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www.chinazhou.cn宗旨:友谊、团结、振兴、和谐!

 找回密码
 请联系微信cnzhoucn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宗华:周姓族人的起源和发展

[复制链接]
周奇 发表于 2017-9-26 23: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姓族人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周宗华先生 (2015-05-09 22:41:33)
标签: 文化        

引子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发展史。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兴亡史。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有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要么兴旺,要么消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之所以突发奇想做这一篇拙文,是因为自己决定做点事情——把周姓族人的起源和发展的历程写一下,便于现实中同样不明白的族人、后人知晓一二,也算是尽到自己一份责任了。
周姓族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夏朝
周姓族人的始祖据说是弃。弃之母是姜塬。弃自小喜欢种植各种农作物。他种植的庄稼的长势、收成比任何农户都要好,因此很出名。弃出名后,被夏朝的尧帝招去做了农官——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弃做了农官后,对夏朝的粮食种植——农业丰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名声相当于现代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由此,被尧帝封为“农神”——官名“后稷”。“后稷”一职在夏朝延续了几百年,一直都是由弃的子孙后代在做。子而孙,孙而子,一直做了几百年。以致于后来的历史学家感到奇怪——弃,怎么活了那么多岁数?几百岁啊!这是怎么回事?后来,大家想明白了。原来“后稷”是个官名,弃可以做,弃的子孙也可以做,于是就延续了几百年。这一点充分说明,弃的子孙后代无疑也是非常杰出的庄稼农手,一代一代的血脉相承,为夏朝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现在周姓族人的家谱上有“耕读传家”的家训,这是有一定历史根据和渊源的,不是空穴来风。
说道这里,我要谈一下“后稷”是什么意思?“后”是朝廷统揽一个方面的最高掌权者。如“皇后”,是地位最高的女人——皇帝的正妻。掌管后宫的最高权力者。“稷”,是一种农作物,去皮为小米,也就是粮食。我们常说“江山、社稷”。“社稷”指的就是国家。国家由“社”和“稷”组成。“社”指的是土地,土地就是江山;“稷”指的是粮食。一个国家有江山、有粮食,就是国家。当然也包括美女在内。在封建社会,皇帝们常常面临“是要江山,还是要美女?”的两难选择。不过,多数皇帝后来都选择了先要江山,再要美女。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就舍弃了杨贵妃。以致于後来有了《长恨歌》传世。而选择要美女的皇帝,结果都没有好下场——国家败亡了。比如商纣王。弄了几个妖精在身边,把国家玩丢了、灭亡了。所以历朝历代皆有“女人是祸水”、“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法。
周姓族人的始祖——弃
弃的来历极富传奇色彩。也就是一个传奇故事。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尧帝时,在陕西西南部的有邰市,有一个女子,叫姜塬。有一天,姜塬外出游玩。路上看到一双巨人的脚印。姜塬很好奇。心想,这是谁的脚印啊,这么大?他的身体一定很高大魁梧吧?这样想着,她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脚踩上了这双巨大的脚印。这时,仿佛一股巨大的魔力传遍全身——她感觉自己怀孕了。果然,十月怀胎,姜塬生下一个男孩。一个姑娘家突然不明不白地怀孕生子,还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别人知道了,会怎么说啊?姜塬感到这样下去这不是个事儿啊,于是,她决定把这个孩子丢掉。第一次,她把孩子丢在大街上。心想,街上人来车往,不被人踩死,也会被车压死。但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街上的人和车辆见了路上的孩子都绕着走,还有的人把孩子抱起来,逗着玩,极其关切地跟孩子说话;于是,姜塬把孩子丢到山林里。心想,山林里有野兽,孩子会被叼走。但是,一些砍柴的人见了,脱下自己的衣裳,给孩子盖上。狼虫虎豹见了,赶紧上去给孩子喂奶,生怕他饿着。于是,姜塬又把孩子扔到结冰的河面上。心想,把你扔在这里,即使不饿死,冻也冻死了。但是,更奇怪的事出现了——只见天上的一些大鸟飞来,用翅膀护住孩子、温暖着孩子……这时候,姜塬意识到这个孩子不同寻常,一定有神灵在庇护他,况且母亲都有仁慈、怜悯之心。于是,她把孩子又抱回去,决定把他养大成人,看看他到底是怎么回事。由于弃被扔掉丢过几次的,于是,在给孩子取名字时,她就把孩子叫做“弃”。“弃”长大后,果然不同凡响——被封“农神”,做了夏朝的农官“后稷”。
