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氏后人及轶事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4:01: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周姓来源:1、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姬姓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2、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4 、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他姓改为周姓5、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6、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7、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二、迁徙分布: 1、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5世孙周燕,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安城周氏周景家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形成旺族.其后裔世代在朝廷为官,散居各地.隋唐时期其中一支由山东迁徙湖北后再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此现象堪称历史奇迹.汝南安城周氏各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2-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又-唐初,润州丹阳周侁(生于651年),681-682年为官江州(九江)镇南武节大将军,迁徒江州瑞昌王仙乡辂北(瑞昌市南义镇小坳村),七世孙周勍,字大节(834-918)唐文宗大和八年甲寅年-后梁贞明四年戊寅年,唐僖宗中和二年七月授以殿中侍御史,唐文宗天佑元年加兵部尚书,周勍七世孙师字辈四十二人,遍布瑞昌,故有周姓占半瑞昌之说,部分迁徒湖北、湖南、福建、陕西、浙江,以湖北阳新广济为多。辂北大泉山勍公墓和匡灶凤凰山祖妣墓保存完好。3-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王宣),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4-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明初,永乐袭位,濂溪后裔周是修公尽节而殁, 后其弟周特修有子三化名为伏姓至赣入蜀,隐居重庆府涪州,后复姓为周,明末清初,该支周有仁宁君之子周可伦自重庆涪洲响水沟从戎至四川苍溪落业。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等省。5-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6-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三、郡望、堂号:1 郡望(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汝南郡:《在汉朝以后分出郡望为:临汝郡、陈留郡、河间郡、河东郡、》汝南安城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孙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汝南安城周氏在汉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这支周姓人中历代人才辈出.有汉执金吾周球.汉决曹掾周 燕.东吴大都督周 瑜.晋征西将军寻阳侯周访.晋梁益诸军都督鹰扬将军爵建城公周楚.晋龙镶将军周虓.梁庐桂二州刺史保城侯周灵起。唐武卫大将军周法尚.唐左屯卫大将军谯郡公周绍范.唐左金吾大将军征南大元帅周如锡.唐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当朝宰相周墀.宋礼部侍郎周元孙等人.自周邕开基之始,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世代文武进士及第入仕.赫显历代朝廷.临汝郡:<唐天宝初年改汝州置,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乾元初又复名汝州。临汝周氏也是由汝南安成周氏分出的,是汉汝坟侯周仁的第三十二代裔孙屯田员外郎常州长史周基。周基子周允元,仕至凤阁侍郎、平章事沛国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 汉代汾阴侯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河间郡:西汉高帝置.河间周氏世居河间文县(今属河北),自称出自汉汝坟侯周仁之后,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这支周姓人中最为著名的是北周时的周惠达。华阴郡:唐天宝元年改华州置,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华阴周氏的族源尚不明确。其家谱称为晋宋之际有位名为周谟的人,曾随大将朱龄石北伐,自丹阳(今江苏南京)入关,后来留居华阴(今陕西华县),遂为华阴周氏开基。隋唐时,这支周姓人中有乐州刺史周儒、嘉川公周护仁、亳州刺史周志珪、少府监周元珪、冀州刺史周履顺等人。河东郡:初置于秦代,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隋朝时移治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西南),一度改名为蒲州。汾阴县即是该郡辖县之一。河东周氏也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自称是汉汝坟侯周仁的后代,世居河东汾阴县(今山西万荣西南)。唐代时,这支周姓人中有主客员外郎周子敬、登州刺史周征冲、蜀州刺史周彭年、大理司直周万年、大理评事周载、国子博士周元达等人。清河郡:西汉置,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东北),称清河国,此后亦郡、国互称。北齐移治武城县(今清河西北),隋唐时一度称贝州。这支周姓人的祖源待考,是唐朝时出现的新郡望。其中有凤阁舍人周茂祯等名人。江陵郡:唐天宝初年改荆州置,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河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荆州。 这支周姓人的血统源流尚待进一步考察,在唐代有卫尉少卿周敏道等人知名于世。长安郡:唐置,治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长安周氏本属于姬姓,是周赧王的后代,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这支周姓人自北朝以来就是关中大姓之一,曾相继出了北周太子太仆姬愿、唐职方员外姬思忠、万年令姬处逊、丹州刺史姬思恭、长安令姬道斌等著名人物。唐代以后,这支周姓人中的一些人又恢复了姬姓,但大多仍保留周姓不改。河南郡:即秦代的三川郡,汉代改名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下辖22个县,相当于今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河南周氏出自鲜卑拓跋部,开基始祖为周摇。这支周姓人中有右千牛将军周虔智及其子周思亮、周思敬等人。昭州郡:贞观八年(634年)由乐州改。乐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平乐县改,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因昭州曾名乐州,这支周姓人又被称为乐州周氏。 昭州周氏以世居昭州知名,先祖所出尚待考证。唐朝时,这支周姓人中的周孝谏等人世代担任乐州首领,其后又有周万才、周君谟等人,分别任永州、柳州刺史。2、堂号:A__)【爱莲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周瑜之二十九代后裔,一生清正廉洁,一生最爱莲花。曾作《爱莲说》,通篇百余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把莲花比成君子,推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3_)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叙伦、笃祐等。B一)【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四、家乘谱牒:湖南:汝南周氏濂溪族谱共八十九卷。   江苏:周氏族谱六卷、周氏家谱十八卷、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周氏宗谱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汝南周氏宗谱四卷、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谱一卷、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小云南周氏宗谱一卷   安徽省肥东县王铁乡周冲村"爱莲堂"家谱八卷.五、历史名人: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周  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周瑜之二十九代后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周  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周  瑜[175-210]:三国吴之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周树人[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周敦颐的第三十三世孙。六、姓氏典故周瑜打黄盖  《三国演义》故事:黄盖诈降于曹操,进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这一场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两相情愿。所以“周瑜打黄盖”成为歇后语,其下一句就是“两相情愿”.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4:08: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姬姓:
          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
          《说文》记载黄帝因居住在姬水,故姓“姬”。唐朝开元年间,“姬”一度改为“周姓”《姓氏考略》记载:“梁周弘正,谄事王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历史人物:黄帝 (轩辕) 后稷 (名弃) 周太...*.姬际可(1602年-1683年),字龙峰(隆丰),山西蒲州人,有神拳之称。传出六合枪法及拳法。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4:1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莘氏,夏商的一个部落名,又称有辛、有侁。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妻。
        周文王娶有莘氏之女太姒为妻,居住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和夏同姓,皆为姒姓部族。

点评

有扈氏,夏初的一个部落名,和夏同姓,皆为姒姓部族,位于今河南原阳一带[1],另说在陕西户县一带,或说为东夷少昊族的九扈部落[2]。夏禹死后本来是益继位,但是他的儿子启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自己继承了王位[3]。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04:19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4:1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04:16 有莘氏,夏商的一个部落名,又称有辛、有侁。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妻 ...

有扈氏,夏初的一个部落名,和夏同姓,皆为姒姓部族,位于今河南原阳一带[1],另说在陕西户县一带,或说为东夷少昊族的九扈部落[2]。夏禹死后本来是益继位,但是他的儿子启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自己继承了王位[3]。

         有扈氏不服,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反对启的统治。启发兵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洛阳附近)[4],战前,启作《甘誓》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有扈氏战败被灭[5],其部众被罚为奴隶。各部落不再有异议,启的统治得以确认巩固,家天下的世袭制取代了禅让。《淮南子·齐俗训》评论说:“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
丰都周晓 发表于 2013-5-9 14: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上面的帖子里的“明初,永乐袭位,濂溪后裔周是修公尽节而殁, 后其弟周特修有子三化名为伏姓至赣入蜀,隐居重庆府涪州,后复姓为周,明末清初,该支周有仁宁君之子周可伦自重庆涪洲响水沟从戎至四川苍溪落业”这句表达的内容与历史不尽符合。

周是修,不是濂溪后裔。

点评

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9 18:09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18:0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丰都周晓 发表于 2013-5-9 14:51 楼主上面的帖子里的“明初,永乐袭位,濂溪后裔周是修公尽节而殁, 后其弟周特修有子三化名为伏姓至赣入蜀, ...

