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标题: 四川各地方周氏支族源流寻根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周奇 时间: 2014-1-19 10:28
标题: 四川各地方周氏支族源流寻根资料
四川各地方周氏支族源流寻根资料(第1-300支族)
(二○一叁年五月十六日重庆市丰都县周晓收集发布)
川渝两地仁德公后裔各支族
仁厚堂 21世至40世:
锦泰林熙执,钧洪本耀增;铭清根焕在,镒润树炳城;
仁德公后裔于大清初期迁移四川的大约有500支,派行字辈不少1000种。
目前寻查小组在调查中已经发现部分各支系开始启用总谱字辈。
今后将逐步公布调查的各支字辈供大家查找。
——德阳市周祥忠
1.四川苍溪县周氏支族
《入苍周氏源流》 (周猷鸿 撰) 2006-12-30 11:04:32
夫黄河之千里九曲,出自巍巍昆仑;紫芝之万杆千枝,亦识连生并蒂。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溯我远祖,源自轩辕姬姓,帝裔后稷,稷善稼穑辟为稷官封於邰。其裔古公亶父率族迁岐山周原,始称周国。历世传武王立周朝,创社稷传八百年而称盛世。迨至东周末年,王室衰落,强秦吞周并诸侯,江山易主。周平王裔孙十九世汝坟侯姬邕为避秦灭杀前王室后裔,正式改姬姓为周姓叫周邕,邕孙周仁被汉朝廷复封为汝坟侯,迁籍安城,号”汝南周”。 历历世系,《史记》可勘。
汉晋以来,周氏中兴,名门郡望,汝南称最,庐江一脉,周瑜英豪,赤壁破曹,名播天下。瑜公,字公瑾,妻乔氏,子循、胤。循公婚后早逝,胤公生三子:豫、泰、纂。豫公居庐江,泰公遂家于庐陵乌东,纂公开派蜜湖。泰公生三子:光苑、光煦、光熙。 光熙讳敬,擢晋宜春令,后转兵部尚书椽,生子范。范公曰垠,字世范,擢晋桂阳兵马使,生子显、柏。显公生达,达公生崇武,崇武公生坦,坦公生昉,仕齐为博士大夫。昉公生徵,擢桂州刺史,授兵部尚书。徵公生玢,擢庐陵太守。玢公生穆,为江西石阳令,穆公生汾翁。
周汾翁为隋陈行军总管,骠骑将军,浙江会稽刺史,汾翁公生子四:孟仁、仲仁、汉仁、举仁。孟仁公后裔迁沧溪,仲仁公后裔徙湖南长沙府沅江县,汉仁公下未详,举仁公生敏,敏公生隐,隐公生以清。
以清公任唐监察御史,生四子,长子沂贤仕宜春令,后世居乌东;次子沂滨迁江西吉水县泥田;三子沂渊迁江西泰和南江;四子沂漳同兄沂滨迁吉水泥田,其后迁吉水桑园。从此,”四沂祖”后遂为江西庐陵乌东周氏大族,今后裔遍布海内外,人才辈出,名扬天下。
沂渊公生威、威公生矩。周矩,后唐天成进士,官西台监察御史,晚年建槎滩陂水利工程惠子孙黎民于千古。矩公二子,长子翰,开派漆田,次子羡,开派爵誉。羡公仕宋银青光禄大夫,赠右仆射,生三子廷义、廷实、廷训,皆出官入仕。廷义公历五世传周噩,
噩公进士第,官潭州大夫,历四世传月溪,月溪公徙桐山,又三传至邦贤。
邦贤公徙阳冈里举子冈,妻彭氏,生子二特修、是修。
特修公授南京主事,早逝,生三子:长良壁,次良玉,三良弼,三子尚幼依居是修公。是修公官拜衡王府纪善,预翰林纂修。后永乐袭位,是修公报先帝洪武知遇之恩,忠建文帝而全节,义重泰山,名留千古。
为避诛连九族,良壁、良玉、良弼三公入蜀更姓为伏隐居涪州,伏大郎良壁公居鹤游坪,伏二郎良玉公居小江白志,伏三郎良弼公居云里相公堡,后迁麻堆坝。隐姓二十余年,至洪熙元年,大赦建文事,昭赠死节诸臣。恩荫指挥,三公还姓为周,至此蕃衍成涪之巨族焉。
良壁公配康氏生子一:必显。必显公配游氏生子一:鼎。鼎公配舒氏生子二:楠、樾。楠公配夏氏生子二:合能,以能。合能公子二:成仁,成义。以能公子三:成礼、成智,成信。成信公居鹤游坪瘦坝场西之响水沟。历世传有仁、有芳,有仁公妻配宁氏,生子一:可伦。
