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宁夏西海固地区周套村周氏

[复制链接]
中华周氏 发表于 2013-4-13 17: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海固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希望在淤地坝建设
  2003年10月09日


  海原县黑窑洞坝系

  近日,有幸与国家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一起去了一趟号称中国最贫困的地方——宁夏南部的西吉、海原和固原三县市(以下简称西海固地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们了解和看到了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希望┄┄

  地处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宁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八成左右,常年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风沙灾害频繁发生,极大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九五”期间,宁夏各级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国债项目、水土保持项目等,将生态建设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落脚点,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西海固地区,采取加大退耕还林草的力度和加强沟道坝系建设等措施,使该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

  尤其是西海固地区因干旱缺水、地理环境极其恶劣而被称为“苦瘠甲天下”。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这里曾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逐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深入人心,山川秀美了,道路畅通了,当地189万回汉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逐步得到提高。

  加之西海固地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聚居地区,历史悠久古老,曾经是历代经济重地,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西海固地区物产丰富,山川秀丽,伊斯兰文明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活中充溢着浓郁的伊斯兰风俗和中原文化风情,对每一个没有涉足过该区的人们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从交流中感受到了西海固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由于我们一行都是第一次去西海固的缘故,加上司机师傅道路又不熟悉,8月25日从陕西的靖边县到达西海固地区的首府固原市,已是晚上的九点多钟,接待我们的是刚丛银川参加观看国家“心连心”艺术团演出归来的固原市水务局张志利副局长和水保站何志善站长。晚餐间与二位交流时得知,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政策及黄委启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以来,西海固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当水利部把淤地坝建设列入2003年三大“亮点工程”之首,优先启动实施的消息传到宁夏以后,西海固地区的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淤地坝建设将是有效解决贫穷落后的西海固人民退耕还林(草)8年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的希望。

  从张副局长和何站长的谈话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考虑,还是从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八年以后,如何解决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经济发展问题及黄河减沙的角度来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西海固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已成为该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从海原县农民的期盼中看到了淤地坝建设的希望

  8月26日上午去海原的路上,汽车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缓慢地在盘山公路上左转右拐的爬行着。虽然是秋季多雨的季节,可透过车窗的满目黄土高坡上仍然看不见有多少的绿色植被,只有沟沟岔岔中的大、中、小型淤地坝工程连接着一道道沟壑田园,星星点点的玉米、高粱、糜子、土豆 、蔬菜和饲草不时的在坝地中显现。随车而行的贺志善站长告诉大家:由于连续六年的干旱,本来降水就不足250mm的海原县就越显得没有了生机。没有绿色就意味着缺水,缺水,一切就越显得荒凉,此时,我们才深刻地体会到了“苦瘠甲天下”的真正含义。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行使,汽车停靠在海原县内一个叫周套流域的入口处,我无法将眼前的一切,与沿途一百多公里的光山土岭联系在一起。一眼望去,宽阔的沟壑之中,数十座淤地坝形成的坝系中,绿油油的饲草和庄稼在坝地上长势十分喜人,在严重干旱缺水地区,能有这么一沟道的绿色,实在难得。

  汽车穿过一个不足400多人的行政村周套村继续向北行使,沿着崎岖难走的土路翻过了两个山头,县水保局的任副局长带领我们来到了他们今年刚刚修建完成淤地坝建设的另一个小流域。他指着眼前满沟的新建淤地坝饶有兴趣地介绍说:这是今年利用半年时间,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由水土保持业务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当地群众自行修建的120多座淤地坝工程,目前已遍布了整个沟道,将成为周套村今后的“救命田”。