哦……

点评

孙氏源流之一: 必要的说明。据《源流考》,孙氏的始祖为虞舜,舜出身于平民百姓,以务农为生,是一位大孝子。当时身居帝位的尧很欣赏他的才能和品德,不仅将两个女儿嫁给他,最后干脆连帝位也禅让给了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15 01:07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1:07: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9 18:09 哦……

孙氏源流之一:
         必要的说明。据《源流考》,孙氏的始祖为虞舜,舜出身于平民百姓,以务农为生,是一位大孝子。当时身居帝位的尧很欣赏他的才能和品德,不仅将两个女儿嫁给他,最后干脆连帝位也禅让给了他。由于舜居住在沩水流域(今属湖南省),当时的人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习惯,所以孙氏的祖先最初是姓“沩”的。舜把天下禅让给禹,舜死后,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有”。

            到了殷代,舜的后人虞光被封作诸侯,封地是“益’’,以“遂"为号,所以虞光又名虞遂光。殷末,虞光的后人虞遂希家道中落,失去了诸侯的地位,直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才又把虞遂希的儿子遇父重又请出来,让他作主管手工业的大臣(陶正),后来又把他的儿子满封于‘‘陈",以继续主持对舜的祭祀大礼。满死后,被追谥为‘‘胡公’’。胡公的第九世孙“冗"(字敬仲)作了陈国的大夫,由于陈国内部发生争夺帚位的宫廷斗争,太子御寇被他的父亲陈宣公诛杀,而“完”正是太子御寇的好友,于是,“完”只好投奔齐国,齐国把一处名叫“田"的地方给了“完”作采食邑,于是,“完”及其后人又改姓“田’’。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字子占)因讨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他姓“孙"。一一5-是‘‘孙’’姓第一次在中国的史册出现。孙书的子孙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他见当时齐国的社会动荡,田、鲍等四大家族正酝酿叛乱,于是孙武离开齐国,到了吴国。吴王闾阖十分敬重孙武,把他封为大将,依靠孙武的军事韬略实现了霸业,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从此流传于世,这就是著名的《孙子兵法》。孙武的孙子孙膑原与同学庞’/甬一起在魏王手下做事,庞涓嫉妒孙膑的才智,设计诬害,令魏王在一怒之下对孙膑处以刖刑,即削去双脚的膝盖骨(这也正是他姓名中的“膑"字的来历)。齐王早就仰慕孙膑的才华,趁机设法把孙膑营救出来,护送到齐国。后来齐、魏两国开战,齐王原想请孙膑作大将的,被孙膑婉拒了,于是,齐王改命他为军师,辅佐田忌率军直捣魏国,定计斩庞涓于马陵6在中国历史上,孙膑是一位与乃祖孙武齐名的军事家,有《孙膑兵法》一书传世。到了东汉末年,其后裔孙权与曹操、刘备三人三分天下,自立为吴王,传三代而国亡,归于晋。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1:2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公世家序谥号中文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1周公姬旦前1041年1周武王姬发弟,文王子2鲁公姬伯禽前1040年-前997年43周公旦长子;平淮夷、徐戎;作《费誓》3鲁考公姬酋前996年-前993年4伯禽子;其名《世本》作“就”4鲁炀公姬熙前992年-前987年6伯禽子,考公弟;一名怡5鲁幽公姬宰前986年-前973年14炀公子6鲁魏公姬沸前973年-前924年50炀公子,幽公弟;弑幽公自立,当年改元7鲁厉公姬擢前923年-前887年37魏公子8鲁献公姬具前886年-前855年32魏公子,厉公弟9鲁真公姬濞前854年-前825年30献公子10鲁武公姬敖前824年-前816年9献公子,真公弟11鲁懿公姬戏前815年-前807年9武公子,周宣王擅立武公少子戏为鲁太子12鲁公姬伯御前806年-前796年11武公孙,太子括子;与国人杀懿公后自立13鲁孝公姬称前795年-前769年27懿公子;周宣王率诸侯伐鲁,杀伯御后立14鲁惠公姬弗湟前768年-前723年46孝公子15鲁隐公姬息姑前722年-前712年11惠公庶子;摄政行君事;被公子翚弑16鲁桓公姬允前711年-前694年18惠公子;前694年在齐被公子彭生所害17鲁庄公姬同前693年-前662年32桓公子18鲁闵公姬启方前661年-前660年2庄公子,斑弟;庆父立其为君19鲁僖公姬申前659年-前627年33桓公子,庄公弟20鲁文公姬兴前626年-前609年18僖公子21鲁宣公姬馁前608年-前591年18文公子22鲁成公姬黑肱前590年-前573年18宣公子23鲁襄公姬午前572年-前542年31成公子;亲朝晋平公24鲁君野姬野前542年1襄公子25鲁昭公姬裯前541年-前510年32襄公子,野弟26鲁定公姬宋前509年-前495年15昭公子27鲁哀公姬蒋前494年-前468年27定公子28鲁悼公姬宁前467年-前437年31哀公子29鲁元公姬嘉前436年-前416年21悼公子30鲁穆公姬显前415年-前383年33元公子;摆脱了三桓专政31鲁共公姬奋前382年-前353年30穆公子32鲁康公姬屯前352年-前344年9共公子33鲁景公姬匽前343年-前323年21康公子34鲁平公姬旅前322年-前303年20景公子;《史记》载其名“叔”35鲁湣公姬贾前302年-前280年23平公子;《史记》作“文公”36鲁顷公姬雠前279年-前256年24文公子;楚考烈王灭鲁,迁顷公于下邑世系表《西周》(公元前)  帝王姓名世系生卒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姬禽姬旦之子1045—禽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酋姬禽之子考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熙姬酋之弟炀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宰姬溪之子幽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沸姬宰之弟魏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擢姬沸之子厉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具姬擢之弟—856献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濞姬具之子855—826真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国世系表《春秋战国》(公元前)  帝王姓名世系生卒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姬敖|姬濞之弟|825—816|武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戏|姬敖之子|815—807|懿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御|姬戏之侄|806—796|伯御|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称|姬戏之弟|795—770|孝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弗|涅姬称之子|769—723|惠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息|姑弗涅之子|722—712|隐公|被姬允所杀  姬允|弗涅之子|711—694|桓公|被齐襄公所杀  姬同|姬允之子|693—662|庄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起|方姬同之子|661—660|闵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申|姬同之子|659—627|僖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兴|姬申之子|626—609|文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妥|姬兴之子|608—591|宣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黑|肱姬妥之子|590—573|成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午|黑肱之子|572—542|襄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稠|姬午之子|541—510|昭公|被放逐死于河北成安  姬宋|姬稠之子|509—495|定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将|姬宋之子|494—468|哀公|流亡越国,不知所终  姬宁|姬将之子|467—431|悼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嘉|姬宁之子|430—410|元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显|姬嘉之子|409—377|穆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奋|姬显之子|376—355|共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屯|姬奋之子|354—346|康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偃|姬屯之子|345—317|景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叔|姬偃之子|316—297|平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贾|姬叔之子|296—274|文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雏|姬贾之子|273—249|顷公|死于山东阳谷县曲阜古城  中国周代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和东、北 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 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 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 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东汉为东海 王刘疆都城,直至汉末。《春秋》鲁国十二公概述:1、 隐公 (名息姑,在位十二年,摄位为鲁君。遇弑 )2、 鲁桓公绣像 桓公 (名允,在位十八年。隐公之弟。弑隐公而立。娶于齐,其夫人与齐襄公有私,为齐襄公所杀,死于齐。)3、 庄公 (名同,在位三十二年。桓公之子。)4、 闵公 (名启,亦作开。在位二年。庄公之子。为公子庆父所弑。)5、 僖公 (名申,在位三十三年。闵公之兄,为公子友所立,鲁之贤君。6、 文公 (名兴,在位十八年。僖公之子,怠政之君。“三桓”始肇,鲁公室自此衰。)7、 宣公 (名倭,在位十八年。文公之庶子,公子遂杀嫡立庶。季文子不能匡正,而季氏自此兴)8、 成公 (名黑肱,在位十八年。宣公之子。季文子、孟献子、臧宣叔相佐,国家无事,亦庸君也)9、 襄公 (名午,在位三十一年。幼年即位,齐患尤甚。三桓作三军而掌兵,政不在鲁公。)10、昭公 (名稠,在位三十一年。襄公之子,居丧不哀,娶妻同姓。昏弱之君,二十五年被季氏所逐,客居齐晋而死。)11、定公 (名宋,在位十五年。昭公之弟,为季氏所立。)12、哀公 (名蒋,在位年。定公之子,谋逐三桓,事败奔越,客死异国。)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这三家是二百年前鲁桓公的后人,所以号称“三桓”。   “孟孙、叔孙、季孙”,“仲、孟、叔、季”四个字它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鲁桓公的儿子里边,老二庆父一支成为“孟孙”,老三叔牙一支成为“叔孙”,老四季友一支成为“季孙”。“季孙” 最显赫。                    “三桓”世系表:  一,仲孙氏(孟孙氏):  公子庆父――――――仲庆父,亦称共仲。鲁桓公之子。      P146缢  公孙敖―――――――孟穆伯(庆父之子)P226、227穆伯爱美女  P238卒  仲孙谷―――――――孟文伯(穆伯之子)P213预言“谷也食子”  仲孙难―――――――孟惠叔(文伯之弟P213预言“难也收子”)  仲孙蔑―――――――孟献子(文伯之子)            P369卒  仲孙速―――――――孟庄子(献子之子)            P379卒  仲孙羯―――――――孟孝伯(庄子之庶子)           P408卒  仲孙貜―――――――孟僖子                  P469卒  仲孙何忌――――――孟懿子(僖子之子)            P539卒  仲孙彘―――――――孟武伯(亦称孟孺子。懿子之子)  二,季孙氏:  公子季友――――――亦称成季。鲁桓公之子           P176卒  季孙行父――――――季文子(季友之孙)            P342卒  季孙宿―――――――季武子(文子之子)            P430卒  季孙纥―――――――季悼子(武子之庶子)P379立        P441追述  季孙意如――――――季平子(悼子之子)            P497卒  季孙斯―――――――季桓子(平子之子)            P520卒  季孙肥―――――――季康子(桓子之子)            P545卒  三,叔孙氏:  公子叔牙――――――鲁桓公之子  公孙兹―――――――叔孙戴伯(叔牙之子)P157         P177卒  叔孙得臣――――――叔孙庄叔(叔牙之孙)P232得臣为侨如取名 P260卒  叔孙侨如――――――叔孙宣伯(庄叔之子,穆叔之兄)P324奔齐 约P325卒  叔孙豹―――――――叔孙穆子、穆叔(庄叔之子,宣伯之弟P403) P423卒  叔孙婼(舍)――――叔孙昭子(叔孙豹之庶子)         P473卒  叔孙不敢――――――叔孙成子                 P497卒  叔孙州仇――――――叔孙武叔(成子之子)春秋鲁国家族世系表http://img104.ph.126.net/flYSYQOyr4PeebqUV6Ws-Q==/2034219656689995922.jpg

