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岐山周原遗址——周太王(古公亶父)陵
西周古公亶父的墓葬被当地人称为“周太王陵”。在宝鸡市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北侧约400米的田野里,背靠双峰对峙的箭括岭,1982年2月23日,周原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是周人灭商之前的都城遗址,包括宝鸡市扶风县和岐山县北部,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这里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在《诗经》里曾经描绘道: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此地后,开始修建城郭,营造宏大都城,被称为“岐邑”。经过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励精图治,国力日强,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强大诸侯国。公元前11世纪后期,周文王迁都丰京后,周原依然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西周末年,西戎入侵,这里变成废墟。
从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进入岐山县京当镇到祝家庄镇东北侧的岐阳村,到处都是历史遗迹。相传,西周成王时,在岐山之阳,召集诸侯,举行盟会。
在村庄的中心,有一座太王祠,始建年代不详,曾经有山门、献殿、祭台和正殿等建筑。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重修太王祠时,增添了王季和文王的塑像,所以当地人俗称这里为“周三王庙”。每年春季和秋季都会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在岐阳村旁边,还有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被称为“岐阳一号遗址”。在东河西岸崖上,可见文化层和灰坑,地表能够采集到大量陶片。陶质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弦纹、戳刺纹、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瓶、盆、钵、瓮、罐、灶等。1992年4月20日,这里被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太王陵坐落于周三王庙北侧约450米处,《岐山县志》中记载:明朝万历年以前,周太王陵被认为是周幽王陵。时知县于邦栋考辩,为之正名。墓冢南侧,矗立着一座碑楼,包裹着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周太王陵”石碑。石碑上方,镶嵌着“功同日月”的匾额,两侧镶嵌着“岐阳肇基八百载”和“姬周子孙四海朝”的对联。
古公亶父也称为“周太王”。他是上古周氏族的领袖,周文王的祖父,周朝的奠基人。由于戎狄威逼,古公亶父率领族人从豳地迁到周原,推进农业发展,周族逐渐强盛,推行礼教文化,奠定灭商基础。
据《竹书纪年》记载:“(殷)武乙元年,豳迁于岐周。”陈逢衡谓:“当云那侯亶父自豳迁于岐周。”“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周太王迁岐建国后,“天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标志为:周人打破戎狄的包围,获得了一个有利的生存环境。但是,这时戎狄的危胁依然存在,周人的力量也不足以与强殷抗衡。于是太王根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以及自身安全的需要,制定了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即加强与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东联强殷,西抗诸戎,为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了实现这个联殷图存的目的,太王采取了臣属于商王朝的政策。
周太王陵是周王朝奠基人,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周太王陵始建年代不详,误传为周幽王墓,万历岐山知县于邦栋始辨正之。现周太王陵墓丘高3.5米,围大约50米。前有清乾隆四十八年邑令平世增立的墓碑一座,高3米,上刻清陕西巡抚毕沅题字“周太王陵”,碑楼、碑座已残,2000年岐阳村重修墓碑。
历史不是小说,来不得半点揣测和推断,随便主观下结论,如果没有出土新的文物或历史痕迹佐证,有新的证据有力证明泰伯在岐山哪个地方生活过?况且,泰伯、仲雍在岐山的时间不长,反倒是在幽地出生、成长数十年,不好说泰伯、仲雍的根在岐山,今日华夏吴姓,有共同的共识,根在无锡。
泰伯、仲雍奔吴是在一让奔陕西西吴,在西吴也呆了几年,真正奔东吴无锡、酿酿计划是从西吴拉开序幕、万里长征壮奔肇吴。
公刘迁豳,三百多年后,亶父迁岐山。
 
周塬,又称周原。地貌上属陕西省渭北黄土台塬区。周塬是狭义周塬的泛称,狭义周塬,或称“周人原”,是周塬的一部分,位于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东临美阳河、西抵七星河,南达法门寺,北到黄堆乡,东西宽4——5.5公里,南北长8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