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氏名人周必大

[复制链接]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5:01: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必大简介: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中国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系南宋名相,出生名门望族,原籍河南郑州管城。其孙,为避走元乱徙居文成,迁梓棺于峃川(瑞邑辖区,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境内龙川乡中堡)立宗祠于文成县屿根村,此后周氏一脉便在文成繁衍生息。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谊。卒谥文忠。周必大年谱简编  其曾祖:衎(原名洙)官居朝奉郎,妣郭氏,生有二子,长子:诜,官居江西吉州通判、左朝散大夫,妣潘、李、张氏,安居吉州;次子:讽,贡士。  其祖(爷):诜,生六子,各为:利见、利建、利用、利谦、利有、利永。  其伯父:利见,官居右宣教郎。  其父:利建,官居左宣教郎、太学博士,妣王氏生有二子一女:必大、必强、三叟。  周必大三世俱赠太师益国公;妣俱赠益国夫人。  其外祖父平江府治,外祖母封卫国宋夫人。  周必大必大公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丙午年)七月十五(中元日)巳时在平江府治生下。其弟必强次年出生,妹夭折。生平经历在世  从周必大成长的经历来看,他的一生历经坎坷,波折无数。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公四岁,父利建随侍高宗皇帝在维扬,卒于扬州,年三十八岁,可惜年壮亡故。公四岁丧父,从及陈学,由母亲督促他读书;未想,十二岁时母亲又去世了,只好跟随伯父去广东;十四岁回庐陵,不久又随伯父辗转各地。青少年时的生活飘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学,终于成才。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辛未年)时,周必大年二十六岁,中进士,授左迪功郎、徽州司户参军。同年,娶司封郎官王葆之女为妻,之后又回到江西。  绍兴二十七年(1157),举博学宏词科,差充建康府教授,循左修职郎。正月生一子,名纶(又名珙)。  绍兴三十年(1160),召为太学录,累迁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孝宗隆兴元年,因缴驳龙大渊、曾觌除知合门事,奉祠。弟逝,年三十三。  乾道四年(1168),除权发遣南剑州。  乾道六年(1170),除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  乾道八年(1172),兼权中书舍人时以事奉祠。  淳熙二年(1175),除敷文阁待制、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淳熙七年(1180),除参知政事。  淳熙九年(1182),除知枢密院事。  淳熙十一年(1184),创行内外诸军点式法,震慑外敌,安定边防,帝特赐羊酒米面庆公生辰。  淳熙十二年(1185),命宰相枢密使。七月十五日,帝复赐羊酒米面庆公生辰。  淳熙十四年(1187),文德殿宣麻转光禄大夫、右丞相。三月迁右相府。《神道碑》云:“以国事为己任,进退人才,一本公道,养民择守,忧边训兵,仰赞睿谟,虑周而敏,被遇日隆。”又云:“孝宗皇帝在位二十八年,厉精求治,久而不倦,圣德日新,光绍祖宗。宰相凡十有五人,明良会遇,可谓盛矣。求其相为始终,全德备福,未有如益国周文忠公者。”  淳熙十六年(1189),文德殿宣麻,转特进左丞相,进封许国公。绍熙四年(1193),改判隆兴府。  庆元元年(1195),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  庆元三年(1197),其子纶倅临州,公作《送纶丞郡临川十以箴》。箴云:“莅官以勤,持身以廉。事上以敬,接物以谦。待人以恕,责己以严。得众以宽,养和以恬。借谨以独,询谋以佥。  嘉泰元年(1201)韩侂胄弹劾必大公为伪学罪首。  嘉泰三年(1203)十月公之子纶除大理司职。十七日妻益国夫人王氏卒,享年六十九。  嘉泰四年(1204)十月卒于正寝,年七十有九。朝廷闻之,赠必大公为太师,宁宗辍朝两日,赐银千两、绢千疋。已故  开禧三年(1207),赐谥文忠。《谥诰》云:公“道德文章为世师表,功名始终,视古名臣为无惭也。......在位最久,得军最专。......谨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廉公方正曰忠。’考行易名,裒时二美,岂无他人?莫如公宜。请谥曰文忠。......谥,行之则也。曰文曰忠,谥之至美者也。......二月十五,三省同奉圣旨......奉敕宣赐曰文忠公。”  嘉定元年(1208)十一月,宣赐宁宗御书“忠文耆德之碑”六字,并诏词臣撰书碑铭。《忠文耆德之碑》云:“嘉定元年,公之子纶告于朝,......天子曰:‘嘻!此四朝宗臣也!’谥以‘文忠’,御书‘忠文耆德之碑’以赐,且诏臣钥为之文。”贡献  周必大一生功绩显赫,名誉远播,是一位极富才干的政治家。无论辅佐朝廷或主政地方,他“立朝刚正”,言事不避权贵,处事有谋,治政勤奋。且主张:一要强兵,并制订“诸军点试法”,整肃军纪;二要富国,主张大力发展商贸业,以增加收入;三要安民,以民为本,减赋赈灾;四要政修,要择人才,考官吏,固职守。以上作为皆表现了周必大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且终其一生,始终秉持刚正不阿,清廉执政,爱国爱民的作风。周必大还是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诗词歌赋,“皆奥博词雄”。书法“浑厚刚劲,自成一体”。必大公著有《玉堂类稿》等八十一种,共一百三十四万余言。后人将其遗作辑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计二百卷,其中《玉堂大记》、《二老堂诗话》选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周必大用时四年,主持刊刻了宋代著名的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计一千卷,还刊刻了《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使《欧集》自此以后有定本,且得以保留至今。“周必大刻本”被历代名家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5:1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庐陵之泰和大事记>至清末:
          【泰和县大事记:  汉:东汉末,置西昌县,为庐陵群治。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  三国:吴末,析西昌置东昌县(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庐陵郡治迁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西昌属之。南北朝: 大宝元年六月,陈霸先驻军西昌南朝陈时,省西昌。  隋:开皇九年(589),复置西昌县。开皇十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永新等地。开皇十一年(一说十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属吉州。泰和之名始此。  大业八年(612)因安丰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属庐陵郡。  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武德八年,废州,并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改泰和为太),属吉州。贞观元年(627),吉州属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祸,县治复徙安丰旧治。显庆时,析太和复置永新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泰和属庐陵郡。  干元三年(760)(一说贞元三年),县治移白下驿西(今实验小学内),属吉州。五代十国:南唐时(937-943),周矩倡筑槎滩、碉石二陂,灌高行(今禾市)、信实(今螺溪)两乡田地。  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龙泉场,后升为县(今遂川县)。  宋: 熙宁四年(1071),分太和之诚信乡置万安县。  元佑七年(1092),割县境高行乡三堡肃永新县。  德佑元年(1275)二月,文天祥在樟塘募兵抗元,三月,元军攻占县城。七月,文天祥收复太和。元: 元贞元年(1295),太和县升为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陈友谅军攻占太和。  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平定太和。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永乐十三年(1415),陈循中状元。  永乐十九年(1421),曾鹤龄中状元。  正统九年(1444)三月,杨士奇卒,归葬泰和。  成化十四年(1478),曾彦中状元。  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水入城,决天井坝为河,赣江改道10余公里。  正德六年(1511),用砖筑城墙,并改建六门。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入泰和,设官施政。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城。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吴三桂部进占县城。十一月,清收复泰和。雍正七年(1729)10月,修县城六门。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太平军攻占县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县人响应义和团,烧毁天主教堂。  宣统三年(1911),汤漪(南溪人),代表江西省出席临时国会,任参议员。选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5:2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名人:

1、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2、周  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磐,字坚伯,从小就好礼有行,非典谟不言,少游京师学《尚书·洪范》、《左氏春秋》,诸儒宗之。周磐虽为望族,但居贫养母,俭薄不充,中年时曾一度为官,但不久便思母弃官还乡。母亲死后,悲痛终日,遂建庐舍于母亲坟冢之侧,从此教授门徒达千人。后朝廷又要征其官,周磐说,我回来后,守着母亲的坟冢教授弟子,不以荣利滑其生术,为什么还要再做官呢? 

