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峰:如何做好族谱编修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24-7-11 22: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峰论:如何做好族谱编修

北京•周峰 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传承基地 2024年07月11日 07:42 河北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族谱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族谱特有的记述用字规则与注意事项:

       一、名、字、号。
       1、名:宗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直呼其名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
       2、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刘备,就是避讳,表示尊重。现代人很少用字。
      3、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
      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今修谱时,如族内形成共识按字辈定新录入成员的谱名,拟将原名书为“一名××”或“字××”。同时,不能把旧谱中的名随意去掉,也不能把旧谱中名、字随意调换。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弥补。

      二、配、娶、继配、聘。
      1、配: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配即元配。即对方为未婚,也称处子,书“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2、娶: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3、继配:继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再配为处子则书“继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为醮妇则书“续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4、聘:聘指男子定亲,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
      说明: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个别宗谱只写娶而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另外,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结婚为准,年近五十未结婚者,可写“未娶”。

      三、适、字、未字、待字。
      1、适:该女子已出嫁结婚书“适”。
      2、字:旧时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该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曰“字”,与男方的聘相对应。
      3、未字:该女子尚未定亲曰“未字”。
      4、待字:该女子已介绍对象,但尚未举行定亲仪式曰待字。因称女子待嫁为“待字”。说明:宗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因此现在修谱,不要惟恐别人看不懂。就把适改成嫁,这就与历次修谱用词不一致,而且失去了“谱味”,故女儿出嫁仍写“适”为宜。

      四、出赘、入赘、招赘、孀赘。
      1、出赘: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谱中书“出赘某地某姓”。
      2、入赘:指外姓男子招女婿进来。
      3、招赘:旧谱世系表均以男子为主体,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本姓×”。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这里主语变成了女性,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或“招”。
      4、孀赘:孀赘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个男人上门,俗称“黄泥畔”。
      说明:认定是否招赘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为准,而应以所生子女姓母姓为准;孀赘情况目前时而可见,但是我们在修谱时注意,入谱均以正式婚姻为准,如果找个老来伴,但未领结婚证,还是不录为好。

       五、出继、继子、出嗣、入嗣、承祧、兼祧。
        1、出继:指本姓男子过继给外姓做继子,并改为外姓。此种情况,在世表中仍需要挂线,并注明出生年月,出继何地何姓,方便后人明了本源。
        2、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并由外姓改为本姓。
        3、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
        4、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
        5、承祧:在家谱中将某甲之子给某乙一人当儿子,不再给甲当儿子。这种完全带子的关系叫承祧。
        6、兼祧:兼祧是以独子兼承叔(或伯)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又称“一子两后”或“两房共一子”。清乾隆朝起规定兼祧子可在两房各配一妻,二妻间非妻妾关系,而是妯娌关系。
       说明:旧时对继子入谱都有严格规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产或财产给本姓宗祠,有的把继子编入另谱。现在修谱,继子和亲生子都一视同仁,不再编入另谱,但为了区别亲生还是领养,仍写“继子”为宜。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故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详述,在出嗣方略述。

       六、殇、夭、卒、年、享、寿。
       1、殇:7岁及其以前身亡书“早殇”。
       2、夭:8岁至15岁未成年而身亡称“早夭”。
       3、年:50岁以下去世,书“卒于某时,年若干岁”。
       4、享:51岁至59岁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年若干岁”。
       5、寿:60岁及以上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寿若干岁”。
      说明: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死亡,用词有讲究,读其词即知年龄大概,宜慎用。另据本宗古谱,作古之人书“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世之人书“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 。