点评

季氏姓源考(宗谱记) 常言道;云树千枝其根则一 水流九派其源同稽 吾季氏源出姬姓 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 原生弃既长好稼樯帝尧举弃为农师 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号曰 后稷之兴在陶唐时期 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15 01:37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从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九年,亲自东征至盟津,周公随军辅助。十一年,讨伐殷纣,军至牧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15 01:28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1:2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1:22 周公世家序谥号中文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1周公姬旦前1041年1周武王姬发弟,文王子2鲁公姬伯禽前1040年-前997 ...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从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九年,亲自东征至盟津,周公随军辅助。十一年,讨伐殷纣,军至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殷王宫。杀殷纣以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左右夹辅武王,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把箕子从临禁中释放出来。封纣子武庚禄父,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之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故墟曲阜,就是鲁公。但不让周公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延辅佐武王。  武王战胜殷纣的次年,天下统一之业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体不安,群臣恐惧,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占卜以明吉凶。周公说:“不可以令我们先王忧虑悲伤。”周公于是以自身为质,设立三个祭坛,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命史官作册文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周王发。旦灵巧能干,多才多艺,能事奉鬼神。周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会事奉鬼神。但周王发受命于天庭,要普济天下,而且能使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无不敬畏他。他能使天赐宝运长守不失,我们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您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周公命史官作册文向太王、王季、文王祝告要用己身代替武王发之后,就到三王祭坛前占卜。卜人都说吉利,翻开兆书一看 ,果然是吉。周公十分高兴,又开锁察看藏于柜中的占兆书,也是吉象。周公即进宫祝贺武王说:“您没有灾祸,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此所谓上天为天子考虑周到啊。”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告诫守柜者不许泄露。第二天,武王霍然痊愈。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93;(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让他奉行殷之祭祀。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天降福瑞,唐叔得到二茎共生一穗的粟禾,献给成王,成王命唐叔到东部周公军队驻地赠给周公,写了《馈禾》。周公接受后,感激赞颂天子之命,写了《嘉禾》。东方安定后,周公回报成王,作诗赠给成王,其诗名为《鸱鸮》(chī xiāo,吃消)。成王也未敢责备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成王在镐(hào,浩)京朝拜武王庙,然后步行至丰京朝拜文王庙,命太保召公先行到洛邑勘察地形。三月,周公去洛邑营造成周京城,并进行占卜,得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国都。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yǐ,椅)壁,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当初,成王幼小时,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也把那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病果然痊愈。到成王临朝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逃亡到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亡到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毋逸》说:“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佚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因此过去殷王中宗,庄重恭敬地畏惧天命,治民时严以律己,竞竞业业不敢荒废事业自图逸乐,所以中宗拥有国家七十五年之久。殷之高宗,久在民间劳碌,与小民共同生活,他即位后居丧,三年不言语,一旦说话就得到臣民拥戴,不敢荒淫逸乐,使殷国家安定,小民大臣均无怨言,所以高宗拥有国家五十五年。殷王祖甲,觉得自己并非长子,为王不宜,因此长时间逃避于民间,深知人民需要,他安定国家、施惠于民,不悔慢鳏寡孤独之人,所以祖甲拥有国家三十三年。”《多士》说:“自汤至帝乙,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后来到殷纣时,大为荒淫逸乐,不顾天意民心,万民都认为他该杀。”“周文王每天日头偏西还顾不上吃饭,拥有国家五十年。”周公写了这些用来告诫成王。  