  3、周燮,河南安城人,此人生而敛颐折额,丑状骇人,其母曾想把他扔掉,其父不允,说,吾闻圣贤,多有异貌,兴我宗者,此儿也,后果应验。周燮10岁即通诗论,精《易经》,不读非圣贤之书,不修非圣贤之好,将自己的茅舍盖在田畔,耕田捕鱼,非身所耕、渔则不食。 

 4、周浓,河南安城人字彦伦,是周颜的七世孙,从青年时代起便善《老子》、《易经》。此人清贫寡欲,隐于山野。每宾客来访,周浓虚席晤语,辞韵如流,听者忘倦。一次一位朋友问他:先生在此都吃什么?周浓答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其味甚甘,钟鼎何为哉?其孙周正宏,字恩浓,官至太子詹事,幼年丧父,与其帝宏让、宏直皆叔父所养,10岁通《老子》、《周易》,当地学子与其交谈后惊呼,观汝神情颖悟,后世必知名。15岁便召补国子生,开课讲《周易》,被当时人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早还是诸生,实堪师表。所著《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二十卷,皆留于世。

5、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周瑜之二十九代后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

6、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5、周  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6、周  瑜[175-210]:三国吴之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

7、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来源;中国台湾网-人物篇和人民日报海外版)

8、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绍兴,周敦颐的第三十三世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以上根据“中国将军政要网” ,“绍兴周氏家谱”整理)

9。周光召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    1929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1946年至51年在清华大学先修班、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1951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1954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54年8月参加工作,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1957年至1960年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级研究员。1961年至1964年任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核武器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2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8年任“陈嘉庚基金会”理事长。1991年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92年4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93年8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并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副主席。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6年5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科协主席。1996年6月在第八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还曾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国际物理学联合会副主席,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是中共第十二至十五届中央委员。    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与合作者一起,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94年3月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同月被授予蒙古科学院外藉院士称号和荣誉证书。1994年8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4年10月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外藉院士荣誉称号。1994年11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被美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欧洲科学院、蒙古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5年1月11日被香港大学授予科学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10月29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湖南周光召科学技术基金会在长沙成立。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1998年12月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撰有:《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理论》、《膺轴矢流部分守恒》、《静质量为零的极化核子的反应》等论文八十余篇。
周越:
          (来源:据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种放会真诗题后三十二则》残碑载,内有周越于宋钦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四月二十七日的题跋。自此可断定,周越当卒于公元1046年之后,享年约七十左右。考《宋史·周起传》、《续资治通鉴长编》、朱长文《墨池编》等史籍,知周越曾任国子监博士,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升教授书法的教官膳部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  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前曾任三门(即皇家臬门、应门、路门)发运判官,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改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出知怀州,后知台州;累官至主客郎五品禄而卒。周越一生皆任小官,然而其书法艺术又得益于此,因此,其门下联出了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位中国书画史上的扛鼎大家。黄庭坚曾自豪地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  米芾也在其自述中说:“余年十岁写碑版,学周越;苏子美礼;自作一家。”章惇介绍蔡襄书艺时说:“君谟(蔡襄字)少年时,乃师周越。”苏东坡曾颂扬周越的书艺说:“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可见周越的书法艺术在北宋书坛的影响巨大。宋初书法基本上是承袭唐五代书风,因循无创新,其兴盛期是在宋神宗时的苏东坡、黄山谷、米襄阳、蔡君谟四家名世后。 

