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谱牒知识] 欢迎开展"濂溪"上溯祖源的探讨

[复制链接]
大周文化 发表于 2013-11-9 0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濂溪世家谱中移花接木来的谱系源流
贵州·周毅

    周氏网有论者将笔者的考证文章归结为“为我所用”,这里纠正一下,应该是“为文所用”。作为论文,讲究“论点、论据和论证”,论文中的论据就是“为文所用”。
    论者宗亲的确在周氏网德高望重,他的发文比较有力度,加之站长、版主的极力推介,使其在周氏网人气旺、发文点击率高,可以说达到峰巅了。比如其论断“姬烈不是首封汝坟侯”,就有周氏网版主在所有周氏群里面推介说,论者宗亲的文章“一字值千金”,就连我这已淡出周氏网的人,也禁不住进周氏网关注。
    笔者为什么要“淡出周氏网”,这里请允许笔者说说题外话。周氏网是周姓人寻根访祖的交流平台,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一个网络平台。这一平台与修谱、建祠都属于姓氏公益事业。即便笔者没有经济实力,也曾经捐资网站,为了网站的建设,今后仍将一如既往的支持网站这一公益事业。那么笔者为什么要“淡出周氏网”?原因有三:一是笔者忙编写《中华周氏族史》,没有时间在网站里面跟帖发帖;二是网站里面帖子火药味浓,笔者不愿跟人打口水战;三是笔者有幸被站长警告两次,按网站规定三次要被开除网站,故在自知之明的情况下“淡出周氏网”。当然喽,“淡出”不等于不进网站,只是不再跟帖。这里发一通感慨之后就此打住,以免跑题。
    周氏网资深论者提到“修谱动机”,这除了先贤们说的是为了“敦宗睦族、理清根源、启迪后世”外,我想,还要加上“我姓周我骄傲,我姓周我自豪”。从古至今,修谱者,谱学研究者,除考证理清本支系源流外,那就是研究本姓名人。名人是一个姓氏的骄傲,是一个姓氏辉煌的象征。标榜名人,研究名人,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启发后代,是为了推动后辈子孙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为了多出孝子贤孙。从历代修谱情况看,谱书世系拉名人做先祖的事例比较普遍,原因出在旧时的科举制度。
    编史修谱,就笔者而言,除了抽时间写了几篇有关名人的祖源考证文章而外,基本上写的是本支系考源析流的文章,笔者马上要出版的《周姓史论》论文集就是例证。笔者因崇拜周恩来、鲁迅,所以就冒天下大不韪的写了几篇有关周恩来、鲁迅的祖源考证文章,又由此而追溯涉及到周敦颐、周归仁、周瑜以及汝南的周墀、周表等,不管笔者考证文章对与否,其出发点是善意的,“动机”是纯正的。不是因为名人,有谁会贴钱贴米的帮你研究谱系源流。我看周氏网很多宗亲晒出自家几百年来,甚至百把年来的寻根帖子,有谁会拖欠拉账帮你研究根源,最多提供点线索。
   借此谈点笔者对谱书编修和研究的看法。笔者很赞赏毛泽东提出的“深挖洞”,许多谱学研究者就是根据这一哲理去历史古籍中挖根源找世系。谱学研究者们各施其才、各抒己见。比如周氏网论者提出“首封汝坟侯”、“三大件”等问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点,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论者“假周墀”的论断,笔者不敢苟同。当丞相的是真周墀,其他同名的就是假周墀吗?泥田基祖周沂滨名周墀,这在泥田谱有记载,是实实在在与当丞相的周墀同名,用“假周墀”定论未免太伤害泥田派系家族的感情。其实用“泥田周墀”和“汝南周墀”界定有何不可呢?当然明眼人看得出来,论者是想论证所谓的“三大件”是否泥田周墀所写。众所周知,史上修谱攀附名人、依附名人世系和谱序托名等很普遍,不仅周姓有,其他姓氏也有,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做专论。
    论者论断“假周墀抄袭了《新唐书》内容”,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建立唐王朝,对李世民的征战记录,自有史官记录在案,唐朝廷自然将史实公布天下。为此,无论是唐朝的人,或是宋朝的欧阳修,都是抄袭唐朝廷公布的史料,以此作为论据未免太武断了。如果欧阳修不照抄唐朝廷公布的史料,那岂不是要像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了。笔者说过,没有看到泥田周墀的文章,故不知道所谓“三大件”是原作或是后昆们的托名文章。谈到有“移花接木”之嫌的谱书,不仅是乌东,就连理学大家的《濂溪世家谱》中也存在。比如濂溪谱中《周氏谱系源流》一文,乍一看很像是欧阳修为《濂溪世家谱》作的谱系源流,但如果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比就知道了。现将《宰相世系表》与《周氏谱系源流》做个比较,先兹录《宰相世系表》:
    周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后稷封于邰,其地扶风漦乡是也。后稷子不窋失其官,窜于西戎,曾孙庆节,立国于豳,其地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是也。七世孙古公亶父为狄所逼,徙居岐下之周原,改国号曰周,其地扶风美阳南是也。武王克商,十一世平王迁都王城,河南县是也。
    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烈生懋,懋生文,文生升,升生兴,兴生晏,晏生安,安生弘,弘生明,明生隐,隐生寿,寿生容,容生休,休生雄,雄生晖,晖生宽,宽生员,员生成,成生邕,秦灭周,并其地,遂为汝南著姓,生秀。
    秀生仁,字季房,汉兴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以汝坟下湿,徙于安成。十子,长曰球执金吾,生平陵令应,应生郎中孝廉道,道生五官中郎约,约生决曹掾燕。燕裔孙表。
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逢陵侯;才卿,隋德、延二州刺史,永城敬侯;怀义,太子右宗卫率;基字崇业,常州长史;允元,相武后。
    永安周氏,亦出自决曹掾燕……
    再兹录《濂溪周氏嫡派族谱·周氏谱系源流》:
    欧阳文忠公曰:周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后稷封于邰,其地扶风漦乡是也。后稷子不窋失其官,窜于西戎,曾孙庆节,立国于豳,其地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是也。七世孙古公亶父为狄所逼,徙居岐下之周原,改国号曰周,其地扶风美阳南是也。武王克商,十一世平王迁都王城,河南县是也。
    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烈生懋,懋生文,文生升,升生兴,兴生晏,晏生安,安生弘,弘生明,明生隐,隐生寿,寿生容,容生休,休生雄,雄生晖,晖生宽,宽生员,员生成,成生邕,至秦(这里《宰相世系表》为“秦灭周,并其地,遂”)为汝南著姓,生秀。
    秀生仁,字季房,汉兴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以汝坟下湿,徙于安成。十子,长曰球执金吾,生平陵令应,应生郎中孝廉道,道生五官中郎约,约生决曹掾燕。
    燕裔孙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逢陵侯,至才卿仕隋为德、延二州刺史,是为永城(这里《宰相世系表》多“敬”字)侯,生归仁、怀义。义为唐太子右宗卫率;仁封息国公,为南迁之始祖也。
    两文做比较看,濂溪谱中《周氏谱系源流》除缺几个字,就加进“生归仁”、“仁封息国公,为南迁之始祖也”。一看就知道是抄袭《宰相世系表》,是移花接木来的“谱系源流”。这里的《周氏谱系源流》,应该是“假欧阳修”的名篇吧。
    顺天府尹仙槎何凌汉在《濂溪世家谱序》中说得对:“久悉其家世因效韦述,得柳冲姓族系,录而校订之。”既然濂溪谱中《周氏谱系源流》抄袭自《宰相世系表》,那真周墀唐丞相的《家谱原序》又出自何处呢?除濂溪谱外没有其他典籍记载,其真伪就不得而知了。两文通篇比对,除“假欧阳修‘生归仁’,‘ 仁封息国公,为南迁之始祖也’”大手笔外,均出自真欧阳修《宰相世系表》中。由此可见,濂溪谱系源流是移花接木来的,周归仁并非隋朝周才卿的儿子。
    笔者没有指责先贤们修谱的意思,唯就史论史,诚心与论者商榷、探讨谱学。说心里话,笔者很赞赏论者《“三大件”讨论小结》中的一些颇富哲理的观点。
    尽管笔者的论点与论者的论点相悖,却是真心实意的与论者商榷,如果发现问题都人云亦云,无论论者论述错与对都拍手叫好,这是不利于祖源研究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笔者只是末学后进,资历尚浅,让论者见笑了。


