,脸上也呈现出被艰辛和苦难腌渍过的痕迹。期间还得知,有人因为长期搬运水泥得了腰椎病和尘肺病。
换个工作吧。一个夜晚,周亭站在繁华的米兰街头:街角小贩摆起了夜摊,算命先生卜起了乾坤,一名中国男子手中拿着一件木雕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着叫卖着:“木雕,木雕,看看哦。”周亭想:意大利人喜欢穿西装系领带,那就卖领带。从那以后,周亭身上手上挂满领带,白天走街串巷沿路叫卖,夜间出入咖啡馆和酒吧间兜揽生意。有时遇到一些人恶语相向,他也只能赔笑。住的呢?几个人合起来租了一个房间,放上几张床,他们称之为“搭铺”。在这样受尽欺凌和辱骂的环境里,周亭好不容易积累起一点点血汗钱寄给胡鞏。胡鞏用这些钱赎回当年周亭用活契卖给村民的田地,然后把剩下的钱给妹妹和外甥当生活费。
在此,我要为莲花这个坚强的女性留下几个字。莲花从小裹脚,即所谓的三寸金莲,但手脚特别利索,一个人能烧30多桌饭菜,这是一般女人难以做到的。在那个对女人的要求是“笑不露齿,行不露足”的年代里,莲花干着本属于男人的活儿,操持着家里所有的事务。茗垟及周边地带如果有人做红白喜事,去烧菜的都是莲花和唐娟。30—40桌人,她们俩搭档一起做,配合默契,主家满意。她们俩还一起到陈山、黄狗搬窠、大南垟、坳头,甚至还去南田十源、下堡等地烧菜。烧菜结束,主家会给四条年糕、一条拦腰和一条毛巾。平时,莲花和婆婆一起纺纱织布贴补家用。周亭出国时,莲花才31岁。两个儿子娶妻生子后,陪伴莲花除了年迈的婆婆,就是无尽的时光和留守的空房。她为他耗尽了年华,为他流干了眼泪,为他磨尽了有关爱的等待。时光无尽,聚散有时呀。
1939—1945年二战期间,交通受阻信件不通,周亭无法寄钱回家。莲花和婆婆纺纱织布,雇人种田种地,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维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在这么艰难的环境里,莲花还是支持两个儿子前往周墩、青田阜山和瑞安等地求学,其中的艰辛也只有她自己知道。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她也没在外人面前掉过一滴眼泪。只有夜深人静时,笃员和运员从睡梦中醒来,偶尔听到母亲那压抑的近乎嘶哑的啜泣声,那是她情感宣泄的唯一办法。
如今的我们回头看去,作为一个生在旧时代被封建礼教裹足和家庭观念束缚的女子,莲花的辛酸有多少?我们可想而知。
立 功
时间的齿轮渐渐转到1935年夏天,一位已经在法国站稳脚跟的朋友写信给周亭,让他也去法国,彼此好做伴。没有签证,怎么去法国呢?那就偷渡。周亭乘着火车到了法国边界,沿着一座大山往上爬。山上杂草丛生,分不清哪里是路。走着走着,前方是一道山坎,他纵身一跃,跳进了荆棘丛中。荆棘刺身的那一刻,苦楚、酸楚、凄楚、痛楚一起向他袭来。他疼痛难忍,转而擦去那鲜红的血迹,笑笑,爬起来继续走。就这样,他带着伤痕来到巴黎。
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周亭依然找不到工作,其间跟着一位老乡去做瓦。寒冷的冬天,双手浸泡在泥水里,说多辛苦就有多辛苦。过了一段时间,他又重操旧业,到街头巷尾叫卖领带和妇女首饰,勉强维持温饱。与此同时,他要处处逃避警察的搜查。每次看见警察,就远远跑开躲在冷巷僻静的地方,不敢发出声音。一些不法分子看见他卑下的样子,会扑过来抢夺领带、饰品以及身上的钱财。俗话说:物离乡贵,人离乡贱。那时候的华侨地位特别低下,到处被欺侮,到处受辱骂,能做的只有吞声忍气息事宁人。在那种环境下,如果丢了东西或遭到窃抢亦无处申诉,也得不到正义的支援。期间,周亭寄钱回家给益臣做路费。不久,益臣也通过包客来到意大利。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省吃俭用,周亭有了一点点余钱。长期在外摆摊卖饰品也不是办法,那就做一点安稳的生意吧。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1937年,周亭与友人在巴黎10区的家中开了一间制皮小作坊,做皮带和皮革的小生意。