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当代] 周姓两院院士

  [复制链接]
周志益 发表于 2015-2-10 1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姓两院院士
    周仁(1892--1973):钢铁冶金学家、陶瓷学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字子竞,江苏南京人。1910年毕业于江南高等学校。同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系求学,获硕士学位。1915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28年在上海创建了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馆长、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长、冶金研究所所长、硅酸盐工学与化学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校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等职。1929年,在他领导下,建立了三相电弧炉,炼出不锈钢、锰钢、高速钢等。是中国电炉炼钢的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负责在昆明创办了中国电力制钢厂,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生产出自流井提盐卤用的钢丝绳及其他合金钢。率先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球墨铸铁。后又在研究所内建立了实验小高炉,对包头含氟稀土铁矿和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冶炼与开发利用,进行了探索研究,为两个矿高炉冶炼工艺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以上两项研究成果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他还积极倡导开展国瓷研究。著有《景德镇陶瓷的研究》等。
    周志宏(1897.12--1991.2):冶金、金属材料专家。江苏丹徒人。192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1924年赴美国学习,先后获卡内基工学院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问。长期从事物理冶金和钢铁冶练研究。1930年,研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大型铸段件,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桥梁桥座的铸造和加工任务。研制坩锅炼钢,冶炼出中国第一批高质量的锋钢、冲模钢、磁钢、不锈钢,还自行设计电炉、试制出纯钨钨铁、矽铁等金属材料,是我国工具钢、高速钢和不锈钢的首创者。1949年后,研制了少含、不含铬的滚珠轴承钢。1960年,首先提出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并在工厂生产中得到应用。1978年又推出了顶底双吹氧转炉炼钢法。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培源(1902.8.28-1993):江苏宜兴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其父周文伯为前清秀才。周培源于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同年秋赴美国留学。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28年秋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1929年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同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又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1932年与王蒂澄女士结婚,生有四女。1936年至1937年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历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
    周泽昭(1902--1990): 四川江津人。外科医学家、医学教育家。192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医院院长、第一军医大学校长、重庆医学院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生厅顾问等职。在抗日战争时期,投入战地救护,编印《救护手册》、《战争毒气病的病理治疗》、《战争外科学》等。创建了中央医院,为战地救护和保证中央领导同志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在开展教学、医疗、科研三结合的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组织和参与了斜颈矫形的研究工作,设计了完全性纤维中间切断术用于手术方法矫正斜颈,摒弃了手术后石膏固定而改做早期运动。
    周惠久(1909--1999):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及热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辽宁沈阳人。1931年获唐山交通大学工学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力学硕士学位。1938年获密歇根大学冶金硕士学位后回国。历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金属及强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组长等职。先后被选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材料学会理事长、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金属学会国际会员。他率先开设并改革充实《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曾起草并组织协调全国科技规划中机械制造材料强度中心问题的研究工作,筹建并领导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主持开展多次冲击抗力等课题的研究,从为中国材料强度科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主编《金属机械性能》教科书和《机械工程手册》的材料强度篇以及《金属材料强度学》。
周同庆(1907--1989):物理学家、教育家。江苏昆山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光学与光谱学、气体放电、等离子体以及物质结构等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光学、真空电子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者之一。曾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动回声测深仪、第一只医用X光管和高压整流管。筹建了复旦大学的固体发光与光谱学实验室。
周廷儒(1909—1989):浙江富阳人。父家福,清末国学生。1933年,廷儒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先后在中山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史地系任教,并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46年,留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48年获硕士学位。其后留校攻博士。1950年初回国,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主任、清华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地学部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全新世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北京市第五和第六届政协委员、《地理学报》副主编、国家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地名委员会顾问。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新疆地貌》。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之见解》、《古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上册)、《中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分异》等。死后葬北京八宝山公墓,又分骨灰墓葬于新登城南贤明山麓。
周立三(1910-1998) :经济地理学家。浙江杭州人。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46年至194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理研究院攻读地理学。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民盟江苏省委副执行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研究经济地理学,特别是农业地理学。五十年代领导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对新疆地区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主持编写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合理布局的远景设想》至今仍是新疆建设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六十年代主持并参加了对江苏省和华东地区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江苏农业地图集的编制,提出了合理的农业分区方案和增产途径。八十年代初负责全国农业区划的研究,主编了《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报告》。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地球科学奖。