说道这里,我有必要提一下,夏商周三朝皇帝的始祖,都具有传奇色彩。如商朝的始祖絜是他的母亲简狄吞鸟蛋所生,夏朝的始祖禹是其母亲修己吞食薏米而怀胎,剖腹产而生……所以,周姓族人的始祖这一神话传说并不是这族人独有的,更不要认为他含有贬义、讽刺或者笑话的意味。它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特征——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再往上,又是父系氏族;再往前,又是母系氏族,没什么奇怪的。
周姓族人的发源地及其迁徙过程
周姓人最初发源地在陕西渭水平原地区。周朝初期,周天子大肆分封诸侯国,当时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周姓人就开始分布到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由西向东迁徙,慢慢形成了以河南和陕西为两大中心的周姓聚居区。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把前朝贵族包括周姓人分散安置,要么集中到咸阳,要么迁到各地;到了秦末战乱时期,周姓人又迁到江苏北部,并在当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不止,民族大迁徙开始出现,族人从中原南迁;唐末五代,又是几十年的军阀混战,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踏,这几次战乱都迫使河南、山东一代的周姓人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元末明初之时,连年战乱,湖南地区几乎没什么人了,江西吉安府的周姓人,便大规模移民到了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人遍布全国。
周姓族人的“周”姓来自周朝
周姓人历史悠久,姓氏背后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传说黄帝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大臣,一个叫周书、一个叫周昌,他们的后代就是周姓的来源之一。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由于远古时期中国的很多姓都是从姬姓、姚姓、嬴姓、姜姓这种带女字偏旁的姓氏分出来的,因此,这些姓氏都非常古老。改为周姓的姬姓一支,可以追溯到后稷的12世孙——古公亶父(后人尊称“太王”)。当时,古公亶父被北方游牧民族——戎狄的侵扰,率领族人从渭河平原西迁到了陕西岐山脚下一个叫做周原的地方,生存发展。从此以后,这个部族就被称作周族。到了商朝,周族人一直是商的诸侯国。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厉被商朝封为牧师,由于商王怀疑周族人造反,将季厉囚禁至死。而袭承爵位的儿子姬昌(周文王),被商朝封为西伯侯,就是西方诸侯的老大,也被纣王关了7年。周文王在被关押的7年当中,为了排解郁闷,找点事做,在狱中画八卦,演绎六十四卦,这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周易》。学者们认为《周易》这部书很了不起,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再后来,古公亶父的后人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而周朝经历32代、37王,历时近800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朝代,因而备受后人推崇。而周朝以后的朝代都没有超过300年的,短命的王朝也有好几个。周朝传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执政时期,周朝被秦所灭,周朝的子孙都被废为庶人。为惦念故国,周人开始改姬姓为周。这些人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南临汝县西北——即今天的汝州庆阳古城一带。如今,当地民间都称自己是周家。现在,周姓人口有2500多万,在全国排名第九,占全国总人口的2%,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眼下,周姓人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