                                                                        

                                                                                                         2013年11月8日下午于筑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11-22 04:38: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实事求是研究观……

点评

谢谢宗亲!我是从事谱学研究几十年的周氏族人,我因为爱好谱学,从1990年初就开始收集谱书等姓史资料,发现谱书中存在的问题,就抱着对先祖尊敬、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考证我们周氏历史,我写的考证文章经得起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4 03:09
广水周峰 发表于 2013-11-22 07:1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宗亲能实事求实的、心平气和地·以史为据~考证周姓历史文化…让周氏后裔正确认识周氏源流…以周为谱宗亲团结…向你致敬!

点评

谢谢宗亲!我是从事谱学研究几十年的周氏族人,我因为爱好谱学,从1990年初就开始收集谱书等姓史资料,发现谱书中存在的问题,就抱着对先祖尊敬、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考证我们周氏历史,我写的考证文章经得起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4 03:09
周奇 发表于 2013-11-23 09: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流研究好

源流研究好!

点评

谢谢宗亲!我是从事谱学研究几十年的周氏族人,我因为爱好谱学,从1990年初就开始收集谱书等姓史资料,发现谱书中存在的问题,就抱着对先祖尊敬、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考证我们周氏历史,我写的考证文章经得起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24 03:10
 楼主| 大周文化 发表于 2013-11-24 03: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11-22 04:38
顶实事求是研究观……

谢谢宗亲!我是从事谱学研究几十年的周氏族人,我因为爱好谱学,从1990年初就开始收集谱书等姓史资料,发现谱书中存在的问题,就抱着对先祖尊敬、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考证我们周氏历史,我写的考证文章经得起检验,我写的考证文章不存在“攻击、诋毁、谩骂”其他支系,因为我们都是周家人,因为我们都姓周,所以就会感到“我姓周我自豪,我姓周我骄傲”。研究我们周姓历史,也是受这一动力驱使。历代先祖泉下有知,如果发现谱书存在问题而不指出来,那才是对先祖的不敬。我适当的时候,会将有关考证濂溪公祖源的文章发到家网,让宗亲们看看,我是不是实实在在研究我们周家的历史。再次感谢宗亲的支持!贵州周毅。

点评

希望早日度到你的辛勤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08:09
周毅宗亲:辛苦!在你们的带动下、近来也学习了网上的世系知识、有以下体会和想法供参考…各宗支系谱上留下的上承世系·就是错的谁也不愿承认更改…这也叫认祖宗了、否则火药味浓对联谊联谱不利、建议总会以周为谱·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6 06:35
 楼主| 大周文化 发表于 2013-11-24 03: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水周峰 发表于 2013-11-22 07:12
宗亲能实事求实的、心平气和地·以史为据~考证周姓历史文化…让周氏后裔正确认识周氏源流…以周为谱宗亲团结 ...

谢谢宗亲!我是从事谱学研究几十年的周氏族人,我因为爱好谱学,从1990年初就开始收集谱书等姓史资料,发现谱书中存在的问题,就抱着对先祖尊敬、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考证我们周氏历史,我写的考证文章经得起检验,我写的考证文章不存在“攻击、诋毁、谩骂”其他支系,因为我们都是周家人,因为我们都姓周,所以就会感到“我姓周我自豪,我姓周我骄傲”。研究我们周姓历史,也是受这一动力驱使。历代先祖泉下有知,如果发现谱书存在问题而不指出来,那才是对先祖的不敬。我适当的时候,会将有关考证濂溪公祖源的文章发到家网,让宗亲们看看,我是不是实实在在研究我们周家的历史。再次感谢宗亲的支持!贵州周毅。
 楼主| 大周文化 发表于 2013-11-24 03: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奇 发表于 2013-11-23 09:53
源流研究

谢谢宗亲!我是从事谱学研究几十年的周氏族人,我因为爱好谱学,从1990年初就开始收集谱书等姓史资料,发现谱书中存在的问题,就抱着对先祖尊敬、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去考证我们周氏历史,我写的考证文章经得起检验,我写的考证文章不存在“攻击、诋毁、谩骂”其他支系,因为我们都是周家人,因为我们都姓周,所以就会感到“我姓周我自豪,我姓周我骄傲”。研究我们周姓历史,也是受这一动力驱使。历代先祖泉下有知,如果发现谱书存在问题而不指出来,那才是对先祖的不敬。我适当的时候,会将有关考证濂溪公祖源的文章发到家网,让宗亲们看看,我是不是实实在在研究我们周家的历史。再次感谢宗亲的支持!贵州周毅。
周水泉 发表于 2013-11-25 08: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史为鉴  深入研究  给合现实   值得学习
重庆周晓 发表于 2013-11-26 17: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介何凌汉①序兼代答周毅宗长
                                                              告   白   
       2006年12月间以来,周毅宗长多次发文引用《濂溪世家谱•何凌汉序》中“濂溪一族,为我先君母党,久悉其家世因效韦述得柳冲姓族系,录而校订之”一段话,认为何凌汉“直言不讳地说道光壬午修谱者是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汝南周氏支系‘录而校订之’”,据此论定《濂溪世家谱•周氏谱系源流》所述源流“是移花接木来的‘谱系源流’”。
      这既是对何序等本意的严重曲解,又是对濂溪世家修谱先贤和《濂溪世家谱》的恣意诬陷,更是对何公谱序等大作在濂溪周氏族源祖脉完备表述上重要贡献的完全抹杀!而这三者的根子却很简单:源于没读懂何序,读错了何序!
      众所周知,文章学的通则是:一个语段的基本观点必须受所在全文主旨灵魂的统率,因此,在高文典籍中,二者是绝不会自相矛盾的。既然部分离不开整体,要评析部分,就必须先把握整体。何序列属古代谱序的高文典籍。为此,特作本文推介,以正视听。
      本文简介何公全序,以整体把握何公对《濂溪世家谱》的高度评价,下分简化字标点、注释、翻译、赏析四个部分。
      标点时,按个人理解,将何序划分成三个自然段。赏析就照此结构顺序进行。
      何序文辞并不深奥,但所述谱史纵贯古今,光是历代谱家名字就达29个,无法也无能一一注释,只选取与周毅宗长所论密切相关的部分用蓝字标出,再作注释、翻译。其注释又仅限于史实、掌故,一般难词就用翻译带过;翻译时,我又把原文的隐含信息,直白出来了;故,所谓“翻译”其实是“译释”。
一、标 点
       古之善言谱者,系之地望则不惑,质之姓氏则无疑,缀之婚姻则有别,其大要也。
      世谓太史公世表全仿周谱,谱盖自周始。秦汉来,谱学少名家。隋唐间,如韦鼎、陆景献、李用休、徐伦义、徐商、裴守真、王方庆、刘善经、刘晏、刘舆、周长球之徒,宋则欧阳公、苏眉山、司马公、吕夏卿、成铎、颜屿、钱惟演,明则康对山、李献吉、樊少南,皆以谱传于世,自成一家言。汉通籍后,读中秘书,见应邵之《氏族志》、王符之《姓氏书》、何承天之《姓苑》、贾希镜之《士族谱》贾执之《姓氏英贤谱》、路敬淳之《衣冠系录》,俱皆究精,悉如贯珠矣。及观濂溪家乘,自息国公十六世至元公,由元公至今又二十五世,本支详 ,昭穆叙,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乙丑②及第归里,中表③兰浦执谱问序,时以假满入都,未遑也。甲戌,五桥④以拔萃至京,复携世牒就质,敢自负裁鑑,兼详氏谱。第以濂溪一族为我先君母党,久悉其家世,因效韦述得柳冲《姓族系录》⑤而校订之,益叹周氏世德发祥之远,至元公为一代大贤,直接鲁邹道统⑥。子孙之继继绳绳、以文献世⑦其家者,当思有自来也。于是乎书。
                              道光壬午春三月上巳日
              赐进士及第、山东学政、福建广东主考官、现任顺天府尹⑧仙槎何凌汉叙。