明末清初,狼烟四起,天下大乱,生灵涂炭。1647年,”摇黄十三家”之陕西沔县人袁韬率众数万,军于涪,劫掠民财,刀光剑影,周氏子弟流离失所。战乱纷纷,民不聊生,是年,可伦公离涪从戎,随清廷大军转战渝达阆苍,疆场奋勇,屡建奇功。
1653年,随着四川局势稍稳定,可伦公因军功赐”金老爷”九尊,享皇清侍赠,奉旨插占苍溪县,上至上五里子(今五龙镇),下至下五里子(今陵江镇五里乡),娶妻潭氏、孙氏,居槐树驿、石佛寺、灯照寺、金针铺等处,遂家兹土,生子三:文瑞、歧瑞、应瑞。文瑞公娶刘氏生八子:长国英娶妻张刘二氏择居周家坪(今灯照村),次国斌即世,三国柱娶妻王氏择居周家梁(今新梁村),四国佐娶妻戴氏择居寡岩子(今三川戴家岩),五国辅娶妻全氏择居周家坪(今灯照村),六国彦娶妻程氏择居周家山(今九燕村),余俟考。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我族于兹安居乐业,历数世创业,尊祖训忠孝传家,耕读继世。至光绪年间,我族人丁兴旺空前,第十世万字辈就有男丁171人。族重人繁,为明世系,辨亲疏,重人伦,启礼义廉让之风,传孝悌忠信之行于族众。吾族先贤共勷谱牒,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月,立公祠堂两座,国英公、国佐公、国辅公与国彦公四支合立祠于周家坪,国柱公支立祠于周家梁,碑刻历代世系供后世拜祭瞻仰,立家法族训规族众言行。至此我族一本百支,干支分明,上下昭穆有序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吾族有十余子弟从戎,参加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大部分血洒疆场,解放后仅有四人得以生还。他们名垂国史,光耀吾族,彪炳千秋。乾坤轮转,族内多人入仕,家族昌旺焉。
然沧桑变幻,祸福无定。”文革”左倾思潮扰乱人心,殃及吾族。两祠祖宗坟地碑坊多处被毁,周家坪祠堂被夷为平地,家传谱牒付之一炬。纵然时之鱼龙混杂,世风日下,然吾族同胞有识之士敬宗睦族之心不止,卫护家族公产义举不断,两祠数十张碑石遇劫幸存,历代世系遂可稽考焉。
改革开放,国运昌盛,吾族子弟奋发图强,士农工商各精其业,学有所成者比比皆是,家族中兴。然今之祠堂几近破损,碑文部分残缺脱落,房漏壁穿,家族世系未续如散沙,宗亲相见形同陌路。今吾族入苍传世十六,人丁愈千,泱泱大族,祖宗英武,宗族若斯,鸿等岂能熟视无睹乎?
国之有史,郡县有志,族之有谱,犹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今两祠合族续谱缮祠,追远祖之芳躅,垂宗功伟绩以不朽;查百年之蕃衍,续吾族昭穆之有序。上无愧列祖列宗,下可启族子族孙,重人伦而收族,推孝诚于不竭,使一本九族亲如一身之血脉,家乘谱牒永传千秋。愿我族人共体尊亲敬长之意,各怀敦本睦族之心,各房昌炽,家富族荣焉。
入苍周氏十四世
2006年10月吉日
(周猷鸿宗亲的说明:瑜公至矩公世系由周钦腾宗亲提供, 矩公至是修公世系由广东周佐富宗亲提供,在此深表感谢!!!矩公(公元895-976),原籍是金陵(今南京),后唐天成二年进士,任金陵监察御史,后来迁移到了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乡爵誉里居住)
广东一中学的周佐富(联系电话:13715524078,QQ:412287708)提供的资料显示:
周勃(1世)——周瑜(12)——胤(13)——泰(14)—周光熙--周子范--周显---周达- 周崇武 —坦(20)——仿(是周昉)(21)—周徵--周穆—(25)汾翁(556.02.08-628.11.28)——举仁(26)——敏(27)——隐(字从德)(28世)——以清(29世,生四子:沂法、沂滨、沂澜有另一说为沂渊、沂漳。)——沂滨(30,泥田始祖)——整(31世,生四子:廷显、廷光、廷实、廷充。以清(29)——沂渊公(30)——威(30)——(31世)矩(895-976)——长子翰(32世),开派漆田,次子羡(32世),开派爵誉。羡公仕宋银青光禄大夫,赠右仆射,生三子:廷义、廷实、廷训,皆出官入仕。廷义公历五世传周噩,噩公进士第,官潭州大夫,历四世传月溪,月溪公徙桐山,又三传至邦贤。 邦贤公徙阳冈里举子冈,妻彭氏,生而頴悟,幼醇谨贞亮,知文学徳义之为美且贵。生子二:特修、是修。)——廷显(32,生两子:楚、齐。)——齐(33,生5子。政凝、政典、政植、政达、政楚。)——政凝(34)——昌(35,生两子:琏诚、琏山。)——琏诚(36,两子:超、昭。)——超(37)——仕叶(38)——月(39)——明道(40,生两子:德兴、德远。)——德远(41,贵州始祖。元末1365年带兵进入黔东及黔东南的思南、石迁、镇远、凯里等地平息叛乱。阵亡敕封平定侯,世袭三品宣抚司。)——现在已发展到63或64代。
以清——沂渊——威——矩——(长子翰,开派漆田。广东信宜周氏支族的周叶梅在(2007-10-7 20:02:10) IP:116.24.83.*时曾经说--------- 我是周矩之长子周翰的后代周叶梅.....从家谱我家可以追溯到唐末周矩,源自江西泰和南冈漆田村,明末清初友益公迁广东信宜,字辈本自成一体。字辈为:邦家盛世扬,我是“扬”字辈,后寻根泰和扬字辈后面就改为矩公37代开始的字辈。如下:
彰才光有为;和睦心常泰,持秉孝兼慈;耕读升平福,勤俭是师资。
以清——沂渊——威——矩——(次子羡,开派爵誉。羡公仕宋银青光禄大夫,赠右仆射——廷义、廷实、廷训,皆出官入仕。廷义公历五世传周噩,噩公进士第,官潭州大夫,历四世传月溪,月溪公徙桐山,又三传至邦贤。 邦贤公徙阳冈里举子冈,妻彭氏,生而頴悟,幼醇谨贞亮,知文学徳义之为美且贵。生子二:特修、是修。)
“矩”公之下世系:
世系通过泰和周佐富宗亲提供:1周矩2周翰-学士派、周羡-仆射派
3翰2:周廷美 周廷善
羡3:周廷义(通书) 周廷实(学士) 周廷训(供奉大夫)4廷义:周仲文5周伦6周烈7周颖 周四郎(无)8颖4:周靈 周器 周淮 周治9靈2:周荣利 周荣中10荣利:周元泰11元泰3:周伯升 周伯高 周伯仲12伯升:周现13周彦才14彦才3:周仲啟 周仲举 周仲则15仲啟 :周稀升(阳岗)......
泰和古为石阳或庐陵郡)泰和县螺溪乡(南岗或南冈)爵誉村(过去外姓也有叫我们村为“湖边”)的辈字序:
立士子伯云,以廷文汝居,庸方于应大,君德仰(永)钦(昌)明(由),
世(作)崇(继)相(聘)国(征)英(佐),端(运)期(兴)贤(章)士(才)进(光),现在大多是“征、佐、运、兴”等。
周绍晟又提出,周勃到周瑜的世系就是:
03周勃——04亚夫——05周华——06秦怀——07南田——08周辟——09周堪——10周员——11周秘——12义山——13周清——14周荣——15周兴(周景,周术)——16周术---17周异(可能为周景子过寄)(周宾?,周瑜)——18周瑜。
(阆中县盘龙镇上周家山支族,也是可伦公后裔。
东边旭日复出的新浪博客
家谱所记,大多只为名人作传……而周氏血脉支节繁茂!并不是后人要攀龙附凤,就拿远祖周瑜来说吧,一部“三国演义”把公瑾描述得一塌糊涂,而周胤在<<三国志>>的简史中也名声不好……一般周姓未必去攀此失败之英雄。而我个人则在考证中初判自己为瑜公一脉。原因有三:一是祖籍泰和,二是谱联(江西发祥远,汝南衍庆长),三是父亲说过的太爷一辈的简况及他1953年在广州工联干校学习时的相片,和周总理和夫人早期合影的像一摸一样……最后附上《寻根作》,供欣赏:
<<汝皖江湖源:庐陵金盆行>>
汝皖江湖源,庐陵金盆行;寻踪查谱悉,贤公泰和丁。
其二
湘起明初缘,乡居江湖眷;涟水龙山脉,源来庐陵散。
始至周公谨,祖上孙吴怨;文由从明来,旺系续汝南。
其三
前世不明细探究,江湖迁徙先辈走;乱世周氏知进退,泰和病亡周胤候;
周氏北宋出宗师,吉水大多敦颐后;广义江湖添苏浙,豪气云盖吴越国!