      七、  世表
      世表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完整的家谱,世表应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呢。
      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
      名(即谱名、讳)、字(即我们平时说的名字)、号(有地位、有声望、成年人自己提的);生(出生年月日时)、死(死亡时间包括年龄)、葬(葬地和方位);学(学历)、衔(官衔即担任的职务)、职(技术职称);婚(指男的结婚)、嫁(指女子出嫁)、育(指母亲生育)。由于主修人员对修谱认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不同,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责任性的强弱不同,修出的家谱质量也不同。
       那么,写世系传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内容上的完整性。
       续修宗谱是旧谱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新谱的延续和发展。因此,除无法查找和经动员本人不愿修谱的两类人,材料无法采集,只能维持原谱内容外,其余人员都应注意世表内容的完整性。如上辈人已经死亡的应补上死亡日期和年龄,实在无法考证的亦应补上“失考”两字;旧谱中女儿未出嫁,而现在均已出嫁,应补上适某地某人,不清楚的应补上“适某地”或“适某氏”,再不清楚也应补上“适不详”,千万不能把旧谱中的“未字”两字照抄不误,变成了该女孩一直没有出嫁。还有的因为妻子已离婚就不写,下面冒出个子女来,也不知道这个小孩是谁生的,或者把子女写在了后母名下都是不应该的。学历、职务、职称三个方面,反映了族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内容,缺少这部分,宗谱就变成了简单的生死薄,而大专以上学历应有大学名称、科级以上职务应有具体单位。
       2、注意格式上的统一性。
       各个家谱在书写格式上不完全相同,但概括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新的宗谱在书写格式上应该与旧谱保持一致。首先是书写先后顺序上应与旧谱保持一致,什么先写,什么后写应该统一,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统一要求,给人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其次用字应保持一致,宗谱中“配”和“适”是男女结婚的专用词,有的人唯恐别人看不懂,把“配”改为“娶”,把“适”改为“嫁”,或女子结婚也“配”,这种做法违背了宗谱格式上的统一性。旧谱年份的书写都是年号加干支,比较规范,现在修谱,有的保留年号加干支,有的则写公元年份,同一时代的年份写法很不统一。修谱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在女子挂线上很不统一,有的挂,有的不挂,有的甚至同治年间出生的女子也挂线。一般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子有女户可挂一女子;二是子女随母姓可以挂线;三是未出嫁女可以挂线。另外明确为赘婿的应按祖制以赘婿挂线为宜,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女子挂线在书写格式上与男子挂线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生子女一定要说清姓什么。
       3、注意有关“礼”的准确性。
       旧谱在书写上有许多优点,尤其是用字简练、规范、准确、达意,在凡例中都作了明确规定。我们应吸收旧谱的这些优点,不必随意“创”新。一要注意用字简练,防止累赘。如“配王××女王××”为姓氏重复。再如“生女二:长女适……,次女适……”,长、次后面的女字多余。二要注意用字准确。如丈夫已死亡,妻子另嫁为改嫁;丈夫未亡妻子另嫁就为离异,两者概念不同。三要注意用字规范。旧谱中年龄的写法,都作了比较严格定义,不能把六十三岁写为高寿,而七十三岁是享寿,年龄段的用字要规范。四要注意用字达意,字数虽少意思明了,如有的谱“配”、“娶”、“曾娶”三者意思不完全相同,不能一概用“配”。再如赘婿户若以女挂线亦未尚不可,但不用“适”,更忌用“配”,而应用“招赘”,一看就知道是招女婿了。
       4、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修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是对祖宗、对子孙负责任的事,应该保证世表材料的可靠、真实、准确,要实事求是表述。如有的因为前妻离异不写,结果变成其子女是后妻所生;甚至前妻不写离异或死亡,却有继配,变成同时有二个老婆。有的没有母亲,结果冒出个子女来。也有的修的是本族家谱,结果变成了百家姓。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差错。
       5、体现时代性。
       我国从封建时代到民主政治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观念、道德准则、生活习惯、评价标准都发生了改变。修谱首先是要尊重祖制,同时要体现时代特征。
       ①实行殡葬改革后,葬地和方位一般不写了,但要尊重个人意愿,不必规定去掉。
       ②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独生子女的现实状况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女子不仅在家谱中具名,还可以传承,但女子挂线应统一要求。有的为了体现男女平等,出嫁女也写生卒年月。
        ③旧社会女子只能从一而终,现在出现离异,改嫁等现象是很自然的,但必须如实填写。
        ④学历、职务、职称比过去大不相同,且这方面正是反映族人的文化层次和对社会的贡献,应侧重填写。
       ⑤旧谱年月日均为农历,现在使用公历还是农历应在凡例中表述清楚,以防混淆。
       6、那么如何避免上述问题呢?
       首先主修人员应有强烈的事业性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其次要钻研旧谱凡例和制定好本次修谱的凡例,不为各种思想左右,确保续谱的公平性,再次应认真研究旧谱的特点,书写格式、用字规范等。续修宗谱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非常复杂,其中有许多学问,因此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仔细推敲、不断总结,从而达到逐步完善。