  返回的路上我们在周套村的一个路口停下,大家不约而同地走进一个小胡同,围着一家农户大门口的一个靠天上降水而修建的集水窖,任副局长迅速地用水桶为大家从窖内提出了一桶带有杂草和粪便气味的饮用水,并告诉大家这就是一家人和牲畜一年的用水,因为早期天旱,至今水窖的蓄水仍满足不了正常用水的需要。随后大家进了这口水窖的主家汉族周氏的院落,农家主妇正在院内收拾着锅碗家什,看见大家后急忙上前招呼让座。400多平方米的院落内,盖着座北向南和座西向东的五间低矮土房,院子内靠大门处唯一生长着的一棵矮小老枣树上,稀稀的只挂了几个小枣。通过了解我们得知,50多岁的周氏生有5个儿子,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至今还有两个30多岁的儿子没有找到媳妇而居住在不到6个平方米的破房内。当我们询问到地里的收成主要是靠啥地时,周夫人提高了嗓门说:由于长年干旱,坡地上基本没有收成,所有的粮食基本上都是靠沟坝地得来的。当我们离开时,周夫人仍在默默自语地说:啥时候能把沟岔里都打上坝就好了┄┄ 由此看来,沟坝地的确成了干旱地区人民群众的希望所在。

  太阳已经西斜,大家仍没有吃午饭的心思。翻过了一架山,越过了一道沟,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回族集聚区的小流域——黑窑洞村。虽然沟坡上没有多少植被,但沟道坝系的坝地上却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和饲草,而且长势良好。当我们走进村口一家农院时,一位慈祥的回族老太太拄着拐杖向我们走来,经局长介绍我们才知道这是村长的母亲,已经88岁高龄,而且眼不花耳不聋,说话也十分清晰。老太太高兴地告诉我们:自己有三个儿女,四个孙子孙女,其中有三个都上了大学并参加了工作,最小的孙女因母亲眼睛不好而中途缀学在家照顾老人。回头望去,院内有三四个妇女在忙手头的农活,了解中得知,原来她们都是老太太的儿媳妇和孙女。由于村长参与村里架电线不在家中,我们在与60来岁的村长夫人交谈时了解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全村160多户800多口人的吃粮问题和3000多只牲畜饲养全靠门前的沟坝地,其中自己家就利用坝地种植饲草养了6头大牲畜和近20只羊。由此可见,淤地坝在干旱缺水地区对人畜的生存有多么的重要。

  因为地方上想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当地群众实际情况的缘故,待我们返回县城用过午餐已是下午2点多钟了。顾不上一路的颠簸和疲劳,匆匆用过午餐后就急忙乘车向西吉县进行实地采访。

  从西吉县的综合治理看到了淤地坝建设的作用

  干旱逢雨露,他乡遇故人,那是人们开心的喜事,然而,在严重干旱缺水的西吉县能够遇上连阴雨,更是人们的迫切愿望。8月27日,一夜的秋雨虽然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但是老百姓从内心还是十分感谢苍天的恩赐。

  提前用过早餐后,我们还是冒着难得的中雨去野外采访。一路上,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全是层层梯田上绿色的玉米、油菜和即将成熟而成黄色的糜子和谷子,已淤沟坝地里的土豆、蔬菜、玉米、饲草和满眼绿色的各类苗木长势喜人;新建坝库中拦蓄的坝坝清泉,在雨滴的拍打下,溅出了片片浪花;居高临下放眼望去,酷似江南美丽的田园风景画。随车而行的西吉县水保站站长李亚军告诉大家:眼前的这一切,都是得宜于近年来“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特别是淤地坝建设的实施,使“苦瘠甲天下”的西吉县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极大的实惠。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和淤地坝工程的实施,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逐步优化,已退耕2.6万亩,封禁治理3.36万亩。由于建成的坝系有了水,在干旱地带造林种草成活率大大提高了,昔日的水土流失地,如今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粮食丰收季节,淤地坝内谷浪滚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汽车沿着泥泞的县乡土路行使了1个多小时,中途又从面包车换乘越野车才来到了过去号称全县最穷的聂家河小流域。由于中雨仍在下着,汽车实在无法在乡村道路上前进,我们只好停留在流域的半坡上。李亚军站长在雨中向我们津津有味地介绍着近年来,聂家河小流域靠淤地坝建设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聂家河流域位于葫芦河一级支流滥泥河流域,跨平峰、兴坪两乡,流域总面积46.6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4.9平方公里。流域内旱、涝、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高达6000吨/平方公里,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困难。2000年聂家河流域被国家列入专项资金开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截止目前已新建骨干坝4座,小型蓄水塘坝3座,蓄水池6座,水窑372眼,高标准基本农田15780亩,种草7300亩,营造水保林13300亩,发展经果林60亩,种植药材等760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4.3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4.3%。