【文旺公,字万贤。元至元二年丙子八月十四生人,享寿六十六。一三八五年由吉安泰和县从明乡六都迁湘乡涟源金盆湾长驻】可信史史与攀附。
17.1 从文字记录的发展看家谱的可信史 从不完全的资料来看,殷商后期才出现了甲骨文,而以前用什么做文字记载,则未深入考究。而在西周时期主要使用的是金文,秦时使用的是小篆 而汉朝时期,隶书的发展已相当的成熟。而纸张的发明,是西汉的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所发明,纸张的发明,标志对书写记录的成本的降低,从而对大规模推广及一般这庭的书写普及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料。所以我觉得,从后汉以前的家谱历史,因书写保留成本过高,除了皇族历史外基本不可信,而后汉以后的,也只有大家族的家谱有记载的可能,且唐宋之前,好像并不允许民间修谱,所以如果还能存在唐宋以前的记载的证据,则应为可信,否则除了大家族里面的及官方的记录,则难以可信。
17.2 从门阀制度到科举制度看碟谱之攀附门阀制度中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特殊的时期,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大家族变得更大,而小家族变得更少的历史局面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由门阀制度来看,隋唐时期基本上没有小家族做高官的可能,就是做也只能是很低层次的官,政府还做了规定,只有指定的200多个姓氏可以做官,从而让小家族基本上难以存在记载家族发展历史的机会,同时修谱在这个时期基本是官方的行为,片面分析,在此时期,应该不存在攀附的情况,因为做官的只在豪门而普通家族不存在攀附得到好处的可能,因为人口流动的范围相对较小,也难以存在大量的因为门当户对而攀附做名人后代的可能。而科举制度盛行后,社会的格局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穷”地主的后代,有了进入高官的机会,而成为高官后,对历史相关的识知也能了解的更多,同时此时因为当升迁而引起的人员流动则变得更为频繁。特别是在宋代民间修谱开始盛行后,人们也开始对家谱更加重视,与此同时,由于升迁后到了异乡后,当地的人并不了解你的来由,一部份人为了门当户对,能取到大家族的千金,进而对自己的家谱进行造假,称自己是名门之后。
17.3 从历史迁移看攀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迁移的历史,每一个时代的兴衰,荒年的出现,都会引发大批农民的迁移,当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就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而在人类的生存中,无处不在的明争暗斗,也让一些人到了新的居住地需要寻找生存之依靠,而称是名门之后,称自己老家都有人做了多高的官,在信息并不流通的年代,这想核对,基本上就不可能,而多方面的原因,十几代不再回到祖居住地,而平时为了面子而说的祖宗,不只是在邻居中传说,慢慢的也就在后代的心中生了根,所以如果另序谱书后,与老家的派系联不上的话,则攀附的可能性也就很大了,不过也不是绝对之事,比如江西瑜公之后就存在多个版本,一些旺族支系,把归仁公写成了以清公的祖辈便是例子。