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周公去世那年秋后,庄稼尚未收割,一场暴风雷霆,禾稼倒伏,大树连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众大夫穿好朝服打开金縢之书,看到周公愿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册文。太公、召公和成王于是问史官和有关人员,他们说:“确有此事,但过去周公命令我们不许说出去。”成王手执册文而泣,说:“今后不要在笃行占卜了!过去周公为王室辛劳,但我年幼不理解。现在上天发威来彰明周公之德,现在我应设祭迎其神,亦合于我们国家之礼。”成王于是举行郊天之礼,果真天下雨,风向反转,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国人,凡倒下的大树都扶起培实土基。当年大丰收。于是成王特淮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所以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周公死时,其子伯禽早在以前接受封国,就是鲁公。鲁公伯禽当初受封至鲁,三年以后才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说:“为何如此迟晚?”伯禽说:“变其风俗,改其礼仪,要等服丧三年除服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因此迟了。”太公受封于齐国,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说:“为何如此迅速?”太公说:“我简化其君臣之间的仪节,一切从其风俗去做。”等后来太公听说伯禽汇报政情很迟,叹息说:“唉!鲁国后代将要为齐国之臣了,为政不简约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造反之事,淮夷、徐戎也一起兴兵造反。于是伯禽率军至肸(bì,必)邑讨伐之,写了《肸誓》,说:“准备你们的战甲头盔,必须良好。不许毁坏牛栏马圈。马牛走失,奴隶逃跑,军士不得擅离职守去追捕,他人之马牛奴隶跑到自己处要归还。不许劫略侵扰,不许入户盗窃。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之人,备办粮草桢干,不许缺少。甲戌日我军修筑工事征伐徐戎,不许届时不至,否则处以极刑。”发布《肸誓》后,就讨平徐戎,安定了鲁国。  鲁公伯禽死后,其子考公酋继位。考公四年死,其弟熙继位,就是炀公。炀公修建了茅阙们。六年炀公死,其子幽公宰继位。幽公十四年,其弟(bì,必)杀幽公自立为君,就是魏公。魏公五十年死,其子厉公擢继位。厉公三十七年死,鲁人立其弟具为君,就是献公。献公三十二年死,其子真公濞(pì,僻)继位。  真公十四年(前841),周厉王为政无道,出逃于彘(zhì,至)邑,周公、召公共同执政。二十九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前826),真公死,其弟敖继位,就是武公。  武公九年(前817)春,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西行朝拜周宣王。宣王喜欢戏,想立戏为鲁国太子。周之大夫樊仲山甫劝谏宣王说:“废弃长子而立少子,不符合于礼制;不符合礼制,必然触犯先王之命;触犯先王之命必被诛杀:所以发令不可违背礼制。命令难以实行,政令就没有权威;命令被实行而又违背礼制,人民将不服从主上。而下级服务于上级,年轻者服务于年长者,这才符合礼制。现在天子您立诸侯之继承人,而立其少子,是教给人民违犯礼制。如果鲁国遵从您的命令,诸侯也仿效而行,先王之命必然阻塞难行;如果鲁国不遵从您废长立少的命令,您必要诛伐鲁国,您就等于自己诛伐先王之命。那时您诛伐鲁国是错误,不诛伐也是错误,请您慎重考虑。”宣王不听,终于立戏为鲁太子。夏天,武公回鲁国后去世,戏继位,就是懿公。  懿公九年(前807),懿公之兄括的儿子伯御和鲁国人攻杀懿公,立起伯御为鲁相 。伯御在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死其君伯御,而询问鲁国公子中谁能启发训导诸侯,让他做鲁国嗣君。樊穆仲说:“鲁懿公之弟称,庄重恭谨敬事神灵,敬重长者;处理事务执行法规时,必定咨询先王遗训和正确经验,不干犯先王遗训,不抵触正确经验。”宣王说:“好,这样就能训导治理其民众了。”于是在夷宫立称为鲁君,就是孝公。此后,诸侯多有违抗王命的。孝公二十五年(前771),诸侯背叛周室,犬戎人杀死幽王。秦开始列为诸侯。  二十七年(前769),孝公死,其子弗湟继位,就是惠公。  惠公三十年(前739),晋人杀其君昭侯。四十五年(前724),晋人又杀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前723),惠公死,长庶子息代理政务,执掌君权,就是隐公。当初,惠公正妻无子,其贱妾声子生儿子息。息长大后,惠公为息娶宋国女。宋女来到鲁国,惠公看她美丽就夺为自己的妻子。生下儿子允。惠公将宋女升为正妻,立允为太子。到惠公死时,因为允太幼小,鲁人共同让息代理国政,不叫作即位。  隐公五年(前781),在棠地观看捕鱼。八年(前715),与郑国交换天子所赐之封邑太山的枋(beng,崩)和许田,君子讥贬这件事。  十一年(前712)冬,公子挥向隐公献媚说:“百姓认为您当国君于民有利,您就不要代理而正式做国君吧。我请求您杀掉子允,您让我当国相。”隐公说:“先君有命在前。我是因为允幼小,所以代理国政。现在允已长大,我正营造菟(tù,兔)裘这个地方准备养老,再把国政交给子允。”公子挥害怕子允听到自己的话而杀他,反而向子允说隐公的坏话诬陷说:“隐公想正式做国君,除掉你,你要考虑此事。请允许我为你杀死隐公。”子允答应了。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之神,在社圃斋戒,住在(wěi,伪)氏家中。公子挥派人在氏家杀死隐公,而立子允为鲁君,就是桓公。  桓公元年(前711),郑国用玉璧换取天子赐给鲁的封邑许田。二年(前710),鲁君命把宋国赂送的鼎放入太庙,君子讥贬此事。  三年(前709),派公子挥到齐国接娶齐女为桓公夫人。六年(前706),夫人生下一子,其生日与桓公相同,所以起名叫“同”。同长大,为太子。  十六年(前696),桓公与诸侯在曹国盟会,讨伐郑国,支持郑厉公回国执政。  十八年(前694)春,桓公准备外出,与夫人一同去齐国。申(xū,需)谏止,桓公不听,于是去了齐国。齐襄公与桓公夫人私通。桓公知道了怒责夫人,夫人把桓公责骂之事告诉了齐侯。夏四月丙子日,齐襄公宴请桓公,桓公酒醉后,齐襄公命公子彭生抱住桓公,又命彭生折断桓公肋骨,桓公死于车中。鲁人告于齐人说:“我们国君畏敬您的威严,不敢安居,到齐国修两国友睦之礼。礼成而人未归,罪责无法追究,只要求得到彭生以在诸侯面前洗掉丑闻。”齐人杀死彭生以向鲁解释。鲁国人立太子同为君,就是庄公。庄公之母桓公夫人于是留在齐国,不敢归鲁。  庄公五年(前689)冬,伐卫,武力支持卫惠公回国执政。  八年(前686)冬,齐公子纠逃亡来鲁国。九年(前685),鲁国想武力护送子纠返齐国为君,但落后于齐桓公,齐桓公发兵攻鲁,鲁国危急,只能杀了子纠,其臣召忽从死。齐人告知鲁国要生得管仲。鲁人施伯说:“齐想得到管仲,并非想杀他,而是将要任用他,他被任用后必为鲁之大患。不如杀死管仲,把他尸体给齐国。”