“周”字的深刻含义
“周”是田野种禾,种禾养口的意思。更深一点讲,就是开垦土地,种植庄稼,养育百姓。这是“周”字的本意。
在甲骨文中,“周”字的最初写法是三横三竖,中间有些点点,边缘不整齐;金文中,“周”字的最初写法是三横三竖,边缘很整齐。这两种写法都表示田野种禾的意思。但是,细心的学者还是看出了这两种写法的区别。即第一种写法是表示“田野种禾”的意思;第二种写法是表示田间种禾的意思。而纵横的线条,则表示阡陌——广袤的田野。里面的小点点,则表示田野里种植的庄稼。此字说明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民以食为天”这种说法的来源,最早见于《汉书》“王者以民为本,而民则以食为天”。
第三种写法是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字,表示“种田养口”的意思。而第四种写法,属于简体,比较接近现在的简体“周”。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认为,“田野种禾”就是田野种稷的意思。稷是粮食,是周族人的图腾。在古代,人们获取食物,除了狩猎、打渔这些动物性的食物外,主要还是靠种植植物性食物养命糊口。由于周族人“后稷”长期担任夏朝的农业部长,对夏朝的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后稷的子孙也继承了热衷于传播农耕文化这一优良传统,从整地、选种、播种、育苗、施肥、除草、收获等拥有并总结出了一整套经验,促进了国家的强盛,所以,有了从农作物“稷”到一个朝代国号“周”的漫长演变过程。
从“稷”到“周”的演变
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作物“稷”到族称的演变。由于稷逐渐成为周族人的图腾。而田间种禾就是田间种稷,同时田间种禾就是“周”字的本意,这种农耕文明与周族人的有机融合,加上国势的变化,所以,周族人就把自己的族姓确定为“周”。
第二个阶段,是从周族到周国的演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公元12世纪,周族人还是商朝西边的一个小国,到后稷的第32代孙古公亶父的时候,周族迁移到了岐山脚下一个叫做周原的地方。当时,这里是一片广袤的黄土塬,古公亶父就在这个时候率领他的族人开始划地制亩,筑城立社,设官分职,开始建设国家的过程。只不过这时候这个国家只是商朝西部一个小国而已。但是,这时后,周族人已经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历程——翦商,就是征服商朝,建立周朝的历程。
第三个阶段,是从小国“周”到周王朝。在这个过程中,周族人迁移到了丰邑——今陕西西安一带。这里众水环绕,土地肥沃,周族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实力更加强盛。古公亶父的孙子周文王被商王朝封为西伯侯,就是西方诸侯的老大。但是,商王朝一直疑心周族人有叛逆之心,将其分封的牧师季厉囚禁致死;接着,季厉的儿子文王姬昌也被商纣王囚禁了7年。在狱中,周文王画八卦,演绎六十四卦,研究出奇书《周易》。接下来,周文王的儿子姬发(即古公亶父的曾孙周武王)在姜太公姜尚等人的帮助下,经过牧野决战,终于灭了商朝,改国号为周。周武王宣布“周革殷命”(这是“革命”一词的最早的来历)。周武王的这句话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周朝的建立。而周国这个地方性的国号一跃成为统一王朝的国号。
周朝的历史特征
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历时近800年,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朝。周朝又分西周和东周,即建都西安的周天子有名有实的周朝,称西周;建都洛阳的周天子有名无实的周朝,称东周。东周又分两段:即春秋、战国。周朝由于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朝,因而最受后人称道。那么后人又都称道些什么?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国运长久。寿命最长,历时近800年。二是封建诸侯。周朝初期,周天子大肆分封,其分封的诸侯国就有70多个。商周时期,仅十堰地区的秀珍小国有10多个。其中有麇国、庸国、缰国、绞国等。麇国还参与过武王伐纣。据说,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就来源于麇国。后来,麇国被楚国所灭,而楚国则被秦灭六国时所灭。所谓封建社会,从字面上讲,指的就是周朝,可理解为“分封诸侯建国”之意。所以,周朝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形态。三是制礼作乐。