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5月,德军绕过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从北面进入法国。同年6月14日,巴黎沦陷。戴高乐将军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后改名为战斗法国)进行抵抗运动。法国本土形成许多抗德组织,各个阶层都有人参加。这些组织散发传单、出版地下刊物、收集德军情报。
一段时间里,周亭偶然间发现:隔壁租住着四位年轻人。他们态度和蔼,热情大方,有时也会来周亭的小作坊里坐坐聊聊,慢慢地,彼此熟悉起来了。一次,周亭一边做着皮具,一边与四位邻居闲聊。周亭问:依你看,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与日本人打战,国民政府能赢吗?邻居说:能赢,一定能赢。一个国家仗着自己的战斗力侵犯他国的主权,这是不对的。富人不能欺压穷人,强者不能欺压弱者。被欺压就要打回去。周亭听了愣住了,这话有理呀。于是,双方就各种观点进行交流。邻居告诉周亭,他们属于抗德组织,是反法西斯革命战士,旨在赶走德军。周亭对德国法西斯暴行非常痛恨,因而积极支持他们的反击德军活动,彼此之间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躲避敌探的监视,周亭暗地里让革命战士聚集到自家楼上开会和办公,掩护他们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有时也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传递情报。有一次,那位名叫旧依尼也特的女战士让周亭去巴黎火车站拿一箱东西。到了火车站,对方递给周亭一只皮箱,说是发报机,叫周亭拿回家藏在煤炭下方,不要被人发现;如果有人问起,就说箱子里装的是破铜烂铁。周亭照做。那几天,有两个手拿报纸的人一直在周亭的门前屋后转悠。小区里管房子的人过来找周亭,说:你家里出啥事了?那两个人为什么一直盯着你家呀?不久,旧依尼也特来到周亭家里,把文件撕碎扔进马桶里冲走,然后又去了后屋。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做工,也没人在意。不一会儿,几个德国兵来到周亭的小作坊,问周亭:你在巴黎火车站拿到一只箱子,箱子在哪里?快说出来。周亭说:我是生意人,有人把一箱子的烂铜烂铁卖给我,我就去拿了。我还来不及卖,箱子在煤炭下方藏着呢。来人拿铲子挖开煤炭拿出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破铜烂铁。原来,旧依尼也特已经拿走发报机,将破铜烂铁塞进箱子里。事后,周亭告诉家人:旧依尼也特做事迅速,不得不服。就这样,周亭成功躲过了这次检查。
革命工作虽然是极其隐蔽地进行,凶残狡猾的敌人还是发现了周亭家的秘密。特务还是在他家周围盯梢,他的行动被人跟踪了。有一天,有4个德军来查问:经常出现在你家的那名女子是谁?周亭说,是来打扫卫生的。警察又问:你从哪里叫过来的?这女子家住哪里?周亭说:我在路上遇到的。她说会做卫生,我刚好缺人打扫,如此而已。
因为没有证据,德军盘问了一会儿就走了。周亭立即上楼告知情况,并让三位男战士立即转移。当时旧依尼也特在外未回,一名男战士临走时嘱咐周亭在外面等候并通知她。不久,旧依尼也特回来。周亭说明险情后,旧依尼也特仍上楼销毁文件和信件,又把密藏的手榴弹和炸药取走。旧依尼也特离开不到半小时,德军就到周亭家来搜查,结果翻箱倒柜一无所获。但敌探仍不罢休,常派特务来他家附近晃悠。那名管理房子的人帮忙掩饰:周亭是做小本生意的,没有与抗德组织来往。德军半信半疑。
二十多天后的一个凌晨,德军突然闯进周亭家里。周亭被逮捕关押在拘留所里,同时被逮捕的还有300余名所谓的 “嫌疑犯”。后来听说是因一名纳粹头子在巴黎被暗杀,德军遂采取查究行动。