庄公不听,把管仲押解到齐。齐人用管仲为相。  十三年(前681),鲁庄公和大夫曹沫(huì,会)在柯地与齐桓公盟会,曹沫武力劫持齐桓公,索要鲁被齐侵占的土地,盟誓后释放桓公。桓公想毁约,管仲谏止,终于归还给鲁国被侵之地。十五年(前679),齐桓公开始称霸于诸侯。二十三年(前671),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社祭。  三十二年(前662),当初,庄公修筑一台正好俯临党氏之家,庄公见其孟女,十分喜爱,答应立她为夫人,割破胳膊订下盟誓。孟女生子斑。斑长大后,喜爱梁氏之女,前去她家看她。一个名叫荦的养马人从墙外戏弄梁氏女。斑大怒,鞭打荦。庄公听说此事,说:“荦很有膂力,应杀掉他,这人不能打完后就放了。”斑未来得及杀荦。正适庄公有病。庄公有三个弟弟,长名庆父,次曰叔牙,幼名季友。庄公娶齐女为夫人名哀姜。哀姜无子,哀姜之妹名叔姜,生子名开。庄公正夫人无子,因喜爱孟女,想立其子斑为太子。庄公病,向其弟叔牙问谁可继承君位。叔牙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是鲁国常规。现有庆父,可为嗣君,您担忧什么?”庄公嫌恶叔牙想立庆父,无人时又问季友。季友说:“我昌死也要立斑为君。”庄公曰:“刚才叔牙想立庆父,怎么办?”季友就以庄公名义命令叔牙在针巫氏家中待命,派针季强迫叔牙喝毒酒,向叔牙说:“你喝了这个,可以不杀你的后人;不然,你死了,你的后人也将被杀。”叔牙于是饮毒酒而死,鲁国立叔牙之子为叔孙氏。八月癸亥日,庄公死,季友终于立子斑为君,合于庄公遗命。子斑有丧在身,住于党氏家。  当初庆父与哀姜私通,庆父想立哀姜妹之子开。结果庄公死后季友立斑为君,十月己未日,庆父派圉人荦在党氏家杀死鲁公子斑。季友逃到陈国。庆父终立庄公子开,就是名湣公。  湣公二年(前660),庆父与哀姜私通愈益严重。哀姜与庆父商量想杀死湣公而立庆父为鲁君。庆父派卜(yǐ,椅)在武闱杀死湣公。季友闻知后,与湣公弟申从陈至邾,要求鲁人接纳申为鲁君。鲁人想杀庆父,庆父害怕,逃到莒。于是季友拥戴子申回到鲁国,立为国君,就是釐(xī,西)公。釐公也是庄公少子。哀姜害怕,逃到邾。季友送礼给莒人索要庆父,庆父被送回,季友派人杀庆父,庆父要求允许他流亡国外,季友不答应,派大夫奚斯哭着去告诉庆父。庆父听到奚斯的哭声,心中明白只好自杀而死。齐桓公听到哀姜与庆父淫乱危害鲁国,就从邾国把哀姜召回杀死,把她尸体送归鲁国,陈尸示众。鲁釐公求情后埋葬了哀姜。  季友母亲乃陈国之女,所以季友逃亡时去陈国,陈国帮助护送季友和子申。季友临降生时,桓公令人为之占卜,卜人说:“这是一个男孩,其名叫作‘友’,将来位于两社之间,定将成为公室重臣。季友死后,鲁国将衰。”到降生时,其掌中有纹路为‘友’字,就以友命名,取号叫成季。其后人就是季氏,庆父的后人为孟氏。  釐公元年(前659),把汶阳与(bì,必)邑封赐季友。季友为鲁相。  九年(前651),晋大夫里克杀死其君奚齐、卓子。齐桓公率领鲁釐公讨伐晋国之乱,到达高梁而返,立晋惠公为君。十七年(前643),齐桓公死。二十四年(前636),晋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前627),釐公死,其子兴继位,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626),楚国太子商臣杀其父成王,自立为君。三年(前624),文公朝会晋襄公。  十一年(前616)十月甲午日,鲁人在咸大败狄人,俘虏长狄乔如,鲁大夫富父终甥用戈刺乔如之喉,杀死了他,把乔如的首级埋于子驹门,并以乔如二字为宣伯命名。  当初,宋武公之时,鄋(sōu,搜)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抵抗,在长丘击败狄人,俘获长狄缘斯。晋国灭掉路国时,俘获乔如之弟棼(fēn,焚)如。齐惠公二年(前607),鄋瞒伐齐,齐王子城父俘获其弟荣如,埋其首级于北门。卫人俘获其弟简如。鄋瞒因此终于灭亡。  十五年(前621),季文子到晋国出使。  十八年(前609)二月,鲁文公死。文公有两个妃子:长妃齐女是哀姜,生儿子恶和视;次妃是敬嬴(yíng,赢),甚受宠爱,生子俀(wēi,危)。俀暗中笼络襄仲,襄仲想立俀为君,叔仲说不行。襄仲请求齐惠公,齐惠公刚即位,想拉拢鲁国,就答应了。冬十月,襄仲杀死恶与视而立俀为鲁君,就是宣公。哀姜回齐国,号哭而过闹市,说:“天哪!襄仲大逆不道,杀嫡立庶!”市上人都跟着哭泣,鲁国人都称她为“哀姜”。从此公国室衰微,而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之族强盛起来。  宣公俀十二年(前597),楚庄王强大,围攻郑国。郑伯投降,后庄王又恢复郑封国的地位。  十八年(前591),宣公死,其子成公黑肱继位,就是成公。季文子说:“使我国杀嫡立庶失去诸侯支持的人,是襄仲。”襄仲立起宣公后,襄仲之子公孙归父备受宣公宠爱。宣公想除掉三桓,与晋国商量讨伐三桓。适值宣公死去,季文子怨恨公孙归父,归父逃到齐国。  成公二年(前589)春,齐国讨伐鲁国占据隆邑。夏季,成公与晋国大夫郤(xì,细)克联军在鞌(ān,安)地大败齐顷公的军队,齐国归还占我之地。四年(前587),成公之晋国,晋景公不尊重成公。成公想背叛晋国与楚联盟,有人谏止,才作罢。十年(前581),成公至晋国。晋景公死,晋人留下成公送葬,鲁人讳言此事,十五年(前576)鲁第一次与吴国来往,与吴王寿梦在钟离盟会。  十六年(前575),宣伯请求晋国,想让晋人杀掉季文子。因为季文子是节义之人,晋人没有答应宣伯的请求。  十八年(前573),成公死,其子午继位,就是襄公。这时襄公才三岁。  襄公元年(前572),晋人立悼公为君。去年冬季,晋大夫栾书杀其君厉公。四年(前569),襄公到晋国朝会。  五年(前568),季文子死。其家中无穿丝绸之妾,马棚中没有吃谷子的马,府中无金玉之器,就这样俭朴地做了三代国君的相。君子说:“季文子真是廉洁忠正啊!”  九年(前564),鲁国与晋国共同伐郑。晋悼公在卫国为襄公举行冠礼,季武子随从,辅助举行冠礼仪式。  十一年(前562),三桓氏分别掌握鲁国三军。 十二年(前561),朝会晋国。十六年(前557),晋平公即位。二十一年(前552),朝会晋平公。  二十二年(前551),孔丘降生。  二十五年(前548),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君庄公,立庄公弟景公为齐君。  二十九年(前544),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鲁国,观周乐,能全部解说其意,鲁人十分敬重他。  三十一年(前542)六月,襄公死。其年九月,太子死。鲁人立襄公夫人妹齐归之子裯为鲁君,就是昭公。  昭公时年十九岁,还是幼稚顽皮。穆叔不想立他,说:“太子死,有他同母之弟可立为君,如无同母弟,才立庶子中的长子。年龄相同的就要择其才能,才能也相同则占卜以决定。现在裯不是嫡子,而且居丧时并不悲伤,反有喜色,若真的立了他,必为季氏之忧。”季武子不听,终于立裯为君。等到襄公下葬时,裯已因顽皮穿坏了三件丧服。君子说:“这人不得善终。”  昭公三年(前539),朝拜晋国到达黄河边,晋平公婉言拒绝,让昭公返回,鲁人以为耻辱。四年(前538),楚灵王要诸侯到申地盟会,昭公称病不去。七年(前535),季武子死。八年(前534),楚灵王建成章华台,召见昭公。昭公前往祝贺,灵王赐给昭公宝器;后又反悔, 又骗取回来。十二年(前530),昭公朝会晋国至黄河,晋平公又辞谢,昭公返回。十三年(前529),楚公子弃疾杀死其君灵王,自立为楚王。