17.3 论不同时代的攀附 该如何去看待攀附,我觉得应该从三个历史时代来看待。一是远古时期的攀附,一般来说就是说自己是周朝后代,从相关的历史资料来看,在后汉以前的历史,本身就不存在准确的记载,就算是正史,也存在一些难以让人理解之处,正如现在人们否认黄帝是一个人一样,我们并没有办法再去追认当时的历史情况,理应说后汉之前的历史,均不可信,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家族的谱书都会接到此之前,我们不能因为无法考证而否认此前的历史,所以我认为不管是否正确,此前的历史,应该当可信历史来看待,因为对这一部份历史,已经超越了乱认祖宗的度。二是后汉到宋以前的世系,由于此间民间修谱还不流行,如果此前的世系能准确记载生死年月,则理应为可信,不能准确记载的,则需要细入考证。三是宋朝以后的历史,特别是经过元朝的催残,至使周姓家族的衰败,在明后修谱的复兴后,攀附的情况发生得很多,而中国现存之谱,明朝的老谱已经很少,多数已为清朝再修之谱,而明清时代所修之谱,是否准确,需要多方面考证,难以一概而论。
17.4 合谱引起的攀附我国在古代,就有不少同姓进行合谱,原因多样,一般是相同支系的进行合谱,但是也有相近支系的合谱的情况,还有一些同一地区的所有同姓进行合谱,合谱原因及目的各所不同,但是在合谱过程中因合谱而引起的攀附,实为不应该却真实存在。
17.5 浅淡名人之后在周氏网有一位宗亲发了一篇文章,称湖南周氏多为瑜公之后,一发表,则引来了正反两方的辩论,反方的态度为没有理由只有瑜公一支发展的这么好,应说每一支系里面繁衍后代的概率是相近的,且古代出名的并非瑜公一支,没有理由其它支系的后代就发展的不好。而正方的理由则是高官贵族才有能力持续的生养很多小孩,古代的一夫多妻制也只限于富有的家庭,且吉安之地历代少受兵家侵犯,后明清湖广地区的迁入户多为江西迁入,故应支持此说法。在此我并不打算对此话题进行分析,不过名人之后的发展,比普通家庭的还是要偏高一些,存在几个方面的区别,一是活动圈子的不同,在不同圈子里面活动的人,受圈子内的人的影响,则思维也会偏向于圈内的人,二是家庭教育的不同,不管是历史动乱还是稳定时代,名门家族的后代,受良好教育的几率比普通家族的会多得多,元时吉安周姓几无进士而明清数量很高,这也是说明此道理,三是在发生疾病后,普通家庭难以得到良好的医疗,而富贵之家则能得到良好的护养,所以名人之后出名人,名人之后子孙多的说法,虽然不是绝对之事同,但并不是完全无稽之谈。
17.6 如何看待家谱的记载对历史的考证,应该需要很精确的证据,不过就是正史的记载,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很多地方正史的记载是为当朝朝廷服务的,所以还存在一些地方的假记之处,在考证时可不能因为正史有记载了就肯定其为正确。但是也不能草木皆兵,在对一些无正史记载或者与正史记载前后矛盾的地方就给予否认,也是不得当的。我个人认为对家谱的记载,对远古时代的,则无论是否正确,直接引用,因为远古时代的相关考证,并不是一般之人能胜任之事,对引用未做细入考查的,注明即可。而对近代的,则通过与其它地方的宗亲的族谱进行对比,如果与多个支系的合不起来,则应该静心思考下是否为攀附。而对本来无细入介绍的地方,不能有一两个证据,比如同名同年代就引以考证为同一支系的人,而应该更细入的分析两人的更多细节再进行确认。对记载的一些历史,如果以前一直有传说或谱书记载,在没有证据推翻时,就算有存怀疑之处,也不谊进行改写,而应该是保留原文,并注明可疑之处?…
周之先自轩辕,本姓公孙居姬水,曾孙高辛氏以有邰氏女姜塬为元妃,生弃相陶唐为后稷之官,教民稼穑有功封于邰别姓为姬,后稷十二世孙古公辟獯鬻迁岐于扶风周原之地,国号曰周,传至文武而有天下子孙因以周为氏,至汉有周景生异、异生瑜字公瑾,家世于舒,仕吴为都督当破曹下庐陵移镇巴丘,年三十六而卒,二子长曰三承务讳循居庐江、次曰五承务讳胤,胤袭父爵为都乡侯,以罪贬徙庐陵,诸葛瑾、步陟上书孙权复其爵东归卒于乌东,生三子长曰豫迁庐江、次曰泰留守父冢、三曰篡迁居安福密湖,泰子光熙宜春县令,光熙生子世范,仕晋为桂阳兵马使,世范生显,显生仕达,仕达生崇武,祟武生坦,坦生肪,肪生徵,徵生玢,玢生穆,穆之子为汾翁,隋大业间为会稽刺史,以直谏炀帝获罪,避居袁州北门,后徙乌东而家焉,元配吕氏夫人合葬带源月形玄碑碣,汾翁传举仁,举仁传敏,敏传隐,隐字从德,隐传以清十六承事,四子曰沂泫讳岳字德高为今乌东安福车田吉水醪桥始祖、曰沂滨讳墀字德升为我吉水泥田大