周亭被捕后,两名德军进驻其家。如果有人来敲门就会被抓起来,经过审问都是周亭生意上的朋友,随后被释放。过了十多天,德军才撤离。
周亭知道旧依尼也特等人是为了法国的利益而奋斗,自己一定不能说出一点点有关他们的情况。过了三天,德军提审他。在一个小房间里,一位穿着军装戴着眼镜的军官上下打量着周亭,一双寒气四射的眼睛透着冷峻凛冽的光,追问旧依尼也特的真实身份和行踪。而周亭回复的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周亭一直坚持自己最初的说法,女子是来做卫生的,路上遇到的。一点破绽都没有。又一次被提审,军官问:你是中国人,你认识蒋介石吗?周亭说:我是中国人,怎么不认识蒋介石呢?你是德国人,你认识希特勒吗?军官气急了,一拳砸了过来,打在周亭的胸部,嘴上骂骂咧咧的:你竟然侮辱我们的领袖?周亭不服气,仰起脸说:你能直呼‘蒋介石’?我为什么不能直呼‘希特勒’?军官大声喊叫:把他关起来。周亭被带走了。事后,他觉得胸部很疼。后经检查,他断了两根肋骨。关在一起的法国反法西斯战士知道周亭是为了他们的事业而坐牢,都非常崇敬他关心他。
在拘留所关押十余天后,德军将他和一批重犯推入囚笼,用一辆大卡车送到巴黎东部的一个集中营。集中营里的人很多,一间间牢房都有人看守着。一次,一位小战士经过他身边时停了下来,轻声地告诉他:如果被提审时有人问旧依尼也特的情况时,就说是一个清洁工,别的都不要说。周亭看到很多人被抓进来,然后在黑夜里被叫出去,却再也没回来。从口音上可以听出,被关进来的都是法国人。他知道:被抓进来的都是各地的抗德组织人员,一个接一个被审查,凡审查过的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同牢房的人告诉他:那些黑夜出去的人都被德军杀了。一批又一批,一群又一群人就这么没了,周亭心里很难过。果然不久,德军就提审他了。他对答如流。德军无可奈何。周亭很感激小战士,同时也告诉自己:一定要活到胜利,把自己在这里的经历和那些被审查得无影无踪的抗德战士的事迹告诉法国人民。集中营的日子说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周亭曾经告诉难友一句话:我们在集中营的那段时间,人人身上都有许多虱子,臭极了。虱子会飞的。周亭受尽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
优 待
周亭在集中营被关了八个多月,终因找不到证据而被释放,回到住家已一无所有了,只好到处去搭铺,今天住这里,明天住那里,居无定所。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曾在他家住过的四位抗德战士穿着军装来看他,同他拥抱,向他致敬,表示胜利的欢欣。旧依尼也特说,你出狱后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知道。周亭问:你们怎么不来看我呀?旧依尼也特说,当时如果我们碰面,都会被杀的。得知此时的周亭已无隔宿之粮,旧依尼也特遂向法国政府反映。即便处于极度困难时期,法国政府还是给周亭发放六个月的特别生活费用,并颁发了一张有国防部长签名的奖状和一枚奖牌,表彰他在法国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功绩。
因为护照到期,周亭向中华民国驻法国大使馆申请更换。工作人员要求周亭找到四位国民党党员作担保,方能办理。周亭不从,只得仅凭一张通行证外出,给生活带来不便。
二战期间,信件不通。1945年,周家终于收到了一封周亭从法国寄来的信件。信中,周亭说自己是平安的。抗战期间,玉壶华侨在意大利和法国因战事不幸身亡的有三人,其中一人就是其弟弟益臣。
在法国待久了,很多人都入了法国籍。因为入了法国籍,开店做生意就有许多优惠政策。周亭却一直是中国国籍。有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入法国籍呀?”周亭反问:“我生在中国。中国国土面积比法国大。我有父亲,为什么还要认别人当父亲呢?”问者哑口无言。
