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广州<新快报>刊登有关广州濂溪书院及周敦颐的资料两个版面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13-7-31 08: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州<新快报>刊登有关广州濂溪书院及周敦颐的资料两个版面

盼濂溪书院文物保护申请能通过.jpg

周敦颐 寄怀于尘埃之外.jpg

     周敦颐第30世孙周治中:盼濂溪书院文物保护申请能通过

      今年82岁的周治中是个执著的老人家,10年前,在重修族谱之风盛行之时,已届古稀之年的他决定挑大梁重修族谱。此后的生活,常被老伴打趣,“两耳不闻家务事,一心只管修家谱”。老伴的抱怨并无夸张,那段日子,周治中几乎天天奔波于湛江、汕头、顺德等广东各地,实拍照片、查实资料,耗时5年,终于将《广东周濂溪宗支源流分布谱》完成。
几乎同时间进行的还有发现及申请濂溪书院重修,以及不久前才发掘的入粤始祖周直卿的墓地,中间的周折不言而喻。但相比其他望族,周家的这些故事见诸报端的极少,“先祖遗训,低调做人。”周治中笑着说,这次主动联系记者皆因两大愿望,一是盼望濂溪书院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申请早日得到审批通过,二是在从化莲塘村中的入粤始祖周直卿墓地能早日修葺。
         
              赫然发现自己原是鲁迅的叔叔
       家住越秀区东川二街的周治中,从2003年6月开始编修《广东周濂溪宗支源流分布谱》,如今收集的资料堆起来有近两米高。正是这两米高的资料成全了1028页的周氏族谱,上面除了周氏子孙外,还有周氏家族显赫且光辉的历史。
从商业局退下来的周治中说起编修过程颇有感慨:上一次周家编修族谱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事隔180多年后再次编修,任务非常庞大。为此,家族专门成立了一个“家谱编修委员会”,周治中自己担任编委会主任,和其他13名族人一起编写,集资80万元。
      他开玩笑说,“说起来,我和鲁迅、周恩来不仅是亲戚,我还大他们一两辈。”编修中,周治中发现了一个好玩事,自己是周敦颐的30世孙,鲁迅是31世孙,周恩来则是32世孙,虽然三个人属于不同分支,却是亲戚。“按照辈分,鲁迅要称呼我叔叔才对呢。”
     周家内部现在达成了一致意见:族谱今后每隔五或十年“再版”一次,“如同我现在分享祖先们的故事一样,要把更多的家族故事加上去,让子孙后代分享。”
长期寻找终发现濂溪书院旧址
      几乎和重修族谱同时进行的是,寻找先祖在广东的遗迹。
      先祖周敦颐晚年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因故里(湖南道县)有水名濂溪,而取名为“濂溪书院”,各地因为敬重周敦颐,纷纷修建以“濂溪”命名的书院。南宋的时候,广州的濂溪书院位于“府城春风桥转运司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起义路一带。康熙年间,周姓后人在小马站重建濂溪书院、仙湖路建周公祠。据各种史志及《广东周氏族谱》记载,自南宋至清代,周敦颐在广东的后裔登进士的有35人、举人63人、贡生88人、荐辟显官30人,他们绝大多数都在濂溪书院学习过。经过历史变迁,曾经声名赫赫的濂溪书院逐渐被遗忘,文化单位和周氏后人甚至以为该书院已经被毁。但是,长期致力于家族史研究的周治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古书院的考究与寻找。
2002年下半年,周治中才找到线索,他发现广州小马站19号老建筑结构与外貌都与记载中的濂溪书院十分吻合,并在建筑的外墙及后墙上发现了“周濂溪祠地墙界”、“周濂溪祠后界”两块麻石界碑,石界碑保存完整、字迹清楚,并由此断定,小马站19号建筑(附近居民惯称周家祠)正是濂溪书院旧址。如今小马站已成为广州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据周治中介绍,濂溪书院申请成为文物保护的文件也已递交,“希望市长能审批通过。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修建一个‘周敦颐纪念馆’”。
                            为重修入粤始祖墓地烦恼
       虽然周治中用了“希望”二字,但其实他对结果信心满满。不过,最近有另一件事让他有点烦。
周敦颐曾孙周直卿,字卜年,号天统,官正千户,赠奉训大夫。他于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年入粤,始居羊城北门,为周敦颐后裔入粤始祖,终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的广东番禺。
据记载,周直卿葬于从化乌鸦山,但因种种原因,解放至今都鲜有后人祭拜,今年清明前,周家后人们总算在从化莲塘村找到了周直卿的墓地,但此处已是一片荔枝园。周治中说,“园主的母亲去世前,告诉儿子,此处为周家山,并要求儿子每年清明都要祭拜。”但由于墓地的位置靠近村子的中心,村民不同意再次重修墓地,也不太愿意周家后人迁墓。
他一再表示希望能和村民协商解决,“我们后人出资重修墓地,亦可对村里的地进行经济补偿,实在不行,也请同意我们将墓地就近迁移。”