族始祖、曰沂渊讳江字德清为泰和漆田南岗口始祖、曰沂漳讳道字德漳为吉水栎坑桑园始祖,四沂祖之派繁衍各邑皆胤公后也,沂滨公以经学教授泥田,为叶氏赘,生二子,长讳四二承事早逝,次讳整行三承事郎,为唐大理寺评事,整四子:曰庭显号显斋二十四承事,为长房凡水边大夫塘永新胜乡油店大桥头乾塘坑水边安城之村前藕塘水边圳上新干镜峰水边大屋官州庐陵周原中州洪同村前皆显公位下;曰庭光号光轩二十五承事,为二房派衍上冻周岭高坑泉口山下谌溪;曰庭实号实堂二十六承事,为三房新喻天柱岗庐兜书楼厦之派;曰庭充号充所,为四房下冻社陂下冻大巷下冻冻边下冻砖街头湖广长沙高屋上西坑高屋小塘岭新喻罗坊罗坊桥头庐陵乌石蛤塘石安福西溪者赋炯村店里湖山庐陵大安白果树下之祖;是周四大房分派之总目派而支分则详于各谱牒之载记。
将军讳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吴史·列传》,功炳乎丹青。皖城遗祠,颂阙乎金石。呜呼!皇天有造物之柄,有爱民之仁,必待圣人而後行。王者有承天之德,有济世之量,必待圣人而後发。故天人合应,圣贤相须。民之司命,阙一不可。虽复凌之构,非一木之材。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然其建大号,运长策,总揽英杰,宏济艰难,亦一二人而已。故革夏者九有之师,而伊尹为阿衡。翦商者三千同德,而吕尚为尚父。秦为无道,高祖诛之,则ガ侯盖於群後。莽据闰位,光武正之,则仲华冠於四七。汉宗失御,孙氏奋发,破虏讨逆,继志勤王,而将军倾盖於千载之期,濡足於百六之会。策名江左,宣力中朝,殊勋盛烈,旷代齐契,何其伟哉!於时王业始基,群凶方炽,国难荐及,人心屡摇。将军情发於中,义形於色。履艰危之际,贞节弥坚。率振荡之众,伸威方厉。推诚以明大义,故逆折游说之锋。屈身以表至公,故首定君臣之敬。摧赤壁之阵,势动九州。建汉中之谋,量包四海。於是强敌慑迹,群生延颈。奸雄之智,无所施焉。汉室之隆,未可量也。呜呼!天未悔祸,国之不幸。修涂止於偏师,大命殒於巴邱。流恸於当时,遗恨於终古。岂四百之祚,历数难移。三分之基,疆宇有限。不然,何雄才大略,神授之如彼,短命促龄,天夺之若此。魑鸷趺C粒豢傻枚暌病
夫英声由於茂实,元功出於全德。威棱所及,非勉强之攸能。绩用斯存,岂毁誉之可夺。有吴为新造之国,柴桑乃观望之师。大帝非争衡之才,子布有私室之顾。将军投袂而起,横戈以出。魏蜀二主,天下英雄。或垂翅而宵奔,或俯首而求救。降兹以往,乌足道哉。至於分财推宅之仁,观乐审音之妙,知人先觉之哲,存交服物之怀,实天纵其能,亦行有馀力矣。嗟夫!民坠涂炭,真主所以瞿瘠。天造草昧,良佐所以驱驰。非君臣同体,不足以济大业。非帷幄共断,不足以制横流。将军能沮幼生之谭,而吴主亦能拒敌国之间。将军能画不世之策,而吴主亦能破群疑之心。故得丕显霸功,若斯之盛。当此时也,如赵士之碌碌,汉相之龊龊,徒使有若林之会,安能施一绳之维。又况於市道之交,署门之客哉?此义夫节士所以感激於风,惆怅於时运者也。
呜呼!微管之绩,既耀於中区,盛德之祀,遂崇於东夏。历世逾远,善庆弥彰。翼子谋孙,徙封移社。而支庶繁衍,故在舒庸。召树犹存,鲁堂无坏。光灵不泯,实生太尉中书令西平恭烈王焉。半千之运,悬府祖德。万夫之望,允济时屯。始为定乱之雄,终为佐命之老。而仁风所被,多在故乡。王与嗣子邺皆节制庐江,今仲子祚复刺举部,过里门而载轼,瞻庙貌而长怀。命梓人以新其堂奥,督里宰以除其径术,教祝史以其笾豆,率宗属以荐其孝思。肇建丰碑,以永前烈。懿哉!象贤之美,共理之勤,民用接和,岁则大有。戾夫不佞,敢作颂云:
皇天上帝,敷下民。既命贤主,亦生贤臣。有若将军,救时之屯。仗义秉信,资忠辅仁。堂堂定策,謇謇忘身。雄飞夏口,横厉江陵。将军犹主,汉室不倾。将军既没,天下三分。盛德之享,严祠未堙。壮夫击节,义士沾巾。猗欤旧国,赫矣云孙。嗣勋纂服,长戟高门。寿宫有焕,灵貌如存。我纡兰佩,来挹牺樽。怀贤慷慨,用献斯文。
2.四川中江县周氏支族