1950年,旧依尼也特写信给周亭,说他们四位战士都在里尔政府工作,请周亭也过来,可以帮忙照应他。周亭来到里尔居住。与人合伙开了一家皮件批发商店。当地政府知道他的事迹,对他特别信任和照顾。
1953年的一天,一名留学生来到周亭的店里,说,中国政府知道你没有护照,你拿出两张单寸照片给我,我去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给你办护照。过了几天,留学生果然送来一份护照给他。
1963年,周亭在里尔开创了华人第一间“新中国饭店”。他讲究饭菜质量,搞好清洁卫生,价格公道,待人真诚,深得顾客欢迎,生意逐日兴隆。
法国政府对于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给予特殊的优待。一次,周笃员跟着周亭一起上街,路上看见几位摊贩在摆摊。不一会儿来了几位执法人员,那些摆摊的人都快速收拾东西跑了。只见一位老翁慢慢地起身,摊开手,执法人员一见就恭恭敬敬地扶着老翁,并把摊位上的物品移到偏僻一些的地方。周笃员见了很奇怪,问周亭这是怎么回事?周亭说,这位老人手上拿着的是法国政府颁发的一枚奖牌,是对法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拥有的。
还有一次,“新中国饭店”的一位员工想申请妻儿来法国团聚,可由于各种原因,一次次被警察局拒绝。周亭得知后,说,我陪你一起去。次日,周亭和员工带着相关资料一起来到警察局。周亭拿出那枚法国政府颁发的奖牌。警察立即说,好的,我们收材料。三周后,那位员工的夫妻团聚手续就批下来了。
是的,为了所在国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周亭在时间节点上行走的脚步声,法国的历史和政府予以他肯定的回应。
据《文成县志》记载:19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邀请周亭参加“十一”国庆节庆典活动。离家36年的周亭第一次回到祖国,回到阔别多年的茗垟,回到最初滋养他血脉的故土,见到了亲人和朋友。那份高兴劲儿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周亭热情和蔼,擅长交流,思想进步,热心社会工作,乐于助人,深受当地华侨的爱戴。1972年,以温州人为主体的旅法华侨俱乐部成立,周亭任执委。周亭家住里尔,离巴黎有200公里,当时周亭已近70岁,但每逢聚会或开会,他都必到。1991年,旅法华侨联合成立“旅法华侨文成联谊会”,周亭任名誉会长。那时周亭已是耄耋老人。有一次,联谊会举行活动,担心周亭年事高没有通知。事后周亭得知,特意对会长说:下一次,不可忘了我哦。1992年10月11日,周亭任首届旅法北方华人协会主席。其一生事迹,《华声报》《欧洲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均已刊登。
1990年,周亭母亲胡氏无疾而终,周亭偕儿子笃员和运员回茗垟奔丧,其间得知潘庄亭至茗垟修建公路,父子三人慷慨捐资20万人民币。1992年10月,莲花在茗垟家中安然而逝。1994年1月12日,周亭在法国病逝。那枚法国政府颁发的奖牌也丢失了。遗憾呀。
颠沛流离的生活里,人活得越简单越好,而周亭的日子总也不简单,始终充斥着艰难和困苦。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选择热烈地活着。异国生活的冷冽、粗粝没有磨损他的勤劳乐观和坚持正义的性格,反而把他雕刻得坚强而有韧性。巴黎和里尔的风没有吹倒他,生活的苦没有难倒他,他把生活的印记打磨在法国的土地上,为法国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周亭一直被法国人民铭记着,为浙江人民怀念着。
作者:胡晓亚
(本文根据周亭之子周笃员和多位茗垟村民口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