二、注 释

          ①何凌汉(1772-1840),清大臣、书法家,字云门,号仙槎,道州人(今湖南道县)。嘉庆十年(1805)进士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年(1822)任山东乡试主考,并留督学政,此前曾任广东、福建乡试主考。六年(1826)擢升为顺天府尹。因执法严明,继授大理寺卿,仍兼顺天府尹。后升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服官40年,品行端正,办事谨慎,执法严明。“平生服膺许郑之学,而于宋儒之言性理者,亦持守甚力”,“以文章道德系中外望者数十年”。著有《云腴山房文集》 。(宏义摘录于百度)
     ②乙丑:1805年。下文的甲戌为1814年,壬午为1822年。
     ③中表:父亲姐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姐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世家第“重镌”时漏印了“中”字,宏义补出。
      ④五桥:“五”又写作“午”,名诰,派学诰,为濂溪公22世孙。与濂溪公24世孙、第十任世袭五经博士承宗等共同主持《濂溪世家谱》终修版道光壬午谱谱局。兰浦、午桥、承宗都是濂溪公14世孙周道脉下裔孙,世居楼田。
      ⑤韦述、柳冲、《姓族系录》都可查百度,其与何序相关史实综合简介如下:李唐王朝第三次大兴谱风时,右散骑常侍柳冲奉命编《姓族系录》200卷。韦述累迁至尚书工部郎,此前曾于秘阁得之,喜爱非常,在工作之余手自抄录,撰成《开元谱》20卷,大致为《姓族系录》校订后的节本。
      ⑥“鲁邹道统”可查百度。与何序相关史实综合简介如下:孔子诞生地山东简称“鲁”,孟子诞生地山东之邹城简称“邹”,故“鲁邹”指代孔孟。“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和文王武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道统”一词不好翻译。
     “鲁邹”写作“邹鲁”时,则仅只代地不代人。如:韦孟,汉彭城人,为楚元王傅,后又为楚元王子夷王及孙戊王傅。戊王昏淫无道,孟谏之不听,遂去位,徙家于邹。其五世孙韦贤,官至丞相。因其家世习鲁诗,自孟至五世孙韦贤都号称邹鲁大儒。隋朝时,裔孙韦鼎作《韦氏谱》十卷。唐朝时,裔孙韦述校订柳冲《姓族系录》200卷后撰《开元谱》20卷。
      ⑦以文献世:古代谱家称国姓周氏后裔中大都督瑜公一脉“以武传家”,濂溪公一脉“以文献世”。由此可见,一文一武是这两大支的家传门风。“献”相当于奉献、贡献的意思。故“以文献世”成了典故,不翻译。
      ⑧现任顺天府尹:顺天即今之北京。府尹,官名,掌一府政令。顺天府尹,大致相当于北京市长,不过,清朝的北京市小得多。何公任顺天府尹始于1826年,作序时间为1822年,岂不矛盾?还好,有个“现任”可兹猜想:是《濂溪世家谱》终修版延至何公任府尹后才出书而被谱局当事人画蛇添足的吗?无证可靠,故以“猜想”名之,但至少可以断定:凭其人格、学问、学养,“现任顺天府尹”一语,绝非何公本人所为,终修人“添足”时间最早在1826年!
三、译  释
     ------待读到濂溪家谱,自息国公十六世至元公,(再)由元公至今又传过二十五世了,本支翔实,昭穆清楚,纲举目张,有条不紊。
      乙丑(1805年)时,我进士及第回乡,中表兰浦拿着家谱恳请我索序。当时,因假满(急于)进京,来不及了。甲戌(1814年)时,五桥因为乡试成绩出类拔萃来京城(应考),再次拿着家谱恳请我作序。(至此,)我才敢接受作序任务并审读该谱。只是因为濂溪一族是先父的外婆家,我也早就熟悉他们的家世,再说韦述得到柳冲《姓族系录》(抄录)并校订成《开元谱》,我仿效其例,将读史所得校订成《周氏谱系源流》,(从而)更加赞叹周氏世德发祥的古老悠远,到元公成为一代大贤,(往上)直接孔孟道统!(元公)裔孙中冀望继承(宗功祖德)以文献世其家的人,应当感铭祖泽绵长而弘扬光大啊!于是作了这篇序。
四、赏 析
    何凌汉序以谱史知识宏富最为突出;涉及的谱史又纵贯古今,为古代谱序所罕见。在序中,何公把《濂溪世家谱》同谱史名著并列齐观,给予了崇高评价。同时,凭借深厚的谱史功底,拓展了归仁公的族源祖脉,填补了《濂溪世家谱》所缺。可惜,一因何公语焉不详,二因当时修谱前贤疏于记载,从而留下了一段疑案,至今被人诬陷。此段疑案,将另文破译——笔者也是这次“倒逼”,终于发掘出何序中重大隐含信息,已经表述在上面译释的红字部分里。愧怍再三,还得感谢周毅宗长的“叫将”;真的,在辩论中“叫将”,也是“不愤不启”啊!
    何公全序403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古之善言谱者”三“大要”。
     【第二段】以例代说,概述从古公周谱到濂溪家谱的谱史源流。下分四层。
     第一层叙“谱自周始”。
     第二层带过秦汉,点数唐、宋、明三朝21位谱学名家,其共同特点是“以谱传于世,自成一家言”。
    第三层细数“中秘”六位谱学名家及其名著,其共同特点是“俱皆究精,悉如贯珠”。前面两层得自“世谓”,这一层得自“(亲)读”。
     第四层即第二段的蓝字部分,推崇《濂溪世家谱》。概述濂溪世家昭穆传承,其特点是“本支详,昭穆叙(通序),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很明显,作者将《濂溪世家谱》与中国谱史上的名著并称——把握这一点至关重要:既然“濂溪世家昭穆传承,‘本支详,昭穆叙,若网在纲,有条不紊’”,那么,纵有所谓“校订”,充其量不过是文字技术处理,而真正的“校订”系另有所指!!!
    【第三段】叙述作序经过、暗示校订内涵、点明作序意义——校订内涵,我在译释的红字部分里已经明确增补出来了,敬请读者仔细分辨。
如果就答复周毅宗长质疑而言,何序一二段的内容是重点,第三段的内容是节点:何公仿而校之的目的,在于追述“周氏世德发祥之远”,勉励濂溪后裔“当思有自来”,以感铭濂溪遗爱,弘扬濂溪遗风。不把准这个节点,读何序就会唯我所用而走火入魔!!!
     还应该强调两点:
其一,何序的问世,前后历时17年,经过两人之手,跨越了从道县到北京上千里的路程,而且何公作序,在“书”前,有一个“观”和“详”的过程,又历时八年。就序论文,濂溪后裔不可不考虑这些综合因素,充分肯定、钦崇何公作序的态度:严肃,认真,谨慎,郑重!
     其二,何公熟稔古代谱史,熟稔濂溪家世,其为人、行政、治学,“品行端正,办事谨慎,执法严明。‘平生服膺许郑之学,而于宋儒之言性理者,亦持守甚力’,‘以文章道德系中外望者数十年’。著有《云腴山房文集》”。知人论文,认同人品主宰文品的道理,濂溪后裔也不可不考虑这些综合因素:对何公作序应礼敬有加,知恩感恩!