      这个阶段周越便起着承上启下与嬗变转递的作用。因此说,周越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断层的重建者。
          周越的字,真、草、行、隶均落笔刚劲,婉隽神韵,字字不妄书;切中规范。尤其草书最佳,学养博厚,最具法度。  黄山谷评曰:“下笔沉着,是古人法。”王安石不轻易称许他人,但对周越书法却大为赞誉:“惠周公与其弟越,皆以能书为世所称,每书辄为人取去。”为此,宋徽宗命内府编《宣和书谱》时,把周越的真行列入妙品,草书列入能品。成为后世书家的典范,故明代才子解缙高度评价说:“宋兴,李西台建中,周膳部越皆知名家。”纵观周越书法,集古人书艺,学变得法,于老辣娴熟中见恣肆,但于妙品尚嫌不足,后人多讥其俗有匠气。其实,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论,周越的“精能之至”,恰奠定了苏、黄、米、蔡诸人之“欲造疏淡”的嬗变基础,其承前启后之作用显而易见。由于周越“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才会有其高足米襄阳“集古字”书艺的出现;由于周越“博学有法度”,尤其是对唐人书艺的领会与传承,至后人对唐代书法有了更深刻独到的感悟。  他还将唐代宗的书法家段季展被湮灭的书体介绍出来。大历间书重修《禹庙碑》,由周越撰京师,该碑字体运笔流畅,笔势隽拔,为时称誉。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就借鉴其“八面出锋”、“转折瞻美”的笔法,形成了其“沈著飞翥”的书风。还因了周越书风“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而启悟后人在“精能之至”与“欲造疏淡”之间,寻觅到“以意为法,法不伤意”,“道法自然”的突破口。可以说,没有周越这种由唐入宋的书法创新与实践,更不会有苏、黄、米、蔡四大家。周越的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恰在于斯。周越不仅是书法艺术家、书法教育家,还是书法理论家,他总结自己一生的书法经验与实践,又集古今人书,与兄撰著了《书苑》一书,可惜原著已散轶,目前得以见到的仅《说乳》一卷,尚有十三则片断文字,得观窥其全貌。  不过,从历代文人书家的大量引文中,仍可辑录大批资料,亦能勾勒出其原著《书苑》是一部内容丰富,理论精邃的论著。其中包括历代书家简介与品评,古代碑帖的研究及论述等。因是,《书苑》当是广泛吸收发展前人书法理论的综合性、资料性、工具性著作,是对宋以前书法历史、书法传统与书法艺术发展所作的总结。周越虽以书法艺术家、书法教育家、书法理论家为世人怀念,但由于历史及人为等各种因素,他的声誉远不及其黄、米、蔡诸门人。因是,他的作品也鲜于传世。  据专家学者评鉴,目前尚有墨迹一件、碑拓六件存世。其墨迹为跋王著《草书千字文》,凡行十二,小楷,一百零二字:“王著初为隆平主簿。太宗皇帝时,著因进书,召转光禄寺丞侍书,锡以章绶;仍供职馆殿。太宗工书,草、行、飞白神踪冠世,天格自高,非臣下所可伦拟。而著书虽丰妍熟,终较疏慢。及是御前,莫遑下笔。 
        著本临学右军行法,尔后浸成院体。今之书诏,盖著之源流。臣越题。”该墨迹现为台湾学者李敖先生收藏。周越墨迹于清末自内府流入民间,后为李购得。李著有研究论文《中国艺术史一个断层的重建——周越墨迹研究》。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5:28: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歌咏周瑜诗词简论  作者:赵山林教授    历代歌咏周瑜的诗词数量浩繁,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周瑜这位大英雄的崇敬和喜爱。这是我国古代咏史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我们了解周瑜、缅怀周瑜、研究周瑜、评价周瑜的一种重要资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    历代歌咏周瑜的诗词,就立意而言,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小立功    如李白《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余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李太白文集》卷六)    刘长卿《观校猎上淮西相公》:“三十拥旄谁不羡,周郎少小立奇功。”(《刘随州集》卷九)    胡曾《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巳挫英雄百万师。”(《咏史诗》卷下)    宋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上片:“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烈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石屏词》)    宋岳珂《赤壁》:“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勍恨兵少。”(《玉楮集》卷二)这段的依据是《三国志?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元郭钰《题周瑜庙》:“雄姿不可见,遗庙俯江干。箫鼓龙祠近,旌麾虎落残。树勋先葛亮,定伯走曹瞒。独恨三分后,无人忆汉官。”(《静思集》卷六)    明魏学洢《周瑜》:“公瑾起江东,翩翩美年少。瞒兵百万来,风流剧谈笑。一箭火鸦发,糜烂连天徼。黑熖走江陵,飞光落刀鞘。奔涛沸鼙鼓,鲛舞鲸鱼跳。赋诗横槊人,惊魂腥孤峤。潮转紫旗回,江青发红照。”(《茅檐集》卷三)    周瑜少小立功,当然是由于他的雄才大略,正如陈寿《三国志》论到周瑜才干时所评价的“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    二、风流倜傥    这一点,当然是和小乔联系在一道的。苏轼《念奴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是最传神的描写。    宋韩元吉《读周瑜传》:“年来三十过平头,笑却周郎却自羞。但得小乔歌一曲,未须辛苦向荆州。”(《南涧甲乙稿》卷六)    宋邓肃《咏史》(二首之二):“五湖范蠡携西子,三国周郎嫁小乔。盖世功名聊唾手,何妨樽酒醉妖娆。”(《栟榈集》卷一)    宋杨冠卿《齐安》(二首之二):“只轮不返笑曹瞒,赤壁空临江水寒。想得周郎铙鼓竞,小乔相与对春山。”(《客亭类稿》卷十三)    明高启 《过二乔宅》:“ 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溢双乘龙。 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 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不学分香歌舞儿,铜台夜泣西陵月。”    王质《八声甘州》:“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三、善与人交    据《三国志》记载,孙策初亡,“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但周瑜表现得很大度,“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宋人陈造《叶进卿寄和章次韵复之》:“平生歌颂仍歌风,宽柔静直能形容。心知公瑾胜醇酒,人仰韩公真北斗。”    在善与人交这一点上,诗人将其与乐广相比。陈与义《次韵景纯道中寄大成》:“久钦乐广怀披雾,一见周瑜胜饮醇。”(《简斋集》卷十二)    陈造《题陈主管小壶天三首》之一:“周郎自醇酎,乐广定青天。”    乐广是晋朝人,卫伯玉评价他:“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世说新语》)著名成语“杯弓蛇影”说的就是朋友到乐广家喝酒,怀疑喝进一条蛇,心有余悸,乐广仔细观察后发现那是角弓的倒影,这才真相大白。    将周瑜与乐广并列,一相交如饮醇酒,一相交似对水镜,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  也有将其与崔远相比的。耿南仲《同文馆唱和诗三首》之一:“周瑜醇似酒,崔远爽于梨。”(宋邓忠臣等撰《同文馆唱和诗》卷二)    按《新唐书?崔珙传附崔远》记载,崔远“有文而风致整峻。世慕其为,目为饤座梨,言座所珍也。”“饤座梨”就是席间陈设之梨,崔远被看成饤座梨,表示他的珍贵。醇酒、爽梨呼应,说明与其交往使人感到愉快。    还有将其与尹吉甫相比的。苏籀《次韵赵德载大监饯行之什》:“公瑾之交似醇酎,吉甫之颂如清风。”    尹吉甫为周宣王时的贤臣,曾经赋诗称颂宣王,《诗经?大雅》中《崧高》、《烝民》、《韩奕》、《江汉》诸篇的序都说:“尹吉甫美宣王也。”    吉甫之颂如清风,也是引诗经之意,歌如清风拂面,与情若醇酒醉人相对应。  周瑜善与人交,和他慷慨大度有关。宋廖行之《挽朱监庙明》二首之二:“平生知己几何人,高谊如君最好亲。鹤盖不随青眼顾,鸡窗唯有白头新。今谁肯借周瑜宅,待我深知管仲贫。肠断眼穿明月岭,九河倾泪一沾巾。”(《省斋集》卷三)    四、知音妙赏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以之入诗比较早的有庾信《和赵王看妓》:“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琴曲随流水,箫声逐凤皇。细缕缠钟格,圆花钉鼓床。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隋江总《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诗》:“起楼侵碧汉,初日照红妆。弦心艳卓女,曲误动周郎。并歌时转黛,息舞暂分香。挂缨银烛下,莫笑玉钗长。”    这里所写都和妓乐有关,只要周郎在座,演奏就要格外细心,因为他是大行家。  僧法宣《和赵郡王观妓应教诗》:“桂山留上客,兰室命媱妖。城中画眉黛,宫内束纤腰。舞袖风前举,歌声扇後骄。周郎不相顾,今日管弦调。”(《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十)    王绩《咏妓》“妖姬饰靓妆,窈窕出兰房。日照当轩影,风吹满路香。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全唐诗》第37卷)(《初学记》乐部上杂乐第二)    这两首联系起来看,有些意思。第一首是管弦和谐,所以周郎不顾;第二首是故意出点小错,以此考验周郎。    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万首唐人绝句》卷十一)    李端这首更进一步,故意弄出几处错误,目的是要引起周郎的眷顾。    总之,周郎的眷顾是极其珍贵、令人愉快的。刘禹锡《纥那曲词二首》其一:“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万首唐人绝句》卷二)    张祜《觱篥》:“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    苏轼《南歌子》:“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    贺铸《诉衷情》:“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辛弃疾《菩萨蛮》,“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    几经演变,周郎顾曲已不仅指对音乐的鉴赏,而可能是男女间的思慕,或者知音之间的心心相印。    