听说是”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迁出的。康熙三十九(1701年),祖公周学随公,叫其长子周有用,湖广迁入四川的,现在在四川中江县。来川插占地盘,东濒铁佛寺,西临腰店子,南近两源寺,北涉摩天岭,于康熙四十一年搬来家眷,在留家沟中间安居乐业。家谱上记载的字辈是:入川前“应/珉/源/永/伏,添/必/祖/宗/一”。入川后“学/有,世/代/朝/廷/顺/兴/隆,孝/弟/忠/信/乾/坤/泰,万/载/荣/昌/先/德/泓,正/心/光/明/能/修/志,安/邦/定/国/显/豪/雄。” 目前联系人:周洲。其邮箱: jk_zhou@126.com 。希望能找到同宗宗亲,共同考证。
3.四川资中周小龙说,我们的字辈有:
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
因我看你的家谱前几代和我相同,并且都是来自江西吉安太和周家坡,迁到湖南武冈紫阳,再迁到四川。所以我们可能是一支的。我老家在四川资中县银山镇双塘乡,但我现不在老家,记得不是太清楚了,等下次回家查了后就知了。
湖南新邵县周继剑,QQ:714368582。各支发源地就在我们这县,如有何吩咐请联系13487967831。
尚书公后裔QQ群:92252519。
四川广元市周先君(QQ:734321424)
寿德文正重,荣华富贵兴;仁义礼智信,一自盛贤书;
林先维继述,佑啟乐英显;秩序本生定,彝伦在人全;
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3-1.四川内江周氏(资中周启的一支,云南昭通的周光云,与此同源流)
中华周氏网QQ群:1586269 请各位宗亲加入。
周吉良yelang(2006-9-30 15:11:00) IP:218.88.37.* 我这辈是“吉”字辈。
字辈:周洪,周映森,周名湖,周正左,周必原,周赞,周显,周祖安,周宗倍,周万姚,周秀?,周朝轮,周延(廷)祥。由湖北孝感麻城进四川来的老祖宗是周国良,周国良下边的是周家福,周永太,周元琳,周世政,周代贤。这是以上二十辈人。
字辈:祖宗万师(秀),朝廷国家;永远(元)世代,荣捻乾德;克光鼎孝。
下边就是:
荣先维继述,浴候乐英贤。次细本天定,彝伦在人前。
姓名:周吉良
籍贯:四川内江
迁出地:湖北孝感麻城
堂号(汝南):
昵称:野狼
QQ:475124000
职业:建筑业
此分支与湖南邵阳炉前的周氏族、贵州周乐勇家谱字派相同。
4.郡 陵 车 塘 周 氏支族
联宗字辈排行:
典帝器蛟窖 稷屈公刘节 仆弗俞非围 祖檀季昌发 成康昭穆懿
孝夷历宣平 桓襄简灵敬 考威安扁赧 尚杰比驰道 略勃亚苟云
行堪建昂鲂 汾举敏隐承 犀整显齐政 五郎世宽监 子叔评六肇
受梦以义应 希贤伏忠单 仲永奉廷朝 万大文才盛 天元维继述
欲后启英乾 秩序本章定 彝伦在仁权 谟列由今跃 奕叶普相传
家乘恪遵守 祥达允绵延 汝水开宏远 山高德长连 顶名庆功集
礼学福春先 卫国时科伟 行,而尊卑晓然也。
《郡 陵 车 塘 周 氏 宗 谱 录 记·宗 谱 系 记》
车塘十二世孙存庵忠良汤遂氏,编辑周氏之系,出自姬姓,始于周平王少子烈之后,以国为氏,因改姬为周,溯而上之则周固后稷及也。自兹而下,历周秦汉唐氏多显官代有闻人,而尤莫盛于汝南名郡,考前代履历率河之南北,江之左右,或宦游或寄跻,而周逐遍天下,楚南周姓之著者多由吴而播迁之也。立家谱者所以纪始祖之由来,今纵不能远溯汝南太和之系一一而备载之,而第述其始迁之祖以示后人,俾由来不至泯矣,而宗族世代由干而枝,由源而流,自可以处,及而祥之矣,故吾谱则断自天三公始,按天三公由梅邑之高坪而迁车塘高坪之。始祖尚书公讳字祥光,乃江西太和之圳上 鹅颈大邱人也。宋氏熙宁丙辰岁二月初二日午时生,登元符庚辰进仕,官至户部尚书,不乐仕进,立朝未几,即解组而归。宣和间迁居高坪石脚。肖氏俱葬宅后,生子三人梦琦、梦珂、梦熊。公字千一,宣和辛丑八月十四日生。卒葬古县场黄桷树下。刘氏初葬宅后,寻改葬磨阳隘龟形山。子二人,应万、英二。应万公绍兴戊寅年五月初五日未时生,卒葬古县场茔右,*王氏绍兴已卯年二月二十日生,石曹省番,卒葬寒凄山,子一人,康与,与公生于绍兴癸丑年正月十五日,卒葬龙源江家冲。