                                                                                                                      周宏义作于株洲家居2013.11.19.06:45

点评

谢谢宗亲转帖!已跟帖回复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1 06:18
 楼主| 大周文化 发表于 2013-11-28 03: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论“姬烈、周仁谁为首封汝坟侯”
贵州·周毅
今有论者提出汝坟侯首封不是姬烈,而首封是其后汉初周仁。现针对这一课题展开议论。本文先从姬烈说开去。
关于姬烈,唐杜牧《樊川集•唐故东川节度使检校右朴射兼御史大夫赠司徒周公墓志铭》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简单记载。
论者以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为由,认为“食采”的级别达不到封侯。然姬烈是周平王的庶子,按照周王朝宗法制和分封制,嫡子承袭天子位,庶子得封诸侯,诸侯封地称封国;而诸侯的庶子为卿大夫,其封地称采邑、食采等。如果姬烈不是周天子平王的庶子,而是诸侯的庶子,自然是没有资格封侯,既然是周天子平王的庶子,能不封侯吗?下面就周王朝时期宗法制、分封制、诸侯、封国、封地、采邑等作简要介绍:
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周时期宗法等级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六个级别,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封赏的。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史记·天官书》:“门内六星,诸侯。”张守节正义:“内五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诸侯五星在东井北河,主刺举,戒不虞。又曰理阴阳,察得失。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为天子定疑议也。”周代初期实行将土地和臣民封给子弟、功臣以建立诸侯国的制度。西周的诸侯有同姓、异姓之别。同姓即姬姓诸侯,在盟会时居于异姓的前面。异姓不少是曾与周王室有婚姻关系的,还包括褒封的前代后裔。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谓之锡命。周天子为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疆土范围、土地数量,以及所封给的属臣、奴隶、礼器和仪仗的数量。受封的诸侯必须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畿内诸侯也就是靠近国都的地方诸侯,一般都是王室嫡亲镇守。世卿这些官都是比较大的,但是没有兵马属于文官。所以一般都是世卿及公卿做出了贡献,然后再被周天子封赏为畿内诸侯。畿内诸侯不仅立过大功更是天子的嫡亲,也许封地没有畿外诸侯的广阔,却是离天子最近的,试想如果不是天子特别的亲信造反了怎么办。畿外诸侯远离天子,都是立过功封过侯的,拥有一定的兵马,一般是开国功臣的封地。世卿一般是没有封地或者封地极小,对其封地也只是个名义,是文官王室亲信。
封国是一种制度,在我国西周时期即有,只是那时叫做分封制,是在地方上分封同姓的王族到地方上做诸侯,封国和郡县制度统称为郡国制,在西汉建立之时,由于同姓较少,所以把同姓的王族分封到地方,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常常会与朝廷作对。后来诸侯实力增大,对朝廷构成威胁,所以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弱诸侯势力,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才逐渐让封国退出舞台。
封地旧时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大臣、诸侯的土地,君主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向下面分封。请看“桐叶封地”典故就知道,周武王灭殷商后七年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即周成王。当时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姬旦辅佐朝政,代行天子职权,史称周公。一年后,唐国发生叛乱,周成王命周公带兵平息了叛乱,消息传来,成王很高兴。与弟姬虞游戏时,就把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分封诸侯的符信)形状,对叔虞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史官在旁听见后,即请成王选吉日立叔虞为唐侯。周成王不以为然地对史官说:“我和叔虞开玩笑呢!”史官说:“君无戏言,说了就应该命史官记录它,典礼成全它,音乐歌颂它才是啊!”于是,周成王就只好把姬虞封到唐国去做诸侯。因为姬虞既是唐国诸侯,合称唐叔虞。
采邑是古代诸侯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地”、“食邑”“食采”、“食田”。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采邑制盛行于周代,卿大夫在采邑内有统治权并对国君承担义务。采邑为世袭,由嫡长子继承,大小按爵位的等级而定。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日渐剧烈,卿大夫的采邑也随之动摇,秦统一后,确立郡县制,接受封爵的主要是功臣,虽仍有封邑,但在封邑内没有统治权,以所征的赋税作为俸禄。封邑大小按户数计算,由嫡长子世袭。《周礼·夏官·司勋》:“凡颁赏地,参之一食。”《国语·晋语四》:“大夫食邑。”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东南流,迳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昔文钦之封山桑侯,疑食邑于此。”郑玄注引汉郑司农道:“不以美田为采邑。” 明卓尔堪 《从军行》:“战胜食采邑,战死为国殇。”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即日拜为大夫,赐邢地为之采邑。”清彭始奋《寄陇西观察赵韫退先生》诗:“新分采邑陕西偏,上奏仍屯塞下田。”
《宰相世系表》虽说姬烈“食采汝坟”,似乎“食采”只是卿大夫的封赏级别,但世表接着说道:“仁字季房,汉兴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汉朝兴旺之时,按惯例当继续封赏周王室子孙,比照周仁先祖姬烈所封“汝坟侯”,故而又封周仁为“汝坟侯”。姬烈作为周天子平王的庶子,那是必须封侯的,这在唐杜牧《樊川集•唐故东川节度使检校右朴射兼御史大夫赠司徒周公墓志铭》中得到见证,该序记载道:“周平王次子烈封汝坟侯,秦以汝坟为汝南郡,侯之孙因家焉,遂姓周氏。自烈十八世至西汉周仁,继烈封侯,其后逃西晋乱,南去黄冈。”①
如果周平王只是诸侯,那姬烈作为周平王庶子就只能是卿大夫,其封地只能是卿大夫级别的“食采”。既然周平王是周天子,他的庶子姬烈固然就有当诸侯的命,受封“汝坟侯”乃天经地义。
论者以《某世家谱》中记载唐丞相周墀的《世家谱序》来佐证,该序记载与姬烈封汝坟侯无涉,何况该《世家谱序》是唐丞相周墀所作,还是后人“仿作”、“伪作”,这里与所论主题无关,笔者将对《世家谱序》另文赏析。至于周仁“继烈封汝坟侯”那是铁钉钉钉板板的,故本文没必要冗言赘语。
姬烈至十八世孙姬邕时秦灭周,因失侯而改以国姓叫周邕,父传子承侯500余年,论者认为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天方奇谈”,然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周王朝自周武王到周赧王父传子承天子位还800多年呢?姬烈至周邕失侯500余年,在周王朝的庇护下,这之中代代侯位相承很正常。
试问,古往今来哪家父亲不让儿子继承产业,何况在周王朝时期那宗法观念尤为强烈的时候,周天子平王会自贬身份只给其庶子姬烈为诸侯庶子卿大夫的采邑封赏吗?正如《孟子·卷十·万章章句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②
鉴于上述诸多铁板史实,笔者认为“首封汝坟侯是姬烈,其裔孙周仁只是恢复汝坟侯的受封者”。
                                  2013年10月17日凌晨于筑
①见《四库全书·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见《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楼主| 大周文化 发表于 2013-11-28 03: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濂溪周氏出自隋朝周才卿的可能性不大
贵州·周毅
作为谱学爱好者,不得不坦言的承认,人是有“私心”和“虚荣心”的。基本上的谱学研究者考证自家支系时,就特别认真,哪怕是贴钱贴米、拖欠拉账、跋涉山山水水、远涉祖上原籍寻根也在所不辞,其次就是对本姓名人根源感兴趣。因为名人是公众人物,是一个姓氏的荣耀和骄傲,研究的目的,是在夸耀自己姓氏的文化底蕴,是想体现本姓人才辈出,这也是历代修谱者的通病。不像今有论者所说是“收编”、“收容”、“改造”,说实话,一个支系不出个把名人,恐怕古往今来只有地府的人才去研究。