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当然不是让分封的诸侯国脱离其控制的独立王国,而是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和掌控。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制定一系列规范的持久的管理规范、礼教。警告大家不要犯上作乱,不要不安其分。如朝廷的城墙建多高、鼎有多重,下面的诸侯国是不能问的。否则既有僭越之心。天子是九鼎,你诸侯就不能也搞九鼎,你只能搞八鼎或者七鼎。一句话,就是政治文化。四是农业文明。由于周朝非常重视农业,而历代周族人又继承了后稷的一整套优良的农耕文化传统,所以,周朝的农业极为发达,国家得以强盛。所以,后来的一些王朝都把周朝的农业文明看作是一个典范,加以效法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有了今天更加发达的农业文明。
历史上特别崇周的朝代
周朝,给人们的感觉是:踏实、厚重、规矩、经典。农业文明与儒家文化水乳交融。深谙“王者以民为天下,而民则以食为天下”的道理,重视人民胜于重视鬼神。所以,周朝的历史特别久远,周朝的礼制是一个典范,以致于后来的朝代就特别崇敬和效法,有的干脆就把自己建立的王朝命名为周。如建立于公元557年至581年的南北朝,就把自己的王朝叫做周,史称“北周”;建立于公元690年到705年的武则天的周朝,史称“武周”;建立于公元851年到960年的宋太祖赵匡胤的周朝,史称“后周”。直到今天,我们的行为规范和礼制中,仍然还有那个时代的影子。但是,周朝的礼制到春秋时期已经乱套了,孔子一方面哀叹礼崩乐坏,一方面怀念周朝的礼制,并竭尽全力创立周礼基础上的儒家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是孔子等诸子百家为什么出名的原因所在。
文武双全周家人
周姓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留给人们的历史故事实在太多,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据历史学家考证,周姓有一文一武两个堂号。这两个堂号一个叫“细柳堂”,一个叫“爱莲堂”。这就是周氏家族最荣耀的一文一武。这两个堂号的来历则基于周氏家族的祠堂对联。其祠堂对联是: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这副对联的关键词是“细柳”、“濂溪”。“细柳”说的是汉朝鼎鼎大名的名将周亚夫。周亚夫(前199-前143),西汉著名将领,江苏沛县人,系名将周勃的儿子,跟刘邦是老乡。曾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七国之乱,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官至丞相,被御封为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周亚夫和另外两位将军驻守在细柳,也就是今天的咸阳一带。汉文帝听说周亚夫治军严明,便想到军营里去看看。但当时他没有通行证,不知道口令,哨兵不让他进去,只好在军营门口等候。这就是“军容”、“细柳”的典故。那么“濂溪”又是谁呢?他是指宋朝的周敦颐(公元1017至1073年),湖南人,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推崇他为理学创始人,它的宋明理学理论对中国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即使大家对理学了解不多,但一定会熟悉它的《爱莲说》。这篇文章被选进了中学课本,很多人都背诵过。
周姓族人与五峰古麇国之关系
五峰在古代称古麇国。五峰古麇国在夏商周时代,属于现在十堰地区的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古方国。古麇国兴于商周,灭于战国——被楚国所灭。史载,楚国大将潘崇4次伐麇,最后一次来到汉水边上的麇国都城——鍚(阳)穴(“潘崇复伐麇至于鍚穴。”),灭掉麇国(公元前611年)。从此,麇国国民被遣散湖北湖南等地,国家不复存在。那么,周姓族人与五峰古麇国有没有关系?回答是肯定的。目前,周姓族人的一支居住在郧县五峰乡,这就是我的家族。而我们这一支周姓族人是从河南迁移而来的。大家知道,我们这一支周姓族人起源于陕西,就是中国的西部,而后,在秦朝的时候,周姓族人被遣散全国各地,我们这一支周姓族人迁移到了江西,之后到湖南、河南,而后湖北,来到湖北西北部郧阳——现在的郧县五峰乡安家立户,到今天居住在五峰的周姓族人应该有几千人。而古麇人最早起于山东梁山,经过4次大迁徙,越过黄河,最后来到汉水边上的五峰肖家河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个民族的图腾是动物——麇。麇,就是鹿。而鹿又是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驴非驴,似养非羊之类的动物。史称“四不像”。据说,武王伐纣时,姜子牙的坐骑就是这种奇怪的动物。可以这样说,商周时,古麇人在中原,而周姓族人是在西部。战国时,古麇人、周姓族人都在被交叉流放,方向基本都是东南。秦朝以后,古麇人继续向南迁移,而周族人慢慢向西回流,在江西、湖南擦肩而过。大约在明清时期,古麇人与周族人形成一东一西、天各一方之格局。