唐湛贲《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全唐诗》卷四六六)这是较早将顾曲与知音联系起来的诗作。    知音或作赏音。范成大《临江仙》:“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元邵亨贞《贺新郎》:“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    周瑜的顾曲,实际上是一种妙赏。冯友兰先生在《论风流》一文中所说:“真风流底人,必须有妙赏,所谓妙赏就是对于美的深切底感觉。《世说新语》中底名士,有些行为,初看似乎是很奇怪,但从妙赏的观点看,这些行为,亦是可以了解底。”(《冯友兰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327)如“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醉卧在邻家妇旁边,别无他意,他完全从本性出发,如同当时士人品评男性美一样,以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女性美。王隐《晋书》:“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其达而无检,皆此类也。”    由此可见,妙赏是对人生的一种审美态度。周瑜是一位性情中人,他的妙赏突出地表现在音乐上。    五、议论英发    孙权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苏轼《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    晁补之《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之一:“黄子似渊明,城市亦复真。陈君有道举,化行井闾淳。张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鸡肋集》卷四)    宋林希逸《赤壁走曹操》:“往事思尘迹,周郎走魏曹。长江几争战,万古一英豪。乱石吹飞雪,蒙冲破巨涛。笑谈成一快,姓字信孤高。剩拟投鞭渡,谁知卷甲逃。江山如昔日,北望首空搔。”(《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十七)    明林鸿《赤壁》:“周郎拂白羽,谈笑有良筹。”(《鸣盛集》卷一)    明孙蕡《过赤壁》:“楼橹炎烟旧事非,留题孤壁日斜时。周郎慷慨空横槊,如此江山不赋诗。”(《西庵集》卷七)    六、翻案文章    在歌咏周瑜的诗歌中,也有少量做翻案文章的,实际上是借题发挥。这也说明周瑜影响大,所以树大招风。    最著名的当然是杜牧《赤壁》:“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宋李纲《马友余党步谅等以万众自江西冦湖南破醴陵攸县屯于衡山县界得报即自衡阳率师次衡山遣兵将夜渡江晨叩其垒贼出不意悉解以降放散驱虏老弱外得精兵七千人分隶诸将漫成口号四首》之一:“貔貅一夜渡湘江,贼垒朝临尽出降。自古成功在机会,周郎赤壁岂难双。”(《梁溪集》卷二十九)    宋吴儆《酹月亭》:“周郎人道古英雄,汉室颠危合奋忠。万里中原犹未复,一朝赤壁偶成功。新亭且对江山胜,陈迹俱随岁月空。把酒仍歌前后赋,九原唤起老坡翁。”(《竹洲集》卷十八)  二    在历来诗歌中,周瑜常与一些相关人士并称。考察这些并称,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侧面加深对周瑜的理解,也使我们深感周瑜的形象具有多方面的光彩,精神世界极为丰富。这里略举几例。    与孙策并称“孙郎周郎”(见前引高启诗),或“伯符公瑾”。元张宪《渡江怀宣元》:“北固山前春水生,瓜州渡头人不行。火殃夜落金山寺,海气朝吞铁瓮城。万古不磨青嶂老,六朝都逐大江倾。伯符公瑾今何在,狠石雄谈最忆卿。”(《玉笥集》卷九)  元刘将孙《杂诗》二十八首之十二:“勋业各有天,才智竟无与。伯符志不遂,公瑾年忽暮。高台铜雀春,黄屋台城路。赤壁固依然,江东两抔土。二乔幸遇君,君亦二乔误。”(《养吾斋集》卷一)    明杨维桢《题二乔观书图》:“江东子弟孙郎策,同住周郎道南宅。弟兄不减骨肉亲,喜作乔家两娇客。明年符死镜中妖,铜雀春深愁大乔。自是阿瑜能了事,黄星一道随烟销。小乔初嫁有如此,天下三分从此始。风流顾曲本多才,风雨鸡鸣戒君子。”(《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三故实类)    清陈维崧《南浦?泊舟江口》:“吴樯晩眺,看隔江、螺髻碧离离。龙虎销沉无据,往事不胜悲。忆昔曹公饮马,对江流、横槊赋新诗。羡三吴人物,伯符公瑾,年少更雄姿。今古芒芒天堑,卷神鸦、日暮舞空祠。多少南朝事业,断岸矗残碑。月白估船铜斗唱,西风外、云水弥弥。叹多愁洗马,销魂偏在渡江时。”(《十五家词》卷三十四《乌丝词》三)    郑燮《念奴娇?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周瑜与孙策既是君臣,又是挚友,又是连襟,可谓江东双杰。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卒于巴丘。他们二人的英年早逝使人感到遗憾,然而他们的形象也就定格在青年了。    与孙权并称“仲谋公瑾”。苏轼《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江上青山亦何有,伍洲遥望刘郎薮。明朝寒食当过君,请杀耕牛压私酒。与君饮酒细论文,酒酣访古江之濆。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杭州伍子胥庙封英烈王)。”(《东坡全集》卷十一)    与鲁肃并称“周鲁”、“鲁周”,或“瑜肃”。唐孙元晏《吴?赤壁》:“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弘历《姑苏览古杂兴》七首之二:“孙坚真有子,江左独称雄。鼎立曹刘际,瓜分山海中。鲁周司内外,襟带控西东。风与吴人便,无妨台起铜。”(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四)    宋刘弇《再继权之严韵》二首之二:“千秋赤壁后,英英得瑜肃。”(《龙云集》卷六)  与黄盖并称“周黄”。岳甫《水调歌头》:“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山川表里营垒,屯列拱神都。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   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八)    与诸葛亮并称“瑜亮”。周昙《灵帝》:“榜悬金价鬻官荣,千万为公五百卿。公瑾孔明穷退者,安知高卧遇雄英。”(《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九)  吕本中《秋窗遣兴十首》之十:我生事柔翰,中怀异好尚。潇洒逼嵇阮,功成薄瑜亮。白衣本山人,置身岂疏放。途逢醉尉呵,未具封侯相。亭亭千仞松,当破万里浪。(《紫薇集》)    明解缙《谒周瑜庙?永乐庚寅四月晦日船过周郎祠下与其裔孙季良予泉观将坛因赋二律》之一:“巴丘古县周郎庙,从祀甘黄(甘宁黄盖)共俨然。三国已兴吴社稷,二乔同泣汉婵娟。漳河碧草迷宫沼(指曹操铜雀台),皖水青林绕墓田(周郎墓在今安庆宿松县)。盖世英雄瑜与亮,东风赤壁忆当年。(《文毅集》卷五)    还有的诗,表面看来没有提到诸葛亮,实际上包含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如唐陆龟蒙《算山》:“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余骑骋龙媒。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门临万国开。”(《甫里集》卷九)算山,在镇江,也称蒜山,“山多泽蒜,因以为名”,高仅十七米。相传诸葛亮与东吴周瑜在此共商破曹之策,二人各将谋略书于手掌,伸开时,二人掌中均写一个“火”字。现算亭位于蒜山之巅,为复建。    与陆逊并称“周瑜陆逊”。张耒《答天启》:“黄钟无声登瓦釜,蔡子青衫在尘土。通人爽气百步寒,知子胸中有风雨。三年河东走铁马,绝口鱼虾便酪乳。归来万卷付一读,不觉儿曹用心苦。周瑜陆逊久寂寞,千年北客嘲吴语。莫徒彩笔云锦张,要是宝剑蛟龙舞。天兵万百老西北,快马如飞不出户。看公大纛出麒麟,走取单于置刀俎。”(《柯山集》卷二十七)    与陆云并称“周郎陆弟”。王维《同崔傅答贤弟》:“洛阳才子姑苏客,桂苑殊非故乡陌。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泪石头城。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苎。曲机书留小史家,草堂棋赌山阴墅。衣冠若话外台臣,先数夫君席上珍。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王右丞集笺注》卷六)    与谢玄并称“周与谢”。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雪洗征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犹在,功业故优游。赤岸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于湖集》卷三十一)赤壁之战,周瑜三十四岁。淝水之战,谢玄四十一岁。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晋书?谢玄传》)。词赞扬虞允文(时年五十二岁),亦有自负之意(时年三十岁)。    元刘鹗《有怀蒙泉都帅二首》其一:“讨贼提兵垂十稔,老成练达亦吾师。竖儒几败乃公事,男子要为天下奇。公瑾孤军鏖赤壁,谢玄劲气破淮肥。从渠百万终为贼,要取梅关却赋归。”(《惟实集》卷六)    与顾恺之并称。明徐熥《赠黄生懋政》:“怜君湖海客,寄迹少年场。音律周公瑾,丹青顾长康。侠常弹短剑,贫不厌空囊。名姓应难问,多于酒肆藏。”(《幔亭集》卷五)这是从六朝的文化艺术着眼。    与苏轼并称。这是从赤壁着眼。他们是与赤壁密切相关的两位历史人物。宋戴复古《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明李蓘编《宋艺圃集》卷二十一)    元陆文圭《赤壁图》二首之一:“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却怪紫烟烈熖,不如白月清风。”(《墙东类稿》卷十九)    元赵孟頫《赤壁》:“周郎赤壁走曹公,万里江流斗两雄。苏子赋成奇伟甚,长教人想谪仙风。”(《松雪斋集》卷五)    元贡性之《赤壁矶》:“汉江东下水微茫,怪石危矶古战场。漫有坡仙重赋咏,至今形胜属周郎。(《南湖集》卷下)    明文征明《题画八首》其二:“秋清山木夜苍苍,月出波平断岸长。千古高情苏子赋,东风谁更说周郎。“(《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六山水类)    清田雯《题赤壁图》:“曹公横槊苏公赋,残垒寒江夕照黄。词客英雄两奇绝,不须成败说周郎。“(《古欢堂集》卷十四)