纵观历代谱书的修纂,许多修谱者乱拉名人给本支系贴金,以显摆自己支系的辉煌,这是封建时代科举制度造成的,今人又教条地沿袭旧制。再者,中国人就喜欢跟风。比如习总书记提出“正能量”,全国人民都大书特书“正能量”;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全国人民都在圆梦。又比如中华周氏网里面,有资历论者发文,许多宗亲不假思索的跟风说其文如何如何正确,甚至说“一字值千金”,并撰文佐证其文。有论者以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食采”只能是卿大夫的封邑,从而否认“姬烈为首封汝坟侯”。殊不知周王朝时期的“宗法制度”是为周天子而制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必须承袭天子位,周天子庶子就必须封侯。从史学的角度看,当然要相信当朝的“宗法制度”,而时隔一千多年后的欧阳修写的“食采汝坟”的“食采”也许是笔误。世表中,对周姓,欧阳修是这样写的,“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而对武姓则记载“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按百度百科解释:“少子,指最小的儿子,即幼子。”;“幼子,最小的儿子,即排行最末的儿子。如果一个人有三个儿子,其第三子就可以称为幼子;如果有五个儿子,其第五子就可以称为幼子。”古代典籍中对一家人有几个儿子是这样写的“长子某、次子某、次子某、次子某、次子某、少子某。”对次子、三子、四子、五子均称为次子,第六子则称为少子。世表中“平王有两少子”:一个姬烈;一个姬武。这一简单的常识,堂堂一代大文豪、史学专家欧阳修也会出错,那“食采”一词讹误就不用说了。另世表中“食采”、“封地”、“封侯”是混用的。诸如世表中对沈姓这样记载:“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但《史记·管蔡世家》记载:“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成叔、冉季之属十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宗周。”显见世表对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封沈侯写成“食采”了。
闲话休说,书归正传。笔者写的《绍兴周氏与吉安周氏同宗考》一文,引用了乌东谱中唐代周沂滨所撰《猛仁将军襄阳刺史息国归仁祖传》、《周氏家谱序》和周惟简《周氏家谱序》佐证“周归仁是隋朝周汾翁的儿子”,今有论者质疑传、序不是周沂滨所写,其理由是“赐赠大理寺评事、嗣孙讳墀字德升号沂滨”的落款,指出“封”指对活人之封;“赠”指对死人之封,同时指出活着的人不能称“讳”,这个论点很对,不过可以逆向思维分析,后人续谱者并非都是文化很深厚的人,有可能为了尊重先人将落款加上“讳”字和将“赐封”改成“赐赠”了,抑或是续谱时错字了。有些是人为的篡改原文,别说古代,今人也有,其行为是不懂得不能修改古人或别人的文章,我有个五伯,今年90多岁了,属于老夫子老学究,曾是中学语文教师,90年代初大定乐公底修谱时,他将老谱序中的“戡乱”、“平蛮”改成“政治动乱”、“政治不兴”,认为那些词汇是违背当今民族政策的,是对少数民族的不敬,可那是清道光庚子年的老谱序。其实只要今人的文章里面不体现,古人的文章不违反国家民族政策,可以原文照引用。
笔者没有看到周沂滨其他文章,所以无法鉴别真假;就像论者盖棺定论是唐丞相周墀作的序一样,落款为“唐大中三年己巳长夏检校尚书右仆射兼东川节度使族人周墀谨撰”,这个“唐”字也值得推敲,一般当朝人是不称“唐”的,再周墀是宰相,其序是名人名作,但此序仅《濂溪世家谱》中有,其他正史典籍没有记载,其真伪也有质疑处。论者将周沂滨、周惟简的序、传归为“三大件”,论者将三大件界定出在“2007年”和“2010年”,但湖南有谱记载周归仁是周汾翁儿子,有人曾发在中华周氏网,再就是重庆宗亲于1993年5月出版的《川黔边人》摘录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桐梓《续修宗祠叙源流》,该宗祠叙源流记载:“允(胤)公承袭父爵为都乡侯,徙居江西吉安庐陵乌东,为江西周氏始祖。允(胤)之子泰生光熙,为晋宜春令;光熙生子范,仕晋为桂阳兵马使。范生子显,显生子达,达生子崇武,武生子坦,坦生子昉,昉生子征,征生子玢,玢生子穆,穆生子汾翁,汾翁生子朝公、归仁、举仁。朝公仕隋为会稽刺史,因直谏,忤炀帝,避居袁州北门,世居江西,子孙繁昌。汾翁次子归仁,官文林郎。”这证明了“周归仁是周汾翁儿子”除乌东谱外,还有其它谱书记载。在那注重门阀等级的封建时代,一个小小县令能与堂堂宰相合修家谱吗?就是现在,县委书记会见平民百姓吗?一个小小县委书记去北京找国务院总理能见到吗?试问当县令的周惟简能与唐丞相周墀合修家谱吗?
既然有论者质疑乌东“三大件”,那笔者就不再以“三大件”做佐证,就重点分析《濂溪周氏嫡派族谱》。《濂溪世家谱旧序》记载:“窃思先祖归仁公来自青州,传至如鍉、如锡二公迁居宁远,及从远公徙居营道,代有贤豪垂诸史册。”濂溪故里《先贤世家族谱》亦载:“始祖世家山东青州,即今之兖州是也。”
青州市是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原益都县,1987年撤县设市。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其范围远远超出今天的青州市。不过晋以后,青州范围大大缩小,治所也迁移到今天的青州市境内,故而逐渐成为该地区的名称。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慕容德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是山东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之一。后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7)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 隋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初复为青州总管府。
根据谱书记载,周归仁“来自青州”,且“始祖世家山东青州”。既然是“世家山东青州”,也就意味着周归仁祖上世代居住青州。《濂溪周氏嫡派族谱·周氏谱系源流》记载:“欧阳文忠公曰周氏出自姬姓……燕裔孙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逢陵侯,至才卿仕隋为德、延二州刺史,是为永城侯,生归仁、怀义。义为唐太子右宗卫率;仁封息国公,为南迁之始祖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燕裔孙表。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逢陵侯;才卿,隋德、延二州刺史,永城敬侯;怀义,太子右宗卫率;基字崇业,常州长史;允元,相武后。”世表中根本没有周归仁之记载。永城敬侯周才卿的儿子叫周怀义,与周归仁字辈不合。旧时特别讲究字辈,除单名外,字辈都相合,再说周归仁十五世孙为“怀”字辈,哪有才十五代字辈就重复相同,岂不有违伦理,何况是理学世家!另祖居地域不合,周才卿为永城敬侯,食禄永城,当居住永城。永城属于河南省。“永城”意为“永远之城”,隋大业六年(610)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古人籍贯一般以迁到居住地三代以后,才能算该居住地的籍贯。周才卿是永城人,其儿子周归仁应该是永城人,即便是周才卿的孙子在山东青州生长,仍然是河南永城人。如果周归仁祖上“世家山东青州”,那周归仁应该是山东青州人,并不是河南永城人,自然就不是周才卿的儿子了。
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没有周归仁记载,明显是修谱者将周归仁附接成周才卿的儿子。嫡派谱中两篇源流序言《家谱原序》、《周氏谱系源流》,经反复推敲论证,笔者认为是道光壬午年(1822)续谱时,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所“改造”。该谱洪武戊午(1378)修谱时有张舜臣、李纯仁所作谱序,均说自归仁公肇基,未提归仁公之前源流情况;永乐辛卯(1411)、天启甲子(1624)两次修谱序中也只说始至归仁公,天启谱序还说归仁公自青州来。而到清道光壬午(1822)修谱时不但对《家谱原序》作了“改造”,还附进谱中一篇《周氏谱系源流》序言,这在顺天府尹仙槎何凌汉《濂溪世家谱序》中得到确证。该序云:“濂溪一族,为我先君母党。久悉其家世因效韦述,得柳冲姓族系,录而校订之。”从这一记载看,何凌汉的奶奶是濂溪后人,对濂溪家族尤为了解,故直言不讳地说道光壬午修谱者是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汝南周氏支系“录而校订”归仁公之前源流。试想,如果明朝之前有那两篇源流序言《家谱原序》、《周氏谱系源流》,明朝三次修谱固然会将汝南周氏周才卿写进谱序,尤其是唐丞相周墀的《家谱原序》属于名人名作,更会大书特书,可是明朝三次修谱序中只字未提到唐丞相周墀。这不难看出,那两篇源流序言《家谱原序》、《周氏谱系源流》是到清朝续谱时才加进谱书里面的。
嫡派谱毕仅是理学、文学大家嫡传后裔编修,其史实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尤其明朝三次修谱特具客观性,不攀附名人,不乱列世系,不乱接姓源,唯根据祖上留存老谱资料,从山东青州周归仁始祖起叙。即便是道光壬午(1822)修谱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改造”谱序,附上汝南周氏支系源流,也仍按老谱从周归仁始叙,这就是该谱可贵之处。嫡派谱自山东青州周归仁开派,到理学大家周敦颐十六代,世系清楚,无论从代数、时间、帝王年号及生息繁衍考证,都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据山东《周氏志》记载,山东周氏属于周公次子伯羽之后。如果周归仁属于河南永城人,那无可厚非就是汝南周氏;如果周归仁世居山东青州,撇开乌东谱因素,还真与周公次子伯羽搭上关系了。
为此,笔者认为周归仁祖源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周归仁的祖居地与周才卿祖居地不和,很难形成父子关系;
二、周归仁的字辈与周怀义字辈不和,在宗法观念浓厚的古代,很难形成弟兄关系;
三、周归仁受封息国公擢襄阳刺史,地位那么高,《宰相世系表》中居然没有记载,因而没有史实依据。
综上所述,“濂溪周氏出自隋朝周才卿的可能性不大”。
                               2013年10月24日下午于筑