据史书记载,麇国属芈(米)姓,其始祖为季连,从渊源上讲与楚同宗。楚国源于夏朝时期中原的祝融部落,经过发展变迁,祝融部落分为八部,即“祝融八姓”。其中芈姓季连一支迫于商的威慑,南迁进入汉水流域。楚人属季连之后,麇人也是季连后人的一支。早期楚人在汉北发展时,其首领鬻熊将楚都定在丹阳(河南淅川)。此时的麇国与楚国属同姓之国,有亲属关系,比邻而居,互为唇齿,后楚都南迁至郢都后,两国关系日益疏远。
早期的古麇国,在邻近部落中很有威望,其影响力远比楚国要大。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姬发会盟八百诸侯于孟津,讨伐商纣王。周武王利用庸、蜀、羌、矛、微、卢、彭、濮等部落联合讨伐。当时的彭濮即为麇国属地,它们从属于麇(古书有“麇为百濮长,百濮帅乎麇”的记载)可见麇人是随武王伐纣的主力军之一。正因为如此,武王灭商后,即封麇为子爵之国,定都鍚(阳)穴(今湖北郧县五峰),由于古麇国部族众多,疆域广大(含今丹江、两郧、房县)地区,且是春秋早期封国较早的国家(此时的楚还没有得到周王朝正式承认)所以在春秋早期,麇国是秦、楚、巴、庸等部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方国。
家谱是部断代史
我前面讲的周姓族人的发展史,是就周族人的宏观方面来讲的,是个粗线条。也就是说,大致是这样的。具体到我们这个家族(五峰、鲍峡、青曲等地周族人)的衍生历史,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了。原因是,1947年的一场大火,将周氏祠堂烧毁了,家谱被付之一炬,所以,前朝古代那些祖宗也随风而去,后代们没人能说得清楚了。因而,我们的家谱成了一部断代史,真是太遗憾了!
2014年,我在记述我们周族人的繁衍历史时,需要一些详细资料,听说小石沟的家门组织有关人士续了一次家谱,于是,打电话给学良,请他把新修的家谱拿上来让我看看。学良就请周学生把家谱送上来了。当时,我在河北石家庄探亲休假,周学生把到家谱送至小哥周宗泽处放着。我回来看了,有些大失所望。因为家谱里说的一些东西基本上没什么价值——我需要的资料少之又少,代代传承的脉络一片空白,就像人们存在银行的钱,一夜之间从蒸发消失了。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家谱在“前言”中说,周氏家族原版家谱原来一直保存在家庙宗祠之中,因家乡解放前夕不慎时或烧毁,造成无法弥补的结果。为了尽可能挽回这一巨大损失,先祖周克均、周克盛二人在“文革”后期,凭记忆和广泛调查了解,重新写了一本内容严重缺失的家谱。据这本家谱记述,我们这个家族从明末清初(公元1600年)开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派行20代,为:芳言应时玉、思之水世朝、崇法克继宗、学文国建成。后又续20代,为:道德富贵定、永远长正清、光华兴隆庆、荣昌滕鲜明。
从这些派行上看,先辈和续谱人对家族衍生、发展是寄予完美厚望的,出发点是唯美的。先辈们无疑都具有家国情怀,他们希望家族发展壮大,世代都能享有美好的生活,并且能饮水思源。但是,世事是难料的。凡事都有由盛而衰的过程。世代在不断地更替,高层在不断地改朝换代。一个家族的命运无疑也跟国家的命运唇齿相依,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孤立地发展和衍生是不存在的,也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需要好的环境、条件、时间、空间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代代传承,就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跟一个国家的发展相同。一个家族只有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才会有更好地发展前景。同时,任何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是曲折中的前进,前进中曲折。既有曲折,就会有代价,有牺牲。比如夏朝以前的黄帝时代就是一部断代史。人们现在看到的那时候的史记,都是传说和故事,是一个大致的情况。现在史家考证历史人物,大多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来进行,别无途经。
按常识来说,对于续家谱、修志,那是在太平盛世才能搞的事情。动乱、战乱年代是无法顾及的。像十年“文革”、像整天抓阶级斗争、批判“封资修”、“割资本主义尾巴”这样的年代,你敢修家谱吗?除非你活腻了。但是,等到人们从这些不敢搞的年代醒过来,能搞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只能望谱兴叹了。并且断言,我们的家谱成了一部断代史而无法弥补了。一场大火造成这样双重的灾难,这是没办法的事,我们对不起祖宗,祖宗们也千万不要有怨言啊!