点评

周瑜作战布署-第一阶段  周瑜的布署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派甘宁占领夷陵,引曹仁分兵去救,削弱曹仁兵力,并趁机在长江以北建立大本营。  第二阶段,逐步消灭南郡、江夏境内各地曹兵的有生力量,与刘备军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15 05:31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5:3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5:28 历代歌咏周瑜诗词简论  作者:赵山林教授    历代歌咏周瑜的诗词数量浩繁,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周瑜这 ...

周瑜作战布署-第一阶段  周瑜的布署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派甘宁占领夷陵,引曹仁分兵去救,削弱曹仁兵力,并趁机在长江以北建立大本营。  第二阶段,逐步消灭南郡、江夏境内各地曹兵的有生力量,与刘备军互相配合,切断江陵与援军的联系,从阵地战逐步转为围城战,使江陵成为孤城,迫使曹军退兵。   先说第一阶段。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追讨曹兵至南郡,然后在江南岸集结,周瑜先派几千人试锋江陵,曹仁表演一番精彩抵御战。   “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三国志集解》中,姜宸英在此评注道:“此有饰词,仁岂公瑾之敌哉?”吴军本来就是做试探性进攻的,以侦查敌情为目的,自然稍试辄退。虽然在魏书的粉饰下,曹仁似乎得了一回便宜,但以后,曹仁的后处境就渐渐不妙了!  吴军一方,甘宁提出建议“径进取夷陵”,被周瑜认可。周瑜与甘宁的这一共同谋划,有非常的战略远见。  首先,夷陵是江陵的护城,曹仁失夷陵则失角掎之援。  其次,夷陵进入益州的通道。当时曹、刘、孙三方都有进占益州的打算,谁先得夷陵,就先得取益州的机会。曹操初定荆州,益州牧刘璋已派张松向曹操做出归顺表示,所以当时的益州名义上是服从中央的。而东吴占据夷陵,意味着曹操对益州的影响力大大降低。  再次,占领夷陵后,曹仁必分兵去救,利于吴军将曹仁偏师逐个消灭。而且夷陵地狭多山,曹仁的骑兵优势不能发挥。  投入南郡战场的曹军,显然有明显的骑兵优势。其一,曹仁既便在曹军诸将中也以骑马见长,从片徐州期间,“仁常督骑,为军前锋。”官渡之战期间,“使将骑击备。”(见《曹仁传》)其二,李通传提到李通在南郡战场上曾经“下马拔鹿角”,既然孙刘联军设置大量鹿角,也从侧面说明曹仁拥有大量的骑兵。而吴军的擅长,不仅是“南人长舟船,北人长鞍马”。由于东吴常年与山越作战,所以吴军山地战能力很强。把曹军引到夷陵这个地势封闭的地区,可谓关门击犬。  甘宁领数百兵卒,很快得手夷陵,曹仁派五六千人包围夷陵,甘宁向周瑜告急。这时吴军中很多人反对分兵请救,害怕分兵之后曹仁趁机来攻。这时吕蒙建议:“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吕蒙的建议支持了周瑜解夷陵围的决策,也为本营守将提出人事安排。甘宁与凌统有杀父之仇(说不定甘宁平素人缘就很差,所以众将都反对救他),留下凌统守本营,则将吴军内部两派系分开,各自承担重大责任,都不敢怠慢军职。而且这种安排不适合由周瑜提出,主帅提出则同偏袒一方之嫌,吕蒙的建议实际上是替周瑜解了围。  周瑜身赴夷陵救甘宁,既是事先的计划,也是非常大胆的决策,在谋略作风上,与曹操在官渡之战时舍本营而亲自领兵夜袭乌巢有些相似。果断出兵,迅疾取胜,敌军“所杀过半”,趁夜遁逃。吴军威风大行,趁机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江北。这一举动也影响到了益州,史载,当时益州守将袭肃便闻风向周瑜投降。  五、周瑜作战布署-第二阶段  在北岸相峙时期,曹操派遣多路人马由北向向,协助曹仁,并平定荆州各地民变(这些民办是否与孙刘联军有合应,已无史料可查)。孙刘联军互相配合实施攻点与阻援结合的战术,于是形了大包围中有小包围的的格局。  但是否刘备军承担了全部的阻援任务?答案是否定的。从“相为夏水截仁后”看,既是“相为”,可见刘备、关羽只承担部分“截仁后”的任务。同时由于刘备、关羽军力弱,这一期间多次战败。关羽曾被乐进、文聘、满庞联合击败于汉津,失去辎重,又在荆城败烧毁船只。刘备占领的临沮、旌阳等地则很快被徐晃收回。实际上,清剿南郡各地曹军的任务只能由吴军主要承担。  不仅如此,阻援失利很容易造成战局成胶着状态。“相为夏水截仁后”的设想,由于刘备、关羽的战败,造成整个南郡-江夏战场被切割成几个孤立的战术单元。  四境皆敌,联军内部又常不合作,虽然史书的记载也只是提纲携领,但可以想象为时一年有作的南郡会战一定是乱成一锅,局部小战不断,战事惨烈。  《周瑜传》载,“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克期大战”、“跨马擽陈”等表明这时的战争是阵地战,究竟是周瑜邀击曹仁,还是曹仁以攻为守,就不得而知了,这个约期大战发生具体时间更无从知晓。但可以认证的是,正是有了无数次阵地战的基础,才使周瑜得以将曹仁围困在江陵。这段记载还说明周瑜个人在战局发展的中的重要性。周瑜受伤就曹仁就得了大机会,占了主动。周瑜重伤之下能做的也只是“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也就是露露面,说上几句类似“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话,却竟然能使势态发生扭转。曹仁本来有很好的机会,但也只能“由是遂退”。不过这个“遂退”应该并非最终的退兵,而是某次战役的暂时退兵。  六、孙刘双方的战后利益划分  到了建安十四年底,曹仁损失惨重,不得不弃城突围回到襄阳。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为夏太守,治沙羡。  南郡会战历时一年有余,曾有人批评周瑜“花一年时间才打下来”,但分析过南郡会战的双方力量对比,周瑜能用一年时间夺取南郡(也包括部分江夏郡),的确是军事上极大的建树。  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为曹操所败。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汉水别动队”为曹军所败,刘备名为断后,实为抢地盘结果也是无功而返。而刘备、赵去南下征四郡为传檄而定,四郡只也是做出顺归的表示。所以,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是周瑜是唯一的胜者。  而在曹操一方,曹仁不但没有因战败受罚,反而表彰他征战经年,辛苦维持南郡,“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正因如此,夺得南郡使周瑜名威一时。同时,在与盟友利益争夺中,南郡会战使东吴成为最大的得利者。  刘备虽然得到江南四郡,但四郡地处偏远,没什么战略意义。刘备本人驻守长江南岸的油江口,并不能控制四郡,除令赵云驻地桂阳郡防备叛乱,诸葛亮驻在长沙临烝“调赋税”,刘备在江南四郡几乎没有驻兵,驻守四郡的仍然是原有兵吏。所以,四郡吏长并不诚心归服,叛乱时有发生,曾发生过武陵太守金旋和桂阳太守赵范和谋反事件。  吴军一方在赤壁之战期间,驻兵占领了江夏郡的夏口等地,和南郡的东部。南郡会战期间周瑜在刘备军的配合下占领了夏口汉水流域,和南郡大部分(南郡北部襄阳等城外仍在曹军占领下)据有南郡、江夏的大部,可以意味得到荆州,所以时人常以“抚定荆州”称颂。 “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周瑜传》)“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吕蒙传》)  刘备协助周瑜发兵,但不能得其地,自然很不服。后来建安十九年关羽与鲁肃在就荆州问题谈判时的一段话,就能体现出刘备当时的想法:“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收地邪?”  但南郡已经被东吴武力占领,于是刘备采取的“政治攻策”。他先上表刘琦为荆州刺史,不久刘琦病逝,刘备被部下“推”为荆州牧”,把江油口改成公安为治所。  这时,刘备一方面上表孙权为“徐州牧”,暗示孙权放弃荆州向扬州发展。同时以谈判的方式,以“地少不足安民”为由向周瑜要地,但周瑜仅将南郡长江以南分给刘备。  于是,东吴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包括:  南郡大部(包括曹操新设的临江郡,即夷陵一带。不包括北部襄阳、宜城一带。)  江夏大部(不包括北部上昶一带)  长沙郡北部(下隽、汉昌、刘阳三县,为孙权赐周瑜的奉邑)武陵郡一部分(周泰驻岑,而后来是否在周瑜以南岸地资刘备时退出该地,则不得知)  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包括:   南郡长江以南   长沙郡南部   武陵郡   零陵郡  桂阳郡  因此,所谓“划南岸地”,并非传统观点所说的,东吴的势力范围只在江北。因为,江夏郡的江南部分为东吴所有。周瑜奉邑州陵、下隽、汉昌、刘阳四县,除州陵属南郡,为长江之北,其余三县属长沙郡,为长江之南。此外,甘宁驻守夷陵期间,已有益州将领投吴,很可能三峡一定长江南岸也在吴军范围内。   “划南岸地”没有对两家的既得利益格局造成什么改变。这种利益分配,是周瑜在孙权认可下做出的,也是孙刘双方从战争开始前,在分工时就已经形成的格局。南郡会战使东吴获得荆州腹心地带、荆州长江水道的控制权,也获得了进占益州的机会。    附:“孤以六军继之也” 的推测   《蜀书·刘巴传》: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零陵先贤传曰:曹公败於乌林,还北时,欲遣桓阶,阶辞不如巴。巴谓曹公曰:“刘备据荆州,不可也。”公曰:“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   何谓“孤以六军继之也”?“六军”从何而来?   而从《魏书》考证,赤壁之战后,参与与孙刘联军争夺荆州的恰有六位将领。   一者曹仁:“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二者乐进:“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三者徐晃:“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   四者文聘:“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   五者李通:“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六者满宠:“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诚然,这是本人的推测,但是,曹操说过“孤以六军继之”,而有史可查的,赤壁之战后参与荆州做战的将领就有六位,如此,岂不是太巧合了?   因此,绝非某些人所说:周瑜为时一年只是打江陵城,而是面对着荆州战场复杂的形势、曹军多路配合作战,南郡会战也必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只是史实记载的太简单了。