 楼主| 大周文化 发表于 2013-11-28 04: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筑城致周宏义宗长
周宏义宗长:
您好!您在周氏网德高望重,我也特别敬重您,下文就称呼您宏老。
宏老说您被“倒逼”,我也何尝不是呢?现在不就让我非得进周氏网回此信。既然是学术交流和争鸣,即便研究错了嘛,那是水平问题,我想,宏老是会理解的。感谢宏老给我的四顶帽子戴!
“唯文所用”的“唯”错打成“为”了,打错字很常见,正如尔钊宗亲跟帖提醒您一样“犒赏”的“犒”打成“搞怪”的“搞”了;错引、错读、错解、错导”这也只能是文言文功底和文字功底,也就是水平问题;我所引何凌汉《濂溪世家谱序》中:“濂溪一族,为我先君母党。久悉其家世因效韦述,得柳冲姓族系,录而校订之。”宏老认为我“错引、错读、错解”了,那宏老将此段翻译成白话文就知道了。
宏老,您是爽快人,我也是爽快人,我就接受一顶帽子,直奔主题。我写的《濂溪世家谱中移花接木来的谱系源流》一文,论述濂溪谱中《周氏谱系源流》是“抄袭”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周氏》。前文有论述的,我不在此重赘。这里就简要概述。濂溪谱中《周氏谱系源流》开篇说:“欧阳文忠公曰:周氏……”是不是已经指明出自欧阳修,那么我翻遍《欧阳修全集》也找不到此文,而在欧阳修编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周氏》里面找到。《宰相世系表》与《周氏谱系源流》做比较,后者除缺几个字外(修谱辑录时缺字很正常),就多了“生归仁”、“仁封息国公,为南迁之始祖也”。濂溪谱既然指明了出自欧阳修,那就是欧阳修为濂溪谱写的《周氏谱系源流》,可为什么偏偏《欧阳修全集》中找不到,而99%的与《宰相世系表》雷同,这不知宏老作何解?
《周氏谱系源流》出自《宰相世系表》这一论断,可以请史学专家鉴别,甚至可以对簿公堂,如果鉴别下来是我输了,我甘愿在濂溪公画像前磕一百个响头!
我在前文说了,我只是后进末学,冒昧写考证文章,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向前辈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不才就回复到这里,若措辞不当,还请海涵!下面附《宰相世系表》、《周氏谱系源流》和几张举证图片。
此致
敬礼
                                          后进末学  周毅敬呈
                                   2013年11月14日下午于筑
附原文:
《宰相世系表》:
周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后稷封于邰,其地扶风漦乡是也。后稷子不窋失其官,窜于西戎,曾孙庆节,立国于豳,其地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是也。七世孙古公亶父为狄所逼,徙居岐下之周原,改国号曰周,其地扶风美阳南是也。武王克商,十一世平王迁都王城,河南县是也。
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烈生懋,懋生文,文生升,升生兴,兴生晏,晏生安,安生弘,弘生明,明生隐,隐生寿,寿生容,容生休,休生雄,雄生晖,晖生宽,宽生员,员生成,成生邕,秦灭周,并其地,遂为汝南著姓,生秀。
秀生仁,字季房,汉兴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以汝坟下湿,徙于安成。十子,长曰球执金吾,生平陵令应,应生郎中孝廉道,道生五官中郎约,约生决曹掾燕。燕裔孙表。
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逢陵侯;才卿,隋德、延二州刺史,永城敬侯;怀义,太子右宗卫率;基字崇业,常州长史;允元,相武后……
《濂溪周氏嫡派族谱·周氏谱系源流》:
欧阳文忠公曰:周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后稷封于邰,其地扶风漦乡是也。后稷子不窋失其官,窜于西戎,曾孙庆节,立国于豳,其地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是也。七世孙古公亶父为狄所逼,徙居岐下之周原,改国号曰周,其地扶风美阳南是也。武王克商,十一世平王迁都王城,河南县是也。
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烈生懋,懋生文,文生升,升生兴,兴生晏,晏生安,安生弘,弘生明,明生隐,隐生寿,寿生容,容生休,休生雄,雄生晖,晖生宽,宽生员,员生成,成生邕,至秦(这里《宰相世系表》为“秦灭周,并其地,遂”)为汝南著姓,生秀。
秀生仁,字季房,汉兴续周之嗣,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以汝坟下湿,徙于安成。十子,长曰球执金吾,生平陵令应,应生郎中孝廉道,道生五官中郎约,约生决曹掾燕。
燕裔孙表,梁义、衡二州刺史,袭逢陵侯,至才卿仕隋为德、延二州刺史,是为永城(这里《宰相世系表》多“敬”字)侯,生归仁、怀义。义为唐太子右宗卫率;仁封息国公,为南迁之始祖也
附件:
宰相世系表·周氏QQ图片20131114143000.jpg
▲(图片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周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濂溪谱-1QQ图片20131114143116.jpg
▲(图片2)《濂溪周氏嫡派族谱·世家第》,清道光壬午年(1822)木活字版。