周廷冲(1917一1996):浙江富阳松溪里官塘村人,1941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不久在重庆国民党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系任助教。1945年考入英国牛津大学,194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波士顿麻省总医院生物化学研究室任职。 抗日战争期间,参加由林可胜教授组织的红十字会救护队,到抗战前线救死扶伤;在重庆又为八路军办事处完成“食盐安全”化验工作。1945年,赴英、美留学时,仍接受党组织的领导。1950年初与妻黄翠芬回国,历任济南白求恩医学院药理系主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系主任、药理毒理所副所长、国防科委第十三研究所二所副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学委会主任、院博士生导师、院党委委员、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十七届副理事长。主编《实用药物学辞典》,撰《醋酸的代谢问题》、《受体生化药理学》等。
周镜(1925.12.21--  ):岩土工程专家。原籍江苏省宜兴市,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获硕士学位。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铁路路基建设和科研工作,为路基土工的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较系统和突出的贡献:提出了按黄土结构力学性质确定边坡的成果;提出了第二破裂面计算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的原理和判别墙后滑动面出现范围的公式;最早采用桩排架支挡、短密砂井和生石灰桩处理软土路基取得成功,为贵昆铁路、塘沽新港铁路大面积软土路基的修筑作出了贡献;提出了静力触探确定桩承载力的综合修正系数法,并较系统地组织解决了静力触探应用中的技术问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尧和(1927--  ):铸造学家。原籍河北深县,生于北京。 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钢及合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对铸件凝固过程的传热、传质和动量传输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的新理论框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定义了铸锭凝固过程中的第三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正偏析理论得到公认。在凝固前沿动力学、液态金属深过冷和三维非晶合金制备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持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炯槃 (1921.1.5--  ) :通信技术专家。浙江上虞人。1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美国哈佛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1958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实验电视台——北邮教学电视台,后又领导研制了飞点扫描彩色电视实验系统。60年代首次把卷积码引入无线数字通信信道的纠错和检错,70年代应用伪随机码理论于抗衰落技术,指导完成了对流层散射数据传输通信设备的研制,80年代指导研制报纸传真压缩传输设备,领导和建立了我国的数字化卫星报纸传真网。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信息理论基础》。
    周勤之(1927.11.23-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浙江上虞人。1950年毕业于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东华大学教授、上海机床厂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是我国静压轴承开创人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维善(1923--  ):有机化学家。浙江绍兴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药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甾族化学、萜类化学和有机合成研究,为我国甾族药物工业作出了贡献。组织领导并参与合成光学活性高效口服避孕药18-甲基炔诺酮和雌甾酚酮,均投入工业生产。主持和参加测定抗疟新药青蒿素结构并完成其全合成,参与完成了另一具有抗疟活性鹰爪甲素的全合成。是中国最早从事昆虫性信息素化学研究的有机化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光召(1929--  ):湖南长沙人。其父周凤九,公路工程专家。周光召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1954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同年8月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1957年至1960年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级研究员。1961年至1964年任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核武器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2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8年任陈嘉庚基金会理事长。1991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92年4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93年8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并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副主席。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6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还曾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国际物理学联合会副主席,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1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科协主席。1999年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
    周君亮(1925.2.22--  ):水工建筑物设计专家。江苏无锡人。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江苏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专家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水工建筑物设计,1989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主要设计成果有:武定门抽水站;江都抽水站三、四站;京杭运河徐扬段一线船闸;皂河第一抽水站。首次设计水力自动启闭门的蒋庄漫水闸改建,全国扩广,成为一种闸型;反拱底板正拱桥和底板闸墩先开后合成整体结构的沭新闸,充分用土重置换圬工,该闸型获得推广;采用首次提出的提高底板与地基摩阻力方法的高良涧闸和三河闸加固设计成功,该方法已写入《水闸设计规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毓麟(1923--  ):计算机学家、力学家。原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对非线性抛物型、非线性椭圆型方程和具孤子解的非线性发散方程(组)进行了系统的长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完整而深刻的结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计算数学、流体力学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整地建立起离散泛函分析的基本理论,并将偏微分方程中的内插不等式等应用于有限差分理论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本濂(1931--  ):生于江苏扬州,原籍安徽合肥。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分配到中科院金属所工作。从1958年开始研究热物性,负责建成系统完整的全国高温热物性测试基地,创制成功测定薄膜用非接触自动精密膨胀仪。后长期进行复合材料的仿生研究。1997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永茂(1931.5.15- ):核反应堆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1958年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能进修班毕业。中原对外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设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许多核科研任务:完成了“双流程堆芯”潜艇核动力堆本体的早期设计方案;主持开展了为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工作;参与了高通量堆设计建造和工程的重大决策,该堆的设计特色,国外尚无先例;核工业二次创业期间,领导民用微堆的开发,该堆在国内外各建造4座,嬴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本世纪初主持开发用中子俘获疗法医治脑瘤的核医疗器械-<医院中子照射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立伟 1932.9.17--  ):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诸暨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后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获前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校科协主席等职。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宽电子束光学》。