不过,在上辈人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家谱上还是记述了我们这个家族一个大致的情况。
明末,始祖周大贤兄弟从江西新建县鸡鸣村罗家渡朱氏巷十八号分别迁往湖北安陆府周家嘴和郧阳府周家河两地。周家河后改名小石沟。据史料记载,郧阳当时还属蛮荒之地,流民甚多,不利于管理,明初以前,朝廷在郧阳杀流民如割草,杀了一茬又一茬。但是,由于古老的汉江穿郧而过,郧阳大地山川充满灵气,土地肥沃,宜于农耕,不管朝廷如何对待流民,都阻挡不了流民流向郧阳的步伐,所以,先辈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在郧阳山区汉江河边定居下来了。朝廷在明成化年间设郧阳府,管理流民,所以有了郧阳今天繁荣昌盛的局面。
先辈当时在由江西迁走时,有个分锅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颇有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据说,先祖周大贤是父子三人。当时的江西由于战乱频繁,已不适合居住,先祖决定向情况稍好一点的湖北迁徙,离开那个是非之地,再不走,就有家破人亡的危险。临行之际,为做纪念,先辈将一口铁锅分成三块,父子三人各得一块。同时立下“汝南世家”传世标记,在商铺、灯笼、门额、对联上加载。所以,自始祖到如今,在全国各地,有人只要看到“汝南世家”四个字,就知道这是周家人。自明末至今,我们周族人衍生凡二十代,有400多年的历史。
先祖周大贤在迁出前已成家,妻子谢氏,再娶夏氏,二妻共生五子,名周庭芳、周联芳、周蓝芳、周桂芳、周盈芳。其中,老四周桂芳未婚夭亡。老大老二老三分居小石沟、大石沟。后来,老二第六代周思河迁往鲍峡姚家湾居住,老五周盈芳迁往青曲青钢铺居住。我感觉,这次续家谱虽然很不完美,但有一大进步,就是倡导了与时俱进——男女平等的原则,将家族中女性纳入族谱名单,婚嫁后则自动取消,进入婆家家谱、宗庙。他们认为,女性在家庭、社会活动和家族衍生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缺了女性,等于缺少了左膀右臂,是不完整的,所以应该增补,力求完善。说它是一大进步,因为,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另外,现在的大石沟周姓族人有文继、武继相传。据说是在“崇”字这一辈有周崇文、周崇武弟兄俩。当时,周崇文刻苦读书,考取了文状元(据考证为“举人”),但朝廷的录取喜报却送到竹山一个同名人那里去了,先辈空忙一场,气急而亡;周崇武常年骑马练武,考取了武状元(据考证为“举人”),但也没有下文,后世没有关于武状元情况的传说,但有后人。不过,遗憾的是,现在,文继没出到文人,武继没出到武人。于此相反的是,武继在出文人,比如我,属武继,是作家(省作家协会会员),文人,有著作;文继在出有钱的人,比如周林(海波子),属文继,是老板,很有钱,到处承包工程,赚大钱。由于造化弄人,有时候,事情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转了一大圈,又回到原位。所谓世事无常,就是如此。
                               原载“
洺州语堂的博客                        
                                 

本版积分规则

联谊总会|联谱编委会|网站手机版|小黑屋|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网站《中华周氏》 网址:www.chinazhou.cn 邮箱:fjzhoufamily@126.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五凤兰庭六期33—702信箱(350001) 站长:周奇13509383558;副站长:周显艳、周孟春、周山人、周光华。

GMT+8, 2024-4-23 15:28 , Processed in 0.0242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