欧阳修-QQ图片20131114143319.jpg
▲(图片3)《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

 楼主| 大周文化 发表于 2013-11-28 04: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晨斋中致周宏义宗长
尊敬的周宏义宗长:
您好!首先祝宏老健康长寿、家人平安!哦,贵阳市简称“筑”,故以“筑城”示,指在贵阳给宏老写信。
是啊,不仅宏老忙,我也亦然。我本月1日随贵州省写作学会到贵州仁怀茅台酒厂采风,为完成任务,于翌日凌晨写了首不成体的小诗《心动“茅台”女郎》。5日采风结束回到贵阳。是夜浏览家网,看到有与本支系的帖子,遂一头钻进史料堆中,熬夜奋战,于6日完成《续入黔始祖周必贤征南事由考》。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在家网跟帖了,因为跟帖牵扯家族历史,就得在史料推中耗费时间。经济拮据因素,我得一个人当几个人用,打理公司、梳理编委会脉络、构思《中华周氏族史》的编写以及融思贵州周氏联谊会的发展。闲暇时,光顾史料及家网。7日深夜,看到宏老的大作,不知不觉又调动了我的求知欲。我认为,要想向别人学东西,首先得有自己的东西供别人指教,在“抛砖引玉”的驱使下,又于8日写就《濂溪世家谱中移花接木来的谱系源流》。10日完成了这个月的文学交流任务,写了《茅台采风纪实》一文。本想睡个好觉,恢复一下大脑的疲倦,不想听到宏老的号声,族晚是军人出身,故有此比喻。宏老的号声催我奋进,促我自新,故敬复而求教。今晨号角再响,立即挥动鼠标,轻敲键盘,唯恐迟复家音。明天我得组织召开贵州周氏联谊会2013年年会筹备会。听说水城、纳雍一带有宗亲收藏有本族《敦睦堂周氏五修族谱》残卷,后天族晚又得出发去大山中挖宝。刚刚又接到喜讯,总会领导要来贵州周氏联谊会指导工作,我得安排部署,接待总会领导,可能要过一久才能向宏老学习了。
针对族晚的论据,宏老的赐教是对的,这是族晚孤陋寡闻,只在印象中知道柳冲的《氏族系》,未知柳冲著述叫《姓氏系录》,错点了标点,足见宏老学识渊博。敬复家音之前,族晚电话请教了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才全知柳冲的著作《姓氏系录》。在这里,族晚试着标点看看,请宏老赐教。“久悉其家世,因效韦述,得柳冲《姓族系录》,而校订之。”班门弄斧了。
还是直插主题。我的论断《宰相世系表》与《周氏谱系源流》的“抄袭”争鸣。族晚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曰作说字解,意味《周氏谱系源流》是欧阳修说的话,然整个行文是《宰相世系表》的文章,承接处没有转折,没有说明,直接出现“生归仁”、“仁封息国公,为南迁之始祖也”,故不存在“张说”、“李说”、“王说”,明显是修谱人根据《宰相世系表》补入生归仁”、“仁封息国公,为南迁之始祖也”。
族晚虽然有急性子的军人个性,但在大问题上族晚是比较慎重的。族晚编写的《中华周氏族史》是先出版头尾。2010年出版第二集,内容是明朝以来的;2012年出版第一集(上),是周王朝阶段的历史,这样头尾世系都是清楚明朗的,最难写的是中间段。作为族史,没有写入名人,就难体现一个姓氏的辉煌显赫。而我们周姓历史很复杂,没有完整世系,尤其周姓历史名人周敦颐、周必大祖源争鸣颇多。所以《中华周氏族史》中间段,没有贸然出书,族晚只得写些小考证文字,出版一些小文集,作为抛砖引玉,收取补充资料和持不同意见者的史料。当然最终还是要出书的,不过得以“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世系不明确,唯留待后之来者订正”出书,权作为子孙后代收集史料。
宏老,族晚打扰您了。一些开筹备会的宗亲来了,我得去应酬,有时间在聆听宏老教诲。族晚只得行拱手礼了!
此致
敬礼
                                  族晚  周毅于租赁二重斋匆草
                                         2013年11月15日上午

周奇 发表于 2013-12-2 10: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墀《家谱原序》的解读

周玉瑞站长
     现把湖南宁远周九宜的<周墀谱系解读>转上,周九宜嘱我把它放在<中华周氏>网上,因我不懂怎样发帖,请代他发帖,参加探讨。拜托了!
                     周治中