十五年(前527),昭公朝会晋国,晋人留下他给晋昭公送葬,鲁人以为耻辱。二十年(前522),齐景公与晏子在边境巡狩,顺便到鲁国询问礼制。二十一年(前521),昭公朝会晋国至黄河,晋国辞谢,昭公返回。  二十五年(前517)春,有鸲(qú,渠)鹆(yù,浴)鸟来鲁国巢居。师己说:“文公和成公有童谣说:‘鸲鹆来巢到鲁国,国君出居到乾侯。鸲鹆住进来,国君去野外。’”  季氏与郈(hòu,后)氏斗鸡,季氏给鸡装上护甲,郈氏给鸡爪套上金属套。季平子一怒之下侵犯郈氏,郈氏也愤恨季平子。臧昭伯之弟臧会曾造伪诬陷臧氏,后藏在季氏家中,臧昭伯因此拘禁季氏家人。季平子大怒,把臧氏家臣囚禁。臧氏与郈氏向昭公告难。昭公九月戊戌日攻伐季氏,进入其家。平子登台请求说:“您因听信谗言而不能细察我之过错大小,就来诛伐我,请允许我迁居到沂上。”昭公不答应。季平子又请求把自己囚禁于鄪邑,仍不答应。平子又请求带五乘车流亡国外,昭公还不答应。子家驹说:“您答应了吧。季氏掌握政权时间甚久,徒党极多,他们将合谋对付您。”昭公不听。郈氏说:“一定杀死季平子。”叔孙氏家臣戾对其徒众说:“季氏被灭亡或仍存在,哪样对我们有利?”大家都回答:“没有了季氏叔孙氏也不能存在。”戾说:“对,马上救援季氏。”于是他们击败昭公军队。孟懿子听到叔孙氏战胜,也杀死郈昭伯。郈昭伯正作为昭公使节派往孟氏,所以孟氏抓住了他。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共同讨伐昭公,昭公于是逃亡。己亥日,昭公至齐国。齐景公说:“我给你两万五千户人及土地来接待你。”子家说:“怎么能放弃周公之业而做齐国臣子?”昭公作罢。子家说:“齐景公不讲信用,不如早去晋国。”昭公不从。叔孙见昭公回国,就去见季平子,平子叩头至地表示惶愧。开始他们想迎回昭公,孟孙、季孙后又反悔,于是作罢。  二十六年(前516)春,齐伐鲁,占领郓邑让鲁昭公居住。夏季,齐景公想武力护送昭公回国,命部下不得接受鲁国的礼物。鲁大夫申丰、汝贾许诺给齐大夫高龁(hé,何)、子将粟谷八万斗。子将就向齐侯说:“鲁群臣不服从鲁君,有奇怪现象。宋元公为鲁昭公到晋国求援,想支持昭公回国,死于途中。叔孙昭子请求让鲁君回国,无病而死。不知是上天抛弃鲁君,还是他得罪了鬼神?请您再等等看吧。”齐景公听从了他的话。  二十八年(前514),昭公到晋国,要求支持他回国为君。季平子贿赂晋国的六卿,六卿接受了季氏礼物,就去谏止晋君,晋君也就不再坚持,只让昭公居住在乾侯。二十九年(前513),昭公至郓邑。齐景公派人给昭公送信,信中称昭公为“主君”。昭公以之为耻辱,一怒之下又去了乾侯。三十一年(前511),晋人想支持昭公回鲁,召见季平子。季平子身着布衣赤脚而行,通过六卿谢罪。六卿替季平子说话,说:“晋国虽支持昭公,但鲁人不愿意。”晋君也就作罢。三十二年(前510),昭公死在乾侯。鲁人一同立起昭公之弟宋为君,就是定公。  定公即位时,赵简子问史墨说:“季氏会灭亡吗?”史墨回答说:“不会。季友为鲁国立过大功,受封于鄪是国之上卿,至季文子、季武子时,累世增其功业。鲁文公死,东门逐杀嫡立庶,鲁国君丧失其权。权力掌在季氏手中,至今已历四代国君了。人民不知道他们的国君,这样的国君怎么能掌握国家!因此做国君的一定要慎守礼器爵号,不能给予别人。  定公五年(前505),季平子死。阳虎因私愤囚禁季桓子,季桓子与他订立盟约,才被释放。七年(前503),齐国伐鲁,占领郓邑,阳虎住在那里作为自己的奉邑,在那里处理政务。八年(前502),阳虎想把三桓之家嫡子全部杀掉,改立起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庶子代替嫡子;阳虎派车接季桓子要杀掉他,季桓子用计脱身。三桓共攻阳虎,阳虎跑到阳关驻扎。九年(前501),鲁军讨伐阳虎,阳虎逃亡到齐,后又逃至晋国赵氏处。  十年(前500),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相会,孔子主持礼仪。齐人想袭击定公,孔子按礼仪登阶而上,诛责齐国秦淫乐的乐人,齐侯害怕,未敢袭害定公,而且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来谢罪。十二年(前498),派仲由拆毁三桓家族的城墙,没收他们的铠甲武器。孟氏不肯拆毁其城,定公派兵攻伐,不能战胜而作罢。季桓子接受齐国的美女乐工,孔子离开鲁国。  十五年(前495),定公死,其子将继位,就是哀公。  哀公五年(前490),齐景公死。六年(前489),齐大夫田乞杀其君孺子。  七年(前488),吴王夫差强盛,伐齐,到缯地,向鲁国素要牛、羊、猪各一百 头。季康子派子贡说服吴王和吴太宰嚭(pǐ,痞),用礼制折服他们。吴王说:“我们是纹身的蛮夷之人,不值得用礼制来要求。”于是停止索要。  八年(前487),吴国为邹国攻伐鲁,至城下,与鲁订盟约而离去,齐伐鲁,占领三邑。十年(前485),鲁伐齐国南部边境。十一年(前484),齐国又伐鲁。季氏任用冉有甚有成效,因此思念孔子,孔子就自卫国归返鲁国。  十四年(前481),齐国大夫田常在俆(shū,舒)州杀死齐君简公。孔子要求哀公出兵征伐田常,哀公不从。十五年(前480),派子服景伯为使节,子贡为副手,去至齐国。齐归还侵鲁之地。田常初为齐国相,想要亲睦诸侯,所以如此。  十六年(前479),孔子逝世。  二十二年(前473),越王句(gōu,勾)践灭掉吴王夫差。  二十七年(前468)春,季康子死。夏,哀公忧虑三桓之强,想借诸侯之力威胁之,三桓也怕哀公发难,因此君臣之间矛盾很深。哀公去陵阪(bǎn,板)游玩,路遇孟武伯,哀公说:“请问你,我能善终吗?”孟武伯回答说:“不知道。”哀公想借越国力量攻伐三桓。八月,哀公去陉氏家。三桓攻哀公,哀公逃亡至卫国,又离卫至邹,终于去至越国。鲁人又迎哀公回国,死于有山氏之家。其子宁继位,就是悼公。  悼公时代,三桓强盛,鲁国君反如小侯,比三桓之家还要卑弱。  十三年(前454),韩、赵、魏三晋灭掉智伯,瓜分其地为三家所有。  三十七年(前429),悼公死,其子嘉继位,就是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前408)死,其子显继位,就是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前376)死,其子奋继位,就是共 公 。共公二十二年(前353)死,其子屯继位,就是康公。康公九年(前344)死,其子?#93;(yǎn,掩)继位,就是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前315)死,其子叔继位,就是平公。此时六国皆自称为王。  平公十二年(前303),秦惠王死。二十年(前296),平公死,其子贾继位,就是文公。文公元年(前295),楚怀王死于秦国。二十三年(前273),文公死,其子雠继位,就是顷公。  顷公二年(前271),秦攻克楚国郢都,楚顷王向东迁都于陈。十九年(前254),楚伐鲁,战区徐州。二十四年(前249),楚考烈王伐灭鲁国。顷公逃亡,迁居到都外小邑,成为平民,鲁国祭祀灭绝。顷公在柯邑死去。  鲁国自周公至顷公,总计三十四代。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1:3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1:22 周公世家序谥号中文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1周公姬旦前1041年1周武王姬发弟,文王子2鲁公姬伯禽前1040年-前997 ...