  在聂家河流域治理中,把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试验示范建设同步推进,研究总结出了寓治理与开发为一体的"坝、窑、池、田联网"使用的新模式。即通过各种小型工程,将坝系工程建设进一步延伸到田间地头,丰水期利用小型抽水设备将坝内蓄水抽到池、窑中,以备缺水期灌溉使用。每年4月中旬蓄满所有水窑,5月份又补抽一次,已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2亩,2002年种植地膜玉米78亩、甘蓝16亩、西红柿4亩、其它蔬菜4亩,净增收1.63万元。这一简单组合一方面扩大了坝系蓄水容量,延伸了坝系的蓄水空间,达到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有效调整了用水时序,提高了用水保证率。

  在治理的同时,还积极引导群众调整流域产业结构,种植地膜玉米、美国兰花苜蓿、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产高效作物,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已建成养殖场、基地、合作社3个,90%以上的农户养上了小尾寒羊,部分农户发展鹧鸪、獭兔等特种养殖,人均年畜牧养殖业收入已超过300元。2002年底流域内人均有粮近5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多元,分别比治理前增长了1.8倍和3.1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聂家河主坝采取承包经营后,在坝内投放鱼苗20万尾,坝基周围全部种植了芦苇,配套150米扬水泵站2处,移动扬水设备1套,全部由承包人管理经营。由于水源得到了可靠保证,于2003年春季完成了50亩梅杏、酥梨、李子、白凤、中华油桃等经济林果种苗基地,为坡面的杏树、山毛桃等树种嫁接,进一步提高水保型树种的经济价值,变水保林为摇钱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站长最后告诉我们:经过近3年的综合治理,聂家河流域已形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过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已成为现在远近文明的富裕村。如果再用4年左右的时间,聂家河小流域将开发建设成集科技示范与经济开发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到时候请大家前来观光旅游,尽享大自然的恩惠。

  说话间,从村子里泥泞的小路上走过了两位拄拐杖的老人。李站长忙向我们介绍说:年长者是村里的阿訇老人,另一位是宁夏自治区政协常委及供销社马庭副主任,在聂家河下乡抓扶贫工作。阿訇老人听说我们是大城市来的,高兴地说:这几年我们村全靠淤地坝建设和退耕还林草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没有好的政策和国家的投入,我们是不会有今天幸福生活的。马庭副主任接着阿訇老人的话茬,从自己几年来扶贫工作的亲身经历语重心长地谈到了聂家河的每一步变化及农民群众对淤地坝建设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迫切渴望。马副主任最后强调说:不是说贫穷落后地区没有致富的希望,关键是如何进行政策性引导和资金扶持。对于一个小流域来说,一定要注重抓好“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农、林、牧、水、财各部门联合唱戏”的工作,使有限的资金集中在同一个流域内实施综合治理,各计其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治理一片水土流失,建一片绿洲,富一方百姓的建设目标。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深刻的含义,这就是“苦瘠甲天下”人民群众的心声······

  黄河中上游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养育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和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华儿女。今天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无论如何难以想象,西海固这片干涸、贫瘠的土地曾是养育我们的大地母亲。这里的土地十年九旱,这里的人民靠天吃饭,从陕北到宁夏再到甘肃,沿途有些地方给我们的感觉是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的生存。然而,令我们欣慰的是,勤劳、智慧的西海固人民正在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淤地坝的建设中,一片片的绿洲正在形成,一层层梯田正在变得生意盎然,一座座荒山正在披上绿装,一条条沟壑正在拦蓄大量的入黄泥沙,并逐渐形成肥沃的良田,造福与民。我们坚信,小小的淤地坝已经成为根治黄土高原顽疾的一剂良药和水土流失贫困地区致富奔小康的殷切希望。(孙太旻 刘自国)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3-29 19:30 , Processed in 0.0218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