点评

`````【原创+整理】解读周瑜历任的官职引言:“谈官职者,不能仅就官名而释职掌。因官吏行使职权,往往不只限于规定范围之内。比如刘晔任司空仓曹掾,从其职务看,不过管理仓谷,但由于刘晔多智略,又为操信任,故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15 05:36
 楼主|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5:3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庚捷 发表于 2013-5-15 05:31 周瑜作战布署-第一阶段  周瑜的布署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派甘宁占领夷陵,引曹仁分兵去救,削弱曹 ...

`````【原创+整理】解读周瑜历任的官职引言:“谈官职者,不能仅就官名而释职掌。因官吏行使职权,往往不只限于规定范围之内。比如刘晔任司空仓曹掾,从其职务看,不过管理仓谷,但由于刘晔多智略,又为操信任,故操每遇疑难之事,辄以函问晔。又如参司空军事之职,本系参与规划军谋,但其职由王朗、华歆等有名望学问而不擅长军谋者担任时,便只能从容论议了。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官吏权限之大小,往往不只视其才能与担任何职务,而在于其与君主关系的亲疏。故魏之夏侯氏、曹氏,吴之孙氏皇族,纵才能中平,仍能担负方面重寄。又如丁斐,因与曹操同乡里,又为操所爱,故虽只为一典军校尉,但却能“总摄内外,每所陈说,多见从之”。又如司空军谋祭酒,虽云系提供军谋者,但常以饶文才、善书檄者为之,如陈琳、阮瑀均是。又如名士邴原,虽“在军历署”,但“终不当事”。因此,不能仅凭官衔定其职务。又如操初用高柔为刺奸令史,并非因他与己亲近,而是“欲因事诛之”。刘备用许靖为太傅、司徒,亦仅利用其浮名,“以眩远近”。孙权以功高望重的陆逊“代顾雍为丞相”,口头上虽然说:“有超世之功者……必荷社稷之重”,实际上,不过为了就近监视陆逊,只一年左右,孙权即逼逊致死。基于以上等等情况,我们解释三国官制,不能全按官职名称述说,有些便需将用人与被用者的相互关系结合论说,始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  ——摘自马植杰《三国史》正文  周瑜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追随孙策起,开始活跃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按史学界对于三国的认定,公元220年开始才正式属于三国时代,因此严格讲周瑜还是属于东汉末年人物,而这个时期的孙氏政权从将军开府,到割据江东,名义上一直隶属于东汉,所以周瑜的官职虽多为江东孙氏所表,却始终为汉臣。  孙氏早期的江东政权主要是由中央幕府、地方机构和武官系统组成,将军幕府中设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职,而因连年征战,武官系统才是政权中的核心部分,是真正的决策中枢,孙吴取得的地方,行政长官多为武将兼任,就连“领幕府事”的长史张昭都有抚军中郎将的军职在身。因为这个时期必须在名义上尊奉汉帝,江东武官的规格比汉代制度要低得多。不像曹操因携天子之便,在官职授予方面独具优势,孙权自建安五年袭位,同时被曹操表奏为讨虏将军起,二十多年中只有将军名号,而其手下的张昭、周瑜等人长期只能以长史、中护军等职来支撑孙氏的中央机构,多年无法升迁。直至魏黄初二年(公元221 年)孙权受魏帝曹丕封为吴王,这种尴尬局面终于有所打破。东吴的国家体制也在孙权称王和称帝后逐渐步入正轨。对于东吴建国后实行的官制这里不作探讨,只谈谈东吴初期的周瑜历任过的几个官衔。  1、求为居巢长与领春谷长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  周瑜就任的第一个官职是袁术任命的居巢长。居巢【注释1】是一个县,位于今安徽巢湖市内,那么居巢长是何官职呢?《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因此,居巢长就是居巢县令,属地方官,不过当时的居巢县,人口不足一万户,规模不大,所以称居巢长。周瑜提出就任居巢长,主要是欲假涂东归孙策(居巢离长江很近,从居巢顺流而下可直奔江东),不过在此期间他却也做了许多实事,居巢有遗迹“周郎墩”,至今还留有一些关于周瑜治水的传说(周瑜故乡舒城的杭埠河之水,是流入巢湖的),而夏侯惇、曹仁、张辽、臧霸等人也曾屯兵居巢,此地当属要地,所以当时周瑜挑居巢做县长是经过多方面考量的,当然,周瑜任居巢长期间最有名的事就是向鲁肃借粮,指囤相赠的典故不再赘述。  在正式加盟孙策集团后,周瑜还做过牛渚镇守和春谷长。(《周瑜传》“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牛渚、春谷与庐江郡一水之隔,两处都是扼守江东的咽喉要地。牛渚亦谓之采石,吴为重镇。春谷县治在今繁昌县芦南一带,县域包括今天的南陵、繁昌、铜陵及青阳、贵池、泾县部分地区,属丹阳郡。南陵于当时,除盛产稻谷外,尤为“丹阳铜”主产区,地位十分显要。铜可铸钱币、造兵甲、制器物,攸关军政国计。而擅长采矿冶铜的土著居民山越人,乃古百越族遗民,民风剽悍,不时群起武力反抗。故自商周以后,历代战乱更替之际,南陵必为兵家征战杀伐必争之地(程普也曾讨伐过春谷诸贼。)在周瑜之后,孙策感念周泰南陵一战救孙权于危亡让周泰补任春谷长,后黄盖也任过春谷长。选三个武将任春谷长,可见此地民风彪悍。  2、建威中郎将与偏将军  《周瑜传》载“建安三年,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中郎将之职【注释2】,秦朝初设,汉代沿用,属武官职,分五官、左、右中郎将,分领三署之郎。后又增设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分掌虎贲、羽林两支禁卫军。东汉末年还曾设立东、西、南、北四中郎将,为领兵征伐之官。与魏不同(曹丕曾任五官中郎将),黄武前东吴设立的中郎将袭用的多是东汉末年四中郎将之制,是带兵征伐的将领,可以称为征讨中郎将。  建安年间,孙策、孙权最高的职衔是将军,因此其能设置的武官系统规格不高,比照汉制将武官级别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东吴早期的武官体系由高到低可依次分为:杂号将军,偏将军.裨将军,中郎将,校尉【注释3】,都尉,别部司马。  一般来说,武将都是从基层开始干起的,比如黄盖,随孙坚破山贼,讨董卓,被拜做别部司马,后迁丹杨都尉,直至赤壁破曹后才因功跳过校尉一级升任武锋中郎将。而凌统先被孙权“以(凌)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随孙权征江夏为先锋有军功,“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之后公元208年“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公元214年“又从破皖,拜荡寇中郎将” 公元215年合肥之战后,因功升任偏将军之后病死,差不多是逐级晋升。  周瑜之前没有担任过都尉、校尉等职,建安三年东归孙策后就直接授建威中郎将,本人猜想在当时或许还受到一些武将的非议,所以裴注援引江表传才会有孙策的一段手令记载出现。  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后,孙权因功拜周瑜偏将军,因为之后不久周瑜就病逝,所以这也是周瑜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武官衔。偏将军可粗略划归杂号将军级,是将军中的较低职等。虽说这个官职在东汉体系中不算什么高位,但在黄武以前,却已是江东孙氏政权能表的高级武官衔了。据统计,当时军衔高于周瑜的只有五人【注释7】,皆为和孙氏渊源颇深的宗室外戚。而黄武元年后,由于逐渐设立了上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更高级的武官,杂号将军及以下职衔才变得相当普及。网上一些人无视时间和空间概念,用黄武后的官职体系甚至魏、蜀某些人的官衔作对比,来判断当时周瑜官衔的高低,是不切实际的。  3、中护军  建安四年,周瑜初领中护军一职,《周瑜传》载,“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而竖年孙权统事后,周瑜又“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可见中护军这个职位在孙氏政权中的分量并不轻。  