季氏姓源考(宗谱记)

           常言道;云树千枝其根则一 水流九派其源同稽 吾季氏源出姬姓 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 原生弃既长好稼樯帝尧举弃为农师 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号曰 后稷之兴在陶唐时期 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十五傅至公赕父为避戎狄迁居岐山之下 建城筑室发展农业积德行义人民多来归附周室之兴始于此时 公赕父生下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娶太任,太任生昌有圣王的祥瑞太王,曰 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仲雍知太王欲立季历,以傅昌兄弟二人出奔荆蛮纹身段发以让季历其后为吴民随后季历修公遗道诸侯顺之傅之成规 在广行仁政尊老爱幼 礼遇贤士在位五十年被囚<河南汤阴一带>时将易之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后人称之为后天八卦<文王八卦>传出武王以太公为师公旦 为辅佐召公,毕公佑助十一年后发兵伐纣咯商立了功劳建立周朝八百年基业后 于是大封功臣封周公于少昊古墟曲阜一带周公辅政在朝子伯禽就国是为鲁公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太姒是文王正妃武王第二周公旦第四十兄弟中唯发兴旦后贤 武王辞世成王年幼 天下初定周公恐诸侯背判成王 于是摄政七年成王长成还政在成王北面就是周公臣位周公为子孝为臣忠,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周公逝世后 成王为褒扬周公的恩德让鲁国保有天子的礼乐来祭祀后世称鲁为礼乐之邦. ?鲁公八傅至鲁桓公生四子,长子为状公次名庆父三名叔牙四名季友,季友将生时鲁桓公叫人占卜,卜者云男也其名曰友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亡 当他生下以后掌上的纹路似友字即取名为友,号成季.因平庆父之难立僖公败莒(山东地区)师有功,封汶阳(山东)与兴费二邑并任上卿孙季文子续为上卿廉忠谨慎为政而闻名,季文子事必三思而后行,文子卒史无衣锦之妾 厩无食栗无金玉 以相三君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后;武;悼;平;桓;康;相续鲁政季氏远祖尊后稷周公受姓始祖宗成季尊文子为第一世代始祖 出鲁国郡 曰渤海唐分延陵,季氏源出姬姓以次为氏,汉京房吹律定姓季氏五音属徵,宋代百家姓为第一百三十四姓,季氏在全国虽非大姓但也是贵胄之裔源流长枝 ?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1:53: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来源说:
           姓氏是人的血统渊源的标志,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制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对自己的血统特别看重,上边的故事中娄敬宁可不要千金赐物,也要一个皇室姓氏,也说明了娄敬把姓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中国人的姓氏繁多,仅《百家姓》已不足包容所有了。那么,这么多的姓氏,是从何而来呢?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巾,自黄帝时期便有了姓氏的记载。而研究姓氏学问的著作也很多,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的来源归纳了三十二类之众。  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姓有单姓、复姓之分;名则为一字或两字即可。姓一般随父,名则可任意取。人一出生就取名,然后将其姓名注册在户籍上,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顺理成章,成为‘例行公事’o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这个简单的姓名就复杂多了,严肃多了,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社会的等级结构紧密关联,突出地表现着门第观念、宗法观念。姓不能随意姓,名也不能随意取。甚至出现了‘有姓有名”,“有氏有名”,“有名无氏”,“无姓有名”,‘有姓无名”,“数字为名”的奇怪的现象。  古代,姓是一种族号。它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徽章。有姓的人,都是贵族。  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有关。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这些氏族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就崇拜它,这就是“图腾”。图腾,就是这个氏族的姓。如:熊、马、牛、龙、梅、林等等。因此说,姓是全族共有的符号标志,也是全家族的族号。如周代初期分封诸侯时,那些诸侯国君,大部分都姓姬。不是姬姓家族的人,根本不许姓姬。  周礼还规定,“同姓不通婚,’因此说,当时的“姓”用于“别婚姻,’氏是姓的分支。氏和姓有着严格区别。  氏是怎样产生的呢?  随着同姓贵族后世子孙的繁衍,居住地区也日益分散,同姓的氏族便出现了不同的分支,于是每个分支又各有称号作标志,这个分支的称号就是“氏”。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  这个“氏”“别贵贱’。贵者,有氏有名;贱者,有名无氏。  因为贵贱之势变幻无定,所以,“氏”是可变的,而且变化很大。如春秋时楚国的伍子晋,原来以“伍”为氏,但他在吴国被杀之后,他的儿子逃到了齐国,由贵到贱,改为“王孙”氏了。  氏因变化频繁,其来源也就复杂了。  以官名为氏:史、司马、司空、司徒……  以先人别号为氏:唐、夏、殷……  以封地为氏:鲁、米、卫……  以先人溢号为氏:庄、武、穆、宣……  以居住地名为氏:郭、池……  以从事职业为氏:陶、屠、巫、卜……  古代不论按分封、按宗法、按贵贱,有姓的人,都有名,有氏的人,也有名。而普通平民是“有名无姓”的。例如,先秦的“庖丁”、“鲁班”、“优孟”等人都是平民百姓,因此,他们只有名。如:  “庖丁,“庖”是他的职业,厨师;名“丁”,即“叫做‘丁’的厨师。  “鲁班”,“鲁”是所在国名,名‘班”,即“名为‘班’的鲁国人”。  ‘优孟”,“优”是演员,“孟”是名字,即“名为孟的演员”。除姓名之外,古人还常常有“字”和“号”。先秦时期,名与字连着称呼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中国历史上,取名还有一个特例:元朝规定,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这样一来,许多平民,特别是穷苦百姓只好以数字作为自己存在的符号了。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他就原名为“重八’,其父为“五四”名将汤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方一”,父亲叫“七一”。在名字上的等级何其森严!然而,当元朝衰败,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的时候,那些成千上万没有名字的“无名氏”,则成了元朝统治者的掘墓人!中国人的姓名,变迁到今天的样子,无疑是历史的进步!附:中国姓氏的由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初次交往,人们都要先问:“您贵性?”我国的姓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人们常说“百家姓”,其实姓在明朝时就已有3000多个了。我国姓氏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很多,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狠、姬、姜、妫、姒等。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代虞舜出生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关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性汪。