    周秀骥(1932--  ):气象科学家。 19514月参加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练习生、技术员。19569月破格派送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所攻读研究生,19623月获前苏联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64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届团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党委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委员。1984年调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院长、党组书记、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担任《大气科学》、《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等学报主编。曾长期担任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气象与大气物理协会理事会理事、国际大气辐射委员会委员、国际臭氧委员会委员、全球大气观测系统联合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后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周俊(1932-- ):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江苏东台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化学研究,发现新化合物296个,其中新类型5个。系统开展了药用植物水溶性成分配糖体的研究,开展了石竹科植物环肽的研究,提出了检测植物环肽的新方法,已在石竹科植物中发现新的环肽化合物66个。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后元(1932.12.22-   ):药物化学专家。湖南省衡南县人。1956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从事药物合成研究工作近50年,先后负责糖精、维生素A、维生素B6等重大产品的合成研究和工业化工作。19611964年负责研究维生素A工业合成研究,在工业上得到结晶性维生素A19791984年负责维生素B6恶唑法合成新工艺研究,其合成法已成为我国维生素B6生产的通用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完成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工业化合成研究工作,实现规模化生产,为国家减轻西部地区土地沙化提供技术措施。
周志炎(1933--  ):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海宁。古生物学家。1952年浙江大学地理系肄业,1954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6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古植物学及相关地层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组名誉会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开达 (1933.5.16 -  ):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出生于重庆江津市。1960年毕业于四川农学院。现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作物育种与教学工作,在杂交稻育种理论和方法及应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技术和方法。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世宁(1934.1.12 -  ) :矿山瓦斯防治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5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瓦斯流动理论、煤层瓦斯压力和透气系数等参数测定技术、实验研究和生产应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创建了以Darcy定律为基础的对煤层有强吸附作用的瓦斯流动微分方程。开创性地建立了我国煤层瓦斯地质、流动理论、瓦斯预测和抽放以及煤和瓦斯突出防治的学术体系,他是该理论体系的奠基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 翔 (1934.9.26 -  ) :女,染整工程专家。出生于上海市。1955年毕业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原名中国纺织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邦新(1935.12.29- ):核材料、核燃料元件专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曾任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兼职研究员。多年从事核材料的研究工作,对金属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核工程中有关材料方面的不少关键性难题和生产中的质量问题,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近10多年对锆合金及其腐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某工程核燃料元件单棒“白点”的问题;组织领导参与了研究堆用低浓铀板型燃料元件的研究和国内首批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仲义 (1935.8.6--  ) :信息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56年7月毕业于中央军委技术干部学校。1991年晋升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总参谋部某部研究员。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内的关键性技术课题和重大技术难题,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居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本专业技术的发展。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周光耀(1935.12.13- ):无机化工专家。浙江省鄞县人。1961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成达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纯碱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完全独立的联碱装置,解决了水平衡问题;组织制定新都氮肥厂联碱装置的工艺设计方案;在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设计工作中,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型和大型设备;研究开发成功了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新型变换气制碱技术,并广泛推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炳琨(1936--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专家。四川成都人。1956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1984年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YAG激光器,实现了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6.5%)、线宽最窄、频率最稳定的固体激光器。发明单片单模环形YAG微型激光器。主持开展了晶体纤维生长与晶体光纤器件研究,建成激光加热基座法单晶纤维材料生长设备,应用设备对各种纤维材料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主持开展了单模窄线宽可调谐外腔半导体激光器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光纤环形腔与掺杂光纤激光器和放大器研究以及光纤高温传感器的研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周巢尘(1937-- ):计算机软件专家。原籍江苏南汇,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曾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教授、名誉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的研究,在软件形式化理论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是我国分布式程序设计理论研究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