*肖氏生于庆贺元年乙卯岁九月初十日,俱葬郡肖垇茅田冲,子二人:世宗、世金,世金字声之,生于嘉熙年巳亥岁二月初五日子时,卒葬石岩脚后木山。*邹氏,生于渟祐辛丑年五月初三日辰时,俱葬古县场。子六人:天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郡阳、磨阳、乾溪冲,车塘、武攸等处。皆金公后代。车塘始祖天三公,世金之郎也。明洪武间迁居车塘水竹塘,子孙寻居荐楼洲下岩塘油炸村新屋数处,迄至四百年来为代十二,四世颇繁衍,与李晚编籍新宁二都五甲耕读世代明礼列膠序者有人,而谱未立致明世,几百年仅得六代,祖考则任修辑者,不免残缺遗憾。乾隆癸巳秋众商建立家乘而良;其事不得以而起任之。但俱高坪宗谱及各房先人录辑而成书,虽有遗忘止付无奈何之得草创既成,遂付梓人法效欧制为系世,每五列图一帖,父子相承,兄弟横列,若丝联而珠贯,宗之大小,族之亲蔬,世之穆代之尊卑,了如指掌,盍亦几劳心思矣。苦梅邑、武攸各处虽在至亲,彼各有谱未与合录、兹仅天三。
本人四川的周后平,是“后“字辈的。我QQ:392863539。
尚书公后裔QQ群:92252519。
5.成都市仁德后裔周氏
周显光的家谱载:宋末始祖周仁德之祖父周炳威,生于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官至总镇带兵征宁化,路经石壁村生次子周乾广乃择居于此。周炳威卒葬于连城县狮仔江癸山丁向有碑为记。周仁德(谱载始祖)于大开年间从宁化移居广东长乐县(今广东梅县东北、五华县一带)。不知从何时起(想来是从居住宁化石壁时始之,但没有史书或谱载为证,不敢妄断之)就以”客家人”的习俗生活至今。我今生活在广西贵港市桂平县(旧时属浔州府),从仁德公后十七、十八世起迁居广西,语言虽有不少的变异,但还一直讲的是”客家话”。饮食、葬丧、祭祀等风俗还保留着传统,从语言上就有别于当地人。( 四川邮电局总工程师周光镛属于此支)。
回复:寻找始祖周仁德的部落
我是仁德公第二十五代裔孙。现在四川成都。有详谱记载。始祖葬于玉茶珠瑞湖。欢迎联系。028-66798618。我入川始祖是十六世科振公。宗谱记载,仁德公于乾隆年间由闽入粤,居玉茶之珠瑞湖......字派为:朝有贤良克明俊德。。。。。。,QQ:736429848。电话:028-66798618。 [成都正府总街原有供仁德公的周氏总祠仁厚堂。
回复:寻找始祖周仁德的部落
我是仁德公第二十二代孙裔,现在四川中江,有详谱记载,始祖居福建省宁化县,葬于玉茶珠瑞湖,欢迎联系:13183991115;另外有重庆大足周兰,也是仁德公后裔。
5.回复:寻找始祖周仁德的部落
周志东chowton@netease.com (2007-4-14 16:52:11) IP:222.33.32.*
我是仁德公第21世后裔,世序:1仁德公 2员公 3必达公 4子清公 5友铭公 6玉公 7瑄公 8元公 9循良 10默公11敬祖 12递公 13承曾 14兼德 15拨相公(字 允捷)16芳裕 17逵干 18澄扬公 19俊元公(字维新) 20天荣公。QQ:15863973 电话:13352476825 MSN: zhoudong@cnzhou.com
德阳-周文能(QQ:542714318) 12:33:36
喜讯,又寻到一部嘉庆十年版《周氏族谱》
2012年6月3日下午16时,天下着小雨,我与银廷、运祥、运龙宗亲一同到罗江县惠觉镇三眼井村和绵阳市金丰镇五福寺村寻访,一宗亲收藏一部嘉庆十年版《周氏族谱》,据说是入川先祖从广东带来的,主要记述仁德公后裔9世前每位先祖的情况,此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9世后主要以记述9世循孝公----14世金魁、蓝魁两公世系后裔。
下图,左一是仲公支收藏谱书的23世远成宗亲,左二是参与寻访的元公支25世运祥宗亲:
(, 下载次数: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