要说中护军【注释4】,先得从护军说起,护军之名出自秦代,当时有护军都尉,“护”在这里是监督、统领的意思。汉初沿用了这个官职。到东汉时,护军只是偶尔用作出征大将的属官,东观书曰:“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比如班固【注释5】,曾任大将军的中护军,参议军事。  汉末至三国时期,“护军”称谓也经常出现,但职责和意义不尽相同。比如,魏书曰:“(韩)浩至中护军,(史)涣至中领军,皆掌禁兵,封列侯。”可见这个中护军是掌管中央禁军的; 而魏略曰:“司马景王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这个“护军”又统众将,负责武官选用了。而曹洪的中护军国明亭侯,夏侯渊的行护军将军职等称谓,皆近乎“监军”“督军”一类,是加给统兵将军的。  东吴兵制比较杂乱,但大体上与魏类同。设中、左、右护军。一旦进行战争置都督总领三军,各军置部督等。不过建安二十年之后护军体系才被孙权采用并沿袭至吴建国。统计了一下,做过中护军的只有周瑜一人(孙策时设,后一直延续),后来做过左护军的有吕蒙、全琮、孙峻,做过右护军的有蒋钦、陆逊、朱然。 但周瑜的中护军之职因设置的比较早,又显然不同于后期的护军体系中的左右护军。  其实乱世典章制度混乱,情况又纷繁复杂,很难具体说一个官职就明确对应哪类事务,必须结合个人经历及授予者的意图来看。按周瑜始任中护军在建安四年,当时应为孙策幕府职,类似于班固那个中护军,取“参议军事”这个意思,主要还是将军属官,纠察参议,在军事上提供参谋和建议;后来被外派“为孙贲、孙辅作势援留镇巴丘”时这个中护军就近于中央的监军了。至于孙权掌权后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则更多的是取统领诸将事务之意。中护军职能的这些变化也是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有着不同的侧重,并与周瑜本身的能力态度密不可分。  4、南郡太守  《周瑜传》载“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郡守,为一郡之长,《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守,秦置,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郡守握有很大权力,除各县令长由中央任命外,一郡属吏都由郡守从本郡人士中辟举。其治郡方略,得以发挥个人才干,朝廷不加干预。  按《续汉书?百官志》,东汉每郡设太守1人,是郡的长官,太守之下有郡丞1人,是副长官。有时设郡都尉【注释6】1人,掌管一郡军事。郡署的办公机构由诸曹掾史组成,曹的设置大致分功曹、金曹、奏曹,一般由功曹史(简称功曹,如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就曾担任其功曹)代其掌管人事的职能,每曹设掾一人,掾下又有书佐,负责具体的文书工作。除了功曹和其他曹掾外,又设五官掾一人,负责协调各曹之间的关系。另外,每郡又把所属县分成5个监察区,称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每部设督邮1人,负责监察本辖区内的县级官吏。黄武以前东吴郡中职官的设置应当与东汉基本相同,这个时期由于内外交侵、战争频繁、政局不稳,故而孙策、孙权多以孙氏亲属故旧和领兵武将兼任郡太守。  值得提出的是,黄武以前东吴又有武将遥领郡守甚至州刺史之制,因为此时孙策、孙权都只以将军的名号开府,不能给部下多少荣誉官位,能给的最高品秩就是郡守,而孙氏实际占领的郡就那么几个,所以常让部下虚领别的军阀占据的州郡以荣之。如前文中“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周瑜这个江夏太守就是遥领,当时江夏并不是东吴领地,当然遥领州郡还有一个明显目的,就是表示自己将来要占有该地。  周瑜所驻的南郡(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地区),郡治在江陵,为什么三国时围绕江陵或说荆州的争夺激烈异常,赤壁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皆围绕荆州展开?不多阐述,看看古人对荆州及江陵的评价就可知晓: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呼?在襄阳呼?抑荆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这是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的。  不守江陵则无以复襄阳,不守江陵则无以图巴蜀,不守江陵则无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则无以固长沙。——这是南宋的吕祉在《东南防守便利》中说的。  荆州是东吴称帝兴霸的战略要地,孙权让周瑜做南郡太守,自然是把东吴的门户交给了他,当时刘备在侧,形势又错综复杂,这个南郡太守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5、前部大督、左部督   《周瑜传》载“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江夏讨黄祖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孙权任命周瑜的前部大督和左都督并不是常设军衔,这里“督”取的是统领、指挥之意,为战时设置,类似于前敌总指挥之意。东吴在战时设置“督”这一职务是一种临时授权机制,因为军队调动权平时是掌握在“君主”孙权手中,有战事时孙权才会将权力下放给任命的统帅。这个有点类似于汉代军队调动使用的“虎符”,战事结束要还符于君。类似的还有《孙皎传》“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吕蒙传》“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等等。而在三国乱世,礼仪崩坏,制度混乱,都督这一类称谓其实已经用得很烂了,不结合具体情况,单凭称谓无法判断出什么。举一例子:《吴书宗室传》“(盛)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杨,皆礼致之。(妫)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这个妫览还挂着大都督名呢。  至于赤壁的左右督,虽属同级,但军职上左督比右督权利大,周瑜是东吴方面的总指挥。  “尊左”还是“尚右”古代说法众多,在车制、官制及坐席等各方面,讲究得也十分复杂,而且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在不同方面也不尽相同,单说在官制方面,先秦前期,夏商时朝班官序皆尚左,殷商灭亡之后,从周朝始才改为尚右,以后直至秦汉都是如此。三国时,除蜀外,吴魏都又改为以左为尊,这种观念一直延至唐宋、明清。另外,尽管古代官制尊左尚右几经变化,但反映在相对稳定的词汇中,‘右职’指高职,‘右移’指升官,‘左迁’‘左除’等则指贬官。这大概也是有人误以为古代官制一直以右为尊的原因。  具体到周瑜和程普,这个问题其实简单多了,因为不需要从左右来判断,从《三国志》中的字里行间就可看出来: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事决于瑜”足以说明谁是赤壁、南郡之战的总指挥了。   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周瑜传》   “权遣周瑜、程普等行...瑜、普为左右督...备、瑜等复追至南郡...”——《吴主传》 。可见史书在孙权传里的各种行文也一直是将周瑜置于程普之前的。   而关于赤壁之战的详细过程陈寿更是记载在了《周瑜传》里,《程普传》则一笔带过。按史学家纪史习惯,都是将当时发生的大事件记录在主要当事人的头上。这点不只《三国志》如此。其他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史书如《资治通鉴》、《后汉书》、《通典》、《汉末英雄记》等亦是如此,不再枚举摘引。