    ○后人说
      爱莲花,爱吃辣
周敦颐的一位不愿道出真实姓名的后人告诉记者,虽然周家卧虎藏龙,但和他一样,如今生活在广东的周敦颐后人大多是一介平民。但周家人很看重教育,长辈常以“家无读书子,钱财何处来”敦促孩子读书。“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也是我们老祖先教我们的。”
      他说,后人们也多爱莲花。周敦颐的后人喜欢在家族村落间种植莲花,后人们也把老祖宗的《爱莲说》作为家训来传承。虽然我们生活的那年代,父辈们都很辛苦,我们也没有条件上学,先祖的《爱莲说》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但作为濂溪先生的后人,我们推崇温、良、恭、俭、让,自强不息,这也算是继承祖先遗风吧。”
他笑称,广东人本喜欢清淡,但不少广东的周氏后人都爱吃辣,每天吃饭都得配上点辣椒、辣油之类。“我们的老祖宗是湖南人,都喜好辣,印在血脉里了。即使延续千年,还是好这口。”
翻译现代版“爱莲说”
    “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周家后人对于先祖遗产的传承颇有创意,聚居在太和镇南村的周敦颐一脉后人曾出版了一本袖珍册子,里面不乏如“不把爱当做买卖”等神似流行歌曲的热辣语句。这本小册子系镇村的老者花费半年写成,目的是将明朝留下的周氏家训用白话重新注释,现已向村民和学校免费派发。
“南村的祖先是周敦颐的第9代传人周士龙,他弃官远走,来到此地开辟新村”,讲起老祖宗的故事,27代传人周巨钊如数家珍。
      讲起南村的风土,参与撰写家训新注的文化人谢顺彬有话要说。“大家看看周氏孖祠堂内写有‘仁风’二字的牌匾,那可不一般,是在民国六年间,附近夏茅遇到水灾,南村人义捐大量粮食后,受助者感恩回赠的。”
走进这座300多年历史、曾用600多万元修缮的周氏大宗祠(俗称“孖祠堂”),首先看到的就是“周氏家训”。“说实话,到了现代,已经很少有人看古文,但是家训的内容仍有生命力,所以才有了用白话注释的念头。”周巨钊说道。
袖珍册子内容共分为“老人道”、“夫妻道”、“父母道”等18个篇章,都是依托家训的一言一句,重新翻译注释的。其中,“不管束对方的自由权”等话语,已经穿越了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走访
       在小马站寻访濂溪书院痕迹
      广州的大小马站和流水井,曾经是清代广州书院群落的所在,当年疏朗开阔的建筑群在今天因为紧靠繁华的商业区而略显局促。
现在大马站的书院已被全部拆除,在小马站和流水井街巷两侧约2万平方米范围内,现在只存书院12间,在4.6公顷的土地规划区域内,这些残存的砖木结构传统建筑不足17%。输送了不少周氏后人考取功名的濂溪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但在那些古老的院子中慢慢寻找线索,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一遍遍地询问当地住户,究竟哪些是旧的,哪些是新的。可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其生活的家园,要他如何断定新与旧呢,即使是院子里一段普通的矮墙,也是青砖红砖夹在一起,两块砖的年纪都要差上一个世纪,它们已经成了忘年交,又让旁人如何去断定新旧呢。
在小马站19号见到大书院附近的外墙,离地两米嵌着麻石界碑一块,上书“周濂溪祠地墙界”,不仔细看,几乎无法辨认。这小小的界碑可以让周氏后人们确定当年濂溪书院的位置,后墙紧靠今天仍在的见大书院。这就是广州最早的书院——濂溪书院的最后线索。
另一处,仙湖街的周元公祠早已荡然无存。据中山图书馆所藏的修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石龙周氏族谱》仙湖街的周元公祠照片来看,其头门为莲花托上歇山顶,天背中镶有宝珠球绿琉璃瓦剪边。五级石阶上的大门上嵌有石额刻有“先贤濂溪周公祠”,以及祀堂中所塑的周敦颐坐像,整座建筑雄伟、庄重。在现存诸多的家族祠书院的照片中,的确出类拔萃。