商朝在泾渭之间有个阮国,其后代便姓阮。四、以封地为姓。造你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便以这些官职为姓。六、天子赐氏,以谥(古时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谥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驱,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八、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纳言(即负责宣达帝命的官)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有姓青鸟的。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为性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4:56: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敦颐  周敦颐,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周敦颐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人物生平  周子年幼丧父,北宋天圣三年(1025),8岁时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明万历中(1587~1598),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周敦颐故里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7:24: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汝南安城周氏家族发展脉络摘要:本文以汝南安城周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以魏晋南朝的政治、社会、文化为时代背景,通过对历代周氏子弟的政治以及学术等作为的阐述和分析,以明晰魏晋南朝时期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的发展脉络 本文首先探讨了周氏家族的起源以及周氏人物在两汉时期的作为西汉时期周燕为太守顶罪的“忠义”之举可以视作周氏家族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起点而东汉则是周氏家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周氏家族的处事风格亦大致形成于此时 魏晋时期,周氏家族凭借军功发迹,走向辉煌笔者试图依托史料,通过对周氏子弟参与政治斗争经历的论述,解开周恢、周穆的家族身世之谜这段时期,两支分别于东汉末年及西晋末年渡江的周氏族人同时显贵于东晋初期,两者的发迹缘由及各自的盛衰历程颇值得研究与分析 在刘宋时期发生的“周朗事件”成为了家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衰败的根源何在“周朗事件”对于周氏家族的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本文试图从周氏家族的处事风格角度入手,揭示出这种家族风格对周氏成员造成的影响正是“周朗事件”后周氏子弟及时调整家族处事风格的做法,迅速扭转了家族地位不断下滑的局面,最终在梁陈时期重塑了家族昔日的辉煌 另外,本文通过对周氏家族婚宦等诸多情况的叙述,从侧面来明晰家族的盛衰情况总结出家族的三大特色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因时制宜的家族风格、淡泊谦退的处事原则正是这三大特色将周氏家族再次引向了辉煌娄底梅林周氏[福建乃至晋江周姓均出自汝南一派,尊梅林公为入闽一世始。至于华东与闽粤周族所祀奉者,并不是开宗立姓之周姓始祖平王少子烈,却是宋代理学鼻祖周元濂溪公---敦颐。细加研究,这并非本末倒置,只在远流与近源之别,因其源多出濂溪公后裔,蕃衍开宗分支而来,以是舍远流而就近源,祀典宋代濂溪公,其因在此。    周姓入闽,始于光启三年。时统谱第五十七世,即从赐 公一世起至五十六世从信公。从信公次子,名颐,号梅林,汝南支子之派,光州固始县人。梅林公与王潮,王审知兄弟同乡,厚相结纳,并曾共同在乡里山榜立栅以御盗匪,王潮以翁料事多中,因呼翁为 “梅林独识”。    梅林翁在固始县闻王潮兄弟在闽占住了地盘,担任泉州剌史,公谋复依潮而策筮之吉,遂于光启三年携子靖入闽。到泉谒潮,潮见之至甚喜,意向相倾倒,如在梅林时。授梅林翁于仙游东乡,及王潮兄弟攻占福州,公及子靖随之往,事从王氏,并得王氏再授东街石井。是为周姓入闽一世。    统谱第七十五世,入闽十九世,入泉一世为云鸿公之子起振,字绍基,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随同从弟绍芳等至泉州勤王,匡扶幼主,王义之被授同进士出身。抗元失败后,绍基公易名籍,隐居泉州浮桥笋江之滨,过着耕读人家淡泊生活,终生不仕元。    自南宋亡至明洪武元年,90年之间,笋江周家已蕃衍四世,人丁日繁,并已科第蝉联、文风远播。除了绍基公嫡孙周日昌,逃避元朝暴政的陷害,携妻子逃匿安溪外,在泉州余族,有留浮桥者,有迁惠安、迁同安和迁晋江、南安。    北宋哲年间,靖之后裔海院公始从仙游徙居晋江桐林,数传后有与邻公自桐林(“周坑”或曰“周厝”)徙居六都樟岭,为樟岭周氏一世始祖。邻生子三,曰侯郎、曰乡饮,曰大宾。侯郎生子攻茂。攻茂生龙山、凤山。龙山生子二,曰井浚、曰井涛。井浚生六世忠斋,为井浚长房。井涛生六世元斋,为井涛二房,即现梅岭(仁寿)派下,衍传之裔均属此二房份分居。凤山生井公。井公生隆斋。六世隆斋为井公二房,隆斋生子二,曰启、曰宾。启为浦边周氏之祖,宾为皇前祖。宾次子则协,分居金门官路边。三子则桥分居蚶江水头,为水头周氏这祖,后又分居石狮。至于二世乡饮,大宾之后裔,目前尚不清楚〈待考〉。梅林后裔,靖公之曾孙曾修族谱,言父祖由仙游分支,与“壶山纪事”相合。而据《晋江笋江周氏族谱》载:“宋进士绍基公系莆田人,亦住桐林周厝坑,生两子,曰维城、曰维瀚,后子孙分五江,即笋江、碧江、鳌江、井江、浯江。故于子姓兄弟相往来。”而同安周山窑,亦传云其祖总管公(不代表名)由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注极可能称梅林为总管公),同安周曾在“灌口、龙井、角尾及漳州阪头、古茂合建濂溪公祠,则漳泉南同诸周亦出于一本哉。”而深沪金屿周氏其开基始曰诒谋公。(谱载中宪大夫)据《金屿周氏家谱》载:“原籍延郡阀阅名家诗书世胄,因宋帝昺避元南迁,公弃儒就商,讳名字不彰以号住泉”。按以上文字,诒谋属号,应生宋季元初之人。而金井周一世祖埭攻亦曰三十致政,号诒燕。此诒燕与深沪诒谋是偶然巧合,或同行辈序,倒值得研究。但诒燕系绍基之孙,又据双方历史资料,诒谋同绍基好似有同朝任官之迹象(待考)。双方各隐居不扬名,而绍基公以真名留于谱,而金屿之祖绍谋乃属号。从唐季至宋季,总距离有近300年历史,故金屿诒谋公属同梅林公之后裔亦无可疑问。水流万派,源出一本,闽南周氏均出于梅林公一派无误。以上是据《梅岑周氏族谱》之记载,即“咸丰甲寅年”曾钟雄撰修,宣统庚戌年十九世孙枪再录文旧本。”梅林(仁寿)从七世起字行是:启良机思继世、鼎储缵际仕,子孙公卿贻尔伯,仲声振文明。]

点评

庚捷宗亲: 我是贵帖中提到的安溪周日昌的后裔,贵帖中说周日昌是绍基公的嫡孙,不知是否有根据,我只知道先祖日昌公为躲避元朝暴政,由泉州笋江逃入安溪。我们也怀疑日昌公是绍基公的孙子,但因笋江谱遗失,苦于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5 20:30
周超群 发表于 2013-10-15 20: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7:24
南朝汝南安城周氏家族发展脉络摘要:本文以汝南安城周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以魏晋南朝的政治、社会、文化为时 ...

庚捷宗亲:
我是贵帖中提到的安溪周日昌的后裔,贵帖中说周日昌是绍基公的嫡孙,不知是否有根据,我只知道先祖日昌公为躲避元朝暴政,由泉州笋江逃入安溪。我们也怀疑日昌公是绍基公的孙子,但因笋江谱遗失,苦于找不到证据,如你有根据,请提供给我们好吗,我们将非常感谢。

本版积分规则

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周亚金;办公室主任:周广涛。

GMT+8, 2024-11-1 07:49 , Processed in 0.0253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