                            周墀《家谱原序》的解读
                                   周九宜

      唐宰相周墀在《周氏宗谱》中保存有一篇《家谱原序》,其文写道:        随韦氏因宗族分派南北,乃考校昭穆自楚太傅以下二十余世作《韦氏谱》十卷,从帝命也。猗玕子曰:世业在国史,世系在家谱,谅哉!我先人自汝坟侯,世为甲姓。尚矣!十子分支,东南济美,人望华国,并曜联辉。乃溯蓬陵侯以来至永城侯为一派,与南迁黄冈者为一派,析为两册。永城之派逮息国公张大厥声,继产廿四才子,振翼云汉,垂光虹蜺,继踵当官,异代同荣矣,美成在久,其在斯乎。黄冈之派,迨谯郡公,父作子述,踵武连镖,至於墀,被蒙殊恩,备位宰辅。食旧德,诵先芬,奠世系,因仿韦氏之例,作斯谱云。
       唐大中三年己已三年长夏检校尚书右仆射兼东川节度使族人周墀谨撰
这是周墀与濂溪先祖惟简公联宗修谱中的旧谱序,周墀与惟简修的谱与汉代周仁长子球修的谱,家族历史上称“同显于世”。
    《谱序》中写到的“我先人自汝坟侯,世为甲姓。尚矣!”这里的汝坟侯是指东周平王三子姬烈,王子侯是古例。世为甲姓。“甲”与“巨”都是指“大”、“第一”的意思。“十子分支”,是指西汉周仁(继封汝坟侯。汉初才有异姓侯,后因韩信事,汉代取消了异姓侯)的十个儿子分居东、南各地。“乃溯蓬陵侯以来至永城侯为一沠,与南迁黄冈者为一沠,析为两册。”这一段是讲与周惟简两派汝南周氏共修宗谱的事因和谱收录的那两派同宗。“蓬陵侯(周表)至永城侯(周才卿)为一派”系指周惟简家族;而“黄冈一派,则指后面的“谯郡公”(周法尚)系周墀家族;他们共出“汝南”,而又分派,互不相联。以说明是“共修”《周氏宗谱》,并表明“析为两册”。即各派下的世系各自延续下去。这就说明周墀与周惟简远在随朝以前就各属一支。所以有的谱把周墀作为濂溪公的先世祖是绝对错的!把周墀的先祖周法尚列为周濂溪公先祖更是大错特错!
      “永城之沠逮息国公,张大厥声,继产廿四才子。”是讲永城侯(周才卿)一沠,“逮(‘传至’)息国公(周归仁,周才卿之子),张大厥声,继产廿四才子(归仁玄孙周周如鍉、周如锡兄弟二人,共生子廿四“宏”,皆进士)。至下面的“美成在久,其在斯乎。”句,均是周墀对周惟简家族先世的赞誉。后面则是讲他自己的家族:“黄冈之派,迨谯郡公,父作子述,踵武连镖。”是指他的先祖“谯郡公周法尚”(隋文帝封赐)“父作子述”是指周法尚之子周绍范于唐贞观五年袭谯郡公爵。“踵武连镖”是讲周法尚及子周绍范、孙周道务均为武职官。周法尚左武卫将军;周绍范左屯卫大将军;周道务检校右骁卫将军。后面的“至于墀”是讲述周墀自已的官职等谦逊之词,在此不作解读。
     《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表》载:永安周氏(即黄冈派)为周仁之后,出自汉决曹椽周燕。燕之九世孙周防。防十三世孙周灵起避晋乱徙居永安黄冈。这就是黄冈一脉的传承!所以把周防、周灵起列为濂溪先祖也是错的!
而永城一派为汝南安城一派,与周防由晋(山西)徙黄冈,根本不沾边。虽然两支同为周燕后,但早就分支异地而居了。
     早些年贵州周毅宗亲散发了一份在江西乌东泥田获得的一份《周墀谱序》,奉为至宝,写文章到处宣扬,我亦有幸获得一份复印件。该《周墀谱序》中的周墀与宰相周墀同名同姓,时间也相近,只不过没有官声。其谱中将“永城之沠”,改成了“东城之派”,这里“东城”旣不是官称,也不是郡望大族,写进谱中,令人费解。而周毅宗亲文中这样解释“廿四才子”:说是自唐代至明代出了廿四位‘进士’(名人?),这就更奇怪了,唐朝写谱序的人怎么知道历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后代能出多少“才子”?难道他有先见之明﹖周毅宗亲还搜集到一份所谓的《周惟简所作谱序》,惟简本是唐元和至乾符间人,他的谱序中竟出现了宋乾德三年(965)才有的“宁远县”地名。真是天方夜谈!唐宋是古文运动兴盛的时代,行文流暢,绝不像后代的“八股文啰嗦”,只要把周毅宗亲搜集的所谓“周墀、惟简所写的《谱序》”与濓溪周氏宗谱《周墀谱序》一对照,谁真谁假就会大白于天下。到底是谁改写了谁的谱序,自会明白。

点评

谢谢宗亲转帖!已跟帖回复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1 06:22
谢谢宗亲转帖!已跟帖回复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1 06:18
周奇 发表于 2013-12-3 14: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瑜为什么不是濂溪一支的周姓先祖

<中华周氏>网站
    请按周九宜宗亲所托,帮他在网站发帖,麻烦了!
                                                                                           周治中

              周瑜为什么不是濂溪一支的周姓先祖
                                                            周九宜
      周瑜是庐江郡人,庐江郡是楚汉之际设置的。在今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县地。庐江周姓是由汝南周姓分出来的一支周姓著名望族,这支周姓自两汉时期即开始显露头角,成为当地望族。这让我们想到了周墀谱序中写下的“十子分支,东南济美,人望华国”之语,庐江周氏自汝南郡分出是实,但却不是濂溪一支周姓始祖。因为当周瑜的先祖在庐江成为聚族而居的望族时,濓溪的先祖周燕一族还居住在汝南安城,明显不是濂溪一支汝南周氏。周瑜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出生在舒成的一个名门望族,曾祖父周荣在章帝、和帝两朝任过尚书令。子周兴,拜尚书郎,出纳帝命成为帝王之喉舌之官,地位甚重。兴生子周景,字仲向,拜尚书令。景生二子,长子周祟嗣,是周瑜的从伯父,官至太尉。另一子周尚,丹阳太守。周瑜的父亲周异,仕洛阳令。把周瑜拉来做濂溪先祖的人,是因为周瑜、濂溪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安在自己的家谱中以彰显家族历史,殊不知这样乱接乱连降底了自已家谱的社会可x信度。有的可能连周瑜、周濂溪的后裔都不是!因为汝南周氏在汉初周仁后代有个“十子分支”,这十分支后至南北朝隨唐又有新分支出现,所以望各地宗亲好好理一理本族的支源流派,溯一下你现在居所先祖的迁徙来地,对照历史文献、谱序,加以辨别,去伪存真,别把他支的名人拿来作自己的先祖。旣有攀附名人之嫌,又有辱自己的先祖。
      汝南周氏濂溪一族为什么在目前周姓中人数众多?是因为自周燕起,本支周姓做权势位重的高官相对少,在封建社会里往往因权势过重过大,引来“诛身灭族”的“官高命险”之害。这在周氏家族中历史上是有的。沛国周氏自不必说,汝南周氏亦有。

点评

谢谢宗亲转帖!已跟帖回复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1 06:21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9 19:18 , Processed in 0.0318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