周敦颐 寄怀于尘埃之外
2013-05-14 00:00:00 来源: 新快报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到: 0



0元游遍广东靓景

■周敦颐衡阳故居爱莲堂。
■药洲遗址。周敦颐曾在此居住。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从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发展而来。
  出身书香门第
  周敦颐原名敦实,为避宋英宗之讳,改名敦颐,字茂叔,道县久佳乡楼田村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父亲周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曾任贺州桂岭令,宦游于外。
  周敦颐小时跟着母亲在农村起蒙读书,天资聪明,志趣高远。16岁时,父亲病逝,他随母亲到京都投奔舅父龙图阁大学士郑向。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庆历四年(1044年),调任南安司理参军,办事公道,有比较明显的爱憎观点,不徇私情,不媚权贵,士民称道。旋移桂阳县令,又徒知南昌。嘉祐六年(1061年)为国子博士,通判虞州。治平元年(1064年),虞州民间失火,焚毁千余家。当时他在外地公干,朝廷没有辨明原因,遂改官通判永州。熙宁初,知郴州,后被荐举为广州转运判官。他一生奔波,积劳成疾,熙宁五年(1072年),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故乡营道的濂溪来命名,世称濂溪先生。由于他平日把俸禄都用来周济宗族和接待宾友,没有积蓄,晚年连稀饭都喝不上。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初七病逝,葬于庐山莲花峰下,终年57岁。
  开创理学一脉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他继承《易经》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互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的学说对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著《太极图说》,被宋儒推为宇宙和人生的最精简的说明,后经朱熹发挥,遂成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著作有《通书》。后人将其著作合编为《周子全书》。
  前人评周敦颐“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文豪苏轼作《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诗,对他甚为推重;诗人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日风霁月”。周敦颐在他的散文名篇《爱莲说》中,借莲花以自况,赞美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品格,并暗讽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世俗之辈。
  ○故事
  命名“五星堆”
  北宋推行以文立国方略,周敦颐的父亲又是进士出身,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周敦颐在故里一共生活了15年。这15年,周敦颐由少儿时期开始进入青年时期,由不谙世事、无忧无虑到粗知经史,并为以后在理学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5年的成长历程中,周敦颐在故里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
  天禧五年(1021年)重阳节,周辅成同几位兄弟一起聊天,共度重阳。当时秋高气爽,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田野里的禾根豆一片金黄。特别是村前的五个土墩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商量着要为这五个土墩子起个名,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名最为合适。这时,正在旁边玩耍的小敦颐,看到大人们沉思的样子,就脱口而出,说这五个村土墩就像五颗星星。那东边的叫木星,南边的叫火星,西边的叫水星,北边的叫金星,中间的叫土星,合在一起,干脆就叫做“五星堆”。大人们听了,都觉得小敦颐讲得有道理,于是就将这五个土墩正式命名为“五星堆”,并作为楼田保的一景。
  而距周敦颐故居约七公里有一个月岩。在这个岩洞内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景物变化。如果你从东洞门进,朝西洞门行走,往头上的洞口看去,开始只能见到一弯“残月”,形似蛾眉,如下弦月。再往前走,那“月亮”像镰刀、像小船,由缺而圆。到了岩洞中央,当顶便是一轮“皓月”,成为“望月”。继续往前走,这轮“皓月”又逐渐由圆而缺,最后又是蛾眉一弯,成为“上弦月”。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方位引起的景物变化,使月岩在人们的心目中充满了神秘感,月岩的名气也不胫而走。相传周敦颐十四岁时,曾筑室于月岩,在那里读书并在那里悟得“无极而太极”的道理,为其后来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助他人自己无钱看病
  周敦颐做官后不仅在思想上提倡奉公,而且在行动上也履行奉公。有一次,在他当洪州南昌知府时,得了一场大病。他的朋友潘兴嗣去探望他,一进门便吃了一惊,原来周敦颐家中空空如洗,日常生活用品全都盛在一个已经破旧得不像样的柜子里,所有的钱财加起来不足一百。潘兴嗣知道,周敦颐任知府已经几年,俸禄并不低,但他领到俸禄后,总是或散以济贫,或分送同宗族的亲戚,或用来招待客人和朋友,只要别人向周敦颐说一声自己有什么困难,他总是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所以才会出现在自己生病了,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的窘况。这时,周敦颐的妻子哭着对潘兴嗣说:“钱财散尽之后,全家便总是以粥度日,生活过得清贫而寒酸。”
  不仅如此,周敦颐对自己的下属也是严格要求。有一次周敦颐的一名手下把领到的俸禄、米,拿到自己家里。这名手下的妻子顺手把米斗量了一下,发现多出了三石,手下和妻子都不做声。后来,这事恰好被周敦颐听见了,于是问了自己的手下。手下红着脸说:“以前惯例给自己量米时,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周敦颐又问:“那照理多出来的米应该付多少钱呢?”手下说:“这是不用给钱的。”周敦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硬是要手下把前几次多拿的米钱一并拿出来,同时周敦颐将管米的仓官问罪,并要求依规定办理。后来,当地其他官员知道周敦颐严办手下这件事后,都感到非常惭愧。
  在合川开办州学
  1056年,皇帝御笔钦点,任命周敦颐为合州(现合川)通判。那时,合州虽然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所全州学府,读书人不多。
  合州城外嘉陵江东岸有一座山,名叫学士山,由山顶往山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点点,风景美丽得很。周敦颐心想: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要是能把州学办在这里就好了。他向人们一打听,原来这是合州大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他决定登门拜访,与张宗范共商州学之事。张宗范十分崇敬周敦颐的学识人品,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把整座花园无偿捐献了出来。州学办起来后,周敦颐邀请张宗范主持学政,广招学生千余人,不论贫穷富贵,只要天资聪慧,都一一收录。他又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讲学,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合州学子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每年都要出一两个进士,合州州学名声大振。张宗范也由地方乡绅一下变成了开明士绅,成为了北宋乡绅的楷模。他感到十分自豪,请来能工巧匠,在山顶修筑了一座八角亭,本想请周敦颐题写匾额“八角亭”,周敦颐却挥毫手书了“养心亭”三字,写毕,意味深长地解释:“人,贵在养心也。”
  (部分内容摘自中华智库园)