再看赤壁其他参战将领的阵容:鲁肃:“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吕蒙:“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黄盖:“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韩当:“后以中郎将与周瑜等拒破曹公”周泰:“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甘宁:“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凌统:“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吕范:“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以上摘自《三国志卷五十四-五十六》各将领列传,东吴早期的精兵猛将,绝大部分都参加了赤壁之战,而且从这些传记记载可见,参战诸将皆随同的周瑜。此外,从蜀方面来看,刘备当时来探讨作战事宜时,是去见的周瑜,也可看出,东吴方面在具体指挥上是以周瑜为核心的。而在杂别史等资料中,更有一说是周瑜、程普实际上是正副统帅的意思【注释8】  以上“战时设督”只是“督”的一层意思,而“督”成为国家正式确立的官职,则始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魏历史上见于史书的“督”即有曹仁,曹休,曹真,夏候懋,吴质等多人,各督所辖大小不一。而同一时期西蜀和东吴也大力实行了都督制,蜀曾委任魏延为汉中督,邓芝为江州督,廖化为永安督等等。东吴所设之督更分为京畿与地方,辖区州郡县大小都有,非常分散。据谢钟英《三国疆域志补注》载,东吴延长江及沿海设置了西陵,江陵,巴丘等二十余督。而禁卫军将领中也设置了大量“督”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绕帐、无难、解烦诸督,因与本文无关,不再详述。  注释:  【注释1】按《方舆纪要》记载:城县治东北五里。古巢伯国,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春秋》文十三年,楚人围巢。襄二十五年,吴伐楚,门于巢。昭四年,楚启疆城巢以备吴。二十四年,吴灭巢。二十五年,楚子使熊相谋郭巢。皆此也。《史记》:吴公子光六年,大败楚军于豫章,取吴之居巢而还。秦为居巢县,亦曰居巢阝,范增居巢阝人也。汉仍为居巢县,属庐江郡。后汉永平中,徙封刘般为居巢侯,邑于此。建安三年,袁术以周瑜为居巢长。二十二年,操军居巢,寻引还,留夏侯督二十六军,屯居巢。晋仍属庐江郡,寻废。《志》云:今县治后有卧牛山,山之北有桀王城,城之故址,今为紫微观。又有亚父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以范增居此而名。县为古居巢无疑矣。  【注释2】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二》云:“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又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又《百官志五》载使匈奴中郎将一人,秩亦比二千石。  【注释3】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一》云:“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注释4】《太平御览》关于中护军的记载:   △中护军  《史记》曰:汉高帝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汉书》曰:护军都尉,秦官。元狩四年属大司马,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元始元年更名护军。  《魏志》曰:韩浩字元嗣。以忠勇显,为中护军,掌禁兵,置长史、司马。从太祖讨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如此。  王隐《晋书》曰:邓攸迁吏部尚书。牧马於家庭,妻子素食,当时清净,内外肃然,迁为中护军。  《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始七年,诏曰:“中护军职典武选,宜得堪干其事者。左卫将军羊琇有明瞻才见,乃心在公,其以琇为中护军”  《晋中兴书》曰:司徒王导将以赵胤为中护军,孔愉谓导曰:“中兴以来处此官者,周伯仁、应思远,今诚乏才,岂可以赵胤居之!”其秉正不挠,皆此类也。  《世语》曰:夏侯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拨用武官,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  《皇甫谧集》云:护军,武士之官。  【注释5】范晔《后汉书》云:“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复请毅为主记室,崔骃为主簿。及宪迁大将军,复以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宪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窦)宪上遣大将军中护军班固行中郎将,与司马梁讽迎之。会北单于为南匈奴所破,被创遁走,固至私渠海而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一集解》云:“李祖楙曰:……中护军见班固传,护军见马成、傅燮、彭宠、邓禹、岑彭、吴汉、耿弇传。窦融在河西有左护军,是护军有左称,见文苑传。”  【注释6】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五》云:“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诸郡都尉秩与之同。郡守秩二千石,郡尉位略次于郡守,秩亦当稍在其下。  【注释7】周瑜在世时,比周瑜军职高的只有五个:(这个是忘同学帮整理的^.^)  外戚吴景(孙坚内弟):  孙坚拜其骑都尉;  袁术上其为丹杨太守,后拜其督军中郎将;  策复以其为丹杨太守;  汉遣议郎王誧表景为扬武将军,领郡如故。(给孙策立业帮助最大的舅舅)  外戚徐琨(孙坚外甥):  汉末扰乱,随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那时就是偏将军了,咋比?)  策表琨领丹杨太守,吴景东归后让与吴景;徐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封广德侯,迁平虏将  军。  宗室孙贲:  初平元年,孙贲从孙坚于长沙举义兵。坚薨,贲摄帅余众,扶送灵柩,后依袁术徙寿春  初平四年,袁术遣孙贲攻破昂于阴陵,表领豫州刺史,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  建安四年,孙策任孙贲领豫章太守,后封都亭侯;  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孙策的堂兄,袁术时就有将军号了)  宗室孙瑜:  初以恭义校尉始领兵众。建安九年,领丹杨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加绥远将军。(之前表现不多的孙瑜能实领太守加杂号将军,是老爸孙静不出仕的人情)  老臣朱治:  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  初平二年,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  兴平元年,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  兴平二年,孙策下江东,朱治入吴郡,领太守事;  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  (三朝老臣,孙权的孝廉都是他举的,可以责数公子孙翊,说服宗室孙贲,孙家阀阅,无人可比。)  【注释8】《九江府志》载:“三国时周瑜破赤壁,令程普领兵驻于斯地,忽群鸟飞集军中,谶曰:“翌日必有祥。既而得捷,遂名为赤乌镇(记载周瑜可“令程普”)*******  参考史书典籍:裴注《三国志》  《续汉书?百官志》  《历代兵制》  参考学术文献:石冬梅《东吴早期武官考论》、《东吴早期官制初探》  张金龙《孙吴禁卫武官制度考>>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9 22:11 , Processed in 0.0280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