        八、堂号:
       1、“堂号”最早是家族祠堂使用的名号,大致可以上溯到上古的氏族公社时期;至唐、宋时期,出现文人以堂命名的室名、书斋名。
      而后“堂号”逐渐演变为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成为同族之人的共同徽号。一般以血缘关系,地域观念,祖上的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祥瑞吉兆,良好祝愿等命名。也有不少直接以“家族祠堂名号”、先祖曾使用的“以堂命名的室名、书斋名”作为家族堂号使用。
        2、“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秦、汉时期行政区划名称,“望”是名门望族的意思,“郡望”连用,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的名门大族,以此而别于其他地方的同姓族人。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郡望”的使用,普遍流行在北朝时期,除有相当部分是郡名之外,亦有部分为诸侯国名以及府、州、县名。隋唐之后,一些迁徒流离之人,为不忘本源,永记世系,大多都在姓氏之前冠以郡望,并开始有人将“郡望”题于祠堂之上,这样“郡望”就成了“堂号”。
       “堂号”中所使用的郡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某个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二是某个姓氏或家族中的一支,从发祥地迁出后,在另一地再次发展成为望族巨室的望出之郡。
       3、从以上堂号、郡望的定义看,加以理解,可探索是否准确:
       (1)“堂号”、“郡望”都是同族之人的共同徽号。不同之处在于,“郡望”出现的较早,“堂号”稍晚一些;一个或几个“堂号”,有可能同属于某一个“郡望”。
       (2)按照以“地域观念”命名“堂号”的概念。每一个“堂号”、“郡望”的确立,相应的要有一个“始祖”,这个“始祖”延续下来的后人都属于这个“堂号”或“郡望”,不应该存在“堂号”或“郡望”相同,始祖也是不同的。
      自古王者称帝建都,均是以开国为始,以此定国号,所以,周文王缔造西周,西周时期开始有了礼乐,元圣周公是首辅,自然由他主持制礼天下之礼数,一代始祖,周公讳旦,因武王有天下追王,文王祀于宗庙,遂不敢宗王室,而以周公为始祖,后从元圣周公分出之后的姓氏便有数百家姓氏,现代人便称之为元圣周公后裔。
       以礼乐堂为最早的皇家官堂,便承编国谱,也由此确认“一朝天子”之说,谁是天子,必是一世,其次,世系开始。次子为始祖,依次字辈而传之。
       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5)因古代信息传输不发到,不排除会出现某个支派的族人在确立的“堂号”的时候,取了其他支派的族人正在使用的堂号名称的情况。在这种例外情况,就不能仅凭堂号相同就认定是同一个祖先,需要区别对待。正如:两个相同名字的周氏族人在一起,则此“周XX”非彼“周XX”。但,目前尚未考证出周氏一族内存在这种情况。
     (6)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7)堂号的历史悠久: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
       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
      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红包 +10 魅力 +10 收起 理由
周德然 + 10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本版积分规则

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周亚金;办公室主任:周广涛。

GMT+8, 2025-5-2 23:21 , Processed in 0.0211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