周寿桓(1937.4.3—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专家。1937年4月3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原籍北京市朝阳区。196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技委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秘书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锡元(1938--  ):地震工程专家。江苏无锡人。1956年毕业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结构抗震、工程地震学以及城市与区域的综合减灾研究。参与了地震力统计理论和抗震设计方法在中国的开拓性研究,提出和改进了经济高效的隔震机构和体系。同时也是在中国最早将城市和区域防震减灾技术作为系统工程加以研究的学者之一。主持和负责了城市综合防灾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参与和指导了许多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在防震减灾工作从单体工程向城市和区域综合防御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兴铭(1938--  ):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家。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余姚。1962年毕业于军事工程学院。历任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助教,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计算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曾参加晶体管计算机、潜艇射击指挥仪用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后又参加151百万次级集成电路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任运控分系统负责人。参与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的研制工作,任总体组成员及主机系统(除主存外)研制负责人,1982-1985年,作为总负责人,主持“银河-I”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的研制工作。1986-1992年,主持银河-II0并行巨型机的研制工作,任总设计师(兼工程指挥)。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周又元(1938--  ):天体物理学家,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宇宙大尺度结构和高能天体物理等的研究。曾任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和宇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丰峻(1938.7.8 -  ):防护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黄县,1961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作用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开创性的研究,对防护工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效应试验和防护工程技术理论发展有突出贡献。1996年以来根据面向21世纪防护科技总要求,主持开展了防护工程发展目标研究和防护工程技术专著编著工作,为防护工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福霖(1939. 6.12 -  ) :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广东潮阳人。1963年湖南大学工民建本科毕业,198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联合国工发组织隔震技术顾问、国际减灾学会常务理事。著《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主编《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建成我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先后主持完成几十项大型复杂工程结构的抗震减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为建立我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宏灏 (1939.5.29 -  ) :遗传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专家。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其父周磊村是著名的国画画家,擅长画竹,民国时曾任湘潭化民中学董事长,华中高级艺术学校校长。宏灏于196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曾任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其研究成果形成了有我国特色的遗传药理学理论体系。开发了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创建了我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率先将遗传药理学理论用于临床。首开《遗传药理学》研究生课。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子周淦。
周孝信(1940--  ):电力系统专家。山东蓬莱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1980年赴加拿大魁北京省水电局研究所进修。历任水利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所长、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70年代开始研究现代电力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先后在国内首次提出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分析的各种数学模型和建模方法。创造性地提出并建立了电力系统分析软件的用户自定义建模方法。主持开发了我国第一套“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大型软件。主持并参加了我国超高压输电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提出出潜供电流新算法并被采用,负责组织并参加了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葛洲坝到上海直流输电工程研究和调试,提出了计入控系统作用的分析模型和方法。参加编著《电子系统计算》。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周 廉(1940.3.11-  ):超导及稀有金属材料专家。吉林舒兰人。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长期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起,研制低温超导材料,发展了均质铸锭及最佳时效形变技术,在铌钛和铌三锡材料及高场磁体制备性能研究及超导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方面,主持了钇系超导块材、铋系超导带材及高温超导电缆等多项研究,在高温超导材料合成、制备、性能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稀有金属新材料重点攻关、高技术及重大工程应用项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济(1946--  ):上海人,生于武汉,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1978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系,就读硕士学位,1980年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机械工程系学习,就读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工作,曾任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1995年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兼任华中软件公司董事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任湖北省科技厅厅长,在其主导下,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卸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转任湖北省武汉市副市长、代市长,2002年担任武汉市市长,旋即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3年3月任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
周国泰 (1949.8.30 -  ):个体防护专家,吉林镇赉人。197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军用、民用功能服装和个体防护研究,在防弹装备、特种防护服装和防寒保暖材料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华君 发表于 2015-2-11 17: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氏名家,赞一个
周阳明 发表于 2015-2-11 18: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氏名人,为国家,我民族起到栋梁作用。功不可没。赞一个。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0 13:52 , Processed in 0.0248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