周学生 发表于 2013-7-31 23: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周氏文化,扩大周氏宣传。

点评

爱莲花,爱吃辣  发表于 2014-5-7 17:14
 楼主| 周奇 发表于 2013-8-24 15: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治中宗长,看见你广州<新快报>很高兴,你既然是敦颐公30世,应该比32世的鲁迅长两辈呀,他要称你叔公才是.小马站濂溪书院2004年我们去过,怎么至今照旧未修复一新呀,看出广州政府并不重视,悲哀呀!
                                                    南京 周柏泉

点评

不重视,悲哀呀!還有好多的事,也是隱居平淡渡過的,好多事說不清,是感嘆吧。  发表于 2014-5-7 19:00
向周治中宗亲致敬!学习老人家、探濂溪之源寻濂溪根…传承濂溪文化于后裔之精神…湖北广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27 07:25
广水周峰 发表于 2013-9-27 07:25: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奇 发表于 2013-8-24 15:12
谢谢治中宗长,看见你广州很高兴,你既然是敦颐公30世,应该比32世的鲁迅长两辈呀,他要称你叔公才是.小 ...

向周治中宗亲致敬!学习老人家、探濂溪之源寻濂溪根…传承濂溪文化于后裔之精神…湖北广水<濂溪堂>
广水周峰 发表于 2013-9-27 08:4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宗亲为濂溪族人所做的贡献…作为濂溪后人、有责任和义务把世系理清给后世留可查之依据…据说<敦颐>族谱濂溪后裔是以"侁"公为一世祖排世系…不知广东濂溪公后裔世系从哪个公为一世祖…
周国英 发表于 2014-5-7 17: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国英 于 2014-10-31 18:31 编辑

入粤始祖周直卿,传承周氏文化.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5 20:01 , Processed in 0.0331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